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实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实例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1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城市垃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09-03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城市垃圾绝大多数未经处理就堆放在城郊,仅有少量经过无害化处理,因此资源化程度很低,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需要,形成一个“垃圾产生量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治理费用上升—财政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对城市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再生资源的供给量和使用量,减轻资源调查的依存度。提高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城市垃圾概述

1.城市垃圾的概念。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而不包括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从卫生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城市环境污染物,它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市容,而且危害市民的健康,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从资源的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它含有许多可综合利用的物质和能源。若能回收垃圾并将其资源化,不仅可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还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资源。

2.目前中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和特点。城市垃圾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五类:食品垃圾、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危险垃圾等。按化学成分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两类。其主要特点是:(1)数量大: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消费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此外,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也使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2)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茶叶、碎玻璃、金属制品等。(3)变化大: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使垃圾种类更加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垃圾日渐成为困扰全球的大问题。

3.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1)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对土壤造成污染。(2)堆放产生高浓度的渗透液严重污染水资源。(3)堆放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4)造成蚊蝇滋生,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二、城市垃圾的污染防治

1.城市垃圾处理现状。(1)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中国城市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2)城市资源化技术较落后。中国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且大中小城市又各有不同,因而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3)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中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厂或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城市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当前,中国把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减量上,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5)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

2.城市垃圾的处置目标。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化、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1)减量化。当前处理城市垃圾的国际潮流是实施“综合性废物管理”,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包括厂商、流通部门和消费者,把垃圾的产生量减下来。其行动口号是:A减少浪费;B物尽其用;C回收利用。这是从垃圾源头抓起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垃圾总量、体积大大降低后,就可减少垃圾运送、汇集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垃圾减量化的潜力是很大的,而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2)资源化。固体废弃物混在一起是垃圾,而把它们分开后加以回收利用就会成为资源。把大部分垃圾转化为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资源危机,同时节省垃圾处理的费用,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3)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无害化。城市垃圾的无害化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有毒有害垃圾的产生。如工厂应生产无毒害、无污染的产品,生产中采用“绿色化学”或“绿色工艺”——这里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几乎所有反应物中的原子都变成产物中的原子,反应又是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和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溶剂、介质等是无毒害可循环使用的,甚至是零排放。产品出厂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包装,甚至应提倡零包装。其次,在终端处理时应采用新工艺,采用高新技术妥善解决垃圾处理中产生的污水和有毒害的气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三、运用循环经济进行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措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垃圾填埋、垃圾堆肥化、垃圾焚烧、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分类回收系统等环节反映了循环经济中3R原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强调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要以循环经济原则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

1.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历史久远,是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因为该方法简单、省投资,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垃圾填埋处理的循环经济意义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1)填埋厂最终形成新的土地可以重新开发利用,既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又能尽快地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2)垃圾填埋沼气是一种可回收资源,具有很高的热值。

2.堆肥处理。堆肥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已从建立简易垃圾堆肥设施发展到建立机械化连续堆肥化设施,目前在四川和北京开展了城市垃圾制备生物复合肥的生产。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气和细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垃圾的消纳作用,二是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的作用。采用垃圾堆肥作土壤改良剂或土壤调节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成分,提高农作物产量,将城市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还原大自然,从资源化角度看,是最理想的处理方法。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垃圾堆肥化的应用。

3.焚烧处理。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日本以及欧洲的瑞士、瑞典等国在一般焚烧法基础上,还发展了高温与中温分解,使垃圾在1650℃以上的高温下基本或完全燃烧,将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回收。

4.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城市垃圾蕴含着大量的废纸、废塑料、玻璃、废旧电器等资源。如在中国城市垃圾中,废纸的含量约占2%~12%,每收回一吨废纸,可以重新造纸800千克,节约木材4立方米,节约用电400度,节约煤炭400千克,节水30吨;玻璃类制品约占中国垃圾总量的1.87%,利用1吨破碎玻璃回炉可以节煤1吨,节约用电400度。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垃圾分类的收集方法,不仅回收了大量资金,使垃圾得到回收、循环利用,而且大大减少了垃圾的运输费用,降低了垃圾的处理成本,如美国2000年废纸回收率达到50%。

四、循环经济在处理城市垃圾中存在的问题和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3日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酒店 管理对策

酒店行业是一类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型产业,但同时,它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出,对这种高耗能产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酒店管理者们纷纷进行创新管理,以求在保证酒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降低对能源物质的消耗,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被酒店管理者所利用,以进行依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酒店管理。本文将主要探讨绿色酒店管理的相关策略。

1.概述“循环经济”与“绿色酒店”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它是以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为基础,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意识的增强,这种高耗能、对于环境的破坏也相当巨大的酒店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要酒店管理者们积极研究新新型的管理模式,创造低耗能的酒店经济发展模式。由此,以保护环境、有效利用生态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优质服务,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绿色酒店”产生。

2.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酒店管理对策

第一,绿色酒店的侧重点是在“绿色”二字之上,据此酒店管理者可以推行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色经营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酒店产品、酒店服务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绿色酒店可以加大生产技术力量的投入,提高酒店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形成绿色餐饮服务,以绿色食品、绿色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其中绿色食品的生产不仅要从原材料的应用上进行改进,同时还要根据食物原材料的营养成分等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制作方法,制成低糖、低脂、低盐的食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在绿色服务方面,应注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为消费者提供亲切、优质的服务为目标,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绿色服务。

第二,任何企业都需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支撑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绿色酒店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完善的、规范化的绿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绿色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一下几种:首先,酒店工作人员的经济、环保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循环经济与绿色酒店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其次,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的约束性管理,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树立的环保与循环发展意识,无论在生产、服务、回收废物等方面都能够将环保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促进酒店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最后,奖励制度与责任制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所有员工的学习榜样,形成独特的酒店绿色文化。

第三,加强技术力量投入,开发绿色酒店评估体系软件。通过这种高科技的软件,来实现产品生产与服务提高的经济、能源、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以优质服务、清洁生产绩效、生态环境发展为评估标准的绿色酒店评估体系。这种酒店绿色管理的评估软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相关数据计算处理可靠性。与传统的人工计算模式相比,这种软件对于相关数据的计算处理将会更加准确与可靠,工作人员只需要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输入,软件将自动化生成所需的评估结果;其次,人机界面友好的可操作性。这种系统评估软件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按照数据输入、检测流程就可以得到评估结果;最后,经济实用性。将这种评估系统软件得出的评估结果用于绿色酒店管理中,从评估结果中得出资源消耗量、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源使用量等等数据,再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提高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而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3.结束语

酒店行业是一类高耗能的服务类行业,管理者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策略,在保证酒店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酒店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形成新型的绿色酒店管理模式。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依托的绿色酒店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在绿色酒店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绿色服务向消费者宣传“低耗能、低碳”的生活理念,使人们的生活都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兴,张殿光,袁杰,李文霞,邓文涛,张兴文,杨凤林.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酒店评估体系[J]. 建筑科学, 2007,(02) .

[2] 邓惠君,宋志方. 基于循环经济的饭店运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J]. 当代经济, 2008,(12) .

[3] 田亚平,常昊,黄翅勤,李青. 我国绿色酒店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 消费经济,2011,(02).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5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鹤壁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如何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是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

鹤壁市是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线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沉重压力。

近几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自身特色主导产业,规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型产品,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煤电、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4条循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速度效益统一、节能环保并重的发展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对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涉及城市体系建设的指标是: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我市在建设循环型城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节能减排压力大。从资源消耗指标来看,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较大。首先指标统计体系还不健全,数据时效性、完整性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我市工业基础薄弱,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多数比较落后,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多,重点用能单位数量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我市在引导社会及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奖惩制度还不健全,引导力度不够。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由于我市整体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项目方面、政策性引导资金方面等投入困难。

(四)技术、人才缺乏。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市企业急需引进节能、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三、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强节能监测、监督和服务,出台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节能监察办法、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成立节能监察机构,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进行监测监察,并依法加价收费。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对资源、环境破环型和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税收征缴及监管处罚力度。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科技政策等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发展循环产业的内在动力。要给予生态产业、节能环保型企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切实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研究,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二)加强循环型城市建设, 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一是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途径。二是规划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开展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树立节能减排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生活习惯,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突出项目建设,拓展循环经济产业形成体系。一要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间相互衔接、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谋划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补链、接续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点循环”,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打造循环型生态农业,逐步构建和完善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使用太阳能。三要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服务业。发挥政府机关绿色采购的引领作用,推进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领域的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用具。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师职业素质培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下文将围绕柔性培训管理、网络平台培训展开相应的探讨。

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概述

1.1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这一元素有机地应用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中便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现阶段,该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告诉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这三者高效地整合在一起;2)培训方式较为单一[1]。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这一现代化教学平台,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及方法,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3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涵

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成为一种基本的、关键的构成要素,并于教育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进行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施

2.1柔性培训管理的实施策略

2.1.1组织形式

突破传统教师培训的形式和桎梏,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结合学校及教师的真正需要,展开灵活多样、高质高效、与时俱进的教师培训。对于柔性培训而言,其组织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受训场所灵活机动;2)受训时间接受调剂;3)结合教师实际情况,推荐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资源;4)可借助网路平台进行相互交流[2]。

2.1.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不仅保留既往的经典知识,而且时刻处于更新状态,并对新旧知识进行分解和重组,进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加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培养教师全面教育体系观的基础所在。另外,鼓励受训教师参与培训计划的设计,丰富、优化培训内容,从而实现对网络培训平台培训资源的有效充实[3]。

2.1.3过程管理

在该种培训模式下,一旦缺乏科学的过程管理,将很难达成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科学的过程管理,能够及时了解受训教师的掌握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培训进度,能够准确了解受训教师的个人特点,从而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还能够对培训予以全程监控,从而准确反映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

2.1.4评价体系

传统教师培训评价,绝大部分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实现,因而没有办法体现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网络环境下的柔性培训模式,能够借助管理及评价平台对受训教师的学习状况予以实时把握,并将其反映在成绩库中,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受训教师个性发展的一种现代化高效评价体系[4]。

2.2网络环境的创设

2.2.1创建培训虚拟社区

所谓培训虚拟社区指的是,为保障培训活动正常进行而构建的虚拟社区,不仅包括网络环境,同时还包括培训活动涉及的所有人。之所以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创建培训虚拟社区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网络能够为培训活动带来丰富、优质的培训资源,二是网络时代业已来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应重视并了解网络,从而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仅为受训教师提供方便的上网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因此,应针对培训内容及受训对象设计一个专用培训网站。该专用培训网站,能够为受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高效交流的平台,还能够通过优质的网络服务,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进而加深他们对网络的认知[5]。

2.2.2创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2.2.2.1建立“学员论坛”

如何了解受训教师的真实感受是一大难题,然而论坛的诞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办法。在论坛上,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因而能够真实传达出个人内心的想法和建议。所以,负责培训的教师应重视并做好论坛的应用,一方面利用论坛来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论坛来获悉受训教师的真正需要。

2.2.2.2利用QQ等即时交流工具进行在线交流

论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非即时性,所以,培训教师还应该尝试QQ等即时交流工具的运用。在该类交流工具的帮助下,培训教师可以和受训教师展开单独的、深入的探讨,也可以在QQ群中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展开集体讨论,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升受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2.2.3利用Blog提高知识管理能力

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提高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是其中的主要目标之一。Blog的出现和应用有助于该目标的实现。受训教师通过Blog,不仅能够完成自身的知识积累,而且可以登录他人的Blog,汲取别人的智慧,从而实现对知识管理能力的有效、持续提升。

在创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受训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各项讨论;2)讨论需要具有开放性特点,而不应该施以过多的条条框框;3)在讨论过程中,培训教师应予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2.2.3学员参与的网络管理

负责培训的教师,一方面自身要经常关注和管理培训网络平台中的大小事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并引导受训教师参与到网络管理中去。现实情况是,组织者往往容易忽视该项工作的实施,又或是没能意识到该项工作的实施难度,所以,培训组织者应基于网络管理这一问题,加深自身的理解,并予以深入研究。培训教师无论在精力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对培训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时,应重视并引导学员参与管理,尤其是承担大量培训组织的情况下,可将如下方面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参与:1)网络硬件的管理;2)学习资源的管理;3)培训班网上管理;4)论坛管理等。另外,受训教师通常完全能够很好地胜任以上管理工作[6]。

3.结束语

不管哪一种培训模式都不可能是毫无瑕疵的,建立在网络这一基础之上的培训模式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在传统培训中,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是网络培训模式所欠缺的。所以,网络培训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培训模式而存在,两者应该建立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2.河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牟娅. 基于混合培训模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四川省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为例[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9:56-57.

[2]李正超.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2:87-88.

[3]周效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10,06:144-148.

[4]唐吉洪,张秀琦,程琳.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06: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