循环经济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1

2018年,对于***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今年由于室主任请产假,他担任了环境监测室主任一职,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挑战的岗位,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在面对室内人员短缺、各岗位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繁多等,他根据各班组工作性质,对全室人员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实行双休日岗位人员值班制度,以应对临时性工作。并针对全年监测计划进行了细化,根据计划,将班组自行组织环境监测计划工作的方式,改为室队编制月度运行表,班组按照运行表实施监测工作。通过调整后,全年完成采出水监测**点次,注入水监测**点次,地表水监测**点次,噪声监测**点次,形成分析数据**余个。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每年需对化验人员进行复证考核,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他先后完成了方案的编制,*套理论试卷的选题和排版,*项实践操作项目考核标准的完善以及化验人员培训大纲的制定,组织室队人员完成对实践操作仪器的准备和考核所需标准溶液的配制工作,经过一周的精细安排下,使考核工作做到了井然有序,最终圆满完成**名化验工复证考核工作;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循环经济;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0901

循环经济是经过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时期,探索出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起初循环经济是在西方的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在我国,循环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以消耗最少的资源为主,实现少量资源成本的投资,目前,这种经济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我国的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

1 循环经济的概念

(1)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经济,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循环经济依靠生态学的理论来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发展经济中的各项活动,循环经济的循环系统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

(2)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循环经济的主要是低消耗、低污染,循环经济就是对环境资源的高利用率,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实现物质的转化,循环经济就是将各项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为为最低,且实现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四大原则。循环经济就是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循环经济的资源化一方面是原级资源化,就是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利用起来,进行资源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是次级资源化,就是将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深。我国的循环经济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不到位,一方面是对循环经济中涉及的资源环境形势的认识不足,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不够,我国对循环经济的一些认识比较片面,只是简单的人循环经济只是对环境的保护,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最后是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目前推行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对循环经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够协调,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技术的支持。循环经济需要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再制造技术、污染防治理技术等。但我国的科技力量还存在不足之处,以致我国的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较低。

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1)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考虑到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现状,制定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逐步建立完善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综合法律体系。

(2)对循环经济的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循环经济需要各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执行各自的职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发挥,使得各部门共同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实现资源配置,形成循环经济的相应机制。

(3)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要进行提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对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创新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特色循环经济。

4 结语

近些年,我国的循环经济逐渐的发展起来,循环经济主要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人类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巨大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我国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提倡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人类、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翠玲.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05).

[2]叶梅.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J].河北学刊,2011,(03).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路径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针对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垃圾的限制产生、合理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中,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只要利用”就好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废弃物利用上就具有循环经济价值,这种循环经济的认识就没有体现价值最大化原则,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价值开发不够充分等缺憾。为了避免这一认识偏差,如果能把循环经济的活动范畴通过概念的细化和延伸,达到有效指导微观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利于实施循环经济时挖掘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路径,使得投资和收益更好,实现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循环经济路径挖掘

鉴于当前循环经济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不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微观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微观实践活动的四条路径。

1.从循环经济深度挖掘

循环经济深度是指延产业链上下游方向伸展的产业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数量。具体表现为,相关上游产业提供的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热能;下游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即晒盐场使用浓缩海水制盐、原盐用于下游的化工行业的企业生产原料,发展盐化工业等,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代表了循环经济深度。见图1。

2.从循环经济宽度挖掘

循环经济宽度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中可以分解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过程中使用某一中间排放物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如在以原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中,又可以分为工业品生产领域和生活用品生产领域,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称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宽度。另外,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提取化学元素的种类、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关联产业开发,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宽度,见图2。

3.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剩余

循环经济剩余是指在循环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剩余排放物质或者虽然没有剩余,但是在循环开发中并没有实现某一排放物的价值开发最大化。如果没有实现价值开发最大化,我们仍然认为循环经济存在剩余。从经济活动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如资金、市场、辅助资源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一次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必然存在分阶段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循环剩余,或实现了循环,但循环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循环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如,仅把浓缩海水晒成原盐其价值开发就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4.从循环经济相关性挖掘

循环经济相关性是指围绕循环经济的深度和宽度,凡是服务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产业都称为相关产业,即与循环经济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体系越发达,带动的相关产业也会越多,循环经济价值越高,如图3。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宽度、剩余及相关性四个微观概念看,它们对循环经济的价值最大化开发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促使循环经济参与者从循环经济的四个微观方面开发新的循环经济领域或新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对策

关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仍以海水淡化产业的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基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计原则

(1)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发展多级产业链循环的目标。这种目标设置思路就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深度挖掘,追求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进行战略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要认识到,围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要兼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造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产业条件。

从实践看,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一个战略过程,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到量力而行,掌控过程,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的跃进式发展,贪大求快,造成投资失调,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做到战略规划在先,有序推进阶段目标落实,为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2)先易后难。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涉及到诸多的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每一步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下一步循环发展。如,使用淡化海水是否被民众所接受,开发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循环经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就海水淡化来讲,如果没有民众的认识和支持,也就没有消费市场,淡化海水的使用和供应就会存在问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就不可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更无法实现。所以,要考虑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兼顾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难易选择,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3)多目标市场开发。在规划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中,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宽度和深度的路径挖掘与结合。既要注意研究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循环宽度,即本产业满足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升价值含量。还要立足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高度,开发多目标的产业,搭建更宽度和更深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只有实现海水淡化多目标市场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

2.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是战略实践的基础。根据前文提出的循环经济的路径挖掘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见图4。

从循环经济的宽度看,第一步可以有4种选择,即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水淡化及伴随的余热利用。就这四个方面来讲,选择哪一个方面都涉及资源、技术、管理和投资等问题。因此发挥好资源优势,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就能够有效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的资源条件充足,可以同时考虑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提高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的目的。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讲,其深度开发更具有战略意义。淡化海水解决了陆地淡水的短缺问题,满足工业生产和民生的需要,同时利用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可以深度挖掘浓缩海水的价值,而且这一阶段的价值开发可以有宽度和深度的多路径选择。如从宽度的的概念考虑,有化学元素提取和制盐。从深度概念考虑,有沿着提取的化学元素生产更多的化学产品;沿着原料盐开发,可以进入盐化工产业,并且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工业品产业链和民用品产业链。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和伴随的宽度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经济的价值。

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看,在构建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战略周期划定,进而在战略周期内确定战略阶段目标和阶段划分。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的做法能很好地落实先易后难的策略,掌控循环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宽度,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看,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有着广泛的相关产业与其共生。因为,该循环经济体系具有较宽和较深的循环经济特征,因此,该体系必然存在相关产业的专业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以及用于生产服务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同时各产业对各种相关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随着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出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和施工辅助用零部件,或专业用辅助设备等的生产,是考虑到产业分工规律和特点,以及这类零部件和专业辅助设备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加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提出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对进一步开发循环经济领域,挖掘资源,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循环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应当认识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指导方面,其原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是宏观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展开更注重于实践活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联党顾颖王晓璐: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8,(2):68~72

[2]张东: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8,24 (10): 48~51

[3]我国瓶装水添新贵:中国食品科技网,省略 2009~4~14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08-03

在党和政府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经济、循环经济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且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节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层面。由于循环经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讨循环经济既应在宏观上深化认识,还应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既要关注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也应转变相应的效益观和经济增长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还必须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理念,在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落实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标方能得以实现。

一、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

无疑,循环经济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首先是由资源问题的凸显性决定的。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不受资源制约,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下,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环境和资源将承载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是施加给生产、生活的压力,也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压力。这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随着资源总量的日益减少而变得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前台的。“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社会发展效益,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1]

1.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的经济观念、资源利用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建构节约型社会一样,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侧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解读,而且应使国人认知循环经济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既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个人利益。二是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即如何推广、创新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等。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目的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2]这种变革一方面改变着传统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也势必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多层面的社会变革。

2.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目标及其实现已经体现出了“人本经济”的要求,即人在这个系统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循环经济理念及其落实的积极后果应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所要实现的效益目标既是当代的,也是长远的。或者说,循环经济既应满足当代人的欲望、需求,也要顾及不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所谓“代际公平”,实际上体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各种经济理念的提出,各种经济模式的出台,都应考虑到人的各种利益和需求。推进循环经济的出发点、立足点依然是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但前提是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利用的可循环性等。生产者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需要将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循环经济的建构进一步改善生存条件。

3.循环经济是一个涵盖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后,许多相关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与之配套;某种意义上讲,循环经济也是节约经济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循环消费,即我们不仅倡导产生实现“绿色”和循环,也应倡导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绿色”和循环。如果说宏观的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循环消费则直接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应有“循环消费”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如在个人消费时,既顾及到消费行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到废弃物品的资源化问题;既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也关心对环境能否造成负面影响。建构这些意识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并与日常行为相连接,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对生产企业而言,则不仅需要对资源实现“绿色”利用,而且应尽最大可能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如所谓“三废”的回收利用等。从资源消费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意识;二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节约意识。从宏观资源角度上看,个人或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属于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消费行为,都涉及对资源的使用,因此消费行为必须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在倡导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时,还应强调消费行为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如在消费时有意识地考虑到资源的回收、利用;选择消费方式时,以资源的节约和可再利用、再回收为基点等。

4.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联系在一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以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考察,循环经济不仅关涉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而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人们常常从微观视角强调企业应节能降耗。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使国人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循环经济的微观视角在于个体行为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无可置否,时下国人的节约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漠视资源、环境等与个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有计划地开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论及节约经济时人们见仁见智,但归根结底一定是资源的节约。人永远是资源消费的主体,对人的日常行为应当有资源意识的诉求尽在情理之中。

实践中,资源的“再利用”、“可再利用”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生产企业资源“再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也是现实。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品、产品的包装不仅可以再次利用,有些甚至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可重复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我国――一个人均占有资源并不高的国度里重复利用率并不高,废弃物转化率也比较低,这些问题一直为舆论、媒体所普遍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难点,而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资源意识阙如,节约意识的淡漠。比如,各种垃圾的分类处理,以便资源重复利用,本是一个不需要过多深入说明的简单问题,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社区却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公众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现实告诉我们,循环经济需要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宣传教育肩负着“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鼓励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和循环再利用产品,拉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公民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水的循环利用及垃圾的分类,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艰巨任务[3]。循环经济的建构需要国人真正树立节约意识、“循环意识”。

针对传统工业化时代工业发展“两高一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发展经营模式,循环经济突出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表现为“两低一高”――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运营模式。“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建立循环经济和社会体系,其核心是实现资源包括二次(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使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一样兴旺起来,以寻求一条与地球储备相协调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废弃物有效利用的途径,这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问题。”[3]实际操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所遵循原则即是人们反复强调的3R原则[3]。一些学者论及循环经济时,侧重强调节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无疑,此处提到的“三化”的确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但我们也认为,除了“三化”之外,我们还应在“循环”二字上多动脑筋,使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循环”,如资源的节约与重复利用等。此外,循环经济还应有更深层次内涵,不仅应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且还应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三化”只是核心内容,不是全部内容。

提及“两高一低”不仅是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涉及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显然,节约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已经否定了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进而通过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援引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的话说,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4]。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为人们所认同,新的经济形态必定对增长模式产生新的诉求。所谓“循环”指的是,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单程经济”,而是一种反馈式的、循环式的经济运营模式。当然,涉及发展、效益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资源的“零消耗”。这便是循环经济所涵盖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鉴于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5]。也有学者建议,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这种认识一方面强调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旨在说明循环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使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循环经济需要规范和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生产经营者对价值、利润追求的现实,通过立法、法律手段解决循环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指标时,数量、数字的首要地位似乎无可动摇,相对却不关心排出多少废弃物,甚至不考虑对环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硬性的规定,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对任何循环经济都是漠不关心的。循环经济强调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是受到各种限制的,追求的目标是越少越好,最佳状态是“零排放”。无疑“零排放”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过程中,必须通过法制法规规范生产经营者的生产行为,并使其各种生产行为受制于循环经济的要求,使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资源、环境观念。因此,建构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制,更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法律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恰在于此。

发展循环经济还应改变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传统的生产经营者效益观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即侧重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各种社会生产不仅要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应强调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不能让传统的效益观阻滞循环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循环经济是一种涉及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的经济系统。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或者说我们应确立新的效益观。对生产经营者业绩的评估,既关注其对资源的占有、损耗,也关注其对环境的损耗。环境效益、环境评估应成为各种社会生产的重要评估标准。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效益,如果离开了环境效益都是不可取的效益。有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经营是“循环经济的核心”[6]。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应适时转变经济效益观念、环境观念,尤其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经济、清洁经济,因此,应设计、推广新的清洁生产、消费模式。学术界、理论界的各种论述已经揭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既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其涵盖领域必定是宽泛的,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社会生活,也应关注农业,即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循环经济。比较而言,人们在讨论循环经济时,对工业关注相对较多,涉及农业较少。在循环经济框架内的循环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在许多地区,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步告别“石油农业”(最典型的是无农药农业),形成所谓“立体农业”。这种“养、种、植”一体化、相互综合利用的、链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业循环经济。当然,因为国情原因(如土地经营分散等),这种有了成型经验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需要时间。但以此为起点,建成生态村、生态区、生态县还是可行的。此外,循环经济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因此,离开了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至少是不完善的。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建构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看得见的手”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循环经济对规模经济有相应的诉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的重要手段,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循环利用资源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推行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7]

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主流,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1] 宋殿清.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110-112.

[2] 黄慧筹.循环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J].生产力研究,2006,(9):11-13.

[3] 丁秋更.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9):221-222.

[4] 川化编辑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川化,2006,(1):1-4.

[5] 徐志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J].天府新论,2005,(6):104-106.

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一、前言

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对农村资源进行全面利用,除了要认真分析农村的实际发展形势以外,还要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后可知,循环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为此,我们应对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立足现有发展模式积极寻求创新,保证农业经济获取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按照3R 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最小排放或最小侵害的一种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差别: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粗放生产——消费消耗——大量废弃——末端治理”所构成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先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出来。然后又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来看,农业经济要素中资源分为一次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消耗以后难以再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应利用比较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保证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形成了以下发展模式:

(一)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其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满足实际需要。

(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业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形成了有效推动。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形式。

(三)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

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考虑到农村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合力,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模式有足够的了解,并积极采用该发展模式。

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进,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目前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为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统一认识,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在具体经济发展中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由政府牵头,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指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对农业经济形成有力的促进。

(三)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强调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实际要求。所以,我们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快速增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经济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认真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创新,采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形成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宝海.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

[2] 赵国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1(01).

[3] 曹廷.湘潭县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 邱珊鸿.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