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经济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1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专业化;资源祝福;资源诅咒
【作者】何昭丽,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孙慧,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导。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1-0160-007
BLESSING OR CURSE? ON THE EFFECT OF
TOURISM SPECIALIZATION TO ECONOMY
IN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He Zhaoli , Sun Hui
Abstract:
The rich natural and folklore tourist resource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enhance degree of tourist specialization in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quilibrium effects between“income effect”and“resource-transfer effects”of tourist specialization. It conclud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n inverted u-shaped curve. When tourist specialization is less than 041, it shows the blessing effect, when tourist specialization is more than 041, it shows the cursing effect.
Key Words: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tourist specialization; resource blessing; resource curse
引言
旅游专业化程度通常采用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来衡量,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旅游业繁荣度(也有学者称之为旅游依赖度)[1]。
Lanza & Pigliaru从“旅游专业化”的角度对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旅游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从此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了学术界关注的新的焦点。二者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专业化对国家经济增长是有利还是不利;二是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国家规模不同而有差异。[1]Lanza,Temple et al对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提出质疑,因旅游行业的效率潜力低于其他行业。尽管如此,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旅游专业化是不损害经济增长的。[2]
很多研究认为旅游专业化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且增长率高于非旅游专业化的国家。Brau,Lanza et al 将样本按照小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产油国和旅游专业化国家和非旅游专业化国家的分类,应用横截面分析显示当小国专业于旅游发展会使经济增长更快,旅游专业化有益于经济增长。[3]Sequeira 认为旅游专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确实较高。[4]Holzner研究显示旅游专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快,且其工人阶级有更高的教育层次;旅游对于国家总输出有积极影响。Holzner的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控制初始产出水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影响后,旅游专业化较高的国家仍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投资率、中等学校入学率、对外开放度和税收。反映了旅游不仅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通过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提升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5]
也有部分研究显示旅游专业化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阈值。Adamou and Chlorides认为旅游专业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旅游专业化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当超过某阈值时,旅游的高度专业化会使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小,直到消失。[6]Po and Huang将88个国家按照旅游收入占GDP的百分比,即旅游专业化的程度分成三个组,研究显示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阈值的存在。当旅游专业化程度低于405%或高于473%时,旅游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介于两个阈值之间时,旅游导向经济假说不成立,此研究证实了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值的存在。[7]Chang认为在旅游专业化门槛值为小于1497%,或处于1497%与175%之间时,旅游发展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旅游专业化门槛值高于175%时,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关系。[8]
关于旅游专业化受国家富裕程度及规模的影响、旅游专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学者们观点差异较大。Brau等认为旅游专业化可作为国家经济传统影响因素之外的另一独立因素,且认为对于规模小的国家,旅游专业化有利于经济增长。Copeland 和 Brau等认为旅游专业化通过改善国家的贸易条件会加快其经济增长。[9]Lanza和 Pigliaru认为旅游专业化国家一般都规模较小,且因具有高品味度、高丰度的自然资源,利于发展旅游专业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10]Sequeria 和 Campos分析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发现其只在非洲国家存在显著贡献;在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旅游专业化国家(旅游收入占出口比重在 10%或20%以上)中,存在消极影响;其余样本中未发现明显关联效应。[11]Figini and Vici按照小型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产油国的分类进行横截面数据的两组时间样本(1980-1990 和 1990-2005)研究显示:在1990年以前旅游专业化有助于经济增长,从1990年开始二者关系变得较弱,显示了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动;小型旅游专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大于小型非旅游专业化国家,因此作者不支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增长。[12]
虽然一些小国家因具有高品味度、高丰度的自然资源,利于旅游高度专业化发展,但旅游专业化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也不绝于耳。虽然旅游业可以通过消费收入、乘数效应等方式促进经济规模增长,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显示了旅游高度专业化即旅游依赖度高可能会产生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等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对以下国内外近年来旅游高度专业化对经济的现实影响来分析。
欧债危机爆发引起对旅游专业化与去工业化关系的反思。欧盟一些国家因欧债危机经济发展受损严重,使旅游发展去工业化现象凸显出来。因为“去工业化”是导致欧洲陷入危机不能自拔的一个主要原因。[13]工业实力弱的国家更容易陷入危机,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爱尔兰等国。
以第一个受危机影响倒下的希腊为例。希腊债务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国际竞争力差,经济主体并非为工业经济,而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撑。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导致世界各国的出游人数大量减少,这对以旅游为经济命脉的希腊造成很大冲击。且希腊的进口大于出口,为长期贸易逆差,且出口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科技产品缺乏。希腊的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航运业两大支柱产业,希腊加大了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的投资力度,并且投资规模过大,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导致负债增加。截止到2010年希腊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142%。以2010年为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达5257%,其中旅游业占比大于20%,而工业和农业占比分别为1462%和327%,远小于旅游业占比。旅游业作为希腊的主体经济,其快速发展反过来对工业进一步形成挤出效应,使希腊过早“去工业化”,因为工业化时间短,且受自然资源条件所限,所以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制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其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亚洲新兴国家的削弱,导致贸易赤字增加。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希腊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经济严重恶化。
与希腊相似,其他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危机发生前的服务业和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与旅游业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因为大量外地游客的涌入增加了餐饮和住宿的需求,造成旅游地产、相关服务业的虚假繁荣,使得大量资金、财政投向消费业,从而使得工业发展转型升级面临更大挑战。总体来看,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较大的几个国家都属于经济过度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严重。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国家丧失了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业发展又落后,导致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调整,从而难以应对经济危机。这种因某国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工业等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被称为荷兰病效应,经济学家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如Javier Capo对西班牙旅游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西班牙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尽管发展成了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但因为经济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旅游业发展占据了大量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了西班牙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其经济长期增长缓慢,远落后于欧盟其他国家,西班牙被认为患上了因过度依赖旅游业引起的“荷兰病”。[14]
关于旅游专业化的跨国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国内研究才刚刚兴起,且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尚缺乏关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近年来旅游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贵州2012年的旅游专业化程度接近30%。且各地政府仍计划进一步提升旅游专业化程度,因此亟须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现阶段是正向关系还是负向关系,是否存在阈值等问题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
旅游业发展需要以集聚的形式展开,集聚于旅游景区或旅游中心小镇。[15]因为产业集聚,所以各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特征。[16]旅游业的外部性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消费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收入效应;其次是旅游发展对其他产业造成的资源转移效应。
(一)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收入效应
旅游发展的收入效应包括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间接收入。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因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收入效应。无论旅游发展是依托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旅游业的落脚点都归根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旅游消费活动是以旅游产品为基础,旅游产品包含旅游资源。旅游消费不仅为旅游业创造收益,还促进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大于旅游自身因旅游消费而产生的销售产品收益。
旅游发展具有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旅游的过程是消费的过程,旅游消费虽有别于其他的一般物质消费,但却从属于居民消费,因此也是最终消费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净出口以及最终消费等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旅游消费的增加部分将直接作为GDP的增加部分,可见旅游消费需求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旅游发展具有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从产业关联角度看,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前后向关联度大的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旅游消费活动围绕着食、住、行、游、购、娱展开,每一项活动都依附于不同的行业提供基础设施及服务。如与交通设施相关的钢构、石材业;与酒店建筑设施相关的水暖建材业;与游客饮食相关的种植、畜牧业;与游客购物有关的轻工业等。因此旅游的发展能带动众多产业发展及相关就业,从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二)西部地区旅游专业化的资源转移效应
旅游专业化的资源转移效应是指因相关资源更多投入到旅游业发展而转移了其他产业发展的资源,继而影响其他产业发展的效应。
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与经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业发展离不开饭店、交通、景点等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旅游专业化程度越高,当地政府相对越重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旅游专业化程度越高也更易推动旅游房地产投资,这些都将影响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量。旅游服务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层次低,旅游专业化越高就可能将越多的劳动力吸引到旅游服务部门,从而形成对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旅游专业化越高,政府就越重视旅游业发展,因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旅游部门而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投入。旅游专业化越高的地区,旅游在经济体中所占地位越高,政府也愈加重视旅游生态环境,为维护旅游产业的“无烟产业”特点而牺牲其他产业建设的内容。当然旅游专业化越高的地区,旅游部门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增加寻租和腐败行为导致制度质量下降,形成制度弱化效应。
可见旅游占经济比重越高,即旅游专业化程度越高,则旅游对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源转移效应将越明显。
(三)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旅游收入效应与资源转移效应的均衡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即旅游的收入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而最终的净效应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折衷效果。[17]当旅游业收入效应大于旅游资源转移效应时,旅游对经济增长为正向关系即祝福效应;当旅游收入效应小于旅游资源转移效应时,旅游对经济增长为负向关系即诅咒效应。
某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线性关系:一直表现为祝福或诅咒,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关系:祝福与诅咒相互转换。国际学者通过跨国样本的最新研究显示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旅游专业化程度小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值时,旅游对经济增长表现为祝福;当旅游专业化程度大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值时,旅游对经济增长表现为诅咒。本文将按照此思路实证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是线性关系还是非线性关系,从而判断是应该控制旅游专业化程度以保持其适度发展还是继续提高旅游专业化程度,使旅游业在西部民族地区中占比越高越好。
二、西部地区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相关理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内部结构存在影响作用。因此在对这两种理论阐释具有代表性的索洛增长模型和Sachs和Warner(1995)模型[18]的基础上,将资本、劳动、技术、旅游发展及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考察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观点:旅游专业化并非总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福音,也未必总会变成经济发展的诅咒。而其对经济发展有利与否,将取决于区域自身的旅游收入效应与资源转移效应的均衡结果。因此可通过建立旅游专业化及其平方项为解释变量、经济增长速度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考察二者的关系。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模型将加入其他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并且为了考察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性,将引入旅游专业化的二次方项,构建如下基本的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式(1)中,被解释变量g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用人均GDP增长率表示;InYit-1表示滞后一期人均GDP自然对数;TS代表旅游专业化,TS2是其平方项;X为将要引入模型的其他控制变量所组成的向量集,控制变量分别为固定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度、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等;i和t分别代表西部民族地区各截面单位和年份,按照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因数据缺失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其中,α0~α4为待估参数;δ为随机扰动项。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滞后一期人均GDP自然对数的引入主要目的是减少各截面单位初始经济水平的差异,降低经济发展的惯性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模型中除了将旅游专业化及其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还引入其他控制变量,原因是考虑到宏观经济系统的庞大复杂,经济增长因素众多,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与各经济活动时有相互摩擦,旅游业发展对各要素的挤入挤出效应等,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的前提下设定了本文的控制变量集。
(二)指标说明
以上各变量的计算描述参见表1,这些变量基本包含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因素,也反映了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影响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传导变量。据此,将本文所构建的经济增长回归模型展开如下:
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增长率,不过其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报告,但GDP增长率和年平均人口数据可通过统计年鉴获得。因此我们可以运用GDP增长率和年平均人口进行推导获得人均GDP增长率的数据,关系式如下:
第t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第t年实际GDP增长率+1)×(第t-1年平均人口/第t年平均人口)-1(3)
在模型(1)、(2)中,若旅游专业化TS及其平方项的系数α2、α3均显著不为零,则根据α2、α3的符号可以判断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若α2>0、α3
表1经济增长模型的变量定性描述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副本的各指标数据,针对西部11省区(除外)对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旅游对经济的祝福与诅咒检验。
(四)模型估算结果
本文主要考察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专业化与其他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无法充分把握数据信息,已导致由自由度损失而形成的估计偏误;但是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控制个体差异的异质性,且能够扩充样本信息,降低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而显著提高估计的效率;因此,当前面板数据估计已成为验证经济理论、进行经济学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开展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估计解释变量系数所反映出来的西部地区样本整体性效应,所以考虑面板数据的混合最小二乘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形式,通过F检验、Hausman检验显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且通过Modified Wald检验和Wool-dridge检验表明方程的残差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采用Stata软件中的xtscc进行修正。模型的参数联合检验理想,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变量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见表1,另外常数项为0052,不显著,在表中未显示。
检验结果发现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专业化程度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二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拐点值为041。说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当旅游专业化逐渐增大,并向右靠近拐点时,旅游对经济的影响逐渐由祝福转变为诅咒效应,反映出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模效应,且边际效应递减。西部民族地区实现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的最佳旅游专业化程度均值为041,表明在旅游专业化程度小于041时,旅游专业化对经济增长表现为祝福效应,当旅游专业化超过041时旅游专业化表现为诅咒现象。说明旅游业专业化程度存在一定临界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否则会因过度依赖旅游业而导致旅游诅咒。
表2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估计结果
此研究的政策启示为: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固定资本投资状况、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政府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前提下,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表现为祝福效应而非诅咒效应。目前,众多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专业化程度都远低于拐点值041,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可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但应控制旅游收入不能超过经济总量的041,否则旅游将会表现为诅咒效应。但是对于如何发展民族地方旅游还需更多案例支撑,因不是本文论证重点,在此不做详述。
参考文献:
[1]Lanza A, Pigliaru F Why are Tourism Countries Small and Fast Growing?[C]//Fossati A, Pannella G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0
[2]Lanza, A, Temple, P, & Urga, G The implications of tourism specialisation in the long- run: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for 13 OCDE econom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
[3]Brau, R, Lanza, A, & Pigliaru, F How fast are small tourism countries growing? Evidence from the data for 1980 C 2003[J] Tourism Economics, 2007,13(4)
[4]Sequeira T N and Nunes P M Does tourism influence economic growth?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 Applied Economics,2008,40(16- 18)
[5]Holzner, M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each diseas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
[6]Adamou A, Clerides SProspects and limits of tourism-led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Z]Working Paper of the Rimini Centre for Economic Analysis2009
[7]Po, W C& Huang, B -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nonlinear approach[J] Phisica A , 2008,387
[8]Chang C L,Khamkaew T and McAleer M J A Panel Threshold Model of Tourism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Z]Working Papers2009
[9]Brau R,Lanza A,Pigliaru FHow fast are small tourist countries growing?[Z]Working paper for CRNEOS2003
[10]Lanza, A, & Pigliaru, F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Does country's size matter?[J]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Scie nze Economiche e Commerciali, 2000,47
[11]Sequeira T N and Campos C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Z]Working Papers2005
[12]Figini, P, & Vici, L Tourism and grow 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 Tourism Economics , 2010,16(4)
[13]欧洲推动“再工业化”增强抵御危机能力[N]人民日报,2011-11-28(10)
[14]Javier CapZ Parrilla, Antoni Riera Font Jaume RossellZ Nadal Dutch Disease in Tourism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Spain[Z]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2005/01, Centre de Recerca Econmica ( CRE)
[15]邓冰旅游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16]郝寿义,范晓莉城市化水平、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我国2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1)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2
一、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是文化这些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
二、漓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然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究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往往会出现摇摆不定、含糊不清的目标定位问题,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课程体系设置严重滞后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重复现象严重,如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而在旅游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又涉及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前厅管理、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管理等等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社会生活第一线的需要;所以在课程计划的变更、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趋势,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当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经费和理工科专业比起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学校所拨实践性教学经费有限,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路线和带队老师的安排上,不得不以资金的多少而设限。如我们学院在安排最具旅游专业特色的综合野外实习时,资金多时便安排到龙胜等地进行实习。经费少时,就安排在黄姚古镇门票较便宜的地方实习。往往一年一个样,很难做出长远安排,也无法建立稳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再者,实践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外出带队实习的老师无论从体力上还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都远远高于在教室授课的老师,而待遇上又很难体现出差别,所以大多数老师也不愿意承担此类课程。其次在实践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监督等环节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致使学生实习之后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不具有实质性的效果。
三、漓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各高校的培养方向确定,其中,本科学生应以培养各级管理人员为主。专科学生应以培养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为主。因此,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基层管理人员,培养对象应具备旅游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服务的程序、操作规范,熟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有关泛北部湾周边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专业应用上,能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笔译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学校需要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能力分析与分解,然后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样,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才不会出现重复现象。一般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旅游英语、日语、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语言文字、导游与旅行社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六个方面,并有针对地设计了相应的六个模块。在旅游英语、日语模块中,设立了旅游英语、旅游饭店英语、旅游日语、英语口译等课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计算机应用模块中,安排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生需要取得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其具体的培养途径可通过学术交流、培训、进修等措施,持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企业实地学习,掌握旅游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创新,突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度超前性以达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同时,也可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些高级管理人才来校兼职。比如我院旅游学院近年来从市旅游局、自治区旅游规划处以及龙胜温泉旅游公司聘请了一些旅游高级管理者前来任教。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68-02
1 解读竞争力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基于此,我们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竞争力描述为:该群体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①核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外在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③环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所毕业的学校、学院的品牌效应、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
一般说来,核心就业竞争力是该群体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基础。外在就业竞争力是他们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面,因为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求职过程中,这也是最被用人单位看重和容易被判别的能力。上述这两种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教师、学生有能力改变的两种能力。相比较而言,环境就业竞争力一般是学校、教师、学生难以改变的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仅限于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外在就业竞争力。
2 该群体大学生竞争力的SWOT分析
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就业竞争力中并给予了一定的阐述,主要是想通过对毕业生其个人因素及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所启发。
第一,优势(strength)。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或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此,该群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此外,他们普遍具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学习能力强。
第二,劣势(weakness)。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就业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但是,近几年,该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择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用人单位;其二,对单位待遇期望值过高,忽略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
第三,机会(opportunity)。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的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实习基地、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以国家政策为例,全国好多省份相继出台了允许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自由进入的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威胁(threat)。目前,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在“大众化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3 如何适应环境,打造竞争力
作为该群体大学生,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打造竞争力:
第一,寻找市场机会。该群体大学生的市场机会应该说是很多的,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面对这些机会,重在如何进行细分,并选择自身的目标。在旅游企业对旅游消费者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也要对旅游企业进行需求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的需要,从而更早地发现自身的发展机会。
第二,独特定位。定位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由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原意指“确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是企业要设法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特性。全过程大概包括三大步骤:①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②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③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那么,结合这一理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当如何做呢?从客房群(就业方向)角度看,可选择旅行社为主的相关企业;从竞争的角度看,该群体需要明确自己与非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比如掌握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也与同专业的、不同办学层次的学生相比,有没有优势?最关键的是,与同一个层次、同一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可定位于技术领先者,因为该群体大学阶段主要在学习相关旅游技能。
第三,制定竞争及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着眼于怎样竞争,而发展战略着眼于怎样发展。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战略,也需要发展战略。这就像部队一样,不仅需要谋划打仗,而且需要谋划发展,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
4 结 论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和有力支撑。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客观、辩证地实现自身利益相对最化大,既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以小带大、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升级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发展;困境;措施
一. 前言
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及民族的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及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涉外旅游专业是高校为了与市场的迫切需求相适应,为了对专业性较强的涉外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所设立的。就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而言,应当准确的定位专业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涉外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加以切实的确立。可想而知,若缺少较为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那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便无从谈起。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迫切解决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研究高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许多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均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比例。通常设置的课程为:选修课、职业拓展、职业基础、公共基础等课程,其中,选修课与公共基础课占据整体课程的1/4,而职业认证及职业技术有关的课程却不足1/2,这样的课程设置合理性严重不足,无法将有着较强专业性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出来。
(二)教材及专业师资方面的问题
高校涉外旅游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将专业知识的应用掌握好的同时,还应当对应用外语的能力加以重点强调。在涉外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基本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双语教学能力,这便给高校涉外旅游专业的相关教师提出更新及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有待深入的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加以进一步培养,而由于高校教学成本上的制约,使得优秀师资的引进存在较大的难度。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外语教师教外语,专业理论教师教理论的不良局面,导致课程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导致专业课程学习有着显著的拼凑色彩,专业课程的特色性明显不足,未切实的将实用性的专业定位抓住。
(三)专业定位方面的问题
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归属于旅游管理的范畴,是语言方向旅游管理细分之后的班级分配。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通常为四年学制,而且教师较为重视的是实践教学。因此,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较短,许多学生及教师便模糊了涉外语言及旅游管理的定位,应该将涉外语言课程设置多些,还是旅游管理多些,目前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有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正是因为考试通过之后才能够颁发导游证书,学生为了将资格证书取得便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背诵,导致语言学习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我国高校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向有着较好的成效,但是小语种方向诸如西班牙语、日语等属于全新的一门语言,在学生对这些小语种进行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重新定位及思考涉外旅游专业,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三.强化高校涉外旅游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重新创设专业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涉外旅游专业有着相对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也普遍缺乏专业特色。就涉外旅游专业来说,应当将语言课程的重要性加以突出,同时还应当将旅游管理理论的学习力度适当的加大,将以往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加以转变,在课程教学中积极的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专业方向
高校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定位应当真正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目前市场中迫切需要的是精通外语的导游人才,所以,涉外旅游专业应当侧重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对涉外旅游的概念进行定位的时候,就应当将语言能力加以突出,在语言能力较强的基础上,重点将旅游方面的知识加强,以便于培养出有着广泛的旅游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综合型人才。
(三)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当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加强,重视培养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大力的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和进修学习中,支持教师到有关企业挂岗学习,以此对新型的师资队伍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引进优秀师资的力度尽可能的加大,对新鲜的力量加以吸收。在涉外旅游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的转变,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不可观的教材状态下,教师应当将授课的方式改变,采用评价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切实的成为课程的主体,促使学生自主的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对情景教学的模式加以采用,让学生对剧情中的人物加以语言角色的扮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入境旅游便成为一个主要的旅游产业市场。由于入境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需要对大量的外语导游进行配置,因而涉外旅游专业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高校应当尽快的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专业发展策略,以便于培养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翠清,陈敏,张巍巍.涉外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唐山学院学报,2010(6).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5
[论文关键词]经营性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 内涵 问题
[论文摘要]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征的探索和现存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8-03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则是两者的结合,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应用性
旅游业发展初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表现为较强的应用性,这是由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处于实际操作一线环节。和发现、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活动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具体运作,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旅游人才的应用性主要表现为技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特别突出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相对来说,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别重视的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2. 国际性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特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人才的国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素质方面,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广”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多学科基础知识;除熟练掌握本土知识外,还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表现为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必要条件是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开展工作;最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迅速把握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同时,在经营活动中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民族形象,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通过对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既注重应用性又注重国际性,两者缺一不可。以此入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围绕应用性、国际性,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因素的优化组合。
1.“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
“大专业”是指设置旅游管理大专业,“多方向”是指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划分数个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国际化”是指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向中设置国际化专业方向。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这个大专业的基础上,在大二阶段针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如旅行社方向、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酒店方向、国际会展方向、烹饪方向、职教师资方向等不同专业方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去向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确定了“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宽基础”指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设置多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活板块”指在大学高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以我院为例,低年级阶段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设置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高年级阶段,学生选择国际导游、国际酒店专业方向后,在课程板块中设置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跨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美食、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将严重缺乏“应用性”;只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则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院正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直以来两者并重、齐头并进。专科层面的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够用”,本科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扎实、全面”,硕士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创新、发展”。实践教学则充分体现“应用性”原则,使实践教学环节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通过校内实践实训课程、课余见习、课余实习和短时期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完善,在文科实训中心设置了模拟中餐厅、西餐厅、酒吧、前台、客房、三维立体实景模拟导游室以及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供日常实践教学;本地实践教学基地前湖迎宾馆、力高皇冠国际酒店等均为省内四星级以上著名酒店,主要供课余见习、实习及短时期顶岗实习;省外的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其中不乏上海、深圳等地的国际性酒店集团,甚至包括一些国外酒店集团。此外,我院还成立了大学生旅游协会,积极开展礼仪大赛、辩论赛、歌舞比赛、模拟导游大赛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又有利于企业发展,是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以我院为例,产学研结合成为一种全过程的深度结合。首先,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审议与决策,参与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更能够符合行业需求;其次,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组织学生赴国外企业见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还可通过交换生的方式,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及资格证书。最后,我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国内及海外就业市场。
5.“国际化双高双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高”指学历高、职称高;“双师”指教师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格。我院在努力提高教师职称与学历的同时,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双高双师”师资队伍。
“请进来”主要指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或直接担任兼职教师;还可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在“走出去”方面,要求专业必修课教师必须到旅游社、宾馆相应部门挂职锻炼,并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证书,如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导游证、调酒师等中高级证书;同时将本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国外访问学习期间,也可到国外旅游企业见习或实习。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目前我院“国际化双高双师”比例达到90%,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6. 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注重教材的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双语教学教材,如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课程;甚至可直接采用国外旅游专业教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外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运状况;另一方面,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江西历史文化》、《鄱阳湖经济区发展概况》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好家乡的学习热情。
7. “双证书”齐全的考核制度
现今社会双证书并重,学生只有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求饭店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导游、旅行社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导游证”,国际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英语导游证”。并且鼓励学生获取跨方向证书,如饭店方向的学生持有“导游证”。我院与旅游局合作,在校内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面向全省高校举办导游证考前培训,鼓励本专业学生及外校、外学院、外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几年来,我院导游证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首位,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 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有个常见的误区,认为会说一口流利外语就是国际化人才,孰不知合格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从多方面进行认定。根据文章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特征的概括,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缺一不可,应从这四个方面来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每一个一级指标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如知识素质可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2个二级指标,能力素质细分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5个二级指标,思想素质分解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2个二级指标,技能素质细分为专业技能、沟通技能2个二级指标。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我院办学实际探索出来的,本模式已经顺利运行了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发等.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汪明林等.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