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3
关键词:儿童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阳光地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价值被逐渐认可,传统的谈话式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有时将话憋在心里不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谈话式心理辅导便无法开展后续疏导。儿童绘画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其绘画的天性,在绘画中表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实地呈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儿童绘画为载体,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象征意义的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儿童心理绘画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准备
(1)营造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安静、舒適的绘画环境是孩子进行儿童心理绘画创作的前提,绘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内容及绘画风格。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真实、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可以在宽敞的美术教室或音乐教室中开展儿童绘画,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走动,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孩子描绘的天性和本能。在这般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心理绘画,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及内心诉求。
(2)提供多样合适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对儿童的艺术表现及创作兴趣产生重要影响。丰富多样而又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能够帮助其更真实、准确地表现内心情绪。色彩的选用、搭配及表现手法都暗含着孩子的心理情感。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白色卡纸、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尺子等丰富的绘画材料,保证绘画材料的多样性,适应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动作协调水平及特殊需要,为其创作真实、丰富的心理绘画提供物质保证。
(3)建立信任接纳的治疗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对孩子的创作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内心创伤,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学生创作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绘画,正确理解其绘画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及心理空缺。
(4)保证充裕必要的绘画时间。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创作儿童心理绘画的时间应当得以保证。在充裕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整地在绘画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反之,其表现的情感将是不完整的。绘画时间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儿童心理绘画治疗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一般绘画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绘画的有效策略
儿童绘画是折射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他们乐于借助美术这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
(1)“绘”画——播种积极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绘画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态,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学生在绘画中使用单一的黑色来表达家庭图,教师应让其通过不断地观看画面效果,并将五颜六色的生动画面图与该画进行对比,帮助其认识到单一色的沉闷、压抑,学会用多种色彩表达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回忆家庭中的点滴幸福,用鲜艳的颜色表现美好的事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心理绘画的同时,即是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情绪型学生往往将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扩大,表现出自卑、抑郁,教师通过色彩的运用及图形的重构指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孩子。
(2)“说”画——沐浴开放乐观的阳光。教师应树立“问题就是问题,儿童不是问题”的心理辅导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例如:当学生创作完心理绘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绘画。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样的颜色和图形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怎样,他们会说什么话?通过类似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安全宣泄。在倾听学生“说”画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通过与画面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其缓和心境,常回忆生活中幸福的时刻,遗忘不幸的苦难,引导学生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学会悦纳自我。
(3)“同”画——绽放安全温暖的花朵。儿童心理绘画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疗法,学生通过色彩、图形、布局、大小等表现自身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及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应准确地抓住儿童心理绘画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意识及不良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真实渴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4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中国的流动人口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家乡长期在外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长期由其他人照顾的未成年人。
2014年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近些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各项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国内相关调查显示,43%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5%的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疾患。由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系兄妹)在家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经调查,其父母先后离家,四兄妹长期独自生活。同样是贵州毕节,三年前发生了5名留守儿童因为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被闷死的悲剧。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少严格管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辍学、厌学现象更是普遍。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2年“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了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隔代监护人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不注重培养或者说没有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品行,很多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知难而退,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
调查数据显示,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很多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出门,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大点儿的孩子喜欢到网吧去,沉溺于网络世界。主要在于这些孩子与父母长期分开,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愿与人交流,久之就容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3.留守儿童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又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孩子内心的想法无人交流,情绪无法宣泄,长期压抑在心理,性格容易变得暴躁。很多留守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频出。
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情绪也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情绪极其压抑、无处宣泄而导致的悲观厌世,就像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一样,他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便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而另一个极端便是暴力,他们通过违法犯罪,用暴力手段来宣泄自己,体现自己的存在。
有一些学者通过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对比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湖南省衡阳县滨江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做了对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学习适应性、厌学心理、情绪稳定性、环境安全感、自信及自控心理、攀比意识的问题上更为普遍。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较差、情绪稳定性差、缺乏环境安全感、自控心理差等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远离家乡,与孩子沟通时间很少,一般就是通过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关爱。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于2010年5月25日首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不少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较为迁就和溺爱,再加之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由于年岁较大,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管教力不从心,以致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任性、固执、脆弱的性格;而上代监护人较多采取不管不问的教养方式,他们会因监护对象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不敢严格管教,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约束,留守儿童在上代监护人家中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遇到烦恼容易选择自行解决或压抑的方式。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不足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学校及教师意识不强,并没有意识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是他们的责任,毕竟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还是追求学习成绩,看中升学率,认为只要学生们的学习搞好了,学校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一半的老师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家访,可看出学校及老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理念等多方面欠缺,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去聘请专业心理教师、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在这些困难面前,很多学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关爱缺乏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尤其是留守儿童所在的县乡村基层单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政府对某些场所缺乏有效管理,比如有些黑网吧、游戏厅等就隐身在很多中小学周围,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又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同时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并不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要想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最重要的让其生活在父母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如条件允许,应该避免父母同时外出打工或者可以带上孩子打工。在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期间,要妥善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尽量给孩子找有责任心、合格的监护人,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习、生活、身体、精神等各方面的状况。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回家看望孩子,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不应该只是叮嘱孩子学习,要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问一下孩子们与监护人之间相处得如何,有什么问题,在合适的时候尽量多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要多了解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哪些问题,让孩子积极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还应当及时和孩子的老师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积极和老师一起探讨来共同解决孩子面临的困难。
2.加强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配备高素质的教师,每位老师负责从班级中选出几名留守儿童,与他们结对帮扶经常找他们谈心。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监护人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向他们介绍孩子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状况与变化,让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5
一、网络时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共享的网络环境为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个人行为的习得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观察和模仿,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合作等都是在观察学习(模仿)中获得的。”良好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留守儿童从中学会积极地模仿,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们更具创新精神、独立性、自我表达意识及民主意识。因此,借助于网络的共享和传输的特性,向学生展示发生在生活中的事实,结合事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2.丰富的网络环境为留守儿童拓宽视野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将时事、政治、科技、文化、生活等全球资讯,以信息交互的方式进行组合,以图、文、声的形式呈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进行了极大拓展。网络发展使留守儿童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聆听“百家讲坛”,能观察到精彩的世界,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网上浏览,阅读操作便捷,信息量大、内容新颖,非常吸引山区留守儿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资源、区域、时间及语言等的局限,留守儿童获得丰富、实用及新颖的知识,极大地扩展了视野,使学生养成自主和个性的学习习惯。
3.网络的社会性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障,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家人、同学、朋友及老师的理解与支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聊天交友、沟通交流、提问及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这种远程、虚拟的沟通,拉近了留守儿童与亲人、朋友及老师的心理距离,能够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赢得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二、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表现
1.缺少亲情体验,内心孤独。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基本信任感是在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中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交流和亲密接触,对父母的爱和信任的感受体验较少,而内心烦恼得不到疏导,内心不信任和孤独感增强。亲情和信任感的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2.缺乏有效监护和引导,学习状况不佳。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多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水平低,把教育孩子理解为一种简单的抚养行为,主要负责孩子的生活,把教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推给了学校和监护人,忽略对留守儿童学习和心理的关注和引导。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文化水平低,留守儿童往往不爱听他们管教。由于这种长期缺乏有效监护和指导,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了厌学和辍学现象。
3.学校教育缺位,心理问题突出。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导致留守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
三、网络时代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通过网络改善留守家庭教养方式,优化留守儿童的心理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建设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网站,向他们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改变只顾挣钱而忽视对孩子教育的现象,指导家长积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聊天工具,实现亲子远程交流,分享成长,传承关怀,消除隔阂,增进亲情。借助网络,留守儿童家长与孩子、班主任、同伴建立起良好关系,有助于孩子得到师长、同伴的关心和帮助。
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指导纲要》提出的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包括: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理的变化和在教育的作用下认知能力和个性的不断发展双重影响,进入到“前青春期”,是儿童正式进入青春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时,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我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提高与解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还有所谓的主科思维,觉得语数外是最重要的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应付上级检查阶段,没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没能形成完善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形式与内容比较零散,总而言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引起上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很多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没能有效的开展起来。
(二)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不够专业化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小学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学校所谓的心理学教师大多是班主任老师、团委老师或其他一些老师代为承担,由此可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就无从谈起。有些小学配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但这些教师由于学校一些工作安排,没能全心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是从事了学校的其他教务工作。可见,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有待提高的。
(三)开展的心理活动过于形式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太过于单一。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所谓开展的心理活动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但学校开展的活动太过与形式化,开展活动大都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能到达评估要求,没能从儿童本身出发,因需开展相应活动。
(四)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全面。由于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相比前几年,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是有所提升,但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重视方向还是不够科学。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了才开始着手干预,没能建立提前预防的意识。
(五)家长和学校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不足。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大都是从儿童学习方面、学校有没有听话这些方面进行沟通,很少有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可能儿童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被忽略了,长此下去,积累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强家长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如果说学校是儿童的第二课堂,家庭就是儿童的第一课堂,二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任务来对待。
(二)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任何一门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作为强有力地支撑。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要保证这支的每一名成员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经历过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而且这样的培训要不定时的开展,保证教育者知识的鲜活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是一名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接受过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及准确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游戏活动还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因需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非常重要了。对于活动类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尝试在一些日常活动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儿童接受就更加容易和自然了。
(四)集各方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有关注、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社会和教育机构更应该集各方力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民众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我市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结合一致,共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儿童教育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5
[2]《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