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文化建设方案

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文1

孙家疃小学位于威海海岸线东北端的葡萄湾畔,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这里民风淳朴,海洋文明历史悠久。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周围六个渔村,依托资源优势,自2009年起,学校将滨海地域特色与学校文化积淀相结合,积极打造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出“海纳百川——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厚蓝色底蕴建和谐校园”为办学目标,提炼出“向未来”的口号,建设海洋特色校园,完善师生发展系列规章制度,开展一系列海洋文化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使校园海洋文化气息浓郁,海味十足的孙家疃小学成为威海教育特色发展进程中一张精致的名片。

一、海昧环境建设,打造“海洋文化公园”

走进孙家疃小学,处处都能感受到海洋的气息。学校不论是围墙还是凉亭,都有一个海洋文化主题。走进教学楼,海洋的清新感觉扑面而来,一楼突出童真童趣,主题是“海趣”,尤其是在走廊的尽头,几张小渔网、一些小贝壳,让这个小角落充满渔家的温馨;二楼传承民风民俗,主题是“海风”;三楼突出智趣,主题是“海韵”,彰显生命的韵味;四楼的主题是“海情”,突出校情、校史。在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加入了更多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态元素。楼梯的墙上,贴着一幅幅学生亲手做的海洋生物标本,给学校增添了更多的海洋味道。

和别的学校不同,孙家疃小学的很多学生家长都是渔民,在认识和接触海洋生物、环境等方面,孩子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学校成立了贝雕制作、电脑绘画、剪纸、英语配音等十几个学生社团,同时制定了社团管理、考核和评价等系列制度,确保社团课程的良性发展。每周的社团课中,学生或开心地制作,或自由地畅想,引领学生走出书本的狭小空间,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远航。学校浓郁的海洋氛围,给予了孩子们心灵的惬意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童真童趣真趣自然,海风海韵风韵无边”。这是学校阅海亭上的一副对联,是学校教师自主创作的,折射出师生对“海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吉祥物来自大海,海洋精神在心中

走进孙家疃小学五年级二班,墙上一张小海马的画像格外醒目,这是班级的吉祥物。班主任老师说,自然界的海马对环境不挑剔,生存能力很强,游泳姿势十分优美,而且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取海马适应能力强,对人们有价值这两大优点,他们确立班级目标:我们将像海马一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像海马一样忠勇顽强、奋勇拼搏。而班级宣言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收获一点点。为了达成目标,班主任老师还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设立了“海马大比拼”,从“学习、卫生、纪律”三大方面进行个体的纵向评价,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海马”真正成了班级的代言人。

在孙家疃小学,各个班级的吉祥物都来自大海,朴实无华的海草,搏击风浪的海鸥,锲而不舍的海龟,以静制动的海螺,适应力强的海马等,都成为班级吉祥物。 各班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开发班本课程,确立特色班级目标和班级吉祥物。每个班级都有一张海洋明星榜,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好好学习。每个班级都有班本课程,挖掘了师生的潜力,促使各个班级不仅厘清了特色,而且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创造的过程中,共同构建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

三、海洋文化活动,提升“亲海”素养

王国杰先生是威海有名的贝雕达人,也是孙家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到孙家疃小学,与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海洋生物,学习制作贝雕的技艺。在孙家疃小学,这样与大海亲近的机会很多。每年春节,学校都会进行“渔家民俗游园”活动;“六一”开展海文化艺术节活动;国庆节开展“海鲜我来做”活动;学期末举行“海洋教育文化超市”等。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常规,并聘任本土作家、贝雕达人、老船长等能人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这些举措整合了社会各方的力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海洋教育的归宿。近年来,孙家疃小学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系统性强、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学校对各项活动进行了整体梳理,把凡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能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确定为传统活动,并与节日文化进行了有效链接。每次策划活动方案时,学校都依据年级特点,反复斟酌,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项目,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真正让孩子们亲近大海,爱上大海。

四、开发“海语”校本课程,大海在身边

“天上有什么,海里有什么。上天有天宫,深海有龙官。天空有星星,海中有海星。海星五个角,能游也能动。”这是本土作家苗丰云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海星》,这首小诗被收入孙家疃小学的校本课程中,朗朗上口的节奏让孩子们非常喜欢。

要扎实推进海洋教育,教学是核心,课程是载体。孙家疃小学一直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当作常态化的工作来做。2009年,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首套校本教材《大海在我身边》走进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动态化,引导教师深度挖掘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合理的形式、多样的方法组织实施。在二度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补充新信息,生成新目标、新主题、新内容,逐渐成长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

动态多元、着眼实际的教材开发过程,经历了破除“坚冰”的过程,将所有教师的思想都统一到海洋教育课程的研究上来,发挥了集体合力,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的中坚力量,实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五、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海洋教育教师队伍壮大

10月初,12名来自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的大学生被聘为孙家疃小学的校外海洋教育辅导员,任闯就是其中一位。对于海洋有着深深的感情的他,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小朋友们补充海洋知识,带领他们了解大海,任闯觉得很开心。在孙家疃小学,像任闯这样走进课堂的校外辅导员已经有20多位了。

为了保障课程的实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海洋知识,每学期孙家疃小学都专门从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招聘大学生作为校外海洋教育辅导员,担任校本课程的专职教师,并协助班主任老师组织海洋科普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海洋教育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校海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学校统筹安排,把综合实践、社区与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打通使用,“海洋教育”每周一个课时;社团课程每周一个课时;“海洋科普”通过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将部分海洋课程与德育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为学生探究海洋奥秘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每学期期末都会举行校本课程检测,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并出台“优秀海洋教育辅导员”评选办法,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评奖,调动大学生海洋教育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从有了这些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到来,学生也更喜欢和他们一起亲近大海。

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海洋文化品牌初显

经过整整六年的海洋文化品牌的打造,孙家疃小学全校师生和谐发展,学校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年来,孙家疃小学课程建设日趋规范,海洋教育特色日益显著,2011年,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12年,学校代表环翠区在“威海市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现场会”上做了题为《充分发掘海洋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实验教学特色》的专题汇报。2013年,学校升级为威海市特色培育学校,并被环翠区教育局评为“AAA级特色学校”。在区第二届教育科研年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一等奖。孙家瞳小学还先后被评为“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攀升。

海洋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开发课程的能力,成就了教师。学校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3人,3名教师被聘为环翠区兼职教研员。学校的海洋课程有多项获得市级奖励。学校开发的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在威海市“十三大课题”阶段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进步最大的还是学生们,丰富的课程,激发了孩子们对学习生活,对自然世界,对同学老师,对班集体和学校的热爱,初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精神。在环翠区举办的科技节活动中,孙家疃小学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制作的标本等全部获奖,而且成绩名列前茅。学生们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多次获得省级奖励。

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校园纪念品 教学 研发 设计学 文化

引言

校园纪念品是指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核心理念,设计研发的相关文化产品,如办公文具、特色礼品等,适用于校庆、毕业季的纪念等多种场合。校园纪念品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文化纪念品还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缺乏文化底蕴、质量低劣、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缺乏专业研发机构等诸多问题 [1]。

1 校园纪念品研究综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检索查询(截止到2015年8月),李瑞梅等(2010)提出校园纪念品的发行有助于推广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大学的文化积淀和学术品质[2]。这是较早提出校园纪念品的研发意义、设计要点等相关论述,为后续的研究带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胡康等(2012)等通过对高校纪念品特色元素的分析与实例,展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元素提炼及开发过程;王瑾(2011)等着重介绍了推动高校文化用品行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和开发对策;张德群等(2013)等通过较为详尽的市场调研,为校园纪念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严琴等(2015)等通过感性设计方法、“众聚”模式等不同角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园纪念品的设计理论及方法。

综上,校园纪念品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通过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校对校园纪念品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力度有了明显的改进。

2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

(1)“教学”。主要是高校设计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环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课题设计、专业竞赛、项目教学等环节加强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项目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本校的特色优势及实际情况,设置校园纪念品设计相关命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专题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校训是最好的设计定位,可以把精神文化有效的转变成物质文化,将抽象变为具象,引导着校园纪念品项目教学的逐层展开。

校徽是最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通过对校徽图案的分解、重构等方式,将学校的鲜明标志进行深度解析,另一方面,校徽也是校园纪念品配色方案的重要来源。校园特色建筑或优势学科是最好的辅助设计元素,校园纪念品涉及范围较广,若单纯使用校徽作为唯一的设计元素不免有些单调,因此可以辅以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其他元素,如校门、图书馆等校园特色建筑,或者融合能够代表学校优势学科的设计元素,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校园纪念品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可以进一步拓展校园纪念品的丰富内涵。

(2)“研发”。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组建设计团队或工作室,以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实现订单教学、纵横课题教学等新模式、新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模拟体验到就业环境的实际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系统的设计实施而找到兴趣热点,以尽早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并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和学业规划[3]。

目前在校园纪念品的发展现状中,就包括缺乏地域特色这一明显不足之处。因此,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在校园纪念品中注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宏观上,如在广东、山东等沿海学校可以突出蓝色海洋文化,在湖南、江西等学校可以突出红色抗战文化等;微观上,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如孔子之乡的曲阜、海纳百川的上海等,这都蕴藏着极为丰富而且各不相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增加艺术含量和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既能够使校园纪念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又能更好地使高校发挥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责任,同时形成以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带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形成“教学与研发”结合的学科体系。

结语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为设计学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发展的教学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新的发展,为校园纪念品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理念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康,马菲,曾力.高校文化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6):114-117.

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文3

一、“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在充分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开放民主”的原则,建立、修订、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它将维系学校科学、规范运作,起着"束行,齐人心"的作用,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根"的保证。

1.制度促教师言传身教,为德育注入榜样力量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有很多,而学校制度的引领作用最明显。如学校每周一的政治学习制度,根据时事热点和校情需要,每周定一个主题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制度建设对教师提出要求,激励教师研究教学、务实求效。另外,根据学校校情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师德测评制度及不记名的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引导老师规范教学行为,树立责任心,关爱学生,让家长放心。通过制度建设,打造优质的教师团体,树立良好的教风,教师在制度引领下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求真务实等精神,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2.制度促班级"自净",树立良好班风、学风

建设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制度的建设,能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思想,起到班级"自净""激励"的作用。如我校 "文明班级"评选方案,采用积分量化的形式评选,内容包括每天的卫生、纪律流动红旗的获得次数,班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等等,根据量化积分情况评选市级、镇级及校级“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这样,每位学生为了集体共同的荣誉,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守纪、努力拼搏、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思想逐步形成。就学生个人来讲,班级里也采用了多元的评价制度,学生综合表现包括学习成绩、学习生活习惯、班级工作、特长发挥等,并根据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选出各级的优秀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自律、自立、自强。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班级采用班队干部自我推荐竞选制度,让学生自由报名,根据事先制定的岗位要求,进行竞选演讲。良好制度的建立,发挥了德育的效应,班级在"自净"中增强凝聚力,逐步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内涵

多彩的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起到了较好的熏陶激励作用。

集中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启发、洗礼。如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根据节假日特点和国内外时事热点,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进行富有感召力的教育感染。

学校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观看爱国影片,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学生在看中释放自己,增长见识。"看"要注意与时事、活动相结合,如参观“楚风杯”书画作品展;在建党91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参观"战地英雄三岛"等。这些参观活动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目睹耳染优秀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励其志、导其行。

学校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心得,让他们有参与班级、学校管理的权利。如我校每两周都要召开的“劝导队”少先队队员会议,让每一位劝导队员谈谈两周来的卫生、纪律评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讨论怎样解决,对今后学生习惯的培养有何看法等,通过座谈,提高少先队的劝导与管理能力。又如少先队干部竞选中,队员代表要对候选人进行讨论,投票产生新一届的队干部。以“议”为平台,改进了少先队的工作,也培养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做事能力。

学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竞赛,寓教于乐。如植树节活动“我为学校献上一点绿”的捐花栽花行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奉献的乐趣,增强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意识;“六一”儿童节大型文娱汇演,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个性特长等。同时,鼓励学生动手书写,如学雷锋活动月的校报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活动,如教师节的敬师卡制作。这种融思想性、竞争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发展个性潜能,提高审美能力,也使学生的天性在参与中、在娱乐中得以释放。

三、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阵地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显表现,体现了学校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感染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1.树立价值观,形成凝聚力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起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影响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师生的行为系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如我校的以"立师德,强师能,做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为主题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长廊,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张贴在醒目处,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张挂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展示教师文体生活及校本研讨的图片,体现“教孩子六年,为孩子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的教育理念及“助孩子快乐学习、引孩子全面发展、伴孩子幸福成长”的教育策略。这样,教师的价值取向及师德修养主导着校风,将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扎实开展。

2.激励情感,塑造完美人格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激励师生的美好情感和学习热情,产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深刻影响着师生的内心世界,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学校的“名师风采录”“班级风采录”“雏鹰在行动”“光荣的旗手”“梦想与起点”“成长的足迹”等展示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累累硕果,激发刻苦学习、展现自我的蓬勃向上的良好学风。

3.熏陶感染,养成习惯

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就像是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如果校园环境过于简陋杂乱,缺乏整洁、温馨和艺术气息,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期望破灭,产生心理失重,破罐子破摔,行为变得恶劣。相反的,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精心布置、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中,学生更能制约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也在其中陶性冶情,以求与校园文化趋于一致。

四、地域优势的特色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有利条件

海洋文化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后发展学校” 问题与困难 提升与改造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21日至26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辽宁省申报的7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进行了督导检查,大连市申报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金州新区五个区均以高分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党的十报告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表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已不再是一般的工作导向,而明确变为工作任务。因此大连市政府、教育部门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在高度关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区域内“后发展学校”的提升与改造,这是政府与教育部门所采用的强力推进策略之一,在今后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各区都明确确定了2~3所要提升与改造的学校,大连市计划内共有40所。为了使得“大连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计划”落实更具科学性,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市40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

1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提供的相关材料,我们查阅了省内外有关后发展学校(即薄弱学校)的含义、标准,及有关各级政府对改造推进后发展学校的意见通知,认为“后发展学校”的界定可以理解为:“后发展学校”是我市教育局在2013年度上报市政府各区要提升改造的学校时,使用的称谓。划分的基本标准是从办学条件、骨干教师配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这几方面。用这一称谓,表明了我们的教育行政对学校教育发展认识新的理念,有些学校目前在某一方面弱一些,但是只要采取改造与提升的办法得当,学校会有迅速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1.1方案设计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所内相关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调研方案。设计了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和对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访谈提纲等工具。为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我们取消了对家长的调查。

我们全所分为六个组,对全市十四个行政区划,四十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各调研组在所负责区域,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后发展学校存在情况、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采取了和准备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办法,来改变学校的现状,推动学校的发展。

因为全市14各县市区体样较大,资料过于纷杂,我们在这里仅选取两个组的调研情况,做一汇总分析。这两个调研组集中在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主城区中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高新园区,和处在向“基本均衡”发展中的旅顺口区。

1.2调研方式

1.2.1调查问卷

调研组向所到5区13所学校的全体教师发放了问卷,并在每所学校抽样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69份,回收314份,有效问卷300份 ;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30份,回收1107份,有效问卷 1089份。

1.2.1访谈与座谈

本次调研还对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共5人。主要围绕“您认为目前阻碍学校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后发展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后发展学校的师资问题”、“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后发展学校加强管理?”、“上报的这几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区处于什么水平?”、“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等等进行了访谈。

对被调研学校的校长(13人)我们主要围绕“本区域把贵校上报市教育局,作为两年内要改造的后发展学校,主要依据是什么?”、“贵校上报的改造方案是怎样形成的”、“目前你了解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解决办法帮助与提升贵校?”、“学校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师资问题(老龄化问题、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配置不起、骨干教师力量薄弱)”、“你认为本校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学业水平分别处在区内所辖学校哪个层级内(上、中、下)”等话题展开。

同时调研组在13所学校召开了13个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主要有在该校工作年限最长的(代表老教师),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代表年青教师),中层、区市级教学骨干等等。主要围绕“通常评价一所学校,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条件(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这里多指学业水平),您认为目前阻碍贵校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学校采取哪些措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如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校本研修、对师德建设的要求)”等等话题展开。

1.2.2实地考察

调研组还对13所学校的校舍、操场、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的场所情况、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对陪同的学校领导进行了随机访谈。

2数据汇总与情况分析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分别整理了座谈和访谈记录,把各地区共性的和个别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了统计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与调研的人员再次研究分析了相关数据和材料。

2.1确定为后发展学校的原因

这些学校被确定为后发展学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校舍陈旧老化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这几个区作为教育强区或正在创建基础教育强区。旅顺口区的江西中中心小学、长城中心小学、盐场小学,高新园区的龙王塘中心小学和大连63中,都是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但按高标准衡量办学条件,校舍明显陈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或老化。

2.1.2办学规模过小 生源少质量差流动性强

由于区域布局的不断调整,先前的居民区目前已变成了商业区或其它中心,地区生源大幅减少。如西岗滨海小学所在地区学生生源稀少,每年级一个班,班级人数最少不足10人,最多20人,超小的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资源既得不到充分合理使用,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学校教育缺乏对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生源质量差、流动性强,是这些学校共同特点。一是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比例大,多数到该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如中山区春海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比例高达90%(这些外来务工者,早出晚归忙于生存,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教育);二是生源地学生质量不高,这些学校所在地,有的是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学生多由祖辈带管,有的是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渔民、矿工),整体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显得特别薄弱;再者正因为外来务工子弟所占比例高,学生的流动性特别强,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教育,认为这个地方工作环境不合适,就离开此地到一个新地方,孩子也一起被带走,像大连63中、旅顺盐场小学等学校,学生的流动比例每学期能高达10%左右。所以,调查问卷显示,70%的教师认为生源是阻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问题。

2.1.3教师结构性缺编 新聘与骨干教师作用受限

旅顺口区与高新园区5所学校都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主要体现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学校常年外聘上课教师,普遍缺少艺体科专业教师。与校长的访谈和教师的座谈中,这两区100%的学校都谈到这一问题。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在骨干交流上也存在问题。一是外校交流来的骨干教师,在短时间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骨干教师交流到“后发展学校”,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学校文化的不同,也影响或制约了其本人的专业发展。

对于新聘教师,由于招聘过程是区里统一组织实施,学校只上报所需学科、人数。招聘对象的是由区里直接组织测试选择决定,学校只有接收权无选择权,缺少与新任教师入职前的沟通交流,双方的需求彼此不了解,因此存在招聘教师不符合学校发展需要,不适应本校工作的情况。

2.1.4经费投入有限 专业引领与支持匮乏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旅顺口区有近50%的教师,认为经费不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由于经费有限,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观念理解不深,所以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与实施显得迟缓与滞后。

再者学校规模小,常常是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科、或者只一个教师教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在校内缺乏同伴互助;同时教师每个学期仅能够参加几次区内教研,教师在参加活动中受到启发,但回到学校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教研跟进,教师积极探索意识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很快淡薄。

由于缺乏专业引领与支持,即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科学诊断与把脉需要,也无法促进教师主业发展的教育科研需求。

2.2学校现有的发展与提升的有利因素

2.2.1区域政府已把改造学校办学条件纳入规划中

面对校舍相对老化,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正在创建教育强区的旅顺两级政府(旅顺口区、学校所在街道)已经积极地对江西中心小学与盐场小学进行重建或换建,长城中心小学也在区政府与所在街道政府的运作下,正准备争取由大连北城集团投资1~1.2亿元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小学。高新园区所辖的大连62中与龙王塘小学也在两级政府的关心下准备重建。

2.2.2区教育行政积极规划因校制宜促进学校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区域教育行政,聘请专家为学校诊断设计,整体构架,寻求学校发展的最佳生发点。如西岗区要求所有学校根据学校自身历史发展与现状及未来发展需要,整体构架各校发展理念。根据各校学校文化发展设计构架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区域内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统一管理使用,其他教育资源通过协调实现共享。沙河口区通过调整政策,采取措施从政策上干预,以力保学校生源回流,保证各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2.2.3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区域教师进修学校采取加强对“后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引领的倾斜政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将“后发展学校”作为区域教研基地校,派教研员定期入校进行专业指导,并实行校际间教研互助。高新园区教师进修学校也把大连62中与龙王塘中心小学划到本校业务指导重点学校之中,规定每年在两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次数与具体内容,明确各科教师教学上要达到的水平。

2.2.4学校主动想办法实施优化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到的“后发展学校”,校领导都能对本校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定位把握比较准确。学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具体措施和实施策略,主要表现在教学与德育两个主要方面。学校工作和发展主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对学生抓品德养成,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为目的;对教师抓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许多实施策略已有前期的实践基础,目前正在不断改进优化。有些学校是以特色发展为切入点和生发点,如大连中山区的38中以学生成长规划、滨海小学以海洋文化为学校特色教育。有些学校针对目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或阻碍,想办法协调解决。如为解决生源少的问题,沙河口区白云新村小学积极在社区开展宣传,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主动向外展示学校,增加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了解。中山区大连38中学为减少生源外流,主动与对口小学进行初小衔接教育探索,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中,为学生日后升入初中做奠基衔接准备。同时针对初中班主任工作薄弱的情况,邀请小学班主任到校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初中班主任工作质量。这些措施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得生源出现回流现象,达到了对生源的保护。

3对策与建议

改造“后发展学校”是我市推进高品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一重要举措。根据本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各区市县和各“后发展学校”制定的提升计划和改造方案,对我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以颁布的相关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保障“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提升和改造“后发展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问题,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科学、有序、稳定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导向,各级教育部门要以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教育法案和政策为依据,以《大连市义务教育后发展学校提升计划》为行动指南,制定区域和学校的提升改造计划,使“后发展学校”在提升改造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改造计划的提出,可以使“后发展学校”问题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了达到目标和改造标准,各区市县都要建立评估和扶持机制,对“后发展学校”提升实施有效干预,这在客观上会刺激和推动“后发展学校”提升和改造的进程。

3.2以制定有效的改造计划和程序为机制,推进“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有序运行

“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由政策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必须重视制定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后发展学校”改进计划和改造程序,实施“后发展学校”改进提升的全过程管理,使“后发展学校”改造提升有序运行,并逐渐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要赋予“后发展学校”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资金、设备和师资的扶持,并积极争取企业、社区和家庭参与“后发展学校”的改造,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学校师生在“后发展学校”改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为了保证“后发展学校”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提升改造的效率,必须探索出“后发展学校”的改造程序,这一程序应该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改造程序应包括如下步骤:鉴定“后发展学校”――提出改造计划――实施改造计划――评估改造成效――提出新的改造计划――实施新的改造计划等。鉴定“后发展学校”是改造的前提,应制定严格的鉴别标准和程序。鉴定为后发展学校后,各区域要在相关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相应的改造计划,该计划需要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改造的步骤,包括解决投入问题、管理问题、教学实践问题。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委托“后发展学校”评估组对学校的改进情况进行动态审查与评估,为制定进一步措施提供依据,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校进行,帮助进一步查找原因,调整政策。

3.3以提供专门的资金与技术扶持为措施,确保“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顺利实施

各区市县要针对“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计划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在经费方面,除正常的财政预算之外,每年应向“后发展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追加专项拨款,提供经费保障。

对“后发展学校”的提升改造措施,不仅要有资金扶持,还要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对“后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应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区教科研部门、学校三方共同承担,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成立后发展学校评估与扶持小组,委派评估与扶持小组执行认证、监督检查,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委派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后发展学校”任职任教等。市区教科研部门主要帮助区域和学校提供分析模型来鉴定学校优势和不足,准备认证检查及实施改进计划。学校则根据评估与扶持小组的报告和实际需要,制定学校的改进计划。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区教科研部门、学校各主体之间职责划分明确,保证扶持的有序实施。

3.4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为重点,培植“后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对“后发展学校”的提升改造必须要把提高“后发展学校”师资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除了组织“后发展学校”教师参与各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外,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后发展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加强区域专业引领,切实增加教师参加区域教研的次数、增强区域教研跟进指导力度。将“后发展学校”设立为区域教研基地校,指派教研员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并实行校际间教研互助。建立区域内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小组成员由区域内各学校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组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小组的各种交流活动使各校之间、教师之间能够共享材料、经验和心得,以此提高“后发展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师交流制度,以提高后发展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师流动由本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和乡村之间、偏僻地和非偏僻地区间的交流,要调整教师交流的时间设定,使教师流动能满足各校教师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各地区可以探讨制定对到偏僻地区的“后发展学校”任教的教师提高待遇的专项政策,通过提供更加优惠的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后发展学校”任教。

3.5以创建鲜明的特色办学为突破口,探寻“后发展学校”提升改造的生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