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1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学论不仅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还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教师深入了学生,研究他们学习的规律性,进行启发诱导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应是“志同道合”者,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不仅使学生能掌握知识,而且能驾驭知识,利用学到的知识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素质教育要求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既要使学生乐意学,还要使学生主动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发展和完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教育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先天潜在的素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传统的生物教学以“一刀切”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能力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引导这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都能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研究出来的个性信息,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既打好基础,又发挥优势,发展、完善个性特征。这是生物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应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三、重视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着“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指导他们的学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就能摆脱盲目被动,效率低下的现状。生物教学尤其要重视学法指导。首先,是悟理。生物学和生产生活尤其是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树立“大生物”学习观。其次是悟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使用的方法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有所感知,有所领悟。其次,是练法。学生在悟法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指导,主动去学习、实践各种方法,自发、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生物学的知识点既多且杂,既有理解,又有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四、发展学生智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的时代,尤其需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在介绍“发酵技术实践“这个内容时,可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谈谈果酒的发酵和豆腐的发酵,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发酵技术制作葡萄酒。既使生物学知识活学活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非智力因素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生物实验目标教学研究报告
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研究的领域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研究学习离不开实验,必须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做好生学实验是学好生物的关键。
1.课题的提出
在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大多只是形式上能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的形成在实验教学中却很少考虑,存在着教学和学习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学科技能培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在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师生物教学大纲的过程中,结合多年教学的实际,为了真正把生物教学搞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生物实验目标教学与测试”研究课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项研究主要做二方面的工作。
研究制订较为科学的实验教学目标。
研究制订与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2.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结合生物实验教学,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与测试、构建实验目标教学模式、结题总结。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与测试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涉及所有实验系统地编排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与测试,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
生物教学目标与测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2.1 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和学生上实验课主要参考资料,具有导向性。所以实验指导一定要编排科学系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如何进行实验和做好实验进行详细的说明。
2.2 实验报告
结合实验指导的具体内容,为学生编排一个针对性很强实验报告,共学生课后填写。
2.3 实验教学目标
编排实验教学目标本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题的中心所在。主要有两方面构成:
2.3.1 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是实验教学测试与评价的根据。所以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一一制定教学目标,都从理论知识、观察和操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对每一个要素都做出了不同层次要求,具有明确的层次性和操作性。
理论知识
本部分主要是完成本实验所须的实验原理、方法、器材的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有关现象的分析处理的知识,并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层次分类。
A级: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能说出是什么即可的知识。
B级:要求理解的内容,不但能说出是什么,还能说出为什么?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才能完成的部分。
C级: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不但能说出为什么,并且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利用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程度,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的层次要求。
观察
生物实验的观察是实验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随时都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也分为三级水平。
A级:见识,指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生物的形态特点,显现的生物现象,感知到现象存在的可能与原因,能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
B级:验证,指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但要看到现象,并且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到现象与生物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准确的判断。
C级:发现,在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时,同时动脑思考问题。判断出现象与科学之间必然联系,利用联想、推理、归纳的办法,发现生物科学规律。并能用生物知识准确解释说明生物现象。
操作
生物实验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操作是否正确。正确的选择使用实验仪器,注意实验操作的层次性和规范性。耐心细致进行操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操作也可分成三个层次。
A级:仿照动作,是一种在教师的师范下完成的动作
B级:意识动作,是学生在实验指导的指导下,用自己的独立意识所能进行不太熟练的动作。
C级:定型动作,通过多次训练达到比较熟练的动作。是对学生操作的最高的要求,也是中师生物是实验可最后要达到最后目的。
2.3.2 实验目标测试
目标测试题与实验教学目标各部分的要求相适应,是对学生完成实验情况一种检测。要求完成的题目也非常具体,便于老师和学生使用。
构建实验目标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实验目标教学的作用和基本模式。
生物实验目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突出学习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每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为学生达到完成学习目标服务,目标的确定,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人要想完成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活动也是这样。每一节课展示的实验教学目标,正是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加上教师的精心的指导,通过师生的努力,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目标指导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生物实验目标教学,通过阶段性实验验证总结,可归结为:
通过以上模式,体现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发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整体功能,并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全程之中,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调动发挥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进行生物实验目标教学,其中心环节就是分解目标学习掌握,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也可学生独立进行。但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把握,调动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自己完成解决生物实验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结束语: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4
摘要: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有效的教学过程不能排除游戏的“必然”和“自然”成分。游戏,像实验、练习和考试一样,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技术媒介。教学游戏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效果
作者陈梅香单位:江西省上犹县上犹中学
一、游戏的作用
1.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感情和精神,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实验项目才是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
2.对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认识,以及对基因重组作为生物变异主要来源的认识,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教学实例
1.基因自由组合的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使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耳垂和无耳垂;卷舌与不能卷舌;拇指可以向后弯曲与不能向后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入时,右拇指在上方与左拇指在上方;双眼皮和单眼皮;有酒窝而无酒窝;脚正常与脚扁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和正常皮肤等。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特质组合,要求具有相应特质的学生起立或坐下。若有耳垂的人站著、无耳垂之人坐下,能摇舌头的人仍站著、不能摇舌头的人仍站著...等等。最后,在50人的班级中,当第七和第八对相对性状被测试时,只有一个人站着,表明了班上学生的独特性。使用不同的特质组合,最后剩下的人是另一个人,这也显示了他在班上的独特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人类的一些单一基因特征,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了学习的研究。然后,我和他们一起计算了10个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有210=1024种。学生们逐渐明白了为什么不同性格的组合是不同的人。
2.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起初只是要求将打乱顺序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进行排序,这样的设计可以考查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的掌握程度;之后增加对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变化这一重点内容,在游戏的过程中,这对学生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在游戏设计过程中也不应该将太多的知识点包含进来,因为这样将会使游戏的难度过大。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生物学教学 优势 整合
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其研究的内容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动态,又有静态,既有生理结构,又有情景过程,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动为静,化虚为实,不仅能够拓宽课本的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教学效果和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能够使生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在生物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有些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比如,各种新陈代谢反应是如何完成的、遗传信息是如何表达的,长期下来,他们就会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像甚至是三维动画,能够将整个代谢循环及其表达过程,比如叶的光合作用、植物根的吸收、茎的输导、胚胎的发育等抽象知识以活动的画面来演示,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过程,这种声像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2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
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比如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绝迹的恐龙、新兴物种、细胞组织结构、细胞组织的生理功能等,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使学生从多媒体中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3能够模拟实验
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在实际中实现,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脑上模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实验经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另外,有些实验是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在进行实际实验前,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制图,加入动画和声音,模拟将要进行的实验的全过程,通过慢放、演示、分析和讲解实验,使学生在电脑上预习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这样,在进行实际操作实验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实验质量和实验成功概率。
2 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2.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都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其作用和效益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在生物学课程中,很多知识是学生都看得懂,或者是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或是在一些实践活动和社会经验中就已经具备的,这些知识就无需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可以。而一些抽象知识,比如细胞的分裂、动物的个体发育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这些知识,通过模拟、展示等方法,向学生展现整个时期的过程,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直观的表达出来,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2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多媒体
由于年龄阶段和自身特点的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想象力等都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但是心理学也表明,学生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够产生身心疲惫的现象,而经常性地使用电脑容易造成学生视力下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多媒体界面的制作要平和自然,不能太花哨、太繁乱,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频繁使用。
2.3根据实验的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教学中,少不了相应的生物实验。生物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但是有些实验本身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技术来替代,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必须结合实验的性质。
3 结语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庞大、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其教学效果必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广泛适用于生物学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因此,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为生物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为整个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姜成,李春丰,吕东云,杨洪升,张卫东,张丽敏,吴恒梅.多媒体技术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3):63.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6
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空,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教师对时间的合理支配是其教学思想的直接表现。开展探究性学习务必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是由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时间不充裕,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写出实验报告。这一环节笔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并及时掌握学情,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当学生探索历时约五六分钟之后,笔者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适当地延长了一会儿,鼓励他们继续思考。接着,笔者运用十来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分组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先后给学生提供了二十多分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完全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宽松而开放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笔者认为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作保障,探究才会有所收益,才会走向成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当“讲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而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加以有效整合,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笔者认为,生物教师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环节,务必要突出两个“尽可能”:一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充裕的自主学习时空,二是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富有含金量的问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与
探索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含金量,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有探究的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那么学生不需动脑筋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关于“鲫鱼”的教学内容,上课伊始在学生观察玻璃缸里的鲫鱼之后,笔者提出了“你们想知道关于鲫鱼的哪些知识?”这样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又如执教“种子萌发的条件”这节内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针对“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设计。在笔者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提供的感性材料提出问题并作出创设。在小组实验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独立思考,投入到小组讨论与设计实验的活动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能够用心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问题并适时地进行启发和热情鼓励,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笔者鼓励生生之间对实验设计给予评价,指出优点,提出质疑,共同完善。提示学生如何在研究单一因素的同时控制好其他的可变因素的方法,并且对于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如学生对水中含氧量的疑惑等。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不断趋于完善。对于这种开放的探究实验,课堂上讨论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引导、评价、促进的作用,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思维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师生合作,共同研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生物学科教学要将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探究水平。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瞄准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精心预设,把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质疑,确定研究主题之后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师生在互动中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