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达国家经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较多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发达国家经验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比如,意大利作为首个为农业旅游产业制定法律的欧盟国家,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要求欲从事该行业的农场主,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在获得认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农业旅游行业。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引导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旅游法》《国家自然保护体系》等。日本同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村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行为的同时,振兴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

(二)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经济发达国家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对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监管十分重视,德国为保证休闲农业旅游质量,成立了联邦农场和乡村旅游度假协会,专门开展针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质量认证与监管工作。每三年都会对产业内各种休闲旅游场地进行质量评估认证,且消费者可以在协会网站上查看他们的各种信息。日本则非常重视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规划,通过加强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以及服务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质量。

(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降低,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加大对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视,将农业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农业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美国政府设立了“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门扶持农业旅游产业。在韩国,想要开设“观光旅游农园”,首先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查,而一旦得到许可,“观光旅游农园”就会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观光旅游农园”的经营行为。在韩国政府科学合理的支持与管理下,“观光旅游农园”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规划。首先,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建设,以及“农家乐”的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各个部门分离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导致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难以被制定出来。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也就会造成各个地方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极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对我国整体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各级政府意识到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许多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这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导致这些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后劲。

三、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出了高效的引导作用,是经济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制定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内虽然出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而引导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涉及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广。对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及时地根据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三)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擅长通过各种媒介来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以,想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的市场规律,遵循时展理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协调多方面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丰富,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与活动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的市场产品让广大游客失去了消费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项目开发者就需要从“特色”出发,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与活动,让“独创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宣传营销的着力点,从而以特色旅游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众多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项目的宣传营销,项目经营者需要找准项目特色与优势,然后用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最后通过国内几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广效力。

(四)确保农民的主体定位

驱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得项目开发的红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民从业群体进行培训来提高相关产品的服务水平,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同时,让农民从业群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上起步较早,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切实科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驱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谢夏冰.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以福建永泰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02):104-105.

[2]陈鹏宇,张再杰.锻造“四链”赋能农业现代化[N].贵州日报,2021-02-10(011).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2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振兴”双重战略机遇,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含打捆项目)、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振兴”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2014-2016年)》,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小学、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振兴”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 “最美乡村(小镇)”百佳,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借乘苏区振兴东风 全面谋划旅游发展

为对接苏区振兴计划,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自2012年以来广昌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已新摸排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18处,并积极着手省保、国保申报工作。同时,精心打好“广昌路上”这一红色资源牌,大手笔打造以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公园为依托,以高虎脑红色遗址群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景区。

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样化,广昌县还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莲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恐龙文化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点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彰显地域魅力。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在全县展开:龙凤岩、定心寺与莲神太子庙、莲温泉勘探、青龙生态园、仪凤莲花山庄、玖祥火龙果休闲旅游生态园、B江莲花港湾、荷源公园等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3

2019年7月20日,根据“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安排,乡村振兴服务队全体人员参加了全市队员后,在马德芹队长的带领下到镇报道。

到镇报道后镇政府派出专人和服务队对接,为服务队提供了办公场所、住宿场所和物质保障,妥善安置了服务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让服务队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性的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放下行囊后,服务队顾不得休息,马上和镇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展开了座谈,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辖区内以玻璃纤维、旅游、设施农业、食品酿造加工、林果、蔬菜等为主,是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和融文化创意乡镇,发展潜力巨大。

与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分别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委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实地走访了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查看了村庄的党建宣传、村容村貌、特色产业、道路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意见。在泉里村,服务队重点了解了乡村文明、特色种植、泉河村内段情况和生活饮用水事宜,了解掌握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汶城村,服务队着重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该村“两委”成员就今后社区规划发展和文化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镇里村,服务队重点对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导,与该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为他们出谋划策。在宫西村,服务队重点对组织建设、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对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进行了了解,对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规划进行指导。在王家庄村,服务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问题困难,了解到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里经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果蔬大棚,成立了绿客蔬菜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万多平的有机蔬菜水果大棚,主要种植有机西红柿和草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政策,发展集体经济。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4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6

《若干意见》出台后,石城县修改完善了《石城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立了打造“区域性矿山机械制造基地、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地、赣闽粤绿色食品基地、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秀美赣江源头”的战略定位。

石城县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工业平台建设为契机,力促工业提档升级,着力破解工业底子薄、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积极编制城乡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赣江源头”“生态养生福地”“客家人文胜地”品牌,高规格规划开发通天寨、九寨温泉等精品景点,着力做优旅游项目。

做精项目。经济发展大加速

全力争取项目。石城县抢抓苏共振兴发展机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密切跟踪衔接,力争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项目落户石城。先后两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进行梳理谋划,100多个重大项目列入《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个性化重大项目中列入省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库153个、市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59个,居全市第一位。2012年向上争取到资金10.6亿元,争取用地指标2063亩。2013年1-9月,向上争取资金7.8亿元,增长21.4%(待更新)。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县分别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文化节招商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江西石城(泉州)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大型招商活动,共邀请了360余位客商参会,签约项目36个,签约资金达61.24亿元。

科学谋划项目。石城县坚持把项目策划包装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独特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科学谋划项目,提升项目质量。2013年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中,工业产业项目和旅游三产项目33个,占总数的47.8%;投资亿元以上的28个,占总数的40.5%。石城县围绕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古樟工业园为主,屏山、小松、沔坊创业园和温坊小企业基地为辅的工业平台体系,同时,加强与央企和科研院校的联系,抓住技术改造这个重要环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该县以打造赣闽边际新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为抓手,做活“源、泉、莲、岩”文章,科学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精心实施项目。项目建设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于人。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干部作风的“检测台”,成立重点项目督导组,并由县领导、纪委、督导组组成三级督导网,采取明察暗访、集中督导和平时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牵头责任部门、施工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一个团队、一个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集中精力破解项目推进难题。截至目前,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有59个开工,完成投资12.3亿元。

做大产业,推动社会发展大跨步

做强工业。石城县继续实施“强攻工业”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快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规划,努力做大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绿色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并且,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一批产业项目,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攻区域,以央企、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为主攻对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支队伍、一笔经费、一套个性措施的“五个一”招商机制,确保考察一批、洽谈一批、落户一批。一季度,全县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增速位列全市前三。

做旺旅游。围绕打造“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通过加大政府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扩大信贷融资、向上争资争项等渠道,解决旅游投入问题,加快开发进度。同时,不断完善四大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之后,石城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央电视台对石城灯彩、通天寨龟裂地貌作专题报道,通天寨景区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去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今年1至9月份,全县接待游客96.9万人次,同比增长31.2%;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2.3%(待更新)。

做优农业。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做优烟叶、白莲产业,稳定果业,积极发展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同时,引导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该县还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家。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带动农户4.2万户。

做优民生。幸福指数大提高

发展社会事业,满足群众需求。石城县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区教育网点布局,先后成立赣源中学、迁建琴江中心小学、古樟小学,实施了“名师工程”和“学生免费营养餐”,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县新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城区医疗网点得到优化,先后实施孕前优生检查、白血病、尿毒症、先天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免费医疗救助,行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98%。同时,该县与中国科学院、省林科院建立科技协作关系,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获科技部立项,琴江镇大畲村荷花园获批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健全保障体系,情暖困难群体。石城县确定了100件民生实事,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挤出65%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该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完成了477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启动县城3万吨/日供水工程和取水口上移项目。实施60个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改水工程,解决101 5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推进琴江镇“千吨万人饮水工程”。可以解决13626人的饮水问题。同时,该县投入3500余万元,完成35千伏湖坑变电站、35千伏屏山变电站工程;建成887套廉租房并公开摇号,改造城市棚户区530户;贫困户走访面比市要求提高2个百分点,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面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100余人。

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氛围。石城县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细化为23个子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组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法律服务、预防犯罪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六进”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组织联建、权益联护、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服务联系的“七联”作用同时,石城县推行“六民”工作机制(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了网格化工作八项制度,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

做美城乡,带动人居环境大改善

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高标准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物流等产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排水、燃气、照明及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以及通天寨、泉商产业园、百里荷花观光带、游客集散中心等70余项项目规划,修改近50个村庄规划。同时,分层级编制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对城乡基础设施、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联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土地空间布局和实用、居民住房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