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生态化模式;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
中国分类号:G444
一、 引言
相关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有着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学习目标不明确、成就动机不高;处理人际关系"自我中心"色彩较强这三个心理特点。而进一步的调研得知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偏执且伴随精神病性;个性敌对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心境常出现。他们伴随着双重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而独立学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则存在过分关注危机主体;缺乏连续性;缺少统筹性;支持系统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二、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的构建
在调研基础上总结得知,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主要包括了时间(危机前-危机时-危机后)纵切面、相关因素(个体-家庭-学校-医院-社会)横切面以及三个维度(时间点-空间点-特征点)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 心理危机干预生态系统
所有个体,都存在自身生态系统并产生交互作用,体现在心理危机的时间和影响因素上。归纳为下表:
危机前
危机时
危机后
个体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寻求帮助
正确认识危机
学校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即刻启动心理救援
关注回访
家庭
重视内心体会
充分的家庭支持
无条件接纳
医院
引导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及时提供医疗服务
康复指导
社会
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氛围
舆论导向
关爱包容
个体层面,首先要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认清心理形势,主动寻求帮助;然后在危机后应正确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及危害,做到不畏惧、不妥协。
学校层面,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有效启动心理救援;危机过后建立跟踪关注,直至学生康复。
家庭层面,提倡关注个体内心体会,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在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陪护和支持;危机过后需无条件接纳和尊重,而不是把其推向社会。
医院层面,首先应在常规工作中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其实是及时提供医疗服务;然后给危机后的个体提供康复指导,支持其恢复到常态。
社会层面,时刻注重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在危机发生时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危机过后能够关爱包容危机个体,提供充裕的社会支持。
当心理危机从预防教育、干预和后期跟踪三个时间点出发,联动危机的个体、学校、家庭、医院、社会五个层面思考,则构建起了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的生态化模式。这要求独立学院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需关注这五个层面的各时间点,充分搭建起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生态化模式。
(二)心理危机干预各维度内容
在心理危机生态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同时还应准确把握时间点、空间点、特征点这三个维度,以便更好了解心理危机的总体概况。
时间:入学后、毕业前、考试前后、季节(春夏、秋冬交替)。
维度 空间:宿舍、班级、家庭。
特征:家庭困难、恋爱困扰、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
不同年级学生会面临或遭遇不同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以时间为维度而成为共性的心理问题。比如,大一心理适应问题;大二学习问题;大三考研以及目标选择的迷惘;大四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困惑恐惧心理等。此外,研究表明在春夏、秋冬交替季节也是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峰时间段,应引起高度关注。
空间指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集中表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班级竞争压力、家庭关系破裂等问题上,这些空间上的特性影响了大学生心理氛围的稳定性。
已有实践研究发现,心理危机主要发生于一些特殊人群。这些特殊人群应该成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比如家庭困难、恋爱困扰、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因此应从群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建立有针对性的危机预警教育体系。
三、 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的应用
(一)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等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在体系中,整合危机干预的三个维度,关注危机发生的群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形成实体性实施干预的组织架构,建立四级互动的组织模式,即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教师-校级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四级网络的建立,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危机后的跟踪关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发挥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群体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帮助其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其自助成长的模式。在高校中可充分利用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学生群体以及专门建立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一方面同辈中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弥补了目前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现状。
(四) 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排查
每月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排查工作,其中包括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异常、家庭失衡等,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一方面,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有毕业生、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另一方面,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这样全方位的监控和教育,能及时发现危机的萌芽。
(五) 建立互动的家校联系平台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很多来自家庭,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家庭的作用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可利用接受性强的途径建立互动式家校联系平台,例如家校联系系统、微信、QQ等,向家长告知个体在校的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及心理动态,并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亦可开设相关网络学习课程,注重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
(六) 搭建医校合作途径
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指出高校对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学生,需要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如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由此可知,在实际工作中,为及时了解危机的实质,应建立和周边专科医院的合作关系,便于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
四、小结
在独立学院的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时间的关注以及时间、空间、特征三个维度,充分调动个体、学校、家庭、医院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完整的危机干预生态系统。而这样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校、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黎玉兰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研究与探索,2011(9).
[2]杜彦杰,刘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43-02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建设模式
基于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具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复杂、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不足、理想追求欠佳、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等特点,笔者结合合作办学的特点和相关学生班级管理实践经验,在总结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实践集体智慧的基础上,逐渐构建符合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班级建设管理模式,即罗盘模式:一心四轴班级建设模式。
下面对班级建设罗盘模型(如图)作简要说明。以班级管理目标为诉求,班委设置和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和班级活动策划等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有序的班级建设、规划和管理。班委团队通过与普通同学的沟通,挖掘、整理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兴趣爱好,以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从而推动这个罗盘快速旋转;通过对班委设置和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和班级活动四个轴的再修正,来接近学生的动机,满足学生的期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直至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建设策略
1.班委团队建设
一个好的团队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基础。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团队设置如下职位:班长、团支部、学习委员、心理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舆情观察员。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适时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和座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班委团队头脑,提高学生干部的沟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班级每周实行“两会制度”,周一召开班委会,周二召开班会。
2.班级文化建设
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在班级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思想先进、品德优良、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内务整洁、互助友爱的班级文化;通过思想教育活动如党日活动的开展和形式创新,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协同发展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独立人格;围绕常规管理如文明养成教育、寝室文化形象创建,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优化学生在国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为其出国学习做好准备;在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倡导体育拓展活动,培养团队意识,达到身心统一;加强学生学业生涯教育,引导其合理规划学业;开展感恩教育,使同学间形成“家文化”的氛围;建立贫困生库,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和单亲学生,在勤工助学、困难资助上给予倾斜。
3.班级学风建设
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业的保障。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加大查课力度,奖惩分明,确实执行学校―家长―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联系制度。此外,要注重学习引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工作。结合院系学生实际,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并发动班委和学生会积极参与学生管理: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联系,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坚持学委每周上课考勤汇总通报,对旷课人员及时教育处理,并通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外语学习,提高学生外语过级率,可以举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且与专业相关的外语活动。
学生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从学生大一开始主抓专业技能和外语学习。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实行教师、教辅人员与学生队伍的协同管理,建立教师、教辅人员与学生队伍联合反馈制度,多渠道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要依靠学生干部队伍建立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和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使“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生活困苦、学习困难和感情困扰等问题得以迅速发现并解决。而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做到近接触、常关心。
4.班级活动策划
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鉴于“专业强、语言精”的培养目标,要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运用能力。切实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并举办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拓既与专业相关又能用上外文的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和班级集体荣誉感。针对专业特点,结合院系实际,可以整合优势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外文文化为主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外文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活动以及增强班级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满足班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级中开展“外语日”活动和国外交流学生联谊,并组成“一对一”结对小伙伴。针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爱好,举办国外文化体验课展示活动、外语单词比赛和外语演讲比赛;创建国外文化体验社团,吸纳本班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统一规范学生班级活动标志,以“外文文化”为突破口逐渐打造班级的活动特色,进而打造班级的软实力,最终实现班级的管理目标和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徐九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