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开发专业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1

 

0 引言

 

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应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训练,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满足岗位需求,很多学生不得不改行从事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

 

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原有的针对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缺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即使改革获得一些成功,也很难改变人才培养低层次的尴尬,没能形成多课程知识群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没能达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可以打破原有课程的归属性,以课程群营造知识群,以知识群促成应用能力的培养[1-2]。

 

1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原则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关联性强,具有相同或相近培养目标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体来进行建设。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程群涵盖的课程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性和逻辑性,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总体建设原则要突出: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3]。

 

⑴ 先进性是指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要具有先进性,能够反映最新技术发展成果,能够满足社会对最新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能力的需求。

 

⑵ 科学性是指对课程群涵盖的课程教学内容在规划和切分的时候要科学,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各个课程之间流畅的传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能力培养有明显的递增性。

 

⑶ 实践性是指课程群建设实施过程要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⑷ 可操控性是指课程群建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性、方向性和透明性,使得建设过程遵循一定的可控性,减少非计划性,降低建设失败的风险。

 

2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目标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群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和总体框架,把握知识内容与课程之间的分配关系,弱化单一课程概念,强化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群中课程之间关联、融合及交叉;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动态,调整课程群所涵盖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成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建立复合型课程群公共实训平台,通过平台将课程群中所有课程体系有机的纳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平台能够获得从简到难,持续性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须建立健全多元化、立体科学、动态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建设目标的达成度给予科学有效的评价[4]。

 

3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实施实践

 

3.1 构建软件开发课程群

 

针对运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专业特色,选定以工程性软件开发作为主要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了以.NET和Java技术为主线,横跨桌面、Web前端、Web服务器端、移动端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

 

3.2 基于课程群构建知识体系

 

课程群建设的原则是弱化课程的概念,强化知识体系。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是基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来建设的,通过对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群(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更深刻[5]。

 

Web前端技术是整个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中的第一门课程,主要介绍Web开发中前端所涉及到的技术(HTML5,CSS3,JavaScript,jQuery,jQueryEasyUI等)以及Web前端优化思想,给学生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Web系统,理解软件开发思想。后续知识会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NET技术,另一条是基于Java技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社会岗位需求自由选择。

 

由于.NET技术在桌面开发方面的绝对优势以及语言平台的统一特性,所以在.NET技术主线上会介绍桌面开发技术和思想,并为后续的.NET技术的Web开发和移动开发打下语言和平台基础,使得学生可以更轻松的去学习后续的.NET Web Form、MVC、WinPhone知识体系,使其在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加入.NET软件设计模式思想,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合理选择使用不同的设计模式来设计出高质量的代码。

 

Java技术主线分三个阶段。首先介绍Java基础知识,包括运行环境、语言基础、面向对象思想等,让学生对Java技术有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重点介绍Java网络编程知识(基本通信协议、Spring、MyBatls、Struts2、Hibernate等);最后介绍Android系统开发相关知识,包括界面设计、数据通信、系统优化等等。

 

不管是在哪个学习阶段,知识点都涵盖了桌面开发、Web开发以及移动开发,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群知识体系的学习,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各种模式,各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可以有重点的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讲解技术实现的同时加入一些工程实践理论课程(软件体系结构与建模方法、软件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让技术手段在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规范的、合理的应用。

 

3.3 基于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团队

 

课程群知识体系能否合理的贯彻执行,能多大程度发挥群体效应,一般取决于教学团队,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课程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年龄结构要合理,老、中、青结合,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少走弯路,这有助于增强团队整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思维方式的互补性,保证团队的可持续进步。

 

其次学科结构要合理,教学团队成员学科方向应该涵盖各个学科或多个技术领域。一位教师很难同时精通各个学科或所有技术领域,不同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团队成员跨学科合作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达成,还可以使团队成员业务能力快速提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学缘结构要合理,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有利于更高水平成果的达成,更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

 

3.4 形成应用型考核机制

 

为了及时掌握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有必要对课程群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整改。

 

针对应用型软件开发课程群知识体系应用型的特点,我们不采用传统的笔试进行考核,我们采用分组项目考核方式。以3-5人分为一组,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协同配合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任务,根据项完成情况以及组内分工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通过这种考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基于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群之上,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为目的,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课程群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划分、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应用型考评机制的探索,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了有益尝试。基于课程群的实验环节建设尚需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

目前,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视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以促进交流、共享,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05年教育部启动高职近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各示范建设院校基本上一致地将数字化资源建设列为学校一个重点建设项目,高职数字化资源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是为契合学校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满足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协助学校组织自有师资力量,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符合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以满足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改革等的需求。同时,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达到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数字化资源简介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类型

数字化资源的类型包括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等。从教学资源的功能上,资源包括授课录像、实操录像、软件操作演示、动画、模拟软件、辅导材料(背景介绍、扩展介绍、习题库)、教学课件(ppt),将这些素材经过后期的整合,成为一门精品网络课程。

2.制作资源所需素材的格式

数字化教学的素材大致可分为媒体素材和知识单元素材两种。媒体素材包括文本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其他素材。知识单元素材是指围绕某个教学知识单元的多种媒体素材的有机组合,旨在支持某个或某几个教学知识点。知识单元素材可以是多种文件格式,如ppt、exe、html或aml、自解压的压缩文件格式或其他文件格式。素材的格式多种多样,单视频类素材就有avi、mepg、rm、asf等众多格式。

3.资源的表现形式

资源大致分为三分屏、网页、Flash三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用途、优点等。

上述资源中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的素材,比如,音频、讲课录像、屏幕演示视频、交互式动画、虚拟仿真、ppt、电子教案等。至于具体采用哪些形式的素材,将根据课程特点和其他要求而定。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其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单纯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而有的学校过多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理论的学习。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群的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环境和实习环境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逐步进入课堂,并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计算机房和网络覆盖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起了良好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平台。数字化资源用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容量,使知识构建网络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并具有技能培训的重复再现性,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条件下职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设计方案

1.精选资源建设内容

在数字化资源内容的选取上,要精心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授课内容,要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符合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在结构组织和表现形式上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方式和兴趣偏好,有利于教师的课堂辅助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方法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真实岗位中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岗位。

2.注重实训模拟

在设计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时,要结合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如: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网络管理与应用模块的核心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另一个是网络服务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这是构成网络管理的核心技术。如何让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这些技术,是网络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技术只有在真实实训平台上进行仿真模拟,采用数字化资源中的多种媒体实现,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制定标准

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用来评价、鉴定资源建设的好坏,并根据评价的反馈意见,不断充实完善资源内容。数字化资源建设要能保证资源内容的有用性、可用性和通用性;要能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资源库开发的主管学校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数字化建设按照此标准进行。标准的制定要在教师、学生中广泛调研,组织各学科专业方面的专家,制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下表是经调研后归纳整理出的高职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的评价标准。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对推进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建设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应将此项建设列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开始,然后逐步日常化,规范化。学校要配置相关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和研制工作,更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和资源操作等能力,把这项工作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姜敏凤.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3).

[2]蔺素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J].山西科技,2005(2).

[3]刘红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析[J].情报探索,2010(5).

[4]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宿迁市职成社“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2SEW-Y-051)的阶段性成果。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电子商务不再只是一种替代方案,而是企业生存的必要工具,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应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认真分析电子商务教学现状,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有效可行且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②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电子商务课程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涵盖知识面广,涉及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法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1.教学内容庞杂抽象:电子商务不仅涉及到相关学科理论,而且还涉及到网络通信、物流配送、数据安全和加密以及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体系交叉繁杂。

2.实践性很强: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电子手段来进行商务活动,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各种商务管理知识,又要掌握网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3.课程内容的及时性:由于电子商务的成长进程远远快于理论总结,致使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电子商务系统开发》课程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的有关技术与方法,并能深入了解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商务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课程改革

我学院计算机专业开设本课程是在第五学期,在这之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如:《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等等。按照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虽然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基本要求,但是教学效果仅仅只停留在技术表面,却没有很好地融入电子商务的核心——商务本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也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

综合以上提到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术性强、商务知识能力弱的特点,取长补短式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1.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大纲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与实验两大部分,很多院校都注重实验部分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做了大量研究,本人在此就不再重复。本人在此要研究的是该课程理论教学部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在理论安排中应该更注重商务本质的学习,要在短课时中将商务知识贯穿融汇,又要防止课程的枯燥程度,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教具,例如扑克牌,将扑克随机发放给学生,然后随机抽取提问他们有关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既实现全面参与性,又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媒体形式,例如下载相关视频进行播放演示等。

2.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与讨论,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目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收益,而且能在讨论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另外,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汲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经验,并从中激发创新思维意识,提高自己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

去年,我院提出CDIO教学改革。CDIO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它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体验式教学也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主要是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把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并及时进行讨论、总结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运作有感性认识,理解电子商务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及其关系,掌握各行为主体的操作技能,通过与传统商务活动的比较来深入理解电子商务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实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联,谢勇.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4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文介绍了我校软件技术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结合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既是湖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又是武汉市重点专业。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主要培养既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又懂得信息管理的专门人才。但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全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重新定位,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

1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方针,使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充分满足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实际需要,注重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学院重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高职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本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通过开发以“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专业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

1.1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其中校外实习不少于3个月),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软件开发室、实习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增加集中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模拟软件开发室授课,并与数据库原理、Delphi课程设计、数据结构、Html与Jsp等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在第五学期学院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专业老师与学生参加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院赋予每个学生既在“教学学期”中学习,又在企业的“工作学期”中实践,按全程教学计划,贯穿工学结合。学生通过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实践,最终获得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

1.2实施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1)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能力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约为1:1,同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与企业的软件开发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工作过程分类,按照岗位的工作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领域结束后,学院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岗位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做好上岗资格准备。

(2) 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目前,学院已经与富士康集团、华中科技大学注册中心、武汉蓝筹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正奇龙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还与不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与有关企业建立更为广泛与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结合的实习岗位。同时,还要对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要重点选择一批本地区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类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3) 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专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学院要通过各种资金筹集方式,加大专业实践实习设施投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并把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引入教学,缩短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距离,在实习中进行中小型软件产品的开发,降低实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施产业化办学,努力推进学院向“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方面发展。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导向进行课程开发

2.1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与专业能力对应表

2.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岗位群涉及的四类核心技术岗位十几种能力,划分为五项主要能力。根据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如表2“学习领域与课程模块关系对应表”所示,在这个链路课程体系中,反映掌握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从简到难的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往“汉堡包”式理论-实践-理论以学年交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的认知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萨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形态。在课程开发中每个链路构成的整体任务的课程教学开始时,就是讲理论-做实践,做实践-讲理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者合二为一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实现从定义变量、设计语句到程序流程图、函数定义、文件调用到调用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直至获取用户需求、撰写文档、项目管理、产品采购与营销,最后使学生形成符合岗位要求的复合专业能力。表2中横向4个链路与学生需要掌握的5项岗位能力的课程形成相关性,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开始,递进到关键性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继而完成综合性能力实训和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关系。

表2 学习领域与课程模块关系对应表

2.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特点如下:

(1) 课程体系中能力模块的形成由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决定。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特点,为区域经济服务。

(2) 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课程链路,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实践与理论并行,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 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不断创新,能实现迅速上岗,同时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工学结合、多证教育在课程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上加以实现,使就业导向落到实处。

3结束语

几年来,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及改革,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进入微软、华为、富士康等一些知名企业工作,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参考文献:

[1] 余克泉.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的五角星模式[J]. 职教论坛,2007,(3):34-36.

[2] 周济. 关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R].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2004,3.

[3] 范唯,马树超. 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3-35.

[4] 于润伟.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教材建设模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5-57.

[5] 田士德. 教学评价方案[J]. 基础教育课程,2006,(10):25-27.

[6] 凌云,李尚群. 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4-27.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开发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教学质量离不开优良的教学师资,更离不开优质的课程资源,随着职教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已成为学校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课程开发的背景

1.1加强课程开发建设以提升教学质量

2005年11月,《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江苏职业教育课改的启动,职业教育课改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寻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计划》中提出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强化课程实施的推进力度,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1.2专业课程内容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省教育厅制定了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其采用的是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的设置,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模块相对独立,所选用教材大多为适用于高专院校的教材,内容偏难,不能较好地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同时,在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开设计划中,专业课开设偏后,例如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是在第七学期开设,这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导,也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目前研究着眼点较多的是宏观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应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就更少。因此,开发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要求,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显得非常必要。

2课程开发的意义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开设多年,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非常重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工作。《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的开发对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是在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以项目任务整合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破传统课程知识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用为原则,对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实践性和拓展性。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家庭网络、小型办公局域网的规划、实施及管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将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补充。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学习特点等进行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课程设计,其直观的情境性、灵活的实践性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3课程开发的原则

《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注意实践性、适用性、层次性、情境性和动态性等原则。

3.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原则,也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根本原则和灵魂。课程的开发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学习特点,开发中应注意课程的实践性。课程设计要以实际的工作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将实践和工作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过程当中,将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2适用性原则

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为本。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专业能力要求为指导。课程的容量与难度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为依据。课程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3层次性原则

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4情境性原则

课程设计中,通过构建实践情境,设定操作任务和内容,进行角色设置,让学生参与、感受其中,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创造条件。通过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有效连接,并通过实践操作内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情境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减少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为他们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准备条件。

3.5动态性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课程开发应紧跟发展脚步,注意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并且要及时更新,让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4课程开发的实践

4.1课程的内涵

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网即为小型办公室或家庭式办公室网络,《SOHO网组建与管理》课程以面向工作过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组网前的硬软件准备、家庭及小型办公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组建、网络的简单管理与维护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4.2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4.2.1课程目标设计

该课程作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认知类课程,将引导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所学习的专业,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将引导学生对网络有初步的认识,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SOHO网络构建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分析、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即让学生掌握构建SOH0网组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要充分体现操作性、实用性和拓展性。

4.3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4.3.1任务驱动法

以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将知识点融入到逐步推进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项目任务综合了已学和未学的知识点,既考虑了知识的反复巩固,也适合学生进行一定的自主分析和学习,有利于新旧知R的衔接和延伸。

4.3.2情境教学法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6

房地产转换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持有的房地产在用途方面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改为自用,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或者自用的土地、建筑物改变为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时,应界定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即房地产转换。由于房地产开发的自身特点以及经营战略的考虑,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近几年囤积了大量的房地产,包括待价销售的商品房以及为了持续经营或增值而储备的土地等。这些房地产在企业的用途显然存在实质性差异。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持有房地产的目的和用途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耗用或销售,如企业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应界定为固定资产;对于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房地产、处在建造过程中的房地产、在建造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等应界定为存货;另一类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应对照新准则界定为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房地产用途发生变化并不一定就是准则所称房地产转换,具体处理时必须认真分析其用途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准则所称房地产转换应是这两类用途的相互转换,对于各类内部房地产用途的转变不是准则所称房地产转换。

实务工作中界定房地产转换时,可以比照以下具体情形:(1)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2)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作为存货的商品房改为出租;(3)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改为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4)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自用的房屋、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会计人员应当自收到房地产转换的书面凭证之日起,按照准则的规定,及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二、房地产的计量属性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房地产用途不同其计量属性也有差异。为了耗用或销售的房地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原则计量,期末应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价;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可参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此时应注意考虑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以上两种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即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房地产开发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并且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另外,笔者认为,在房地产处于降价周期时,这两种计量模式并无实质性差异;但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按照成本计量模式,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即账面价值不会超过初始取得成本;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账面价值就可能超过初始取得成本。同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变更,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相关准则进行处理;但对于房地产转换,由于涉及资产使用属性的根本变化,而不是同一经济事项选用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不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在使用新准则的第一年建议不必作追溯调整。

三、房地产转换的账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性房地产选用后续计量模式的影响。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成本模式的情况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此时入账价值不发生变化,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如果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公允价值模式,则应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转换为自用的房屋建筑物(即固定资产)、有待销售的商品房或土地(即存货)。此时应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或“存货”等科目,按照原账面价值贷记“投资性房地产――XX”,将差额记和“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具体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原作为自用的房屋建筑物(即固定资产)、有待销售的房屋建筑物(即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此时应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XX”科目,同时借记相关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等科目,并按照账面原始成本贷记“固定资产”或“存货”等。因计价标准差异形成的差额其会计处理应按以下要求进行:第一,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小于房地产的原账面价值,应将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第二,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大于房地产的原账面价值,应将差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例1】ABC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计于2007年2月8日将原作为办公用的写字楼一栋改为全部对外出租,若该写字楼原始成本为20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余额为50万元,该写字楼转换当日的市场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公允价值模式,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出租写字楼 15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000

营业外支出 25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0

[例2]ABC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预计于2007年3月8日将原商品房一栋改为全部对外出租,若该商品房原始成本为300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余额为60万元,该商品房转换当日的市场公允价值为5000万元,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公允价值模式,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出租 50000000

存货减值准备 600000

贷:产成品 30000000

资本公积 20600000

【例3】承例2,如果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成本模式,则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出租 29400000

存货减值准备 600000

贷:产成品 30000000

四、房地产转换的披露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发生房地产转换业务时,不仅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以及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等,即披露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房地产转换情况,即转换时间、内容以及用途的变化等;(2)房地产转换的理由,即正常生产经营所需,不存在人为调整利润或逃避纳税等不良企图;(3)该转换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具体指对本年利润或资本公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