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1

(一)智能配电网在建设智能电网中的地位

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Automation)是智能电网(Smart Grid) 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世界各国往往将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放在配电网, 其主要原因是: 输电网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配电网与用户直接联系, 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配电网对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供电质量、促进技术发展和拉动经济大有好处。

(二)智能配电网的定义

智能配电网就是以配电网高级自动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和融合先进的测量和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与通信等技术,利用智能化的开关设备、配电终端设备,在坚强电网架构和双向通信网络的物理支持以及各种集成高级应用功能的可视化软件支持下,允许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大量接入和微网运行,鼓励各类不同电力用户积极参与电网互动,以实现配电网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完善的监测、保护、控制、优化和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自愈控制,最终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环保的电力供应和其它附加服务。

二、智能配电网中涉及的关键技术

(一)灵活的网络拓扑

灵活的可重构的配电网络拓扑, 可以使系统在经历故障时, 把故障影响范围限制在最小范围, 并可迅速通过其他连接恢复对其他部分的供电。

(二)高级配电自动化(ADA)

高级配电自动化是电能进行智能化分配的技术核心,其新内容主要是支持DER 的“即插即用”,它采用IP 技术,强调系统接口、数据模型与通信服务的标准化与开放性。

(三)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包括DER 在配电网中的“即插即用”以及微网(MicroGrid) 两部分技术内容。DER 的“即插即用”包括DER 高度渗透的配电网的规划建设、DER 并网保护控制与调度管理、系统与设备接口的标准化等。微网指接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子系统,能够不依赖大电网而正常运行。

(四)智能配用电的量测和通信技术

量测和通信技术是配电系统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配电网总体运行和管理自动化水平的前提。基于先进量测和通信技术的配电系统高级量测体系(AMI)是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基础。AMI 主要由智能电表、双向通信网络、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户室内网等部分组成。

(五)柔性配电技术(DFACTS)

DFACTS技术又称定制电力,是柔流输电(FACTS)技术在配电网的延伸和应用。它可以用来改善电能质量,减小谐波和电压波动,平衡负荷有功变化和提高功率因数,保证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同时,DFACFS在提高配电网自愈能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智能配电网的意义

配电网技术直接面向用户,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创新用户服务的关键环节。SDG使配电网从传统的供方主导、单向供电、基本依赖人工管理的运营模式向用户参与、潮流双向流动、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其意义在于:

(一)实现配电网的最优运行 ,达到经济高效

SDG应用先进的监控技术 ,对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优化管理 ,降低系统容载比并提高其负荷率 ,使系统容量能够获得充分利用 ,从而可以延缓或减少电网一次设备的投资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提供优质可靠电能 ,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智能配电网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 ,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的电能质量。SDG通过DFACTS等技术,克服了以往因倒闸操作等原因引起的短暂供电中断,以及相关原因引起电压暂降、谐波、不平衡等问题的影响 ,为各种高科技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保障。

(三)节约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SDG具有很好地适应性 ,能够大量地接入DER并减少并网成本,极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大大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和碳排放量,在促进环保的同时,实现电力生产方式与能源结构的转变,从而节约大量一次能源,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实现绿色电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2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重点讨论日趋严重的人口因素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问题,文章以适度人口理论为基石,从人口增长同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入手,先从人口规模角度,再从我国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以及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讨论了人口问题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并得出结论,针对这些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最后给出全文的结论以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 人口 能源需求 利用率 边际替代率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结构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虽然我国存在一定的老龄化问题,但是与之相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目前新生人口过多。至2008年中国人口负担系数为46%,其中14岁以下的少儿负担系数为35%,而65岁以上的老年负担系数为20%。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新生人口过多对我国的能源需求是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新生人口过多,更是对我国的能源需求乃至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人口质量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根据我国总体反正规划,2020中国的发展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届时的人均GDP将达到2万元。我国人均GDP的增长会使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增加,但是人均可消费能源的增加与人均能源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人口素质还是处于低水平,尽管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能源的需求,但是在劳动力资源素质普遍低的条件下,能源的利用率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我国能源的消费问题就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使能源的供给能力不能弥补随之带来的能源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恶化了人口与能源的关系。

(三)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很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我国资源配置状况不良,不得不南粮北调,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是我国运输能力全面紧张,资本产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8年资源性产品运货量占铁路运货量的85%,平均运距约700公里,其中运煤就占了41%,平均运距达519公里。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空间分布多在农村,能源运输不便,能源的利用率较低,更大程度的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使能源供给越加紧张,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二、关于我国人口问题以及能源产业的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讨论的是人口因素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但是为解决现阶段能源需求出现的问题,下文会从人口因素和能源因素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进而对解决本文所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一)继续严格的国家人口政策

中国有限的资源总量,加之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无效利用和破坏严重,伴随着人口剧增的压力,必然带来资源供给的危机。这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将危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保护和充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缓解中国人口的增长、能源危机的问题,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和有效的利用能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已经导致了地球上许多能源的衰竭,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幅度下降,要摆脱能源危机,解决人口与能源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寻找和遵守同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有关的“外部极限”;寻找和克服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认识与行为控制上适应外部世界极限的“内部极限”约束。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自然和自身的发展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率不得超过科学技术发现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通过控制人口生产和改进物质生产方式,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改造环境,来合理的进行人口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合理消费分配,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消耗低、产出多、质量优、污染轻、生态好的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路子。

(三)努力增强国民的人口发展现代意识

作为财富的制造者和资源环境的消费者,人的意识和行为决定国家持续发展的基本走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发展的成败和能源供给的安全取决于全体国民现代化发展意识的强弱。显然,提高国民人口发展和能源利用的现代意识,关键在教育。为此,除了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外,多方式、多途径和多种类的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三、结论

能源与人口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

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是很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影响因素由主要转为次要,而另一些影响因素由次要转为主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于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还应进行如下研究:

一是科技进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如果以高科技发展的观点来看资源保证,那么关键在于这些技术何时达到商用阶段。用富有资源在经济生产中替代短缺资源。新能源技术有太阳能技术,生物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潮汐能技术等。

二是能源的价格交叉弹性系数。由于不同能源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的关系,一种能源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其本身的需求,而且也会影响其他能源需求。所以我们在考虑人口对能源需求影响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能源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新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3

关键词 油田企业;发展转型;能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021-02

0 引言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腾飞的重要基础,中国石油是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为了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指标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迫切任务。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1 石油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做节约资源的表率,这既是对石油企业的严格要求,更是石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当前,石油企业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在油气生产主营业务上,油田企业应该坚持做好技术攻关、立体勘探、超深稠油技术攻关和老区二次开发等,调整油气产量结构,加快天然气发展。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世界石油的供求基本稳定,根据供求决定价格的原理,石油的价格也应该基本稳定。但是实际上,在短期内石油的价格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因为供求都具有刚性,如果突然发生了某方面的变化,而其它方面无法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会导致价格发生剧烈变动。中国是世界原油的需求大国,需求量占6%,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需求国,但是在定价上的发言权很小。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定价机制太不完善,主要是由发改委参照国际油价的变化来制定国内原油的基准价和成品油的中准价。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4)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油气加工过程这些都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有时甚至还非常严重,导致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虽然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油田企业转型的措施

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转型成效

机制是落实资源节约措施的根本保证在体制机制上,油田企业应该着力构建扁平化管理体制,完善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油田企业要持续强化基础管理,并且以效益为中心,着重加强对标分析,严控投资成本,切实降低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和油气完全成本。建立明确的节能专项投资机制和有效的指标考核机制,完善各级节能组织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

2)利用信息化促进转型发展成果扩大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基本的发展战略。数字化管理作为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石油工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同时也实现了生产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人工巡检、“大海捞针、守株待兔”的被动方式,转变为智能管理、电子巡井、“精确制导”的主动方式,信息化技术的正确应用将有力地促进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推动企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3)集约型发展企业文化的培养

思想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谋划发展、指导工作时,并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积极塑造资源节约型企业文化,弘扬节约观念、培育节约理念、树立节约作风,同时要在广大干部员工中大力倡导并开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气,一方面使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化为全员的自觉行动,通过节约文化的建设提升员工道德修养、公德意识,养成节约作风,另一方面使节约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4)实现产业升级

实行产业升级,向下游业务延伸。加大对石油石化下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延伸,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利润低、附加值低,发展空间小,这对于石油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已经显示出太多的弊端,迫切要求石油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5)绿色发展理念的树立

在追求绿色发展中,油田企业应该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以“节气、节电、节水”为重点,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加大对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力度,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3 结论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石油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以“标准化、市场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转型,这样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新全.浅析如何推进大庆油田经济转型实现新发展.中 国装备,2009(9).

[2]郭润生.浅谈油田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管理.石油化工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刘平良,袁根群,欧阳卫兵,等.油田开发管理如何转 型。中国石油企业,2009(8).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环境;节能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48-01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电池容量、续航能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接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汽车产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我国低碳经济与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各个产业领域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改变现有的模式,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建立其新的能源结构,这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调节,依靠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异常能源革命,以建立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格局。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包含了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是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转变。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低碳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这种要求下,新的低碳技术将不断出现,如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已经是各国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传统企业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

随着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汽车行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排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电动汽车已经逐渐被商品化和量产化。我国由于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也与传统的汽车强国有一定差距,如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目前还没有满足商业化需求,仍然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还不足,如充电站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就目前而言,大规模的进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投资大回报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投资方面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说,电动汽车的价格还是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在未来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在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方式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颁发。

尽管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还存在技术落后等各种制约因素,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与世界抢过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汽车产业那么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研究出了电动汽车,只不过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所以,只要不断地努力,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将会得到飞速发展。

3、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池技术落后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系统构成,然而我国的电池技术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新型电池方面,并不能对电动汽车的要求进行很好地满足。目前,国外主要采用动力蓄电池,但在续航能力上也存在不足,这种电池能够满足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的需求,所以电池技术对于电动车动力系统的革新有着绝对性的因素,然而数十年的研究经验表明,电池技术的创新有着长期、渐变的特征,氢燃料新型电池被誉为最有潜力的电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寿命以及氢燃料储存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满足商业化发展的需求。

3.2 市场集中度

我国的电动汽车主要分为高速和低速两类,高速电动车主要为混合动力车,低速电动车主要为观光车、场馆用车等。就制造工艺来说,电动汽车要比传统汽车简单,所以也催生了一些山寨的电动车产业,虽然这些山寨电动车在各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但是其低廉的价格,在加上政府的禁止工作不到位,所以其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满足国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全部为高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但由于其价格高昂、充电困难等因素,销量却不尽人意,大多数作为参观展示用途。而低速电动汽车的市场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较集中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3.3 市场需求不够

由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落后,市场需求也刚处于萌芽阶段,日本丰田公司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已经属于畅销车辆,但到了中国以后,其高昂的价格让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只是一个尴尬的数字,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到2010年只卖出3700辆。日本混合动力车型在其本土能够大卖的原因主要就是日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而到了中国,政府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补贴,但相对于过于高昂的汽车价格,那一部分补贴实在是杯水车薪。

4、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对策

4.1 发展方向

技术发展方向是电动汽车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来说,各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都是以混合动力车为短期目标,纯电动汽车为中期目标,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长期目标的思路。而我国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并不明朗,发展路线缺乏规划,发展路线的制定要考虑到技术、成本、气体排放以及能源等多个因素,所以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目标。然而就目前来看,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本适中,所以我国在短期内应该将重点放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上;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在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这可以做为我国电动汽车中期发展的目标;在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混合型动汽车的成本也会不断下降,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因此,中期发展目标也可以将其纳入其中;至于长期目标,是真正能够实现高效能、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汽车技术,所以以上几个方面都可以考虑,而氢燃料电池在各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比较理想的电动汽车技术,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的目标。

4.2 增加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于电动汽车的消费需求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价格问题而造成,所以,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价格补贴,来刺激市场需求;同时要在税务方面进行减免,如燃油税,这也是国外在电动汽车推广上通常采用的措施;此外还要在车船税、保险费、过桥费等方面进行减免,如政府补贴等。

4.3 政府扶持

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推动,如基础设施等,所以,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配套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起到推动作用,来消除电动汽车产业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谨慎,政府投资进行规模示范,相关企业才能积极响应。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降低风向,促进产业链的建立。政府扶持的做法可以是直接拨款,也可以是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让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5

关键词:破产保护;原因;汽车工业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4月30日宣布,向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院自愿申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以期通过减少债务及与菲亚特结盟等措施,成为一家新的有活力的公司。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时刻,克莱斯勒竟成为第一个轰然倒下的汽车业巨头,其罪魁祸首并非金融危机。

一、破产清算与破产保护

美国现行的《破产法》为全国统一实施的联邦成文法,共规定了6种类型的破产,其中公司适用的最基本的两种破产程序是破产清算和破产保护。

美国《破产法》第7章专门规范破产“清算程序”。其中所谓的破产在各国破产法中有着近乎相同的涵义,即在企业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权人或负债企业向法院申请破产,企业运营完全停止,成立清算委员会或指定托管人对企业资产进行清算,并依据法律公平有序地偿还债务。清算的程序通常包括5个阶段:启动破产程序,收集债务人的财产,出售破产财产,将出售所得分配给债权人,确定债务人是否对剩余债务获得破产免责。

美国《破产法》第11章则主要是就“重组程序”做出规定。重组,又称破产保护,指不管债务人是否有偿付能力,当债务人自愿向法院提出或债权人强制向法院提出破产重组申请后,债务人要提出一个破产重组方案,就债务偿还的期限、方式以及可能减损某些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做出安排,这个方案要给予其一定的时间提出,然后经过债权人通过,经过法院确认,债务人可以继续营业。破产保护可分申请、重组和完成破产保护或转为破产清算3个阶段。

由此可见,破产清算和破产保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破产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其目的在于通过确立一套解决债务关系的规则,使那些无望恢复的亏损企业退出市场,以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而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一旦负债企业向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并获得批准,破产法院将下令暂时中止债权人针对债务人的债权主张,这将给企业提供一段喘息的时间,获准破产保护的企业可以保有其资产并继续运营,并可以利用这一时机着力解决其困难,提出重组计划,改变其资产结构,最终走出困境,结束破产保护的状态。

二、克莱斯勒破产史回顾

作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由沃尔特・克莱斯勒创建于1925年,虽然它曾一度超过福特,成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但在2008年之前,也曾两度濒临破产。

1974年,中东石油禁运产生了能源危机,油价暴涨使家庭用小轿车、周末旅游车、厢式车等高档汽车一下子失去了销路,而克莱斯勒正是生产房车与周末旅游车的大户。其业务开始走下坡路,1978年出现严重亏损,1980年濒临破产。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接管该公司后大胆启用新人,裁减员工,把主要精力投入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上,并在产品广告上出奇制胜,同时争取到了1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保证,最终使克莱斯勒免于倒闭,并在1982年开始扭亏为盈,1983年宣布了在它的历史上最大的年利润:9亿2500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日系品牌汽车的进攻和崛起使克莱斯勒再次陷入困境,它在美国的汽车公司排名中一降再降,甚至降到日产美国分公司之下。为谋自救,克莱斯勒在1998年5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与戴姆勒・奔驰签署了一项总额高达380亿美元的合并协议。这一选择创造出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一个联盟,使戴姆勒・克莱斯勒囊括了众多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商、世界第五大汽车公司,为双方的发展积蓄了更多的优势和实力。但是,由于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在产品线方面缺乏互补性、技术共享程度较低、财务经营及企业文化无法融合,2007年10月戴姆勒果断地与克莱斯勒终止合作。

2008年10月开始,受金融危机、消费低迷和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克莱斯勒又一次陷入困境。在艰难中求生的克莱斯勒一方面积极裁减工厂和员工,另一方面试图与通用合并,或争取与菲亚特结成联盟,以获取美国政府援助,虽然曾一度显露生存曙光,但最终因谈判各方不能妥协而走上了破产保护的道路。

三、克莱斯勒破产保护的原因

(一)高昂的成本

1、夸张的薪酬福利,高昂的生产成本。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是拥有46.5万名会员的汽车工人工会,控制着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商的工人。UAW的存在等同于垄断了汽车工人这一劳动力,使自己成为了汽车工人劳动力的唯一供给源,于是如所有垄断的结果一样,它要求更高的工资、更高的福利和更高的退休金……而不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做出调整。

克莱斯勒与通用、福特汽车公司一样,对全职员工实行同工同酬,不计工龄的薪酬体系,并且一直给予员工极好的终身退休金与高额度医疗费。2006年,克莱斯勒汽车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75.86美元(含福利),年薪则高达15万美元;相比之下,丰田、本田、日产美国车厂的工人工资每小时仅为48美元,年薪为9.6万美元;而美国大学教授同年的平均年薪也不过在9.3万美元左右。此外,汽车公司还背负着沉重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负担,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使每辆汽车的成本增加近2000美元,而一辆汽车的平均售价才2万美元,汽车公司为员工支付医疗费用的金额比制造一辆汽车的钢铁的价格过高。

2、过量的经销商,高昂的销售成本。美国汽车的销售网络从50年前就开始建立,那时的公路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30公里的路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长的距离,汽车公司不得不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建立一个特许经销店,以满足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公路已经建设得四通八达,以往建立的经销网点就显得太密集,管理成本太高了。

2006年,克莱斯勒在美国的经销商有3749家,总销售量为214万辆,平均每家卖出570辆汽车;而丰田在美国的经销站只有1224家,总销售量为205万辆,平均每家卖出1675辆汽车,是克莱斯勒的近3倍。

在竞争激励的汽车市场上,美国汽车企业高福利的薪酬制度和过于密集的销售网点使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一方面使产品的价格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少于丰田等日本竞争对手。

(二)恶化的市场环境

1、油价攀升,销量下滑。美国汽车油耗高可谓尽人皆知。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美国就公布了节油指标:客用轿车每加仑行驶27.5英里,轻卡则要行驶20.7英里;但克莱斯勒在2001年时才能勉强达到20.7英里的标准。另外,在2000年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和经销商发现利差才是主要的获利来源之后,就将研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利润丰厚的大排量的SUV和皮卡汽车市场上,而忽视了小型车的开发和国内市场的需要。

因此,近两年来原油价格的飙升直接导致了汽车市场环境的变坏。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消费者对大排量高油耗汽车的兴趣大减,销量下滑在所难免。2008年,克莱斯勒的销售量从2007年的2076062辆降为1447736辆,同比下降30.3%,市场占有率也从13%降至11%。

2、金融危机,市场萎缩。在美国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汽车金融业务十分发达,三大汽车公司有近五成的利润来自汽车消费信贷。正是由于大部分车主都选择以贷款方式买车,甚至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是零首付,使得美国汽车销售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见表1)。

进入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恶化并扩散至实体经济,房价下跌,美国家庭财富不断缩水,借款条件趋于苛刻;失业率持续升高,于10月份达到6.5%,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汽车销售市场萎缩,克莱斯勒受到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三)激烈的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掌握燃油效率技术的日本丰田和本田公司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汽车巨头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市场占有率逐渐降低。步入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美国汽车巨头把重点放在了能带来巨额利润的SUV和皮卡汽车上,而丰田和本田则占据了中小型车市场。然而,事实已经证明,大型车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高额利润。可以说,为追求短期高额利润,而主动放弃能长期赚取利润的小型车,是克莱斯勒和另外美国两大汽车巨头共同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美国汽车企业也大大落后于日本企业。目前,日本厂商已经开发出完全商业化的混合动力车,价格在2万美元左右,每升油的行驶距离在30-38公里之间,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积累了充分的开发及生产经验,市场开拓已经在进行。此外,日本企业在电动车的开发上也走在了前面,日产公司已选定美国田纳西州一家工厂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准备在海外大量生产电动汽车;而美国汽车企业积累的技术则非常有限。美国汽车企业若想今后在新能源车方面占优势,似乎已经不可能,而失去了能够掌控未来的技术的企业,将无法在市场上长期拼搏。

2000年以后,随着环保问题的倍受关注和原油价格的飞涨,消费者不得不关心汽车的能耗问题,这对动力足、油耗高的美系车造成沉重打击,市场逐渐被经济省油的日韩系车所占据。2009年第一季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厂商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50.1%降至45%;而日韩系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上涨: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厂商在美国车市的市场占有率从38.6%提高到39.9%,以现代、起亚汽车为首的韩系车的市场占有率则由4.8%扩大到7.4%。

四、透过克莱斯勒看美国汽车工业

实际上,高昂的成本、恶化的市场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不仅仅使克莱斯勒陷入破产保护的困境,也使美国的汽车工业陷入僵局:继4月30日,奥巴马正式宣布对克莱斯勒实行破产保护后,6月1日通用汽车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仅剩福特公司一家在苦苦支撑。

虽然汽车工业是美国的传统产业,曾经创造过骄人历史,但是,汽车制造技术已经在全球普及,除日本、德国、法国等老牌的竞争对手,韩国、中国这辈后起之秀也不可小觑,汽车工业在美国正在走向夕阳。随着日本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的涌入,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中心地位已逐渐不复存在,美国汽车工业目前不仅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而且还在遭受长期的行业发展趋势的打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就曾表示,美国汽车工业“可能要消亡”,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败是不可逆转的行业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卫教善.透过美国《破产法》看美国汽车产业的破产重组[J].汽车工业研究,2009(3).

2、车耳.美国汽车业的四大顽疾[J].世界知识,2009(7).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6

[关键词] 石油 价格 经济

一、国际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近期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各种自然及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逐年攀升,油价历史记录被不断刷新。在2006年,世界油价突破了80美元每桶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虽一度回落至50美元~60美元每桶,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又再次飚升,到年末WTI期货交易价格已达到100美元每桶。

2003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原油期货价格表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局部时段虽有“跳水”,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例如2007年1月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55美元每桶,但年末跃升至95美元每桶。

2.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分析

造成油价不断上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社会因素和突发性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发展中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引致大量石油需求,这些变化无疑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对油价产生深刻影响。石油属不可再生资源,在供给相对有限,以及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油价呈上升趋势具有必然性。以下两个因素,是造成目前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1)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近年来全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相应大幅增加,石油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石油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较小的供求波动可能会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变动。2006年全球每天消费的原油量比2001年多706万桶。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家9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

(2)美元的持续贬值,造成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上涨。2002年以来,根据贸易额加权的美元指数下跌了25%,美元对许多国家货币汇率已创多年来的最低。由于OPEC国家均以美元进行定价和出口,一旦美元贬值,石油输出国就相应提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同时,美元贬值也使石油需求国的进口成本下降,刺激进口需求,支撑石油价格上升。

二、我国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存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不大,同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需求也不大。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对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开放了国内市场,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对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加大。

1991年,我国进口原油0.11亿吨,到了2005则逐步上升为1.27亿吨,15年间上升了11倍多。在1991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到10%,到了2005年则逐步上升为42.4%。这说明,无论是从原油进口数量还是从原油进口依存度上看,我国都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石油市场。

2.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成一个经济强国,但是在石油价格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能源价格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策是一个带有较强时滞性的方法,即根据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综合加权的“一篮子价格”来进行调整油价,也就是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当月波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在下个月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表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对于油价的一些政策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渐的调整本国对于油价涨落的政策,而且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油价接轨,但是由于我国自身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情况,我国的油价一时之间难以与国际一致,而且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与国际油价倒挂的情况,这是由于,如果调整成品油的价格,对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影响巨大,容易引起全国性的通货膨胀。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强,而且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于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应该在努力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减少其对于我们的造成损失的同时,把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变为让我们能够不断努力去开发新能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树杰 陈 扬:我国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宏观经济研究,2005,(12)

[2]李明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探讨.理论探讨,2007(3):9

[3]史 丹:国际油价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