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艺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园艺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园艺专业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1

审议是指通过 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及权衡以作出一定选择的活动。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并最终作出恰当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社会民主的产物,更是教育民主的特征之一,还是教师转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意味着参与教育过程的相关人员对课程及其实施具有决定权,尤其是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进程拥有根本的决定权。

幼儿园课程审议以幼儿园发课程的实施及建设为目的,也就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作出选择。我国幼儿园课程不是国家课程,一般不采用行政手段强行统一。因此,幼儿园对课程有很大 的决定权。当前,很多幼儿园正在进行园本课程的建设。这样,幼儿园课程审议就成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成了教师转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过程发生的幼儿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幼儿园课程审议的意识性、合理性尚待加强。

二、谁在审议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体,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课程中,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政府行政人员、专家、社区人员等都有可能参与幼儿园课程审议。其中,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要形式。分析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几种不同的情况。

从目的性、经常性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三种情况:

(1)哑口实践:教师之间极少交流,分配教学任务甚至相关科目后,各自完成任务,互不了解,互不关心,课程实施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有配合和整合。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同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幼儿园的人际氛围等因素有关。

(2)偶尔为之:教师之间有一些课程审议的现象,但出现频率很低,目的性不强,还没有意识到课程审议对课程实施及课程建设的作用。

(3)经常发生:课程审议成为教师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教师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审议,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课程审议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课程审议过程中专业才智得到充分激发,思想也会碰撞出火花。

从参与者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四种情况。

(1)班内审议:课程审议主要在班内教师进行。在很多幼儿园里,保育员也参与课程审议。

(2)班际审议:课程审议不是局限在班级内,而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不同层面。有时是年级组内的审议;有时是研究组、学科组或领域组内的审议;有时是综合性的,由园内众多人员参与审议。有些教师甚至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课程审议,幼儿对某些课程内容、活动形似、活动材料甚至活动规则具有发言劝和决定权。

下面是某园大(二)班的H老师和X老师及大(三)班的W老师之间的课程审议片段:

教师H:我的想法是既然出去一次,就尽可能让幼儿多看、多听,充分发挥调查的作用,不要局限在看“河流”上。

教师X:我认为不是不能看别的,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看被污染的河流是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只用了6分钟,而看奶牛场却用了11分钟,看老年活动室也用了9分钟,看埋电缆用了15分钟,在路上随意走走看看也用了不少时间。是不是?

教师H:我认为自己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看“污染的河流”只用了6分钟,但达到了调查的目的。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知河流被污染的状情况,并知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清楚地盾到了河流被污染的状况,也闻到了气味,还看到了两个排污口,我想上目的已经达到。

教师W:其实,你们可以沿着河走一走,也许还可以发现其他污染源。

教师X:也可以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河流原来是怎样的,污染以后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H:当时人只注意让幼儿感知河流污染情况,没有考虑那么多,时间也到了10点25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的。我的目标是不是太死板了?

教师X:是的。根据昨天的情况,你在那时返回是合理的,孩子又累又渴,应该终止活动,主要问题是整个上午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师H:我真的觉得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参观的机会,让幼儿多看一些东西。

教师W:多看是不是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前提?外面的东西很多,随意让幼儿看是永远看不完的,我们是老师,我们和家长带幼儿出去是不是应该有点不一样?

教师H:是的。

从上述课程审议片断中可见,教师的认识由不一致逐渐趋向一致。当然,教师的认识并不是任何时候趋向一致都是合理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审议都能导致教师认识的一致,这里有一个标准的问题。转贴于

(3)园际审议:幼儿园之间不定期或定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审议。不同幼儿园的教师组成旨在解决课程问题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幼儿园之间通过课程审议可以优势互补。

(4)社区人员参与的审议:课程审议的参与者不限于幼儿园的幼教工作者,社区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包括社区专业指导人员(教研员、幼教研究人员等)、家长及其他社区人员。这些人员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也可能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新的困惑。社区人员与幼儿园之间观念的一致性水平决定了这种审议的成效。以下是社区人员参与课程审议的案例片段。

教师D:幼儿用纸盒建成摩天大楼后,觉得纸盒的颜色不好看,有的小朋友提出在大楼上刷颜色。但大楼太高了,幼儿怎么也够不着,就着急了。我站在边上也急了,就对他们说:可以把楼房放倒,这样就可以蹲着途。小朋友很快给楼房上了美丽的颜色。

教师D: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这个办法呢?

社区参与者:我觉得这样做并不是最好。

教师G:是不是包办了?

社区参与者:好象不符合你们正在实践的实习场的“逼真性”原则。

教师D:什么是逼真性?

社区参与者: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个楼房是建好后放倒再装饰的吗?实习场是摹仿生活的,与现实相似的。

教师G:幼儿会不会把工作当成游戏?

社区参与者:其实,真和假对幼儿来说,可以很快加以转换,幼儿一直在真理和想象中跳跃。实习强调真实是基于真实情境中问题和挑战的真实性。在比身体更高的物体上刷颜色,幼儿以前没有碰到过,是现实的实习场给定的。它是一次挑战,一次教育机会,一次很好的锻炼。

教师的建议可能剥夺了这个机会:

教师G:好象是的。

教师D:这样是不是也有安全问题?小朋友站在高处刷颜色可能会觉得不平稳。

社区参与者:他们不但觉得不 平稳,还会觉得房子会移动,需要其他幼儿合作来按住房子。教师的作用就是安全保护。这样给房子刷颜色,幼儿能记住很长很长时间。

教师D:是不是我们对实习场的原则把握得不够准?

社区参与者:建议对每一条原则举例说明,就举自班级的实例,这样有助于理解。

教师:让我们再想想。

三、幼儿园课程审议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程审议的主体,教师的学识特点决定了课程审议的特点。教师的学识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学识”,他既是依存于有限语境的经验性知识,也是异常丰富、生动、充满弹性的功能性知识,比之研究者的“理论性学识”,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教师的”实践性学识”是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传承的。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具有个人性质,是基于每一个教师的个体经验和反思而形成的,这种经验的传承也是也接受者的实践经验的成熟作为基础的。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2

[摘要]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的原巢湖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但原巢湖市的经济、技术及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足也给承接产业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是在产业承接背景下对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像原巢湖市一样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提出建议。

[关键字]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支柱产业 原巢湖市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安徽沿江九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原巢湖、滁州、宣城)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这是我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原巢湖市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之一,如何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升原巢湖市的比较优势、发展巢湖区域经济这是原巢湖市必须考虑的问题。

转移产业在选择区域投资时,除了考虑市场条件、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外,通常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管理规则等,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其他周边城市相比,原巢湖市有着一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明显存在着许多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劣势,这势必给原巢湖的承接带来困难。

一、原巢湖市产业承接的现状

原巢湖市是安徽省的一个欠发达的地级市城市。近年来,原巢湖市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东进西迎、双向融入”,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2009年引进内资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内资的引进加快和推动了原巢湖经济的发展。

1.承接的工业项目、大项目增多

2005年~2009年,原巢湖市累计引进工业项目到位资金609.75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量的72.54%。三次产业到位资金的比重分别为1.74%:72.54%:25.72%。全市实施超亿元项目291个,到位资金396.6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47.18%。

2.承接的重点区域突出

原巢湖市招商引资“东向发展”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重点区域。2005年~2009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资金537.33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406.02亿元,市外省内资金131.31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江浙沪、闽粤到位资金占省外资金总量75%左右,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8%。

3.承接项目逐步向园区集聚

原巢湖市在撤市前已经形成7个省级开发区、62个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447.7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37.05平方公里。各地园区都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2009年度各类园区总计引进项目766个,到位资金187.55亿元,占全市到位资金总额的61.85%。

4.重点承接支柱产业

到2010年底,原巢湖已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化工、电缆、采掘、船舶制造、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六大支柱。2005-2008年共引进支柱产业项目个数1009个,引进资金268.56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量的49.98%。2009年1月~6月份,原巢湖市引进支柱产业项目319个,到位资金85.08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量的54.09%,支柱产业发展迅速。

二、 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1.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分析

(1)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充足

从地理条件看,与长三角的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邻,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原巢湖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重化工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从资源条件看,原巢湖市非金属矿、金属矿品种较多,水产、农产品等资源丰富,建设区域性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项目、益海嘉里、罗河铁矿等重大项目的成功落户正是看中了原巢湖市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2)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2008年,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01.25亿元,增长30.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8%,实现销售收入277.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64.5%。2009年在省政府认定的57个“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原巢湖市槐林镇因其渔网产业集群特色而跻身之中。同时,无为高沟、和县乌江、含山林头、庐江同大镇同时被认定为产业集群专业镇。2009年5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特色产业(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共计213.55亿元,为原巢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至2010年,原巢湖市已经形成7个省级开发区、62个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447.7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37.05平方公里。其中无为经济开发区以焦化项目为龙头,以化工产业为支撑,打造国内一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煤化工基地,将培育一个百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原巢湖市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形成机械加工、轻工纺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

(4)引资环境优越

通过几年努力,投资软环境日趋改善,投资环境容量充足,土地供给较宽裕,并先后出台各类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培育企业发展。对入巢企业全面推行“五日办结制”、“一表制”,推行“保姆制”、“一条龙”全程式服务,还出台入驻市开发区“零收费”政策,部分县区还专门成立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招商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建成的过江通道有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开工建设的有马鞍山长江大桥,规划中的有芜湖长江二桥和合福、合庐铜公铁两用桥,另外还预留有四座长江大桥和两条过江隧道的位置;加上已有的合巢芜、合宁、沪蓉高速和在建的巢马高速、北沿江高速的贯通,原巢湖市交通条件可谓四通八达。

2.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引资存在难度

原巢湖地处于合肥和芜湖的中间,可谓两端夹紧,再加上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以这次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也存在这一定的难度。

4市的财政收入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约为18%。根据4市的总人口得出4市的人均GDP为36715元,人均财政收入为6569元。

原巢湖2008年GDP是479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收入为44.8亿元,同比增长31.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35%。原巢湖人均GDP为10485元(全省14485元,相差4000元),人均财政收入为981元(全省1967元,相差986元)。

从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原巢湖市这些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大,原巢湖与4市的人均指标差距较大,人均GDP相差26230元,人均财政收入相差5588元。原巢湖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4市相比低了近一半,相差8.65个百分点。

原巢湖与其他省内城市在经济上的差距势必影响到原巢湖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区位优势。

2005到2008年,原巢湖市省外资金累计406亿元,年均增幅51.38%,四年的引资总额与全省经济各项指标排第一方阵的马鞍山相比仅落后了43亿元;同时可以看出,原巢湖市招商引资虽然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全省第一方阵的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全省前2位的合肥、芜湖相比,差距明显。

(2)集群及企业的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原巢湖市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屈指可数,上百亿元的尚未产生,到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383家,散布在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而在合肥,仅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就有224家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该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289亿元,工业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15家、超过10亿元的5家、超过100亿元的1家。另外,由于缺乏人才和投入研发资金不多,巢湖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三、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威胁分析

1.原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和产业向外转移已经刻不容缓。东部沿海产业从2005年已经开始向外转移,“西移”受制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而进展有限。皖江地区因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腹地广阔、交通便捷,加之皖江示范区规划的批准对长三角等地区传统展乃至高新企业极具吸引力,成为这些企业“皖移”的首选区域,孕育着一场新的投资高峰。外资的进入会影响和推动原巢湖市产业集群的升级。一方面, 外来投资所带来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在知识外溢的作用下,对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与方式起到了优化作用,进而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从集群价值链创新来看,将会带动集群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整体转变。

2.原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分析

(1)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粘性”加强

所谓产业转移“粘性”,是产业在原产地形成的关联性而对转移产生的阻力,产业转移出现“粘性”的原因,有因机会成本决定的市场因素,有与沉没成本关联的技术因素,也有因就业、税收等考虑的行政挽留因素,在这些情况下产业转移就会受阻,即使能转移出去的产业,大多是对本地发展不利的产业,对承接地也不可能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因素。

我国东部各省区地域宽阔自身发展不平衡,同一省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些年为促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均出台了许多有力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发达地区产业与资本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东部省区产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拦截,致使向中西部省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少而缓慢。

(2)省内其他城市如合肥,芜湖等地的竞争

合肥、芜湖由于汽车、家电行业的优势,吸引了大批配套企业入驻,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龙头。以海尔、美的、长虹、三洋等品牌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集聚使合肥的家电工业再度崛起,其中冰箱、洗衣机产量占全国15 %以上,位居全国第三。省会合肥在获得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称号之后,又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称号,吸引了IBM、通用、美孚、摩托罗拉等数十家世界500 强企业。芜湖以奇瑞汽车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并吸引了近5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广东美的集团落户芜湖,相关配套生产企业扩展到40 多家,形成了一个几乎涵盖所有零部件配套以及物流的产业链。如何在激烈的角逐中既能分到一杯羹,又能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原巢湖必须面对的考验。

四、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许多欠发达地区也和原巢湖市一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但无论怎样,欠发达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立足地方和产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承接和发展之路。

1.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承接产业平台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要以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2.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心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利用它自身的带动机制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顺应“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以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入驻原巢湖市无为二坝后,相关上下游企业闻风而动,纷纷入驻无为二坝,迅速形成了省级煤基多联产基地。

3.积极优化承接转移的“软环境”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必须把优化投资软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为此欠发达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大宣传策略创新力度,通过行业商会开展行业整体包装推介,要围绕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行业发展需要,举办以行业为主题的系列专题招商会。

4.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首先重点发展传统的主导产业:如立足水及岸线资源培育船舶、化工等新兴产业;立足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初步形成水泥、人造金刚石、石膏为主的产业体系;立足铁矿石资源发展采掘业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发展钢铁冶炼、加工业;立足劳动力资源承接、改造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产业。其次,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汽配、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等新兴支柱产业,形成地方新特色产业点并带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原巢湖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巢湖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DB/OL].chzx.省略/E_ReadNews.asp?NewsID=499. 2006.9.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3

1.1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有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基本素质

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当中,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职业培训和专业发展情况如何呢?根据我们2012年12月在广东省远程教育系统外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状况做的调查(具体研究发现将另文专述),绝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专业和职业文化素质,这为他们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1.2远程外语教师具有对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主观需求

随着各类现代通信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升级,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加的需求,一定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获取有关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等知识。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的广东省远程教育系统外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状况做的调查也得到了证实。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掌握并创新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的能力。

1.3远程外语教师面临着将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客观需求

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学过程中,以网络外语教学系统为技术平台来创建外语课程网站,并将之作为外语学习教学组织模式的支撑点或脚手架,就可以形成一种以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为主,课堂面授为辅,加上随时的在线交流网上小组讨论和作业提交等活动,强调外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们在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信息技能的掌握和使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知识权威提出了挑战[10]。如果学习者通过网络技术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会“货比三家”,选择更好的学习资源,包括全国67所高校开展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部分高校合作开发的奥鹏学习中心和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新东方外语学习中心等。因此,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面临各种压力,被迫要求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Fotos和Browne(2004)认为技术不会完全替代教师,只有那些不懂技术的教师才会被懂技术的教师所替代[11]。

2.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路径与策略

研究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这种混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更能适合当今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2]。

2.1重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意识的先导作用

根据认知理论,教师学习的过程包括行动、再行动,分析和反思。新知识、新技术的习得往往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技术学习首先需要在自身目前的知识结构和对新技术知识的空缺之间搭建桥梁,正确分析评估需要学习哪些新的知识,只有当教师明确哪些是自己已有的知识及哪些是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而且教师学习的过程始终需要不断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帮助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找出驱动技术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技术学习实质上就是以现代化技术作为媒介手段,把过去和现在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学实践,然后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构架[13]。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

2.2采用多模式培训方式提升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培训”、“教育”与“发展”是语言教师教育的高频词。“培训”是培养教师最早使用的术语,在专业活动中,培训是必需的,尤其对职前教师尤其重要[14]。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发展,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的社会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教师学习(learntoteach/teacherlearning)本质的重新思考取代对“培训”与“发展”的比较论争[15]。Freeman和Richards认为,只有将教师教育建立在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上,才能真正使之促进教师的发展[16]。

2.2.1信息技术能力

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培训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包括[17]:教师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与学科内容相关的ICT,评价ICT使用的效果。教师在ICT支持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具备能力,包括使用一般的ICT手段、了解信息的特性等。教师知道如何使用ICT搜寻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播信息交流想法。教师知道单独使用和整合使用ICT工具的特性,来支持相关学科的教学。教师能够明白ICT在更加有效地准备和呈现教学方面的潜力。教师知道所教学生必须具备的ICT能力水平,期望他们在学习中恰当使用ICT。教师具备与所教年龄段学生相关的ICT的能力,包括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工具、如何提供课程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课件等。教师能够意识到使用ICT所带来的安全、法律、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1)使用计算机所带来的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立法,而且清楚潜在的危险,知道如何减少这个危险。(2)法律方面的问题,包括与之相关的:保护个人计算机和数据库上的个人信息,与文本、图像和声音有关的版权的立法,与拷贝软件有关的立法,以及所在国家的法律禁止的东西。(3)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包括:通过因特网获取不合法的、不适合的材料;未经过许可不可以使用的资源的来源;个人资料的私密性;使用者个人信息被监控的方法;在社会伦理或道德上不被接受的内容。教师知道如何使用ICT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专业发展。

2.2.2多维度培训方式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约翰•丹尼尔爵士认为远程教育已使教师教育的重点从职前教育转向在职培训,这种教师培训更关注教师的课堂,培训也更加有效。此外,通过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可以实施大规模的在职教师教育,甚至可以让每个国家和每所学校的教师都获得培训,最终对孩子产生直接、有益的作用。为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需要更多地参与团队合作而避免单独行动,成为E-Learning的“独行侠”[18]。彭伟强教授在经过比较欧洲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些做法后,提出我国外语教育应该鼓励多样化的机构参与教师教育;创建新的教师教育模式;整合课程内容;重视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沟通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19]。近年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如IOE,Lon-don2007)已不再单纯培养教师的ICT技能和如何将技能与教学整合(层面1、2),更关注如何在培训中发挥ICT的媒介作用(如e-learning)及利用ICT的媒介特征建立基于网络的实践社群(networkingandcommunitiesofpractice)来促进教师发展(层面3、4),比如,McConnell(2006)强调学习社群(learn-ingcommunities)更能鼓励合作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这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师教育模式在欧美成为主流[20]。在此,我们根据JUNG的信息技术四元素矩阵提出四个维度的培训:(1)ICT作为教师主要培训内容;(2)如何提高受训者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3)ICT成为受训教师进行培训体验的主要手段,其中的核心技术是数字技术;(4)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被用来支持教师进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并为发展建立联络。

3.结语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4

关键词 果树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40-01

塔里木大学正处在教学转型时期,而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学院。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围绕果树栽培学课程特点,改变实践教学传统的惯性和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开展“课题教学法”的果树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院校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果树栽培学的课程实验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塔里木大学园艺专业果树栽培学课程在大学三年级第2学期与大学四年级第1学期分2个学期开设,与果树的整个年生长发育季节相适应。根据植物科学学院园艺试验站果树种类和栽培形式,调整组合果树栽培学课程实验项目,使每一个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按照科研训练形式增加实验研究内容和观测指标,使整个实验课题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采取“课题教学法”的方式,按照科研训练的模式,明确“实验课题”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实验教学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帮助者角色,将室内实验与田间实验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相结合,课程实验与科研能力锻炼相结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

2 实验教学的设计

“课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完成1个小型“实验课题”,是在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实验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是围绕某一实验内容(实验课题),从理论知识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结果调查总结、实验课题报告撰写等,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研训练的形式完成的。学生通过“实验课题”的教学,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经历了基础科研训练。

“课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实验课题”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课题”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适应果树生产实际、符合果树栽培学课程特点和实验教学计划要求。果树的年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其季节性、实践性很强。在果树生产的不同季节,教学上有着不同实践性(实验)教学内容,每一个实践性教学实验内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来完成。因此,将果树栽培学中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实验课题”,实施“课题教学法”。通过调整组合将整个果树栽培学实验课构成10个小型课题。例如:将主要落叶果树树种识别和主要果树品种识别,合并成“主要果树资源调查”;将主要果树开花结果习性观察与枝芽特性观察,组合成“主要果树枝芽生长与开花结果习性的调查研究”;将果树果实结构观察与果树果实品质测定结合,形成“仁果类(核果类)主要果树品种果实品质性状比较”等。

3 “实验课题”教学的具体实施

3.1 下达“实验课题”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就是每一个小型“实验课题”。下达任务就是明确实验课题目标、内容和要求。

3.2 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

拟定实验初步方案,是实施“实验课题”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充实相关理论知识和每个实验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了解研究的方法,明确实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讨论,根据学校试验站和生产果园的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及调查方法、指标和时间安排。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通过教师引导、点评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

3.3 实验课题的实施

实施是“课题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实施之前教师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对实验指标调查的方法进行示范,统一实验方法和标准,减少实验的误差,然后让学生按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施[3]。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要予以纠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疑点、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对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调整实验方案并进行探讨,必将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3.4 实验结果整理分析

实验结果整理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是“实验课题”实施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形式对自己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表格或绘图,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5 实验课题总结报告撰写

实验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是实施“实验课题”重要环节。很多时候学生只注重实验过程,对实验报告的撰写缺乏足够的重视。然而,实验课题报告的撰写既是对实验课题完成过程的总结,使学生了解总结报告撰写的格式、要求,又可检查学生完成实验情况,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课题总结报告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进行撰写,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小结与讨论、参考文献等。这些锻炼了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6 总结

在“实验课题”教学中,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但教师自始至终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验实施中,基本掌握整个“实验课题”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结束实验课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行为、理论准备、动手能力、参与态度等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工作成绩,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今后做得更好[3]。同样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工作进度等内容,讨论安排是否得当,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课题内容是否全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理论准备得以解决。通过“实验课题”教学自己学到了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个人成绩评定要注意对整个课题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协作精神和个人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考核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因此,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技能水平、实验完成程度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让每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收获,从而使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增强求知愿望,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以后毕业论文完成、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实验课题教学效果

在果树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施“课题教学法”,把学生学过的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验课题教学中得以应用和巩固,进而掌握了每个“实验课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培养了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4]。随着果树生产的日新月异,新的品种、栽培模式 、栽培技术不断出现,教师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宽广的知识面,在教学中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具备从事果树栽培生产管理和科研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媛,李明,张钢,等.果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3(5):75-77.

[2] 胡子有,黄海生. 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论坛,2009(6):45-46.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5

一、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工程管理涵盖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工程管理专业由管理工程、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优化调整而来。专家研究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其毕业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并具备综合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高的工程道德水准。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各个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依托一定建设领域和行业,按照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则,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区别于名牌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应选择应用型培养模式,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订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上,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并重,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实践中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通过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邀请已毕业学生或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讲座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2.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学生课堂教学状况反馈制度。通过任课教师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双向选择制度。可在网上公布每位专业教师专业和研究特长,学生根据自己可能就业方向、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因材施教。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又能够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保证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研究,满足时代实用要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增大专业应用知识比重,增加计算机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根据国家实行执业资格制度,调整了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岗位针对性,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国家执业资格制度。

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重视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扩建了工程基础实验室,新建了工程管理实验室。我们采取措施引进高级人才,并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通过出国深造、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已有两名教师取得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作用。

严格实施青年教师训练程序,通过试讲、老教师指导、集体备课和公开试讲、听查课制度引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专业师资培训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方法有: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趣味性,扩大信息量。教师可通过网络邮箱,实现课堂内容的提前布置,借助学院网站,学生可以浏览全部案例,访问试题库,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自测。

案例教学: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细致的剖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现场教学:学生均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对工程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或实验室,对照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对照施工图纸、标准图集学习工程做法和细部结构。

模拟教学:结合施工技术管理课程,要求学生以现场技术员身份编制施工方案;结合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引导一部分学生以招标人身份编制招标文件,另一部分学生以投标身份投标文件,模拟组织开标,决定中标单位;模拟业主和承包商身份签订承发包合同,对合同内容确定、签订、变更、履行等环节作出合理处理。

4.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创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学生一是掌握了CAD绘图技术,二是能够运用结构计算软件 PKPM,三是利用广联达工程算量和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四是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不断修订专业实习和毕业实纲,开展实验课程教材配套化建设,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开展了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毕业生信息反馈表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他们毕业后能顺利适应环境,尽快胜任工作,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5.创新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和考评方式

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与实习结合、与实践结合、与专业结合;在选题、开题、中期控制、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直到成绩汇总环节设立质量标准进行衡量,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城市园艺专业范文6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师学院是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最近十年,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在校生人数增加很快,但教学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尽合理,专业课程设置参差不齐,专业特色不明确,专业优势也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我国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情况 

电子商务的本质内涵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和“商务”领域交叉形成的新领域,而网络技术与商务课程的比例分配,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是培养的关键。 

目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一是将传统的相关信息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强于书面理论而弱于操作实训,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还有些学校对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比较随意,摸着石头过河,每学年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变化;也有的学校的课程面面俱到,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奔命,使得专业主干课程不突出,学生专业学习蜻蜓点水,实际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的要求。 

二、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1.电子商务岗位的类型 

(1)网站设计与编辑岗位群。该岗位群要求相对较低,主要负责网页内容建设和网页美术设计,对信息进行收集、修改、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站到互联网上供网民浏览,代表性岗位有淘宝网页编辑、网页设计、网站策划等,此类岗位群一般要求掌握简单的网页设计编辑工具软件、基本电子商务理论和操作、一定的文字表达和编辑能力、具有图片处理能力等,以适应网站内容的日常更新。 

(2)网络营销与网站客服岗位群。该岗位群主要负责网站营销推广和网站客户服务工作。代表岗位有网站营销推广专员、企业网站客服、电子商务专员等,要求熟悉搜索引擎、论坛、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等,网络营销是网站运营的中坚力量。 

(3)网站运营与管理岗位群。该岗位群主要负责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后台运作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网站后台维护、网站目标用户行为研究、网站平台管理、网站营销活动策划与实施等任务。主要代表岗位有电子商务经理、电子商务部门主管等。 

以上三类电子商务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不断递增,岗位需要量呈金字塔形,这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2.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1)熟练掌握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包括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和网络管理操作。 

(2)掌握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并对收集的网店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处理。 

(3)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能够从事企事业及行政单位电子商务部门的电子商务相关工作。 

(4)具有相应的网络和网站编辑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5)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经营技能、物流配送等基本知识,能够从事各类网络营销员的工作。 

三、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通过总结各类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认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应把“重应用、重实操、重特色、强素质”作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使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院每学年都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到电子商务企业去调研、到人才市场以及对毕业生追踪调研,认真写好调研总结,并联系校企合作企业,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双11”和“6·18”两个网络购物节兼职,实行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让学生获得大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尝试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大班与小班、长课与短课、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的有机组合。 

我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直遵循以下原则,把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它们的大致比例为20:20:50:10。特别安排在毕业实习前两个学期选修课分为网站编辑、网络营销策划和网站运营管理三个模拟岗位(即专业方向)分别进行针对性培养,完全采用项目化、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进程以真实完整的淘宝网站交易工作过程为依据驱动,以网上交易处理能力的渐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安排。把“重核心、重实操、重特色”作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训操作课的比例还可根据专业方向需要而适当地提高到80%。 

在课程的设置上,以适用于企业的需求及适合于技师学院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为原则,在专业课程上多注重实践操作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为了科学实用而要力求精益求精。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2)有机性原则:各门课程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须有机地结合。 

(3)规范性原则:教材内容和实训过程规范、内容要求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 

(4)简洁性原则:专业课程数量少而精,培养目标明确到位。 

(5)动态性原则:课程设置随市场需要定期进行合理的调整。 

实践证明,我们技师学院只要认清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推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合理地配置和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