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2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是指[1]在制造和应用化学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险的化学试剂和溶剂。其目的是节约资源,从源头防止污染,将治理环境从治标转向治本。其两个最显著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理想的原子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100%)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即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是为材化、生工、化药学院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非常重要,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第一个实验时,指导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结合实验可能用到的有毒、有害药品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些药品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主要来源,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方法。例如:实验室经常用到的硫酸.硫酸具有腐蚀性、强酸性。废弃硫酸会对地下水,对土壤造成污染,实验中应尽量减小其用量。在无机化学实验中还经常遇到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Hg、Pb、Cd、Cr等毒性显著的元素,它们是主要的水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也应严格控制用量。通常无机化学性质实验取用试剂一般1-2ml,可改为点滴板操作,试剂取用的量几滴即可,.尽量减少药品用量,减少污染源。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有毒有害物质就在我们身边,无机化学实验是一个不可怱视的污染源,废液、废气、废渣都会对环璄造成污染,从而改变学生在实验室随意大量使用试液,乱倒废液、废渣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按照绿色化学理念,无机化学实验中使用化学品应遵循4R原则[2]:减少用量(Reduce)、不用危险品(Reject)、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重用(Reuse)(1)减少用量例如:在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一下子加入了较多的BaCl2溶液。假如在实验前向学生讲解钡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是易溶于水的BaCl2,水中钡离子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过量的BaCl2转入废液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让学生通过查表知道BaSO4是溶解度很小的不溶性盐,在1L水中仅溶解1.05×10-5mol(25℃),只要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即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现象,这样既节省了试剂,又达到了实验目的,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实验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2)不用危险品例如:做沉淀反应的目的是根据溶度积规则及平衡移动原理验证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及沉淀转化。传统沉淀反应实验选用的试剂有:Pb(NO3)2、AgNO3、K2CrO4,而Pb2+、Cr6+是有毒金属离子,Ag+是贵金属离子。根据绿色化理念在选择试剂时,尽量不用有毒化学试剂,而用低毒或者无毒试剂代替,可将沉淀离子及沉淀剂改为Cu2+、Zn2+、硫化钠、氢氧化钠,这样在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的同时,也达到了验证溶度积规则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目的。传统实验和改进实验的对比分析详见表1。(3)循环使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过氧化氢氧化性的验证,传统实验是Pb2++S2-=PbS黑色沉淀,PbS+4H2O2=PbSO4+4H2O,Pb2+是有毒金属,从绿色化学角度考虑应淘汰,将这个实验改为I-与H2O2反应则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棕红色,即可证明H2O2将I-氧化成了I2此实验方案现象明显,使用试剂种类少,且碘是可再生原料,符合绿色化学原理。.(4)回收重用例如:四氯化碳萃取碘的水溶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紫红色刚好消失,利用反萃取把四氯化碳分离出耒,最后进行蒸馏,使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做实验旳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及创新精神,加深了对绿色化学提倡“更安全”概念的理解。

3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为解决化学专业耗资巨大的三废处理问题、实验安全问题及一些试剂价格过于昂贵而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实验方法,它的试剂用量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目前常规无机化学实验,药品用量较大,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高校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微型实验非常必要,制备实验的产品数量要以不超过后期测定的需要为原则,性质实验点滴化。将常规实验裝置进行改进或采用先进的微量手段代替以往的常量测定。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如:红外、紫外、色谱、核磁共振等,可以有效的将合成与鉴定融合,并对少量产物进行定性、测定。从而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目标。如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试剂的浓度,减少试剂的用量。微型化学实验的主要优越性在于:试剂用量大大减少,同时减少了相关辅助材料、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大大的节约了费用,也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此外,因为微型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量很少,不但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而且极大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减少污染、安全、节约实验经费与时间等优点,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提倡和采用。

4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中的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无机化学实验由于实验项目内容覆盖面大,实验所需要试剂和药品种类繁多,学校实验室一般废弃物大多简单处理就直接排放,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缺乏回收处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成为实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因此引导学生把用过的酸类、碱类、盐类等各种废液、废渣分别回收,达到一定量后,根据其性质进行处理,这样对减少浪费和减轻污染十分必要。对于废酸可用于冲洗厕所,也可以进行中和处理并达到规定的pH值[4]后排放。对于重金属及其盐可加入碱、碳酸盐、硫化钠使金属离子变成氢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沉淀。对于有的可利用离子,可以保存在专门的废液试剂瓶中,用于其它实验。无用残渣埋于地下。废铬酸洗液用高锰酸钾氧化后循环使用;含银废液可制成硝酸银变废为宝;含氰化物废液可倒入碱性亚铁盐溶液处理;汞:可以用注射器收集起来放入瓶中用水覆盖,微小汞粒撒上硫磺粉。总之,废弃物的处理应根据“变废为宝、安全废弃、分别处理”的原则。

5多媒体仿真实验是实施

绿色化实验教学的最佳选择之一多媒体实验教学可将一些试剂耗量大、价格昂贵、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且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也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化学实验“零排放”、“零污染”。它的实施将对化学实验绿色化,以及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无机化学实验中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如Cl2、SO2、H2S、CO等气体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它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环境,若将这部分实验釆用多媒体模拟化学仿真试验,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的效果,使学生在虚拟实验室里做实验并达到身临其摬的感受,既能够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又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生动地观察无机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又避免了污染,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取得在真实的化学实验中难以实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5-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iological oxidation" based on the ideaof "learner-centered"

【Abstract】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iological oxidation is a major chapter in bio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shall be changed, as with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familiar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djust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plan, flexibl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namely through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biochemistry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Biochemistry;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content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因其理论知识抽象、知识点分散及分子结构式多等原因,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本,

结合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教学设计是根据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定教学对象的学情,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

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本文就以“生物氧化”一章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包括: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功能、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的种类、ATP合成的机制、ATP合酶的作用机制、跨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运输、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以及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等重要内容。本章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知识目标

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高能化合物概念;生物氧化的特点;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2)熟悉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3)了解体内ATP的生成机制;体内ATP的利用和贮存。

2.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生物氧化、ATP合成的机制、能量代谢等关键内容,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可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关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

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将与中药相关的内容与本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1)呼吸链的组成;(2)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3)ATP的合成机制;(4)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2.教学难点包括:(1)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2)ATP合成机制和ATP合酶的催化机制。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均为理科生。理科生前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知识点琐碎,应把握本章的知识主线,即呼吸链成分及其功能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种类ATP合成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可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内容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本章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授与启发并重,综合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教学转向主动、双向、开放和探索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激活。

此外,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声音、视频等把呼吸链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以及ATP合酶催化机制等微观复杂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文献等在网络上公布,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和观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1.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个学时,包括生物氧化与线粒体氧化体系的概述,安排0.5个学时;ATP合成机制、呼吸链的组分以及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共安排3个学时;化学渗透学说以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安排0.5个学时。

2.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始之前,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出医院的一张发电站和高铁的图片,然后引入线粒体与膜泡运输的图片:电驱动高铁快速移动,ATP释放能量驱动膜泡运输。通过两者结合引出本章内容,引起学生对生物氧化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跑步、打球等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先给学生总结生物氧化与一般氧化的异同,然后以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供能为例,导入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将学生引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微观环境中。

第二节呼吸链主要介绍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及其排列,着重讲解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如FMN/FAD、铁硫蛋白、泛醌、Cyt a/Cyt a3、CytbH/CytbL、Cyt c/Cyt c1。让同学们思考呼吸链的组分是怎么排列,是如何发挥作用?电子是怎么传递的?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决定了呼吸链组分排列的前后关系。随后,提示学生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方式。

第三节能量代谢,提出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并强调ATP的合成方式,进而提出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此部分可结合实例加以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ATP的合成、利用和储存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举例解答上述问题,加深学生对本章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通过脂溶性药物和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灭活,以及甾醇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等案例讲解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和ATP的合成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结合线粒体结构特征,提出问题:氧化磷酸化是ATP合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和磷酸化耦联的结果,哪么这两个过程是怎么耦联的?APT究竟是怎么合成的?可以通过介绍Mitchell与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外学习设计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总结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组分及排列方式,并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写在一张A4纸上,要求学习委员收齐及时上交,以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终计入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中。

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生物氧化的前沿性文献,了解中药对生物氧化的影响,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本课程课时安排紧凑,理论课四节连上,个别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为了杜绝此现象发生,给学生以警示,将出勤情况计入学生的形成性成绩中。此外,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写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敷衍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也计入形成性成绩中。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所带来的考试舞弊、学生学习只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师生互动不足等弊端,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2]。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课前,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PPT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本课程理论课授课时间较长,学生难免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应适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小故事或向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上。

3.应注意利用板书增加知识条理性,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4.通过将一些生活现象及具体病例穿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深刻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淑敏.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 2012(5):59-67.

[2]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2):73-7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项目,名称:基于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编号:2014SJGLX231);

2015年度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名称:冬凌草叶片发育显微观察及其转录研究(编号:CXXM[2015]0141);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无论是运动学还是力学,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完全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从旁引导和讲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使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这门科目,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二、面向生活教学

1.让物理回到生活中

初中物理的学习,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生的不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学习接受能力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的时候,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补充课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煮好的鸡蛋从锅里拿出来,虽然直接用手接触会明显感觉热,可是过了一会等水干以后会让人感觉更加热,教师通过这种实验为学生亲身体验并解释汽化和液化章节的相关物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对蒸发的快慢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再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联想到家里晒衣服、道路两旁的树枝树叶被修剪相关的物理现象,让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加深了解。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举出的事例尽量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学好物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家里炒菜的过程中可以闻到很香的气味,一旦菜凉了香味也就减少甚至没有了,而将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非常快,但是放在凉水中溶解得相对会慢很多。又比如,在讲解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大家乘坐的火车在开动时会看见树木房屋倒退情景的事例等,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更容易接受和掌握。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坚信物理学习的作用和好处,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让物理实验充满生活气息,才能逐渐提高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或是教学策略的应用和制定上,都要让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在学气压的内容时,知识理论在理解上的抽象决定了这个章节的学习更加需要物理实验的辅助,因此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准备好水气压计,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例如,在一个空矿泉水瓶中加入一些热水,将瓶盖拧紧,再用冷水洒在瓶子上,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变扁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我们身边存在大气压,于是完成了对章节基本内容的理解。

4.物理练习的生活化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对话方式;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材”“讲台”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这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建立与学生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双方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

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老师身上汲取知识,老师在学生身上受到启发,两者在学习上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生活中,老师要争当学生的“益友”,用公平、公正的心去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做到真诚的感情沟通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可以进行顺利的对话与沟通。

二、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进行“对话式”教学情境创设,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来推进自己的教学。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联系学生们的已有知识,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与学科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然后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或者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最终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创新。

在这一个过程中,有效地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比如说,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鱼离开水,不久后就会死亡,在热带生长的植物移植到北方之后就会枯萎、死亡?环境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与探讨得出结论。再让每个小组走出教室去观察一下,石块或者花盆、花园中的,身体椭圆形、略扁的灰褐色爬行动物潮虫。当把花盆或者石块搬走之后,为什么潮虫马上就会爬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潮虫爬走?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设计研究方案,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经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理论。最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通过上网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形式,了解一下,因为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更燃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现阶段,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进行有效的对话活动。虽然老师本着有效对话、民主、平等的姿态,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导致有效对话的失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备课,并且在捕捉课堂信息和提升学生们的思维方面找准切入点,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拓展。比如说,老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更要“浅出”教材,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初中生物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生涩,要想进行有效对话,必须先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多下工夫,设计好有“梯度”的教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真正的掌握和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对老师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判读,最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积极地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和升华,真正地做到初中生物的对话式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生物学习的知识规律与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等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基于对话方式的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石晓瑛.初中生物课堂基于对话的引领与打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 (7).

生物教育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学习;“五化”教学

英语教学要依据课程改革具体要求来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英语课堂更富有生气,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

流,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一、化难为易,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辅助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师的意图,但是教师在用英语表达时可以使用手势、

动作、变化的语气以及生动的表情等让学生不用依赖母语,达到听懂记牢的水平。这样让英语化难为易,不仅能营造良好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单词的记忆进行方法的分享展示,比如树状记忆法,由develop延伸开去,让学生根据单词的相同部分记忆envelop,envelope等词语,这些活动的

开展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单词的乐趣。

二、化繁为简,调动参与热情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机构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和实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好知识交叉时机导入新知识。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

题,善于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既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Colors Revision时,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能够影响到我们情绪的颜色都代表什么,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对颜色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能进行深入探索,感受体验,对新知识进行建构。

三、化抽象为直观,促进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背景资料、视频、插图以及设计相关问题,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烘托教学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会话的积极性,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的知识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感性认识,获得英语语感。

四、化晦涩为浅显,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中学生善于表演展示自己的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才华,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都得到提升,能够对所学语言进行运用。

五、化技巧为智慧,搭建乐学舞台

根据中学生实际的学习特征,设计富有游戏趣味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游戏的趣味性转化为对学习的热情,

这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比如,在教学Films 时先设置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未来计划,练习用“I would like to be...”“I would rater be...”等句式来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导演要怎么做,由

此和学生一起畅谈未来的计划,引起学生对电影的兴趣,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技巧,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搭建乐学的舞台。

运用“五化”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指引,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当的方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已有的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张大振.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途径的调查与分析[D]. 河南师范大学,2012.

[3]吴非.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