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1

[关键词]价格认证 地位 作用

一、价格鉴证的本质

价格鉴证是司法、行政和执法机构参与价格的运作,在价格不明或有争议财产的价值或价格的各种决定的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和服务都是统一定价,有关机构在处理案件的司法、行政和执法涉及的价格不明或有争议的项目,通常由地方公共检察官、法律、价格、商业和物资等部门组成的“估价协调委员会”进行价格验证,以此作为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处理案件的依据。广义的价格鉴证指的是基于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市场主体的委托,对相关的服务和财产进行一定的评估和鉴定。

二、价格鉴证工作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需要鉴证的财产日益增多,而各种鉴证机构的管理也日益不断规范起来。总体来说,价格鉴证工作得到了总体健康的发展,为各司法机构进行相关的财产鉴定提供和充分的证据。以浙江省为例,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省刑事案件价格鉴证每年分别为40137件、42254件、43742件、46748件、49033件,2010年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2.2% 。2006年至2010年刑事案件价格鉴证总标的额达66.81亿元。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标的涉及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私财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贪污贿赂等领域。从这些可以看出,价格鉴证工作在各个价格认证机构的精心开展中,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现状。这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肯定。

三、价格鉴证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提供了价格服务,减少商业欺诈

价格鉴证的存在,使得市场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价格评估得到合理界定,这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价格隐瞒,减少欺诈行为。在市场经济刚刚发展的时候,由于很多人不能够掌握充分的产品信息,同种商品价格差异性比较大。很多不良商家就趁此机会进行商业欺诈,通过高价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有了价格鉴证后,很多商家就不敢随便给商品定价,特别是定高得离谱的商品价格。减少了商业欺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大有裨益。

2.减少价格争议,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当争议的双方对财产的属性和价格有争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相关的价格鉴定部门对相关的财产进行价格评估,通常情况下,价格鉴定部门作出的价格评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可以使得争议的双方对于财产的最终价值有个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这样就可以减少价格方面的争议,对于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没有价格鉴证时期,人们对于财产的价值总是不容易形成一致的观点,社会上的人最根本的动机就是具有逐利性,为了追逐一定的利益而夸大某种事实的存在,比如为了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就可能在财物评估时更容易偏大。应该说,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随着价格鉴证工作的不断完善,相应的机制不断健全,争议的双方普遍愿意接受价格鉴证机关作出的价格评估结果。这就可以避免因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矛盾不可调和,在某方面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3.为司法和行政机关提供鉴定,化解矛盾

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所需要扣押、追缴、罚没的财产价值判断不清时,也需要价格鉴证机关提供相关的评估支持。这对于司法机关掌握正确的财物信息,采取正确的司法措施具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司法机关做出正确的财物处理,能够使得被处分的人信服,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行政机关在进行进行处罚时,原来由于没有相关的价格鉴证制度,相关财物的价值评估完全由行政机关自我决定,依赖其国家权力的强大性,忽略财物的真实价值。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行政处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被处罚人在心里很不服气,容易产生强烈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是很不利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价格鉴证机构在矛盾化解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客观公正的价格评估,使得双方对财产的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进而被处罚人就容易接受处罚结果。

4.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效益

价格鉴证还有一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随着价格鉴证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各地价格认证机构在着力做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价格认证工作,接受社会有关方面委托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认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在2003年,价格认证中心及时对非政府定价的抗“非典”药物价格进行合理认证,确保广大群众及时买到价格公道的抗“非典”药物,受到了社会普遍欢迎,国家发展改革委予以积极评价。宁波市价格认证中心把价格认证服务延伸到房屋拆迁补偿、抵押、保险等领域。杭州市价格认证中心采取“分层次、抓基础、重指导、保质量、讲实效”的方法,积极在医疗、教育、商贸等系统开展价格信用认证试点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推进了价格诚信建设。永嘉、桐庐等地价格认证中心精心细致地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拆迁补偿认证工作,为相关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价格鉴证提高社会效益最真实的体现。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2

关键词 妇女工作 “以人为本” 价值观 经济建设

一、引言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妇女工作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迫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男强女弱的观点,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妇女工作作为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带头、宣传的作用,改善妇女劣势地位的现象。在妇女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一切从人出发,有利于充分保障妇女的各种权益,提升妇女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发挥妇女在其工作中的积极性,在引导妇女积极向上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将群众的力量视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即为人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准备,因此在注重以人为本的过程中,要加快经济建设,在保障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与感受,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在妇女工作中,发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改变以往妇女只是在家中做家务而不参与社会活动的现象,促进妇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妇女在社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进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经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过提升个体的素质与价值,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妇女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其力量的发挥与否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在妇女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妇女的积极作用,提升妇女的素质,壮大整个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妇女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途径

妇女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改善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有重要的意义。在妇女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可以全面地提升妇女的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改变以往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三个角度出发,具体阐述了如何将“以人为本”价值观融入妇女工作中。

(一)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尽管当前国家对于妇女工作越来越重视,并为提升妇女地位颁布一些政策法规,但从现实社会状况来看,我国对于妇女仍存在歧视等现象。为了在妇女工作中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全社会需要改变现在已有的价值观的弊端,充分认识当前价值观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树立全新的价值观。首先,需要正视妇女在社会分工中所发挥的作用,明确其地位的不容忽视性。其次,妇女自身需要尊重自己,减少传统观念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明确其在社会工作中所发挥的力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是妇女工作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首要前提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妇女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促进妇女各方面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改变妇女在一些社会工作中的劣势地位,逐步缩小与男性的差距,改变社会中男强女弱的固有观念。

(二)改善工作方法

妇女工作主要是一种针对妇女这种弱势群体的工作,旨在维护妇女的权益。为了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融入妇女工作中,妇女工作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以往不作为的办事风格,利用妇女组织,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妇女充分感受其自身的价值。通过其宣传,改变社会对妇女群众存在的偏见,充分展示妇女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的力量,给予妇女更多的发展空间。此外,利用妇女工作自身所存在的特点,积极维护妇女群众的权益,为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三)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发挥妇女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能脱离经济建设。首先,经济建设是将“以人为本”价值理念贯穿至妇女工作的前提条件,只要保证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本;其次,妇女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妇女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最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妇女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提升妇女的地位,通过其在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力量,解放妇女的生产力,缩小其与男性的差距,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程度,帮助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从而反过来促进妇女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四、总结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推崇,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各个领域开始越来越注重在工作中发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综上所述,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两个基本内涵出发,提出了可以有效促进“以人为本”价值理念贯彻至妇女工作中的有效途径,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树立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积极发挥妇女工作的力量。其次,妇女工作要改善以往错误的工作方法,采取更加积极的工作方法,提升妇女工作的能力,纠正传统的错误观念。最后,将“以人为本”价值观念贯彻至妇女工作中要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加快经济建设,为妇女工作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此外,妇女工作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也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进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邯郸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曲天明,张连杰.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工会论坛,2007.

[2] 黄粹,刘秀伟.浅析民间妇女组织对妇联组织的依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3] 杨大文.探索制度创新落实妇女权益――以妇女维权工作中若干难点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3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是公共图书馆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机构。

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标杆,只有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才会推动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也很容易的发现,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对社会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这个新形势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社会深厚的文化支撑,经济的发展肯定是疲软的,不能够持续的。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图书馆的质量是城市文化的代表,而图书馆的责任也就在于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提高社会的文化修养,对当前社会在新形势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保障。

传统认识下的图书馆属于公益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图书馆的功能相对单一。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阅读消遣场所,改革开放后的图书馆改革也只是去考虑图书馆生存和创收的问题,而很少去考虑如何为当地文化,尤其是很少考虑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指导作用。而恰恰为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这才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显而易见,在新形势下,旧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建设。

二、县级图书馆指导经济建设策略

县级图书馆是国家最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单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和方便查阅是县级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没有资源丰富、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县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形不成对全体社会成员公平获得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在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为此建议:

第一,尽快立法,保证政策落实。

虽然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但这些方针、政策毕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执行中往往被打折扣,而不能像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比如,国家政策规定要保证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应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由于没有法律去规范它,许多地方都没执行这一规定。如果有了《图书馆法》,图书馆就可以依据法律,要求政府必须依法执行,甚至能够以行政不作为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依法保证图书馆的经费能够到位。

第二,思想重视,统一战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谋求发展。在新形势下,未来县级图书馆的工作方向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现在经济发展多变,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就必须转变到为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来, 一切日常业务活动, 都必须以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思想。当然,在工作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适应, 为此要求县级图书馆要加紧组织大家进行深入学习和思想交流。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本地区经济建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县级图书馆要积极开拓业务领域, 服务于经济建设,让县级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

第三,做好调查工作,研究出服务项目。

有效调查,积极谋划,客观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够为新形势的经济服务奠定良好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调查工作的质量是选题的关键, 也关系到服务工作的好坏同时也能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过去,我们为科研生产服务的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建设有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数量大等特点。但是以前县级图书馆总是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地区的大项目的建设上,可是一旦项目不能够顺利实施,就白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参与建设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县级图书馆对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为了掌握本地区的生产科研和相关项目的基本情况,要求县级图书馆定期到当地科协、科委、计委、经委、农委等相关部门调查讨论, 并且要积极去生产一线,和一线的相关单位进行交流,摸底活动。其次县级图书馆要了解当地生产一线对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的需求信息,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生产活动,做好县级图书馆的工作计划和服务宣传活动。召开相关客户座谈会,通过讨论会的形式以及调查表的信息了解和挖掘当地经济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相关新技术,并且推荐相关资料,充分发挥文献对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确定一些即有深度又见效快的项目,跟踪服务到底直至取得成果,把调查与相关服务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环节中,做好指导作用。

同时要求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的需求下,充分发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对文献进行在加工更加有利于文献发挥作用,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的经济建设中,是用户和信息资料的纽带,它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为经济建设带来的效益。图书馆的信息要能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我们要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快速获得。所以要求县级图书馆的采购工作要根据一线服务部门反馈的新形势下经济需要的信息资料,有针对性地搜集最新资料来知道当地经济建设。首先对馆藏信息进行筛选、归类整理、深加工和提要卡,把馆藏与现刊同类信息关联起来,使来馆索取信息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面的获得信息。开展各个县级图书馆的联合和各市区之间图书馆的联合等工作,实现管间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进行网络化服务,利用图书网络系统,向生产科研部门,技术人员、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户获取信息资料,不断积累情报信息进行文献资料的交流。加强科学技术文化的普及,提高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把公共图书馆办成用户求知、学习的课堂。县级图书馆要多到市民中间举办相关活动,例如科普讲座,阅读欣赏等丰富的服务活动,来提高读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扩大县级图书馆在当地的影响,培养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从而实现对新形式下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改革体制,营造发展环境,寻找服务于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也要随着社会的转变而转移,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半封闭式、被动式的服务形式,转变为以县级图书馆为载体的信息科学技术,服务于新形势经济建设上来。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县级图书馆体现社会价值的必要方式,过去县级图书馆一直处于被动服务,在社会上影响力较低,从而没有获得社会的重视。今后要求县级图书馆主动出击,积极服务于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引导更多的人来图书馆学习,间接的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县级图书馆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服务团队。只有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思想落到实处,才能够把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好的推广到社会上。所以强大的服务团队是县级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只有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团队的努力才能把图书馆的资源更好的服务到经济建设工作中。

三、结束语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4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5

关键词:国内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思考

1 国内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业之间的不平衡性,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支持与发展,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在盲目大力发展的同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正一步步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生产也起到了阻碍的制约作用,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将影响着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不均衡。

1.2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因便利的地域优势,其经济发展较快。相对于东、西部而言,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这种差距将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变大。很多区域为了保护其地方的发展特色,不愿“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这种错误的做法更是加剧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调,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3 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实施不到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原有的旧经济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的采取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用新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当的调节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法律制度,让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管。强化政策的具体落实力度,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真真正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其发展。

1.4 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

经济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想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要时刻引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保留一些好的旧的思想,将新旧思想进行整合有效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建设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这主要是我们解放了思想,打破了陈旧的思想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根据国情制定特有的发展战略与目标,更加要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想战略。建立健全的思想创新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5 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缺乏

在经济建设管理中,人力资源对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要是极其大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的重视也越来越重要,相对比而言,是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投资就等于是对经济建设的投资。就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而言,远远还是不够的,它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建设的全面进步。科技人员对于经济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具体,这就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建设管理的发展需要。经济建设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就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管理,长此以往,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相互影响与制约。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时,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企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很难吸引到人才,进而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2 加强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建设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加快农业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工业化,不断完善农业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提高农民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将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建设服务型的农业管理机制,巩固与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的相应扶持力度,完善整合管理机制,全方位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

2.2 改善经济管理中不均衡的局面

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改变以往落实的调整布局,制定相应的制度,沿海城市,较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优势来帮助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发展优势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来加以强化。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宣传力度,通过引进人力,招商引资等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与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加以改进不平衡发展的趋势。

2.3 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法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以经济建设发展为根本的前提下,不断采用新的技术与新的理念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作业方式,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的引导以及技术支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法律法规,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同时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以科学的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2.4 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过程中,要想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整体综合策划的能力,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模式,不断加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结合发展道路,吸收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创新理念的实践。经济管理创新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有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更加有利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将完善整个经济建设发展的大环境,进而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5 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经济建设要想达到平衡必须重视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三者之间的平衡,不能因要大力发展经济就以牺牲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据,这样最终将得不偿失,为此,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能力,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维持其整体的发展模式。发展的同时就应该注重生态建设的发展,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管理的工作应及时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深化经济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缩短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6

一、林地的特性

1.林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一些生产资料,多半是劳动的产物,而林地这种生产资料,一方面是自然本身的产物,另一方面具有改变土地种类的特性,这就启示我们既要珍惜和保护自然森林资源,又要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

2.林地的有限性。由于土地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限制,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而林地的面积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林地,不断提高集约经营程度,从而使有限的林地生产出更多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3.林地的永久性。人类使用一些生产资料过程中,常常至陈旧、直到报废。但林地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和改造的得当,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生产资料。相反,违反自然经济规律,不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林地失去它的作用,因此,必须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对林地资源合理规划,合理经营,使林业建设保持继续发展。

4.林地的固定性。其他生产资料可以移动,而林地则是固定的,不能随意移动。因此,林地的利用和改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地组织林业生产,调整森林结构,持续发展林业事业。

5.林地的可变性。林地经自然或人为破坏,而形成“不毛之地”,则就不成为林地。相反,土地具有适宜自然环境空间或人类干预,则它又可恢复成为林地。因此,要掌握林地的可变性,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力作用,将对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地的重要地位

林地也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林地与木材供需,林地与农业的建设,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当代林地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林地与木材供需的关系。人类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间接林产品,都依赖于林地的供给。因此,人类对林地的依存关系,将日益增强。我国是少林国家,非林区域在国家整体规划下,大力营造人工林、防护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从而生产各类木材和林产品,以缓解木材供需的矛盾,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