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 专业化视域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 体系构建 领域建构

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中,有关小学教师专业定位、专业活动及其专业素质的三项基本规定不仅框架性地勾勒出了小学教师专业形象,而且有助于揭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首先,小学教师的专业定位内在地规定了职前小学教师高水准的培养规格;其次,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是其专业素质全面性的内在原因,也是设置目标体系各具体指标的抓手;最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内涵性回答,也是确立目标体系构成及相关指标专业标准的结构化参照。由此出发,本文从依据和构建两方面详述了目标体系领域构建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问题考察和揭示的是一门职业的本质特征。专业职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方面能够达成技术标准,其赖以工作的知识、方法及程序需要在学理上找到充分的依据,尤其应以科学研究作为支持;二是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能够达成道德标准,视儿童的健康、全面、自由发展为职业生涯的核心价值;三是在工作的自或控制权方面能够达成“专业自主”,可依赖其教育信念、智识及能力克服外力的控制、限定或干扰,从而在职业判断及职业行动上呈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显然,专业自主性是三特征中能够彰显其专业性的关键因素。

从学理上说,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生命奠基,这一工作性质注定了其对小学教师职业高专业性的强烈诉求。其次,小学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年龄特点具体规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内涵:(1)在教育智识及教育信念方面,小学教师必须对儿童达成科学的认知与理解。在这种理解中,既要有对儿童发展过程、学习过程中诸多心理规律的解读,更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来审视、思辨从而悦纳儿童这一生命存在。(2)在教学行为及其他技术性特征上,小学教师必须着眼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差异,不断调试自身的行为,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技能,不断促进知识的心理学转化。明确了上述专业认知,也就澄清了小学教师专业性之所在。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

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是其专业所在。为此,本文尽可能多地陈列了专业领域中每一项能力背后所隐含的职业活动,借以揭示小学教师真实的专业境遇及其对小学教师专业水准的内在诉求。具体见下表: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本身就对其专业素质构成及所应达成的专业水准作出了内在的规定。要想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之需,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之需,小学教师理应在其专业素质构成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1.专业情意:鲜明的师爱・鲜明的童心。

小学教师能否化育生命,取决于其专业情意是否具备两个支点:一是鲜明的师爱,二是鲜明的童心。这是因为:(1)小学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的依赖、信任之情是广泛存在于小学儿童身上的显著心理倾向,其后隐藏着他们对师爱的强烈需求。对此,小学教师必须以儿童一下子能感受得到的方式给予回应,这种方式就是鲜明的师爱。师爱不同于成人对儿童一般化的喜爱。相对于儿童成长而言,师爱自成环境。(2)小学儿童具有独特的童心。童心是儿童心理特征中最能反映儿童之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和根本特性,主要包含或体现在儿童的个性倾向性领域和认知过程中。童心生动地标志了儿童所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唯有童心能够照亮童心,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鲜明的童心。这种教师童心是通过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从而对儿童人格特质充分内化的结果,在教育功能上既能为儿童解读,又能解读儿童、走进童心、引领成长。如果说鲜明的师爱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的“水”的话,那么鲜明的童心就是实现师生对话之“桥”。

2.专业知识:关联・互补・转化。

多样的专业知识是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基本条件。除了要具有小学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心理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为因应小学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知识范畴还需向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向艺体与劳动技能知识作适度的延伸。

重要的还不是简单地、广域地拥有这些知识,而是要经过学习、实践和研究,真正达成多样知识的复合。复合就不是一般化的综合,复合意味着专业知识需达成知识关系上的关联、知识功能上的互补、知识样态上的转化,具体需达成三层关联,三项互补和三个转化。三层关联即基于四年本科教育所获得的专业理性和教育智识,宏观上达成各类知识的总体关联;基于日常工作内容,因应实践的复杂性与整合性,中观上达成“育”的知识、“教”的知识、“学”的知识、“管”的知识与“研”的知识之间的关联;基于课堂教学情境,因应具体问题,微观上达成学科内容知识与学科课程教学论知识的关联。三项互补包括教育类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心理类各学科基础知识之间的互补;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互补;艺体、劳动知识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之间的互补。三个转化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班队管理知识的心理学化,即教师知识向小学儿童经验的转化;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3.专业能力:全面性与特长性。

专业能力的全面性是小学教师回应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素质特征。在小学儿童生命面前,学高未必为师,因为小学教师有效工作的前提是其对儿童生命的主动适应。如果说教师对儿童这一生命存在本身所达成的教育信仰是其专业性的根系的话,那么,系列专业技能及其外显行为则是其专业性的终端。专业能力是否全面,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成效的高低。此外,一身多职仍是当下大多数小学教师难以逃避的处境,角色范畴越大,对能力全面性的诉求也就越强。

当然,能力全面并不等于说所有能力都只能维持在某一基础水平。对实地工作真正有价值的“全面”,往往呈现出“一专多能”的状态。一专是指业有专精,能够精通某一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多能是指在此基础上,能够兼教其他课程,能够多向参与、有效胜任各种教育事务。与此同时,为利于幼小衔接,达成师生对话及促进教学心理化,小学教师也需在唱、画、弹、跳、讲等方面形成一定专长。

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体系的领域建构

领域建构借鉴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多种目标建构范式中的一种。该范式利于学习行为解剖,能在区分领域间差异的基础上,对预期行为逐级做出专业标准界定。我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领域构建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

参考文献:

[1]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教育研究,2007,(11).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关文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构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2

依据CDIO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相关院校改革经验,制定了化工专业培养目标,既培养具备面向化工及相关产业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以CDIO模式为基本框架和背景环境,以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建立符合国际工程师认证的课程体系。

(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以生为本,尊重、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平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共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等7个课程平台。

(1)人文社科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修养。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

(4)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5)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该平台是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实现文理交叉与渗透设置的课程平台。

(6)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7)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CDIO理念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依然只是规划,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每门课程、每节课堂、每个活动上,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我们以“化工设计”这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测试改革想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和积累经验。“化工设计”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课程综合运用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讨论化工工艺过程开发、设备的设计以及化工厂的整体设计。改革前,“化工设计”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CDIO改革后,我们实行的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化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大纲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三级项目,三级项目下设置若干个子项目,学生按6-8人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子项目,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工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项包括构思、设计、实施和改进全过程的团队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内合作、团队间协作加竞争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本课程经过CDIO教学改革后,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化工设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结语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3

应用化学专业是指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对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各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注重高效实用性,普通高等应用化学教育如何找好社会切入点,立足长远发展,为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性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从最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最近十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情况来看:2003年为212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在这十年中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少达到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多,为我国全面推进人才战略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奠定基础。树立人才战略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教育受众和高等院校的参与。要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各专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一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体系。

应用化学是将化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何运用于生产实际,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应用化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升到通信、深海作业、航空航天、探月工程等技术产品,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找好切入点,积极参与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来。“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可以预见,21世纪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是快速发展的行业,科技衍生品不断更新换代,在化工行业为其它行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激烈人才的竞争中,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顺利胜出,也是考验着普通高等教育是否在新形势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培养新思路。当然,最好的答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性选择。那么,立足未来发展,普通高等化学教育机构该如何找好切入点,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化学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性质,应用化学的任务是培养化学与化学应用领域间具有桥梁作用的专门人才。由于应用化学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普通高等院校不能面面俱到。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的提出合理的、实用的、长远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所备更强的综合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地方办学特色。就像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通过有目的、有原理、有步骤、有过程、有结果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完成实验报告的目标。立足未来,明确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指导意义。

优化课程结构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改革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实用性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优化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把专业课程教学与非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的融合,加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培养途径,建立具有特色的、实用的结构模式。根据“理论+应用”的模式,把课程分解成专业基础类、非专业类基础、实践类、选修类等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的从新组合,灵活多样的实现人才培养目的,以适应现代化的知识能力要求和生产技能要求。注重专业基础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类课程在于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类在于实实践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知识体系。也要注重选修类课程的调整,增加开设选修类课程,扩大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活动的社会需求。

优化课程结构不仅要合理的调整各部分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丰富课程的内容。丰富课程的内容,要以理论为基础、实际操作为实践、发挥个人兴趣为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以“多方向、重能力”为指导原则,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转变思想观念

应用化学教育应从长远发展考量,教育主体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客体要体现形势政策、教育介体要符合就业需要、教育环体要配合思想教育。转变传统教育的“当官”观念,为新形势下培养更多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应用化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的学科,这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没有侧重点,导致学生学艺不精,不能独挡一面。同时,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看中老师只注重结果不在乎过程,从而敷衍行事,以致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盲目。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新兴人才竞争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日益强大的人才需求。

扩大交流平台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讲座是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指导性讲座能给切实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扩大交流平台指教育机构利用各种信息对学生进行勉励教育的方法,包括网络、媒体、学术报告、讲座等。同时对于培养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引进外界的新兴思想,也要给学生一个展现他们能力的机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思路,产生思想碰撞,不断地完善人格魅力。

结束语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4

[关键词] 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61-02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我国高等药学院校中肩负着中华民族药业发展的重任,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反映着高等药学院校的现实,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药业的未来。它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两个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病治病的生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然药物化学既阐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方法、结构鉴定及结构优化,以寻找新型先导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及中药质量研究的重要手段;而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和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化学药物性质、探索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两者均是以化学药物为研究对象,为药学领域尤其是新药研究领域中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重要学科。从学科的进展中,可以看出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生物医学背景下培养高质量药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应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优秀药学人才。

1 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其培养目标

药物化学学科在众多医药高校中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内最早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之一。纵观药学学科的发展,自上世纪40年代末国内药学就形成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剂学及药理学四个二级学科,与药学相关的化学更早就已经形成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二级学科。当时无论是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还是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只局限在本学科圈内完善各自的理论、方法及体系,形成早期药学学科经纬分明的学科群环境,这种学科群环境分离于医学和生物学之外。上世纪50年代,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积极关注医学和生物学进展,都希望利用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创造本学科的前沿,导致了药学学科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使病理、生理现象与药物分子的依赖关系明朗化,从药物分子的结构式既可以解读它的化学性质,又可以解读它的生物学性质,包括药物化学学科在内的药学四个二级学科形成的前沿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些联系最终表现为二级学科的前沿方向之间出现交叉点,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模糊化,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更加模糊、广泛交叉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医学和生物学进步同样引起化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出现了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和物理药学,生物学作为桥梁使化学学科之间的界线模糊化,特别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内源性标志物测定方向广泛交叉,并于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化学生物学时代。如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针对相同的医学问题做着各自的事情,特别是在细胞化学领域广泛交叉下,学科界线更加模糊。

可见由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计算机模拟设计及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和技术向药物化学中渗透,使药物化学学科取得诸多方面的进展。这些进展深刻地影响着药物化学的自身行为,制约着药物化学专业的目标,现代药物化学已与大多数人熟悉的经典药物化学有本质区别,已由传统的“化学”向“化学+生物学”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的模式转变并已经被同仁广泛认同且产生积极的影响,把握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调整药物化学学科教育目标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可回避。

2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培养目标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天然药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9世纪初,化学家们对已确定的大量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按照生源、药理活性或结构进行分类,并不断地揭示出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如甲戊二羟的结构单元为萜类共有的生物合成材料,生物碱的前体是莽草酸和α-氨基酸等,即生活细胞合成天然化合物的奥秘被逐渐揭示。20世纪在“药味”浓郁的药学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以色谱技术如柱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试验(如高通量筛选等)普遍开展为主要特点。有专家[1]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再评价研究;研究生药基源化学成分以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及作用机制探讨;设计合理的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仿生合成及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有效性/毒性;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物进化;充分利用天然手性化合物资源,大力开展手性药物研究。在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方面,成熟的药学院校中有相对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念,并随着国内外大药学学科变化动态适当修正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研究生在这种随学科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大药学学科理论熏陶下,对学科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动态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待开展科学研究时更敏锐的科研思路和更有能力开展相关性实验研究,这应归为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增专业普遍化、招生规模超常化、培养目标模糊化、课程设置随意化和经济利益主导化的办学行为给药学教育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2],致使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药物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鉴于笔者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下面从偏向于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药物化学研究生理论教学方面,在原有教学成果基础上,提一些个人看法,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优秀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上好这一课程,对培养天然药化研究生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它囊括了多学科交叉内容。这门课是在天然药物化学基础上开设的,重点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新动向,拓宽天然化合物类型,如海洋生物及低等植物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3-4]等,更深入地阐明其结构的波谱及光谱特征,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除加强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外,还应丰富相关课程内容,如在高等仪器分析教学中增加如太赫兹时域光谱[5]之类的新方法、新技术;增加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相关内容,如如生物转化技术[6]、药物动力学[7]、分子生药学[8]、转化医学[9]、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中药复方研究方法、天然产物活性筛选新技术和中药质量控制等药学研究成果。

3 小结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带头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药学教学模式已在药学院校中被广泛认同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增药学专业的师生对这种办学模式并不太熟悉,不能很好地在药物化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认识药物化学学科在高等药学教育和民族药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加强新增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等途径可以实现使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杨秀伟.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性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1):9-11.

[2] 王威威,崔国辉,赵明,等.以医学进展为依托发展药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J].药学教育,2005,21(3):1-4.

[3] 冯洁,杨秀伟.长松萝中新的二苯骈呋喃和蒽醌[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52-853.

[4] 冯洁,杨秀伟,苏思多,等.长松萝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6):708-711.

[5] 刘囡,徐开俊,周建平,等.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8,32(9):398-406.

[6] Li Fei,Yang Xiuwei. Biotransformation of myrislignan by rat liver microsomes in vitro [J]. Phytochemistry,2008,69:765-771.

[7] 杨秀伟,徐嵬.中药化学成分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9-26.

[8]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09,39(12):1101-1110.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双语 项目化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43-0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可以考虑引入项目化教学法。

目前我院化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的国际合作办学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作为化工类合作办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纷繁复杂,改革任重道远。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1 课程概述

《基础化学(双语)》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双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2 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分子结构,熟悉元素周期表及其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特点及其转化率等有关计算,掌握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3)理解化学平衡、离解平衡、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规律及熟悉其应用。(4)了解能量的两种形式热和功,并对不同过程的热和功进行计算;理解化学反应能量的产生以及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方法。(5)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理解熵和吉布斯函数的引出及其用途;掌握化学变化过程方向的判断方法。(6)熟悉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分类及命名,掌握其性质。(7)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2 能力目标

3 内容标准

4 课程实施建议

4.1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4.1.1 教学方式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基础化学(双语)》课程每部分内容教师应设置恰当的任务或情景,启发学生分析,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生产实际举例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湖中理实一体化,一方面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上升到理论知识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操作和现象分析能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4.1.2 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不能单凭期末的一张试卷定成绩,尤其针对目前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能达到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成绩考核,并加强过程考核。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从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态度、对知识的应用性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加以考核。

4.2 课程质量标准与教学评价

4.2.1 课程质量标准

(1)课程体系:《基础化学(双语)》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传统的四大化学的综合内容,他们之间的融合有着一定的困难,但也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协调好这些教学内容,做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新知识,同时也要保持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2)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基础化学(双语)》知识是进行化工生产、分析检验、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不但要培养用化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验问题能力,更要培养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为一名员工的化学素质。

4.2.2 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和促进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应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包括两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应分别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7(8).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范文6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和解决物质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物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1]。物理化学是食品、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1]。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2]。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3]。而物理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公式较多[5],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我校物理化学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食品类各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特点,对物理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知识较深,占用学时较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内容介绍较少,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上是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无专业区别,缺乏应用性。(3)与无机化学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并且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介绍。(4)现有教材缺乏专业相关性,突显不出物理化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5)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

2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物理化学的实用性。同时,注意物理化学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联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节约学时。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注重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应用性,并兼顾前沿性和创新性[6]。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化学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等经典理论,缺少与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联系,抽象难懂。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和侧重,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将前沿热点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的介绍,在授课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减少公式推导,降低学习难度。物理化学是一门与多学科有紧密联系的基础课,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特别是物理化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7]。实验教学内容应结合授课对象,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并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教材建设

现有的多数物理化学教材内容深且广,不太适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使用。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以“够用”为原则选用不同版本的合适教材,合理筛选授课内容,编写理论授课教案。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应用型高校教师要具备教育与知识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3]。教师单一的化学学科背景,限制了其对相关专业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物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例如,教师不了解物理化学在食品学中的应用,对胶体化学等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并且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实验技能,积极参与教研和科研项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要积极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研修。

2.4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将讨论式、启发式、自学式、对比式、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相结合[4,8],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原电池与电解池,采用对比式进行讲授,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理解并掌握;对胶体化学,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介绍卤水点豆腐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兴趣

2.5.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优化[9]。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在教学过程中单一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例如对公式的推导,多媒体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

2.5.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10]。我校教师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习题、教学视频等相关内容放在物理化学教学网络上,并不断更新。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强化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2.6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课程知识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7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水准的有效方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11]。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是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忽视了对过程的考核,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过程化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使学生感到压力,促进学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学习。课程组教师将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和期末成绩(60%)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提问、作业、平时测试等几个部分,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数据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占一定比例。期末试卷减少客观题量,增加主观题尤其是应用题的比例。

3结语

物理化学课程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物理化学课程教师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各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

[参考文献]

[1]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2):113-115.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冯虹.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4-29.

[4]李慧,傅志贤,李成胜,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时刊,2015(9):45-47,50.

[5]马建春,薛金辉,王中慧,等.物理化学教学中板书应与多媒体灵活结合[J].广东化工,2014(20):178-179.

[6]梁兴唐,史忠丰,尹艳镇,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化学的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5(24):209-211.

[7]芦晓芳,王清华,杜慧玲,等.食品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5):23-25,35.

[8]姚思童,张进,刘利,等.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29-31.

[9]赖李明.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4):492.

[10]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