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数字;文化差异
在原始社会初期,处于生活和生产需要,人们用身边的谷物或是石块进行计数。逐渐地人,们开始学着用刻画计数的方法来计数。随着数符号的发展,慢慢转变成数字符号,数字就这样产生了。
1 数字被赋予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道家也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中亦可见他们认为数字的重要。数字这种用来表示数目的特殊文字,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和数字息息相关,一方面,数字渗透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方都出现了对数字的禁忌或是偏好,数字被赋予了吉祥或凶险的的文化含义。其实,数字本来不具备预示凶险或是吉祥之意,但是经过宗教、哲学、谐音、或是某个突发的历史事件等因素,人们将数字与运势上午吉凶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不是毫无根据的,它受该民族文化心理、地域因素、、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哲学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中国文化中的偏好数字和禁忌数字
在中国大部分出现在1至10中的双数,除4外都基本具备吉祥之意。例如数字2,二是地数(双数)之首,地数也称阴数。不少对立事物的皆一分为“二”,如上下、左右、东西、前后、阴阳、正负等。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认为万物由阴阳滋生。《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两气互长互消,互相演变。所以传统的阴阳学说影响下,2也有了吉祥之意。在中国的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双喜临门、、名利双收等。
例如数字6,在中国也是吉祥数字。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东、南、西、北、上、下为“六合”,古代计年中称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六甲”。在我国民间,也有六六大顺之意。
数字8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也被赋予吉祥之意。广东话的8听起来像发。数字8的谐音是“发”,有发财之意。所以数字8成为中国幸运数字,若能连续有好几个“8”在其中,预示着“发发发发”,该数字则被认为最为吉利。
数字9位于数字之尊。九,代表着极高、极多,有一种皇家气象。“九”体现出一种威严,代表一种鼎盛。“9”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是完美的象征。中国话的“9”是长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在我国成语有一言九鼎之说,皇宫里有999个房间999个妃子等。所以数字9在中国为一个吉祥数字。
数字4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数字,取一个谐音。4的谐音像“死”。死亡是中国文化里所忌讳的,很多地方都列4为不吉祥的数字。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车牌号,最忌讳数字4.
3 西方文化里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
数字7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广受欢迎的吉祥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绝对是神圣吉祥的数字,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凶吉两方面的代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对“七”更畏惧。我们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幸运7的存在,如西方人的T恤上标有Lucky7字样、手上带有数字7的纹身、游戏中有Seven Games等。在英语里,人们夸张地表示“多”则似乎常用“七” 这个数字。如: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is making progress at seven strides.中国的国民经济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这个英语句子中的“seven”的作用是虚指,夸张地表示“多”。从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七是一个神圣幸运的数字,西方人对也是倍加推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偏爱数字七是有深刻影响的。《旧约·创世纪》中描写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之举。这个被神化了的数字“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另外,在远古时候,古罗马人相信人生七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命运受到伤害,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得到恢复。他们认为打破镜子能带来七年的不幸。谚语Breaking a mirror will bring you seven years’ bad luck即由此而来。
数字三在西方文化寓意吉祥之意。数字三的寓意和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偏爱数字3,基督教文化中,数字“3”的出现十分频繁。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休,“圣经”里讲到与数字“3”的故事很多。如:以色列人有三大圣、|诺亚有三个儿子、督教推崇三大美德。
数字13是西方人的禁忌数字。这一切和宗教原因有关。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太。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另外,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希腊。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4 结语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数字文化也有不同之处。总结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类,如:宗教、哲学、民俗、谐音等。数字文化是由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淀而来的,是人们对现物质世界的不断思索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哲学儒道法三家赋予了数字文化辩证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诠释宇宙万物。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数字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云.从英汉数词看中西数字文化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
[4]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5]王金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作者简介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
什么是文化?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这就是文化。中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两方文化各具特色,虽有共通之处,但绝大多数的领域,中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我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根本的核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日复一日的饮食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首先,在吃什么上,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讲究食物要“色、香、味”俱全,把着重点放在了食物的外观和味道上。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十分注意食物的搭配与营养,比较注重其实用性。这两种饮食文化各有优劣。中国的饮食文化几乎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让人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身心愉悦。只是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忽略了食物的内在营养和价值。西方的饮食文化是理性的。一天要摄入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都是必须保证的,即使口味并不是那么好。所以它的特点是健康但却单调。
此外,在怎么吃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中国吃饭讲究个热闹,人越多,气氛越好。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其乐融融。吃完后一个人请客结账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西方则大不相同。西方人讲究分餐制。各自有自己的餐盘,自己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用顾及别人。结账也是AA制。这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
最后,在吃饭的方式上,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衣着整齐隆重,席间轻声细语交谈,不妨碍他人。而中国人穿着稍显随意一些,席间喜欢高声交谈,划拳呐喊,图个热闹。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在面对一些事情做出的反映和回答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所以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也往往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否则就有骄傲自大之嫌了。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复杂。面对问题,喜欢想得很多,做决定时也顾忌很多。而西方人做事喜欢直截了当,说话直言不讳,实事求是。中国人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小心翼翼,谨慎,不容易出差错,但有些时候不免有些拐弯抹角、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了。而西方人的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固然省了不少时间,但有些时候欠缺考虑,事情做得不会那么完美,甚至,会把事情办砸。
三、中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最明显的,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巨大差异。中国绘画旨在画外,而西方旨在画内。中国讲求意境美,绘画作品中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欣赏画作的人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世界,让人觉得很美,很妙,妙不可言。而西方的油画注重色彩,讲求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色彩的明暗深浅是绘画的重点。西方的画家的著作多用色彩表现作品的张力。把情感、故事都蕴藏在画内。
中西方艺术方面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还表现在建筑上。恰巧,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态度和饮食文化正好相反。中国在饮食上注重外观,而西方是在建筑文化上重视外观。中国建筑不一样,它比较注重精神和意境的塑造,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射了两方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西方人崇尚激情,迷狂。而中国人喜宁静。所以西方建筑形式夸张,时尚,中国的建筑内敛庄重。
四、中西方节日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中国人和西方人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在礼物问题上中国人往往推脱一番再接受,而西方人都是当面打开,并欣然道谢。其实,抛却两方接受礼物的方式不谈,虽然节日的名称不同,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比如中秋节和感恩节。都是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借这个我想说,虽然本文一直再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者并不是冰火不容,在某些文化上两者还是可以交融的。
五、结论
其实,中西方不仅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节日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做这次关于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并不是旨在否定或肯定哪一方,而是了解对方同时反思自己。比如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兼顾色香味的同时,也关注一下食物的搭配和营养。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追求多样化,西方简约时尚的风格可以适当引进。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西方人的闪光点,那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中国人遇事往往考虑很多,这样反而走了不少弯路。简单,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总之,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文化各加灿烂夺目,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刘捷,James Waters. 文化震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融合。而不同国家的人民也纷纷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与快乐。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同文化的碰撞除了带来新奇的感受,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所以,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谈谈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往原则和交往模式的差异
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最典型的差异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中国,人们对于集体有着非常强的归属感,一切交际活动都从此出发,中国文化向来也都是将家、国、天下放在首要位置,在危难时刻,个人甚至能够为了集体牺牲一切。但是西方的每个人都认定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交际的出发点也是个体本位,强调个人潜力、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个人财产利益,鼓励人与人相互竞争。
在中国,人际交往中具有强烈的表面性,重视“面子”,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是传统美德,属于情感类的交往方式。而在西方,人们交往时更看中实用性,只要有利益需求就是朋友,人与人交往时,提倡AA制,公私分明,而且,西方人极其注重个人隐私,属于“工具类”交往方式。
二、交际时间取向的差异
交际时间的差异是指双方的时间观念不同。中国人的祖先在土地上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劳动,使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养成了重视过程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则对时间的顺序有着偏执的强调。举个例子,在写信这件生活小事上,中国人习惯将地址写在前面,而且按照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从大到小排列,收件人姓名写在后面;但是在西方恰恰相反,需要将收件人姓名写在前面,地址按照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从小到大排列。
中国人做事喜欢寻根究底,并且对过去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尊敬与怀念,喜欢从已经过去的事情中寻找教训与方法,尊崇祖先与老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也都追崇尊重传统、回归自然。这种文化现象使中国人形成了追求统一、稳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一方面上讲,也有消极的意味,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西方人对于时间始终有一种紧迫感,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奋斗就能改变命运,变革就意味着进步。这种观念也使得西方人极少看中旧事物。比如在中国,“老”象征着智慧、资历和权威,在西方,“老”就表示体力与能力的衰弱。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缺乏紧迫感,万事“慢慢来”,体现在具体交际上就是很少提前预约、迟到等,“急”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毛病。西方人对时间看得很重,往往会对有限的时间做出紧密的安排,做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社会、生活都要按照时间准确执行,迟到会被看成不守信的表现。
总的来讲,西方人的时间关键具有计划性、办事效率高等优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灵活性强,并且具有自由性。
三、交际语言的差异
交际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于相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和表达风格。比如在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非常直接,中国人往往含蓄地表达自身的愿望,利用环境分为对交际信息进行补充是中国人的特长。这种交际口语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氛围造就的。中国人注重集体,时间久了相互之间就能产生默契,往往不用说话就能被对方得知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历史上许多政治运动也使得中国人相信“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而在西方,无论在什么场合,交流都是直奔主题。
在书面交际方面,汉语崇尚含蓄与意境,往往会多出一种言外之意,属于意合语言,在使用时,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使得逻辑关系被隐藏起来,整体上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多样性。西方语言则以句式的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著称,属于形和语言,在使用时,多注重各类词语在形态上的变化,主从时态分明,用严密的形态表现语意信息和语法范畴。
四、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交际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差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艺术、文化甚至婚姻的不断交融,已经越来越小。在跨国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1):46-48.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4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哲学观 价值观 文化心理 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是由中国的大陆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因此,中国广告语言突出“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如: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早期的太阳神口服液);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保险公司);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绿得饮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青岛啤酒)。
西方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个人的力量无限、个人奋斗的成功、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而,西方广告语言突出“个人价值”、“个性自由”、“个人利益”,并为此不惜漠视权威、挑战权威,充分展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如: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
烟)。
3.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产品广告会运用权威效应,借助第三者的证词和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如赵本山讲:“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香飘飘奶茶,连续7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方人漠视权威,讲求实用性,相信自己的判断,重视事实的权威。西方的广告语中,会提供一些产品的可靠数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深信无疑。如: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O 英里行驶时 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
4.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所谓的直线式,也就是直接切题”。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5.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化会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把白视作为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国的护肤品广告特别注重突出产品的美白功效,而西方人追求的是棕褐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从差异中找原因,从差异中找进步,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有的放矢地改进跨文化交际的实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与广告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西方广告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钢琴艺术;德彪西;文化审美;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19-01
中西方艺术文化在存在差异的同时,其实也具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在音乐艺术方面,因为音乐艺术是相通的。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能够发现中西方钢琴艺术从美学的原则、钢琴的旋律、弹奏的调式与调性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具有民族差异。西方音乐体现的是立体思维,而中国音乐体现的线性思维。西方人思维富于科学,中国人思维富于艺术,因此,在演奏钢琴作品时,需要重视中西方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合,重视中国音乐的线性艺术,与西方音乐的交织演奏,进而升华中西方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钢琴艺术中的优秀部分来弥补中国钢琴艺术的空白,促进中国钢琴艺术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基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论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1. 文化审美具有共通性
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创作是基于印象派风格,其作品与法国印象派画家和作者有著直接的联系。法国印象派的审美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因素。中国绘画重在写意,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及画家的主体性格。中国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均不局限于写实,提倡随意性;就审美观而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与德彪西美术指导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德彪西钢琴作品中,在音乐的内容与标题等方面具有东方特色,被认为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其作品的标题则是重要标志,如《塔》《金鱼》《月落荒寺》等。德彪西在与他的好友的通信中,曾描述过其对《塔》这个标题的喜爱。而对于信中的“当人们没有钱去做一次真正的旅行时,可以在精神上完成它”,人们将其理解成是对东方的想象与向往。
2. 调式结构存在相似性
德彪西作品中,《塔》主要是模仿加麦兰音乐作品的曲子。这首曲子是德彪西完全使用“五声音阶”创作的作品,其主题旋律中多使用五声音阶创作。在部分小节旋律中,德彪西使用二度和声,这与中国钢琴曲之间是存在共性的,如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晓风之舞》就使用了二度和声。除此之外,德彪西还运用了四度和声与五度和声。如在《塔》的最后小节中,德彪西使用五个音来控制和声效果,这五个音就是中国钢琴中的五声综合化和声。还有在《棕发少女》中,德彪西也使用了许多五声音阶。
3. 旋律与节奏
西方钢琴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也存在着相通之处。中国民族音乐受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得民族音乐或温柔敦厚,或清微淡远。儒家思想在钢琴音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是五声音阶,其使用的是传统的古琴,受音色与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钢琴音乐多为抒情典雅之风格。钢琴是乐器之王,其演奏风格通常是气势恢宏的,但在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中,则展现出了钢琴柔情与婉约的一面。在演奏中间声区时,其和弦的声音与钟铃类似,如同火花一般,能够使演奏者感受到钢琴不同的声响。同时,通过旋律的走向与节奏的变化,营造出梦幻的意境。在弹奏的过程中,虽然有着小的跳跃,但是跳跃的控制恰到好处,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与使用古琴拨弦的余音极为相似。德彪西钟爱自然,其一生不曾信奉宗教,也不相信英雄主义。德彪西的作品多与自然有关,主要关注自然抽象形态的色调与层次变化。
4. 节奏的自由性
在20世纪,一些作曲家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来破除古典与浪漫主义对节奏的影响,并采取频繁变化音乐节拍和结构的方式来展现音乐风格,多为复合节奏。德彪西在其作品中,就经常使用复合拍子以及双拍子(其钢琴作品多是自由节奏),因此在弹奏其作品时,不可保持同一速度,要做到快慢变化自如。德彪西运用创新手法使钢琴作品的局部发生了改变,但仍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显得形散而神不散。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通过想象获得钢琴艺术的享受,就如同欣赏中国画一般。虽然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通过控制水分的多少、运笔的速度等来营造千变万化的感觉,但也是形散神不散。
三、结束语
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出发,通过对美学的原则、调式结构的相似性、旋律与节奏等方面的剖析不难看出,中西方钢琴艺术存在差异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共性。与此同时,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促进钢琴艺术的发展。因此,这需要文化传承者、钢琴表演者和教授者能够有效借鉴西方钢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来发展中国钢琴艺术,进而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