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特色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育教学 责任 探索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57-01

不容否认,初中生物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做好学生实验的课堂控制。生物是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很多生物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物上的很多现象以及生物体的结构,都需要让学生观察,离开了实验,生物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会变得毫无兴趣。因此,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有效指导呢?作为沭阳县南洋学校的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生物优质实验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明确实验要求,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初中阶段生物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和具体班级里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实验要求,对学生实验的引导要讲究艺术,不能蛮横地向学生灌输生物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现代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开始前必须为生物实验作基础知识的准备。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我们要根据实验的内容,了解与该实验有关基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复习,让学生具备完成实验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后,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还能为实验中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复习,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在学生实验前作一些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要围绕该实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展开来、全面的复习,那样的话,就会消耗很多时间。会耽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做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茎结构的知识即可,没必要复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地去操作实验,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引导学生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动手实验,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课后我们可以对此实验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一节优质的实验课堂需要我们学生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方能真正的发挥实验优势,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能力。

2 明确自身责任,发挥指导职能

一节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不仅仅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同样义不容辞。新时期,教师要精心指导关键实验环节。对于生物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密切注意的环节以及技巧较强的操作,都需教师精心指导。同时反复指导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相应的标本,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规范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部,后内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性质,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例如,对家鸽的内部结构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内部结构,在观察心脏结构时,可以按由表及里顺序,先观外形,再剖开心脏看心脏的四个腔观察气囊。教师之于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深刻的理解学生,从而真正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3 积极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2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35-02

生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生物专业方向人才,而能否建立一个生物学科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决定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多年来,我校在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中,本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估为纽带,认真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并构建了生物技术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进行的一种联系检测方法,它是在不同的形式、要素、范围、层面上的综合检测系统[1]。

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2]。

我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在内的多个管理文件,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在制定监控办法的同时,明确实践教学评价标准[3]。建设适合生物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有利于试验场地检测和合理安排教师仪器设备使用、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衔接,能够有效的促进生物技术实践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

二、生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生物专业和学生程度的特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适应生物实践教学特点的要求,对生物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评价,既生物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实践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层次的适应程度,实践教学安排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实践教学过程组织的质量水平,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和对学习质量的评价水平等[4]。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级评估,二是各系评估,进行评估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的期末进行[5]。以学校为单位的评估,每学期应评估1次,以各系为评估单位的,每学期应评估2次。学校最终的评估结果作为老师在实践课表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作为各系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而各系的评估作为学院领导了解老师和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依据。学校的评估,由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进行,各系的评估由各系的领导聘请学科带头人进行。学校评估和系里评估的结果最终汇总到教务处统一处理。这样生物技术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自身特点来制定评估项目,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质量监控[6]。

三、生物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如果实验过程简单,实验内容单调,实验过程繁琐,都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必须要精选内容、提炼过程、明确意义,在保证学生完成实验的前提下,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注重实验项目和国家立项相结合,将验证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相集合,多开发学生自身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创新性,力求使学生能够学有多用[7]。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可以大大减少学生验证性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通常是一些没有实际学术价值,实验投入量大,反复性强,没有实际意义[8]。如果将实验与科研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节省大量物力,又能节省大量人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

如何将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完成实验。以生物技术与应用实验为例,在课前,学生需及时复习实验课内容,查找相关实验方法,自己总结归纳并创新。通过这种方法,在上实验课时,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实验内容,积极和老师配合,调整实验方法,做出实验结果。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助学习性,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减少生物学科实验课程的枯燥性。

四、生物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完善

近年来,高校教师有年轻化的趋势,这部分教师活动力强,精力充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他们大部分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工作现场不够了解,很难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工作。因此,高校应该更加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挂职锻炼,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陪同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指导实习,同时,聘请企业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做到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矛盾。以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每届毕业的学生有五十余人,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主动实践型和被动实践型两类。被动实践型主要是由老师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而主动实践性主要是将学生派遣到和学校联合的企业中去,让学生充分发挥所学技能,在企业的技术员工指导下完成工作内容,并撰写论文。这种校内外的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只有在高校广泛推广主动实践型,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对青年教师建立长远规划和培训计划,并有计划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并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卢俊莉,刘玉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86-88.

[2]叶志明,宋少沪,周锋,刘山莉.探究教学质量因子构建质量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6-68.

[3]何晓青,谢响明,李志茹,赵国柱,彭霞薇.理科(生物学)基地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123-125.

[4]王干,柳珑,张东裔.生物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78-80.

[5]陈金波,彭安,向本琼.生物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70-74.

[6]庄丽,刘鸯,王斐,肖守德,程模香.生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多维度拓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17-18.

[7]林丽飞,杨建,谢昆,郭亚力,高波,罗冰.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

[8]蔺万煌,欧阳中万,王征,王惠群,刘清波,黄红梅.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82-84.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3

一、情景试题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在广东省近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情景试题,逐渐改变了试题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2009年试题中第20题:如图一所示为一种手摇升降晾衣架示意图,它由4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绳子的尾端绕在一个固定在墙壁的旋轮上,旋转摇柄可以使晾衣架升降。假使在升降过程中衣架横梁保持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衣服和晾衣架(含动滑轮)等的总重是50N,则静止时绳子的拉力是______N,(各种摩擦忽略不计);(2)要使衣架横梁上升1m,则绕进旋轮的绳子长度是_____m; (3)通过增加滑轮可以使此装置更省力,请你在答卷上画出正确的绕线方法。

该题将生活中的晾衣架示意图清晰地展现给考生,让考生对晾衣架的结构和升降原理以及升降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理解,结合真实的物理情景去运用滑轮组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此类情景试题,有利于促进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多注意结合实际物理情景,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二、趣味实验试题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广东省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的趣味实验试题,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动手实验。例如,2008年试题第22题:我们生活的空间存在大气压,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在意它的存在。现提供下列器材:A. 塑料吸盘两个;B. 玻璃片一块;C. 玻璃杯一个;D. 带吸管的纸盒饮料一盒;E. 水。请你选择所需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写出你所选用的器材,并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本题从器材选取到实验方案的选取都具有开放性,要求考生平时在学习中,养成课外动手做兴趣小实验的学习兴趣。又例如,2009年试题的第6题:小明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铅笔静止时的情形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杯液体密度较大;B. 乙杯液体密度较大;C. 铅笔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D. 铅笔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此题属于趣味实验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更是考查了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是否经常动手完成一些趣味小实验,培养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试题能够引起物理教师对课外趣味实验的重视,促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活动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三、科技应用时事试题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中考试题在选材方面,可以选取重大科技应用动态的时事类试题,引起教师平时对科技动态的关注并运用到教学中。例如,2009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第7题: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航天员翟志刚随“神七”载人飞船一起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高速运动,并实施出舱活动,他在舱外活动的时间为19min35s,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他在太空行走了9165km,这一距离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 “神七”载人飞船;B. 太阳;C. 地球;D. 月亮。本试题,正是根据当年最令学生激动和关注的“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并首次出舱活动这一科技时事来命制的。另外,2010年中考试题第19题,考查了考生对冰壶的密度和压强的计算,也是基于当年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参加冬奥会决赛这个重大时事来命题的,体现了对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科技应用的关注。诸如此类试题,既渗透着一定的物理科学知识及其技术应用,又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紧扣与物理科技密切相关的时事热点,对物理教师关注科技最新动态,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信息阅读试题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广东省中考物理,在近年的试题中,都专门设置了信息阅读类型试题。例如,2008年阅读试题的“会发光的电磁翘翘板”、2009年阅读试题的“热管”、2010年阅读试题的“潜艇的耳目—声纳”、2011年阅读试题的“太阳能热水器”等。这些阅读试题,都图文并茂地给考生展示了蕴涵物理知识的科技信息,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处理这些信息。在中考试题中进行此类试题的创新,对推动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文献和科技报道,学会分析科技信息提高分析能力,落实新课程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4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

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

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5

1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专业属理科偏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2]。但农科类高等学校由于受专业设立较晚、专业调整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办学上的问题:一是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凝练、突出;二是师资队伍年龄偏轻,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待积累提高;三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实验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学时分散,不能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过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各学科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导致内容相似的实验重复,有的专业实验课无法开出;四是专业资料较为缺乏,教学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此,需对农科类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建设与改革。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专业方向,积极进行基础建设,形成多样性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满足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接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初步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熟悉国家在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了解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较强的调查与研究、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3强化策略

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策略,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将生物技术专业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不同的模块以针对当地不同的产业发展。

3.1构建专业特色(模块),优化课程衔接及体系

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强化其特色,则要采取专业特色(模块)的构建与形成,相关课程衔接以及体系的优化,课程设置与学生考研专业科目衔接的办法。针对课程设置,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拓展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学科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也被作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分为2部分,一个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且被作为必修课;另一个是专业领域课,在此分离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的地方特色可设置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开展拓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创新训练。加大开放程度,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生物技术专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很好地融为一体。

3.2编写与应用特色专业课程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3],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抓好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并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从广义而言,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包括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2个方面[4],在新形势下,从知识内容上看,应当是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5]。针对农科类高等院校教材建设首先应注重教材的选用,教材应适应时展的需求,坚持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使受教育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感性知识,丰富基础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材编写的重点应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注重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农科类院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市场中没有或很少有教材,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又往往是农科类的优势,能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特色课程教材编写。因此,地方高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为了搞好教学,教师要选用辅助教材、参考教材或编写补充讲义,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3.3培养青年教师,引进专业高层人才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营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注意培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注意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注重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学科带头人,为学科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3.4开设特色模块科研任务与实验内容,建立专业对应的科研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强调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将科研成果、产品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基础型实验教学水平;设计综合型实验模块,将科研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实验教学;并依托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建立学生创新研究基地,为学生营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氛围,达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实验,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开设的实验项目可以是科研与生产的转化、以拓宽知识面,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开设以下实验课程:一是基础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设置基础实验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将原来分割过细、内容重复的专业实验课有机地整合,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组织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学生自主选修。二是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6-7]。支持和鼓励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论文或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将企业生产与技术革新中出现和涉及的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完成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参考文献

[1] 彭雷清.高等院校名牌专业建设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4):59-63.

[2] 潘勋,周海梦.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03(2):27-29.

[3] 吕小艳.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32):93-97.

[4] 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0-62.

[5] 赵正铭.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7-30.

生物教学特色范文6

关键词: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古生物地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27-03

古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是历史悠久的地质学支柱学科,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一并称为地质学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古生物地层学事实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古生物学是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1-3];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及时空分布的科学[4],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地层,主要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1]。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两个分支科,但就其研究内容及任务,二者又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兴盛和发展,曾引领了地质学其他学科的发展,为一系列的地学交叉学科研究和生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毕业生一才难求的现象早已消失。导致中国古生物学行业不景气的原因,可归纳为4个方面:科学和社会的大发展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重大转变、行业需求的转变(由基础区调转为资源和环境领域)、科技进步和评价体系的转变(物化探等新技术取代了传统古生物学的服务功能)、古生物学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5]。除此之外,各省市、各区域地质院校侧重点不同(煤、金属矿、石油、地质调查等)、服务对象不一(地质调查队、煤矿、石油行业、矿业集团),在大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导致古生物地层学课程受到排挤,甚至有人偏见的认为,古生物学在地层研究中失去了意义,导致一些基层单位(地质队、研究所)很不重视古生物地层工作。其次,古生物地层工作者也跳不出传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速度过慢,导致古生物与地层课课程内容、结构、授课方法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由此可见,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各省市地质院校应以自身侧重点为基础,与时俱进,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古生物地层学教育教学的途径。

一、国内外不同高校《古生物地层学》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总结了国内外大学《古生物地层学》的教学现状,认为目前国内的《古生物地层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①课程学时偏少,尤其是实习课时偏少;②课程内容,国内学校授课内容陈旧,中规中矩,力足基础,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分为两部分讲授,缺少有机互动。国外则是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有机结合起来,更接近于科学前沿问题。

2.授课方法。《古生物地层学》授课方法延续了以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课程设计和师生之间良性互动,青年教师大多授课古板,对课程内容缺乏足够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力较弱。

3.教学实践。《古生物地层学》室内标本实习课及室外宏观实习课时匮乏,缺少形态完整、特征明显的化石标本及最新的地层学挂图,较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地层挂图,年代久远,更新较差。对学生来讲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室外采集化石实习及地层划分对比实习,但这方面很多高校开展不够。

二、“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要明确,这是一切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石。通过上文国内外古生物地层学横向对比,国内外大学由于其学校自身特色在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的结构及内容、培养目标上都有所不同。国内一类大学,将古生物学、地层学分开单独授课,其目的是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型古生物地层学人才,从而推动古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践进步,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目标。国内二类地质院校由于其自身特色不同,与区域生产单位联系更紧密,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古生物地层学,运用古生物地层学知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或实践活动[5]。课程改革需要源于对课程本质的认知和了解,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关键人物。“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解读者,教师的认知与感知才是课程的灵魂。教师的认知与感知,不仅是其业务能力的感知,还包括其对学校文化、特色的认同及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教师认知和感知做起,即“因校制宜、与时俱进”,不仅要认识到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及优势,来改变课程结构、内容和授课方式,还要不断融百家之长,紧跟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不仅要从业务上引导学生,还要从心理和生活方面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待人之道,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复合性人才。

1.因校制宜――推进课程内容、结构、授课方式改革。学校区域性明显,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的设置与生产单位需求联系密切,例如煤炭类地质院校,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生物?古生物有什么用途并能运用古生物知识服务煤炭其他专业?因此课程的设置就要将煤炭的来源生物――古植物门类章节介绍清楚,还要将地质历史时期全球主要成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等重点介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所学能及时应用到实处。此外,学校的生源差别较大,学生了解知识的快慢程度不一,需要因材施教,不能从一而终。例如古生物地层学,本科生课时量为48学时,专升本课时量为72学时,不能将本科生古生物地层学授课内容、结构和方法都应用到专升本学生上,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不能有投机取巧的思想,要下功夫针对学校特色专业、就业单位需求、学生自身特点,来推进课程内容、结构的改变。传统照本宣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上课费力,学生被动接收,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的接受课程内容。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将课程及与课程相关学科内容了解透彻,做到专深且广博,将知识点与一些幽默故事相串联活跃课程气氛,此外还要教师主导、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几个课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以组为单位上台讲授,然后教师做相关分析点评,从而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能力的同时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相长。另外,在教学中实行启发性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撰写课程设计论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某一个小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解释上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研发的兴趣,开发学生的研究潜能和科研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古生物地层学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迅速,例如地质年代格架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变化较大,寒武纪四分法,寒武纪底界下延至542 Ma(百万年)等都需要引起国内古生物地层学内容上的变动,因此教师不能紧盯书本,还需要接触国内外地学研究前沿,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学生是课程改革的见证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身心健康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这些消极、非预期的作用常会影响教学,教师不光要从专业知识上给予学生引导,要注意一言一行、态度与情感,其身正不令则行,还要从校园文化、社会现象、未来工作预期等多种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开阔学生的思路,化解或消除消极的影响。与时俱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及社会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四年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健康成长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总之,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对课程进行改革,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发展趋势、兼顾学校地域特色、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是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起作用。下面以《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为例,阐述课程教学中因校制宜、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尽管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内容、结构有所不同,但课程的精髓是相通的。教学内容:古生物地层学中的古植物与石炭纪、二叠纪交叉融合。学时安排:6或8学时,占全部学时的1/8或1/9。课程教学安排与方式:古植物门类的主要特征、地史分布等特点;石炭纪、二叠纪主要沉积特征、生物特征、构造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深化史介绍;石炭纪与二叠纪是全球重要的成煤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成煤生物主要为古植物的石松植物门和节蕨植物门,煤及相关学科为学校主要地域特色,结合学生特点、就业情况,教师将现今古植物研究前沿、石炭纪和二叠纪地质年代格架最新研究现状有机融合,同时鼓励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上讲台讲10~15分种的教学内容(华北石炭纪地层序列、沉积环境特征、构造演化等)。通常学生都会用到演讲时间的10~20倍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自己的思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形成有特色的演讲稿。在这一课程教学演讲幻灯片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受到内容安排、图文并茂、审美、演讲方式、衣装肢体语言等多方面的考验,充分发掘了学生自我的潜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一一点评,使得学生受益非浅。

“因校制宜、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思想,不仅能发挥学校优势,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正是遵循这一思路,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大学优秀教学经验,根据自身特色,走一条“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之路,使《古生物地层学》课程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曾勇,胡斌,林明月.古生物地层学[M].第二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3]童金南,殷鸿福.古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龚一鸣,张克信.地层学基础与前沿[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