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如何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在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教育思想理念
在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协同性。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和速度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发展思想。
(2)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转化为现实产品其他物质形态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掌握较强的发现、解决生产实际中所遇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必追求过深,但又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相当,以便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实践能力强,尤其是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这也是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指标,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
(3)高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它反映人才培养的业务能力和就业方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条件设施、师资队伍力量、招收的学生层次等条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设置专业,突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所在。
(4)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学校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在显性课程体系方面,一般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编制的教学相关内容。在隐性课程体系方面,是指学生的社会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重视隐性课程体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5)培养制度和渠道
培养渠道就是教育者作用于培养对象,使培养对象参与到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培养途径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教学途径就是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是主要的培养渠道。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教学途径而言的,由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实现的。
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但是我们在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缺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培养目标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反映着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某方面上说它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属于高层次的教育,根据社会的需求,它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社会需求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特色、偏重人文学科专业,忽视理工科专业、盲目追求市场需要。有些院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的要求。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推广和迅速发展,各高校师资力量和质量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缺乏,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直接执教的,严重缺乏教学经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层次也很分明,主要是刚毕业的人员太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本科学历的教师多,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数量较少,高级职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这一系列的情况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任务的。
(4)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来源一般是在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删繁就简而成,或是由教师联合编写。这些教材往往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没有体现出能力本位中心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性不够明显,未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分类实质是通过课程的分类来实现的。同时,有些教师只注重同学科的知识教授,缺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
(1)转变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在高职院校各个体系日益健全的同时,也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目前,毕业生就业已完全市场化。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职业教育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反映要快,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快,对市场、社会需求信息要灵,就业渠道要畅通。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要形成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第一、提高新引进教师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比较缺乏的,在提高老教师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好新教师引进的质量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第二,加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授课的教师很多缺乏在企业工作的锻炼和经历,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实际的实践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设定专项拨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在职深造。同时要有计划地派一些专业教师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调查、学习,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地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3)建立校企联合并加强实训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很好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不是很理想,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只是停留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表层上。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职业院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达到基本的实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艳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2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非常好的办学形式,它不但给高等职业院校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mpact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ang-Hai
(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nan, Anyang 455000)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very good running form for colleges. It not only opens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has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fluence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教育部也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道路”。这即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校企合作作为行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它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院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各专业人才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市场机制,也就是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以市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目前的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工种的不断细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制定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充分认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应尽快过渡到培养与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阶段,也就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相结合全面发展型人才,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陈旧,还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深入接触太少,不了解企业市场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师数量比例偏大,实习教师比例偏小,大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目前大部分院校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比例是5:1以上,课堂学习时间与操作实习时间的比例是5:1以上,学生与设备的比例是1:10以上,面对实习设施、实习教师的如此短缺现象,不可能培训出高技能的技术人才。此外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他们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不可能培训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与市场需要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学的技能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高等职业学院使用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一般,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滞后交叉、知识结构近似、低水平重复,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创新有较大伤害。
(四)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的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等职业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和走向来确定专业。
(五)实训设备的不断地更新换代,使得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投入到实训中的经费日益紧张。
(六)由于毕业生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院校的招生数量。
三、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新的教育体系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在企业和院校的学习时间为1:1。先由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邀请企业投资学校,学校也可以主动出击投资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控制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定位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认知学徒制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1-02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然而客观地讲,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水平包括薪资待遇都不是十分理想,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要解决这个当务之急,其根本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制度设计,在这个当口下,源自西方的认知学徒制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论视域和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现实抓手。
2.认知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布朗和纽曼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学者的总结和归纳,认知学徒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认知学徒制将重点由过去对知识的简单获得,转向关注专家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任务时所需的思维过程以及认知策略。
二是将专家完成问题求解和现实任务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示可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以及与专家的互动,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是将学校课程中复杂的知识和内容置于多样化、社会化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够不断变化观察角度,进行反复学习,独立的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技能内涵以及技能运用的深入学习,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比较优势
3.1认知学徒制改善了高职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脱节的困境。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认知学徒制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通过专家创设的现实工作情景,将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互动起来,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认知学徒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入学前起点较低,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明确,加上传统职业院校采取的大众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认知学徒制中,专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在学习过程中给与指导、示范、修正等,使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所在,建立专家和自我评价方式,树立自信,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认知学徒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认知学徒制中,由专家创设一定的现实工作情境,将知识体系与社会需要对应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指导和观察,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在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家的高阶思维过程,经过最初的教师和专家支持阶段后,逐渐的学会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去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技术能力掌握水平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4.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四维”建构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要将认知学徒制全面地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从当前看必须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
4.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改革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制度前提。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在某些方面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质化的轨道,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特色。高职院校要在未来的改革竞争中崭露头角,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竞争层面,必须要以更加清晰思路和更大的工作魄力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建立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型的有效机制。认知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谋而合,而且存在着进一步融合上升的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认知学徒制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机整合。
4.2企业的有效参与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物质保障。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认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企业这一重要维度的参与,并在观念上,将其作为主导。特别是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员和技术优势,来推进认知学徒制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然而“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一张简单的合作意向书,其更体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配合职业培训、双方共赢、惠及学生的教育思想。学校和企业双方应结合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状况,由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校结合教育方针政策和自身资源情况与企业共同编制教学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资深技术工人(即专家)、培训设备及实训内容和考核等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从培养计划制定到教学再到评价和考核,全程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双方都满意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4.3专家(教师)的指导、传授和引领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关键要素。在认知学徒制中,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家(教师)队伍,其亮点就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比如可以采用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技术工人作为专家,学校授子专家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专家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使师徒培训流于形式。学校在学生接受培训期间,可派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学生们在单位中要跟随师父学习计划内容,并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对特定的技术领域,专家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限和形式,以达到学生的技能掌握标准为最终目的。
4.4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核心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要置身于工作现场或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演练,由专家(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帮助,让学生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按照自己的认知方法积极思考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努力将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推理或问题求解的过程和策略清晰地表达或阐述出来,同时学生要积极进行观察、反思和发现,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5.结束语
如今,认知学徒制已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学习和实践认知;同时,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环境设计思想,强调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从而更好的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总之,认知学徒制作为当今社会产业和教育并轨发展的一个产物,已经为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依然要遵循认知学徒制的核心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更新现行职业教育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晶双.信息技术环境下认知学徒制教学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2]滕亚薇.认知学徒制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策略设计和应用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3]杨海存,夏金星.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62-65.
[4]张爱琴.学科教学的本源回归――试论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科教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41-44.
[5]高文.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 [J].外国教育资料,1998(5):14-19.
[6]沈立煌,王芳.认知学徒制――高职实践教学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3-4.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5
5.对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调查。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沟通就业与培养的桥梁,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同时,我们也与学生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就业指导部门的10位人员中,同意开设与不同意开设的比例大约各占到一半。认为要开设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社会需求对职业综合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而认为不需要开设的理由在于,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数受访对象还是主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无数的事例证明,只有科技的发展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与之渗透和配合,科技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害人类和社会,因此科技不是万能的。”职业技能必须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
二、“大学语文”课程效应的分析
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各方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态度。带着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与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理解。专家认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尚没有转变过来,而对“大学语文”仍停留在公共基础课层面。首先,我国不少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从原先的高等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原来的思维模式存在惯性。其次,在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只是将职业院校的录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的,分数低一些而已。第三,职业教育对基础课“够用”的要求确实存在难以核定的标准,因为基础课本身并不直接对应任何职业技能。
同时,争议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在课程设计上,关注显性课程,忽视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功能。有位教授形象地比喻:如果将“文”当做修养,将“武”当做技能,那么社会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将。
有专家指出,要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大学语文”,就不会存在这样的争辩了。甚至有专家建议将“大学语文”改为对应于某个专业“专业语文”。
2.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虽然说,高职教育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但是,“特定职业”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正如调研中实业界人士提到的“相同的专业技能,在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单位的岗位培训。一位教授给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的材料,内容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陕西教育学院一位教授指出:简单地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定位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关注“职业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素养。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教育理念大多从原来的“文学教育”转向“人文教育”。
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到底如何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呢?一位教授说,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来看,应该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概念。
对“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将“大学语文”和工作对立起来;一是只强调其工具性,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起来。这两种观念使得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空洞抽象,说教性强,“大学语文”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
一位教育学教授建议,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专业渗透和课程整合,将“大学语文”改革成类似于“专业英语”的模式,设置若干“专业语文”或“专业文史学”等。
也有教授建议,可以利用“语文”与“人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人文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达到既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节缩课时的目的。
三、讨论与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大学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教育是需要的。之所以被边缘化,在于类似的文化基础课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而且也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需求 高端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57-0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
2.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 加强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措施
1.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立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毕业生。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行业和岗位需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适度超前性和保险性原则,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课程设计等。
2.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和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与自制课件、讲授、网络课堂、实训课、参考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3.面向市场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教师给学生布置项目后,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运用辩论法、操作指导法和演练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启迪,划分模块、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创建,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再者,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把社会和企业最新技术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带进课堂,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三 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