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1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青浦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死因监测系统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全区10个镇、街道2007年所有人口为监测对象,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年鉴。

死亡登记的基本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根据死亡地点和性质不同,分为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推断书和死亡确认书。由卫生、公安和民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上海市登记系统进行死亡证管理,卫生系统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经诊治的死亡,包括来院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医疗机构出具公安部、卫生部制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在家死亡,由死者家属凭居住地居委会或乡村医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材料(排除非正常死亡)向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申报死亡。根据上海市殡葬管理程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向申报人进行死亡调查,查看申报人提供的疾病资料,并做好调查记录,出具“死亡推断书”。

对在单位、旅馆等公共场所死亡者,在公安部门排除非正常死亡后,家属持有关证明材料到死亡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死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死亡推断书”。

对于非正常死亡,由民警、交通、刑侦、水上等公安部门填报“死亡确认书”。

1.2分析指标

人口构成、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采用世界人口进行标化)、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

1.3统计方法

参照卫生部编制的居民病伤死因归类原则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进行死因分类,应用DEATHRE2007死因统计分析软件、EXCEL计算相应的分析指标。

2结果

2.1全人口死亡情况

2007年青浦区平均人口数为45.7万人,其中男性22.6万人,女性23.1万人。死亡数为3 157人,其中男性1 672人,女性1 485人。

总死亡率为6.91‰,其中男性为7.40‰,女性为6.43‰。标化死亡率为5.41‰,其中男性为6.66‰,女性为4.36‰。

2.2年龄别死亡率

0~14岁组死亡率为35.82/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中毒、新生儿病、先天异常,前三位主要死因占该组总死亡的81.25%。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8/10万,女性为27.50/10万。 15~39岁组死亡率为56.2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病,前三位主要死因占该组死亡的87.06%。其中男性死亡率为81.96/10万,女性为30.44/10万。40~64岁组死亡率为292.7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病,前三位死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的82.9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383.20/10万,女性为201.13/10万。65岁及以上组死亡率为3 825.4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病、肿瘤、循环系统病,前三位死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3.24%。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 200.90/10万,女性为3 520.24/10万(表1~表3)。

2.3死因死亡率与死因构成

肿瘤是全人口以及男、女性的首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62.1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二位死因,是女性的第三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12.90/10万,男性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三位死因,是女性的第二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01.48/10万,标化后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损伤和中毒是全人口和男性以及女性的第四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46.89/10万,男性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传染寄生虫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五位死因,是女性的第六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1.27/10万,标化后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表4)。

2.4三大类死亡分析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死亡率为20.58/10万,占总死亡率的2.9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为615.73/10万,占总死亡的89.10%,伤害的死亡率为54.72/10万,占总死亡的7.92%。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在0~14岁组死亡构成最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65岁组中死亡构成最高,伤害在15~39岁组中死亡构成最高(表5)。

2.5主要死因对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

2007年青浦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0.94岁,男性为78.48岁,女性为83.34岁。

影响青浦区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表6)。

3讨论

2007年上海市青浦区死因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威胁青浦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无论男女首位死因均为肿瘤。

随着青浦区经济的发展,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卫生防病得到重视和落实。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居民死亡谱由过去以传染病死亡为主转为以慢性病死亡为主。从年龄分布来看,恶性肿瘤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的趋势,这与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各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暴露增加不无关系[1]。特别是40岁以上年龄组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而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成因在前一个年龄段,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需要因人而异,40岁以前重点加强行为危险干预,40岁以后还要加强肿瘤筛查。通过积极的癌症早发现筛查,一方面对癌前病变积极治疗和阻断,减少发病危险,另一方面能够发现早期癌症。

2007年我区男性第二位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而女性为循环系统疾病,这可能与本区男女居民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女性活动偏少、体重偏重,而男性处于较差工作环境较多,并且吸烟者几乎全为男性[2],因此如何开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加强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如实施改善工作环境,加大控烟力度等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已成为青浦区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任务。

传染寄生虫病之所以进入我区死因顺位第五位,是由于青浦区原为全国血吸虫病十大流行区之一,历史遗留晚期血吸虫病人数较多,目前尚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 996人。这部分病人多伴有晚期肝硬化,结肠血吸虫卵钙化等躯体损害。结肠血吸虫卵钙化易导致结肠癌的发生。目前这部分病人已进入老年期,身体状况较差,死于晚期血吸虫病并发症情况较为突出,每年死亡约数十人。因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这些病人的定期复查和经济补贴,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

4参考文献

[1] 赵素萍,毛嘉文,胡建平,等. 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6.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2

摘 要 目的:分析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过敏情况,以利于早期干预。方法: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和皮肤点刺试验对54例喘息性疾病婴幼儿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血清IgE检测。结果:血清IgE检测与吸入过敏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食入过敏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过敏原较食入过敏原更易导致机体的高IgE水平。

关键词 过敏原检测 血清IgE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

Significance of allergen and serum IgE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infants with asthmatic diseases

Duan Jiali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Henan 450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llergies of infants with asthmatic diseases,in order to facilitate early intervention.Methods:54 infants were detected of allergen and serum IgE by automatic fluorescence immunity analyzer and skin prick test.Resul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IgE detection and inhaled allerge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but when IgE detection compare with ingested allergen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Compare with ingested allergens,the inhaled allergens are more likely to leading the high level of IgE.

Key words Allergen detection;Serum IgE;Infants with asthmatic diseases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是有相似的喘息症状和体征、但有不同的病因的一类疾病,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研究表明,婴幼儿首次出现喘息,日后有相当程度的病例发展为哮喘[1]。因此,对喘息儿童进行过敏原和IgE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其致敏因素并进行干预,预防喘息再次发作。我们使用皮肤点刺试验和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 54例喘息性疾病婴幼儿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54例,双肺闻及喘鸣音,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哮喘等,除外由于心脏疾病、异物吸入、肺结核等因素造成喘息发作。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5~96个月,平均(23.6±16.4)个月,38例进行了血清IgE检测。

方法:首先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IgE;其次,选择上海提供的皮肤过敏原试剂,包括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胺阳性对照、粉尘螨、屋尘螨、花粉、蟑螂、狗毛、猫毛、鱼、虾、牛奶、鸡蛋白、西红柿等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及其他过敏原组点刺液,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前7天均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物。采用皮肤点刺法,选择患儿左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深度以不引起出血为度,1分钟后擦去皮试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判断结果。

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分析。

结 果

用皮肤点刺试验进行食入和吸入过敏原筛查试验结果:吸入过敏原阳性共48例(88.89%),食入过敏原阳性共46例(85.19%)。

婴幼儿血清IgE与吸入过敏原和食入过敏原关系,见表1、2。

讨 论

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喘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能是儿童哮喘的早期表现,也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有些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喘息,其中一部分疾病的病程要远比支气管哮喘短,如病毒相关性喘息[2]。轻度RSV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但患儿日后发生过敏原皮肤点刺检测的阳性可能性增加,或血清特异性IgE明显增高,与健康儿童相比较,食物或吸入性抗原更容易引起此类患儿发生过敏反应,造成反复喘息和哮喘[3]。

又有研究表明,大约1/3的儿童在9岁前会出现至少一次喘息发作,148例首发喘息患儿治疗好转后,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98例(66.2%)喘息反复发作6~10次,最终诊断为哮喘[4]。目前,哮喘病因仍不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过敏原接触、病毒感染及被动吸烟等是导致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有遗传背景、过敏体质、感染因素和被动吸烟等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清IgE检测是体内免疫反应的一项指标,喘息性婴幼儿常具有高水平血清IgE,主要是过敏原进入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而皮肤点刺试验则是常用的检测过敏原特异性的方法,因此,机体IgE的水平与过敏原检测结果密切相关。儿童对外界过敏原形成的变态反应,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期呼吸道过敏原反应增多。本文54例患儿,平均月龄(23.6±16.4)个月,试验结果显示88.89%喘息患儿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79.17%轻度过敏,阳性率最高的过敏原是粉尘螨和屋尘螨,这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同时,血清IgE水平对喘息发作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朱美华等人曾对252例婴幼儿喘息患儿随访分析,其中IgE患儿至学龄前期喘息基本停止发作,而IgE阳性患儿至学龄前期仍有1/3喘息反复发作[5]。本研究通过对比婴幼儿血清IgE与吸入过敏原和食入过敏原的关系,得出结论:吸入性过敏原较食入性过敏原更易导致机体的高IgE水平。因此,在生活环境中如何避免吸入过敏原是婴幼儿喘息防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余蓉,陈伟民,何颖慧,等.婴儿第一次喘息发作与哮喘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2005,16(7):120.

2 张海邻,张正霞.对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再认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74-476.

3 牟京辉,陈慧中.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6):1212-1214.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3

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通过及早干预,让人不得病或是晚得病、少得病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是医患共同的目标。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是秋冬时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近日,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向东教授通过本刊提醒大家,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加强对慢支炎的认识,提前预防慢支炎很有必要。

周向东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常委、中华医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对常见、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对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手段。

家住江边的周老爷子每天早晨7时许都要到湘江边走一走,做做晨练。最近一天,周老爷子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打起太极,做到一半明显感到呼吸困难,紧接着便咳嗽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其儿子见状赶紧把周老爷子送到医院抢救。原来,周老爷子是十几年的“老慢支”患者,平时通过药物控制都很好,但是近日来雾霾天气导致他慢支炎复发。

根据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我国近期多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今年雾霾天数为52年来同期最多。看到这样的报道,记者联系到国内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向东教授,就雾霾天对人们尤其是慢支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采访。

接受采访时,周教授指出,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人在呼吸时很容易将这些悬浮颗粒吸入呼吸道,而这些颗粒表面容易附着化学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呼吸道(特别是支气管和肺部)有极大伤害,易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同时也容易导致诸如慢支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的急性加重,故此类患者更应注重‘治未病’理念,通过早期干预,阻止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周教授介绍,慢支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为特征。慢支炎早期症状轻微,仅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有慢性炎症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而无症状,故未引起多数患者重视。而晚期患者因炎症反复刺激,病情逐渐加重,常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若慢支炎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缩写COPD),则不仅仅再是一个单纯的肺部疾病,而是具有广泛肺外效应的全身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慢阻肺位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列,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达8.2%,其中轻中度的慢阻肺患者所占比例高达70.7%,我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高达128万。然而,目前的药物治疗仅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在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方面作用有限。

因此,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积极防治慢支炎,尽量避免其进展为慢阻肺。

记者问道:慢支炎危害不小,但其诊断率往往低于患病率,治疗率也远低于实际患病率。这是为何?

周教授说,慢支炎确实容易被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在慢支炎初期,患者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无自觉症状,疾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隐匿期,经过多年的进展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二是人们的保健意识薄弱,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出现症状加重后才意识到需要就诊和行肺功能检查,但此时往往已发展到了中、重度阶段,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预测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及早期发现、诊断以便于早期干预,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慢支炎的诊断要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且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如果患者能在未出现肺功能损害或轻度损害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无疑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对吸烟等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筛查,也能为尽早延缓疾病进程提供时机。一旦疾病发展到重度和极重度的阶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时,逆转病程就很困难了。

慢支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遗传性危险因素者,如出生时低体重、早产儿或儿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如吸烟者及被动吸烟者,职业性暴露者,呼吸系统感染或过敏者;男性和老年人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社会经济因素,如低收入、生活环境差、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等也影响着慢支炎的发生发展。

听了周教授的介绍,记者不禁咂舌,赶紧请周教授推荐预防慢支炎的方法。

周教授一笑说,也不用这么害怕,慢支炎也是可控可防的。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观念,控制危险因素,可有效阻止病情发作或加重。

戒烟是目前已证实可改变慢阻肺自然病程的唯一措施。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暴露可减少有害颗粒对气道的反复刺激。

接种疫苗。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是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发展的一大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流感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危险人群呼吸道感染。目前国际上一致推荐对慢阻肺患者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通过适量运动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呼吸操、定量行走等锻炼形式以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呼吸锻炼已证实对于改善肺功能有效,所以鼓励高危人群学会做一些呼吸操,这样可以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使异常的通气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说到这里,周教授还特地推荐一套缩唇呼吸操做法:取坐位、立位或卧位,用鼻吸气,并将嘴唇缩成鱼嘴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练习5分钟。缩唇呼吸可以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情况,吸气后屏气2~3秒,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并可以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

缩唇呼吸也可以配合肢体动作,进行全身呼吸训练。如选择合适的塑料瓶,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气,然后含住瓶口,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瓶内,每次3~5分钟,每天3~4次,可有效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功能。呼吸操锻炼时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自己的量进行锻炼。

采访最后,周教授告诉记者,由于一些旧观念的影响以及健康宣教的不足,有些患者还容易把慢支炎和哮喘混淆。部分喘息型慢支炎患者除表现咳嗽、咳痰外,还伴有严重喘息,故以为自己就是哮喘,按照哮喘进行治疗。事实上,哮喘主要是一种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性疾病,而慢支炎患者则大多(约有90%)与多年吸烟密切相关,其本质不同,治疗也不同。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4

关键词: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30-02

真菌侵染性感染是由于侵入性治疗、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身体机能和组织器官功能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增高[1]。我们通过将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本院32例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重病患者以及68例非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将诱发其的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原因进行数据整理总结,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本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32例,发生非真菌感染的患者68例。将发生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32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61.21岁。同时,将发生非真菌感染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发生非真菌感染的患者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6.39岁。32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发生的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脓毒症9例,脑卒中6例,急性肾衰竭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并且,这32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为12例。

1.2研究方法。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内容主要包括:两组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接受过侵入性操作;是否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同时,对于研究组的患者,还要着重分析年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及糖尿病的影响。

1.3诊断标准。患者的支气管分泌物明显增多;患者在时听诊有较清晰的干性或湿性音,呼吸音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分泌物或者痰液进行培养后发现有致病菌;白细胞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大于11.0×109个/L,且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2]。

1.4标本采集。采用无菌吸痰管从人工气道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或痰液,将其放入灭菌容器内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连续进行2次培养,将最后培养出的优势菌株作为致病菌。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两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真菌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对32例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痰液或者分泌物中细菌的培养,共培养出32株病原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2.4%。(见表1)。

合并糖尿病1213研究组121319121359.31213对照组121316121323.52.3真菌感染患者各种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对32例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心表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人数要高于60岁以下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在2种以上的患者发病人数要比应用单一抗菌药物的患者发病人数多;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病人数均高于五以上情况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5

关键词:髋部再发骨折 视力障碍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2]。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沧州地区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髋部再发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伴有内科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沧州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22±8.53)岁。髋部再发骨折患者16例为观察组,未再发髋部骨折患者184例为对照组。初始骨折类型中,股骨颈骨折83例,行半髋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行股骨PFNA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术后2年的系统随访,以同侧或对侧再发髋部骨折为结局终点事件。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引起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诊断经X线片或CT检查证实。(2)髋部为初次且单侧髋部骨折。(3)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因肿瘤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骨折。(2)围手术期内死亡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同意参加术后随访者。

1.3 观察指标

临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指导性康复锻炼等;患者术后是否谵妄,伴有内科疾病情况如高血压、脑卒中、视力障碍(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膝骨性关节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髋部再发骨折率为8.00%。两组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功能锻炼及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谵妄、高血压、冠心病、膝骨性关节炎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相关因素比较

2.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锻炼和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加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但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前国内针对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公认骨质疏松是再发骨折的强预测因素[5]。而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避免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明确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制定相应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沧州地区就诊我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随访2年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8.00%。有学者研究报道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在4.4%~15.1%[3],亦有学者报道髋部再发骨折率在5.7%~8.4%[4-5]。本地区髋部再发骨折发病率与上述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等疾病是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视力损害[6]。在本研究中,结果统计分析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在两组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是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等在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安雪军等[7]发现,糖尿病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并发症,与视神经病变,视力减弱,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类型与初发髋部骨折类型基本相似,尤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中。相关研究发现,这与患者本身内在因素有关,长股骨颈(>5.4 cm)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短股骨颈更易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本研究分析认为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粗隆部骨量较股骨颈部骨量丢失严重相关。一旦轻微外力或跌倒,容易引起粗隆间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早期行髋关节置换,能够尽早下地活动,降低了因卧床引起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本课题研究中注意到伴有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往往认知能力下降,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行走平衡能力障碍,行走不稳,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本文诊治患者多为沧州地区农村老年患者,卫生医疗条件较发达地区差。在农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此类患者往往伴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行动协调能力欠佳,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再发髋部骨折。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护理康复锻炼,随访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中发现,术后予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会降低。另外,本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在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较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发生比例降低,说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量丢失减少能够降低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不仅仅关注髋部骨折本身,更应全方面关注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和基础疾病治疗,给患者及家庭个性化指导性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训,许庭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6):401-403.

[2]唐佩福.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3):197-199.

[3]来红,徐灿达,汤样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原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18):1965-1967,1972.

[4]陈晓斌,张建政,赵建文,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7):813-816.

[5]吴迎春,刘丽丽,杨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5):75-79.

[6]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陈亚萍,佟冰渡,等.老年髋部骨折综合管理与二次骨折预防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6):461-469.

[7]安雪军,徐宝山,王小健,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发生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1):60-66.

[8]吴晓天,潘福根,付文芹,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149-154.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范文6

1国内外儿科学专业新进展

    上世纪医学领域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聚 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实现等高科技成果相继呈现,展示了人类科研思路的发展和方法学上的开拓进取,也预示新世纪儿科 学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当前儿科学发展面临新挑 战、新机遇,也迎来了深化、提升、发展的大好局面。 保障儿童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是全社会对儿科学的 基本要求,也是未来儿科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学术 取向。

1.1新诊断技术的涌现

    1.1.1 代谢组学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基础 医学生物学科给医学诊断领域带来新的曙光。进入 新世纪,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遗传 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应用对儿科领域疑难杂症的诊断 更加深入,成为儿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近年来,人 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学的整体复杂性以及基因构成与 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而对这些交互作用 的理解已经不能单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转录 组学水平去揭示。关注生物分子之间途径及网络的 动态变化和关系的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或 整体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则通过研 究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整 合各种生物信息,从全局反映遗传背景和所处环境 对生物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 重要的组成部分,由Nicholson等12于1999年提出 以来,迅速发展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广泛应 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开发、毒性评价、环境评 价、生理学、功能基因组学、个性化治疗、营养学等科 学领域。目前代谢组学在临床的研究尚未大量开 展,特别是在儿科领域。尽管目前代谢组学在临床 研究不多,但在疾病诊断及治疗策略发展方面均有 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贯穿于近乎所有的儿科疾 病研究领域H ,从饮食的影响、早期诊断、生物标志 物发现、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判断、疾病的预后、 疗效的评价到疾病分子机制的探寻。

1.1.2分子影像学的发展:电子学与计算机技术驱 动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儿科医学影像技术步入 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由单纯反映宏观结构向 功能成像、分子成像、基因成像等多领域扩展,在某 种意义上其发展趋势代表着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 问题,对儿科疾病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分 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 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 变化。因此分子影像学是把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 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 归中起着桥梁作用。近年分子影像学的利用促进了 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发展。

1.2 治疗方式的突破

    1.2.1 干细胞移植: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儿 科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干 细胞在治疗许多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 免疫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显示了良好的 效果和应用前景0。其中,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 已经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 脊髓损伤、脑瘫等的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争议H : ①NSCs来源:主要由人胚脑分离或胚胎干细胞分化 而来,存在伦理学争议;②NSCs定向分化调控问题: 如何控制其定向分化为所需的功能细胞,而不是其 他无效细胞或无序生长的肿瘤组织,从此角度考虑, 目前投入临床应用尚须慎重。

1.2.2儿童微创诊疗:纤维支气管镜和鼻咽喉纤维 镜安全、直观使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对X线胸 片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 吸入性肺炎、疑有食管气管瘘、支气管异物等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国内消化内镜和呼 吸道内镜受检者范围已经扩大到新生儿,其中,纤维 支气管镜受检者最小体重仅为900 g。消化内镜极 大地提高了消化道黏膜病变的确诊率,一些患胃肠 道息肉、胃肠道出血、腔内狭窄等疾病的患儿不仅解 除了病痛也避免了手术之苦。脑室镜下脑室造瘘术 借助脑室镜在内镜电视摄像系统下脑室造瘘,疏通 堵塞的脑脊液循环通路,为脑积水致残的患儿带来 福音。微创外科技术是21世纪外科学发展的新的 里程碑®。儿童腹腔镜手术的发展虽然只有近20 年的历史,但其发展极为迅速。随着临床医师经验 的积累,微创器械和技术的改进,儿童微创手术被证 明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住院天数少 的先进技术。如今,是否开展儿童微创手术已作为 衡量儿童外科水准的指标之一。

1.2.3儿童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设备催生了介入诊 疗技术,儿科介入诊疗涉及到机体的每一个区域,尤 其是在实体瘤和心、脑血管病的诊疗领域成绩斐然。 儿童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技术 飞速发展6]。尤其在许多心血管畸形的治疗,如心 房交通的开放术、异常心血管交通的关闭术、球囊瓣 膜成形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已 经取代了传统的手术。脑血管介入诊疗拓开了儿童 脑血管病变的广阔视野,从认识论的根本上更新了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策略。但目前儿童介入诊疗 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新的统一操作标准;在中 长期的效果方面与外科相比尚缺乏足够的资料,特 别是尚无多中心、随机的、长期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在器械方面型号较少且固定,根据患儿自身情 况进行调整的余地较小。

1.3儿童保健的兴起

    儿童保健是儿童医学领域 一个重要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基础儿科学、前瞻儿科 学、社会儿科学、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等理论研 究,也包括个体疾病诊治、人群疾病控制、人群健康 促进等临床实践⑽。躯体疾病虽然仍是保健临床 门诊的常规内容,但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在这个 领域急需启动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多态性研究将 为保健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危险因素识别参数, 使精确诊断、治疗干预更加个体化。心理-行为发 育和问题在我国已成为儿童保健日常处理的课题, 但有关性格塑造、气质养成、能力培养、品德教育、潜 能开发等许多基础课题亟待认真开展。有关儿童营 养-喂养、早期适宜剌激训练、精神-心理卫生的知 识、适宜技术需要多学科深入研究。我们生活其中 的外环境,充满了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如意外伤 害、环境污染、儿童生活重负、不良生活方式等),如 何识别、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如何防止它们卷入儿童 生活中去,如何阻断它们延续到成人期都是必须予 以解决的重大课题。环境基因组规划为儿童保健研 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巨大的机遇,使得 我们增加了对这些危险因素预防干预的准确性、有 效性。在儿童保健领域内开展环境基因组计划和基 因多态性研究是新世纪对儿童保健将理论研究与医 学实践结合提出的新挑战,也提供了儿童保健大发 展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人民对保持健康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大,更凸显儿 童保健的重要性。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中,生长发 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生长发育和老化过程有 许多相似但又相反的进程,如在骨结构与钙营养、味 觉的发育与衰退、认知与人际交流、行走与跌落、情 绪控制与表达等。

2 我军儿科学新成果

    在全军及总后对儿科发展的支持和帮助下,通 过全军广大儿科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我军儿 科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 外有影响力的学科、研究人员和知名专家。

2.1建立了我军第一所儿科专科医院 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于2007年建立,如今已经 发展为一所集临床、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大型儿童 专科医院,其专业范围覆盖基础儿科、儿科重病领 域、儿童发育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临床遗传 学领域。开展了 16个特色专业,整体实力已经跻身 国内儿童专科医院前列,尤其是在危重新生儿救治 方面,已建立起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NICU,拥有生 命岛300个。在早产儿救治、肺发育及肺损伤修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及脑损伤干预等方面均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a143。此外,在儿童生命支持、prcu 介入肺科、儿童微创外科手术、儿童肾脏免疫及遗传 代谢病筛查方面均已居国内前列a44a。

2.2全军儿科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 新生儿重症转运网络,全面开展了发达国家III级C (顶级)NICU技术项目,国内首例应用体外膜肺氧 合成功救治暴发性心肌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 生命M ,开展连续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中毒、代 谢性脑病、脓毒症、免疫性疾病及肝肾衰竭M ,在国 内率先应用气管支架成功矫治儿童气道狭窄1],率 先开展腹腔镜成功治疗婴儿胆道阻塞、儿童单孔腹 腔镜技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M,率先开展了儿童遗 传性肾小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如以肾小管性 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小儿Dent病的研究) ,以及 异基因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 胞移植治疗各种血液疾病,神经干细胞治疗儿童脑 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此外,在儿童感染免疫、 儿童哮喘、儿童癫痫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得到 国内同行的肯定。

3军队儿科学专业发展方向

    军队儿科学专业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全军儿 科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3.1健全管理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 医疗技术的改善,军队儿科专业发展较快,诊治水平 不断提高。但要实现军队儿科的大发展,就要建立 健全我军儿科管理体系,加强我军儿科人才队伍建 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优化结构,注重 人才的全面素质和提高,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使之早日成才,要关心照顾、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的科研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鼓 励学科与学科间的交叉、碰撞和融合。通过学术交 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人才成长,强化学科 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儿科专业的医疗质量,更好地为 军地儿童健康服务。

3.2注重基础研究,跟踪国际前沿基础教育和科 研水平是代表一个学科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国外发 达国家地区努力打造科研型医院的原因。注重儿科 基础研究对提高医院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和知名度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及时跟踪学科前沿,才 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 之地。目前在遗传儿科学、内镜治疗、儿童危重病救治、新生儿医学等前沿技术领域,军队儿科界已经具 有良好的基础M ,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不断开展 基础研究,跟踪国际前沿,选准热点和难点,勇于开 拓,为打造军队精品儿科努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