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1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2
关键词: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
儿童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不仅对儿童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因此,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现状和管理行为进行探究,以寻求目前国内外在儿童疾病管理上最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儿童慢性病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1儿童慢性病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开始应用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定量研究中[1],但大量的研究报道均已成年慢性病患者为主,而慢性病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上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10~20%[2],至2005年已经升到20~30%,其中美国约31%的儿童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3]。近年来,我国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慢性病低龄化日益显著,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中,糖尿病患者达59万人,血脂异常者达563万人,高血压患者达1700万人。15~17岁少年中,高血压患病率达7%,糖尿病患病率为2.3%,血脂异常率为2.2%[4]。国内各地的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另外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提供的数据以及WTO的疾病负担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5],而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4.5倍、7.1倍和12.6倍[6]。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大约6.23亿5岁以下儿童和12亿5~14岁儿童将患有慢性病[7]。
2疾病管理概念及模式
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MAA)指出:疾病管理是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照护效果的照护系统。疾病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健康照护体系的快速整合、保障健康照护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改善健康照护咨询系统、增加健康照护提供改善品质的动机、推行医疗资源利用审查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8]。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9]。
3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现状研究
3.1 慢性病儿童社会管理 在国外,特殊保健需求服务中的个人服务通过医疗团队合作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连续性的护理支持,使患儿比其他普通孩子更容易得到医学专家和保健医生的访问,对潜在的健康威胁进行干预和监测,并专门为慢性病患儿及家庭设立网络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和网络交流,以提高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形成良好的慢性病管理[10]。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工作重点已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卫生发展重点和方式的转变。但我国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儿童的管理需求,还需要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与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3.2慢性病儿童医院管理 在国外有专门针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机构,其中儿科哮喘疾病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参加卫生服务项目的儿童与没有参加的相比住院率减低了34%,急诊率降低了8%[11]。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慢性病患儿实行以治疗为主,形成医生为主导,父母为辅助作用及慢性病儿童为被动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对院内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我国部分社区针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已经开展对慢性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干预性研究,并对其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讲座,有的社区医院通过档案记载,对慢性病患儿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建立档案跟踪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家庭进行定期跟踪治疗,及时解答疑问。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及定期随访是对慢性病进行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12]。
3.3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 外国学者Knafl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种模式,即TAESF理论(Thriving乐观、Accommodating适应、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观),并且提出这种家庭管理模式是随着时间推移,及家庭成员疾病进程而改变的,其变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对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13]。
国内研究证明[14],和谐的家庭气氛能让孩子在与家人、同学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安全感,增强慢性病患儿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目前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个案化家庭管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但是我国的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影响慢性病儿童家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3.4慢性病儿童自我管理 我国相关学者[15]研究指出,对慢性病患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及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慢性病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在儿童、青少年领域开展的自我管理甚少,特别是自我管理的问卷编制、测量评估等方面还是比较匮乏。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慢性病防治方案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还在完善之中,慢性病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是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不单单是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个人进行干预,而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儿童慢性病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①儿童慢性病的管理要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照护与干预相衔接,使家庭、个人和社会达到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应通过家庭的有效管理方式,使患儿更快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以改善慢性病儿童的生活质量。③应挖掘慢性病儿童优势品质,加强克服困难的自我能力。④应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慢性病儿童。
参考文献:
[1]钱运梁,刘秀荣.从健康危险因素的内涵和评价看健康管理的实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56-258.
[2]Mallander JL,Vami JW.Effects of pediatric chronic physical disorders on child and family adjustment[J].Child Psychist, 1998,39(1):29-46.
[3]Yeo M & Sawyer S.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J].BMJ,2005,330:721-723.
[4]宋克薇.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5]甘仰本,蔡军.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2-294.
[6]孔灵芝.我国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8-432.
[7]Judson.Global childhood chronic illness[J].Nurs Admin Q,2004,28(1):60-66.
[8]陆西平,王乃弘.病案管理与疾病管理[J].台湾医届,2003,46(10):51.
[9]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10]郭岸英.慢性病保健模型在社区常见慢性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1]夏慧,李海涛.疾病管理国际应用现状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15):27-31.
[12]万学英,高英丽,李娟,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慢性病患儿家属感受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60-62.
[13]方淑荣,谢桂英.慢性病儿童心理健康及家庭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3985-3986.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XX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纳入标准如下:①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26mg/dL或是7.0mmol/L;③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档,是否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有无接受随访,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③慢性病控制情况,包括最近一次血压值,空腹血糖值,体质量,用药依从性,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④记录其它重要备注。
1.3评价标准
1.3.1满意度评价参照Likert5点计分法,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
1.3.2用药依从性评价分为3个标准。完全不依从:患者完全不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部分依从:患者能够部分性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且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1.3.3相关知识测试包括空腹血糖、血压正常值,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疾病(糖尿病足、脑卒中)等,每个病种4个问题,答对3个以上为知晓率佳。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有效率97.6%。共调查高血压患者489例,糖尿病患者487例,年龄24~93岁,平均(70.14±7.52)岁,病程1~44年,平均(12.09±9.55)年。
2.2管理情况
有64.46%(629/976)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
2.3慢性病控制情况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268/489),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251/487),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
3讨论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摘取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对患者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观察效果。结果: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提高。结论:鼓励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以及疾病控制的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病;自我管理;综合干预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持续增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手段,很多患者都会选择社区或者门诊进行疾病的后续治疗,而自我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保健中,该种方法强调患者要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管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彻底贯彻自我管理保健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但能够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改善疾病预后的状况,防止医疗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对我单位门诊中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3±4.6)岁,患者所患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
1.2 方法
对前来本单位门诊进行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主要自我管理方法如下:
1.2.1 自我管理课程形式
主要的课程形式就是采取小组讨论,将30例患者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次讨论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将小组患者的讨论座位采取圆圈式进行排列,方便患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1.2.2 自我管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定要有教授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内容,从沟通、运动、心理、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使患者能够通过在课程中的热烈讨论,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每个星期可以进行一次课程,并且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要有连贯性,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并且掌握自我管理的内容。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要遵循下述原则: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对其他成员的病情要保密、准时出席课程、制定每周计划。
1.2.2.1 消极情绪管理
慢性疾病大多数都为终身疾病,无法根治,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因此,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治疗。因此,在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一般来说,可以对患者进行下述心理指导来进行消极情绪自我管理,第一,应用心力管理。出现消极情绪,患者可以采取冥想、将心情记录下来或者思考以往感动的、鼓舞的事情,使自己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激励自己。第二,应用呼吸管理。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患者可以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同时,学会圆唇呼吸法以及腹师呼吸法,运用呼吸使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放松,转移消极情绪。第三,应用放松肌肉管理。患者可以采取肌肉放松的方法进行消极情绪的释放,渐进式放松,从而能够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第四,应用分散注意力管理。如果患者出现消极情绪,也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可以进行运动、看电视节目、听歌或者阅读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记消极情绪的影响;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家人倾诉,诉说自己的感受,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1.2.2.2 运用交流沟通解决问题
从慢性病患者的角度来看,与朋友或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使他们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应有的帮助,使自己及其家属都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有效地交流沟通如下:①勇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在交谈中,尽量采取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才能够引起别人的认同感以及使诉说者正面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②分辨关键所在。进行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是什么事导致自己感到烦恼不安,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在交谈中说到重点。
1.2.2.3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在自我管理中,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程中要教授患者在饮食方面坚持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同时还要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1.2.2.4 适当锻炼进行自我管理
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疲倦状况,使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力量都能够有所增强,同时,还能够锻炼患者的平衡度。患者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先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如打太极、慢跑等,循序渐进,要坚持,直到达到目标,通过锻炼管理,可以使患者的消极情绪以及疲劳状态消除,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打好身体基础,更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1.2.2.5 药物治疗管理
用药治疗是为了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有效舒缓症状,避免出现进一步的问题。慢性病患者通常都是患病时间较长,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并且几乎都是长期服药,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药。因此,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可以将药物放在显眼的地方,将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每天服用次数以及注意事项等写在纸条上面,然后贴在药物的包装上,保证正常用药。另外,患者也可以要求家属提醒用药,加强自我管理,有效控制病情。对于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一定不能盲从,要与医生商量是否合适自己进行治疗。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使患者能够详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正确掌握自我管理技巧以及卫生知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打好身体基础,有助于控制病情。另外,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健康状况。从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都能够加强自我参与意识,有效提高自我保健以及控制疾病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焯然,张洁,陈贤梓.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7B):69-70.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5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知信行
1980年上海市10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01%,1998年上海市糖尿病抽样调查结果为4.16%,2006年上海市糖尿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8.6%(标化率6.2%)[1]。上海市糖尿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且糖尿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危险因素[2],因此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社区已开展了广泛的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为掌握本社区在管理糖尿患者群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治疗依从性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009年10月,我们对本社区在管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知信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本社区6个居委已明确诊断且在进行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158人,发放调查表158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51份,有效率为95.6%。
1.2 方法 使用统一设计的糖尿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由接受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的知晓程度、疾病相关态度行为3方面24项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数据录入,应用SPSS 11.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例,%)
内容类别例数构成比
性别男5637.1
女9562.9
年龄35~59岁4831.8
60岁以上10368.2
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3422.5
初中及高中9764.0
大专及以上206.5
病程0~4年126.6
5~9年2717.9
10年以上11475.5
伴随其他慢性病者有14797.4
无42.6
家族史有6241.1
无8958.9
2.2 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见表2),调查对象对于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对五驾马车和血糖控制标准、重要性更缺乏了解。
表2
调查对象的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例,%)
内容人数构成比
关注糖尿病防治知识11374.8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2个以上)6744.4
五驾马车106.6
血糖的重要性5536.4
血糖控制的标准4630.5
饮食控制(控油、盐、糖)6140.4
糖尿病并发症(2个以上)8153.6
2.3 糖尿病相关健康行为(见表3),调查对象对于药物和运动的治疗比较重视的,而定期体检和自我调整降糖药只占26.5%和29.8%。
表3
调查对象的相关健康行为情况(例,%)
内容人数构成比
运动情况(平均每天持续半小时以上)10972.2
喜食偏油、偏盐的食品8053.0
患病后乐观8254.3
定期体检4026.5
按时应用降糖药11878.1
能自行调整降糖药4529.8
能参加半数以上糖尿病培训8757.6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74.8%的调查对象对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关注,53.6%的人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一定的认识,72.2%的人能够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运动,说明糖尿病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在健教和督促患者治疗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还有比较强烈愿望;相反只有36.4%的人群认为监测血糖很重要,30.5%知道血糖控制的标准,26.5%能够动态监测糖尿病相关指标,能自行根据血糖值来调整降糖药的用量者占29.8%,尤其是五驾马车的知晓率只占6.6%,可见,目前该调查人群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规范治疗的知晓率、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仍有较大的差距。
造成的原因可能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技术服务,要求社区医护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足够的科学的防治知识及服务,这方面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和医院关系[3]。目前基层单位缺乏一支真正能承担社区糖尿病防治任务的队伍,部分临床医生对糖尿病的综合防治认识不够,一味地强调药物治疗,忽略了糖尿病知识的宣教、运动疗法、饮食调整及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而参与糖尿病管理的公卫医生虽接受了多次糖尿病操作《指南》的培训,但接受系统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较少,并且缺乏实践经验,很难给与患者有效的指导,因此,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上,应该体现医生、公卫人员分工合作管理的“团队式”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并将此列入业务考核。
糖尿病调查人群老年人偏多,文化程度较低,病程长,多数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可能导致①生理、心理上的负担,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满不在乎、过分强化,妨碍遵医行为,影响糖尿病治疗;②经济负担,这里有97.4%的调查对象伴随其他慢性病,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会影响其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③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导致对知识更新的接受能力差;④其他如行动不便,家庭因素等。根据患者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深入人心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是必要的,同时针对有实际困难的患者提供上门抽血结合定时提醒,鼓励家庭支持,我社区2008年始试点慢性病关爱家园,进行糖尿病专家诊疗以及心理咨询专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且通过糖尿病的群组活动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相互沟通等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提高社区糖尿病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可防、可治性,认识到糖尿病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糖尿病控制率。
专家指出,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生活开支,同时能改善代谢控制[4]。研究数据显示,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降低了1/3,而死亡率则降低了50%。国外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糖尿病并发症危险性下降21%[5]。严格规范的糖尿病治疗才是硬道理。
总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非传染性终身疾病,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以此为基线调查,进一步加强纵向研究,逐渐改变以往的“重治轻防”观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糖尿病防治专业队伍,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探索更行为有效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李锐,施亮,黎衍云.糖尿病社区防治及管理模式的设想与实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53-1255.
[2] 向红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则. 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28-29.
[3] 熊建菁,贾健,章昱,等. 上海市闸北区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调查. 社区卫生保健,2007,6(4):267-270.
慢性病的管理原则范文6
摘 要 目的:讨论研究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方法:选取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对其进行中医养生康复认知情况、需求及获得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结论: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懂得进行自我保健、自我养生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可发现其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及掌握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疾病患者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 护理及宣传教育 疗效与影响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来,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均有一定关系[1]。养生与康复在中医中属于“治未病”范畴,是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整、改变生活方式等养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调整自身身体机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及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保健对自身的重要性,但对于养生保健知识认识不够,因此本试验对300例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随机选取我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57~69岁,平均(63.3±6.4)岁。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压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使用社区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对各类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康复知识的需求情况,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等[2]。每位患者填写完毕后将调查表统一上交,经相关专家进行审定,可靠度高。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并为其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回答要求。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疗效观察:统计所有患者问卷调查中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教育知识的需求程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所有患者对中医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见表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以及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
讨 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说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识较强,希望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信息。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需求进行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帮助患者正确、全面的认识康复养生知识并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饮食习惯,努力控制疾病发展,促进身体恢复;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从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坚持锻炼身体,遵循四时变换规律进行保健养生、注意情志调养及饮食调护等,最终达到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改善健康质量的目的[3~5]。
另外,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说明患者对如何预防疾病、更好地进行日常养生及药食同补的中医药知识兴趣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对疾病的过程非常了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保健的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类躯体及情绪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时应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点,以改变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为管理能力为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应以家庭化、连续化为主。调查显示>80%患者希望进行健康教育时有家属共同参与。因为家庭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观念及行为有较大影响。中医养生康复教育通过自我保健、自我康复及开展健康行为知识的教育,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对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长期反复的教育及强化才能够实现。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养生知识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养生知识,更能够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督促家属共同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培养其正确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晔.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31(2):56-57.
2 张安玉.慢性病的干预原则与健康传播[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2):95-96.
3 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