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1
一、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意合”
意合性,是汉语言文字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汉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构段谋篇时,往往以语义来联结而非纯语法,常常为了表达某个意思、某种情感,为了切合某种语境而活用词性词色、创造新词、灵活组合等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更显“春绿”,更切语境。又如,“你这人真会闹腾!”“闹腾”一词可能是批评他胡闹(贬义),也可能是褒扬他很会干事(褒义),要根据语境方能明义。重“意”不重“形”,汉语言文字因而显得灵活多变,往往意在言外、意在言后,语意或模糊或含蓄,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汉语言文字这种“意合性”给表情达意带来更多韵味,却也因意义的不确定和模糊感给阅读理解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教学时教师不能精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意合”的语言点,并探析其“背后”的意义,理解则可能处于浅层表面,甚至产生误读误解。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从汉语言文字意合特性来精准把握语文教学关注点,并以此为支点实施精准教学,唯有如此方能精准把握语言的“背后意义”。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现了两次“沉甸甸”――
第一次:“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要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第二次:“‘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前后两个“沉甸甸”,是否一样的意思?其实,两次“沉甸甸”有很大的区别。前面的“沉甸甸”,意思是指物品(象墩)很重,以实写实。而后面的“沉甸甸”,却另有深意――“沉甸甸”的,不是物重而是少年的真诚、热情与友好的“情感之重”,是“我”内心深处感动的“情感之重”。
因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依据汉语言文字的“意合性”,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沉甸甸”,以“本文前后两个‘沉甸甸’是否意思相同?”为主问题展开研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我”买木雕和少年送木雕的语段细读品味,思考揣摩,精准探析其“背后意义”,这样才能精准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与主旨内涵。
二、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具象”
具象性,即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容。语言文字本是抽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而汉语言文字却往往习惯于用具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容(理念、意思、情感)。比如,“望穿秋水”,用具有萧瑟、凄冷之意的“秋水”表达思念之切,贴切而浅白;《白杨》一文,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之“白杨”来赞颂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借物喻人,托物可言志;《桃花心木》一文,以种树之法及桃花心木的特殊生长过程设喻揭示人生哲理,借事喻理,顺理则成章;《山中访友》一文,通过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在物我相融的意境中诉说自己“对大自然热爱”之心声,借物以抒情。诸如此类,以形写意,表现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汉语言文字因具象而丰富鲜明,生动可感。语文教学要注意抓住这一特性,精准引导学生抓住“具象”之处展开研读探析,透过外在形象精准把握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有个词语――“瘦小”,若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来考究是特富具象的,一看这词,人物形象立马浮现。作者选择这一词语是颇有深意的,是想通过“瘦小”及“老”这些具象,与老汉从65岁开始顽强坚持15年,与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恶劣条件,与“创造了这块绿洲”(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一非凡业绩进行强烈对比,以老汉体质瘦弱却意志坚强、业绩非凡的巨大反差,激起读者的情感冲突,达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抓住“瘦小”这一“具象点”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用‘瘦小’这个词语来形容老汉?”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联系描绘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绿洲性状的其他具象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读体味,形成强烈的画面冲突,进而深刻感悟老汉的感人形象。
可见,精准聚集“具象点”,有序展开研读探析,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人文”
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字的核心基因。汉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人伦准则、信仰心理、思维方式、风俗人情。如“三顾茅庐”等成语,就是历史典故;“将计就计”等成语,体现中华智慧;“因果报应”等成语,蕴含中华;老舍《北京的春节》等文章,则是记录中华传统民俗……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体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文化甘甜乳汁的精神成长过程。同时,也因为汉语言文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特征,只有结合中华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所以,语文教学既要注意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人文”,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也要注意联系文化来理解语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文化体认和精神成长。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对于这课的教学,要注意关注:①民俗习惯。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除夕吃团圆饭、守岁、初一拜年、十五观花灯、吃元宵等。②民族美德。比如“这次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反映了淳朴善良、崇尚劳动、追求美好的民族美德。③民族品性。蕴含在民俗中的那种企盼热闹、喜庆、红火,团圆、祥和、美满,重亲情、乡情等民族品性和心理。④民族信念。如“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回家来吃团圆饭”。⑤民族信仰。如“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敬神祭祖,祈求丰收和吉祥);“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⑥京味语言。如,“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等句子朴实本色,全是口语,北京味特浓。
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教学本课,一是可用列表填表方式,梳理北京春节习俗,既明晰文章脉络,又明了风土人情;二是要品读重点场景,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日(红红火火、香香甜甜、团团圆圆、灯火通宵、鞭炮不断……),并相机结合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守岁”意义及其他民族品性、信念等,并结合朗读体会京味语言;三是要让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民俗(如熬腊八粥)做法和象征意义进行资料搜索、阅读交流。
这样,通过对文本的“人文点”进行精准定位探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了解文化,又通过联系文化来理解语言,就易于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乐感”
音乐性,是汉语言文字又一突出特点。汉语言文字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较易形成节奏;元音占优势,乐音成分多,声调富于高低升降变化,抑扬顿挫感强;而且行文过程中又注意“把声音节奏(炼声)当作文章的第一要素”(朱光潜),使文章充满音乐的律动和节奏的灵性。只要稍加留神,不论是文学作品、应用类文章,还是日常说话,汉语言文字都有着一定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词的音乐性、语流的音乐性、语群的音乐性、语态的音乐性。汉语言文字的词语一般具有固定的语言形式,每个词有固定的声、韵母和声调,富有音乐感。汉语言作品尤其是诗词,特别讲究押韵、四声和平仄,就是讲究语词的音乐感。若干个语词合起来,连成相关联的话语则为语流。语流的音乐性,是由语音、语意和节奏三者共同构成。只有语意清晰、语言流畅,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语流的音乐性还表现在语句的参差错落上,呈现跌宕起伏之势。与语流相对,把意思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的若干句话或若干段话联结一起则称为语群。语流可以一句或几句话,语群则是几句或更多的话联结一起,体现一种气势、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语群表述若整齐有序则成和谐音乐,杂乱无章则如同扰人噪音。语态则是语言文字的情态,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加之特有韵律、节奏,容易激起人们情感共鸣,这是语言文字内在音乐性的律动,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具强烈效果。语态的音乐性还表现在各种句式的内容上,抒情的语言,愤怒的语言,奋斗的语言,悲伤的语言,语速各不相同,如同音乐各异。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乐感”,并由此展开品读探析,语文教学必然呈现出一种语文味道浓厚、语文底蕴深厚的态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呼叫的昆虫,还有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段话富有情感,深含赞赏、眷恋、心伤之情,又颇具音乐性。段落采用排比句式,读起来很齐整,很有节奏感;从“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起字数多了起来,增加了“什么样的什么”,最后的“薄雾”和“白云”也不用“每一”了。这样长短句搭配,读起来就很有韵味,既免于单调,又避免连续8个“每一……”读起来接不上气。另外,“每一处”“每一片”等若放慢语速还有“慢镜头”感。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体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感,然后改成8个5个字的句式(“每一处沙滩……每一朵白云……”)与原句对比品读,体会长短句搭配与节奏变化。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语速的快慢变化体会“慢镜头”效果。最后,结合感受(赞美、不舍、心伤等),让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和表现语段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通过诵读品味,从排比句式齐整的节奏感,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的旋律变化,慢镜头般的抒情语速,不舍、不解的心伤情思,以及这些节奏、速度、旋律、情感交织而形成的意境、情态,无不给学生以特别感受,特别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在情感共鸣中得到深层融合。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2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更是承载着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艰巨任务。
1审美教育
1.1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对人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审美感受、想象和创造三种能力的统称。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其他能力开展的基础,审美想象能力主要是通过将外部感知的知识、能力等要素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力则属于审美能力的高层次,这一层次也是当前审美教育需要达到的标准。
1.2审美活动
第一,对学生的审美欲望进行培养,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活动开始的,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在审美阶段的创造力。审美欲望和审美创造能力都属于整个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之所以会涉及学生的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审美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第三,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能够在这一大教学氛围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学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经过了新课程改革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呈现出了全新的教学特点,其在原有的教学特点基础上又增加了适合现展的相关教学特征。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多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再加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其次,由于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教师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中只是关注理论教学,并没有将实践教育列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得出的结果就是,学生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当作是教学效率的衡量标准。此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学习观念出现了偏差,这一状况的出现也会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3.1挖掘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教师一方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从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入手,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认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创作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进而通过认知、思考、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汉语言文章中的内涵,才能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的目的。
3.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的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教师也要紧抓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汉语言文学本身的魅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一,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字词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字词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可以从字词结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第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3.3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方式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助推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合理安排课时。在课时的设计上,教师要适当增加审美教育的时间,改善传统意义上注重知识点记忆的做法,并引入审美教育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作品是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读者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其欣赏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文章内容教学的综合性优势,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结语
审美教育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重新定位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创新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是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举措,更是全面提升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亚光.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01):27-28.
[2]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0-124.
[3]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5):102-106.
[4]胡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发展性因素简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7-138.
[5]郑健儿,范世清.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115-117.
[6]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33-136.
[7]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172-174.
[8]郭秀敏,王,王贵宝.关于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2-114.
[9]郭明友.高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存问题举疑与释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39-41.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3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
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
(二)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
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点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2]郭文平.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J].中国报业,2016,20:54-55.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转贴于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5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汉语言文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就业率很高的专业,而且待遇丰厚,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应用性不强,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为理论知识,所学知识和将来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或者行政单位工作并没有多大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人才的培养中心有偏差。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人才培养中心偏差问题,仍以人文理论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授名家作品、写作特点及艺术成就等固化的理论知识,至于怎样在日后的工作中应用或写作却没有重点讲解。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虽然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应用,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个缺陷。(2)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的问题,考核过于死板,考试题目多是概念性知识,缺少创新类题目,学生只要用心去背就能得高分,这种学习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同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对本专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识的深度不够,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兴趣和认同感了。虽然有很多学生高考报考时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率高、待遇丰厚,并不是因为本身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再加上教师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毕业,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可以顺利毕业,但文化素养并不高。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的汉语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将中国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与协调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或社会行业中,因此,专业知识涉及范围较广,有利于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不高。然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却可以让教师更加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通过制订应用性教学方案、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技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教师通过对应用性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机制,满足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开展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应用性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