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践研究》(编号:16Q281)

对于采取何种有效途径,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获取融入的最佳效果。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界定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现状和意义,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目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党的十结合当前实际,高瞻远瞩。以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具体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短短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指导性和针对性很强,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广大人民教师和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的基本判断,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路径。

2 相关内涵阐述

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方式。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导向,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内在要求之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让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并践行,便是最大的课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指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授给学生们,让大学生们真信、真懂、“听的进去”、“消化的了”。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重要好的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是指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而是包括全体教师、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师。

3 当前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思想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显著。但从某种角度来讲,还需要再深入、再提高、再完善。

3.1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

大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学习研究,并且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个别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价值观还是存在偏差的。同时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网络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主要表现是个别学生不信马列信利益,认为精神价值太遥远,不如物质利益来的现实直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认为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实际内容,你讲我听,但是入耳不入心。

3.2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看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平时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现有数据显示,通过教师采取教学讲授的方式,学生们对核心价值观有较好的认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是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灌输,而应不断创新求变。还有就是,笔者认为,除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外,其他科目的授课教师也应义务、积极去做。在课堂上,有时其他任课教师的一句负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效果,所以需要全体教师的配合。

3.3 从学校层面来看

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个别学校的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师资配备,意识形态淡薄,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也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仍需进一步改进。

4 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提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书写话语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其奠定牢固根基。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要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形势下教学手段的转变,需要勇气、需要研究、更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和办法。可以说,创新是有效的方法。通过创新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提供力量源泉,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牛鼻子”和“新引擎”。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探索研究。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更要同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终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凝聚共识,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助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红(1987-),女,黑龙江省鸡西人,法学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赢(1984-),鸡西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工业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裨助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儒家哲学义理中蕴含着对终生教育的价值观、人生历练与处世修养等方方面面,裨助我们找回原有的“仁爱”、“忠恕”的纯洁心灵与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助推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与哲学义理,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更为迫切,急需借鉴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刚之气处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内涵

管窥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充斥着对“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贤人格”、“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以及“以和为贵”,对裨助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充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以及“天下为公”的儒家言论,裨助我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的泛滥,无疑儒家忧国忧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面对外在的威胁与物质诱惑,才能达到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的高贵情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领悟“德”的内涵,必须从道德的根源性开始。儒家认为道德的根源在每个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认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为仁由己”的儒家认为学者必须先识仁才能在求知、做人、处事上有所依据,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以道德伦理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学而上达”的教育思想充斥着科学内涵。儒家“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物欲泛滥的现实社会是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良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内心毫无国家民族的责任之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儒家这种崇高义利观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裨助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以致形成“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从切实问题入手“问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谈道德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意义。“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这种高度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对于裨助我们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现实意义。以“仁”为主体的“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实现路径,追求整体的和谐。我们只有树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们的心理思维,才能构建新的行为方式裨助社会风气的改变。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儒家认为“仁”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无待外求的“本性”东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须透过人的自觉呈现,而后乃能透显它超越而客观的现实意义。儒家把道德行为划分作初级和高级道德两种发生模式:根据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应,作为内在说服和根据,推动初级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学习培养道德理性作为外在说服和根据建立高级道德行为的动机。个人从高级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级道德的回报,这种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儒家点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复礼”与“反求诸己”,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儒家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念恩和善行实践的动机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观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对于裨助当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义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天人合德为理想,以仁义内在为动力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并从具体之生活来落实道德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道德,以德行之自觉为进路来达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理论灌输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情况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贤至圣”的道德实践,对于我们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谦冲诚信”、“当仁不让”、“追求和谐”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们克制内心与行动上的物质欲望,以致达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通过“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启迪了现代人的哲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助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智慧,对我们处理现当代的种种现实社会问题给予极大的启示,其科学内涵与教育思想增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儒家“其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见贤思齐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人们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以及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裨助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形式、方法上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直接或间接的贯彻在家庭、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学内涵,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逐渐流毒于当今社会,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华洗涤人民的心灵引领我们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张通过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在黑暗现实之中发现人的本善,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养为视点的论述,对于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当今社会,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主张“诚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伦理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认为是人的“仁”彰显了天道天命的价值。“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质需求的合理满足,与孟子道德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基础的主张相比,极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主张“内圣外王”与“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没有忽视人民正常的物质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的思想治愈对物质欲极度追求的当今社会。诚然,灌输没有丝毫物质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会成为空泛的道德口号,既无助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考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味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集体的需要,“道德”必然难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语》被奉为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被历代引以为修身处事的凭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管窥汲取精髓,裨助人们树立正确生命观,增益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语》中的生命观以“生活与处世”的内容最多,而“生存与生命”的内容较少。管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重视的是现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扬了生命的价值。《论语》中这样写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窥这句话,我们可知儒家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的做事要求。“经世致用”的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价值,关注的是生存的意义,而过度的强调生死与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生命观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追求在集体、国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至高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显出儒家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凸显的也是这种至高的道义,儒家不仅单方的要求对“仁”的道德追求,管窥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要求与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与消极以对的观点来诠释儒家关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通过管窥孔子在祭祀中的谨慎与真情,也凸显了孔子对逝者的敬畏与生命的敬重。总括之,管窥《论语》中生命观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对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对死亡的议题视而不见,通过谨慎积极的态度处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现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价值追求。通过管窥儒家“慎终追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扬的追求,儒家将生命观最终回归到积极处理现实生活的努力之上,彰显生命价值的意义之所在。儒家生命观中凸显的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与生命的珍重,增益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裨助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管窥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力求裨助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教育原则总括之有四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约”。孔子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各种不同方式使学习者能知行通贯。孔子认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点,在教育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学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职业(学生、商人、工人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启发诱导”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从教者与受教者中要找到这样两个平衡点:第一,从教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从教者的主动权利又不能完全扼杀受教者的积极性;受教者积极性与自由性,既要保证受教者的积极性又不能无视从教者的主导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科学的把握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参考意义。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既要求学生要博学多识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能杂乱,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广与深的辩证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教者与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学习立场上,孔子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自动自发努力地去学习,并应珍惜时间,有恒心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孔子的学习观念讲求学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习意义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借着学习使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基于此,儒家在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

儒家思想精髓的实效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实效性上侧重,并充分考虑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空洞的灌输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输。采用实效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可以裨助受教者达到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在“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上抒发得淋漓尽致。管窥儒家“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的言论可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因此,应当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受众者可以自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精髓的爱国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的圣人是积极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倡导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念,梦想着建立一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以集义养气的修养工夫培养出浩然之气,以养成大丈夫坚守善道、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气度,最终在成德成物的实践中达成济世救民的终极关怀。孟子认为明善诚身的修养才能践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义的思想精髓,对于增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裨助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凯麟:伦理学[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杨伯峻:论语[M].2011年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7月.

[4]杨伯峻:孟子译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运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运用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的心理还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家思想涉及仁爱、和谐、以及中庸、因材施教等等,核心在于仁者爱人,这些思想在在现代人力资源中被运用非常广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一、试论儒家仁爱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作用

儒家仁爱思想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儒家思想中对仁爱之心和人的价值有重要体现,强调在一切活动中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认为人民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倡仁者爱人。人民可以在治国兴邦中发挥积极作用。孟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可以发现人在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到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不可代替性。那么在企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的价值。一些企业因为对工作人员不够重视,所以使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利用人本思想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这种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员工,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让员工在企业中拥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由此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1]。

二、试论儒家的和谐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儒家思想中关于“和”的观念有很多阐释,以和为贵,强调内仁外礼,主要想让人们用一些思想道德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提升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团队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要着重培养工作人员团队精神,在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提升企业文化,促进团队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综上所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缺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使用[2]。

三、浅析儒家中庸、因材施教、创新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儒家中庸思想与企业的适度管理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中庸即适度,不偏不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承适度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一定的强度。中庸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极端路线,时刻按照适中的原则行事。这种思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加以理解和应用,对管理者而言,在遇到问题时,要采取适度的解决办法,针对矛盾的根本点,从关键问题入手,减少极端行为的出现,从而顺利解决矛盾。这种思想和理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同时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做好平衡。中庸指导启迪管理者要适当的放宽自己的管理政策,敢于放权,在人才的使用方面,对不同性格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批评时,也要秉承中庸思想,协调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赏罚分明,提升领导者在员工内心的公平公正形象。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张弛有度,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现[3]。

2.对儒家思想中因材施教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分析

因材施教在儒家思想属于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施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性本事善良的,在对人类进行教育时,要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分析,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采用灌输式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管理者,要对每一个有潜质的员工进行了解,然后在工作中将员工的潜力最大发挥出来。另外企业要重视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素养对其进行指导,若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管理而轻视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创新,给人力资源在结构和配置渠道方面的调节作用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创新使用,提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定期注入新的力量,不断对其进行优化,这样可以让员工时刻保持警备状态,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去陈换新,督促企业用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去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思想中重视人的特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想法和选择,在人才战略调整方面,要保证用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人尽其才”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去武装人力资源配置。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企业中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气氛,促进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经常长期发展,尤其是外国企业的涌入,使企业管理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作为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集成的儒家文化需要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国儒家思想中蕴含多种管理知识,在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价值。但是对儒家思想要辩证的去看,不是所有思维都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所以要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接受,对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予以去除,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辉.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2):21-23,49.

[2]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00-204.

[3]马逾.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7):247-247.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价值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我国的艺术设计特色,而我国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造物的价值观念形成,使得造物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始终与我国社会共存共兴。时至今日,没有被时代淘汰,主要是其吸优吐劣的自我升级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及其哲学根源,让儒家美学思想更好的为当代代环境艺术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价值

1、“仁”是基础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仁”是在思想上积极催人向善的因素。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人”就是以人为本的有力支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要以人为基础,要服务于人。反之,设计师也无从谈起合理的设计理念。

2、“礼”是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共生和谐的道德规范与保障。“礼”的最终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礼”以固有的数字、颜色、纹理、式样、陈设等形式展示在各个角落,维护着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礼”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设计理念由过去服务于封建法统的角度,而演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设计中的材质、数理、装饰样式等元素,达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设计理念

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个固有思想流派的专利,但却是每一个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环保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讨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存在着对人本身和看待自然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实践价值

无论是中国古典风格、还是当代的新中式风格,都是利用中国元素中的图腾、花纹、色彩、陈设等外观装饰形式来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外观表现。

1、“和”为贵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为贵是儒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平衡观念和内敛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内容实质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响着社会。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折中、平衡、内敛的主体趋势,这一趋势也应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参”

“天地人相参”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观念,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同时,倡导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应对态度。儒家美学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其辉煌的历史,也会在未来散发出吸引人的光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动的自然环境当中,应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这以理念不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强大自身,影响外界的方式,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设想。然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设计教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源伟人,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教育祖师。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影响尤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应该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积薄发”的循序渐进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和其他科学一样,不能速成与复制,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2、消除“见利忘义”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礼教、政权要求就是两个字:“忠”和“义”。在商品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创造科学、艺术、合理的环境,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应具备相应的高度,同时在职业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职业精神”

儒家美学思想创造出中国的儒雅高尚“士”阶层、日本的忠勇忍义“武士”阶层、韩国的“贤人”阶层。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中,儒家思想强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上要有独立的人格、踏实的作风、诚信的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儒家美学思想是我国历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潜流。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对外影响和传播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等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颜文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C].见: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学与社会现代化[C].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汤常鸣儒家文化对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价值[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儒家思想;医疗保健;伦理决策;访谈;定性分析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社会经历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为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哲学基础[1]。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郭照江[2]指出,儒家的道德观念,比如仁义,博爱和孝顺,在中国传统的医学伦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范瑞平[3]指出,医疗领域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某种延伸。

本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医生和护士的伦理决策。山东是儒学发源、延展和研究的重阵,且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组织当地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所以我们选择在山东省进行调研。研究在中国山东省的两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章丘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小组访谈(医生11人,护士13人)。

二、分析和发现

以下5个从访谈分析中得出的主题反映了儒家价值观在相关领域的影响:1.病人的经济条件,2.家庭因素,3.儒家文化的影响,4.伦理决策过程,和5.伦理教育(见图1)。

1.病人的经济条件

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到了躯体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痛苦。社会层面的痛苦可以用疾病经济负担来表示,包括直接的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的经济负担,以及无形的经济负担等。本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治疗的影响,也就是疾病经济负担造成的伦理问题。小组访谈中,病人经济承受能力经常被医生和护士提到,并且将之视为最紧迫的一个伦理问题(占15.2%的访谈内容)。鉴于过去三十年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改革,原本对城乡居民免费的医疗服务不再由政府全部负担结果,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选择什么样子的治疗完全依赖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因此,经济条件在医疗卫生系统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生和护士的相关伦理决策。在研究中,医务工作者提到的伦理难题包括:是否给病人昂贵的治疗,是否继续治疗(在病人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如何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计划,以及在病人由于无法负担相关费用而要求终止治疗时该如何去做等等。被访医生做出了如下描述:

在肾脏科,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患者的经济条件。对于那些绝症患者,比如说,当没有办法完全治愈时,我们会告诉病人家属实情,由家属对是否继续治疗来做最终的决定。因此,最终决定是由家属来决定而不是由患者。许多患者会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放弃治疗。如果患者选择继续治疗,他们家属的生活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一点不仅提到了相应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提到了儒家观念的照顾病人与医院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之间的紧张关系。

2.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个文化资源和伦理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的第二个主题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影响。在访谈中,13.5%的参与者提到文化和宗教因素对于他们的伦理决策有着不小的影响。根据儒家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中的角色,医生和护士应该遵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访谈的医务人员做了如下说明:

在山东省,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生们大部分的伦理决策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是主要的道德观,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医疗卫生系统,同时也在其他的社会领域,例如商业,政治以及教育等等。儒家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互动。例如,儒家思想决定了医务从业人员的伦理观,而他们的伦理观又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有趣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道德观与功利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医务工作者的相关伦理困境。

3.家庭因素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个人,社会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体。家庭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而且提供情感支持,不仅承载人的成长和人的再生产等基本职能,更是一个神圣的伦理实体。在生命伦理视阈下,家庭具有关心成长、呵护健康的职责,具有共同负担医疗费用、共同承受医疗后果的功能。本研究的第三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家庭因素。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20.3%的讨论涉及到了这点。医生和护士将患者家属的态度或者是相关的家庭因素视为他们所遇到的一种伦理问题。特别地,家庭因素影响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以及他们对病情的接受程度,这两点在西方的医疗系统中是很基本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由患者家属作出最后的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者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方案,医务工作者将遵从患者家属们的决定。在中国,通常情况下医生和护士是不会直接告诉病人们的病情,特别是那些绝症患者,但是他们却会和病人家属讨论病情。本调查的医务人员与护士提供了以下信息:

将真实病情告诉病人,这确实是个问题。比如说,在临床中,对于癌症,医生一般是不会告诉患者实情的。在中国,普遍来说,癌症患者都难以承受这些(实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患者。通常来说,对于病情很严重的病人,我们是不会告诉他实际病情的。

4.伦理决策过程

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伦理冲突,需要在道德规范之间、效果之间、规范与效果之间的进行权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是进行伦理决策,本研究的第四个主题是有关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以及医生和护士们用来解决这些伦理难题的相关方法。在研究中,有13.5%的访谈内容是有关这一点的。当遇到伦理难题时,受访的医生和护士谈到,他们会向他们的上级主管或者所在医院去报告这个问题,或者与自己的同事进行讨论,而不是根据已有的道德规范或者特别的解决方法来独自作出判断和决定。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相关决定的作出是取决于医院内的等级制度,而非医生或者护士个人,这一点也与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是一致的。

被访医生作出了如下描述:

有时侯,病人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被送到医院的。如果病人并没有钱,通常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作出决定。我们会把情况汇报给医院领导,如果他们签字,我们就会继续给病人治疗。有时,当我们面对这类的困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会和主管或者同事来讨论。如果科室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会把情况反映到更高一级的领导,一般来说也就是医院的管理部门。我们会和他们讨论这个案子,不然的话,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对此主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传统的儒家思维模式。一般来说,相关决策的作出,是由于儒家的管理等级观所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倡导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都建立相关的等级制度[4]。而对于中国医院管理的等级制度来说,是遵从基层医生或者护士,到他们的主管,到科室主任,再到医院的领导这样一个顺序。因此,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解决相应的伦理问题时,都要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通常来讲,医院的管理层是最终的决策人。有时候,如果问题非常棘手,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会作出最终的裁决[2]。另外,服从上级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本研究中,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反映了传统的内在的儒家价值观,特别是有关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服从的方面。

5.伦理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学伦理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最后一个主题是有关医生和护士所接受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7.6%的内容提到了这一点。在(1966-1976)以前,中国并没有系统的生物医学伦理教育,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与儒家思想有关。在之后,特别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尤其是通过媒体(例如很多公共论坛,教育节目,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演讲都在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特别地,在中国的医学院里,虽然提供了一些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却非常的空泛,并且这些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获得相关的专业认证的条件而已(范瑞平,2006)。另外,在访谈中,医生和护士都提到,在他们毕业之后,在工作单位中,接受到后续的相关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很系统。受访医生谈到了以下内容:

如果医生是在很久以前毕业的,那么在当时是没有相关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而且,在医院里,也很少有相关的伦理道德培训。

实施医学伦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因此需要加强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结论

从1978年以来,由于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这些改革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系统,并且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也将面临许多新的伦理困境或者伦理问题。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因素外,传统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继续极大影响着中国医疗从业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本项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但它却揭示出一些有趣的观点。第一,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方案并且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属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治疗方案的意见。第二,儒家的道德观,例如仁义,礼和孝道,影响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观念和行为。由此,本项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医疗从业人员间的某些哲学关系。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中国的其他省份展开,也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由大样本调查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会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就中国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为基础,来调研各省医务工作者所遇到的伦理问题有何不同,以及他们是如何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Bowman,K.W,Hui,E.C.(2000).Bioethics for clinicians:20.Chinese bioethics.Journal o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63,1481-1485.

[2]范瑞平(2006).儒家的孝顺思想和对年长父母的长期照顾.医保伦理委员会讨论会18,1-17

[3]郭照江(1995).中国儒家文化和医疗道德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1,239-246.

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儒家思想;教育;孔子;改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82-02

教育的文明与发展是现代中国人不懈的追求。标榜着先进、进步与科学的教育现代化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同进入了陈腐的旧中国。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闯进中国时,也正是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和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教育

1.儒家思想形成之前的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从夏代开始就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称为“校”。孟子说:“夏曰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完善的学校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作用。

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权势的逐渐膨胀,私学应运而生,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儒,墨,道,法等诸家竞相兴办私学,为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2.儒家的主要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在私学兴起的大浪潮下应运而生的。而谈到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先谈到孔子的贡献。孔子是我国私学的创办者。据史称,孔子有“弟子三千”,培养出了在当时颇具影响的“七十二贤”。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教学实践上,他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同时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懂得“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使人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孟子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则进一步推动儒家教育思想走向成熟与完善。与孔子的教学理论相比,孟子更注重学生道德理想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他反复强调“尚志”,认为人生第一大事就是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要有大志向。关于道德意志的锻炼,孟子特别强调要“存其心,养其性”,要节制私欲,培养浩然之气。他认为坚定的意志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基础,一个人要通过意志的锻炼才能有坚强的性格,才能担当大任。

二、儒家教育理论与西方教育理论的比较

1.孔子的“有教无类”与西方“教育平等”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私学最主要的开创者,他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们天生并没有本质区别,个性差异是由于后天培养所养成的,只要通过良好的后天培养,艰苦的学习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养成君子的习性品德。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来自齐、鲁、卫、晋、宋、梁、陈等国家,且大都出身贫寒。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教育学家倡导以人为本、要求个性解放、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崇尚理性知识,这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平民化。西方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政治、经济、科学、商业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各种各样的新式学校随之出现,受教育的人群也都在扩大。

但是,此时的西方教育并没有普及到孔子“有教无类”的程度。西方的教育改革大多局限于对宗教神学与教会控制教育的反抗,所谓的“教育平等”只是这场战争的武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权利仍旧牢牢地掌控在贵族与富人手中。相比之下,孔子时期中国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是高过于西方的。

2.人本主义教育的共通与分化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看来,在孔子眼中,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而天命就蕴含在自然运行之中,只要顺乎天命积极努力,自强不息就可以成才成仁。孔子将人置于主动的地位,认为人只要顺乎天命的努力便会成才,而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鬼神安排。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也极力抨击宗教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他们提出人完全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将希望寄托于后世。这与孔子的理念是契合的。

而后,中西方人文教育的发展却产生了天壤之别。西方现代教育为了服务于工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培养高技术的可以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与社会生产发展紧密配合,这些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工业技术的发展。而此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仍旧坚持着王道政治为中心的道德教化似的教育。他们注重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纲常;重视礼乐教化,轻视生产知识。此时的中国教育已俨然发展成一种“人文教育”,自然科学从不被重视。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只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这一点被后世的统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积极宣扬,为后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所以,当今中国进入全面现代化发展时期,西方应用型教育发展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三、取其精华——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1.德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一直都有重道德教化,礼仪规范的传统。但多年对于现代科学教育的追求,让我们的教育者轻视了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我们只注重对于学科知识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龄青少年道德的培养。人们的道德标准越来越低。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时,人们不禁又回顾起儒家思想在道德培养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们的教育者总是高喊着要普及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不只是开几节游戏课,少布置几张作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人才。

孔子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努力提高精神境界。为人处世要从道义出发,克制不正当的私欲。这对于现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剂良方。同时,儒家思想以“孝悌”为本的仁爱思想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孝敬父母与关爱他人,以及爱国爱民的重要性。“忠恕之道”也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行为标准,成为如何应对矛盾,处理问题的智慧之源。这些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的宝贵资源必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2.素质教育的传统渊源——儒家诗书礼乐教育

孔子重视对其学生诗书礼乐方面的教育。“诗”即西周以来的诗歌,儒家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激发道德情感,体会风俗盛衰,观察政治得失,是学生获取丰富知识的源泉。“书”即史书。读史可以提高学生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同时从其中获取行为指南。“礼”即周礼,是古老的道德标准和礼仪,礼使学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指乐曲,与“诗”相连。“乐”的作用是与“诗”相配合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论语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应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在人格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儒家这种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可以为我们现今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很多资源。“应试教育”忽视了个人性情与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诗书礼乐”的标准能够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学习材料。

3.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发展之精髓

孔子的“因材施教”首先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孔子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爱好等的差异,再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论语》中保留了大量孔子评价学生个性德行差异的记录。其次孔子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这恐怕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吧。

现代,我们也应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级别,保证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个性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志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