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污染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1
关键词:化工行业 污染现状 防治对策
人们往往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内在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只注重其直接的、外在的经济效益,这是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致使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化工行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化工行业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时代的紧迫要求。
一、化工行业环境污染现状
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目前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分别占工业排放量的40%~45%、7%~10%、9%~12%,在工业部门位于前列。从行业上讲,染料行业、农药行业每年排放大量废水,其二氧化碳浓度高、色度深、生物降解难,缺少有效的治理技术;氮肥行业其废水排放占化学行业排放量的40%。每年有大量的氨氮流失到环境中,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很大污染。我国化工企业污染问题一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焦点,各级环保部门在化工污染防治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能解决化工行业生产的污染问题。化学工业是污染大户,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化工行业污染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环保部门及各新闻媒体、网站对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部分官员片面追GDP的增长,企业管理人员受“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把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2.非经济的生产规模
我国化工企业大部分是 20 世纪 70 年代建成的,中小规模的居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物耗高,致使许多原材料变成“三废”流入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多年来技术改造多属改扩建,而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方面下工夫不多。
3.生产管理落后
化工企业大多数是老厂,一方面生产条件差,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生产管理不严,人员素质差,多数企业从厂长到工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经历全凭经验操作,造成跑冒滴漏严重,损耗大、产率低“,三废”产生量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不合理的企业产品结构
大部分企业的生产都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如氨肥、染料、中间体等。因此,必须调整我国化工企业的产品结构。
三、化工企业污染治理及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
1.切实推行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之路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技术,其中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就有28 项,为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化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推行清洁生产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种预防性战略必须贯穿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使工业生产废物最小化,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同时,清洁生产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应改善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限制污染排放,推行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替换和更新导致严重污染、落后的生产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清洁产品,鼓励绿色消费。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根据我国环境条件和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改变中小企业的分散布局。同时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降污减耗,积极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在传统的精细化工向高档的化工发展,重点开发新型、专用、特色产品,尤其是无污染绿色精细化工和医药、电子、信息等化工产品,发展高效、低残留、低毒和降解塑料等绿色农用化工产品。真正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化工发展模式。
3.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近年来,政府及各级环保部门对我国化工行业的污染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污染整治工作,整个化工行业的污染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要想使我国的化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政府、企业要“双轮驱动”同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污染防治资金。政府和环保相关部门要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对企业的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进行政策性扶持;企业也要拿出必要的污染治理资金,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治理”。
4.依法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部门要真正贯彻执行《环保法》,切实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实现绿色GDP的增长;环保部门依法加强对化工项目环保“三同时”监管力度,严格环保执法。今后要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作重点,督促化工企业通过改造生产工艺、降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减少废水排放量,从根本上改变化工行业污染现状,确保我国的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说来,虽然我国发展前景很光明,发展速度很快,但就化工行业来说,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化工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一定要注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切实抓好生态保护和化工污染防治,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同时要做好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全面的和科学的规划,努力把我国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 臧雪莉,张朝红,王允妹.小城镇环境污染与防治[J].环境保护科学,2007.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2
关键词:油田井下作业;环保技术;分析
Abstract: The down hole operation is developed, repair and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the oil, it is a general term for all to maintain normal production and preparation work well abandoned before all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Down hole operation is the ke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in the oil well, because the internal complexity, technology, environment gap and other reasons, so in the down hole operation, it is easy to cause great impact on environment, and pollutants, composition is very complex. So for the oilfield down hole op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Keywords: the down hole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保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于经常产生环境问题的井下作业工作,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井下作业工作的重要问题。所以其环保技术和清洁问题也成为油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的井下作业施工中很多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起管柱时,油管和抽油杆清蜡时,冲砂和洗井作业等。所产生的污染,不仅使进行作业的员工的工作条件恶化,而且还给环境带来污染问题。所以,为减少污染和员工的不安全因素,应对油田井下作业中的环保清洁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鉴于以上原因,开展了油田井下作业环保技术研究,试图减少油田井下作业的环境污染,给井下作业员工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1 油田井下作业中主要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成分较多,而且十分复杂,对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性大,员工在此工作条件下进行操作也容易产生各方面问题。本文对油田井下作业所特有的主要污染物及其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1.1 原油落地
在进行油田井下作业的过程中,造成原油落地的原因很多,其中原油落地量大,而且又经常出现的的原因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油井在投入使用之前,由于地面集输管线还没有完工,射孔替喷作业时原油进井场内排污池;(2)在进行试油、试采作业时,产生的小部分原油有可能进入井场内排污池;(3);修井过程中的洗压井作业,提下油管,抽油杆作业,冲砂等常规作业中可能产生原油 (4)钻杆、油管、抽油杆,在井场放置、清洗而散落在井场内产生的原油;(5)若发生生产事故会产生大量原油,如管线侧漏,井喷,井喷失控等恶性事故。
原油落地后往往与水、泥土等成分形成混合物,暴露于空气中后,其中的一些成分有可能会进入大气,形成大气污染;若原油渗入土壤当中,会造成土壤污染;若油井位置靠近水域,有时由于排污池泄漏或井喷,井喷失控等原因,使原油进入水域造成大面积的水域污染。
1.2 废水污染
在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经常产生工业废液,根据产生废液的环节,废液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1)试油或修井时所排出的压井液、泥浆,无固相压井液;(2)修井作业中循环洗井,所产生的液变为含油污水;(3)洗井,排液后排出的洗井液。
这些工业废液的特点是:废液中固体含量高、颗粒粒径小;有机物含量高,如灰发酚、硫化物等;矿化度高,腐蚀性强,大量外排对环境危害较大。
1.3 压裂液和酸液
从井口返排出来的压裂废液成分较复杂,如果直接使其排入环境,将会对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对人、动物、植物有很大危害。酸化所用的酸液(盐酸、氢氟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排入土壤后会使土壤酸化;酸液与硫化物的积垢作用可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用于配制醋酸的醋酸酐可产生刺激性很强的蒸汽,若进行操作的员工直接接触,会造成严重的皮肤烧伤。
1.4 泥浆
泥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压井。虽然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井下作业中泥浆的使用量逐步减少。但由于泥浆的成份复杂,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所以泥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和影响更为严重。
2 井下作业污染的特点
2 . 1 污染物及污染源分布分散, 排放不规则
石油资源分布范围广泛,所以油田内油、水、气、井分布十分分散,进行井下作业必然会形成高度分散的污染。污染物在排放时间上不连续,无固定排污量和来源,容易造成临时性、突发性或大规模的排污活动。
2 . 2 污染物种类多, 成分复杂
试油、修井作业、压裂、酸化都可能造成污染,泥浆、压裂液等污染物成份复杂,危害性较大。
2 . 3 污染范围大, 涉及面广
由于污染物的来源分散,所以需要进行排污工作的范围大,如果发生大面积污染问题,一般会引起十分严重的损害,并且容易产生其他问题。
3 进行井下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手段
在管理上,需要制订健全、严密的工作规章制度,并严格监督执行;加强对井下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员工的环保意识,并且在井下作业工作中,积极进行新技术的的推广和使用,从根源上防止污染,目前,防治井下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如下几种。
3.1 井下作业污水处理
一是将能够进行污水处理站的工业废水放入污水处理站,若污水不具备进污水站条件,要用罐车将其拉至污水处理站;二是循环使用污水,尽量减少对水源的污染规模;三是在工作结束后,应该立即清理井场,收回所用的操作器材,做到无污染,向甲方交无污染井。
3.2 废压裂液的处理
废压裂液应组织专人或者专门机构进行回收,使其重新循环利用,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果。
3.3 残酸的处理
对于浓度大于10%的残酸,应组织回收利用,回收利用方法有自然结晶法、真空浓缩-冷冻结晶法、自然结晶-扩散等。
3.4 泥浆的处理
回收后重复利用;不能重复利用的泥浆要做固化、无害化处理。
3 . 5 预防或减少井下作业废气污染的措施
(1)在施工前或进行井喷时 ,放压产生的气体要经具体的流程后进入计量站。井喷是石油或石油气开采中非常严重的事故。如果勘测对地下压力的估量和计算不准,或注入的泥浆密度太低时,井筒内的原油会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的其他地层,就发生了井喷,井喷往往伴随着各种毒气,造成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井喷发生后需要用压井的方法进行控制,压井主要有司钻压井法和工程师压井法,司钻压井法是先把井里的油排出,再用重泥浆替换原来的轻泥浆,这种方法耗时较长。工程师压井法是在测算好所需泥浆的量后,一次性将泥浆打入井管的方法,这种方法速度快,但需要在保证物资的基础上进行。
(2)试油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能进站的要进站进行严格处理,若不能进站,则需要直接燃烧。
(3)酸化施工的基本要求是配液在配酸站进行,整个过程机械化操作,酸液配好后用密闭罐车运送到施工井场进行施工,整个过程密闭作业,既能防止酸挥发污染环境,又能保证质量和安全。
3.6认真开展污染源普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根据国家、自治区和集团公司污染源普查要求,为全面掌握油田主要污染源,对5个固定废水排放口、300多个废气排放口、19套污染处理设施、96枚密封放射源及50台(套)电磁辐射污染源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监测,摸清了公司污染源现状,为下一步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实现总量削减和制定应急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13个,公司和所属的23个单位通过了自治区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疆油田公司2007年9月启动创建绿色油气田以来,各单位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开展了治理污油(水)坑、清理油区垃圾以及回收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活动,,共恢复油田地貌3000余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7.8万余吨,回收各类工业废弃物2万余吨。各单位还将创绿活动与清洁生产紧密结合,杜绝生产对环境产生污染。
总之,做好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石油企业和油田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井下作业系统应从自身特征出发,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环境保护,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安全清洁环保作业。
参考文献
[1] 徐根良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J].水处 理 技 术 ,1991,17(1).
[2] 孙振伟.油气田井下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科技传播,2010(5).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3
【关键词】工业污染 治理投资 效率分析
2003-2010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从6921.29亿上升到24515.76亿,增长了2.54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3657.19亿上升13126.86亿,增长了2.59倍。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河北省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到2011年废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量分别达141.21 、180.11、132.25 万吨;废水排放量达278551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45128.51 万吨。据统计,2/3以上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由此可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是河北省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心所在。
一、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现状分析
2003年河北省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为9.87 亿,到2011年已上升为24.34亿,然而,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根据国际通用标准与国家的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应在1%以上。然而,到2011年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河北省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1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19%,可见河北省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与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存在很大不足。
二、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数据包络线法(DEA)只要确定合理的投入与产出项,不需确定具体的函数关系形式就能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本文将选用DEA中的BC2模型,通过BC2模型可以计算得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表示在综合考虑技术与规模影响下的相对效率,该值越大,说明决策单元相对效率越高;纯技术效率反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决策单元在技术利用与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能力;规模效率反映决策单元要素投入规模对效率产生的影响。
本文选择输出指标为河北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万吨)、工业烟(粉)尘去除量(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吨),与输出指标相对应,选择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输入指标,具体包括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投资。数据来源于2004-2012年的《河北省统计年鉴》。
三、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分析
从综合效率分析,如表1所示,2003-2011年仅有2010年综合效率相对,其余大部分年份综合效率无效。第一,2003与2009年,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小于1,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表明纯技术效率是造成DEA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河北省在这两年份应适当扩大投资规模,与此同时要着重进行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第二,2004,、2006与2011年,纯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为1,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在这三年,纯技术相对有效,投入产出结构相对合理,规模效率无效是造成这三年综合效率无效的唯一原因,因此,在这三年中,河北省由于应适当缩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减少由于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三,2005、2007与2008年,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小于1,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在这三年,纯技术无效是造成这三年中决策单元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这三年,河北省应适当缩小投资规模,与此同时要着重进行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工业污染治理资金的分配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第四,2010年河北省综合效率相对有效,表明2010年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与此同时,投资规模合适,不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等问题。
四、结语
2003-2011年,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波动较大,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规模收益角度来看,河北省大部分年份规模收益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以后年份中,河北省不能简单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必须积极优化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结构,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步伐,使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立柱,刘璐.区域环保投资 DEA 相对有效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0,25(01):61-64.
[2] 郑丽娟.基于DEA的杭州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2):49-50.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4
环境统计工作涉及数量庞大的污染源,数据库是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筛选的基础和依据。做好环境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明确指出全省的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找出年际间环境统计的变化趋势,对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和评价概况
2010年,湖南省参与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有3929家企业,汇总工业企业总产值6521亿元,这些重点调查单位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各县(市)排污总量(指该县(市)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或者将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6.1%。全省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核算,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9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82%和1.26%。2010年,湖南省废水排放总量2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7.2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8万吨,而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8万吨。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1.0万吨,工业废水中:氨氮、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汞、镉、六价铬和砷排放量均较上年减少,其中: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和六价铬下降幅度明显,湖南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672.8亿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80.1万吨,烟尘31.2万吨,工业粉尘39.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773.35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6.6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4797.3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1.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6.4万吨。湖南省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COD和SO2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湖南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工业污染物指标的代表性,选取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气、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工业SO2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汇总并分析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污染情况,基本上能反映全省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状况,能够反映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能确定全省工业废气、废水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区域及主要污染行业。
3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评价现状
3.1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目前湖南省环境统计调查范围包括工业、生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等5类,大量的排污单位没有纳入环保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机动车尾气、农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统计未纳入。
3.1.1环境统计数据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湖南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各行业差异很大,不确定因素多,需要复杂的监测技术支持。凡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按照总局要求进行比对实验并合格的)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据作为排污量数据;未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现场实测法计算排污量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全年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经同级污控、监察、监测等部门共同认定。
3.1.2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细则要求进行审核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照审核细则,对数据的完整性、突变指标、规范性、逻辑关系和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选择两年以上数据,对数据变化量大于10%的指标进行深入查询,具体追溯至点源。重点检查同向或反向的指标间的逻辑变化趋势、重点检查主要指标和重要衍生指标的取值合理性[2]。
3.1.3环境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1)行政干预近年来环境统计日益与环保责任考核,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政绩评价等工作密切挂钩,部分环保部门为应付各种考核,实现各种达标创建评比活动,人为修改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存在报喜不报忧等问题。(2)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基层的数据质量监控主要还是人为管理,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环境统计中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上靠企业自报,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和科学审核,企业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3.2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现状
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最常用的技术是Daniel的趋势检验。全省汇总的工业污染源资料,仅对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评价[5],评价的方式采用的是等标污染负荷法。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污染物年排放情况进行趋势分析,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固体废物分行业和种类产生情况进行趋势定量分析。
3.2.1环境统计工业废水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要求及全省环保“十一五”规划中确定总量控制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因子,选择COD、汞、镉、铅、六价铬、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和氨氮等共10种。评价标准采用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见表1。
3.2.2环境统计工业废气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依据《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其建档技术规定》中所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见表2。
3.2.3环境统计综合分析时效性有待提高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统计分析只能针对上年度的数据做事后评述和趋势分析,后期开发利用少。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处在较低的水平,缺乏专业的研究开发,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改善建议
4.1改善数据质量建议
4.1.1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各种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范围,不仅要学习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还应对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如气象、地质和生态知识等。培养一批掌握辖区内排污单位状况、擅长污染源管理和数据分析运用的环保管理人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2拓宽环境统计范围,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在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工作中建立环境统计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关系,科学估算宏观总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1.3加强统计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统计指标的原始范围、口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及时更新统计指标的涵义,做好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培训基层的统计人员明确指标涵义,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4.1.4加快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局域网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污染源动态基础数据库,保证网上数据传输的畅通无阻。软件系统应有强大的查询、汇总及兼容功能,紧扣报表内容,开发环境统计、总量控制、在线监测、新建项目等一体化管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模块,实现全省污染源数据网上申报、传输、查询功能,并满足国家环境保护部数据上报的要求。降低统计数据在人为计算、存储、传输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逐步提高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4.1.5开展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环境统计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计划和考核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依据。开展数据联审工作,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既有利于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2提高综合评价分析能力
4.2.1把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结合起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密切相关的两项重要内容。应将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结果和环境质量指标相关联,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4.2.2选用恰当的综合分析表征手段[3]综合分析表达的主体是文字及图表,且不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图表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以图代表。在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时,尽量选用拆线图;在进行年际横向对比分析时,多选用柱状图;在进行行业分担率分析时,尽可能多用饼图。综合Powerpoint、Photoshop及绘声绘影等多种软件技术,实现声、像、文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印象深刻。
4.2.3加强数据解释技术,强化综合分析要点环境统计人员应进一步对水、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定期对辖区内污染的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种类等分布情况结合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污染趋势分析,提出控制辖区污染的对策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因果、预测和决策分析。
4.2.4加强分析全省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在了解湖南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集中率[4]和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特点。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全省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计算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5]。综合评价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小,环境效率越高。
4.2.5加强全省特征污染物的分析汞、镉、铅是湖南省特征污染物,根据重金属污染物行业分布特点,确定特征污染物,进行趋势分析,加强对行业节能减排和项目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准确的预警提供真实完善的环境信息和决策依据,更好地履行监测单位的环境保护职能。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5
1研究区域概况
太平湖流域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地处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0′~30°32′之间,流域面积覆盖整个黄山区及池州市的七都镇和陵阳镇,本文研究区域主要为流域的黄山市境内,包括9镇5乡,总面积约为1770km2,人口16.28万人.研究区域位于中亚热带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势呈现为南高北低,南为黄山北麓,地势高俊,山陵纵横;北为丘陵地区,紧依太平湖.流域内河汊密布,沟壑纵横,水系发育良好.太平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3.83亿m3,平均出湖径流量为23亿m3,丰、平、枯水期平均库容为15.5亿m3、13亿m3和10.7亿m3.流域内有5条主要入湖河流,即麻川河、浦溪河、秧溪河、舒溪河和清溪河(图1),5条河流均发源于黄山山脉,由南向北汇入太平湖,总汇水面积1878.3km2.主要河流水文参数如表1所示。全流域水质总体良好,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7],太平湖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8]II类水质要求;流域内5条河流中秧溪河、舒溪河和清溪河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浦溪河和麻川河水质较差,总体保持在III类.
2研究方法
2.1流域污染负荷解析针对太平湖流域的具体情况,通过水质监测、查阅统计年鉴,参考国内相关研究[38],选取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3种主要污染物,对流域内的工业污染、垃圾渗滤液污染、餐饮旅游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的排放量和实际入湖(河)量进行核算.点源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M1、垃圾渗滤液污染M2、旅游餐饮污染M3和城镇生活污染M4,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染M5、化肥农药污染M6、畜禽养殖污染M7和水产养殖污染M8.其中工业污染、垃圾渗滤液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根据黄山区污染源普查资料获取,旅游餐饮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入湖量运用公式(1)计算.(365)iiiiiM=αA×−Rf(1)式中:Mi为第i种污染源排入湖泊(河流)的污染物总量,t/a;αi为第i种污染源排放系数,具体取值见表4;Ai为第i种类型污染源的面积或数量.数据来自黄山区2012年统计年鉴以及实际统计调查数据,其中畜禽养殖统一折算成猪当量进行计算,折算公式为50只鸡(鸭)=1头猪,3只羊=1头猪,1头牛=0.2头猪.对于旅游餐饮污染,根据黄山区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底,黄山区共有床位数8483个、餐位数10205位,其中星级宾馆21个,床位5298个根据《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2013)[29],黄山区星级宾馆的年平均入住率为50.7%,一般宾馆和农家乐的年平均入住率为20%(主要集中在太平湖景点和黄山风景区景点周边).Ri为第i种污染源污染物去除量,主要指城镇生活污染源,根据黄山区污水厂相关统计资料获取,COD、NH3-N和TP的去除量分别为508.24、36.94和4.19t/a.fi为第i种污染源污染物入湖系数,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30]选取,具体取值见表2。
2.2流域水环境容量核算以河流或湖泊作为计算单元,以水环境功能区作为水质约束的节点条件,以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输入条件,选取适合黄山区河流和水库的相应水质模型,对太平湖流域的水环境容量现状进行分析.
2.1.1河流水环境容量模型太平湖流域5条主要入湖河流,自然径流量均较小,污染物浓度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流域内现存的大小排污口分布较均匀,选用污染源概化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型[10,35]计算2011年太平湖流域5条主要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式中:c0为基准断面污染物的本底浓度,mg/L,根据黄山区水质监测数据,选用河流上游基本未受流域污染的基准断面监测浓度进行计算;cs为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mg/L,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8]中相关要求,确定麻川河和浦溪河执行Ⅲ类标准,秧溪河、舒溪河和清溪河执行Ⅱ类标准;k为综合降解系数,d1,查阅国内相关文献[5,12,14,36],采用类比法确定,具体取值为:COD0.24d1,NH3-N0.15d1,TP0.02d1;u为河流断面的平均流速,m/s;Q为河段设计流量,m3/s,设计流量和流速采用最枯月95%保证率情况下的流量和流速计算;l为计算河段的长度,m;l1为集中概化点距下游断面的距离,m,本研究取l1=0.5l.
2.2.2湖泊水环境容量模型太平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与出湖径流量基本相等,可将太平湖视为完全混合的盒式模型,不考虑外源和漏损,湖泊内污染物仅发生衰减反应且负荷一级反应动力学,参考总结国内相关研究[1520,37],针对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分别选取湖泊、水库的沃伦威得尔模型和狄龙模型进行核算。式中:V为枯水期湖泊平均库容,m3;Qout为出湖径流量,选用95%保证率下的入湖流量,即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的68.5%进行计算;cs为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mg/L,太平湖的水质标准为Ⅱ类,Δt为枯水时段,为90d.
3结果与讨论
3.1太平湖流域污染负荷解析根据计算,2011年太平湖流域内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入湖情况见表3和图1.2011年,流域内COD的污染负荷达3863.75t/a,各污染源对COD污染的贡献依次为:城镇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旅游餐饮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垃圾渗滤液污染.NH3-N负荷量为410.24t/a,生活污染贡献最大,其中农村生活污染占比39.75%,城镇生活污染占比35.65%,其次为畜禽养殖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其他污染源排放量较少.流域TP入湖量为51.63t/a,农村生活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分别占28.17%、27.69%和24.81%,为主要污染来源.综合考虑3种污染物,可知目前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为太平湖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当前面源污染排放量约占流域污染排放总量的2/3;对于TP,还需着重控制化肥农药污染.结合流域现状分析,流域内城镇管网覆盖率低,各乡镇已有分散性处理设施规模小,处理流程不规范,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农村面积广大,虽然大多数居民均建立了化粪池对污水进行简单处理,但处理水平远远不够,生活污水不经管道直接排入河流,对流域水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流域内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平均化肥施用量高达450~600kg/hm2.规模化畜禽养殖处理设施缺失,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大多数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河.城镇化程度低,经济较为落后,人口密度较低,基本无工业企业.黄山区工业主要集中在浦溪河流域,全区唯一的垃圾填埋场也位于此,因此浦溪河几乎汇集了整个太平湖流域的工业污染和垃圾渗滤液污染,与其他流域相比,浦溪河流域的污染来源更为广泛.对于COD,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工业污染、垃圾渗滤液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各占10%左右.对于NH3-N,最主要的污染源为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其次为畜禽养殖,其它污染相对较少;除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源外,化肥农药污染对TP污染贡献较大,流域内大部分的城镇区域污水基本纳入管网,因此城镇生活污染有所控制.麻川河流域流经的汤口镇、谭家桥镇和三口镇均处于黄山风景区周边,旅游经济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城镇生活污染为流域主要的问题.麻川河流经的乡镇最多,土地面积广大,流域内畜禽养殖业较多,故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污染均比其他流域多.对于秧溪河、舒溪河和清溪河这3个流域,城镇化程度较低,流域内面源污染严重,最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染.
3.2流域各区县污染负荷解析对黄山区各乡镇不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统计,计算各乡镇COD、NH3-N和TP的排放负荷以及各污染源的排污贡献率,如图4所示.从流域污染负荷看来,太平湖流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在空间上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市中心区如甘棠镇、仙源镇等区域污染负荷最大,临近黄山风景区耿城镇、汤口镇和三口镇以及太平湖北面的新华乡、新丰乡和永丰乡污染相对较严重,其他区域的污染相对较轻.结合太平湖流域现状分析,中心城区及黄山风景区周边乡镇人口较为密集,且经济相对发达,单位面积的污染排放量大;太平湖风景区北面农村人口密集,包括生活、农田和畜禽养殖在内的农村污染较为严重.流域西部区域由于位置偏僻,面积广大,人口分布相对稀疏,污染负荷相对较小.综合工业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流域内共有2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太平湖北侧以及黄山风景区北侧部分乡镇,但甘棠镇的工业污染占区内工业污染总量的80%,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有2家酿酒公司,其产生的污染物量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从点源和面源污染角度来讲,甘棠镇和汤口镇的COD和NH3-N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排放,其他乡镇主要来源于面源;流域内的TP主要来源于面源,其中农村生活污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甘棠镇为黄山区政府所在地,也是黄山区工业园区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所在地,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污水基本经过污水管网集中排放.但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未经处理排放,为该地区造成极大的危害.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业发达.汤口镇的应尽快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化餐饮宾馆等的污水排放,削减污染物.对于流域内其他乡镇,需要着重控制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从而控制流域内污染物的排放.
3.3流域水环境容量核算对流域内河流、湖泊的水环境容量进行核算,结果如表4、表5所示.流域内5条主要入湖河流的COD水环境容量依次为:麻川河>清溪河>浦溪河>秧溪河>舒溪河;NH3-N的水环境容量以麻川河最高为390.73t/a,清溪河和浦溪河其次,秧溪河最低;TP的水环境容量依次为:麻川河>清溪河>浦溪河>舒溪河>秧溪河.在当前水质目标下,各河流均保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对比入河污染物总量和流域水环境容量,浦溪河和秧溪河流域NH3-N指标的环境容量占用率达到98%以上,几乎无剩余纳污能力,需要重点关注;舒溪河NH3-N占用率也高达73%,未来存在超标可能;秧溪河和舒溪河可新增的TP污染物量低于5.0t/a,污染物增加空间较小,需加强控制;其他河流的各项污染指标均有一定的纳污空间.太平湖水质整体良好,满足II类水质要求,其各项指标均保有一定环境容量.对比流域内污染排放情况和纳污能力可发现,麻川河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最多,但其纳污能力在5条河流中也最高,仍保有相当大的可利用容量;反之,舒溪河的污染物排放量低,其环境容量也较低.分析其原因在于麻川河的流量大,其对于污染物的稀释消解作用较大;而舒溪河的水质目标要求较高,因此其纳污能力也较低.
3.4太平湖流域污染管控措施
3.4.1节水控源,加强污染控制开展工业节水,推广再生水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开展工业企业排污口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污染防治设施,保障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3.4.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进度,扩大已有污水处理厂服务半径,提升处理标准;促进集中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控制垃圾渗滤液污染排放.
3.4.3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削减农村污染.
3.4.4实施河湖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岸、湖岸的植被,建设生态护坡和水源涵养林,拦截污染物,削减污染物入河(湖)量.
4结语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6
[关键词]焦化厂;焦炉烟囱;废气污染物SO2;达标
焦化厂焦炉烟囱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以SO2和氮氧化物为主。因此,严格控制焦炉烟囱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及排放总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本文围绕焦化厂目前的焦炉烟囱SO2排放现状和焦化行业实施《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后,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限值如何达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焦化厂焦炉烟囱SO2排放现状分析
焦炉烟囱的废气中SO2源自:
(1)焦炉加热用焦炉煤气中的硫化氢燃烧生成的SO2。
(2)焦炉加热用焦炉煤气中的有机硫燃烧生成的SO2。
(3)因焦炉炉体窜漏导致荒煤气进入燃烧系统,其中所含的硫化物燃烧生成的SO2。
(4)焦炉加热用高炉煤气中的SO2。
以上前三者中的硫皆来源于入炉配合煤中的全硫。我国现行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中关于主要产品质量规定:工业或其他焦炉煤气中硫化氢的质量浓度应≤250mg/m3(修订前的《准入条件》规定为≤300mg/m3)。《准入条件》中规定的执行标准,已被2012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取代。由于执行排放标准的变更,依据以前的焦炉煤气硫化氢含量标准设计的工艺及装备已经不能适应GB16171-2012的要求。以焦炉烟囱SO2排放质量浓度限值为例,新标准规定:2012年10月1日起其限值为100mg/m3; 2015年1月1日起为50mg/m3(表1)。当前焦化厂烟囱SO2排放浓度限值大多已不能达标,而2015年1月以后所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我国焦化厂当前焦炉加热用焦炉煤气中的硫化氢含量与配套运行的煤气脱硫工艺及其脱硫效率有关,目前设计供焦炉加热用的焦炉煤气中硫化氢的质量浓度大多波动于200~1000mg/m3,且普遍偏高。因此《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于2012年10月1日实施后,焦化行业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限值鲜有达标者,形势异常严峻。
焦炉加热用高炉煤气中SO2主要源自炼焦煤、焦炭和铁矿石中的硫。
2、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限值达标的措施
(1)鉴于焦炉加热用焦炉煤气中硫化氢质量浓度一般在250mg/m3以上,且占焦炉烟囱SO2排放量的比例较高,故应对焦化脱硫工艺果断采取技术改造措施,使焦炉煤气中硫化氢的质量浓度降低。
(2)强化焦炉生产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焦炉的温度、压力制度,加强焦炉护炉铁件管理。通过护炉铁件给焦炉砌体施加连续、合理的保护性压力,提高焦炉砌体的严密性。为防止荒煤气串入燃烧室,焦化厂应根据工艺制度,定期对焦炉炉体进行检查、处理。
(3)如果上述措施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仍不能达标时,则应考虑进一步减少炼焦高硫煤、炼铁经济矿的使用量,从源头控制煤气中含硫,从而使焦炉烟囱废气达标排放。一般情况下,入炉煤硫分在0.8%左右,焦炉烟囱SO2排放质量浓度可保持在
3、结语
(1)从环保角度出发,控制SO2排放势在必行。焦化企业必须提高实施新环保标准的紧迫感,主动采取措施,确保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达标。
(2)从以上内容分析,为使焦炉烟囱SO2排放浓度达标,必须对现有煤气脱硫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脱硫效率,使净煤气中硫化氢的质量浓度
(3)强化焦炉的生产技术管理,加强焦炉炉体的维护工作,在此基础上,调整入炉煤硫分,以确保焦炉烟囱SO2排放达标。
(4)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必将涉及企业的生产成本,涉及企业的技术支撑条件。在当前钢铁企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技术支撑难题。但迫于当前焦化行业治污任务十分艰巨的形势,企业必须提高环保意识,积极行动,争取环保早日达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