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1
1化学农药的应用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整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化学农药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附属品,属于经济型产品,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1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在经济飞速进步,人口急剧增长的时代,要想人们不再面临“”问题,解决每一个人的温饱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据悉,在2050年时,世界的人口总量可能将达到90亿,这就意味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刻不容缓,农作物的总产量要在现今基础之上大幅提高。要想达到农作物增收的目标,化学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首先,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在防虫治虫上发挥极大的作用,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被害虫损害;再者,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作物向更好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方向生长。如果没有农药的使用,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必然会再次面对温饱问题。1.2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大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要想在仅有的农业用地上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增收,化学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是物价的上涨依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担。农民要想得到一个高创收,就必须使用化学农药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大。1.3高毒含磷农药的使用仍然较为频繁含磷化学农药较其他有机化学农药来讲,具有更高的毒性,含磷化学农药的残留会给人和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2010年,国家农业部下达禁用高毒有机含磷农药的公告,全面禁止含磷农药的使用。自公告以来,含磷农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抑制,但仍有不法商人利用法律制度的空子,进行含磷农药的违规生产。不少农民也因为含磷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高效的杀虫性、除草性,从而选择继续使用高毒含磷农药。因此,在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高毒含磷农药的使用依旧不容小觑。
2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帮助农作物顺利生长,也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农作物的增收。但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也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一,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的主要作用使防虫治虫、防草治草。在化学农药发挥作用的同时,会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第二,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农药多以喷洒和填埋的方式使用于农作物上,这样就会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2013年,山西长治发生有机物苯胺泄露事件,使周边人畜的用水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2015年9月,检察机关发现,贵州玉屏湘盛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废水和废渣淋溶水导致厂区周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土壤中铅、锌、砷、镉、汞等重金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超标。第三,化学农药的使用危害人体健康。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化学农药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长久性的;另一方面,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某些农作物产品带有化学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残留一旦被误食进入体内,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很大的威胁。
3化学农药使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助力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农作物的增收,使农业的发展能够跟上人口的增长,必须注重化学农药的使用,但是化学农药的使用给大气、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都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如何权衡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现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将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助力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点:3.1宣传化学农药科学使用理念,促进农业与生态共同进步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意识形态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方向。面对农民滥用乱用农药的问题,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政策,宣传化学农药科学使用的理念,促进农业与生态的共同进步。首先,要宣传正确用药、科学用药的理念,引导农民在农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在少量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其次,政府要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使其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杜绝国家规定的高磷有机农药的使用;再者,当农民有了一定的辨别真假农药的意识,具备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之后,尽管仍旧有不法分子会钻法制的漏洞,生产不法农药,农民也不会再购买不法农药,不会纵容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3.2健全法制,抵制劣质化学农药的使用劣质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不能实现农作物的增收,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劣质农药在生产合成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压力与优质农药相比是一样的,但是劣质农药的性价比很低,劣质农药的使用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改善这一现象,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健全法制,引导农民一起抵制劣质化学农药的使用。首先,国家应该加强化学农药产品出厂的检查制度,对于不达标的农药产品不允许出厂;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化学农药产品的市场监测和监督,防止不法分子成为法制的“漏网之鱼”;再者,国家及其相关部门要对生产劣质化学农药的厂家进行有效的治理,给与其罚款或停业的处罚,进而防止不法商家的再生,保证化学农药市场的安全、绿色、高效。3.3加强环境和水质监测,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现今农业中常用的防止技术是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了环境和水质污染。因此,加强环境和水质的监测力度,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资源是势在必行的。同时,推广综合防治技术,不再单一的采用化学防治技术对待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虫草问题,也是现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生物防治技术在防虫防草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环境问题的出现,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3.4加强低毒高效农药品种的开发加强低毒高效农药品种的开发是现今有机化学农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众所周知,含磷农药在农作物的防治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效性,但其造成的副作用是很大的,具有持久性、不可避免性,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低毒高效的农药新品种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科技部门要加大在低毒高效农药新品种开发方面的投资,鼓励更多的科学研究者投身于新型农药的开发过程中;其次,作为化学科研工作者,要及时意识到新型农药的应用前景,致力于新型农药的开发。3.5寻找新型污染处理技术,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化学农药的应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全球性的,解决水质污染是现今环境污染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污水处理办法包括生化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等,但这些方法不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残留的有机农药残留,甚至还会产生活性污泥等二次污染,其经济效益较低,因此,研究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解决污水中的化学农药残留迫在眉睫。寻找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科研工作者以及工程开发者的共同努力。国家行管部门要给予科研工作者一定的科研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安心进行科研基础工作研究。科研工作者要立足于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开发新型的可应用于实际的污水处理技术。
4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好的环境会使人有好心情,会提升人的幸福感。如今,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权衡化学农药使用的利弊,虽然不能杜绝使用化学农药,但可以杜绝使用高毒含磷有机化学农药,杜绝使用劣质化学农药,开发新型的、高效的化学农药新型品种,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致力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经雷鸣.论化学肥料与无公害农业生产相互关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2).
[2]孙跃枝,冯进智.创客———化学农药的功与过[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6).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虚拟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建设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50-02
1 数字化学习环境
1.1 数字化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思考已经不止局限于过去的方法,人类的学习发挥能力需要有个提升的空间,因而产生了观念:数字化学习。粗略来说数字化学习就是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身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用计算机或者其他多媒体工具进行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学习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重点,它的数字化特点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变,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靠拢,从而演变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变成数字化。
1.2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解
计算机、通讯和网络这三者构成了信息技术的重心,所有的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也是这3个因素。多媒体计算机是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应用必备硬件,此外还包括网络化的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本质是对学习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这需要到位的理解。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需要信息处理,使得信息多媒体化,能进行网络传输,能智能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产生虚拟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都是高校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此外校园网络等公共设备可以信息多样化处理,对于国外的一些优秀学习资料可以共享给高校学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使用有用的学习材料,实现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的对接,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1.3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因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数字化学习不再是仅靠高校教师课堂上的传授知识和课本简单枯燥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料,有效搜集相应的学习资料,对知识进行探究,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学所知识,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表面学习更有深度。所以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几个特点,首先对于高校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是更加随性的,对学习资料的获取没有特别多的限制,其次高校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更加具有实际效果,学生能更加主动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调动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以及其他的多媒体工具进行课程学习,使得探究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有层次。最后,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也有利于与老师的多方交流,不仅只限于课堂上。
2 虚拟图书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对于高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虚拟图书馆数字化学习环境过程。
2.1 虚拟图书馆
我们将虚拟图书馆定义为基于网络来实现信息资源存取的有序信息空间。因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也开始引入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来帮助图书馆的更好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保存相比,虚拟图书馆不仅可以保存珍贵的文献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具备更加便捷实用的功能。虚拟图书馆将信息存储数字化,计算机化业务的操作以及对图书馆的管理。网络信息的传递全面化,信息服务公开透明化,在信息的处理方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图书馆都有着很大的革新。例如,纸质版的文献资料的索引、目、文摘等都进行数字化,用科学缜密的计算机技术合理排版,形成独立的数字化资源在公共服务器上,完成图书馆的内部业务以及对外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利用高速的数字化网络为载体。此外,全球的虚拟图书馆可以统一网络访问协议,这样便于分布式管理,便于学习者的检索利用文献。
2.2 网络设施的建设
高校虚拟图书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需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这需要建立校园网,只有建立属于学校自身的局域网才能再次基础上加以开展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高校通过校园局域网,建立自身的后台数据库,将全部图书资料用数据库开发体系数字信息化导入其中。利用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的数据服务器使得高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访问图书馆的权利。此外对于一些数据资料储存在光盘上的,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大型光盘库来存放学习资料,这样也保证了数据不被破坏或者遗失。虚拟图书馆的网络安全是非常需要保障的,所以需要在高校虚拟图书馆的内部子网安装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防火墙服务器,确保虚拟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会遭到外界破坏。其次,因为学校的局域网毕竟覆盖范围不是很广,学生很难保证能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这就需要高校建立更多的电子阅览室,对学生教师无偿开放使用,这样可以保证虚拟图书馆的使用情况,使其发挥最大用处。多媒体教师也是网络设施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样可以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好利用资源学习库进行数字化学习,实现新型教学方式的开展,达到更优秀的教学实践。
2.3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网络安全防火墙是一种能够加强并控制网络与网络之间访问权限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防止并阻止来自于外部的通过非法手段进入或访问内部的网络和网络资源,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保护虚拟图书馆用户的操作环境安全。防火墙会对多种网络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检查和过滤,以确保网络与网络之间的通信环境是否安全,同时还会对整个传输过程和网络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进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虚拟图书馆的安全。防火墙可以因所采取的技术不同而分为地址转换型、型、包过滤型和监测型,地址转换型即将内部的IP地址转换为一种临时有效的地址,也就是在实际的网络访问时,这个临时的IP地址对外隐藏了真实性,外部网络在访问时并不会知道内部的网络实际情况;型防火墙是一种位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起到作用的服务器,这种防火墙全面的阻挡了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数据传输,客户端需要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时必须先将传输信息和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会对请求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服务器,最终将服务器传送的信息转送给客户端,型防火墙直接阻断了客户端服务器之间直接接触机会,有效的降低了数据传输中可能涉及到的网络安全风险;包过滤型是一种数据的分包传输技术,是通过读取和分析数据包中的各类地址等信息判断这些数据包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就立刻阻止;监测型防火墙是目前一种全新的防火墙技术,这种防火墙能够主动全面的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有效的判断出各个层面数据的非法入侵。除此之外,杀毒软件能够很好检测出计算机中隐藏的病毒软件,杀毒软件会定期下载最新的网络病毒库,最新版本的病毒库能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的查杀。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血压; 尿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94-01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群尿酸(UA)水平逐渐增高, 发达国家约20%人口患高尿酸血症。UA 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有关。近年来,有关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尿酸水平正常的患者[1]。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从而为此类人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门诊、住院及体检中心60岁以上患者,其中高血压前期组(Ⅰ组)62例, 男32例、女30例, 年龄( 73.38±8.24) 岁; 正常血压对照组(Ⅱ组)60例, 男32、女28例, 年龄( 72. 97±8. 50)岁;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Ⅲ组)60例, 男30例、女30例, 年龄(73. 17±9. 23)岁。血压采取美国JNC 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患者和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应用标准汞柱血压计, 测量非同日坐位血压2次或2次以上, 取其平均值。生化指标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hs-CRP浓度,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合作公司提供,操作按试剂说明书严格进行。用美国GE-LOGTQ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10 MHz。对受检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测量,纵向观察包括左右两侧颈总动脉主干段( 分叉前2cm 处) 、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 分叉前1cm 处) ; 动脉后壁表现为“双线型”图像,内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线为中外膜分界线,其间距离即为内膜中层厚度。左右两侧共6点的平均值作为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标准为: 局部隆起, 增厚, 向管腔内突出, IMT ≥1. 0 mm。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用方差分析, 采用Pearson 法进行直线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高血压前期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UA 水平均升高,随着UA 水平的升高,高血压水平也逐渐升高,提示血UA 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同时显示,血UA与血压、血脂、血糖及TMI均呈正相关,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血UA 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引起高血压: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通过抑制一氧化氮途径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导致肾脏血管收缩,升高血压[3]。血尿酸升高或激活血小板,使5-羟色胺、二磷酸腺苷等血管物质释放增多,而致外周阻力增加[4];尿酸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导致肾脏微血管的不可逆损伤,而导致血压升高。
本研究同时表明, 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 IMT亦逐渐增加。众所周知,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颈动脉间接反应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5,6]。高血压前期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导致AS的机制可能是:血中尿酸盐微结晶沉积于血管壁, 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内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膜炎症反应, 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血UA升高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质过氧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致动脉硬化,同时伴有氧自由基生成增加,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使脂质容易进入内皮细胞并激活之释放内皮素,表达粘附分子,促进粥样斑块形成[7,8]。
综上所述, 高血压前期患者血UA水平已升高,且与高血压患者相当,同时存在颈动脉IMT 的增加。因此, 应该重视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UA水平。通过早期筛查及早发现有高UA 的高血压前期患者, 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有效预防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undstrom J,Sullivan L, Agosfino RB, et al. Relations of serum uric acid to longitudinal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J].Hypertension, 2005,45(1):28-33.
[2] Altan , Huseuin U , Gulay H , et al. Serum uric acid is a determina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Am J Hypertens ,2006,19:1055- 1062.
[3] Kang DH,Nakagawa T,Feng L,et al. A role for uric acid in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disease [J]. J Am Soc Nephrol,2002,13( 12) : 2888-2897.
[4] 李浩,宋春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6)::311-332
[5] Amoto R, Tomita H,OkaY,et al.Ra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Iterm MeD,2006,45:605-614.
[6] 申丽红,马素芬,张素叶,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09,8(4):222-223.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4
获得性易栓症患者vWF、Ⅷ因子水平的改变,对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Ⅷ因子;获得性易栓症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7)03-0228-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25
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机体存在先天性高血栓形成倾向,其原因一般为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缺陷;获得性易栓症是指因存在包括肿瘤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或获得性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异常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组疾病或状态。由于疾病的因素,获得性易栓症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出现偏移,凝血功能相对增强,容易发生血栓。通过测定此类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血浆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在发生静脉血栓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在妇科、肿瘤科及骨科就诊的78例患者,均存在获得性易栓症的诱发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同等的。发生静脉血栓的15例为A组:男9例、女6例,年龄41~80岁,平均(60.22±7.89)岁;未发生静脉血栓的获得性易栓症患者63例为B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36~84岁,平均(59.34±10.52)岁;正常对照组(C组)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59.57±10.12)岁。
1.2方法: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7ml于含0.3ml枸橼酸钠的真空试管内(0.109mol/L),立即轻轻颠倒6~8次充分混匀,然后以3000rpm水平离心15min,将血浆置塑料管中一20℃保存最多15天,复融后2h内完成测定。标本要求采集顺利、无溶血、无脂血、无黄疸。应用法国斯塔高STA-R compact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均采用光学仪器每年校正一次;定标液、试剂、质控品为原装配套,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每一项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次检测前均进行定标,然后进行正常、异常两个不同水平质控品的测定,并绘制Westgard质控图,质控结果在控时方可进行患者标本的测定,依据仪器《标准化操作程序/Standardized Op-erating Procedures》完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易栓症患者vWF、Ⅷ因子水平的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获得性易栓症患者vWF、Ⅷ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利用ROC曲线分别求vWF、Ⅷ因子在获得性易栓症患者中的价值:78例易栓症患者,其中15例发生静脉血栓。对于vWF、Ⅷ因子两个变量分别求得ROC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结果见图1、图2。
由图1知ROC曲线下面积为0.88,P
3讨论
在2012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组根据国内相P研究的结果拟定了专家共识。对于高龄产妇、肥胖、血栓形成既往史、手术创伤、口服避孕药、母体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的患者凝血因子、抗凝蛋白及纤溶蛋白存在后天性异常,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种获得性易栓症并存时更易诱发血栓栓塞。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5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82-01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该类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最终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导致患者残废或者死亡[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的标准[2]。观察组中有23名为男性,17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58.22±5.24)岁;对照组中有25名为男性,15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60.89±5.3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探查步骤严格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说明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主要包括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数量、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等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试验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情况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致残或者死亡,因此,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等各项信息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会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就会导致血管狭窄发生,最终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3]。目前临床上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性斑块、复合病变期斑块、以脂质为主的软斑,前两种属于稳定性斑块,后两者属于不稳定斑块。通过从斑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它主要包含了脂质核心、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帽。脂质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游离的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和胆固醇,这种物质也是斑块稳定与否的主要鉴别因素[4]。核心部分的脂质在不稳定性斑块的体积中大约占据了百分之四十;纤维帽的组织成分主要是胶原、来自平滑肌细胞的蛋白聚糖、弹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朱丹[5]等研究发现,不稳定性斑块中的纤维帽较薄,并且其含有的细胞外基质数量也比较少,一般不含有平滑肌细胞。在钙化性斑块和纤维性斑块中往往分布着大量的胶原组织以及平滑肌细胞等细胞外基质,由于纤维帽的厚度比较大,因此不容易发生破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不稳定斑块,由此表明,不稳定斑块是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尤其是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还发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证实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
参考文献
[1] 卢锡林,姚晓黎,尚延昌,张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9,12:1089-1091.
[2] 李敏,薛群,董万利.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9:2021-2022.
[3] 张琪,车琳,陈晓光.浅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黑龙江医学,2010,03:187-189.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脑梗死;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1]。C反应蛋白是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其血清水平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观察,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清CRP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8例患者均为200804~2009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9)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病程≤3d。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8.7±9.8)岁,为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均排除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心肺疾患,2周内无服用B族维生素、抗炎药及激素史,近期无手术外伤史。2组间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方法
1.2.1 标本采集:入院第2天受检者清晨空腹,使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5ml, hsCRP检测采用透色比浊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GE公司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由超声科医师专人操作,从颈总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改变,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根据超声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类:硬斑呈强回声,可伴有明显声影;软斑呈中等或弱回声,内膜向腔内凸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混合斑呈强回声、等回声以及弱或无回声混合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可有“壁龛”样影像。其中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及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同时存在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P
2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脑梗死与对照组血清hsCRP、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略)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4],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超声下的征象为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一种简单、方便、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可较好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的情况,临床应用日益普遍,故本研究选择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组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颈部斑块的检出率、血清hsCRP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hsCRP水平有关,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慢性炎症过程[6]。CRP是炎性反应标记物之一,在正常人体中含量极微,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强度。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引起动脉内膜的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厚和斑块破裂,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CRP可通过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血栓形成[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hsCRP含量在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不稳定斑块炎症的存在可能导致了继发的斑块形态学的改变,使斑块破裂、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脑梗死的出现及进展[8]。本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和软斑)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斑),提示血清hsCRP浓度变化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与国内的文献报道[9]一致,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因此认为对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炎症过程提供信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结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上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从而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gyar MT, Szikszai Z, Balla J, et al. Earlyonse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markers[J]. Stroke, 2003, 34(1):5863.
[2] 王艳秀,袁建新,王轶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黄慧敏,王涛.炎症、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 15(5):464468.
[5]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2729.
[6]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7] 温红梅.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10(4):298300.
[8] 钱怡宁,张拙,勇强,等.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5):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