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6-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及西方社会刻意的舆论引导,造成了一批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有重大偏差,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淡化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进行正确引导,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有一定的意义。

(一)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中的操作规范、章程制度和法制观念,以及团合作精神融入进来,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彼此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活动开展中,还可以将先进人物、模范代表的时代背景加以详细介绍,既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又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态表现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政治现实,辩证而理性地看待社会矛盾,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杜绝个人主义,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只有保持这种健康的政治心态,才能更容易在学校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快地实现个人目标。

(三)有利于高校和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快捷。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极快,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因此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真实、不健康,与国家舆论导向背道而驰的负面信息,会对缺乏健康政治心态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稳定学生群体,是维护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形式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为主,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模拟职业情境,通过自身的情境演示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向学生展示出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强化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明确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诚实守信,勇于创新。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企业受欢迎应用型人才。在师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聘请企业相关技能名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用他们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影响学生;用专业的知识、高超的实用技能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

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政治素养好、技术业务精、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作为高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爱学生,注意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当下的一些流行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要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能力,把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注入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中,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定政治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帅.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2).

[2]周慧玲.高职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2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体会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许多法学专业学生。我感受到法学专业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一些独特性格。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整体表现出具备法律人思维方式这样一个特点,在他们的思想中有强烈的权利、自由、公平等观念。在有的情况下,法学专业学生还会给我提出建议,指出在某个工作方面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或许更民主。这反映出的积极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但是,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在看到学生具有法律人思维方式优点的同时,还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引起了我对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思考。

一、从法律人思维方式中发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问题

其一是有些学生将权利绝对化,而忽视了他们作为集体一份子所应承担的责任,集体利益观念淡化。权利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动辄会和老师讲法律,讲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从而有将权利绝对化的倾向,而实际上绝对的权利是不存在的。例如,在有一次的公寓检查中,公寓办老师发现法学专业学生所在楼层有一个柜子占了楼道一大块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和这宿舍同学说了要搬进去,可学生就是不愿意搬进屋,然后和老师讲起了法律,主张柜子是未在宿舍的另一位同学的东西,不能随便动,否则就是侵犯了那位同学的权利。这件事反映出学生集体意识淡薄,主张权利在有的学生中成为不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是违背校纪校规的理由。社会生活中,利益主体的偏私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可能会带来违背公共道德、贫富过度分化、破坏生态环境等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应对个人权利进行一定限制。在校园中,以一种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也不能只看到权利,不能认为之因为是权利就可以在行为表现中完全任由自己的意愿,还应考虑集体的利益。

其二是有些学生主张权利呈现自我化状态,只关心自身利益,而不关注身同学的感受,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容易使小摩擦演化为大冲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极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法学的专业教育更易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坚决维护自身权利的思维方式,只从自身权利的角度看待问题,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很难妥协,这种思维方式给他们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如,在宿舍矛盾调解问题上,我经常能看到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只说他人的种种不当之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很少能以客观的、全面的立场来谈自己言行的不妥之处,不能意识到自身的行为给同宿舍其他同学带来的影响,在关系的处理上不作让步。

其三是学生接受法学专业教育,应该具有更强的遵纪守法意识,但还有个别学生的意识不强,出现违背校纪校规的行为。从一般的思维模式来看,既然学生以法学为专业,更应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因此理应按照学校的有关纪律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有时学生往往能够考虑到“用法”的问题,意识到自身权益的维护,而对“守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规范作用的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而没有严格遵守。

二、对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在认识到上述的一些问题并从而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时,我不仅面临困惑,同时也在思考问题的原因所在。总的来看,有的法学专业学生表现出的知法、守法、用法的一种不和谐状态及权利、自由主张绝对化、自我化等现象,既与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有关,也与影响所有大学生行为处事的一些因素紧密有关,那么在思考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对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1.引导学生要在全面理解有关法学知识和法律精神的基础上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以确实做到以一个法律人的严谨思维来处理事情。如对于自由的认识问题,自由并不是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的主观任意性,而恰恰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自由对于人的价值来说,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因此,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自由”都是指法律自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受到法律保障或得到法律认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人的权利。所以,学生不能将西方社会中的自由照搬进来,不同国家法律规定的自由范围不同,超出法定范围来行使所谓的自由就会变成违法行为。

2.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的厚重、优良的传统美德,如整体至上、仁爱兼利、自强不息、修身自律等优秀品德,使其在争取个人权利和维护自身利益、崇尚自由时时懂得团结协作、互相谦让,与其他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为集体的荣誉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校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75-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要求,全国有600所新建本科院校(又称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的问题,而高校转型具体要落实到观念更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文科专业,它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欲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问题做些探讨,期望抛砖引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挑战

(一)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转型就是概念转换

很多人认为将学校更名或换块牌子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就是将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回归到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即可,“一夜回到十年前”。本来,转型是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转轨,这才是高校转型的应有之义。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依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而专业的课程组织通常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方式。[1]具体而言,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种课程类型,横向上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程类型。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仍然沿用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地合作,尤其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专业。以上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如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脱节;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的问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是如此。笔者参观考察了湖南、湖北和安徽近20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等,导致应用型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1.在培养目标上,往往追求高层次,没有很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么宽泛的定位,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2.在课程体系上,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几近雷同,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3.在实践和实训环节上,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虽然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上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学时学分的分配,但安排得不合理,而且,有的形同虚设,如“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因经费问题就难以落到实处。

(四)学生就业情况与培养目标不符

据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在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情况大致有四部分: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0%左右的学生当中学教师,还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另某职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这种脱节或源于培养质量不高或源于结构不合理;二是本科院校没能给学生提供自由转换专业的机会,不少学生只好在“情非所愿”的专业中修完学分、拿到学位后再另谋他路。这种培养以及就业的后果很严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2],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不能简单化,不能搞一刀切。它虽是文科专业,但培养目标也可定位为“理论性兼应用型专业”,也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应用型人才,为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我们要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文章,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教育,并把校地合作教育作为突破口,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校地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

一是校地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注重合作开发课程,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设置系列特色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是地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地方参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建设,合作构建“双主体”共同实施本科教育。地方经济文化管理部门有一大批的专家,他们学有所长,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双师型”人才。近年来,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注重聘请地方专家(又称“土专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教育,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校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要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在校内,要建立一批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训基地,如普通话实验室、“三笔字” 实验室、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等,这能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质,所以必须常抓不懈。在校外,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就是与中学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章立制,为搞好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保证;二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习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有效开展励志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新农村怎么建设?怎样规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必须加以思考,必须为之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服务学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活动”。[4]当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可以扩大,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到外地或外省建立。

(二)校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双师型”教师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提出的“双师型”标准比较科学,它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让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的人才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地方专家、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50%。

(三)校地合作共同搞好产学研

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好方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积极与地方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四结合、四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5]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安排产学研“合作教育周”,即除常规的实习实训外,还安排了大一至大三的“合作教育周”。其主要内容为:大四的教育实习不变,大一的第2学期期末安排1周,大二、大三的第2学期期末各安排2周,学分共有5学分,产学研的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包括教学、讲座、调研、考察、讨论和撰写报告,等等,由地方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学校按学生人数拨发经费,这就是“1+2+2”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运行3年,它有措施、有经费、有评价机制,能很好地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开展校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这里的“校校合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意义重大,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整合,让学生受益。既可以互派教师交流上课经验,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管理,又可以互派交换生,一方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对方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有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3+1”模式或“2+2”模式,也有“3.5+0.5”的模式,本科层次学历教育项目。通过“校校合作”这种模式,实现了两校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是指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中学的对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怎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中学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目标或核心目标,所以要求高校与中学开展对接研究,高校应派教师到中学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中学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体来说,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改革的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论述强化校地合作教育的改革措施。我们应该将偏重理论型的教育模式改革为理论兼应用型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理论兼应用型文科专业,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符合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 注 释 ]

[1] 邹广严,练玉春.准确定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N].光明日报,2014-06-03.

[2] 张健.应用型本科等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3-03-31.

[3] 朱士中.亲近业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3-0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德育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育教育,都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施加有利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我国院校应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一方面,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例如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另一方面,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无论学生毕业后选择哪个方向就业,学生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将思想政治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促使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教师根据德育大纲组织课堂教学,将德育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之中,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满足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德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实效性,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德育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政治参与能力。教师将两者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理念落后

德育教育理念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过于落后,无法发挥德育教育作用。第一,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联系日常生活,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存在理解误差,认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同,不能主动开展德育教育。部分学校将德育和智育相分离,没有为教师提供帮助,使得教师产生错误思想,致使德育教育严重失位,无法在教学中全面开展。第二,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不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致使学生出现知识脱节现象,降低了教学质量。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无法提供针对性指导。

(二)德育教育方法陈旧

德育教育方法影响德育教育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德育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认同和实践。第一,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育学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实践是加深学生知识印象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势必会出现多种问题。第二,教师忽视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双向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没有及时反馈信息,导致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

(三)德育教育目标过高

德育教育目标,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部分院校的德育教育目标过高,脱离社会实际,难以起到指导作用。过高的德育教育目标,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还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德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道德追求的层次性,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要求,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过于至善和高尚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中并非普遍道德现象,我国院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和学生水平不符,让学生觉得自己和目标相距很远,打消了学生学习热情。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对策

(一)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应创新德育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摆脱陈旧理念束缚。教师需要联系现实,从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积累教学案例。教师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差异,通过德育教育填充思想政治教育空白部分,全方位培养学生,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其次,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加强人文关怀,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学生思想问题,找准教学着力点,通过德育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教师需要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指导,促使大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最后,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德育理念,让学生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帮助学生内化德育知识。教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国家,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校应支持教师工作,鼓励教师融合德育和智育,构建完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师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

(二)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应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使德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第一,教师应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学生成组讨论争议话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让学生将所学德育知识外化为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积极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框架,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学生传递信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强化德育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微课设计,丰富微课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同。教师可以将微课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全过程,发挥微课教育作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制定合适的德育教育目标

我国院校应制定合适的德育教育目标,应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渐进性和阶段性,逐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第一,基本德育教育目标。基本德育目标,是对学生做人的要求,包括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修养、诚信品质等。学校应加强队伍建设,将教师树立为榜样,让学生模仿教师,促使学生发展成具有健全人格、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第二,高层次德育教育目标。高层次德育教育目标,是对学生做高尚的人的要求。不仅对学生自身理想提出要求,还对学生服务人民、社会提出要求。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力度,构建专业化德育教育队伍,分层培养学生,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在制定目标时,始终坚定政治方向,端正政治态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对水平低的学生适当放低标准,针对性进行德育教育,使全体学生共同共发展。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5

关键词: 体育舞蹈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策略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符合市场定位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专业。体育舞蹈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专业,目前这一专业在全国很多综合型大学和体育院校都已普及,然而对于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和其他专业学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体育院系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辅导员和舞蹈专业课教师应以体育舞蹈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点为根据,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恰当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1.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与原因

当前,大多数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的政治观念比较成熟,具备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党爱国,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大局观,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认同。这一结果与、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全国八省74所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体育舞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1学生重业务轻德育。

由于就业压力大,不少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出现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德育的情况。他们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只有专业技能高才有助于将来就业。学生大多承认德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就业的压力下提高求职竞争力而纷纷报考各种辅导班。这种情况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不理想。

1.2体育舞蹈学生以女生为主,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厌学情绪。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而思想和性格略有差异。处于多元文化中,面临各种社会思潮、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女同学爱美爱攀比,虚荣心较强,学习动机不强,甚至有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有些学生对较严格的学生管理产生排斥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

1.3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体育艺术类,生源的基本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体育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属于体育与艺术所固有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他们活泼好动,爱好广泛,舞台感强,在学习生活中表现欲比较突出。高校管理上常常脱离体育舞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大众化的思想教育,忽略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

2.加强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面对体育舞蹈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纪律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导引策略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2]

2.1发挥班干部和党员作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学生干部是师生联系的桥梁,应组织和倡导各项具体学生活动、思想政治活动。站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这个平台上了解同学、贴近同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党员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作为管理者,加强师生感情、保证无障碍沟通,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是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

2.2培养政治意识。

大学教育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理念,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摒弃功利思想,培养良好的政治意识。[3]

2.3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教育,突出教育内容的个性化。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了解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特点,有效地改进工作方式和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地提高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4强化制度建设。

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完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举止与言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技能。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相互结合,从而制定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符合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

3.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体育舞蹈事业的未来。为此,社会和学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针对现有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原.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09(0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工学结合是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重要模式,即学生在校求学期间以实习或半工半读等形式适当参与现实职场的工作。这种职业教育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奠定相当的实践操作技能,以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场环境氛围。

一、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常见问题

1.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在教材、书本口述加板书的教育形式中,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让思政教学成为了纯粹理论讲解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由于不能与关注职业技能养成的专业知识教育间建立足够的联系,故而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不少学生只将思政课程当作不得不学的负担,或是死记硬背,或是干脆逃避。

2.成效难如人意

从工学结合的视野实现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转变,本质上就是突破传统模式下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相对僵化、机械的缺陷与不足,继而促使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水平。而正因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传统模式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极易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恶性循环中。

二、工学结合视野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工学结合的视角转变传统高职思政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发现思政学习与自身职业生涯间密切的关联性乃至促进性,也就更易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一旦发现了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使自身提高职业竞争力,学生就能对学习产生相当的重视甚至好感,其学习就可从被动变主动。

2.有助于兼顾学生职业能力与教育成效的共同提高

将思政教育融入工学结合的大环境里,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技术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职业道德、从业思想水平的提升,也就可使其朝向更加优秀职业人的方向发展。在这样共赢式的教育形式里,不仅思政教育成效能够得到提高,且学生也更有可能成为符合未来职场期许的合格职业人。

三、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转变策略

1.从现实职场的切身体验中加强思政教育

进入真实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或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接受体验式教育,让课堂理论在客观的职场中从平面转变为立体、从刻板转变为生动。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生能够从企业文化强调的爱岗敬业、诚实和谐、遵章守纪等思想品德元素中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了解到课堂上的理论并非仅仅只是存在于教材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职场需要,是适应越来越严苛的人力资源竞争的必要条件以及有效拓展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和奠基石。无论是企业对员工准时到岗的细节要求还是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与监督都是合格职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思想在客观层面的需求与再现,学生在这样的职场氛围中能够更加自然地理解和领悟课堂理论知识的要义与内涵,进而将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率。

在实训基地中结合专业化职场技能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突出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技师群体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水平是实现教育转变的又一举措。比如,这些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要求就是开展责任意识、诚信思想最好的范例。面对这样客观的实例,学生必定能够对其职业思想与道德意识产生相当的尊重,同时进一步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严肃性与现实性。

让企业工程师、技师成为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高职思政教育实现转变的另一途径。特别是这些职场专家们能够将本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带入实训基地,强化企业对于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等优良职业道德的推崇。有了这些专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学生必然能够有效转变对思政教育的成见与偏见,从而在主观上开始重视思政学习,而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

2.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服务于学生就业的又一渠道

一方面要让思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音人”。教师不仅要设法帮助学生解决实训与实习期间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精神困惑,而且应当着力引导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尤其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优良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相对特殊的社会阅历和心理状态常常会使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相对缺乏自身职业发展的自信心。如果在实训或实习过程中遭遇暂时的不顺利,这些学生比较容易产生挫败感或焦虑感。而思政教师则需要更加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其辅助或纠正。

比如,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的负面想法,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下全社会范围内对“工匠精神”的大力推广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对职业深度与广度的决定性影响。

另一方面,要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更具实效的举措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更多会就职于基层岗位,而这类职业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人际交互活动,也就对就职者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思政教师不妨由此入手,将思政教育融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教育中。比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成功实现交互的前提之一是诚信。实事求是更容易促成一桩交易的达成,也更易使同事之间形成和谐的共事氛围,更可能让职业人因为累积了足够坚实的诚实信用而在职位晋升、人脉维系等方面拥有更好的机遇等。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借助更多前沿科技丰富教学手段,而且也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使思政教育更加密切联系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整体趋势。

比如,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让世界五百强企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员工职业道德的看重等元素成为丰富生动的影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功企业对员工品格、素养的高标准、严要求,从而更加重视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的学习。

此外,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即时通信技术也可以作为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手段之一。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实训过程中遇到了思想上的问题都可以借助这些线上技术实时与教师开展讨论,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师则可以借助这些更加灵活的载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让潜在的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眼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一方的价值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对学校一方的意义则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方向性的变革,更加符合当下及未来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也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更加与时俱进,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及其资源配置原则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4-7.

[2]赵 伟.培养目标的新界定和我国职教格局的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