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1

【关键词】地方特色 渗透 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严正指出:“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制度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因此,渗透地方特色的生物教学,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地方特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本身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但不同地方的生物特色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方的人们也依赖于当地的生物资源,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对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影响和突出作用。正如《2012生物新课程标准》内容中提到的“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是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如何将地方特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1、根据地方生物景观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观,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我们要充分发掘生物教材和美育知识,运用艺术形式使之具有审美价值,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美育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不断提高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良好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接触美、感觉美在实践中表现出智慧美、创造美和心灵美。这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形成一种愉悦情绪,使生物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达到既定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并结合地方的生物资源。如利用学校生物园的观赏区中的盆景,向学生介绍盆景的观赏制作、修剪等专题知识,组织学生在校外教学的实践基地中发现美。我教学所在的惠东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沙滩、泥滩、泥沙滩,特别对海水植物、贝类、腔肠动物的水母、虾、蟹、鱼类等进行收集,然后分类,制成标本保存,参观了海龟自然保护区,请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海龟的习性,还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海水网箱养殖业,牡蛎、青蛤的养殖等,这些活动都能将美育渗透于教学中,更给我提供了许多地方性的实体教学素材。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动、植物资源,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审美观去感受这些特有物种的美,欣赏它们的生活习性,懂得自然物种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生物小制作,培养实践能力,进行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实践的知识:比如,根据生物模型开展生物小制作活动,鉴赏它们结构和功能及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和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如果按照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就缺乏实践体验,在丰富对祖国对世界对人民的爱等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而那种只看书本和挂图的机械教学方法比较普遍。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师生交流不多,缺乏实践性体验性课堂活动,学生很难在知识与生物、过程与方法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将这些思想观点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3、按照当地特有的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生物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比如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增长、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等,都是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严重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到。因此,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

4、结合地方物产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进行经济知识教育。

人类除要具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外,还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决策者,所以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就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发展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全面良好的科学素养。而经济发展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物新课程指出:“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搞好生物经济对学生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发展观的重大任务又落在我们生物教育者的肩上,完成这项任务或许会因人而异,而我的方法就是紧密联系实际,将地方经济发展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快速接收经济知识,并学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广东惠东县有很多出名的生物资源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地方特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将地方特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概括来说就是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有需联系实际的地方,就要抓住地方特色进行生物教学,可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使他们很快学会掌握知识,也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审美观,并使他们具备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成为意气风发的新一代。

主要参考文献:

《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ISBN978-7-5405-4416-4徐妙忠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2

摘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高品位的审美修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其次要善于运用美学观点把生物学教材中有蕴涵美的知识进行解构,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再次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 教学 美育

1 发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美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无不体现着生物的形态美、结构美、生理美、生态美。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

1.1 生物的形态美:自然界有生物200多万种,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展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草,嫩绿的树叶,漂亮的花朵,悠闲的牛羊,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骏马驰骋草原,雁群列队南飞,松鼠跳跃林间等等又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从早到晚追逐太阳转,蜜蜂寻找花蜜时,优美圆形舞或“8”字摆尾等显现了生物的行为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

1.2 生物的结构美: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显现出结构美。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再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它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也能给人对称的美感。动物中,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以及人的头盖骨,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受生物结构美的启示,科学家模拟玉莲的叶脉结构而设计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大型建筑,受车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启示而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螺旋状楼房,直接造福于人类。

1.3 生物的生理美:如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一般动物所应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更多是不同的生物具有与其功能相统一的特殊结构。如猫头鹰独特的羽毛特征与无声飞行有关,而猫的足下生有肉垫,指趾末端有钩爪,能缩进和伸出使得猫黑夜捕鼠准确无误。这些都让学生在感受生物的生理美的同时,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

1.4 生物的生态美:每种生物对它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适应性,表现出生态美。例如金鱼藻的叶为丝状;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菜青虫的绿色外形,北极狐和白熊猫的体表为纯白色等都起保护作用;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花纹,枭蝴蝶大眼睛似的花斑,蜂类的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都起警戒色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美。

2 重视教学艺术,让学生欣赏美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学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美化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欣赏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时刻感受到生物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1 展示内容美:针对生物教学内容的特性及其蕴涵着美的因素,展示其美的各种形态。例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教学时,我准备各种颜色鲜艳的、适应不同水层生活的金鱼,放在一个大玻璃缸中养殖,让学生隔着玻璃看清它们的特征;在对“海葵”、“珊瑚”等水生动物的教学时,采用录像特写镜头进行展示,从美学角度归纳出生物的自然属性。又如讲“花的结构”时,课前在实验台上放置妖艳欲滴、靓丽芬芳的鲜花,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吸引,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播放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配以抒情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百花争艳、蜂蝶飞舞、欣欣向荣的春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想像力,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花的结构中都存在着对称美、均衡美,都遵循着美学原理,蕴涵着美学规律。由此再引申,不同环境中的花不同,同一环镜中的花也千差万别,说明生物各自以自己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实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体会这其中的生态之美。从而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探求美的真谛,得到美的享受。

2.2 运用语言的美:讲课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要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语气要柔和,声音要优美,有丰富的感彩;语调要抑扬顿挫,并与体态语言配合得自然恰当。比如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够生动风趣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使学生欣赏语言美。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3 设计电化教学实验美:使用或设计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感的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作用,也是生物教师对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比如有丝分裂的过程,植物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等都是微观的肉眼无法观察的生物变化。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电脑,设计优美的画面,动态的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教师在使用标本、模型和挂图时,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所蕴含的和谐、对称、色彩艳丽和富有节奏感的美。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3

苏州教育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本文介绍了苏科版生物教材的内容构造和教学现状,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逻辑思维,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终身学习技能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苏科版;初中生物;兴趣教学

苏州地区自古经济和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自然学科中一门古老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苏州地区生物学教材为苏科版,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教材瞄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构建了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主线的教材知识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科学、有效学习,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初中7~8年级的生物学。在这些学段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探究发现技能。在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中获得探究技能和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生物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方面,还是在内容和实验的安排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一些生物创新型人才也许就在其中,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节课感兴趣,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探索生物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以理性和富有感性的思维挖掘教材,将生命科学渗透到生活中,寓教于乐。

一、在体验观察中提高美的感悟

纵观生物学的由来与发展,无不是由众多的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获得的。大自然中美好的食物到处都有,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达尔文说:“我没有什么过人的高超技能,如果有,那也是我在观察方面比别人更有耐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环游旅行中,达尔文发现了岛上的鸟类、昆虫、鱼类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通过认真观察,写就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抓住他们好动这一特征,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主要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教材知识体系。在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中即向学生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尝试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植物永久切片和人涂血切片。依托我校先进的硬件设施,我带领同学们到生物实验室专门做了显微镜下切片观察的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精密仪器显微镜,因此表现出非常高的观察欲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就非常能被学生理解,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

在生物生存的环境一节中,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在初秋的季节里,金桂飘香伴着微风徐徐,同学们认识了香樟、红花檵木、紫薇、、银杏等植物。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生是有自我体验的个体,生活体验以现实活动中的情景为基础,依托学生活动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接触中积极参与、身心投入。这种教学还渗透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如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这种亲自体验的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将被动的死记硬背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教育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美育。美育恰恰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美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形成健康的美学兴趣,培养高尚道德。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人民教育家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积极弘扬美育精神。用美感的教育感化人,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在自然科学中融入美学因素,对于生物学科,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大自然中的江南水乡、塞北的大漠孤烟、秀丽山水都能够感染学生。在进行调查野外植物、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动植物绘画、摄影,将一些植物叶片制成精美的书签等获得美的享受。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营造清新亮丽的风景。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眼睛、心灵发现、感悟、享受美的世界,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构成了生物学科中的内在美,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如袁隆平、童第周、摩尔根等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美的精神。将这些美学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学科交叉中辨证地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顶尖的生物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成就来自于学科交叉。多学科的交叉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这些学科的发展为生物学的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显微镜与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结构与X射线衍射、生物医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等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中建立了物理生物学专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有“物理和工程生物学”的设置,物理学和生物学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学习显微镜使用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列文虎克的事迹。生物学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生物学比作一个人那么化学就是他的能量。运用化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结构、生命现象和化学变化。无论是学习植物光合作用、还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能量的释放与转移都用到了许多化学知识,自古生化不分家。在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实验环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分析纯化学试剂的应用。动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的相互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即为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积累了翔实的知识和经验。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数理统计的应用密不可分,用数学中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伴性遗传中亲子代的遗传发病率计算都离不开数学计算。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与数学规律恰到好处融为一体,数学中的“对数螺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向日葵花盘籽粒排列。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属于对数螺线。还有一些植物从上向下观察时叶子的排列也属于这一规律。还有大家熟悉的蜜蜂的巢穴为正六边形,这比正方形能有更大面积,从而贮存更多蜂蜜,可见蜜蜂们是多么精打细算。在鱼类的捕捉中,人们经常用到逻辑斯蒂方程,依照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控制捕鱼数量,可有效控制鱼类的数量,有利于鱼类等养殖业的开发。

新世纪,电脑计算机的使用为生命科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了新兴的生物信息学。在这门学科中,依托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法运用到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生物科学中显示出超凡实力,目前集大成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已成为最稀缺的人才。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每年评出的十大科学成就中,接近一半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数理化杰出青年科学家涌入生命科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先导。除了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与人文古诗词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时可以适当引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发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在讲述光合作用色素时又可引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学生讲解植物叶片由于季节不同,叶片中色素含量发生变化。当讲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引用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向学生讲述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在讲述生物发光的能量与ATP有关时,可引用杜牧秋夕中的句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就是萤火虫,它的体内含有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被激活后而发光。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在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和生物学科之间的奇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选择的精确性,适量选择,不能颠倒主次。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教学平台。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达到教学的同步化。让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它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视觉、听觉、思维的结合。在苏科版的生物教材中,几乎每页都有很多图片和探究实验,通过演示课件和动画的方式,可以将知识讲解得更生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通过课件呈现较真实的画面可以减少语言上的赘述。在学习血管和心脏时,和宏观的环境世界相比,它们比较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通过动画视频观看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就比较好理解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结构,动画剖析心脏的四个腔和心房心室的联系。通过视频的方式可以有效将难点问题血管、心房、心室、血液流动统一起来高效讲解,从而顺利突破重难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设置“情境教学”。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的设置仅有初一和初二,初二年级的“小中考”要将四本书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复习完成,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将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成就感,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出生物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剑广,温立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8).

[2]卢瑜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32).

[3]李福荣.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3).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4

一、创设美的意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枯燥”为“趣味”。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在暑期培训时,观摩了一位生物教师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他播放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的视频,伴随着优美而哀伤的旋律,一幅幅藏羚羊被血腥屠杀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声停止,教师低沉的声音响起“在你欣赏影片的时候,可能又有一只藏羚羊被捕杀,我们能做什么?”——由此引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整节课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表现出对保护生态系统的极大热情。这一融合艺术美、语言美的课堂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去,美的意境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准确的语言,严密合理的板书、兼顾科学性和美感教学媒体的选择,合理地演示和运用精美直观的教具和挂图、生动形象的模型和标本、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心灵美和外表美的初步统一。

制作精美的动植物标本,教师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板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以其直观的特点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弘扬崇高美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懂得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理解生命之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例如动物的羊儿跪乳,鸟儿反哺等,生物在生命历程中的点滴都值得人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很多生物学家追求真理,顽强拼搏,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动人故事,也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例如: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2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心灵美对每个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形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审美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四、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表现美创造美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实践性强的优势,能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1)野外实习:老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野外采集标本,或观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和生活习性,或做生态调查,让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领略自然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把美的感受升华成创造美的灵感;2)制作标本: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 “把美留住”。学生把色彩各异,造型奇特的各种蝴蝶成标本,并运用分类学知识将它们整装成盒,陈列展出,这既丰富了学生昆虫学知识,又是让他们实现了美的再创造;3)补充课外实验: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补充实验,例如生物讲到营养生殖时,指导学生对仙人掌进行嫁接实验,让仙人掌上长出白色黄色,或粉色的“蓓蕾”,使学生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还获得创造美和收获美的喜悦。讲到生态学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栽种树木,给树木修剪整枝,管理苗圃等,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4)设计制作简单工艺品:指导学生将绿色又叶脉清晰的桂花树叶加工、处理和染色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叶脉书签,学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生物美和艺术融合起来,充分展示出来。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5

生物教学审美教育 教育策略审美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美育。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到学校的教育中,更要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学校起始,学校自然承担着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任。人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改革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初中生物教育也同样肩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要务,审美在生物学中应该体现得处处皆是,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教育,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活动中,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提高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审美培养得到迅速地提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方面的尝试。

一、明确生物的审美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毫无疑问,初中生物的审美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应该从下面的要求来确定。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感知生物学科中的审美能力,也就是通过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内容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可以获得感性直观的印象,为审美的延续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要克服学生对审美的淡化和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那些关于审美比较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去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其次,要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欣赏和鉴别生物中没有的知识内容和提供能力的重要,由此就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学习。从中得到美学的修养和鉴赏,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再次,就是升华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创造能力和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参与实践活动,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生物美的能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二、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范畴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物教育的审美范畴也就是它的内容。我们只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中的审美内容,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是自然美的体现。作为生物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要素,根据这些自然美可以形成自然的整体美。比如说,植物的叶片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警醒、振奋、醒目的感觉;人们更能领略动物世界中的神奇与微妙的美,等等。其次,人们可以领略到生物的科学美。人们在实验过程中,人们的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操作美、科学美,数字的分析,规律的探索出来,更体现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是最有说服力的了。我们还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那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们的情况,他们为了生物研究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无疑在学习中学生会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的熏陶与培养,使学生更加地爱国、爱人民,为追求真理努力奋斗,更能一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研究和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研究较好的教学方法,挖掘好文本内容,借助那些挂图、多媒体、标本和模型,把这些美好的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美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方法。

1.挖掘教材美的元素。虽然说生物学的美比较隐晦,不如其他艺术美那样明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来感化学生,还有就是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比重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认真提炼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把这些较为抽象的升华为美的形态,营造出美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比如,执教《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一节的时候,我画一个“能量金字塔”讲授,学生即刻就感受到了生物和生物间的和谐匀称美。执教“绿色植物代谢”一节时,编制成了“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网络图表,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知识的体系,从中得到了结构美与动态美的享受。

2.注重体验感受美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6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

2、联系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三)通过学科评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