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1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方式,而这种区别于西医的特殊诊断方式也体现出辩证的哲学思想并被运用到中医护理当中。进一步讲,医生借助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并将上述种种状况综合考量来辨识症候,查出患病的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这种独特诊断方式乃是中医护理中辩证思想的外在体现。所谓施护,就是指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依据辩证结论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见,辩证乃是中医护理的基础与前提,其决定着施护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依照正确的辩证结论进行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等合理施护对于维护被护理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治愈疾病我国自古便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也与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理念相契合,当然,优化生活环境,舒畅情志,进行合理的膳食和相应功能的锻炼也是中医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之,整体观乃是使得被护理人得到科学护理的保证。而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分析症候,查出患病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乃是对因人制宜得出科学护理方案的手段。实际上,中医护理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一步讲,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采用不用的护理方法,反之亦然。就以发热作为例子,外感发热邪气在卫分,所以,在治疗时采取解表并通过保暖、避风、药后多穿衣物、多盖被子、取微汗降温等方式进行护理最佳;但中暑所造成的发热则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为此时邪气已经入气营,最突出的症状便是高热和口渴,因此在护理时最好采用降温的方式来祛病,比如,注意通风、多让患者引用西瓜汁等清凉食物进行解暑最佳。综上所述,整体辩证施护不啻为带动护理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医护理的非常重要的特色所在。

2.2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众所周知,人类疾病存在着病因繁多,种类繁多的特点,而这也恰恰使得中医护理单单依靠整体性还不能达成最佳效果,故此,在临床中应用辩证施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护理中辩证观的价值尤为突出,比方说,对于惯性胃痛患者,中医护理在临床中会因病制宜采用不用的护理措施。进一步讲,倘若胃痛是因寒性刺激而引起,则采用局部温热的措施进行护理,进而达到驱寒与止痛的效果;倘若胃痛是因情绪不稳和情志不舒而引起,则采用心理干预的疗法来缓解患者的压力,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3结语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97―01

中风是一种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主要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又名“卒中”。中风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是向后遗症期过渡的时期,此阶段的治疗和护理非常关键,本文对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对其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证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0-89岁,平均年龄(58.4±8.4)岁;病程0.5-3年,平均(1.2±0.4)年。

1.2中医护理方法

1.2.1康复锻炼

对于中风患者恢复期的功能锻炼要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床上被动锻炼:按摩、揉捏瘫痪肢体,患侧肢体进行抬、举、屈、伸、前旋和后旋等被动活动;下床主动锻炼:让患者在护士或家属搀扶下进行下床、坐下、站立,上下楼梯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进餐、书写、步行、上下台阶等训练,以上训练一般每次20min,每日2次为宜。

1.2.2情志护理

中风发病突然,患者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疾病治疗经久不愈,因此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甚至厌世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耐心的开导患者,告诉其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让患者了解自我调养的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失语者,要根据患者的口型或面部感情等了解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决不能嘲笑患者,以免其不再说话,中断语言训练。

1.2.3辩证施膳

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中风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他们往往脏腑功能衰退,脾胃失和,因此,饮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护理要强调辩证施膳,不宜过饱,患者宜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不宜偏嗜,如患者痰多则应少食鱼类,肝火旺者则要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

2 结果

经过精心的中医护理,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治疗充满信心,患者满意度增加。

3 讨论

中风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而中风恢复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患者、陪护、医护同力合作,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进行中医护理。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帮助患者从各种不正常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做好饮食护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膳;功能锻炼是中风恢复期的重要内容,护士要根据个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制定具体的锻炼计划,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通过上述中医护理措施,本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对治疗充满信心,患者满意度增加,提示,根据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情志护理、辩证施膳是中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宁.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68-69.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3

天津疗养院天津市300191

【摘 要】对近年来中医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的护理认识和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指出了中医护理在改善PSD患者预后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医护理;综述;心理护理

国内外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寿命的逐年提高,脑卒中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病率逐年增高,PSD不仅增加医疗负担,而且严重阻碍患者康复、增加病死率。PSD在早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22%~60%,国内报道为34.5%~71.0%。中医护理是在现代护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医学理论而实施综合护理的体现,在护理中承担重要角色,现将近年来对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医护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护理测评工具关于PSD的诊断目前主要参照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为准[1]。抑郁症的诊断应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有关标准:对于PSD的评分,目前研究者倾向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24项,主要是为不同程度的疾病提供分级护理的依据。分为如下3级,轻度抑郁:HRSD≥20,表现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言语缓慢及悲伤;中度抑郁:HRSD>27,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衣冠不整、言语内容少及对自身病痛治疗迫切感下降等;重度抑郁:HRSD≥35,表现为终日不语、绝望感、妄想或自杀倾向。

近年来,有学者开展引入脑卒中自我效能感测评,较为常用的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日常生活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Maujean等[2]制订,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心理功能两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应用中医理论对PSD的护理评测报道较少,目前大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辨证,为中医辨证施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2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医护理干预方法

2.1饮食护理

中医理论认为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国内学者段思羽等[4]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饮食指导,将PSD患者分为肝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气郁化火型、脾肾阳虚型四型,分别运用经方药物及饮食进行调治,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应用中医辨证进行护理观察206例患者护理情况,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中医护理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

2.2心理护理

PSD发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对疾病的预后十分重要。林颖等[5]研究315例PSD的发生率及其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等的相关性,发现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和预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脑卒中后由于大脑损伤患者生活能力低下,需要别人照顾,脱离社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对家庭过分依赖,早期往往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焦虑,厌世等,医护人员要针对这些不良心理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其悲观情绪,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消除抑郁状态,引导患者加强身心锻炼,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研究表明,精神支持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聂晓红等[7]报道,给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耐心倾听其诉说并做出必要的反应,留家人陪伴等,做到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其抑郁状态。有学者研究显示,应用心理治疗和抗抑郁剂均可改善抑郁症状,联合应用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8]。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辨证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治疗。《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祖国医学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指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古代医家创立了很多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通过归纳心理治疗的医案,可分为言语开导法、顺情从欲法、以诈还诈法、自我调整法、穷治法、富治法等。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运用情志调护理论,针对中风后患者的心理进行辨证调节。其中以情胜情法影响较为深远,它运用五行相胜原理,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消除、调节某种情志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邱亚丽[9]采用中医情志相胜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前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辨证分型而后依据中医情志相胜法采取相应措施,思虑过度者,采用怒胜思法,通过适度的刺激患者愤怒,从而消除其心中思虑;情志悲观失望忧郁者,采用喜胜忧法,给予其听相声、看小品或讲风趣幽默的故事;对于急躁又善怒易生气者,采用悲胜怒法,诱导患者回忆较悲痛的事件或听悲伤的音乐,引发悲哀情绪以平息激动、控制怒气;对于易于惊恐失措者,采用思胜恐法,通过给患者讲谜语以及提问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其勤于思考以消除其惊恐情绪。治疗时间为4周,每两天为一次,共实施20次: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提示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后期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亦有学者观察了应用中医情志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患者接受治疗和服从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了,明显缩短治疗疾病所需时间[10]。王永红[11]将65例中风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情志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中风合并抑郁症有较好疗效。中医情志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2.3特效穴位护理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本虚标实,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目前针灸治疗PSD多以脑、心、肝等脏腑病变人手,选穴多以任督脉、肝经、心经穴位人手,疗效肯定,患者依从性高。选择具有“效、简、廉”的腧穴进行治疗性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医生工作任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郑琼珍[12]结合穴位按摩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患者住院后1周协助指导患者家属按摩百会、肝俞(双)、胆俞(双)、合谷(双)、太冲(双)等穴,每次按摩5min,每天早晚各1次。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按摩以后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太冲能疏肝理气;同时按摩合谷、太冲可加强理气、开窍、安神等作用;按摩肝俞、胆俞可达到疏肝解郁、宽胸理气的作用。诸穴并用有调理气机、改善抑郁的效果。有学者报道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点穴按摩法,心脾两虚患者给予按摩内关、百会、神庭、三阴交、足三里穴;肝气郁结患者给予按摩太冲穴、太溪穴;气郁化火型患者给予按摩照海穴、天突穴;脾肾阳虚型患者针对太冲、太溪、肾俞、肝俞穴进行按摩。按摩手法主要采用揉法及按法,按摩的同时多给予肯定及夸奖,使患者保持身心放松,针对患者心理方面的病因,疏导调节其心理障碍,辅以必要的良性暗示,引导其意念和呼吸,治疗8周后显示中医护理组的总有效率达91.3%[4]。特效穴位按摩有利于治疗抑郁状态,对于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提高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3小结

脑卒中后的肢体瘫痪、功能丧失能够导致患者的社会角色下降或者缺失,引起患者的心理变化,PSD患者的抑郁状态将阻碍躯体功能的恢复,目前已成为发生率较高的脑卒中并发症之一,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PSD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脑卒中患者[13]。积极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脑卒巾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认同社会,能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由于抑郁症患者个体的差异和发病因素的多样性,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状,而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辅助以针对性护理。心理护理既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好坏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和结局预测因子,直接关系到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我们应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运用中医护理理论来填补现代护理的不足,以便为PSD患者提供良好社会支持,在患者心理与社会适应中发挥重要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全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l996,29(6):371-379.

[2]MaujeauA,Davisl,Kendall E,eta1.Thedailylivingself Lefficaeyscale:anewmeasurefor assessingseli-ellicaeyinstruke survivors[J].Disabi1Rehahil,20l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4]段思羽,赵庆华.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护理干预疗效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7):1842-1843.

[5]林颖,刘亚红,杨昉等.315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09):958-960.

[6]秦红英,邢红霞.睡眠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29):2846.

[7]聂晓红,白小平,杜贵平.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干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1,12(16):71.

[8]马海玉.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5):108.

[9]邱亚丽.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研究[J].光明中医,2014,29(02):375-376.

[10]张静术,刘丹.抑郁症的中医情志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7):107-108.

[11]王永红.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186-187.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4

重庆市荣昌县中医院内科,重庆 40246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采用不同中医护理措施后对失眠的护理效果。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均分为研究A组、研究B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A组采取常规护理+足底按压护理,研究组B组采取常规护理+足底按压+耳穴压豆综合护理,对比三组患者对失眠的改善效果。结果 研究B组相较于研究研究A组与对照组,能更快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B组更优(研究B组为(5.6±1.9)d,对照组为(13.6±3.8)d,研究A组为(8.9±2.1)d;研究B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7.50%,研究A组则为75.00%(30/40),对照组则为60.00%,对比分析可知研究B组明显优于研究A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更快改善患者失眠,并且睡眠疗效更为显著,血糖控制更良好,值得借鉴。

[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62-02

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当属失眠,除了会对患者血糖控制造成影响,还会造成患者心烦易怒及记忆力减退等[1],甚至会引发患者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本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我院针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诊的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展开了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待120例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皆经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及CT、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与《中药临床药理学》[3]有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4]。随机均分为研究A、B组与对照组,每组例数为4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很强,详细数据分析见表1。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三组患者皆给予入院宣教与出院指导等基本措施处理,不同之处在于护理方法上。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将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疗效等告知患者,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并且将我院相关情况告知他们,以便进一步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治疗与护理的顺利开展;②保持病房中的温度与湿度适宜,同时要尽量减少噪音的出现,温度21~24 ℃,湿度60%~70%,噪音<40分贝;③密切对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进行观察,若出现则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④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生活方式及活动量,指导他们进行餐后运动,但要保证运动量适宜;⑤指导患者要合理使用药物,尤其要叮嘱他们必须按照医嘱服药;⑥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策略,加强每天摄入量的控制,三餐的分配按照1:2:2为佳,而55%~65%的热量则尽量用碳水化合物来供给;⑦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将中医整体护理观念融入其中,作为指导,尽量促使患者以舒张的心情迎接治疗与护理。

1.2.2 研究A组护理方法 研究A组在前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足底按压护理:指导患者每日睡前采用温水泡足,水温在40℃以下,泡足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然后对足底涌泉穴进行3~5 min的按压处理。

1.2.3 研究B组护理方法 研究B组在研究A组方式上加用耳穴压豆护理:将患者皮质下、脑点、心、肾、交感、神门、内分泌及枕作为主穴,以王不留行籽(豫卫妆准字2007第410000-000025号,河南)耳贴法处理,将胶布撕开后贴在耳穴处皆可,同时指导患者每天进行2~3次按压处理,每次1~2 min。夏天1~2 d需要更换,冬天3~5 d为宜(休息两天再贴),以两次作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三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进行观察对比,并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失眠改善情况及睡眠总有效率。其中血糖指标主要为治疗前半小时与治疗后半小时采用血糖检测仪(三诺安稳血糖测试仪,A5942211600,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量,同时将相关数据记录好;而失眠改善情况则采用以下评价标准进行评价[5]:①痊愈:患者的睡眠时间与质量皆恢复正常。②显效。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一定好转,而睡眠的时间与深度有一定增加。③有效。患者失眠等临床症状有一定减轻,而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不满3 h。④无效:患者相关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以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眠改善情况

研究B组相较于研究研究A组与对照组,能更快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B组更优;研究组B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7.50%,研究A组则为75.00%,对照组则为60.00%,对比分析可知研究B组明显优于研究A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疗效数据分析见表2所示。

2.2 血糖改善情况

从血糖改善程度来看,三组患者护理后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研究B组改善更为明显,其中护理后研究组B组PBG与2hPBG相较于其余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用常规护理+足底按压+耳穴压豆综合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糖。详细数据分析可见表3所示。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照组单用常规护理,研究组A组采用常规护理+足底按压,而研究B组采用常规护理+足底按压+耳穴压豆处理,其结果显示研究B组在临床治疗效果级血糖改善上皆明显优于研究组A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所得结果相似,表明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中医护理(足底按压+耳穴压豆)效果明显。不过,有研究显示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比如说周敏[6]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护理策略,包括血糖变化观察、饮食指导、健康宣教、中医情志护理等,且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医护理采用的是足底按压与耳穴压豆,其中足底穴位是足底表皮同人体经络相通的部位,通过对足底涌泉穴及全足底的按摩,能促进血管扩张,局部的温度升高后促进血运,阳气得到振奋,沟通表里,从而实现阴阳平衡;耳穴属于耳廓表皮同人力经络、组织器官级脏腑相互沟通的部位,通过刺激可以实现疏通经络、安眠定志及调节脏腑的功能,尤其是神门穴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而皮质下、交感与内分泌可以调节阴阳平衡,配合心肝脾肾可以交通心肾与补益心脾的效果。当同时足底按压与耳穴压豆处理,一上一下,穴位受到刺激后,经络得以疏通、脏腑也得到有效调节,明显优于单用其中一种中医护理方式。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措施应用在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护理中,能明显改善患者失眠情况,提高睡眠质量,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血糖,加上操作比较简单,患者也易于接受,故而值得临床借鉴。

[

参考文献]

[1] 邹运雁.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的中医护理效果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31-132.

[2] 张川林,张泽菊,雍珊珊,等.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4):330-331.

[3] 宋小莉.2009年中药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对糖尿病防治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J].糖尿病天地·临床(下旬),2010,4(4):188-190.

[4] 李秀峰.中医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6):59-60.

[5] 张春燕.中医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2.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1.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2]。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针对临床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并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做到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论证,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3]。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4],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5]。

参考文献

[1] 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 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 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6

1“整体观“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它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祖国传统医学护理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联系上分析病因,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循证护理也有整体观念,它突破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所获实证须与临床治疗、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重视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对患者的影响。两者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中医护理则体现更深的整体观念,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人本文化的本身。

2注重个体化差异

循证护理区别于传统护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护理的个性化,是对传统护理目的、方式和方法的挑战,以关心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用审慎、明智、准确的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究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2],循证护理不管从定义、目的、核心思想、应用、要求和效果都体现了最优化原则,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中医护理采用“同病异护”的方法,在同一疾病不同阶段还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差异辩证施护,体现了鲜明的个体化特点。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由此可见,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3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特点

当前,中医护理作为传统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经验主义,缺乏科学依据,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辩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辩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辩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

4循证护理的引入是中医护理发展的一个重心

随着循证护理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护理领域。中医护理是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局限于典型的经验医学,循证护理的引入必将改变人们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观念,辩证施护的核心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中医护理领域引进循证护理方法,且不丢失辩证施护特色的同时现代医学护理交流的方法,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的基础上,循证护理是一种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努力使研究证据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科学护理观,有机的结合循证护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将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重心。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王泓,冯迎儿.浅谈循证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