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呼唤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合新课改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队伍来有效支撑其稳步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新课程能否持续、稳步推进,因而应探讨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问题,促进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面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满足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需要。
1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新要求
为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语文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规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须着力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第一,教学目标上要进一步凸显“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语文新课标的使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素养等都有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基于升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符合课程教学的当代走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色之一,因此这也直接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亦应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凸显“三维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为新课程改革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新型语文专任教师。第二,课程结构应走向复合多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成为语文学科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综合多样的业务基础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须对其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三,教学内容应面向生活。生活化教学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应然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从教学内容、课程构建、教材制定等各个方面走向生活化,这不仅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新时期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化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进一步生活化,使得语文教学真正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应持续向生活化靠拢,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走向岗位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第四,教学实施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实施应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消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给予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对话教学,这就需要高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学生观、师生观等教育理念,以便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第五,教学评价应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切实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评判等“工具”的倾向,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扭转评价理念,建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树立现代评价理念,这对于其今后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无疑是有好处的。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距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比较远,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贯彻“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有意无意地作为迎合外界评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变相了的知识教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务写作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的考察,但是学生在学习完《公务写作》这门课程后依然不会写作各种公文,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第二,课程结构合理性缺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整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精选教材,建立面向现代新型语文教师培养的新的课程结构,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依然以传统知识性课程为主,各种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依然相对不足,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进展缓慢;在课程内容上,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编制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新课程发展的现实要求,这种脱离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受挫,同时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实施漠视学生主体性,教学评价仍以甄别和选拔为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但是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未能有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教学评价方面,仍然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根本性的功能还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
3新课程背景下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今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应积极面向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转变,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及角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观念的陈旧落后。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要督促教师加强立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教师自身也应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转变,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观念转变及角色转化提供政策及制度支持,如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及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多样手段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真正落实,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需要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在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如写作技能、表达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主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力度,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教学实施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本体功能。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综合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挖掘和补充一定的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实现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移,重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总之,新课程的发展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教师素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自身乃至传统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积极调试,着力改善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的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作者:智宇红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2]孟伟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107.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语言历史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学特色的同时又加入了新时展的特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和品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同时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优化和改进的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比较少,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大都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评,这就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只关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学生和教师只关注教学和学习结果、忽视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等问题的存在,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这些情绪和认识缺陷都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理念,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完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是汉语言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阅读、写作能力进行提升,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学生高尚精神、高品质人格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性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和内涵,这些大量的审美教育素材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文学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欣赏文章中的美,鉴赏文章中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新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全过程的培养。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审美教学内涵的内化活动,让审美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思想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理念基础,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4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
4.1 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和分析,这既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审美教育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纳了大量的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育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内涵和目的等进行充分的认知,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分析、掌握作者在课文中所应用的创作艺术手法,拆分、认知文章的逻辑结构,了解、体会作者通过字词、结构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了解、认知、思考、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形式美、表现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行体会和学习。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文章中的艺术境界进行挖掘和分析,文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汉语博大精深,字词的运用、排列和组合以及词句的逻辑结构排列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魅力,感悟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内涵,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品味和审美意向进行培养。
4.2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认同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通过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汉语言审美教育当中。新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很强,并且视野相对比较开阔,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对很多知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汉语文文学本身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进行刺激,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美”进行分析和探究。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这是审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例如有的学生偏爱汉语言的字词结构,有的学生偏爱文章整体呈现的逻辑美感,有的学生则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要抒发的情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对此进行掌握。其次,在兴趣刺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将汉语文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4.3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课时设计方面,要适当地加大审美教育的时间,改进过分注重知识点记忆、古诗词讲解的做法,将大量的审美内容加入、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评鉴美、想象美;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尽量地选择符合学生审美实际和审美观念的、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对作品“美感”的体会是不同的,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想法、交换意见,激发学生对作品美感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讨论,还能够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单篇作品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势,对个别风格突出的单篇作品进行综合审美教育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单篇重点审美教育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多篇文章的审美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健全学生的审美能力。
5结语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既是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完美人格、独立品质以及个体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 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 王俊玲.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147-148.
[4] 李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43.
[5] 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29-130.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教学
现今,随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为社会培养输送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中,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会止步不前。因此,高校有必要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积极探求改革措施,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
一、新时代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一)扎实的文化素养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比较广泛,该专业学生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是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的知识,所以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专”,即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只有这样,该专业学生才能在之后的教学中从容应对各种教学难题。另外,文化素养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知识,所以该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的能力。
(二)丰富的教育技能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技能。首先是倾听能力,因为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准确了解到学生的诉求,进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其次是阅读能力,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不断的阅读是提升自己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进行揣摩,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最后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较强的写作能力与教师自身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一名未来的教育者来说,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在将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并且用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和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四)先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在教育行业,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不竭地发展。一个拥有创新意识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拥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还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利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知不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对其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但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主观性较强,和偏理科性的科目比起来,试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其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不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容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然而因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教师习惯性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进行结合,所以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
(三)教学方式不合理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在继续,但是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传统、不够合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会让学生陷入机械化的学习状态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教学内容滞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滞后也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参考内容,但是因为教学内容长期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客观需求。而且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然而由于教材内容无法脱离传统内容的束缚,所以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一)树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更加明确。其次,教学目标的树立还要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摘录出来,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树立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最终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素养,组建优质教学团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展者,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和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首先,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目标,在今后的生活和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内涵。其次,学校也要定期为教师组织校外交流和校内培训,帮助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让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只有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三)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元教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元素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改革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完善性教材内容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所以为了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学校还要不断改革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完善性和先进性。教育部门要对教材内容积极进行调研,对教材中的落后部分进行删减,并对教材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补充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充分参考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为此,高校要在学校内部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总结学校师生的意见,将其作为参考。最后,高校可以编辑几本不同内容的教材让学校师生投票选择,以选出符合师生教学需求的教材。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4
随着近年来大学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学的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我国高校培养方案的重要方向就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我国传统高校的理论型人才来说的。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关注与学科性与学术性,培养出的人才必定是注重于理论型的学科和知识的深入探讨研究,这样就会导致了社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统一,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很难找到适合本专业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传统的、冷门的学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汉语言文学就是这些传统学科之一。汉语言文学是关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语言文化文学,语言文学研究的是语言艺术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以它是人文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所以现在高校在努力培养此专业学科的科研人才以及学科教学或是从事相关的信息、文化和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现代教学教育资源的整合、结构的调整,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等要求和特点更紧迫、更突出的情形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长线专业中的缺点与不足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以及近几年各高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的扩大、社会人力资源在各行业的资源分配的变化,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变得越来越严峻,在专业空间上的宽度和灵活度也越来越窄,专业的价值性也受到了怀疑,并被不断的弱化。特备是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学科以及相关的学科,它们的发展前景更是让人为它捏一把汗。因此,对于现有的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革研究并探索新的科学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汉语言文学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比较严重,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和研究的内容普遍注重于综合理论方面,但实际应用性不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所涵盖的内容偏重于综合性、基础性以及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其特色以及应用操作性,缺乏独立性,很难在社会应用上独挡一面。针对这种现状,国内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本科院校普遍意识到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必须要进行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根据社会的发展从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有了一些疗效;他们有的设立了人才创新实验基地,有的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有的进行了实践型教学的改革,或是创新了教学方法。这都是一些鲜明性的改革,为以后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由于现代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校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都受到了影响,这不是一个地区或是一段时间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也为其他一些文史哲类学科提供了改革的基础并起到了改革教育模式与目标的启发意义。
二、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更需要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人才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性人才,这就可能形成新的专业的崛起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分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可行性、以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等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研究探索过程,在此笔者不做过多的研究讨论。所以,在整体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环境相对严峻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就要面临严峻的着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使自己在走出校门后可以很快适应社会需要,这就是我们不断的探寻与思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深深的影响着老师和学生,学生总是被动的学习,被压迫的接受知识,但没有几个能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素质化教育不断推行的今天,我们反思一下,传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素质化教育。创新汉语言文学学科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改革创新的初期要完全打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思想,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没有顾忌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研究,老师可以从旁加以引导。在教学后期阶段可以采纳传统教育中的经验,剔除创新教育中冒进的弊端,施行双管齐下,两种教育方式紧密结合共同教育,培养出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有宏观把握的应用型人才。比如,针对文秘、新闻等社会人文类的专业,总体来讲都是汉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部分,假如学生对新闻传播学感兴趣,他就可以挑选一些有关新闻或是传播学的课程进行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更能事半功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对知识了解只停留在表层,学生会自己主动的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研究探索,这不失为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成功一样有方法。但通往成功的路往往有多条。所以我们不经要对教育教学上提出创新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创新的思维。只在学生教学表面上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己没有改变走入社会依然是食不果腹。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给学生跟更多的时间,或者让学生讲课,老师在下旁听,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三、总语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范文6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曾经的专业课教学是以“教”为主,而微课教学的重心则是“学”――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微课的设计理念包含三方面:网络教学、自我学习、小班化教学。基于该理念下的微课特点同样可归纳为三方面:短――10~20分钟,最长不会超过25分钟;少――仅针对一个教学重点;小――微课视频小,便于上传与下载。上述特点高度符合教育心理学提到的学习规律,比如个体差异的规律、注意力的规律、个性发展的规律、认知能力的规律等。拿“注意力”的规律来讲,早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成年人,能够持续、集中地关注某件事、某个内容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尽管一堂专业课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但最合理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切割成几个“小块”的知识点来讲解,以便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现下广为流行的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超星公开课等,上面的微视频基本都在20分钟左右。
课堂上引入了微视频,教师不能再继续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更不是课堂上的权威者,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唤醒学生去发现、探索、评价、质疑的精神;唤醒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让这些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渗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微课设计资源的整合
1.各类“语言学”内容的整合
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有一部分微课内容是《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思路》,它的设计者是方相成――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视频全长不到20分钟,重点讲解了阅读文言诗文的规律与规则,通过技巧、文本、事件、道理、感情来理解文言诗文。又如:时长不到18分钟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设计者为邓莉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视频中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五个知识点。从这两个精彩的微课设计中可以看出,语言学方面的微课程,只需要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设计便可。
2.各类“文学作品”内容的整合
以唐志刚老师设计的时长16分钟的微课《庄子・濠梁之q》为例,通过当面传授与讨论呈现了两方面内容:庄子的生平介绍、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技巧,让人们感受到庄子“齐身与物”的高尚品行。微课的时长虽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唐老师并没有受其限制,依然在视频中详细介绍了庄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不能因为微课的“微”就随意简化教学步骤,微视频中同样要适时地穿插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三、四步五环、评价微课
四步:规划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自学、个别辅导,此为课前环节;五环:解释疑难、纠正错误、互动合作、反复练习、总结成效,此为课中环节。“远程教育”是开放性大学的一大特色,如今网络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微课教学所需,师生亦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探讨,故而开放性大学可以在网上展开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测评功能。一方面,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师生的互动性加强,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教育技术部门与文学院应该协同合作,将开放性大学独特的教育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设计“四步五环”的测评环节,提高远程教学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微课教学是专业教育与现代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改革的浪潮完美契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设计微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校教师的基础技能,只有大胆创新、敢于探索,才能为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微课程建设增砖添瓦,才能让大学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雷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