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水体污染 水质 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Water Pollution and Control
LI Yongyan
(He'n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Sciences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Zhengzhou, He'nan 450004)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ter pollu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and other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physical processing, chemical processing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expecting to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reality offer some help.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water quality; control method
1 水体污染概述
1.1 水体污染相关概念的厘定
水体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总称,是被水复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1.2 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
工业废水,包括矿工废水,是工业生产过程或矿山开采、矿石洗选等过程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包括厕所排水、厨房洗涤排水以及沐浴、洗衣排水等。其来源除一般家庭生活污水外,还包括集体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排出的污水;农业退水,主要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排出的废水。
1.3 水体主要污染物
1.3.1 物理性污染
(1)悬浮物污染。废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使水体污染,透光性下降,降低了藻类的光合作用,限制了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2)热污染。指热水排入水体使地表水升高。水温升高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繁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同时使水体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呼吸加快,耗氧增加等。(3)放射性污染。水肿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来自核试验、核事故对水体的污染、使用放射性材料的工农业生产、医院、科研等部门排放的废物。
(1)酸碱污染。酸性和碱性废水的污染,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缓冲作用,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自净。同时改变了水体的pH,增加了水中的一半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等。(2)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汞、镉、铬、铅、砷等,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Zn、Cu、Co、Ni、Sn等。(3)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虽然此类污染物一般没有毒性,但若水中含量过多,它们在分解过程中造成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从而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
1.3.3 生物性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中含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可能会引起疾病传播。
1.3.4 水质标准
与引起污染的三类污染源相应,衡量水质的标准通常也包括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三方面:(1)物理性指标。包括感官指标、臭、颜色、浊度、温度、悬浮物、放射性等。(2)化学性指标。包括pH、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和典型有机物的含量。一般用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等综合指标来表示。(3)生物学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常以大肠菌群为指示微生物来评价水的卫生质量。
2 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
2.1 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保护水环境质量控制水污染,必须控制水体污染源,即对各种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浓度作出规定。《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动植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将污染物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系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利影响者。第二类污染物是指其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物质。
2.2 水体污染控制方法
水污染控制方法,又称污水处理技术,通常概括为三大类型: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化控制法。
2.2.1 物理控制法
利用物理学原理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方法称为物理控制法(physical processes),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划分中称为一级处理法。常用的有如下方法:(1)过滤法。是常用的简便废水处理方法,通过筛网或颗粒滤料的阻留作用,出去废水中的悬浮物。(2)沉淀法。沉淀法的去除对象是污水中容易沉淀下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一般为颗粒状的泥砂物质或者是絮体状的物质。沉淀是水中的固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从而与水分离的一种过程。根据水中可沉物质的性质、凝聚性能的强弱及其浓度的高低,沉淀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3)浮选法。是在水中通入空气大量微小的气泡作为载体粘附废水中微细的疏水性悬浮固体和乳化油,使其随气泡浮上水面进而分离除去的方法。
2.2.2 化学控制法
利用化学原理处理或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通常用于溶解性污染物。常用的如下方法:(1)中和法。用于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加入沉淀剂或酸度的改变可以使一些污染物以沉淀的形式分离,加入絮凝剂有助于胶体物质的沉淀。
中和处理方法因污水的酸碱性不同而不同。对酸性污水主要由酸性污水与碱性污水互相中和、药剂中和及过滤中和三中方法;对于碱性污水,主要由碱性污水与酸性污水相互中和、药剂中和两种。(2)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还原的原理去除水中氧化性或还原性污染物的方法。污水处理中最常采用的氧化剂是空气、臭氧、氯气、次氯酸钠以及漂白粉等,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亚硫酸氢钠及铁屑等。(3)化学沉淀法。是指向被处理的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沉淀剂),使之与水中溶解态的污染物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然后进行固液分离,从而除去水中污染物的一种处理方法。(4)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
2.2.3 生化控制法
利用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将水中溶解性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方法,即生化控制法。最常用的有如下方法:(1)好氧生物处理法。利用好氧微生物来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处理过程中要始终使反应体系中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浓度,因此所消耗的能量比较多。目前,该法主要用于城市污水等含有机污染物浓度不高的污水的处理。(2)厌氧生物处理法。利用艳阳微生物来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处理过程中不需要溶解氧,因此消耗的能量比较少。目前,此法主要用于处理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污水。
3 结语
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健康,我们应该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水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同时不断加强水污染控制的技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源头做好水体的保护工作,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有限的水资源,保证水体能够长久有效的处于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岩,陈宜Z.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张振家.环境工程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2
1.1化学污染物。(1)元素;(2)非金属无机物;(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
1.2热点关注的污染物。(1)环境中的重金属形态主要是汞、镉、铅、锌、铜、钴、镍、钡、锡、锑等,从毒性角度通常将砷、铍、锂、硒、硼、铝等也包括在内;(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那些难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途径降解的有害化学品。此类化学品所具有的持久性,反映了物质难以降解的特性,在环境中容易保留下来。调查结果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内分泌、生殖和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甚至引发癌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单:滴滴涕,狄氏剂,异狄氏剂,艾氏剂,氯丹,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多氯联苯,二恶英,呋喃。
2、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为环境效应。环境效应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2.1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2.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2.3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2.4环境各圈及环境污染物在迁移转化过程作用机理。作用机理有物理、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包括蒸发、渗透、凝聚、吸附、机械搬运、扩散等;化学包括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配位、螯合、水解等;生物有微生物的吸收和代谢。
3、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进行环境评价;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监察等等。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先介绍几种控制技术:
3.1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3.1.1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按化学性质分:无机污染物包括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非金属、金属与重金属以及主要因无机物的存在而形成的酸碱度。有机污染物是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可引起水体功能破坏及“黑臭”现象。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常具有毒性大、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强、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特点。排入环境后,滞留时间长,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3.1.2水处理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3.1.3水处理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3.2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3.2.1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空气中污染物的分类: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和气态污染物包括无机物(硫化物(SO2,H2S);碳的氧化物(CO,CO2);氮化物(NO,NH3))卤素化合物(HCl,HF)和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
3.2.2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有分离法和转化法。分离法是利用污染物与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使污染物从空气或废气中分离出来的方法。转化法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空气或废气得到净化与处理的方法。
3.3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3.3.1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土壤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原油等。土壤污染的危害: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3.3.2污染土壤净化技术。污染土壤净化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4、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4.1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经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废渣)”、“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1)通过雨水的淋溶和地表径流的渗沥,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通过飞尘、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恶臭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等污染空气;(3)固体废弃物的存放和最终填埋处理占据大面积的土地等。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3
一、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论析
(一)原则与方法
科学适当的环境教育方法建立在遵循特定的环境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环境教育原则是依据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及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质制定的准则,具有科学性和客观必然性的特点。其目的在于指导环境教育的目标、方法、途径等,并使环境教育过程效果更加显著。化学教学中实施的环境教育原则与与其它领域的相似,主要包括: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启发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理论与实际联系原则。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并形成必备的环境素质,以完成环境教育的各项目标。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科学的范畴,其教学方法不但有与一般教学方法相同的共性,还有符合自身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个性。因此,设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时,要从环境教育本身的内容和目标出发。其具体方法可分为:1、模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探究法;5、环境考察法。
(二)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具体的做法是在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并结合化学实验,强化这种意识。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化学课程的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因为在环境教学课程尚未开设的情况下,化学教材为环境教育提供了题材。
化学教师要做到抓住化学教材中的潜在可能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把环境教育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渗透。而化学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得以不断发展。作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课也成为实施环境教育的好机会。化学实验经常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和废液,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元凶。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应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做到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显著的同时,尽量减少排污量,以保护环境。
通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开拓环境教育的新渠道。就其性质而言,环境教育实践性很强。所以仅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其效果。课外活动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与社会各方面联系性强等特点而广被接受,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实例简析
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教学的目标:(1)从学习技能和知识角度:1、熟悉CO2的物理性质;2、掌握CO2的化学性质;3、了解CO2的用途。(2)从培养价值观角度:1、通过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现象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能力,使其体会化学和社会间的关系;2、通过介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CO2的化学性质。(2)难点:CO2的检验方法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环保创新;高中生视角
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实验是实践性的操作,必然会需要各类的化学资源,而很多的化学反应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些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当融入环保的理念,改变原有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从化学实验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循环使用、需求绿色环保型的化学实验保护措施,以废物利用、低耗排放、废弃物治理废弃物等好的观念和实际探索方式为主,通过开展课题创新与实践探究,形成一套具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环保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库。
一、高中化学环保创新实验课程的开发要点
开展化学实验环保创新工作,重点要以教材为核心,围绕考核的方向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化学基础和环保认识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特别是在化学实验的环保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绿色环保理念创新为引领,重点做到以下几项工作。(一)整理高中化学教材和考试大纲中关于在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利用、化学废弃物治理和相关化学实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重点内容,形成专项的研究课题,在学生中间开展专题教学,在强化学生应试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增加他们对化学实验环保创新的理念意识、想法和经验。通过案例或者实验问题解决教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实验当中去主动地探索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环保的目标,形成新的思路、方法,从而提升个人的化学实验环保创新能力。(二)做到创新理念宣导与具体的实验实践相衔接,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当前的实验程序、实验设备、使用规则上是否存在一些与环境保护理念不相符的问题,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平常网络、书本等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提出改进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课外尝试对一些环保实验的创新理念开展尝试和验证,向学生和教师及时分享结果与反思。(三)持续的开发环保实验资源,开展环保创新实验的讲座,把当前成熟的环保实验模式、流程向同学们进行详细地介绍。(四)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是针对具有低碳、节能、绿色概念的实验题目,做好更加全面的导入和讲授。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导学案模式,先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实验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弊端,负面的影响有多大,这样才会提升对开展环保实验创新的重视程度,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的探索和学习中去。(五)围绕实际的化学实验项目,对其使用的化学试剂、实验设备设施、实验方法开展能耗和污染的分析,加强环保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的探索创新,借鉴好的实验模式,引进效率更高、污染更低的实验设备,以提升实验的环保程度。
二、高中化学环保创新实验的重点应用方法措施
(一)实验废弃物科学再利用
很多化学实验在原有的设计方案中,大多是在经过简要的包裹或者除害后,当作废弃物处理掉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废液残渣是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的。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氯气制取实验中,反应结束后留下的二氧化锰,如果直接废弃的话,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针对此种情况,就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强酸再次与其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这样可以实现其功用的二次发挥,从而提升它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能够减少后续处理回收的成本[1],另一方面对环境来说,污染的负担相对减轻了。同时还有很多已经形成的废弃物是可以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进行回收的。比如:在二氧化硫的转换实验中,可以用氧化钙代替其吸收剂,从而转换为污染较小的排出物。利用化学性质的转变来开展试验过程中的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比如:可以把废弃的化学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易拉罐作为一些铝质材料应用于化学实验,以代替从市场中直接购买相应的铝材,比较常见的就是铝的氧化反应,在氧气中燃烧,形成氧化铝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材料的循环利用
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不仅会用到纯水、酒精等基础性的资源能源,也会使用很多的试纸、试剂、化学原材料等资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力普及节约理念和节约意识,让学生关注到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从细节处做到材料资源的节约,包括了水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化学试剂的减量使用,对化学实验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去尝试新的方法能够让废液废弃固体重新发挥效能,实验设备的重复使用等。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些实验会用到氯化铁和硫氰化钾等物质,其回收的液体就能够反复利用。还有在教材中关于强碱弱酸盐的化学性质测定实验中,用到了醋酸钠溶液,观察分析其水解的性质影响,可以把醋酸钠晶体放到原有的试管中去,可以让全年级的学生在做同类实验时共享这些材料。这样的细节处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高效地满足化学实验课中的很多试剂需要,更能够实现多次循环利用,更加符合绿色环保实验的理念[2]。
(三)积极尝试运用新型化学实验材料
化学实验中,尽可能地找到一些替代品,来取代那些对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和动植物有危害性的化学实验材料,并且不断创新材料的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实验,保护实验室和周边环境,更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以经典的制氧实验为例,通过高温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可以产生氧气,不过其发生分解反应后生成的其他物质具有一定的污染性,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所以有些国家就尝试更加环保节约的制氧试验,比如: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式使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这样的分解产物对环境都是无害的,不过应当在实验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国内的部分教材也在探索将这种方式作为操作性实验之一。
(四)不断推动实验小型化简约化
小型化微型化的实验主要有这几个特点,包括了原料使用减量化、实验设施的微型化等,这样投入的原料越少,那么未来排除的污染物当量就会越小,也会节省一定的实验时间,提升效率。而小型的仪器则可以更好的控制和操作,耗能也会相对降低,这完全符合化学实验环保创新理念。微型化实验当前已成为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改革的一个方向,它的实际所需量耗用成本通常是一般传统实验的百分之一,而设备与能源的消耗也会压降一半以上[3],这些显著的优势应促使它将会逐渐地替代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化学实验。
三、从学生角度看提升化学实验创新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验环保创新理念
以教材为核心,通过教材内大量的实验案例入手,把之前已经向学生传导的“废弃物再利用”“环保节能”“循环高效实验”的相关理念,融入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经过实践的感知和体会,对于实验环保创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对于如何践行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路径,从而在以后的实验中身体力行地去把细节的环保理念做到实处,这样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地养成环保实验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环保创新的素养,强化环保实验的应用能力。
(二)相关化学实验实例分析
以从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实验为例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其中有个最为常见和经典的实验就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该项实验中,教材中提到为了防止剩余的一氧化碳和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进入环境和人体内,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所以要用一个塑料袋来罩住排气口,让其进入并密封收集。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氧化碳是要连续不间断地从玻璃导管中通过,流速和流量控制难度大,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得塑料袋因为大量气体涌入而产生破裂,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就会跟着散入空气当中去。或者塑料袋在收集一定程度后,同样也要把一氧化碳释放到空旷地域造成一定的污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在分析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在化学工业中的污染处理方法就是利用了它易燃烧的特性,所以可以架设一套让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装置,将其通过导管再引到酒精灯的喷口处,使其充分燃烧后,形成了没有毒性的二氧化碳,这样即使没有彻底地做到减排,但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的污染性。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一氧化碳作为废弃物实现再利用,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进一步地催化还原反应[4],让氧化铁更快地被一氧化碳还原,提高了实验的速率,并且会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更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比如:在毒性较大的一些实验当中,可以尝试运用混合法来把需要多次展开的实验整合成为一次,这样污染的控制与处理就会更加容易。如在钠在氯气和铜在氯气中燃烧为例,二者都会用到氯气,因为氯气是有毒气体,因此可以让二者的实验归并,把光洁的铜丝插入到小块的钠单质中,中途注意要把钠周边的氧化成分清除干净,而后再把钠放在酒精上灼烧,待其几乎熔化后快速伸入到氯气中,并及时观察其燃烧现象。这种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氯气污染环境的概率,体现了实验环保性的理念。结束语由此看来,在未来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当中,把环保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并不断地强化完善是其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它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化学实验效率,压降化学实验成本,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方面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所以科任教师应当加大教学创新和探索力度,把环保创新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张红,任淑霞,马志广,等.融入绿色环保理念的物理化学实验综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6):54-56+72.
[2]管俊峰.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渗透探研[J].成才之路,2018(18):80.
[3]陈蒙.绿色化学与环保理念推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J].化工管理,2017(34):36-37.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水污染;污水处理;防治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06-0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人类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取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的向自然界排放污水,从而污染环境。
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水污染问题。
1 简单了解水污染
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称之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而后者是主要的。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油类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又可分为:悬浮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指造成疾病的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
2 水污染的具体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防治角度来说,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2.1 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构成部分,控制工业污染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具有关键作用。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工业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除此之外,工业污染还有热污染。针对工业污染,加强管理,后期水处理至关重要。1)要加强法律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对不严格处理污水的企业应严肃处理。2)加强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并尽量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污水处理成本高是污水不合格排放的主要原因)。3)工业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作他用,只要指标合格,可用作城市道路清洁、建筑清理工作,这对于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
2.2 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农业污染跟农业生产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因为我国对于农作物的浇灌大多采取灌溉的方式,水的利用率极低,同时我国农民使用化肥的量很大,同样存在很大的浪费,这种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水体。主要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而水富营养化在淡水中会造成水华,在海水中会造成赤潮,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妨碍经济发展。应对农业污染,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节约用水,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
2.3 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盐有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尿素等,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后者如锌、铜、铬、锰、镍和铅等;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生活污水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活污水的排放空前增长。可以看出,生活污水的成分复杂,主要造成的危害还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有机物污染物造成的水体缺氧等情况。
生活污水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生活上我们能做什么?节约用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例如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做到一水多用,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继续冲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继续浇花。选择环保的清洗剂,如使用无磷洗衣粉。
3 水污染的防治
水污染的严重性没有异议,我们应该采取有效地方法对水污染进行防治。污水资源化是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一般处理方法包括以下
几种。
1)活性污泥法。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
2)生物膜法。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开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气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3)氧化法。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地球外看地球,地球是一个为蓝色的美丽星球,地球是一个水的世界。然而,看似不缺水的地球却正在面临水危机。事实已经证明:是时候行动!地球上,此时此刻正有无数的人遭受缺水带来的痛苦,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正在遭受水污染的伤痛。
参考文献
[1]余杰,田宁宁,王凯,等.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探讨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7,1(1):82-86.
[2]高廷耀,顾国维 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雷乐成,等.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邱维,张智,周建华.生物絮凝沉淀/生物膜过滤处理城市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4,11(5):44-46.
[5]许保玖,龙腾锐 主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化学性污染的特点范文6
采血;职业暴露;防护
作者单位:454000焦作市中心血站
医学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血站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职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分析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内调查显示卫生行业80%以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会有6%~30%感染的危险,只要有0.004 ul的含HBV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1,2]。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作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AIDS、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3]。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 物理性危害
1.2.1 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 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嗓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嗓音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 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 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戍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1.4 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 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1 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 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 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或1/10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遇有针刺伤、破损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 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4 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