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1

1、从宣传引导入手,转变发展理念。

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多,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作为政府,一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是要宣传典型案例,教会人们如何去做,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说话,用事实说话。三是要帮助企业算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账,引导他们转变发展理念。

2、从制定规划入手,体现可持续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工程,很难找到统一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防止不论具体条件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要根据我们瓜沥的实际,制定好印染、热电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好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节能及排污管网的规划。制定好规划后,有利于我们把握全局,从能做的做起,从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做起,既务求实效,又不急于求成。

3、从污染源头入手,做到综合利用。我们目前主要抓好2家热电企业,11家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以11家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治理,冷却水回用为重点,实现以工业废弃物代替生产中的原燃料,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以粉煤灰为原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这将在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节约能源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三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从项目建设入手,形成示范推动。具体来讲,就是抓好“三个一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全镇主要行业内选择2-3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促进企业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工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抓好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好__热电、__污水处理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重点发展煤渣制砖、污泥制肥。抓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实施一批节约降耗示范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厉行节约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5、从强化考核入手,健全推进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健全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这方面,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村、企业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早日形成我镇的循环经济体系。再次,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坚持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扶持,同时,要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让那些污染企业难以生存。

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还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走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2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自然阶段、征服改造自然阶段和善待自然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人类面对自然表现出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当人类历史进入16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和生产力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发展,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不得不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不顾环境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阶段,实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不顾环境的经济发展阶段

自工业化初期直至20世纪中叶,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不顾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个“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此阶段,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对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这个阶段的GDP善于制造假象,掩盖事物发展的本来状态。GDP仅仅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它假定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但在交易过程中到底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它不能加以辨识。从环境角度看,GDP有个怪现象,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GDP也不反映环境的缓冲能力下降、自净能力下降和环境逆能力下降,反而是将环境污染算成对经济的贡献。因此,这个阶段的GDP中包括有损害发展的“虐数”部分,从而造成了它对发展的不真实表达。应该说,这个阶段两GDP身上蒙有灰色的阴影,单纯为了追求GDP的增长,而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做法致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并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阶段

工业化大生产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世界物质财富,壮大工业化国家力量,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消耗着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危害自然环境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排出的大量污染物已超出了自然所能容纳的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在于“成本外溢”的外部不经济性。“成本外溢”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个人(包括自然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负面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会给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但排放者没有对这些不利影响承担任何责任。为解决外部性问题,使外部问题内部化,政府开始制约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以确保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预防制定的实施虽然有助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在实际操作中,都带来了一个尴尬局面:由于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污染企业仅仅**达标排放,不愿再增加投资进一步提高污染控制水平。这使我国的污染预防呈现出“少排放”的末端治理而非“少产生”的源头控制。企业增加成本带来的环境效益与能转移给社会,不能转化为企业个人收益。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是不会让“收益外溢”的外部经济性问题出现。这就是单靠末端治理不能解决环境污染的原因。

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确良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构造成一个“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上述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原始外部形态。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成为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因素融入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构成的循环经济内涵的外部表现形式。生态设计注重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构成权重。改变了“自然环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的看法,开始把自然环境作为资本设计生产资本之中。上述形式中所述的清洁生产不单指一个企业的生产,而代表了生产层面上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并付之以行动。绿色消费对循环经济发展可起推动作用。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节水龙头;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选择公共交通,以自行车族为荣;选购绿色食品,自备购物袋,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上述所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无不内涵着保护环境意识。这种意识作为住处可通过绿色营销这一环节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反馈。绿色营销成为市场转向的指挥棒,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无论是世界组织、各国政府,还是盈利组织,甚至每个公民都在探索与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人们已经认识到营销出路在于可持续营销,而可持续营销的重要内涵则是环境营销。

经济与环境融合的理论基础

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内诸要素的协同作用所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的一种自组织能力,也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加协同导致有序,这在人类社会的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系统的协同作用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是不断在运动中在新的层次上进行新的协同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之间互相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综合性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自然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自然化的发展趋势,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构成一个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的大系统,对人类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产生了更大影响,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理论、方法、手段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协同是“环境与经济融合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通过考虑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稀缺性及环境保护支出,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实现“环境与经济融合”的根本保证。

经济与环境融合的典型案例

众所周知,CFC为破坏臭氧层物质。90年代初,我国冰箱生产基本保持在40万台左右,1993年因受“蒙特利系议定书”影响,各国开始限制有CFC产品进口,中国冰箱出口下降20万台。由于中国冰箱待业有识之士早在1990年开始研究无氟冰箱,再加以蒙特利系多边基金的支持,1994年中国冰箱出口达到40万台,1997年出口达到130万台,2000年出口达到180万台,而且成为世界系冰箱生产大国,中国用了几年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绿色冰箱的发展,加大了出口力度。中国的这种行动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保护臭氧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冰箱产业的发展进程说明,对产业的结构升级有条件的产业必须予以培育,促成其转化。环境因素不能看成是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序上应看成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正是环境因素不断提高,推动了科技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养活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近75%。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说明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段宁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北京清洁生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1年9月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33-03

一、绪论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来看,人类通过开展改造自然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思考、反思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循环经济就是当前能够化解这一矛盾的发展模式,其本质就是通过将人、自然、社会有效合理的统一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来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具体表现是“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是一种生态经济、高效经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1]。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就现实意义来看,至少可以警戒人们要保护生态,爱护自然,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这一理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其次,循环经济的理念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求;最后就实践意义上来看,党和历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李兆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紧缺意识;政府应当把区域规划纳入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环节,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和完善政策导向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加强政府监督。

冯之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要有政策的支持,更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他建议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形成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优化建设绿色产业市场,加快建设绿色核算体系,大力向社会宣传和教育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向国外优秀理论学习,借鉴国际社会上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成果。

黄建军认为,通过把循环产业的有效划分,形成多个层面的循环系统,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和合理有效的分工。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该园区是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点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6个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实现园内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2]。

2.国外研究

John Ehrenfeld提出了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他认为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有效利用废弃物,从而建立一个循环型的产业共生系统。

Robert Frosch提出了建立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运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简单化生产方式,尽量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生态学的观念探索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生态链和人工生态链相结合的生态系统[1]。

日本循环经济的实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着手研究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模式的转变,日本政府自1997年开始,提出了“ECO―TOWN”工程。其宗旨为控制废物源头,加快推进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依托绿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二、循环经济运行原则与管理体制机制

(一)“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

这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对管理技术的改进,降低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所以也称之为减物质化,也就是说,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了使这种增长拥有持续的和与环境相容的特征,人们必须学会把节约资源的思想灌入到生产源头的输入端,提高资源在每单位产品中的利用率,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直到废弃物的产生时,再来治理[3]。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就是让人们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重复多次地使用某件东西。通过再利用,使得该物品较早地成为废弃物。比如,在生产中,生产商可以对电视机、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中的电路实行标准化设计,这样在更换时可以很方便,而不需要更换整个产品。

3.资源化原则

尽可能多地把废弃物再利用或资源化。企业可以将废弃物品再加工,使其成为新的资源,通过将其制成新的产品再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比如对于工业排放的污水,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过滤等处理技术净化废水,将达标的水再用于生产。

(二)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

1.部门联动体制机制

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循环经济的重要问题,计划组织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各级政府部门要遵循上级要求监督各项目标任务[4]。

2.市场化管理机制

组织引导企业实施废旧产品回收再生产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的认证体系,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采用市场化模式对企业和园区进行循环和改造[4]。

3.循环经济技术评选和推广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将适用的循环经济推广应用,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宣传国家支持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借鉴国外优秀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循环经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4.投融资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需综合利用区域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运行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5.价格机制

鼓励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明确制定再生水价格,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社会垃圾处理费用,鼓励企业零排放,引导社会资金向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4]。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当今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产出效率低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低下,尤其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战略,而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保持动态平衡的平衡发展观。循环经济依托资源利用的3R原则,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化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重视服务问题,就其经济意义来看,突出表现在循环经济要求改变当前通过靠大量生产低价格,一次性、低质量的产品来单一的扩大GDP规模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要提升用于消费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服务优先社会,真正跨入后工业时代,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战略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和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5]。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理论层面下提出的,为了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互补性。

四、循环经济的规划实践与绿色核算方法

循环经济规划是为了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发展;为了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规划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统筹兼顾、技术保障、经济合理为原则,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指导、全民参与为原则。循环经济是以一系列的经济指标为考核标准的,如资源产出率指标,该指标是指每消耗一次资源所产出的GDP,该比值越高,证明资源利用率越好;资源消耗率指标是指每创造一件产成品所耗的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是指将工业、生活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是反映传统六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程度;污染物排放降低指标描述了从源头上对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的程度[6]。

苏州工业园区以区域生态化为宗旨,把绿色理念贯穿至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中,园区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就注重绿色环保产业,通过引导园区企业相互配合衔接,从而形成绿色生态供给链,在招商时,园区注重产业链的环环相扣,让企业之间形成了资源重组,资源共享的大循环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就成为了下游企业的原料。常熟汽车饰件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常熟有几千家服装生产企业,每年的废弃布角料也是不计其数,在传统做法中也就是焚烧掉,而常熟汽车饰件公司就瞄准了这一重大“原料”,积极与意大利合作,大力研发专利技术流水线产出了精美的汽车饰件。变废为宝的理念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零排放”模式就是循环经济的精髓[7]。

计算绿色GDP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环境成本;收入法:在计算中,劳动报酬和生产税不变,环境成本在营业盈余中扣除;支出法:在计算中,需要考虑环境成本对资本积累的影响[8]。

五、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是必要的,然而,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更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工作,给予法律方面的保障;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多层次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赵涛,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5.

[2] 张新平.循环经济价值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3.

[3]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88.

[4]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03-204.

[5] 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面面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0.

[6] 高红.循环经济系统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2-113.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4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一组最能反映浙江循环经济工作成效的数字。

节约能源方面,2005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9吨标煤,为全国的73.7%。

节约用水方面,2005年全省万元GDP水耗约159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节约用地方面,通过园区清理整顿。全省园区总数由758家减少到拟保留的111家(已通过审核94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继续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节约原材料方面,积极推行绿色制造,促使一批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全省散装水泥使用率已达60%以上。全省城镇新墙材使用率为43.8%。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全年利用废弃资源约3000万吨。新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53家,新增废气资源利用能力311万吨,被列为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试点省。

从2005年6月份召开全省循环经济会议以来,1年间,发展循环经济,保护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人的自觉行动,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了好局。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发挥体制先发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到2004年,已经成为全国第四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对浙江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无油、缺煤,一次能源95%靠从省外输入。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的省份来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进入新世纪,资源、环境日益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全省范围内的能源短缺,已从局部性、阶段性的紧张转变为全面性、持续性的紧张,使浙江不得不关注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这一矛盾。一方面是资源的短缺,一方面却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十五”期间,虽然浙江省的能源生产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2年,浙江省1美元GDP能耗为0.53千克油当量,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仅为0.06和0.17千克油当量。2004年,浙江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主要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浙江是个地域小省。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日益增多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使浙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突然发现如果再沿袭过去的发展理念,就必然面临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的惩罚。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200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书记指出,建设生态省,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区域生态和资源优势,寓环境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综合实力,最终实现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在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把宏观调控作为重要机遇和倒逼机制,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集约和节约并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出路。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文明发展的统一,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举措。

政府推动,项目示范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企业清洁生产、建立生态产业区为基本路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制度的配合,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与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政府大力推动,政府积极先行。

翻开浙江省“十一五”总体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并设置单独篇章。《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一个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物为本的计划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突现以人为本转变的规划。“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一些约束性的效率指标,如提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争取下降15%,达到0.66吨标准煤;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并对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空气质量等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这部分指标作为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硬约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一五”规划还安排了深入实施循环经济的项目――91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

为了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6月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省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并成立了由书记担任组长的省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创新,形成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和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2005年8月23日,主持召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对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政府带头,示范引路,强化投入,创新推动,联动发展的具体要

求。省长吕祖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一是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二是与推进生态省建设尤其是9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相结合;三是与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相结合。

2005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同时出台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税收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节约原材料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等。围绕省政府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有关部门以节能、工业节水、垃圾发电、废旧金属拆解、清洁生产等为重点领域,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地市形成合力。911行动计划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行动和抓手。2005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11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九大重点领域、九个一批示范工程及相应的责任部门,共选择125个项目,总投资372亿元。省经贸委组织实施工业领域循环经济4121工程,即选择了4个市、10个县、20个工业园区以及100家工业。开展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省水利厅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工作;省建设厅组织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69项;省科技厅组织实施22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工程;由环保、教育等部门组织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也在持续推进。各市在配合省有关部门实施9ll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各领域示范工程的同时,也组织实施本地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杭州市实施循环经济发展770工程:宁波市启动了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五大类90项:温州市实施循环经济551行动计划:湖州市启动八个一批示范工程;嘉兴市排出了市循环经济百项重点;绍兴市整合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培育了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了一批污染治理项目,扶植了一批生态养殖农场;金华市也排出了一批市重点建设项目;衢州市开展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舟山市积极推进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台州市实施发展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丽水市开展循环经济1030工程。

效益高了,污染少了,循环经济的甜头尝到了

全省上下方兴未艾的循环经济使各地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说起农药厂,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污染,但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却是个例外。这个主导产品草甘膦除草剂生产规模居世界第2位,有机硅单体居国内第2位的公司,综合经济效益是国内同行中响当当的老大。2004年销售额达到了17亿元,利润为1.73亿元,而污染却没有听说。是它有顶尖的产品还是有顶尖的技术?都不是。是氯元素循环利用技术,把新安化工推上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宝座。

草甘膦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氯甲烷,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氯甲烷正是生产有机硅单体的主要原料。2001年3月。该公司建成了一套万吨有机硅单体装置,首先将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甲烷进行回收,作为有机硅单体生产的主要原料,而有机硅单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酸。则全部用于草甘膦生产,从而形成了氯元素的循环。这项技术不仅使公司的草甘膦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2位,而且促使公司跨入了有机硅新材料领域,使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带来了成本优势,以新安化工目前每年生产3万吨草甘膦、6万吨有机硅单体计算。公司每年回收氯甲烷3万吨,可创利7800万元;循环利用盐酸9万吨,又可创利2610万元。仅这两项,公司每年可增收上亿元。这就是循环经济的魅力。

发展循环经济在浙江省已经不再是个别企业的行动,从星星点点的企业正在逐步扩展到一些园区、一些行业。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使温州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为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平阳水头制革污染2003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例之一;苍南、平阳的母亲河--鳌江,从1993年至1996年的4年间,水质从II类标准全面下降到劣V类,成为浙江省入海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温州合成革行业是龙湾区的主要支柱产业.这里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合成革生产基地,但年产值120亿元的背后是百姓对环境恶化的怨声。为找到治理合成革生产中产生废气的良方,在温州市环保局的牵头下,温州市合成革商会和同济大学、嘉兴中达集团共同出资100万元,开展了二甲基甲酰胺废气治理技术的开发,并在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进行废气净化回收装置的试点。这套装置回收率达到92%以上,一年可回收二甲基甲酰胺550吨,经济价值240万元,不到半年就收回了成本。试点成功后,温州市环保部门大力推广,商会也以行业自律要求企业安装。到去年底,温州全行业已有95%的企业安装了废气净化装置,并投入运行。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建设的11个第一批省级试点工业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资源梯级使用的循环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比如绍兴县的滨海工业区,构建了纺织品制造业工业链、生态农业产业链、水集成生态循环链、能源递级利用循环链等四个生态链,据初步统计,园区废水回用率达40%,节水800多万吨/J时,减少外排废水700万吨,小时,经济环境效益明显。

循环经济已经不仅仅在工业领域,在农业、在服务业、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循环经济的典型。

生活垃圾正在成为影响城乡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需要巨大的投入。但在温州市,每吨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成本是30万元.低于国外70万元的投资标准;吨垃圾处理成本为80元,远远低于国内大城市和国外的120元处理成本。目前,温州每天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焚烧发电处理,日处理生活垃圾达2200吨。发电装机容量31500千瓦。成为在国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垃圾发电站全是由民营资本投资的。

在杭州蓝天生态农业园里。猪肥羊壮,瓜果飘香,这里是一个生态的世界,和谐的乐园。以养猪起步的蓝天公司曾经受困于猪场废弃物的污染。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公司围绕猪场废弃物污染生态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这一关键,在园区内逐步发展了蚯蚓养殖、生态鳖养殖、湖羊养殖,水稻、牧草、黄花梨、大棚蔬菜种植及周边山地茶叶种植等多业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在这个新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到,春末至夏末,猪粪经干湿分离后,熟化至20亩大棚养蚯蚓,蚯蚓活体用作生态鳖饵料,污水经生态化处理后用作农田灌溉。秋末至第二年春末,猪场粪污经干湿分离后,熟化干粪用作茶园、梨园冬施春肥,污水厌氧酸化处理后,放到牧草田种墨西哥黑麦草,种草养羊。在生态鳖基地,也形成生态小循环:用蚯蚓和专用饲料喂甲鱼,甲鱼排泄物给水中鳙鱼吃,鳙鱼排泄物被塘底层螺蛳吸收,小螺蛳再给甲鱼当饵料……9000头存栏猪、200万只鳖、5000头羊、1.2万株黄花梨、120亩水稻,黑麦草轮作区……2005年,蓝天生态园区总产值达5300万元,绿色产品的附加值达20%以上。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5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演绎“变废为宝”的故事污染水也能变成洁净水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一汽)是长春市用水大户,也是排污大户。为了加大对废水资源化的管理力度,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投资2084万元建设中水一期技术改造项目,次年5月竣工投产。据公司领导介绍,公司现在每天可处理2.5万吨污水,这包括一汽每天产生的2万吨工业污水及一部分生活污水。

污水――二级水(达到可排放标准)――中水――洁净水,这是污水演变的全过程。在污水第一道处理的“曝气”沉沙池,只见污水滚滚,并可闻到污水散发出的阵阵臭味;而到最后一道处理的全自动反渗透设备,刚才还混浊的污水已经变成了清清细流。这种洁净水比一般纯净水的生产指标还要高。

按每天处理2.5万吨污水计算,公司现在每年大约处理700万吨污水,包括一汽全部的工业污水和部分生活污水,一般可处理成350万吨中水,但根据客户需求,每年生产200万吨中水,主要用于绿地灌溉等,同时还生产150万吨洁净水,全部用于一汽集团热电厂锅炉补充用水,这种锅炉用水需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水。

从1987年起到2005年6月,他们已累计达标处理污水1亿余吨,生产中水近883万吨,洁净水148万吨,为国家节约自来水1000多万吨。

从前,一汽每年要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600万元左右,现在这笔开支省下来了;同时,年生产中水200万吨全部回用于一汽,以工业用自来水的价格4.8元/吨计,可节约1000万元。

随着废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一汽污水对周边的影响已成历史。在中水的浇灌下,绿草、鲜花将十里车城映衬得水清天蓝。“不只是水资源再利用”,王冠楚说,多年来,一汽也一直把工业废旧物资,特别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作为新的增长点,在各方面节约材料、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工业废弃物也能产水泥

和一汽相似又不同,国内水泥行业的名家之一,吉林亚泰鼎鹿水泥有限公司(国有控股)的效益基本上是建立在工业废弃物利用基础上的。

将工业废弃物用于水泥生产,既可以“变废为宝”,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又可享受国家对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减免税政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吉林亚泰鼎鹿水泥有限公司利用各种工业废渣总量达20多万吨,基本实现了水泥生产环保型。

粉煤灰,曾是令长春热电厂头疼不已的老大难问题。为堆放这种生产废料,企业不得不占用大量土地,早在1997年,热电厂就实在“无地可堆”,周边老百姓还不断因遭受污染而上告。2000年,亚泰鼎鹿将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这一项目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作了大量科研工作。2002年,该项目投产后,当年就利用粉煤灰15万余吨,节约粘土资源10万吨。

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镍盐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硫酸镍生产商。该公司自建成投产以来,镍废渣长年积压囤积量达100万吨,每年排渣量15万吨。亚泰鼎鹿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镍渣代替铁矿石技术后,每年消耗镍渣5.24万吨,节约了等量的铁矿石资源,也缓解了镍渣堆存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减少了占用良田,降低了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仅2004年一年,亚泰鼎鹿就‘吃掉’各种工业废弃物20多万吨,基本实现了水泥生产环保型,而且产品始终非常畅销,堪称‘零库存’。”亚泰鼎鹿在政策支持下,去年企业增加效益近900万元,目前,他们正准备上一个新的技改国债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吞废物量可再提高25万吨。与此同时,公司将水泥原料、水泥入库由人力输送改为机械输送,治理了周围的粉尘污染问题。

二、诠释“废物”与“资源”的辨证关系生活垃圾也能发电和取暖

东北首家民营垃圾发电站,长春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一期工程最近建成并投产,每年16.5万吨垃圾将转化成3900万千瓦时的电量,有效地缓解了长春市用电紧张状况。

电站由民营企业吉林鑫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电站从2004年9月试运营以来,日焚烧处理垃圾和发电量达到设计能力的70%-80%,可望在近期内达到日处理垃圾520吨、日发电量14万千瓦时的设计最高要求。这520吨垃圾正好是长春市朝阳、南关、宽城三个区居民的日产生活垃圾。

通过控制垃圾焚烧炉炉膛温度,达到高温灭菌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二恶英的产生,同时焚烧炉烟道的尾部又安装了布袋除尘设备,烟气通过布袋反复除尘,电站排放的烟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黑龙江省庆安县水稻种植面积7万多公顷,年产水稻55万吨,每年加工水稻都会产生数十万吨的秸秆、稻壳和稻糠。过去,只有少部分秸秆农民用做燃料,稻糠全部用做饲料,稻壳则点火烧掉,被称为“黄色污染”。从2002年开始,庆安先后成立了4家稻壳燃烧棒生产厂,年可加工稻壳5万吨。生产的稻壳棒可用于企业和家庭取暖,每吨燃烧释放热量相当于煤炭的70%。利用稻糠生产的保健品更是深受市场欢迎。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2000年以来新建了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回收的转炉煤气与焦炉煤气混合,用于轧钢加热炉的运转,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目前,鞍钢已经建成钢铁渣开发、瓦斯泥和转炉煤气全回收、余热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粉末冶金等40多项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辽宁省环保局的初步统计显示,与2000年末相比较,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9%提高到88%,年均节水2.5亿立方米。目前,全省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4%,比2001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黑龙江省计划到2006年,全省重点工业企业节能率增长4%,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

类似以上这样变废为宝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吉林省光大实业公司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用砖、热电二厂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商品粉煤灰,星宇集团等14户企业又利用粉煤灰生产混凝土……在长春,节约资源,上下游企业互相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众多企业自觉的追求。

黑土地里流出“绿色汽油”

从2003年11月起,吉林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封闭运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2004年下半年,辽宁、黑龙江两省也相继实现全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封闭销售。这种“绿色汽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乙醇是以小麦、玉米、高粱、薯类或植物纤维为生产原料而制成,被称为“绿色能源”。将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后,即形成一种新型车用燃料――乙醇汽油。截止到2005年2月底,东北三省累计销售乙醇汽油194万多吨,累计节约原油70多万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达到90%左右。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仅吉林省生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每年就可转化玉米96万吨,全面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有效地解决了粮食出路问题。

从资源“单向消耗”到“循环利用”

城市是资源集中消耗最大的地方,更是废弃物集中产生的地区。东北三省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同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设循环型城市。

如今,辽宁省已经建设的25座污水处理厂中,有10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实际日处理中水40多万吨,主要用于工业、城市河道景观和绿化用水。海滨城市大连更是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率已经达到60%。

沈阳市斥资1.2亿元人民币修建的东北首个垃圾发电厂年内即将动工,将用城市垃圾解决10万户居民家庭用电,缓解沈阳市每天产生的4000吨城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长春市也不甘落后,将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大力建设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等减少城市的污染。

以企业为单元,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建立“面”上的大循环。目前东北三省正在逐步建立废家电、废电脑、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废电池、废橡胶、报废汽车等各种废弃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东北已步入实践之路,继续着发展之路。同时,又构筑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之路。

相关链接1

什么是循环经济?它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不同?

循环经济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

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日益凸显。

相关链接2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统领经济发展全局。

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搞好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还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调整结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完善政策。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要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依靠科技。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推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重大项目领域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并为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提供参考。

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关链接3

专家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7点建议

一是把解决制约本国经济发展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摆在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位置,科学而有章法的逐步推进,由点到面,从企业到产业,从城镇到农村进行普及。

二是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法规法律,把立法作为推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形成国家立法,行业建规,企业实施的局面。如日本着眼于建设“循环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环保、资源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先后颁布了《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食品再生法》、《建设再生法》、《都市再生计划》等,可以效仿。

三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力度,尤其要大力提倡替代、减量、再利用和资源化等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四是政府要进行政策扶持,并在税收、价格上有所体现,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包括对回收物品市民的奖励和废旧循环物资再生利用企业的减免税收实行抵扣等。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能及时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作为纯公益的事业对待,而应视之为可以带来“双重”经济效益的产业。

六是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全民族转变发展经济的陈旧传统理念,充分利用经过近多年培育已成长起来的典型案例,大力进行令人信服的示范教育。

七是国家要抓几个重点行业、省市要抓几个重点地区和影响当地经济的大中型企业,效仿当年设立经济特区的某些作法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时,应把采用循环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项目审批、制订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4

一汽:综合利用见成效

水声,伴随着轻微的机器作业声,大量暗黑且漂浮着醒目杂物的工业废水,从一端流入,经过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重新变得清澈透明,又从另一端涓涓流出。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专务经理王维杰,接起半瓶水,一再鼓励记者:“尝一尝,不亚于市面上销售的名牌纯净水。”

“中水便能再利用了,而就洁净水水质而言,可以饮用。国家发改委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有关领导,参观这儿的污水处理现场时,饮用了我们生产的洁净水,一致赞其口感好。”尽管雨水滴在脸上,仍掩不住王维杰的自豪。

今夏长春降雨不断,但论水资源拥有量,她却是我国10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作为赫赫有名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长春市用水大户,其工业区和居民区的日用水量在9万吨以上,占整个长春市用水量的1/8。

2001年,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中水一期技术改造项目,2002年工程竣工投产。“现在,我们年生产中水200万吨,其中含洁净水150万吨,全部回用于一汽动能分公司锅炉补充用水、工业循环冷却用水和基建、绿化用水。”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冠楚告诉记者,从1987年起到2005年6月,他们已累计达标处理污水1亿余吨,生产中水近883万吨,洁净水148万吨,为国家节约自来水1000多万吨。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设计 资源整合 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循环经济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是按照商品供应链角度出发描述的新经济模式。从上游的资源,然后加工、生产成产品,进行消费后再回收利用,重新进入使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创造了新价值,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较之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第一,“再利用”,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和次数,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第二,“再循环”,强调整个过程和模式的可持续性。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逐步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大。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以高污染、高能耗为特征的重化工业过程,逐步进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服务业时代,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就是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保持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也无法继续支撑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节约型社会,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和必然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进行引导,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单位,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因此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政策法律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是企业外部环境中最大的变动因素,从2003年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具体如表1所示。

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循环经济指标”约束,既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要注重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节约。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致力于资源节约、能源节约、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经济环境。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有所变化,很多政府考核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扶持支持力度会下降,甚至很多东南沿海停止新建这些项目,而且从用电、用水等方面提高成本。

3.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变化体现的尤为明显,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有明显的抵制心理,这种影响会使人才、资金和品牌对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社会群众对化工企业的敏感、食品安全等,可以说,环保绿色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4.技术环境。“十一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大量节能产品、绿色产品和技术涌现,深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原材料和动力。原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要素现有价格体系下,企业购买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组织生产所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在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就会购买哪种生产要素作为其生产原材料。如果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价格低于传统资源、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那么企业就会选择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组织生产。现阶段中国的传统能源价格低于可再生能源价格,造成企业没有使用的动力,政策补贴不是持久策略,技术进步是根本的因素。

2.生产过程。技术与工艺创新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投入,产学研脱节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低成本策略参与全球竞争,这种策略使得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落后的设备,增加使用年限,聘用相对低成本的普通劳动力等,与循环经济下产品的再生产、再利用相差较远。

3.产品销售。绿色产品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物,由于生产绿色产品造成的生产成本高于普通产品,因此市场的空间受到限制,除非强制性的政策和规定,因此必须培育内需市场,提高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理念和习惯。

4.企业辅助因素。除了循环经济对供应链直接环节的影响外,辅助因素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负面影响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比如可能要求人力的素质更高,企业会支付更多的成本、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更多的市场推广费用等。

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

根据著名管理学大师波特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有两种: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对传统的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重新梳理。根据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重要程度,主要有四类:依此为政府政策、市场(消费者认同)、技术推动和行业监管。与以往的观点不同,考虑到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政策是企业经营的准入前提和基础,因此排在第一位。

企业内部竞争要素按照差异化和低成本两大方面,两者合力产生企业的技术转型、产品转型以及生产模式的转型,三个转型是递进关系。从短期看,我国企业必须依靠生产和技术,未来可能成长为依靠生产模式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阶段。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低成本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政策补贴,由于新能源价格高于传统能源和动力要素的管制,造成企业本身没有动力去转型,如果政策补贴使得要素价格实际上等于或低于原有价格,企业就会自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型,从而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二是要素价格本身的降低,这种情况需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比如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营系统,打造环保品牌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

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方面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核心是反映了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和谐相处的关系,与市场经济体盈利为第一要务的法则虽然不是矛盾的关系,但强加了外界环境因素,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这个过程必须有政府的介入,通过政府设计游戏法则,来达到和谐共赢。机制设计路径如图2所示。

政府作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必须要认清目前市场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所赖以维系的基础,考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阻碍因素。首先,要让现有的企业从以前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转为循环生产,虽然社会和环境得益了,但企业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就需要一种强制的力量促使企业转变,法律就具备这种功能,因此政府需要在考察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尽可能完善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循环生产的初始阶段,成本必然上升,可借鉴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扶持和促进国内排污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可以将其低于排污标准的排放量节约拿到市场上交易,获取经济利益。其次,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税收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环保节能产品,对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实施强制的淘汰制度。明确目前混乱的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准入机制,严格新建项目的循环经济审批制度,打造循环经济概论产品。

(二)行业方面

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涌现一批优秀的循环经济产业。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性、阶段性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背景和经济下行风险背景下,为了拉动经济,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资源浪费和高污染的行业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开发区盲目发展,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真正转型,就应严格限制非绿色产业的扩张和发展,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对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得依靠行业引导和规范,行业管理的效果要强于政府直接管制,行业应该明确竞争规则,将不按规则进行恶性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去,树立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现阶段我国行业管理体制还未形成,行业协会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现有行业协会很多由原来计划体制下的政府部门来承担,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大都各自为战,这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不高的深层次原因,行业内的价格战几乎在各个行业时有发生,最终削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三)消费者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有决定性的作用。广大消费者能否从本质上接受绿色循环经济产品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引导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有三个决定因素:

一是产品的质量,这个应该是前提条件。绿色产品要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其质量必须至少同等于其他非绿色产品,但由于绿色产品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在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的补贴制度还未全面完善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盈利目标,生产了不少伪绿色产品,长久来看,将难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度,就更不用说绿色市场的繁荣了。因此,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在日常的产品研发环节,研发人员就应对绿色的考虑做到尽可能全面,使得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选用、器件的配备都不会产生其他污染,建立起完善的有害物质控制体系,充分保障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各行业各产品制定严格且完善的绿色产品质量评判标准,杜绝生产商以次充好的情形出现,确保所谓的绿色产品完全绿色。

二是产品的价格,这是决定性因素。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在绿色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都是只顾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对于某一家企业实现绿色生产而言,其成本自然是高的,但如果众多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绿色生产就提高了效率,因此,各企业为了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就应与生产链条、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积极就绿色生产展开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绿色的生产管理系统。

三是产品的宣传,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熟悉,搞不清楚哪些是绿色产品,哪些是非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与非绿色产品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销售人员在销售绿色产品时,做全面的讲解和知识普及;也需要企业向市场通过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产品推广。另外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赖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应该从孩子起就灌输绿色环保理念,绿色公益广告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企业方面

循环经济模式增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外界因素,也改变了企业各个生产要素及其整合方式。在企业的应对机制上从生产要素出发,确定不可控变量因素,针对企业能够调整的变量因素设计针对性的应对机制。

从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竞争策略应该是在外部政策环境的基础之上,企业是整个经济体的微观单位,就应细化在形成最终消费品的各自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体现为清洁生产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再利用。清洁生产的核心:一是使用的能源是循环的,清洁不产生污染的,并不同于传统的石化能源;二是排放的三废下降,但企业减少排放必须配套相应的补偿机制。

该机制的假设前提是:H1:外部政策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要素;H2:外部政策环境有合适的落地政策支撑。

机制设计路径为:企业在进行循环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价格、资金以及土地、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约束,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有利机会,围绕各种市场和政策机会,获取企业竞争优势。针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尽可能地获取能源价格补贴,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污水交易市场将企业所降低的碳排放和污水排放量进行交易,拓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同时降低企业使用新能源的成本。针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约束,充分利用绿色信贷、证券融资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并逐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品牌。当然,企业更要想方设法致力于降低土地、人力要素等主要成本,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环保基金、补贴以及其他的资源税补贴等。按照这一思路,从企业层面上制定竞争策略的机制设计路径就如图3所示。

结论

本文研究企业应该如何顺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来积极主动地调整发展方式和竞争策略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结合波特的竞争模型,分析多种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最佳方式。研究认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成本越低、效率越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更有效果;企业在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强化外界环境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外界环境影响企业的盈利要素来形成带动作用。

本文通过吸取现有企业竞争模式的不同长处,在理论创新上做了一些探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一方面,文章仅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制造业企业如何面对循环经济的转型来获取竞争优势,没有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和不同行业的统计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诸多因素的控制作用下,循环经济对于这些影响因素是根本上还是形式上,以及这些因素之间产生的间接影响如何,也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但循环经济理念的冲击更多的是企业产品结构上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霍现学,马智胜.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动力机制探析[J].现代交际,2009(12)

2.王良忠,史美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

3.李东升.发展循环经济应解决动力机制问题[J].理论视野,2008(10)

4.邓沈健.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评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vol.5(9)

5.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