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教育的作用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1

一、书法教育的理论依据

宋代坡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黄庭坚在《论书》中强调:“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义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欲人耳。”这些论断不仅提示出了字与书者主体内心的关系,而且透辟地指出了书法艺术展示着人的精神面貌。书法正以其特有的点线律动、黑白空间所创造出来的意象,与人类审美心理相映照,并与欣赏者构成心灵的对话。

一切艺术,都离不开作者的人格与个性,失去人格与个性就失去了风格。马克思说:“风格就是人。”鲁迅先生也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艺,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及渗透在其中的美育价值功能,在教授学生学书的过程中无不对学生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换言之,书法的美育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以及增益民族情感等方面将提供极利的裨益;对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性怡心是一条理想的途径。这一点,亦已成为学习书法课程的大学生们的共识。

二、书法教育的历史依据

在古代的中国,习书写字既是文人骚客及至帝王将相的时尚,同时也是每个蒙馆学童必不可少的功课。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可看到,中国书法的发展同自汉而下每朝每代以制度强化书法教育,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似乎找不到一本专门从教育角度来阐述书法的著作,然而,散见在各种典章史籍之中有关书法片言只语的记录,仍然可以寻找出许多书法教育的痕迹。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跨出国门的滥觞时代。唐代的“国学”分六科,第五科叫作“书学”,并在其中设立了“书学博士”的职位。还在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弘文馆”,招收爱好书法的五品以上官员为学生,由虞世南、欧阳询两位大家执教书法。在选拔官员时,以“楷法遒美”作为标准,将书法作为选拔人的一个条件。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又“诸体纷呈”,这恐怕于当时诠选官吏的标准促使“专立书院”教育规模的确立与扩大,存在相当的因缘关系。

三、书法教育的现实依据

纵观我国现存的教育模式和历史轨迹,书法教育始终不能成为基础教育中具有独立地位的、完整教育过程的教学课目而确立在讲堂之上。在中小学校的课目设置中,书法教育总是徘徊在语文同美术学科之间,难免不受来自语文或美术教学内容的挤压与冲击而形同虚设。尽管在部分重视的学校尚能找到书法的影迹,然而充其量只不过是:“兴趣活动”课而已,它无法使全体学生得到完整的书法认知和实践操作。同时,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始终没有能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已是一个被“美育”摒弃门外的“弃儿”。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曾对1158名听课学生做过调查,其中有1121人以前从未临过字贴,占96.8%。只有37人临过字贴,仅占3.2%;这其中还有670人以前从未写过毛笔字,占57.85%。他们对中国书法的了解还很不够,他们选修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使自己的字书写漂亮和增加自己的文化涵养。而对书法艺术形式的掌握并通过其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比较轻视,这体现出当前大学生的务实心态和对书法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待深入,也是目前进行书法教育的难点。

四、书法教育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在教育体系中开展广泛的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书写技能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探索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环节,以及课时、计划、大纲的设制都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课题,也是书法界、教育界共同的历史使命。

诚然,书法教育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在教学中,应体现美育教育的品性,把握书法教育的特性。在讲授知识、传授技法的同时,应以书法艺术的本质及美育原理为底蕴,只有这样才不失书法教学的根本,才能以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传播书法艺术的精神,才能以书法艺术的精神与人的精神沟通,才能以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契合。

总而言之,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和构建审美心理为目的,使书法教育在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洪丕漠:《古典书法理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2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魅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教学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受到美的熏陶,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得到丰富与提高,书写技能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书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书法教学在中国教育当中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法教学一直是我们最先学习的内容。西周时期,书法就存在于“六艺”之中,指的是识字和书写。在秦朝时期文字被简化了,不但推进了当时的发展,还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方便。到了汉代的时候,文字的书写有了实用的价值,“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概括了当时书法的重要性。

在现代,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的思想也在转变,其中包含了自主性思想和感性思维。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在依然有些落后,要想提高书法教学必须先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的教育。书法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为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爱国思想。书法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艺术结晶,学生的素质教育必然离不开文化的结晶。学生可以一边领会书法知识,一边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的情怀。

二、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书法教学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它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其方块结构被世人认为是中国人的智商居世界之首的主要原因。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称道。多少年来,无论是有素养的中国人还是诸多外国名流,多以据有几幅大家书作而倍感荣耀,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教学就是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塑造健康高雅的人品。人品即人的品格,既指道德修养,也指学识修养和人格。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着实是我们后学的楷模,诸如东晋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永学书退笔如冢;唐虞世南晚寝被中画腹;唐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话,对培育人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是生动的活教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通过细析书家及其作品,便会使学生领会“书如其人”的艺术真谛,进而给学生这样一种启示:离开健康高雅的人品修养,单靠练艺,必入俗格,难成大器。从而达到鞭策学生求艺先求品,品艺双修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教师的能力再高,学生也不会接受,因为心不在这里。如果采取强行的态度,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更严重的是逃课。所以书法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热爱书法,进而更好地研究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以采用强硬的措施,或者是一些死板的规定。将应试教育的一套照搬到书法教学上,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书法的本质是要心无旁骛、凝神静思、专心的书写,体会到书法的本质。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书法课上进行,授课教师如果在黑板上写一个漂亮的字体,就会给予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然教师的形象就会刻在学生的心中,以后书法课堂上的氛围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在老师的板书熏陶下培养着自己的情操,培养着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其次就是教师向学生的宣传。由于学习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少有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停留在查找学习资料上面,这要就通过教师来向学生展示汉字的美丽。教师向学生揭示汉字的美感。通过专家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学习兴趣高涨到一定的程度,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求知欲也就增强。由此观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四、书法教学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在教育体系中开展广泛的书法教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书写技能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探索书法教学的学科建设,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环节,以及课时、计划、大纲的设制都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课题,也是书法界、教育界共同的历史使命。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3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称为情境教学法。在本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用了情境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课内短剧、联想描绘、情境再现等方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激起情感共鸣、加强了道德情感教育和养成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地位显要,如果说专业技术是教会学生“做什么事”,那德育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做什么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是课程要求也是必要目标。但由于目前中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长期被忽视,课堂参与意识很差,基本是被动应对,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吸引他们是首要的因素,也就是要先让同学们从情感角度接受课堂,愿意参与课堂。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第二次就职演讲》等课程时,开始学生会以为文中的人物、事业距离我们较远,觉得那都是大人物的事儿!可通过电影原声再现和模拟听众,学生静静的聆听,和所有在听他们演讲的人激起情感共鸣,学生似有所悟,这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很容易领会爱国、责任、使命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分大人物和小人物,同时,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加强了信念教育。还有在学习《老王》、《小狗包弟》时,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类似的身边人,身边事,亲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呼吁学生增强人文情怀,学会去爱,去关怀,去感恩!这种寓德育教育寓教学情境中避免了说教式教育的乏味,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基础学科服务专业教育,不仅要完成理论教育,最根本的宗旨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懒惰哲学趣话》一课时,我先请同学参与教学设计,认识我们应该学什么,如何完成教学目标,最终我们决定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具体操作:自由分组,设计还原场景,揣摩人物心理,选定人物参演对话,演完请同学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标是通过实践法理解领悟课文宗旨,激发同学的参与意识,考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采用了头脑风暴法,由活跃的同学带动被动的同学自由板书对渔夫或者游客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这样做避免了个别提问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胆小、害羞的同学。这样的设计既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也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一些例外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学。

三、把学生真正的放在课堂主体地位,拓宽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途径

我们教育服务的职责不仅是完成理论教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中职的孩子大部分集中要15到18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加速发展的时期,教师的有意引导,个性的开发和保护,有意识的创造力情景创设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宇宙能量和创造热情。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4

一、育德作用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书法教育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它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其方块结构被世人认为是中国人的智商居世界之首的主要原因。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称道。多少年来,无论是有素养的中国人还是诸多外国名流,多以据有几幅大家书作而倍感荣耀,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教育就是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 塑造健康高雅的人品。人品即人的品格,既指道德修养,也指学识修养和人格。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着实是我们后学的楷模,诸如东晋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永学书退笔如冢,唐虞世南晚寝被中画腹,唐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清郑板桥体察民情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话,对培育人的品德、毅力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是生动的活教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通过细析书家及其作品,便会使学生领会“书如其人”的艺术真谛,进而给学生这样一种启示:离开健康高雅的人品修养,单靠练艺,必入俗格,难成大器。从而达到鞭策学生求艺先求品,品艺双修的目的。

3 磨炼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是青年学生适应未来所必具的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及其事业的成败。众所周知,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无捷径可言,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不断摹仿和创造,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最佳境界。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行为有两种好方法,一是练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由此可见,学习书法艺术,是学生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形成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克服浮躁情绪的良药佳方。

二、启智作用

书法学习本身即是智育内容。但书法教学的智育功能还体现在它对学生智力开发、学识增长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 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汉字的构造是以形会意,这是世界各种文字所不具有的。无论是实用型书写技术还是书法艺术的创作都有利于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美国有位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商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汉字的独特作用。经过研究证明,左脑管辖语言中枢,负责理解文字、语言、数字、计算,即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音乐等凭直觉观察而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即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才能开发大脑的功能,开发人的智力。书法教学,在传递信息活动中主要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在练笔或创作时,则侧重右脑功能的发挥,所以书法教育具有左右脑协同参与的机制,对开发大脑的整体思维,增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悟性与灵感大有裨益。

2 增长学识,丰富文史知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研究书法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书法大家同时也都是大学问家。王羲之如此,张旭如此,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当代启功、沈鹏等老先生也都如此。他们除了是书法家之外,或也是文学家、哲人、诗人、画家、文艺评论家等。可谓天文地理多知晓,琴棋书画尽相通。也正是如此,其书法才名震天下。因此,欲探究书法奥妙,只知闭门造车,虽墨染长河,终难有成,至多一写字匠而已。在书法教学中有意地向学生灌输这些可贵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广涉博取的兴趣及热情,从而达到增长学识的目的。

三、健体作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走向未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书法教学除了具有修身、养性、益智等作用外,学生通过学习与创作还会收到保健身心的作用。表现在:

1 有益于身体健康。古代即有“寿从毫端来”的说法,书法活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的活动,是心、身、气互相配合的全面综合运动,它能取得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相同的养神健体的功效。学生练书法时,必须静思凝神,排除杂念,举止舒展,气沉丹田,灵活自若地运用手、脑、肘、臂来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各个点画,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所以练习的过程正是调血养气的过程,修身养性的过程,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气,使身体内的各个部分能得到柔和而不是生硬的调整,使大脑神经细胞和手臂乃至腰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书法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且是一种极好的健康运动。一些书画家大都长寿,其原因就是从事书法时书者的生理与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医学专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2 有益于心理健康。习练书法,除了强身健体外,尤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虽然书法作品的每个字都是用手写的,但实际上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无论是哪一位书家的作品,无不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比如,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为了祭奠他的被“安史之乱”叛军杀害的侄子而书写的,祭文令人觉得凄怆,书法墨迹更使人感到一泻千里,悲痛至极,看得出他在书写祭文时是心灵的宣泄。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却令人感到当时他与诸位贤人相聚时那种快乐、洒脱而又闲适的绝美佳境。先看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 其次……”令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而那潇潇洒洒的隽秀行书,更是右军酒后同诗人们的真情流露。无论是鲁公的悲痛至极,还是右军的浪漫之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体验。

四、审美作用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审美属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点画美:如点像瓜子,撇像钢刀,竖为悬针,捺成燕尾。(二)结体美:字的结体是丰富多彩的,或朴拙,或秀丽,或丰满,或瘦峭,或玲珑剔透,或粗犷豪迈。篆书结体修长 婉转,有一种雍容之美;隶书扁平方折,有一种飘逸之美;楷书大方端正,有一种精整之美;行书兼工带写,有一种流利之美;草书龙飞凤舞,有一种飞动之美。(三)章法美:书法艺术重视通篇的黑白虚实,二者相互映衬,组成“黑白之趣”,其正文、落款、印章这三要素既有一定模式又无定式,从整体看讲究布白美、和谐美。(四)气韵美:气韵是作者功力、人品、学识修养、性格情怀的综合体现,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行笔用墨娴熟自如,线条伸缩有度,张弛有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五)风格美:风格是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如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书法教学中对书法作品美的剖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感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突显,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学识的综合能力是时展、教育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提出的任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尤其是体育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如何利用体育功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现代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国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身心特点上有别于高中生。他们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因此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可能会弱一些,但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会强于高中生。有的学生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上了职业学校前途渺茫,低人一等。这些学生表现出不爱学习、自由散漫的特点。职业学校的老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地方,在教学过程中人就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造成学生普遍厌学,实际能力较低,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我们没有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及时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思想上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中职学校毕业生因为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而站不住脚,最终只能被社会淘汰。这个结果也使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明确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职业教育办学的方针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使我们每一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应有指责。

在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体能练习以及素质训练,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形成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三、体育课程的功能

目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体育是与健康和比赛密切相关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这不应该怪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片面理解,而应该归因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和教师自身对于体育课程理解的偏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项目太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要充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下属功能:

1、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念,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生活条件以及今后不同的工作环境,自主选择、学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体育手段,进行身体锻炼与身体娱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强健的体魄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要力求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现在许多学生在学习和家长的庇护下独立性和生存能力很差,面对问题和困难不知道怎样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通过体育课运动方法和运动能力的学习,教会学生去学会生活,找到发泄情绪的渠道。

3、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此功能体育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社会就是人与人组成的关系网,怎样能够成功的发展,首先做人是关键,那如何做人不仅是德育教学的重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在集体的生活、学习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提高人与人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此功能是尤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此功能,是体育教育的薄弱的环节。

四、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两方面作用

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强身健体,全面发展耐力、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赞成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是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五、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1、鼓励创编徒手操,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体育课中徒手操是准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热身活动之一,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编排一至两节徒手操,在课上让其充当教师进行教学,必要时体育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创编和教授,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和积极动手教授能力。

2、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要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素质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是体育理论教学有的放矢,更具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体育与健康、青春期保健、体育锻炼方法指导,运动损伤的防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协作能力的培养、个人潜能的发掘、安全意识和劳动技能渗透以及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等角度,体育课程不仅仅从课堂拓展到课外,还可以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如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项目可以与体育课程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更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与职业和生活相关的生存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

法治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语法 知识点教学 作用

语法主要是对于句子中各成分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一个句子一般地说有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的位置和词性是相对固定的。虽然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观认识,要淡化对语法的讲解,但是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上,借助于语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举几例加以分析。

在修改病句中我们借助于语法可以非常容易发现问题,象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如: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主干:工厂规模不大,获奖,被授予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显然,这是个病句。再如: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主干: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明显不当。还如: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主干:我国加快了速度和规模,高校扩大招生,并建设大学和学科。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在扩展、压缩语段中借助于语法,增加或删减句子主干的修饰语,就可以做到扩展或压缩语段。如把“鸟站在树上"扩展,只需加几个词修饰一下就行了:“一只孤独的、有着灰色羽毛的小鸟神色黯然地站在一棵光秃秃的老树上。”

此外,适当删减修饰语,除了可以压缩语段,还可以迅速把握句意、段意。这也是概括段落l大意、确定文章主旨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中。

仿写一个句子,必须要把握住原旬的结构;把长句改为短句、把主动句改为被动句、把常式句改为变式句,不分析句子结构就无法下手。如200 1年高考题: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改写时先找出主干:“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将它作为一句,然后再将余下的、表修饰的成分“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的,夕独列,稍加润色即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它们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它们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再如:请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垒旦墨遗查奎瞳珍跋山涉水、尝迫直堇:逡直丝数±生塑旦二旦笪建篡整理)笙越丕息:堕堕会查药室巨羞《奎堇纲目》的问世!这就需要对原句的结构作细致的分析:如果没有……,没有他……,哪会有……!且F-t女分析:“奎型丝送出透丞)尝造亘堇,夕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垫篡整理)笺越丕z氢,及“(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塑堂”,不分析句子结构,做出的答案肯定不能符合要求!

在文言文中既然句子中各种成分的词性和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词语的位置不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它是否活用或是否是特殊句式,这就免除了学生需要对这些特殊现象的“特别重视”。

词类活用方面:

假设某一词语与它所处位置的词性不相符,则应考虑活用为该类词。例如:

①赤之适齐也,乘肥马,壅轻裘(《论语》)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屋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二(《史记•秦始皇本记》)

④天下之士亟合量集(《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殚其地之盥,竭其庐之 (《捕蛇者说》)

⑥兼百花之筮而各去其复(《芙蕖》)

⑦二月草已蔓.

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位置较为容易地判断出它活用成什么词了。较之其它死记硬背等方法,应该说有很多简便之处。特殊句式方面:

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如果不同于此,则应理解为句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翻译时要补出省略成分或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③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⑤唯利是图(图利“唯”、“是”有强调作用)(成语)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者”有标志作用)(《石钟山记》)

⑦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