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1

【关键词】地矿科技;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矿产研究

1、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主体专业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三个主体专业。下面叙述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内容。

1.1 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也可称为地质找矿专业。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可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查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探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地球物理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发现物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物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1.3 地球化学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是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和水等)中系统地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PH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化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化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当于省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国家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矿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3、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2

管理类专业

以MBA、EMBA为代表的管理类专业,无疑是最近几年留学市场上风头最劲的大热门。特别是MBA,由于被称为“未来商界精英的摇篮”,因而成为全球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专业,仅在美国和欧洲就约有800所商业院校每年为超过10万名新生开设MBA课程。从国内的情况看,虽然2003年传出“MBA高烧降温”的消息,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MBA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薪资回报仍比其他专业高,MBA职业发展仍有很高的保险系数。因此,2004年出国读MBA将余热犹存。

建议:申请其他专业,也许是否上名牌大学并不十分重要,但MBA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名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文凭“含金量”相差悬殊。例如,在美国,哈佛大学2002年MBA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而普通院校MBA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则不足10万美元。因此,对那些“无需语言成绩,无需管理经验”的招生广告,要特别当心,MBA文凭可不是混出来的。而且,选择学校就是选择学习环境,一流大学能汇集一流人才,优秀的同学群体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IT类专业

这也是留学市场的另一大“王牌”专业,张昭阳、丁磊的成功更是令IT专业如日中天。据了解,如今每年出国留学者中有25%的人选择IT及相关专业;拥有“硅谷”的美国更是成为IT人才的留学圣地,每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选择IT专业。包括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素有“朝阳产业”之称,但经过前几年的“低迷期”后,发展前景阴晴不定。而且,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国内的IT人才已趋饱和,薪酬待遇有所下降。即便如此,在市场“惯性”的作用下,2004年IT专业的行情将不会有明显的降势,但从长远看,这只“金饭碗”正逐渐褪色。

建议: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海龟”回国,传统的IT专业人才已出现“轧堆”现象,但在移动通信、电子消费品生产方面以及网络通信、网络安全、图像传输、军事通信等一些新的领域,人才需求量却很大。因此,对打算进入IT业“圈子”的人来说,最好着眼于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如网络控制、通讯网络、机器人、实时系统、智能系统、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集成电路等,这样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财经类专业

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作用下,财经类专业成为“高薪”、“高职”的代名词,并因此在国内留学市场上一呼百应。据了解,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攻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占总数的50%以上,人气甚至超过了IT专业。但正因为所学专业过于雷同,“海龟”的就业优势已大不如以前了。而且,随着金融业务科技化、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银行业务正逐步收缩,对人才的需求能力大大下降,并逐步向“高、精、尖”倾斜,即对本、专科生的需求大幅萎缩,对硕士、博士生的需求则有所增加。

建议:对想出国攻读财经类专业的人来说,最好不要选择那些大而全的专业,如财政、金融、经济学等,而应关注一些专业性强、职业能力型的专业,如精算、保险、资产评估、金融信息管理等。在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国内对以上专业人才的需求潜力非常惊人。此外,中国人世后,对外贸易将日趋频繁,因此,选择国际商贸等财经类边缘专业,可能会有“剑走偏锋”的作用。

基础科学专业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3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49-03

吉首大学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植物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武陵山区资源优势、学科教学平台,按照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新办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对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据此全面调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植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技能;具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有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销售、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此目标,我院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并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进行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专业培养改革与实践。

一、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以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植物资源分类鉴别及原料生产与植物资源保护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植物功效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及功能产品、植物药品开发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和交叉,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调整和修改的课程体系,着力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专业基础的夯实,力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技能培训;适度增加选修课程,重在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提炼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知识容量,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课程内容注重交叉融合,将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进行交叉融合,以便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如开设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使学生了解当今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天然产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等四大模块,该体系建立合理的数理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能力;结合了生物学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学知识,以适应现代生产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使学生有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增强个性化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初步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及素质教育课程、外语、数理化、生物学、工程学等,分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数理化等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学科交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教育课主要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潜力。模块二:学科教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具有生物学知识要素的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内容进行初步结合。化工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工程理论和技能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模块三: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如植物学、动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等五门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生物工程设备、生化分离工程、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植物成分提取与纯化、仪器分析与成分检测、植物产品开发与企业法规等七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生物学理论结合到工程技术中的教学过程。专业任选课包括植物地理学、民族植物学、植物保护学、环境保护概论、清洁生产与IS014000、企业管理、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等15门。大量专业任选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可有效拓宽学生专业的视野,增强学生就业时的专业竞争力,提高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和发展潜力。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组织开设,包括自然科学、生态地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美育等几大类别,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应修满六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生产和科研的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改革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属于第四模块。除了规定的军训、思政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课程实习、校外基地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和训练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上打破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独立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动植物大实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仪器分析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检测、工程制图等实验课程,课程设置结构层次明显,又各具独立性,能够提供较为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第二到第七学期,利用我院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该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瞄准就业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调练和创新能力体系

1.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多岗位就业的需要。植物科学与技术兼有理学和工学专业特色,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因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两个专业方向,即植物资源培育与生产的理学方向,以及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学方向。多门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专业口径,加强了基础人才能力的培养。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植物科学与技术具有理工科特色,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按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能力提高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实践、实习)内容综合到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同时,在第三至第七学期设置了创新性研究项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工艺生产及应用直接关联,因此,课程体系将生物学原理和技术结合,并融入到工程学原理中,开设了上游技术(如植物资源化学)和下游加工过程(如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又如专业基础课天然产物化学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析等课程,以及若干门实践性强的工程类课程,如生物工程设备、工程制图、产品生产法规等课程,区域资源特色课程设置以及将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我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特点。

三、着力于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1.注重课程体系整合,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本着优化整体、精简课程数量的原则,将教学计划总学时控制在175个学分。每个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知识的本源性在于几门核心课程,它们构成这个学科的体系框架。由专业基础知识核心课程衍生出本学科其他丰富内容的最基本知识。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求合理分配教学重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更新,教学过程尽量减少重复,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推动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课程间的合理渗透,形成生物技术和工学应用性特色较明显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覆盖门类广泛的学科,但学科的发展又要求在教学计划构建和修订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且不突破总学时数,这导致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学时数与教学内容拓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优化和学时压缩,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门类,提炼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共性内容,使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能。通过开设如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课程,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引入课程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多、内容较狭窄等问题。

2.加强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结合的实践课程。作为兼有理工科特色的专业,调整实验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培养重要特色。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增设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既可增强各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又可巩固对生物工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学校实验中心平台项目,开设专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型实验,由教师设立具有科研和开发前景的课题与项目,或者指导学生自选相关课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专业基础。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4

化学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更是重庆的“6+1”支柱产业和未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装备、轻工、建材、医药及军事等各大领域应用广泛[1]。目前,重庆地区应用化工类人才面临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

一、重庆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

1.化工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近年来,重庆化学工业发展势头较好,门类齐、产品多,初具规模,在能源、石化、轻工、医药及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市场潜力。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地区有400余户规模以上的化工企业,实现年总产值超千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壮大,重庆已逐渐形成了以长寿、涪陵及万州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中区,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也为多元化的化工产业在重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庆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化工、能源及材料的三年发展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力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西部千亿综合性化工基地,成为长江上游一流化工特色产业的桥头堡、国家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重庆是天然气化工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外成熟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链和世界先进技术,产品种类多,历史悠久。重庆化学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优势明显,在西部化工总产值中位居第二,且比重逐年攀升[2]。重庆的化学工业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长寿、涪陵、万州及丰都等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新格局,规划了化工产业园区,并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促进了产品链的不断扩张与延伸,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了化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整体外迁、兼并重组及引进先进技术等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了工艺、技术及装备等各方面的水平。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已拥有两万多名化工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多个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3]。

2.化工产业发展机遇良好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化工产业的较大冲击,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技术措施支持工业企业的转型,技术升级,落后淘汰,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重庆化学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加之重庆及周边地区天然气、页岩气、盐卤资源相对丰富,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重庆与沿海地区相比,在水、电、气、土地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低1/3左右,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重庆化医集团是重庆化学工业的龙头,业务范围涵盖了化工领域的多个产业,如今面临天然气价格紧张的局面,部分产业发展亟待转型,目前已在长寿化工园区规划了“气改煤”替代天然气项目,人才需求大,然而全市范围仅我院开办有煤化工专业,但远不能满足本地化工行业多元化转型发展的需要。促进了重庆化工行业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更为长江中上游化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重庆已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15年9月,由重庆化医集团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的年产4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项目在长寿化工园区正式投产,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MDI项目,建设以MDI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产品链全面配套的大型化工一体化工程,总投资350亿,预计年销售额超500亿,将拉动重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产业2000亿产值,有利于统筹川渝及周边地区的天然气化工及石化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化工产业升级。

二、重庆应用化工类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2013年以来对重庆化工行业的调研,对比近几年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市场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重庆多元化化工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化工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化工企业一线操控工、化验分析员、产品销售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在5万人以上[4]。

三、重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

在重庆4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重庆化工职院在化工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但该校也是2010年才开始高职办学,每年的毕业人生人数偏少。此外,近几年还有5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但专业方向单一,办学经验不足,化工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2]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1,13:150-152.

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 模块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24-001

2009年12月1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中职旅游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者?以我校的诸多尝试与大家探讨。

一、在传统知识结构上注入新的元素,模块教学

1.转变思想,合理定位

专业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职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必将成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旋律。旅游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必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2.优化项目模块课程

针对我校开设旅游与酒店服务专业的特点,本着旅游和酒店两个方向齐头并进、课程穿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课程设置原则,旅游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紧扣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导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毕业后的直接上岗能力。为此我们研发了旅游方向的七个模块:即职业基础模块、景点讲解模块、地接导游模块、全陪导游模块、旅游营销模块、旅行社管理模块、实习模块;酒店方向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掌握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能在饭店行业从事基层(骨干服务员、领班等)管理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我们研发了酒店方向的五个模块:基本技能职业基础模块、合格服务员模块、骨干服务员模块、基础管理领班模块、实习模块。

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导航

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怎样的心态干”这些基本问题。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我校旅游专业的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憧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入学后的首要任务。

学习的内部动机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较持久稳定的。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学生能自觉自愿愉快地进行学习,是“我要学”、“我想学”,而非“要我学”。

为此,我们采用了很多办法。一是班主任对学生做心理疏导。了解旅游与酒店专业是干什么的,需要怎样的知识框架,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或就业潜力如何等等。二是请企业人事主管或行业专家讲座,解析专业素养要求,进行职业导入,对专业和前景形成初步认识。

2.广泛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步,也是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标准的重要环节。

通过自我评估、职业生涯机会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作出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因为定位不准确,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就业漂泊不定,因此需要准确的为自己定位,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分析环境,了解职业世界,使自己的性格、特长与职业相吻合。

三、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理念

“任何人都有人和角色双重身份,作为人可以有自己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但作为今天的学生和未来旅游的从业人员,就不能完全放任自由,要受职业道德、工作任务、行为规范的约束,所以应该将人的个性升华为角色的特征”。我校在旅游与酒店所有的课程中不断的渗透服务理念,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准职业人的意识,我们借鉴企业先进的5S管理模式,制定了保定二职中旅游与酒店专业《5S管理方案》,对教室、宿舍公物和学生个人物品的摆放进行了统一规定,让学生经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几个过程,实行教室、宿舍5S管理,要求学生对于规定了的事情,都按要求去执行,使学生从细节的养成入手,逐步养成做事细致、认真、规范、负责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更轻松高效,掌握更多的技能,具备更高的修养,逐步迈向成功。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归根结底要靠旅游人才,而中职学校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市、重视发展旅游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旅游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以上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总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持久性的过程,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学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云霞.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选择初探,浙江职业教育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