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1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2

摘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1.3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2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2)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和底蕴,并积极挖掘区域内佛、道、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多元化。如与江西婺源共同开发徽州古镇游、乡村游,连同婺源整合古镇游路线,共同开发徽州文化区,实现共赢。再如开展红色旅游方面可与芜湖安庆池州方面资源重组,打造并推广宣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实现沿江联动,共享发展。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淮南市;乡村旅游开发;RMP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2503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虽然不断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少,仍以观光为主体,趣味性、参与性不强,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功能还很单一,游客的重游率低。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线路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深度挖掘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丰富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其乡村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分析(R性分析) 

淮南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乡村自然风光与民俗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淮南市已成功打造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创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17个,评定安徽省星级农家乐24个,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0家。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呈现以下特征: 

1.1 种类丰富、类型齐全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见表1),拥有全部6大主类乡村旅游资源:即乡村地文景观、乡村水域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单体160个,具有较大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66个。特别是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全市六区一县范围内,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如田家庵区曹庵镇草莓基地、海田绿色庄园;谢家集区黄金梨基地、东华怡乐生态园;大通区上窑古镇;潘集豆腐文化第一村;八公山南塘湖、乐涧套;凤台县花鼓灯艺术村、八一林牧场;毛集实验区渔家乐、绿吧碧水雅阁生态园等。 

1.2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厚重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毛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淝水之战”是淮南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应当加以开发利用,仅此战中流传开来的成语典故就可以打造许多的景点供游人探访。后周南唐数度对垒,留下“赵匡胤困南唐”等民间传说以及寿唐关、饮马泉等历史陈迹。淮南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众多,其中有春申君黄歇的墓葬、楚幽王墓、淮南王刘安墓、赵国大将廉颇墓等诸多的君王将相之墓。可将其串联起来,以不同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淮南乡村民俗文化浓厚,乡村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田家庵区曹庵“桃花草莓节”、毛集实验区“淮河风情文化节”、潘集区“农民文化节”、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节”、上窑庙会等。淮南市可以以民俗为主题打造了更多民俗旅游点。 

1.3 产品转化条件优越 

从表1来看,淮南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齐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础,综合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R性分析可知,淮南市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及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2 淮南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M性分析)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淮南的公路、铁路和合肥新桥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等交通一体化建设较好,尤其是淮南东站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淮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往返时间。安徽合肥经济圈将建成“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城市之间便利交通有利于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 

2.1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淮南市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另一方面是淮南是乡村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从各个景区接待游客情况统计来看,淮南市本地客源市场仍是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体,合肥、蚌埠、阜阳等省内周边的客源市场是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合肥、蚌埠近距离客源市场因为距离小、消耗小、生活方式也较接近,其客源挖掘潜力较大。目前淮南市虽已有6家AAAA级景区,但基本以观光、文化体验为主,其旅游的全国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限,严重依赖本地客源市场,无法辐射全国三大城市圈的高端客源市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上海、武汉、郑州等中远程城市市场有待开拓。 

2.2 客源市场出游特征 

淮南市乡村旅游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群体、商务度假旅游群体。出游方式主要是家庭、亲友结伴,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出游时间周末、节假日为主,外出旅游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市区或近郊,平均逗留时间普遍较短,以一日游为主;旅游花费以餐饮、购物为主,旅游花费低;以自助游为主,自驾游出游逐年攀升。总体来看,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属于近程、短时出游,旅游消费水平不高。 

2.3 客源市场旅游偏好 

淮南客源市场出游偏好倾向于近郊乡村休闲,注重旅游的舒适度和休闲性。乡村休闲游成为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农村所具有的广阔空间、自然生态、天然氧吧等优势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到乡村居住生活、休闲度假。“到农家去吃土菜,到农村去闹新春”受到城里人的追捧。焦岗湖渔家乐旅游示范点、绿吧生态园等一批农家乐接待点,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 

3 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分析(P性分析) 

3.1 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淮南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省会经济圈、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实施为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契机。淮南、合肥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旅游资源整合、宣传促销、旅游线路打造、信息平台建立等11个方面作出合作性约定。近年来,为解决资源性城市转型难题,淮南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作为谋求城市转型的有益尝试,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及支持保障措施。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4家,其中4A级6家,3A级6家,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6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6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3.2 产品的理念系统 

乡村旅游游之所以逐渐升温,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体验田园农家生活。以优良自然资源和深厚人文底蕴为基底的淮南乡村旅游,应充分挖掘淮南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潜力,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引导农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特色、文化特点,大力开发农业观光、自然生态、农家度假、民俗文化、乡村情趣、城郊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3.3 产品体系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其客源市场特征,可将其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为6大类。 

3.3.1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以淮南环境优美的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参观的村镇主要有:田家庵区曹庵镇、三和乡及史院乡的草莓基地、谢家集区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上窑镇红光村葡萄示范基地等。 

3.3.2 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淮南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以现有的农业基础为依托,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观光农业园区。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毛集实验区、城北乡、民族乡、关店乡、古店乡、尚塘乡、刘集乡等。在关店乡、古店乡、尚塘庙乡等特色农业所在乡镇发展观光农业;在刘集乡、城北乡等具有中小型水库乡镇发展“渔家乐”。 

3.3.3 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村落民居建筑、古民房、古宅和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凭借和吸引物,进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闪冲回族村、古沟回族乡、孤堆回族乡、李冲民族乡等。这些村庄伊斯兰文化特色浓郁,回民人口聚集,建有清真寺,回民的饮食、婚礼、丧礼、宗教节日、诵经、祷告、斋戒等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展现伊斯兰文化是其优势旅游资源。 

3.3.4 煤炭电力工业体验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乡镇煤炭电力企业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模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游客乘坐矿下交通工具到井底观看矿井结构,煤炭开采过程,也可以亲自参与开采,体验矿工们工作的艰辛。组织游客到电厂进行旅游参观,由旅游组织部门和厂区安全部门联合安排电力知识讲解,现场电力发电参观、切身体验操作等等。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岳张集镇、新集镇、顾桥镇等。这些村镇煤矿电力资源丰富,绿化优美。“参观矿井和矿区,体验矿工生活”的工业体验旅游对城里居民定会有很大吸引力。 

3.3.5 文化民俗旅游产品 

以淮南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淮南历史悠久,淮河风情文化古老灿烂,民间艺术繁荣,花鼓灯、推剧堪称一绝。乡村文化比较内容丰富,特别是过年期间,各个乡镇大都有形式多样的传统庙会及庆典活动。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新集镇陈巷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古“寿州窑”发源地—上窑镇等。淮南上窑镇利用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把民间小吃、花鼓灯和手工艺品等民俗文化组合在一块吸引城里人也来赶庙会。 

3.3.6 历史古迹旅游产品 

淮南历史悠久,境内遗有一些古战场、古建筑。如毛集境内有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夏集镇有唐代佛教圣地原圣寺、陈集老桥等历史文化名胜,可以以此作布局发展历史古迹探访巡游。 

3.4 产品线路开发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客源市场需求特点,将淮南市乡村旅游线路分为综合性型和特色主题型两类。综合型乡村旅游线路将淮南市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可满足大众旅游者的需求。特色主题型乡村旅游线路将具有同质属性的旅游景观串联,可满足不同需求旅游者的要求。 

3.4.1 综合型乡村旅游旅游线路 

(1)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焦岗湖观赏荷花—淮南寿州窑遗址—曹庵镇草莓基地。 

(2)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顾桥煤矿—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 

(3)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淮南王刘安墓—三和乡红菱基地。 

(4)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凤台电厂—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 

3.4.2 特色主题乡村旅游线路 

(1)生态休闲之旅。 

史院村东下郢花卉苗木经果林种植基地—曹庵镇草莓基地—三和乡红菱基地—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 

(2)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之旅。 

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北乡芮集农业科技示范园—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焦岗湖观赏荷花。 

(3)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之旅。 

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伊斯兰教习俗—谢家集区赖山村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 

(4)煤炭电力大型企业工业体验之旅。 

凤台电厂—顾桥煤矿—平圩电厂—潘集一矿。 

(5)文化民俗之旅。 

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上窑镇庙会。 

(6)历史古迹之旅。 

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墓—春申君陵园—淮南寿州窑遗址。 

4 结论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淮南市应将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郑群林,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 

[2]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 

[3]尹少华等.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5).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研究;迁西县旅游市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

一、引言

2008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并编制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11月3日,在河北省“统筹冀东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唐山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一起被列为冀东经济区,会上确定三市联合推出了强势精品项目品牌“京东旅游环线”,并签署《冀东三市(唐承秦)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三市实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冀东整体旅游品牌,推动河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迁西作为河北省政府确定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特色县之一,及“京东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迁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实施“产业提升、业态转型、品牌叫响、服务做优”的整体战略,打造“县域大景区”的旅游格局,进一步完善“诗意山水、画境栗乡”的旅游品牌,构建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1.迂西旅游业发展现状。迁西不仅有以景忠山、青山关(国家4A级景区)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而且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形成了宗教朝圣、长城寻梦、滨水度假、魅力乡村四个主打产品。目前迁西有景区7个,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7家,各种游船lOO多艘,乡村旅游经营户15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2009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计将达到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亿元。这表明:迁西县在京津唐及周边旅游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旅游目的地形象已具雏形。但是,处于提速发展阶段的迁西旅游业目前旅游产业要素仍不完善,缺少具有一定区域规模、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现有的旅游接待设施,不能满足成熟的城市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迁西需要创造核心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京津唐地区的游客。

2.旅游接待收入分析。随着旅游景点的不断开发与提升,迁西县的旅游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游客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与迁西县240亿元的GDP相比,比重很低。这充分表明:以景区景点为依托的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在迁西县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必须向休闲旅游的模式发展才能迎合游客的需求,适应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3.客源市场分析。“十五”期间,唐山市城市居民假日体闲需求增加,使得来迁西县的游客人数表现出上升趋势,通过规划组的调研,游客主要特征为:(1)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本县和周边县市,其中本县游客的比重达到了将近45%;唐山市游客的比重为37.1%;京、津、秦三地分别为2.7%、5.2%、10%。(2)旅游淡旺季明显,三大黄金周成为迁西县的旅游旺季。(3)游客构成以工人、商业企业职工、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其比例分别为18.9%、18.1%、17.8%和13.7%;其次为教师/科技人员和个体经营者。(4)出游方式构成以与亲戚朋友一起出游为主,其比例占72.3%;其次为与同事一起和独自一人出游,其比例分别为19.4%和13.3%。通过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客源主要来自本县、周边各县及唐山市城市消费群体,旅游产品对京津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较小。迁西县需要打造一个高品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京津唐等高端消费群体,满足其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需求。

4.休闲旅游发展分析。目前,国内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用新的创意和思维来完善运动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迁西县南部原生态保持较好,符合运动休闲旅游的环境要求,适合开展运动休闲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业态;迁西南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区域交通便捷;运动休闲旅游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客源市场潜力巨大。迁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带的规划、开发,形成运动休闲游与原有长城寻梦游、滨水度假游、魅力乡村游、宗教朝圣游等产品差异性互补发展态势,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大旅游格局,实现旅游产业与迁西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衔接。

三、旅游市场定位与旅游细分市场

1.旅游市场定位。根据旅游的行业发展,迁西县旅游市场定位主要分为国内目标市场与国外目标市场。

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1)核心市场:唐山市及迁西县周边县市、京沈高速流动客流。据了解,目前京沈高速年客流量己近5000万,客流量巨大,做好京沈高速链接市场是本区客源市场开发的核心。唐山市和迁西县城周边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较高、交通较便捷的县市,如丰润区、迁安市、遵化市、滦县等对本区客源支撑作用强大,与京沈高速流动客源构成本区核心市场。(2)基本市场:京津秦承地区,这些客源地距迁西较近,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其中京津地区人口规模大,秦皇岛、承德旅游氛围浓厚,是本区比较重要的客源市场。(3)机会市场:主要为全国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旅游消费旺盛的市区,面向各大城市消费群体。

海外目标客源市场定位。(1)核心市场:京津冀地区工作、生活、学习的常住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2)基本市场:俄罗斯、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的游客。(3)机会市场:欧美地区游客。

2.旅游细分市场。根据迁西县的旅游资源特点来细分迁西县旅游市场,可分为五个细分市场:(1)中青年大众市场。爱好运动、收入较佳的中青年群体。他们充满活力、好奇心强、追求时尚与品味、乐于展现自我。(2)商务休闲市场。需要休闲健身的白领一族,多为团队形式,以培养企业文化为主,热衷于素质拓展训练,消费能力较强。(3)青少年市场。面向中小学的励志教育,以智力娱乐、科普教育、健身励志为目的,消费能力有限但客源稳定。(4)老年市场。以运动休闲养生为目的,热衷于养生之道的老年人。(5)专项旅游市场。爱好运动、热衷传统民俗的专项旅游客源。

四、营销策略

迁西县旅游业正处于提速发展阶段,2008年游客人数达65万人次,较2007年增长58.5%,2009年游客人数达100万人次。根据近两年旅游业呈现出的发展态势,结合2006年、2007年迁西县的旅游接待量,规划组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本规划区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新兴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人数将以至少35%的增长率发展。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促进本旅游区目标客源市场的成熟,制定如下营销策略。

1.活动营销。活动营销是本区主要的营销手段,通过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系列化、全年化的营销活动来推介各个

运动区,提高本区知名度。(D山地运动会。依托本区运动旅游优势,举行大规模的山地运动会,运动会项目包括越野自行车比赛、徒步大赛、拓展项目比赛、负重登山比赛、定点穿越等。通过山地运动会的举办,提高本区作为运动休闲旅游基地的知名度;(2)山珍美食节。利用迁西丰富的林果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名贵药材资源挖掘迁西特色美食,举办迁西山珍美食节,树立迁西特色的餐饮美食文化品牌,同时对本区乡村旅游进行推广、宣传;(3)金秋采摘节。于梨花坡乡村采摘园举行采摘节,通过各种绿色水果、蔬菜的采摘,吸引游客;(4)写生大赛。洪门寺写生景区举办写生大赛,借作品进行写生景区的宣传,同时激起美术爱好者到此写生的积极性;(5)亲子运动会。依据知乐谷的开发定位,开展亲子运动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参加游戏活动,增进家园、亲子情感、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融融亲情。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到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乐趣,让幼儿感受到融入集体的快乐。具体项目:齐心协力、亲子运球等。

2.层级市场营销。根据各层级目标客源市场的特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1)核心市场是市场营销的重点对象,其客源数量实力雄厚,经济条件好、出游力强,是景区盈利的关键,本区要充分利用“京沈紧邻优势”,同时抓住唐山地区近距离客源,制定核心市场营销策略;(2)基本市场是中短期内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客源市场,对未来景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客源支撑作用,基本市场同样是市场开发的重点;(3)机会市场和海外市场可在远期根据本区的发展程度制定其营销策略。具体营销策略包括:借助电视、电台、网站、报纸、贺卡、明信片、户外广告等媒体在各目标客源地进行景区宣传;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参加会展等形式进行景区推介;利用活动促销与价格促销增强景区吸引力。

3.品牌营销。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旅游品牌的竞争,品牌化建设是本旅游区的最终发展目标。通过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塑造运动休闲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树立“运动休闲”的主打品牌。在营销策略上围绕“运动休闲”这一主题,打响一系列运动休闲项目品牌,同时将度假养生融入主打品牌中,丰富品牌内涵。具体品牌营销策略包括:(1)设计“山地运动”品牌项目,借助山地运动会的开展,重点推出品牌山地运动项目――“越野自行车”、“山地徒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以品牌项目提高尚林川的知名度;(2)借“亲子运动会”的开展,进行知乐谷“快乐夏令营”的品牌化建设,在青少年市场提高本区的知名度;(3)以“无路的穿越”塑造腾云涧“极限运动”旅游品牌,营销方法侧重游客的口碑相传,通过网页或驴友博客、日志的形式进行网络宣传;(4)通过“金秋采摘节”的举行,打造梨花坡“农事运动”品牌,通过此品牌将梨花坡发展为升级版的乡村旅游。

迁西县品牌营销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活动创品牌,以品牌带活动,将品牌营销与活动营销相结合,共同为景区营销服务。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营销策略的实施,树立“唐山山地运动休闲基地”的近期营销目标;“环京津山地运动休闲特色旅游区”的中期营销目标;“中国山地运动休闲旅游新样板”的远期营销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燕,江苏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2]马燕,江苏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3]王志霞,旅游市场营销分析[J],财经管理,2008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亲景度;竞争态;时空变化;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8-05

作者简介:蔡碧凡(1979-),女,福建莆田人,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陶卓民(1963-),男,本文通讯作者,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与市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101107/D01020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12YJ14。

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旅游地旅游业的外向度,而外向度的提高是旅游地塑造国际化品牌形象,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1]。在“优先发展国际旅游”的大背景下,入境旅游市场历来是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点[2]。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了市场占有率、增长率、转移-份额、市场竞争态和亲景度等多种指标对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在多重比较之后,有学者认为亲景度和竞争态这两个指标在评估旅游市场的过程中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直观性[3]。

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选取宁波15个主要入境客源国,包括日本、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探讨宁波2002-2011年入境国际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亲景度的国别差异和空间分析以及竞争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宁波入境国际旅游市场提出拓展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案例概况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2年)、浙江旅游网的《浙江旅游概览》(2002-2011年)及《宁波统计年鉴》(2002―2011年)中的入境游客人数统计资料。研究的时间跨度是2002-2011年。在分析入境旅游市场特征时,将其分成2002-2006年和2007―2011年前后两个时段进行研究。

(二)案例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东海之滨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宁波既属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单位。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开放的景区(点)达82个,其中4A级景区1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旅游业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入境旅游也迅速发展,近10年的入境旅游总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见图1)。2011年,宁波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07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65 472万美元。

1.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年际变化

由图1可知,近10年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很快。2002―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外汇收入也随着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2151%。期间,尽管经历了2003年的SARS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在2003年和2007-2009年增长较为缓慢,但影响相对较小。由此说明,宁波入境旅游市场较为稳定,旅游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国际旅游市场发育也日趋成熟。

2.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格局

宁波入境旅游市场主体分为两个部分: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由2002-2011年宁波入境旅游接待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近10年来宁波入境旅游中的外国人占60%左右,港澳台同胞占40%左右,外国游客一直都是宁波入境旅游的主力军。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国游客所占比例有所减少,从2008年的6306%的最高值下降到2010年的5663%,2011年虽有所回升,但并不明显,仅增长了006个百分点。

二、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分析

(一)亲景度分析方法

亲景度是指到某地某客源国游客人数在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份额和该客源国游客人数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反映了某一客源国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有助于了解把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潜力及趋势动态,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地组织和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客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不断开拓和巩固海外客源市场。

1.亲景度综合分析

自2002年以来,宁波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由表1和图2可知,在2002-2011年期间,意大利每年的亲景度都大于2,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392后开始下降,并在2005年之后一直围绕3小幅波动且逐渐趋于稳定,是宁波入境旅游的强亲景市场。由图2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在2003年受SARS影响期间,意大利市场的亲景度不降反升,而到2009年却有所下降,说明意大利市场受自身经济影响较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市场亲景度在1-2之间,属于弱亲景市场,其中法国市场亲景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224后逐年下降;英国则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超过法国,突破弱亲景市场和强亲景市场的分界线,到达目前的最高点204;日本作为宁波入境旅游最大的客源国,在这段期间内亲景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宁波对日本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其余弱亲景市场亲景度波动不是太大且较为稳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的亲景度基本上都小于1,属于疏景客源国,其中俄罗斯的亲景度始终小于05,属于强疏景客源国,其余各国皆处于05-1之间,波动幅度不是太大并较为稳定。由此可见,宁波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年际变化与黄山市、南京市等地存在的高位振荡、中位波动和低位平稳现象(张艳等,2007[1];包娟等,2010[4])有着明显的不同。

2.亲景度国别差异

结合表1和图2可以看出,宁波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最高的是意大利,达到了392(2003年),而最低是俄罗斯的011(2003年),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近36倍,但跟福建省150倍[5]、苏州437倍[6]、桂林1 985倍[7]、上海2 227倍[2]的情况相比较,宁波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大,当然这也与客源国选择的多寡有关。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俄罗斯作为我国的重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处于我国的前3位,但对于宁波来说,亲景度却相当的低,说明宁波对俄罗斯市场的吸引力较低。尽管自2009年以来俄罗斯与宁波的经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相应地来甬亲景度有所提升,但仍只有0.35。反观意大利,虽然来华人数比俄罗斯少,但是来甬人数却多于俄罗斯,近10年来其亲景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说明宁波对意大利市场的吸引力较大,在华的竞争力较强。

3.亲景度空间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国别亲景度的空间变化,本文将其分为2002-2006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间段,并以各时段的平均值来考察各国的亲景度空间变化,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这两个期间内,同一类亲景市场中的空间位置并没有变化,但是这两个期间内的亲景度的平均值有所变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的市场亲景度在后期均有上升现象,韩国上升不是很明显,前期和后期只相差01;而意大利、日本、德国、法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亲景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表4,各类型市场竞争态的具体变化情况如下:

1.瘦狗市场由前期的4个上升到后期的5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始终为瘦狗市场,而英国和印度则由瘦狗市场发展成了幼童市场,后期中的法国、意大利、德国则衰退成瘦狗市场。德国和马来西亚后期离均线比较近,有望发展成为幼童市场。其中,德国虽然衰退,但是其占有率和增长率分别为225%和1596%,仍有机会反弹。因此,对于德国和马来西亚市场应好好培育发展,争取早日走出瘦狗市场。

2.幼童市场前期有8个,后期降为7个。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始终保持在幼童市场中,英国和印度则由瘦狗市场发展成为幼童市场,其中,英国的占有率和竞争态分别为222%和1873%,印度分别为142%和1608%,有一定的发展势头,发展前景良好;后期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增长率降低,衰退为瘦狗市场。

3.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的基本格局在前后两个时期并没有变化,但是其增长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应该引起重视,适时开发新的需求,避免或者延迟市场的衰退;美国作为唯一的明星市场,有向金牛市场转化的趋势,一旦美国转化为金牛市场,那宁波的明星市场将呈现空白状态,因此,应加强对明星市场的培育。

四、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相关性分析

综合表1、表2和表4可以看出,在2002-2011年期间,强亲景市场和弱亲景市场中只有2222%(2/9)属于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7778%(7/9)属于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而在弱疏景市场和强疏景市场中有8333%(5/6)属于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1667%(1/6)属于金牛市场。英国和印度在2002-2006年期间(前期)属于瘦狗市场,而在2007-2011年期间(后期)成长为幼童市场,然而在这两个期间内,英国的亲景度是上升的,印度的则呈现下降趋势。意大利一直是强亲景国,其亲景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却一直属于幼童市场或瘦狗市场。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景度大于1的客源市场大部分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亲景度小于1的客源市场大部分也都是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由此可见,宁波入境旅游市场的亲景度和竞争态的关联并不显著,这和刘春济(2007)[2]、金蓉与王雪平(2010)[8]、甘永萍(2010)[9]等对上海、甘肃、广西入境旅游市场的分析结论一致,但和王力峰(2004)[7]、汪德根(2006)[6]在分析桂林、苏州入境旅游市场时的结论“亲景度的差异是导致客源市场竞争态差异的主要原因”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亲景度在后期下降的同时,亦由幼童市场衰退为瘦狗市场。由此我们认为,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对竞争态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关联并不显著。

此外,亲景度与竞争态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Co-Plot分析图加以展示。本文以亲景度、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为变量,采用Visual Co-Plot Version 55软件绘制了Co-Plot展示图(图6),该图疏离系数(Coefficient of Alienation)为0067,拟合系数(Average of Correlations)为093,表明该图像拟合程度高。在图6中,变量箭头之间的夹角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处于相同方向的箭头表明高的正相关,若两箭头形成180°表明两属性高的负相关,若两箭头成90°垂直表明其不相关。由图6可看出,亲景度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基本不相关。这也是亲景度与竞争态存在联系但是二者相关性不显著的最直观的表达图式。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有60%(9/15)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属于亲景市场,说明宁波的吸引力比较大,仍有提升的空间;(2)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2002-2011年期间比较稳定,年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宁波的入境旅游市场大都集聚在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且幼童市场有向瘦狗市场转移的趋势,市场的增长率下降显著,表明宁波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4)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和竞争态虽有关联但并不显著。

(二)建议

第一,尽管日本和美国、韩国分别属于弱亲景市场和弱疏景市场,但是日本有较高的占有率,美国和韩国有较高的增长率,且美国的亲景度在后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加强对这3个国家的宣传与促销,诱发这些国家的赴甬旅游热情,在保持其占有率的同时提高其增长率。

第二,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6个国家整体上均属于亲景国,对宁波有较高的偏爱程度,但这6个市场仍然徘徊在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之间,增长率相对而言较高,因此对于这6个国家,应在提高增长率的同时设法提高其占有率。具体而言,针对欧美和澳大利亚游客偏爱历史古迹、人类遗址和文化圣地的特点,应打造宁波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多参加国内外大型知名旅游展览等活动,在境外树立优质的宁波整体城市形象。

第三,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这5个国家的亲景度较低,均为疏景市场,且均为幼童市场或接近幼童市场(马来西亚),市场增长率较高,因而对于这些市场应重点开发。针对俄罗斯市场,可通过开展国际会展、博览会等活动来促进与俄罗斯的贸易活动,提高宁波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亲景度和竞争态。

第四,新加坡属于弱疏景市场,不仅亲景度有下降的趋势,且一直属于瘦狗市场,其增长率和占有率均较低,因此对于该市场尚需进一步培育,通过一些特别活动或宣传手段以提高这一客源市场对宁波的亲景度,并改变其竞争态。

参考文献:

[1] 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2):43-47.

[2] 刘春济,高静.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人文地理,2007(3):73-77.

[3] 王美丽, 姜洪涛, 高倩.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南京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6(1):95-98.

[4] 包娟,崔峰.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26-429.

[5] 缪琳烨,张启贤.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福建省入境客源市场分析及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9, 26(2):222-228.

[6] 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2):100-104.

[7] 王力峰.桂林国际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688-691.

[8] 金蓉,王雪平.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甘肃省入境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24(4):190-194.

[9] 甘永萍.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