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好处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1

如果仅从小学入学率的数据就得出结论,认为印度的小学教育已经赶上了中国,这可能是一种误导。

在快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期,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上都面临相似的环境和挑战。上世纪40年代,这两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育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不过,由于政策、战略和历史背景不同,两国的教育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

从入学门槛和教育质量来看,中国在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些,而印度在高等教育上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印度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距离有所拉近,中国在大学入学率和入学人数上也在赶超印度。研究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获得的成功和面临的挑战对彼此都有好处,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基础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毛入学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由于适龄人群甚至大龄人群拥入小学,,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教育成功的喜悦。随着入学学生的年龄逐步恢复正常,小学毛入学率逐步回落到100%。

1990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曾经达到120%,后来降低到100%。相反,印度在这一时期的毛入学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10年里,印度的小学教育和中国的差距有所减小,这是毛入学率递增效应的结果。

数字显示,中印两国的盲率差距不再扩大,停留在1985年的水平上。不过,中国仍在普通教育上具备优势。2001年,中国识字率为91%,而印度只有61%。除了识字率,学生学校教育的平均时间长短也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截止到2000年,15岁以下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中国为6.35年,印度为5.06年。到2000年,中国超过15岁的人口中,18%没有继续接受教育,其总人口中,33.9%是小学文化程度,45.3%接受了中等教育,2.8%接受了高等教育。与中国相比,印度这一组数字分别为43.9%、28.2%、23.8%和4.1%。

如果仅从小学入学率的数据就得出结论,认为印度的小学教育已经赶上了中国,这可能是一种误导。教育系统如果出现长期滞后,修补它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很明显,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中印两国对外继续保持开放的姿态,使之能够吸引大量外国制造企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计算,1999年,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雇佣率为47%,印度为32%。印度6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中国这一数字为47%。

高等教育

印度有重视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自1947年独立以来,该国综合大学数量增加了16倍,学院增加了20倍。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印度的高等教育机构数目平均每年增加13%,但在上世纪80年代,增加比例降到4.5%。现在,印度拥有320所综合院校,15000所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人数超过940万。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等机构建议印度将发展高等教育优先于初级和中级教育。

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优先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英语作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印度在过去20年里的计算机产业的繁荣中,通信行业和人力成本得以降低,尝到了该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甜头。

中国也并非在高等教育上一无是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印度。不过,日本和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和85%,相对来说,中印两国还差得很远。2000年,印度超过15岁的人口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为4.1%,中国只有2.8%。

中印两国教育的不同表现决定了这两个国家将面临不同的挑战。随着教育成本的提升,中国的大学生入学时不得不忍受学费增加的问题。在印度,由于长期忽视初等、中等教育造成了高等教育的特别发展,大学学费问题并不显得突出。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印度来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反过来削弱自己在高等教育上的优势也是不明智和不切实际的。对印度教育系统的批评越来越表现出循环的特点,批评的声音集于大学水平劳动力的教育质量。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批评尤其尖刻:“印度高等教育近年表现出系统性亏损的特征。它既没有产生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培养出训练有素的学者、科学家和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培养的只是平庸之才。”

中印两国的初中级教育毛入学率都达到或超过了100%,并继续稳定增长,他们仍需要在高等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

中印两国的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科技,2002年,中国有21.9万将来可以成为工程师的工科学生毕业(比美国同期多6万人),占毕业生总量的39%。如果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中国授予理学学士),毕业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60%。

在大学教育具备特殊优势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3年,印度入学登记的工程和科学技术学生为36万人,占总入学人数的30%。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对印度构成了严峻挑战。1995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授予的工程与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增加了140%,绝对数从518增加到1247,超过了印度在1997年的水平,其中,计算机专业及其院校增长最为迅速。不过,也有学者警告,与实践经验相比,中国的学生英语不过硬,理论知识欠缺,毕业后能适应高端技术工作要求的学生不超过10%。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熟练技术劳动力需求增长,两国对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关注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现在还不清楚,高等教育是否还有其他的特殊领域需要发展。比如,为了适应技术外包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话,如果发展趋势出现逆转该怎么办。因为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由于过多的人口涉及到信息技术,一时无法寻找其他相关技术替代。

将来,是否高等教育需要关注其他目标,或者私人机构在介入劳动力市场上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为满足劳动力需求,大学应该成为获取出口收益的重要领地,当它们发现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吸收人才过于昂贵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从其他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人才。尽管拥有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院校只有8000名外国留学生。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则拥有110844名外国留学生。

为了在国际教育领域扩大影响,中印两国采取的发展步骤让人很感兴趣,他们都在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了多招收海外留学生,中国正将自己的大学建成世界最好的学校,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推动亚洲智慧――中印教育比较

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经济大国,也同样面临着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然而,两国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寻求建立世界水平的教育机构而印度则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印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和各自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中印两国都有着悠久的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却也同样都在近代抛弃了传统式教育转向效仿西方;高等教育入学数量大,但相对两国庞大的人口而言普及率仍然很低;大学缺乏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教授与高级管理人才;教育形式死板,普遍缺乏创新;国家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私人办学兴起,但其教育质量堪忧。中国自实行 “985工程 ” 和 “211工程 ” 以来,少数大学在国际上脱颖而出,但还是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学术上的抄袭现象、教职任命和学生入学的 “ 走后门 ” 现象,学术自由欠缺等等。教育体制底层更是问题成堆。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2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外部性特征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在使自身获益的同时,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一方面,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MRS,高于私人边际收益MRP,高等教育对社会存在正的外部性;而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受益范围很广,私人之间通过市场交易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往往高于溢出的边际收益,足以抵消这种交易的好处,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在这里失效。此时。可以依靠政府补贴或社会补偿使私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线MCS下降至MCP,使均衡时的受教育水平从Q1达到符合社会效率时的水平Q2,这时,社会福利水平会净增加。可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单纯的市场制度是有缺陷的,如果政府或其他受益的社会主体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正是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之一。

高等教育外部性的一般表现:(1)增加税收收入。一般而言,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其收入水平也较高,因而其缴纳的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也比较多。(2)增加社会内聚力。降低犯罪率,改善社会治安状况。(3)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4)改善社会健康状况。(5)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具有一般正外部性的特征:效用传递不通过价格机制、外部效应与个人收益的不可分割性。除此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1)根据上面的分析,高等教育是具有“价格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2)高等教育外部性涉及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服务以外的消费者个体等。

(二)成本分担理论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有关理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外部性涉及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服务以外的消费者个体等理应在高教成本分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是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分担教育成本,必须考虑社会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就是教育消费能力。依据消费结构理论,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标准一般控制在总教育成本的25%以内。

国家和社会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机构和环境的积极作用正是国家和社会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国家和社会(包括个人和机构)理应承担高教经费的绝大部分。

工商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的主要享有者。工商企业通过接纳吸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大量应用高校专利成果,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壮大了经济实力。所以,工商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在支持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

既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除了给受教育者本人带来收益以外,还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社会是高等教育外部效应的受益者,按照市场经济效率法则和成本分担原则,“谁收益谁付费”,社会资助高等教育分担成本就责无旁贷,

二、社会资助主体和形式

(一)社会资助主体

1、企业: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热心公益,支持教育,正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组织:指为一定目的而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包括自然人,法人)所组成的并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包括人民群众团体,海外教育机构、社会公益团体和学术研究团体。特别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公益性组织,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个人:主要有海外华侨、社会名人、知名校友、爱心人士等,包括贫困生的亲属、邻居、朋友等。

(二)社会资助的形式

1、不同额度的奖学金资助或直接捐赠。无论是通过设立基金或是直接捐赠的方式资助贫困生,都是直接的无偿资助。

设立基金,是指国内外教育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成功人士、校友、专家学者)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如国际教育扶贫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

捐赠指直接向高校或贫困学生提供的资助,包括基于血缘关系(兄弟姐妹等)、亲缘关系(亲戚)、业缘关系(同学老师)、地缘关系(邻里)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也包括其他社会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对高校贫困生发动募集的支持和帮助。

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及社会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和管理下,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于社会,获得一定收入,贴补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开支,以助于完成学业的一种活动。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虽然经济上贫困,但掌握了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社会企事业单位若能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月最少的成本获得优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获得报酬,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费用。

3、提供借贷或为学生向金融机构借贷提供担保。助学贷款是无息或低息的,在我国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已经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其中,贷款拖欠就是一大难题。商业银行在对学生偿还贷款的信度怀有疑虑的情况下,不放心发放贷款给学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作担保人,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这种政策背景下,若企业能配合银行制定措施,如为贫困生先行垫付偿还借款、督促本企业录用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还贷,效益良好的企业为贫困大学生贷款提供担保等,学生申请将容易得多,银行也会更安心地贷款给贫困学生。

4、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与学校、贫困生个人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由单位每年向贫困生提供为数不少的助学金,学生毕业之后去该单位工作。

这种校企无缝链接式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学费难题,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就企业而言,使企业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开发,保证了学院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了学院、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成人 高等 教育 微积分 教学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多元化发展,逐渐加大了对成人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与普教相比,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努力探索,用新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微积分在教学中一直都是难点,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微积分教学,那更是令无数学生感到摸不着门道。探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地进行教学,让成人高等教育中微积分的教学不再是一个难点。

一、充分了解作为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同样要充分地了解教育的对象以及使用的微积分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因材施教。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的对象都是大龄人群,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贫乏。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跟微积分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具体掌握哪些方面基础最差,哪些方面相对比较好一些,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优秀的教案,对学生学习微积分才有帮助。了解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过后,不要急于上微积分的新内容,需要花几个课时的时间对学生掌握最差以及跟微积分联系最密切的几个方面进行基础性知识的补课,并让学生充分重视与学习微积分密切相连的内容。充分了解了学生,还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由于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而编写的微积分教材,在教学中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普教本科的微积分教材。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来说,普教教材难度明显大了一些,并且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要求在生活工作中有足够的知识使用。这就要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要做大量的取舍工作,选择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联系紧密的内容、难度较小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才有实际教学的意义。

二、启发为主促进为辅作为方法

了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特点,以及充分把握了微积分的材料之后,结合这些特点,需要努力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基础知识的缺乏,以及年龄的特点,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应该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以促进来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的目的。利用启发逐步培养学生对微积分的热爱,有了学习的热情,才有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采用促进的方法,以及强化训练和巩固,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渐地掌握微积分的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转化成大量单个的、简单的微积分问题,解决这些单个简单的微积分问题,综合起来起到解决整个微积分问题的作用。例如求复合函数y=sin2(lnx)的导数,先把复合函数分解为简单函数y=u2,u=sinv,v=lnx。再分别求导:yu'=2u,uv'=cosv,vx'=1/x。最后求的原复合函数的导数为:yx'=yu'·uv'·vx'=2u·cosv·1/x=2sinlnx·coslnx·1/x=sin(2lnx)/x。

三、微积分思维方法的培养

微积分是一门完整的思想和方法,要学习微积分,就要学习它的思维方法,这与整个数学这个大学科的学习是相统一的。微积分教学中要强调微积分的思维方法,而不应该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这样对学习微积分没有一点好处,相反有时还会出现错误。无论在什么内容的微积分教学中,都要充分体现微积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解决微积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以免出现错误。

四、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特点体现实用和够用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该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够用性。一切理论知识的学习都要紧紧围绕实用性来展开,不要唯理论而理论。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应该对复杂的、不实用的内容加以舍去,在教学中大量选用简单的、易懂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如何应用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掌握问题的结果。

五、结语

总之,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微积分教学,要充分结合教育对象以及教材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实用性和够用性为根本,以启发为主、促进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微积分思维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的灌输。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教育对象、教学目标等,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志平. 成人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教学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9).

[2]匡奕群,邱梅青. 成人教育中《微积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30).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演变,进而对英国研究性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进行探索,并论述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旨在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

关键词: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启示

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演变

1.殖民扩张时期。17-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英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美国教育家阿斯巴特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几乎可以说是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知识殖民地。”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交流的特点主要以单向的教育输出为主,留学人数甚少。18世纪以后,随着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传教范围的日益扩大,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欧洲各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也逐渐的频繁起来,当时,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科技的领先地位,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众多的学者,这些学者学成回国后纷纷仿照英国大学的办学模式来创办新的大学。

2.二战后到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使得英国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下滑,为了增强其国际地位,英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看到了各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各国教育间的往来,但由于各国经济萧条,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下滑,英国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和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减少了许多公共教育资金。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政策方面也有所调整,对欧盟外学生实行全额收费,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使许多留学生没有条件留学,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入低迷时期。经济的持续下滑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大幅度增加,把扩大海外招生作为解决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和大学》一书的作者英国学者罗杰•金指出:“随着大学私有化的加剧,它的各项服务都被视为是可用来交换的,是替代逐渐减少的公共教育资金的一种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从海外市场的维度来分析国际化教育,通过招收全球各国付费学生作为其教育的‘出口’形式,或在国外建立一种教育上的商业伙伴关系,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加一种中间商的有效办法。”

3.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把管理商业的理念引入到管理高校上来,他们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而且把关注点投放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因为海外留学生可以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加强海外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对此,英国政府提出“无论任何领域的效率高低与顾客的选择成直接的正相关”,当然,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1.政府部门的国际化策略。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积极参与和欧盟有关的国际化策略,而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196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罗宾斯报告》提出扩大本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并采取相应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2009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目的在于提出要使英国大学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加强同世界其他大学的联系,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学者和管理者,以便提高国家竞争力。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国际学生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2.课程的国际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使学生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化环境,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英国高校融入了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20世纪末,英国高校内设置的国际化的课程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很多国际化的学科与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学、世界文化、国际金融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吸引了很多海外留学生。

3.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海外教育市场。欧洲国家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教育领域内,不同高校间互相承认学位的有效性以及支持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各个国家学习,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在发展本国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英国积极参与欧盟成员国共同拟定的高等教育计划和项目。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化水平不高,进程也很慢,在我国学生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发展,造成了人才外流的可怕现实,并且这种形势仍在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经济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选择定居于此,人才不断地涌入,而人才本身就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就在此不公平的竞争中陷入了劣势地位,恶性循环下就会不断地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导致国家和人才的两极分化。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中国的启示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前提,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正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本国带来的各种利益和好处,改变了以前的那种狭隘的教育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政府应高举高等教育改革大旗。

2.加强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大步迈进时,应该把课程国际化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课程内容和专业上体现国际化和全球化,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美国高等教育学专家伯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学科专业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在欺骗学生和反映一种愚蠢的、狭隘的沙文主义”。可见,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开设大量的关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化观点。我国高校应该在国际化课程上进行科学改革,设置一种专门为海外留学生开设的国际化课程。

3.注重和世界接轨,加强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我国高校必须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紧跟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关注世界最新动向,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同类科研领域的差距,通过同国外科研人员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培养我国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高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始终将高等院校国家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王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聂明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

[2](英)罗杰•金(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83-88.

[4]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5]彭彬.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迪[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59-61.

[6]詹春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180-182.

[7]王羚伊.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留学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7).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社会经济 积极影响

1.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1.1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随着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完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被当地的企业与组织直接引入生产,参与创造社会财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增长。

1.2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就越大,提高人口素质最主要的途径是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主要依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要通过区域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力的质量,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高等院校也是提供大量不同层次与规格人才的储备场所。

1.3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

区域高等院校的学科较为齐全,硬件设施较为雄厚,有各种类型的专家、教授及学者。当企业在技术研发、引进相关技术遇到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咨询高校专家与教授的相关意见或临时聘请高校中的权威专家或团队参与公司的工作以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及时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教授、学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会敏锐地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随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的改进及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与参考。

1.4高校师生的消费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高校师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提高就业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在校师生、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以高校为中心的小经济圈。高等院校师生的消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以高校为中心的餐饮、娱乐、商业、医疗、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二是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受众,刺激了高校附近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例如,新东方教育集团、平成日语、万能教育等。

1.5高等教育改善区域社会经济的软环境

经济软环境是指发展市场经济所必备的人文道德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软环境是发展区域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当代,由于信用、道德问题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从而导致经济的良性运转受到一定的阻碍。高等教育可以教育、引导未来的劳动大军及社会中的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自觉遵守和践行市场经济规则,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美好和谐的环境。

此外,各大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典型的就是各个大学的工业园、校办产业及凭借大学工业园形成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区,它们是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例如,清华紫光、华中科技、浙大海纳等。

2.高等教育提高区域中家庭及个人的效益

2.1高等教育提高家庭及个人的经济效益

2.1.1高等教育增加家庭及个人的收入

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调查表明,随着受教育层次水平的提高,受教育者的平均收入也随之增加。首先,一般认为,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在社会上竞争的条件比较优异,很容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较高的职位,因此能直接得到较为丰厚的收入;其次,教育可增强个人的上进心和提高其抱负水平,因此选择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就能获得更多的金融报酬;最后,教育可以提高个人适应技术变迁的能力,个人因接受教育可以适应某一固定工作环境的变化或变换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这同样也可增加个人的收入。例如,在美国,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名高中毕业生一生(25岁到65岁)从事全职工作能挣到120万美元,一名大学毕业生一生收入210万美元,硕士研究生能挣到250万美元。

2.1.2高等教育减少家庭及个人的消费成本

个人因接受教育可以提高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同时人的这种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与其所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个人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较强,就可以减少家庭及个人的一些消费成本。例如,辅导子女学习,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就可以自己承担家庭教师的角色,免去雇佣他人去做而花费一笔可观的支出;教育产生消费者选择效率,在相同预算约束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能够选择效率更高的商品组合和服务组合,达到更大程度的效用满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及个人的开支,强化了经济效益。

2.2高等教育提高家庭及个人的非经济效益

非经济效益是指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富,这里主要指高等教育带给家庭及个人的精神财富。高等教育带给家庭及个人的非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附近的家庭及个人经常与高校接触,发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校的积极影响。例如,听取人文讲座,参观学校举行的大型展览活动等,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质;二是以受高等教育者的家庭为中心所辐射的教育影响,受高等教育者所组织的家庭,包括受教育者的邻居,均可以因个人所受教育而得到某种好处。例如,受高等教育者所营造的家庭氛围能很好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其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同时影响周围的邻居及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形成良好的素质;三是受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好地维系家庭关系,受到他人的尊敬等。

总之,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给本区域的家庭及个人带来了各方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林湘.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56—57.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原理;依据;对应原则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良好的管理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条件。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原理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原则,对于正确贯彻效益原理、端正管理的方向、发挥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及完成管理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内涵

效益是管理活动的宗旨,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宿。如果离开效益谈管理,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同时,效益是检验管理活动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设置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职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等,都要通过管理效益来检验。

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的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而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原理就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尽可能减少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消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自身需要的高层次的成人学员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其内容,可从以下几点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效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效益的追求应是全方位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因素可从诸多角度进行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及其活动的效益首先要通过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去达成;成人高等教育组织及其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要不断考虑其有效性问题;违反效益原理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管理。

二、效益原理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客观依据

1.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的决定的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是成人高校工作的根本,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为此,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如果不讲效益,就失去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

2.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而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国家之所以逐年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以高产出回报国家;许多家庭把继续教育投资作为第一投资项目,同样期望有丰厚的回报,希望将来有更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较高的地位等等。因此,成人高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对家庭投资刺激就越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就越高。

3.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期望

当今社会的许多成人选择了重新走进校门接受继续教育,是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迁,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多重角色,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担当起此重任。国家经济繁荣、政策稳定、社会发达、科技进步,所有这些都与个人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人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质量的社会成员,社会就有高质量的建设者。因此,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

4.追求效益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成人高校划片招生,不论学校质量好坏、有无效益,都不愁生源,这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成人高校扩大了招生自,成人学员可以自由择校,那么质量低劣、不讲效益的高校生源必将减少。成人高校只有调整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追求好的效益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5.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形成表明,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在建构知识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对于技术专业化和专业的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报告尖锐的指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尚未能为知识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在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正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当然也得为知识社会做出充分的准备,必须追求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追求成人学员技术的专业化的提升,追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需贯彻的相应原则

1.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

所谓首在定位原则,是指制度保障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确定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其它措施无法代替的特殊的首要的位置。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效益的制度较为落后,发现并弥补这种制度空位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定位的主要内容。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为自己定位,不能管得太多、太杂,应该从宏观的政策上进行把握,把必要的自交还给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

(2)成人高等教育各管理部门也要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学分制、转系制等制度;同时也要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要把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斤斤计较于部门间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过程效益与结果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间的关系。

(3)所有管理者也都要为“管理”明确定位,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服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大局,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任务,而不是把权力看作为自己谋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要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权职相应,组织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根据管理目标,合理的确定工作系统、职能机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权力与分工,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安排人事,做到各个工作系统、职能机构人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系统结构。贯彻合理性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结构合理,权职相称。一般而言,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纵向结构,称为层级制,亦称“分级制”,它是指管理组织上下层次间呈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各层级管辖范围随级往下而相对减缩小。横向结构,称为职能制,又叫“分职制”,其好处在于管理者不致独任其劳,有利于工作人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提高素质和工作效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把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实现教育目标。

(2)正确处理实行精兵简政和明确“职、权、责"对应关系。精兵简政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合理性的突出表现,管理者要根据有关政策,确定编制定额,压缩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领导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三者应结合成一体,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职责分明,人事相当,各负其责,严格考核,公正奖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做到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由最高管理者全面负责的同时,要发挥整个管理班子的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的作用。

3.勤俭办学,实现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

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用最小的损耗力量更快地做更多更好的事,获得最大的效果,力争一切工作的最优化和高效性,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贯彻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人力的经济。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人力的经济,必须讲求用人的科学性和用人的艺术性,要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物力的经济。所谓物力的经济,就是加强物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物尽其用,这是物力经济的根本要求。

(3)财力的经济。要求经费使用得当,讲求经济效果,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用于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上。

(4)时间的经济。在时间的支配上,要提高对时间这一要素的认识,考虑时间的使用价值,合理有效地支配利用,发挥其特殊的效力,避免无谓的浪费。

4.质量求胜,追求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

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真正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价,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以满足成人学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需要。贯彻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应主要概括为:一坚持,两体现,三重视,四提高。“一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两体现"即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所有致力于进步的成人服务;“三重视"即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提高”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

(2)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办学的宗旨和定位。宗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定位:由学历文凭教育向国家承认的非学历文凭教育过渡,由专科层次过渡到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实现本―专―研相结合。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人教师队伍。一支高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成人教师队伍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是符合无“专"不稳,无“兼"不活的办学要求的。为此,要在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同时,通过深造、实践、聘请、引进等途径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4)铸就品牌特色。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本,探索开放、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首先要产学结合,带动科研。培养具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社会综合活动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坚持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为此,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方福前.福利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李朝晖.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