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的发展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  应对策略  专业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媒介的国际地位,这无疑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其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课自1977年至今,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侧重读和写到听、说、读、写、译全面训练提高的发展过程。开设30多年来,它为培养大学生识读英语、接触英语社会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由中学英语所代替,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是在重复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如,英语语法、构词法、写作和听力技巧的部分内容。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把相当一部分业余时间用来学英语。但是,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就业后,都很少见到英文书刊杂志,更少和英语为母语的人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中国人学英语的根本目的——迅速直接获取英语为载体的科技信息和社会信息。所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到了注重专业英语教学的时候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

        1.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互动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

        3.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语言本身,也要关注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总体完善英语教学条件。根据新的大纲及新的考核标准的要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就意味着对英语教学条件的要求随之增加,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建设外语调频广播电台,播放听力材料、幽默故事、英文歌曲等;建设和开放视听教室、多媒体语言教室;建设外语教学网站,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种手段创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购置大量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使用的英语书籍和听说训练的光盘以及英语电影等,供学生借阅和观赏。我们应营造出一个真正切合学生需求的语言学习环境,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英语教学。

        2.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今科学技术国际化,经济活动全球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扭转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笔者拟从实现以下 “五个转变”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2.2 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重“语言知识”向重“语言运用”转变。2.3 坚持“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2.4坚持营造“多维度”的语言交际环境,使教学手段从“黑板-课本-录音机”向“多媒体化”转变。2.5坚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使大学英语教学从注重“目标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转变。

  3.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综合外语素质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感召力和无穷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本文所说的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 就是研究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教学一惯制、单一化的模式,参照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学习内容分设成几个不同的课程或模块,实行“专业化”教学。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我院为例,英语专业08 级第一学期的英语课程安排:每周2 节口语课、2 节语音课、2 节听力课、2 节阅读课、以及6 节综合英语课共14 节英语课;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安排相比之下就显得很单薄:2 节听力课以及2节课综合英语。事实上,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和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两年以后却差别很大呢? 原因就在于进入大学后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同造成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大学外语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能。我们认为,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可以在第一学期加大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系统训练,到第二学期直接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或者至少第二学期进入专业和公共英语的共同学习。这样,经过两或三学期的专业英语基础学习,大学生就基本具备了阅读专业英语的能力。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2

从2001年开始我有幸参与了几次省市级课题中心组的推进工作,也听了很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相关讲座、报告,但多数都是听听很激动,看看很感动,想想很冲动,做做很被动,写写很空动,最后很心痛。新课程改革最初的教学科研往往能带给教师一些新鲜空气,但许多教师在为了各种研究工作疲于奔命的时候,总觉得教学科研要让他们窒息了,各种形式的检查、评估把对教学研究的评价变成了文本的科研、论文的科研、纸上谈兵的科研(虽然并不全然如此,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专家学者的理论一套又一套,今天说东,明天说西,可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很少。曾经我也和很多同志一样,对于教师搞科研一度很失望,很茫然。古语有云:“亦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有些事情,虽然我们看不到结果如何,但仍然要付出全力去做,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他未悔,历史也不会因为他的失败就抹去变法的意义。有的时候,变革是大势所趋,所不同的只是如何找到正确的出路的问题,有的专家说新课改失败了,但失败同样不会改变教育改革的大势。也许很多同行与我一样,未曾窥得教学科研的全貌,正揪着大象的尾巴在失望:这大象很瘦,不可能挑得起大梁。任何一种变革都是探索来的,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失败是允许的,但我们如能在这百般失败中发现走向成功的路,那终是不用悔的。专家学者们并非在忽悠我们,而是一样在探索,在坚持着自己之“所善”。社会在变革,教育要生存,要发展,不搞变革是不行的,有问题该如何解决?不搞科学研究肯定没出路,这是一定的,而在变革的道路上走弯路、遇到障碍是一定的。一线教师寻找可操作的方法,总结实用的理论,责无旁贷。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参与教学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我做过一些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基层课题研究工作中仅仅承担着技术支持的工作,真正参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研究的很少。

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因为教师的教学从来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专业化的学习更为科学合理高效地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性品行进行滋养。比如,我们掌握了各种使用筷子的要领和技巧,能用筷子夹起各种各样的物体,但我们却教不会两岁的幼儿使用筷子,这不是我们专业技能差,而是我们缺乏婴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化是外行无法替代的,即使通过长期训练“教会”幼儿了,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适合幼儿大脑发展的情商教育,只有经过种种婴幼儿教育研究和专业化训练的内行才能实现这种教育目标。狼孩是不会拿筷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但教育从来是可以变得更专业的。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职业的生命力在于使自己变得更为专业化,像医生一样,不专业就无法看病,不是专业教师就不会专业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有部分七年级学生说他们记不住键盘,我当初是靠死记硬背加天天练习后形成的条件反射,但这种方法并非专业化学习方法。我对记键盘这个教学环节曾多加研究和试验,后来尝试教学生记手指,很多学生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他们记不住键盘的问题。我的舅舅五十多岁了,他们单位要考核计算机能力,他用这个方法两个晚上就记住了键盘,一个星期熟练盲打。他总说,幸亏我们家有个计算机老师,专业的,就是不一样。这就是专业。当这种专业化渗透到我们的细胞中时,我们就成了教育教学的专家,就能用这种专业化的方法去挑战任何困难,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改革永远是要求更加人性化、人本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改革最基本的要素,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所信者听也,而听犹不可信。”这句话来自于《论语》的变调,论语中的原话是:“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可信。”它是用来形容识人很难,教学研究也同样如此。寻找教学规律很难,教学中最本质的依据很难被发现,无数的教学现象中隐含的教学理论很难被看清,研究的过程就是一种百转千回的调查、寻找、发现,感观至心灵的探索都有可能走弯路,但我们不能放弃或无视,自欺欺人的想法只会带来学生的痛苦,对自己的折磨,身心俱累,两败俱伤,此非智者所为。我从不让学生玩游戏,但也想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学习开心、带劲。如学键盘时和学生一起感受字符图像的魅力,学人工智能时让学生与网络机器人对话,学电子表格引入校园歌手大赛工作人员征集活动,学多媒体体验数字常州、畅游虚拟世界,学图片处理去常州规划馆看景点成像……种种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渗透着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这些教学方法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教学科研的力度才能得到更为科学的总结和推广,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更为专业的手法。

有的人总能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问题,有的人总要等别人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就是科研意识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表现。信息技术教师亲身投入教学科研活动,才能使教学拥有持续发展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3

一、学校应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组织者

学校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只有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使所有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人都得到发展。

首先,学校应担负起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培训,以教师的发展为首要任务,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尽快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化标准或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应涉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重视对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训。学校要根据教师实际,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给予建议,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制定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规划,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实践。

其次,学校要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提出由浅入深的要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发挥正确、积极的导向作用。当前,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重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努力满足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还要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开展合作学习、开展行动研究等,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创设教师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二、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进行专业化培训

在学校管理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环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编制紧缺的现状,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繁重、任教科目多、深入研究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的理论学习远离现实课堂,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日常工作很繁忙,要使他们静下心来读书并非易事。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可采取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确保学习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带领全体教师搞课题研究,以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过,培训要选在假期时间,采取集中培训与平常双休日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本培训要因地制宜,不拘形式。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兼有好几科教学任务,培训就要结合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来确定,应力求精而实。另外,培训要注重效果,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而且要能解决教师所遇见的普遍问题。

三、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

校长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只是提供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指挥者。校长首先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把尊重、发展教师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过去,学校采取的是无缝隙式管理,主要是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快教师的工作节奏。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如山的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和家长沟通交流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和发展自我。因此,学校在教师的任课安排上,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些,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学校应给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研究和教学。此外,学校还要为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给教师提供能够发展思路的方法,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高提供前沿的发展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帮助教师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课题研究中,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规范性的训练。学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措施和评价手段,培养教师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在展示教师能力的同时,使教师获得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的机会和权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实行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文化

教师能忠诚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这种专业热情对于教师本人和学校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领导,如何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主参与到影响自身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呢?学校文化不仅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与校风、教风、学风有着密切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教师对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实施规则的情感认同,这使得全体教师产生了一种自觉的动机,并实施于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承载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重视,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不断调适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管理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主动适应时代变迁,积极吸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不失时机地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实现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4

目前“千刊一面”已成为我国高校学报的一大特色,倘若我们去掉高等学校名称,很多大学学报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家学报。1 公开刊物如此,内刊更是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就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而言,尽管几乎每个省都有司法警官类院校,且基本上是一校一刊,但公开刊物仅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等极少数,绝大多数此类院校学报都是内刊,每期发行量以百位数计,交流和赠送除同类院校外,主要面向的是监狱劳教等司法系统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对社会普通读者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作为行业内部的刊物,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定位不端,办刊指导思想不太明确,片面学习本科高校学报的做法,即过分重视“学”——学术理论研讨,忽视“术”——监狱劳教基层实践,盲目效仿法学类本科院校学报——法学理论研究文章过多,司法实践应用范畴文章偏少。部分刊物以能多刊发基金项目课题文章,专家、教授文稿为宗旨,片面追求文章的所谓博大精深,盲目跟风、模仿、攀比本科院校学报, 一味追求学术化、“书卷气”,而对司法基层文章关注不够。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稿源问题。监狱劳教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警的理论水平差,能够以“论文”形式阐述观点的并不多;而理论水平高,成文符合论文习惯的教师又空谈理论,缺乏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实际上,学报的专业化,不仅仅指内容的专科化、学科范围的集中化,还应该从理想状态上看,还应该实现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学报出刊标准的专业化、设计装帧的专业化以及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的“化”,对于本科院校学报尚路途遥远,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来说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如何专业化是一个尚未有人探讨的问题。军事院校有讨论,公安院校学报有讨论,但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一直被忽略。这直接就体现出这类院校学报专业化十分不够,对读者的影响实现太小。

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形式上的特色化

大体而言,高校学报专业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由专业性大学创办的专业性学报。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论坛》,因学校的专业特色而成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报;二是依托不同综合性大学的同一学科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三是由同一类型的专业性学校共同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现更名广东警官学院)和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政法学刊》;四是单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报通过专题策划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如《郑州大学学报》充分利用本校的学术优势及学报的综合性优势,组织了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题,既充分发挥了学报综合性的优势,五是高校之间的合并带来了学报专业化的新契机。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在合并之后将原来的综合性学报划分为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版本,有些高校更借此机会创办了一些专业性期刊。2

以上五种模式,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最可行的当然是第一种。然而,问题仍然存在。专业性大学创办专业性较强的学报是以其强大的学术背景为依托的,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欠缺这样的学术资源。此其一。其二,与其他学报一样,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也处于“综合化”与“专业化”的摇摆之中。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院校都在努力地发展自身,专业越建越多,学科范围也越来越大,凡是与司法沾边的都尽量开设;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1984年的文件(教育部教高1字027号)和1998年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3号),“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明确规定了学报的办刊宗旨。特别是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建本文转自dylw.net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期109号)进一步规定了学报必须冠以学报全名及学报须刊登本校稿件。高校学报根本就没有只刊登某一专业论文的权力。尽管“司法警官”已属于较专业化了,但就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基础类的语文、英语该不该上学报?法学类的民法、行政法该不该上学报?一个学校开设的十几个专业几十门课,相关的学术论文该不该上学报?在办刊经费、人事、行政上都要依附主办学校的高校学报,对这些文章都说“不”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在现有体制下真的无法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在现有体制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认真分析研究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依据本校独厚的学科优势作为开设专业栏目的基础,进行栏日调整即分栏,精心组织,办出自己的品牌栏目。目前,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栏目有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社区矫正”、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的“监狱学”、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监所理论与实践”等。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服务监狱劳教队伍建设,服务实战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化管理的需要,行业化特色明显。依照一般的想法,其在“特色”上应该不成问题,专业化道路甚至应该比一般综合性大学学报更平坦,然而,事实并不如此。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此类院校学报的栏目看出来。但栏目下的论文在每期学报中所占比例极少,甚至有的学报根本就没有这些特色栏目。

特色栏目开设以后,应提高这些栏目的文章比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司法”,因此可仿效公安类院校学报的做法,在行业上做足文章。如不应拘泥于遴选研究视野博大的法学论文,监狱劳教应用技术理论、应用技术的成果形式也应在刊发之列。针对司法警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及时刊登教改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和新方法以促进交流,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3因此,在确定特色栏目时应多联系自身实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学报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特色栏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解好“特色栏目”这个题。没有真正把握住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内容,诸多栏目涉及的范围包含了不同学科,定义却较为宽泛,没有形成问题意识。

二是为特色而特色,这种特色栏目的建设形式大于意义。有些学报虽然设置了特色栏目,但并没有真正依托本校或本地优势,话题单一或者思考重复,没有真正严肃、科学和有分量的稿件,难以真正凸显特色栏目的特色属性;有些学报虽然开设栏目比较有特点,但是对栏目缺乏整体规划,意图不明确,仅仅是相关论文的汇集,没有长期性与连续性,削弱了栏目的特点。

三是行政命本文转自dylw.net令对特色栏目设置人为干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学术”理应是学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但在一些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严格限定特色栏目设置的思路和选稿用稿的标准,以现行的行政意图干预特色栏目的建设。4

因此,设置学报栏目应注意其标志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三个特点。所谓标志性,是指栏目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和鲜明特色,并将特色栏目建设与学报建设融为一体,使特色栏目成为学报的“标志性”产品。如果栏目设置没有独特之处,而是一般化、平庸化,学报必然暗淡无光,读者关注学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也难以持久,作者更难从栏目已刊发的文章中较好地把握栏目的方向。失去了读者和作者,学报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特色栏目,其主导的话语权力便能够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作者群,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进而形成权力、知识和受众的多重互动。5

确定特色栏目后,其他专业的论文通过别的栏目照样可以在学报上发表,但特色栏目与一般栏目论文所占比例应呈倒三角形。“红花要有绿叶衬”,在确保特色栏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栏目的选题策划,因为它能增强学报多方位的吸引力,为学报增色。

三、 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内容上的优质化

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衡量学报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就无法树立该学报的权威性,学报的权威性不高反过来又影响编辑部无法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如此恶性循环对学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学报的发展最终依靠刊物的学术质量。提高学术质量,编辑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提高稿源,二是严肃审稿,三是加强编辑的在职培训。

(一)提高优秀稿源

优秀稿件是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需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编辑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稿源质量:

首先,确保校内优质稿。由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基本上都是内刊,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课题结题,均不具有说服力,由此造成了校内优质稿的流失。针对这种情况,学报编辑部应一方面采取对优质稿件采取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的政策来确保本校内的优质稿,另一方面争取学校的优惠政策,如学报上发表文章可以算科研分等等以吸引校内的优秀稿件。

其次,引进优质外稿。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利用独厚的优势,瞄准本校内部有特色的专业或优势学科,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挖掘这些学科的稿件来增强学报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利用优秀的内稿来吸引外稿。在引进优秀外稿时应改变以往的办刊模式,开门办刊,无论是内稿还是外稿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公检法司一线的稿件优先采用。

(二)严肃审稿

大学学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被采用是由审稿结果来决定。因此,严肃审稿是提高学术质量的永恒主题,是保证刊物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来说,提高审稿质量可采取如下途径:

首先,加强编辑的初审。初审的任务是审查稿件是否重复发表或变相重复发表;稿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造性,学术水平能否达到发表要求,是否符合办刊宗旨。严把编辑初审关,将初审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其次,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专家除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者,审稿方式的选择。编辑部采用双盲法,即审本文转自dylw.net稿人不知道稿件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审稿人是谁。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和杜绝人情稿和关系稿,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审稿过程的影响。

(三)加强编辑的在职培训

另外,提高编辑水平也是专业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大多是由教学科研人员转行而来,且专职人员很少,主要是兼职编辑,由于缺乏编辑学科和监所理论的专业知识,审稿校稿时难免出现偏差。另外,编辑部隶属于科研处,教学、科研、编辑三方面的工作一起抓,没有足够的精力选题、组稿,这也是稿件质量上不去,专业化道路不好走的原因之一。应加强对编辑的在职培训,系统进修、短期轮训都是提高编辑水平的好方法。

基金来源:本文系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

注释:

[1]赵广示.创新:破解高校学报同质化难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5.

[2]欧翠珍.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与体制性障碍评析[J].出版科学.2008(3):49-50.

[3]王道春.公安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现状及特色之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39.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5

我国网络教育事业在经历了12载春秋之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从规范走向质量,从基础走向专业。评价质量与专业化的标准就是教学效果,其中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与核心,它代表了网络教育发展的突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学活动等各个要素上、教学管理方式上走专业化道路,才是硬道理。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网络教育的专业化?网络教育的专业化道路又该怎样走下去?恐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网络教育与学科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一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缺乏可以追溯的历史,缺乏可以依据的定理和发展理论,没有学科背景,它仅仅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兴教育方式,因此网络教育目前仍然算不上是一个专业,这为谈及其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障碍。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今天理论的完善、实践的探索都是为了今后使之成为一个专业、具备自己独特的专业化概念而进行的不解努力。在目前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理论指导之下的实践面前,网络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从业人员探讨的焦点。从网络教育所涉及的人员层面来讲,从业人员需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性、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并经过一定的职前培训了解网络教育教学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法,能够理解网络教育教学理念;承担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学习后具备与传统教育不一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网络技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进步;参与网络学习的学员必须是具备在一定的硬件条件和学科背景的限定之下能够自主完成学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素质,只有服务人员及服务对象都满足了以上条件才谈得上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专业化;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讲,只要是网络教育教学所独自拥有的,即只适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就是专业的,只有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特定的实践才是网络教育教学的专业化道路。本文主要从学科发展角度并结合网络教育涉及人员层面探讨网络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一、专业的理论支撑

1.理论支撑要素之一———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专业的理论支撑,即诠释什么是全新的网上教学。目前的网络教学课堂多是将传统课堂搬家,无非是增加一些形式,丰富了课程资源,有了学习导航,能更方便学生了解课程信息,至于学生到底能通过这种方式学到多少知识,以及此种方式是否适用网络学生,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呈现,缺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所以目前的网络教学模式亟待更新,更加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关于教学模式,西南大学袁顶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要素,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或原理的指导下,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师生时间及空间分离的状态下,仍然能实现教学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发生效果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网络教育的?是专业的网络教育模式呢?这就需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新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学习者在与课程对话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才能发生变化,课程内容应该包含人类真实的生活,使之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学习者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课程应为学习者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对象,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这种学习的过程类似于工作会议,大家坐在一起,不担心对与错,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常常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点子,参加讨论的人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概念的认识,加深了问题的理解,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在这种新的课程观指导下,就要求网络课程应该有体现新的课程设计理念的课件、适宜的教学活动和积极的师生交互,只有具备以上三点的教学方式才是全新的网络教学。课件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李建军提出来的一种模式构想,他指出其关键在于课件建设,具体要求课件设计者根据教学内容内在的体系和逻辑结构将其分成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排列,每个单元相对完整,包含复习旧知识、新知识讲解、练习、测试等环节,学生按照单元的排列顺序进入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学习后能够通过测试检测学习效果,只有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若不通过,则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分支针对训练,只有通过分支测试后,才能通过本单元测试,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思想,将声音、图像、动画设计出吸引人的仿真场景,参与游戏的人需要付出时间及个人努力通过各个环节的关卡,通关后获得一定的奖赏,尽管奖赏是虚拟的,但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就逐渐形成了网络教育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模式运行下,教学质量也会逐渐提高。

2.理论支撑要素之二———专业的资源提供与实时交互为了提高网上教学质量,肖俊洪认为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网上教学规范,包括网上资源建设规范和网上教学活动规范,网上资源必须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资源,一门课程的资源在课程使用寿命期限内是相对稳定的,无需大变动,对于现有课程的资源则必须进行严格甄别,删繁就简,只保留对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必不可少的资源,避免“锦上添花”。目前的网络教育课程开发之前,我们往往将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转移至资源建设上,为一门课程提供了相当多的资源,虽然大量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整日忙碌于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学员,最需要直接获得主干知识的途径,而缺少精力去顾及知识面的扩充,所以,网络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做出没有实际效果的资源,实属浪费。应该提倡根据教与学的需求来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资源开发,围绕基本知识点,提供精而不冗的资源,让资源真正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让掌握学习内容成为首要目标,在实现首要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考虑丰富资源、扩充学生知识面等其他问题,而不能纵容为开发而开发,不能趋同资源越多越好,这样不仅违背了资源开发的初衷,而且还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网络教学因为师生相互分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烈的孤独感,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生生之间有交互。而在我们的实践中,网络教育最大的缺陷却是因缺乏有效沟通途径而使得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交互不足,在线论坛、BBS活动冷冷清清;或者在一些硬性条件要求之下,学生无奈大量垃圾帖子,学生对管理者绞尽脑汁想出的网上教学活动不予理睬,只剩下管理者唱独角戏,这种尴尬的局面实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我们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与模型,让交互不单只是纯粹的交互,而是使之成为网上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网上教学活动应该与课程资源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配合教学进度,以利于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释疑解惑,巩固提高,这是网上交互的目的所在。每一门课程的实施方案都必须对这门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形式、进度(内容、目的、要求)和次数做出安排,而且最好与形成性考核成绩挂钩,以嵌入式交互加强交互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组织在线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对讨论进行总结与评价,完成作业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和考核评价,让交互真正渗入教学过程。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提供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其他途径,例如学习中心应该以班级为单位,配备相应的辅导人员,提供交互条件,网络教育机构更应该采用合理机制,鼓励、督促学员参与网上活动。只有大多数学员参与了交互,并通过交互活动克服学习孤独感、获取知识才是专业的实时交互。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课件资源的供应和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无疑需要从业人员与承担课程的主讲教师的共同努力,关键还是主讲教师如何将掌握的网络技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设计出适合网络教育的教学课件,辅以适合的教学活动,做到教学过程的监测和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无疑这个专业化过程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网络教育学院教师资源多数依靠所属高校的状况之下,在网络教育还处于非专业的状态之下,主讲教师能做到的确实非常有限,因此加大经济投入、加强主讲教师教学理念、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制定主讲教师优奖劣汰制度,督促主讲教师配合网络教育单位完成教学工作,发展网络教育学院自己的主讲教师才能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

二、专业的教学管理专业的管理

首先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要有一个好用的管理平台,作为能够承载管理工作的保证。专业的管理其次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具备专业的精神,管理工作要有足够的想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教学管理机制,开设教学活动,协调师生教学过程,提供支持服务。

1.专业的管理平台与课件平台无论多先进的教学理论,没有技术支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学管理需要自己的管理平台,设定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引进先进理念,开拓师生交互方式,承载支持服务活动。课件平台要能在满足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提醒学习进度、支撑学业考评、反馈学习讯息、奖励学业进步、承载教学活动。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幼师;钢琴课程;教学;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钢琴课是幼师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相结合是钢琴课程的一大基本特点。钢琴课程多元化的教学与训练,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弹奏技巧,初步掌握不同风格、体裁的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欣赏音乐的水平,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钢琴课程的定位

钢琴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在实际练习中完成技能技巧练习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弹唱、即兴伴奏、歌曲创作等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难于掌握。因此,强调钢琴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这门课程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不仅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且更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具有深刻意义。

由于大多数幼师学生在上学前从未接触过钢琴,同时错过了钢琴学习的最佳学习期,而且每个学生在兴趣、能力和性格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尽相同。所以,幼师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是综合培养具备初级钢琴弹奏技巧,使其能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熟练弹奏幼儿歌曲并能够给儿歌编配伴奏,组织幼儿音乐歌唱教学,音乐游戏,音乐律动等能力。

二、钢琴课程设置多元化的科学性

钢琴课程是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技能课,是一门音乐类的综合学科,具有技术强的特点,难于掌握,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形成能力。

钢琴课教学是以键盘实际演奏为主要内容,以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为指导,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钢琴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科学性和多元化。要适合于幼师综合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师钢琴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合理科学的开展有特色的钢琴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的、多元化的钢琴教学方法,会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难题。

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学生能够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非常毕竟有限,因此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定与拓展非常重要。

要做到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的同步学习在钢琴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的同时,把单一、枯燥的技术技巧练习同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钢琴课兼顾技能、技巧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同步学习,把相交叉学科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完成课程的整合。

弹唱和即兴伴奏是幼师实际工作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建设的初期就要重视弹唱、即兴伴奏等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应更多地重视运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和弹唱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幼儿歌曲还是成人歌曲,都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学的更多的知识,在感受伴奏的快乐和成就感的同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谱与即兴伴奏能力,为学生就业需要做好准备。

拓展教学课程的内容对于一个幼师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时间比较短暂,接触到的钢琴作品比较有限。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不强求横向的发展,而改取纵向的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外钢琴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感受美好生活。

探讨“钢琴教学法”的教学目前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很多大中城市已经把钢琴课当成普及教育了。因此,在钢琴教学的后期加入“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相长。

四、钢琴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的钢琴课程教学大多采用集体课与个别课的形式,并分成小组上

辅导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成长为适应当前幼儿园工作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1.集体课教学

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主要完成基本讲授和课堂练习的教学目标,以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为主的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上真正了解钢琴的演奏与弹奏方法的原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使用钢琴、电钢琴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代替传统教具展示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了钢琴艺术。开展了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讲、练、做一体,“讲中学,学中讲”,让大课具备小课的功能,突出技能的培养。

课堂中,教师一般分为常规训练和课堂练习两部分。常规训练中包括音阶、琶音、和弦等钢琴基本练习。让学生在活动手指的同时,强调钢琴弹奏的基本弹奏技巧,熟悉不同的调式调性,为弹唱、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练习部分,通常分六个步骤。首先,介绍乐曲的整体风格,创作背景与作曲家介绍,使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认知;第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展示乐曲,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加强对乐曲的理解;第三,教师范奏,分析、讲解乐谱,讲授重点;第四,开展多种练习方法,学生进行有效的集体课堂训练;第五,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上掌握乐曲的演奏;第六,集体演奏,通过课堂展示考察教学综合效果。

2.小组课教学

因为幼师学生人数较多,技术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小组课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在幼师实际教学当中应用的较多。通过分组形式的教学可以对学生弹奏情况进行逐一的检查,有效地利用课堂,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

3.个别课教学

个别课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的最好的教学典范,一般情况下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个别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深入、具体的观察和解决每个学生在演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是对技术和艺术处理等方面针对性最强的教学,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但是,由于幼师学生较多,因此,个别课的利用率并不高,局限性比较大。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扬长避短,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并存,实现授课形式的多元化。

教无定法,变换多元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还颇具革命性、创造性的加入了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的方法。达到“教、学、做一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五、钢琴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考核

钢琴课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练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及时评价,适时的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方式注重诊断与指导的功能,突出激励的作用。

钢琴课考核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艺术实践考核。

课堂教学考核内容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发挥考核的长效机制,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把学生平时课堂上和检琴时的表现记录下来,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钢琴学习上的成长轨迹,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的状态和方法。

总结性评价是是对学生钢琴课程学习的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得出的结论。这种的评价方式相对更为客观、准确,方便于教师更准确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包括钢琴基本功大赛、技能竞赛和见习、实习等,艺术实践包括校内、外演出,音乐实践,毕业汇报演出等。通过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在实践中检验钢琴课程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演练,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演练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钢琴课程的教学在幼师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实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任重而道远。采取多元化的钢琴教学,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单一、枯燥的技能课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学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最终实现钢琴课程科学设置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晶.《浅析幼儿师范专业钢琴课程课程设计》[J].《科教创新》2010年,第11期

[2]张殿坤.《关于幼儿师范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