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1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多种科室中疾病类型较为丰富的科室之一,且该科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年人占最大比例。近年来,随着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如此也直接加重了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1]。本研究主要探讨减轻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压力的主要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6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同时随机抽取其他科室6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对象,对120名护理人员进行压力状况问卷调查。
1.2方法 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0名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和60名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了解这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希望得到的改善措施等。②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近3年内的记录资料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中了解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难题等,从中了解造成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压力大的主要根源。③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给予针对性的降压处理。同时对两组对象记性疗效评定。
1.3疗效评定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SAS(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分别评定两次,即采取减压措施之前和实施减压措施之后。评定的主要内容为对象抑郁评分、焦虑评分。
1.4统计学意义 数据处理方法应用统计软件为SPSS13.0,计量平均值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比较大,相比于其他科室而言,这一科室的护理人员承受来自较多方面的工作压力了。压力来源总结起来主要有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较为紧张、护理风险大等几个内容(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重要科室,每天接触的疾病类型非常多,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诊治对象的心血管内科工作量不断增加,给在其中工作的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在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心血管护理工作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后,笔者总结了造成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压力不断加重的几个原因:①工作量大:心血管内科收治大多是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需要长期给予重点护理的、生活比较难以自理的中老年患者。这些患者中很多人的反应都比较迟钝,比较难以很好的按照护理人员的要求和指导开展治疗工作。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仪器,所有的护理人员都需要了解所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很多时候护理人员还需要值夜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也直接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2]。②工作环境较为紧张: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有些患者需要日夜坚守,且病情突变现象非常多见,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待命状态,精神紧张。③护理风险大:心血管内科重症疾病患者一般病情都较为复杂且变化大,病情反复恶化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在着急的情况下就会将责任归咎到护理人员身上,认为护理人员护理不负责所致,如此直接导致护理人员被上级批评教育,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存在的这些护理压力,笔者人员减压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合作。即,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就应该友好的与患者交流。交流过程中尽量快速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医院应该认识到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安排值班,争取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尽可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③医院为护理人员安排更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3]。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学会自我调整。比如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轻松的活动或者与友人、家人多交流,把抑郁和焦虑心理尽快消除掉。
综上所述,在实施减压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抑郁和焦虑心理都得到明显改善,可见,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采取必要的减压措施非常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9(16):251-253.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护理干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17-02
内科患者一般均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内科患者的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均会受到一定影响。失眠是内科患者住院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有研究报道称[1]内科患者的失眠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而睡眠质量对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又是极为重要的,长期失眠的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严重者还会诱发一系列疾病。为改善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我院对一部分内科患者进行了必要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的276例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33例,女143例,年龄24~78岁,平均(48.3±7.5)岁,分别来自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与内分泌科。入选标准:住院时间>20 d;住院期间病情稳定,无危重疾病;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知情同意。患者入院后先于第1天~第10天进行普通Ⅱ级护理,调查患者的睡眠质量;从第11天起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10 d后调查患者的睡眠质量是否改善。
1.2 方法[2]
Ⅱ级护理:早晚为患者整理床铺,日间遵医嘱为患者输液、发放药物,提供健康指导,定时巡查病房,及时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配合医生处理临时情况等。
护理干预:在普通Ⅱ级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患者睡眠状况的干预措施。①环境护理:设定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病房中的生活用品摆放整齐,保持足够的活动空间,睡前减少刺激性的灯光、声响和气味等。调低各种仪器和信号灯的声音与亮度,关闭病房灯光,减少走廊灯光,保持病房中的生活用具等整洁干净。对医护人员要求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②针对护理:内科患者大多会出现疼痛、咳嗽、咳痰、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会影响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应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出评估,与医生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睡前护理措施。例如对夜间易发心绞痛者可于睡前适量吸氧或口服长效硝苯地平。保持正确的睡姿:睡眠最佳姿势是右侧卧位,该姿势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维护脑细胞正常功能。③心理护理: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要将疾病的病因、发展、预后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对疾病有总体认识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④作息护理: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作息表,鼓励患者多活动,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也可听些舒缓音乐促进睡眠。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3]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记录睡眠得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人于1989年编制的。该量表适用于睡眠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也适用于一般人群睡眠质量的评估。具体项目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日间功能、PSQI 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日间功能、PSQI 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调查[4],内科住院患者存在着一定的睡眠质量问题,如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睡眠时间缩短等。我们认为内科患者住院失眠的原因[5,6]主要为以下几点:①环境变化:医院的环境与患者家里的环境截然不同,很多患者突然换了环境,夜间总是睡不着,在新的环境中患者精神紧张、心情烦闷,对睡眠有一定影响。②疾病因素:内科住院患者常为慢性疾病,病痛的折磨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另外,住院期间一般都是几位患者在同一病房之中,少则3人一个病房,多者5人一间病房,有些患者睡眠较浅,同屋的患者晚间有轻微的动静就会被吵醒。严重者可一夜醒好几次。③经济因素:患者因住院经济费用产生的焦虑与担心也会影响睡眠质量。目前,我国住院费用对大部分患者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患者除担心自己的病情外,还要担心经济因素,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④其他因素:有些患者平时有抽烟酗酒的习惯,住院期间不得不戒除这些不良嗜好,也影响了睡眠时间与效率。医院的管理普遍比较严格,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不得不遵守医院的各项规定,患者在晚间睡觉前的一些习惯必须暂时戒除,使其感到很不适应,也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我们首先对患者的病理、心理、环境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与医生共同制定了护理干预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最大努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改善病房环境方面,我们采取了减少病房噪音、降低光亮度的措施,并调整了病房的温度湿度,提高患者住院的舒适度[7,8]。针对患者的疾病本身,例如呼吸科患者频繁地咳嗽、咳痰造成的睡眠连续性差、睡眠时间缩短等问题,我们采取了给药控制、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手段,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夜间易发心绞痛者我们在其睡前给予适量吸氧或口服长效硝苯地平的措施。对于心理焦虑紧张的患者我们鼓励其多进行肌肉放松疗法[9]。我们还对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不惧怕疾病,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我们对内科患者进行了睡眠质量调查,结果显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日间功能、PSQI 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有一定改善,患者的PSQI评分比干预前显著降低,从而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居蓓华,朱胜春. 内科住院患者睡眠关怀情况调查与对策[J]. 护理学报,2010,17(2):10-12.
[2] 李学群. 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5(30):10-11.
[3] 励灵玉. 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6.
[4]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 实施护士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5] 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 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 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66-67.
[6] 王正英,刘晓芳.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8,23 (11):7-9.
[7] 谢素兰,李吾枝.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J]. 当代护士,2011,4(9):131-132.
[8] Terzoudi A,Vorvolakos T,Heliopoulos,et al. Sleep architecture in stroke and relation to outcome[J]. Eur Neurol,2009,61(1):16-22.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说课 设计方法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它可以促进教师作理性思考,呈现备课的隐性内涵,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本文就《内科护理学》进行课程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主要阐述的是成人阶段内科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专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门课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整体护理观。学习《内科护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及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护理能力,这些能力是从事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1.2课程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科护理岗位需求调查、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行业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如下课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熟悉内科各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的内科护理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应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内科常见疾病用药护理的能力;具有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
2.1教材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选取经学校课改后由邵同先教授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适用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内科护理学》校本教材。该教材的优势在于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叙述每种疾病前均有引导案例,设置护理场景,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形成科学的评判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材注意了与职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衔接,同时体现了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
2.2教学内容选取及重点、难点
根据内科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与序化了8个成人阶段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学教学内容模块(分别是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病人的护理),其中重点是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糖尿病、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划为重点呢?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常见。难点是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尤其是心脏病人心电图的分析。把它作为难点的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我校的护理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大量案例分析、视频、心电图实训操作及讲解来解决。
2.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护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共102学时,其中理论课82学时、实训课20学时,比例为4∶ 1。学时分配合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训课安排在我院的河南省临床实训技能中心进行。第五学期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共10个月),有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四十余家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3.教学设计
3.1教学模式设计
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们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2教学方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应用PBL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情景教学法生动、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角色扮演法可以模拟护理场景,让学生体会护理岗位特点,提高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均实行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影音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本课程相关的网上信息源片段和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剪辑,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
3.3师资情况
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16人,均为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医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其中硕士13人,本科3人。本课程组教师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4.教学对象
4.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三年制普招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优点:①知识上:学过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正常人体功能学》、《护理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前期课程;②能力上:身心较成熟,理解力较强。缺点:女生多,比较胆怯,缺乏参与意识,习惯被动听课,没接触过临床,缺乏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4.2措施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护理工作,正确理解“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和热爱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PBL法、小组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抽象学习为“身临其境”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课程评价
为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双向评价方式。
5.1评学
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制定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的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最高一年达96%。
5.2评教
校内评价由督导组、学生和同行共同针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评价;校外评价由医院护理专家、实习学生和社会人士共同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了面向河南省基层护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整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而得到推广。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4
课程
授课类型
学时
任课教师
内科护理
理论
2
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节次
一、教学课题:
第1章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目标:
1.解释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
2.描述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3. 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能对病人进行合理的整体护理。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期望通过本次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标地完成整理护理学习。同时认识到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从爱与关怀开始的,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品德。教会病人自我日常护理。树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
三、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学出版社《内科护理》教材紧扣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针对当前初中起点学生的生源状况和身心特点。①突出“三基”, 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体现“三性”,即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表现形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章节前有典型病例,文中有重点提示,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本校本护班三年级的学生,该批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此前她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也已经接触了部分诊断学以及基础护理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很难将各门课联系起来,存在脱节现象,知识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未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四、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护理、内科护理概念、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难点: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解决学习和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教学法
学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资源:
病例,图片,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旧课】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例举医院现状,学生自身就诊经历,来引出临床、临床护理、内科护理等概念,提出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内科护理学范围、内容
内科护理是认识和研究内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内科护理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是临床护理中的综合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二、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安置新病人
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
实施整体护理
密切观察病期变化
注重生活护理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积极对症护理
配合各种检查及特殊治疗的护理
避免院内感染
正确进行健康指导
三、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疾病的分期护理
急性病期
慢性病期
康复期
疾病的分级护理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四、内科护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n 多观察
n 勤思考
n 多请教
n 重理解
n 积极讨论
n 做好笔记
【小结】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内科护理,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回忆前期学科所讲的健康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自身就医经历,引出临床及临床内科等概念
进行目标展示
讲解概念
归纳总结,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所学范围
精选病例,激发兴趣
精讲点拨,举例说明
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护理常见问题
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归纳总结重点:
再次返回病例:
解决病人的问题
提出学习本学科的期许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应答。
预习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回忆、回答健康的概念
回忆自身就医过程,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地位
理解
记忆
整体把握学习梗概
进入情境,体会内科护理的每一步骤的护理要点,掌握重要内容
讨论热点问题及个人困惑
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以病例说明的方式总结本节要点
回答问题
5
5
10
15
15
15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校院合作 内科护理 学习成效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具有普遍适用性[1]。按照江苏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科护理在3年级第1学期学习。校院合作是我校与相关医院联合办学,学生前2年在校内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3学年开始在医院学习,将临床见习、实习和专业课的理论授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笔者将两个班的学习成效进行比较,以期望在教学方面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护理专业2009级高职护理(3)班53名
学生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为我校与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办学的2009级高职护理妇儿班47名学生,以上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7~19岁。两班学生年龄及在校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学习内容
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学生均按江苏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三年级开始学习内科护理,所用教材为李秋萍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学期学习内容为第一章至第四章,任课教师均为中级职称以上,对照班为校内专业课教师任教,实验班为医院的护理骨干任教。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结合临床病例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在实训室进行实训,集中安排两周临床见习。实验班采用工学交替,以工作过程为主线[2],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法。即教学时间与校内同步,每周安排5天学习时间,安排学生上午临床实践,下午学习专业理论。具体如下:
1.2.2.1 任务引导 将本学期的重点疾病如肺炎、COPD、心力衰竭、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重点疾病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收集相关病例,以临床病例为任务,引导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2.2.2 教学实施 以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分解成病人的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和出院护理。根据病人的护理需求及临床工作标准来确定学习内容。如以肺炎为例。①入院护理:以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胸片等,让学生对肺炎有直观的认识。布置任务,让学生将肺炎的入院护理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组织学生入院评估,分组讨论,老师点评总结。②住院护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景,实施床旁分组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在工作中学习为病人物理降温、吸氧、饮食指导等住院护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肺炎病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等内容,教会学生观察病情,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交接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③出院护理:通过分组讨论,制订肺炎病人的出院指导。并对病人进行现场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④课后:学生自我练习肺炎病人护理的自测题,评价学习效果。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以观察学习成效。
1.2.3 评价方法
①理论考核。期中和期末分别对两个班进行理论考核,试卷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出卷及阅卷工作。②问卷调查。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学期末对实验班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兴趣、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3个选项,每个选项从能、一般和不能划分3个等级。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填写、收回,共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7份。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班内科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 实验班学生对内科护理学习成效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校院合作可提高内科护理的学习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期中和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
3.2 校院合作可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校院合作能合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景和临床病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讨论及入院评估中,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病情观察,培养护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内科护理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2],实践证实:校院合作可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护生的临床思维,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护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尽快进入护士角色。调查显示,78.72%~89.36%的学生认为校院合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评判思维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校院合作可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3.3 校内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提高
在校院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与临床教师通过定期备课;结对交流;开展内科护理“一课同上”、观摩课等活动,探讨教学中的难点及临床新进展,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校内教师深入临床,临床教师深入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校院合作提升了一批护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经验,实现校内及临床护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3.4 校院合作在内科护理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组教学中部分护生存在依赖心理,收集病例主动性欠佳。其次,受条件限制,有的疾病未收集到典型病例;再次,通过比较找出校内护生学习中的不足,校内护生接触临床的时间较短(两周),部分护生不能将内科护理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校内班级需增加临床见习课时,使护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
[2]马丽和,张培莉,王倩,等.护理教育中评判性思维培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9,26(11A):37-39.
[3]董淑霞.构建内科护理有效课堂的反思[J].价值工程,2010(32).
备注:本研究为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221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特色护士定向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以“妇儿”班为例(课题编号JZ201115)。
对内科护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内科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92-02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加强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1]。
1.心理问题的分析
1.1 焦虑心理:每个病人几乎都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对住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往往产生焦虑及紧张;第一次住院的病人一般表现比较明显。病人由于担心自己患何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担心能不能治好等,因而整日焦虑不安,表现为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并且害怕疾病恶化;另外,病人住院后情绪不稳定,对反复检查、治疗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医护人员往往产生反感和敌意,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对医护工作百般挑剔等。
1.2 防范心理:内科病人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因错服或误服(注射)过药物,对身心造成过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疑虑重重,怀疑医护人员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对医护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
1.3 恐惧心理:病人反复入院,会造成心理受损伤,控制能力降低,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遗症而恐惧,表现为流泪、痛哭;有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治疗,也会考虑家庭经济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病人对于一些医疗操作不熟悉,因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2]。
1.4 孤独心理:病人住院后,周围接触的多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有的病人不善交往,性格内向,很少言语,使其它病人也对他们产生排斥感,不愿与他们交往,使这些病人更加感到非常孤独;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
1.5 悲观心理:有些病人患有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忍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觉日落黄昏,就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自暴自弃,往往被动配合治疗[3]。脆弱的心理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这样药物疗效就差。
1.6 愤怒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往往产生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1.7 依赖心理:这一心理在老年住院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需要有人长期陪护的病人,依赖心理表现最为明显。依赖性较强,把自己身体的康复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让别人帮助,适应生活在别人的照料,缺乏身体锻炼,影响了病情的康复。
2.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突然到来的疾病,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产生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周到,态度要和蔼,要对待亲人般诚恳,使病人一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加深对病人的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的进行护理操作,使病人得到安全感,一进病房就对病情感到有好转的希望。有些病人认为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比较急躁,护理人员更要经常安慰;对于病情的检查,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尽快解除他们的焦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病房应保持良好的、安静舒适的环境,护患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护理人员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这些都能对患者自身起到调节作用,对患者稳定病情和抵御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2.3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经常到病房去探视,及时了解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对不同心理的病人要给予不同的护理。对于焦虑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指出焦虑不安的不利影响,对病情进行认真的解释,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对有防范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每项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步骤、目的,告之病人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的合作,又能消除病人的顾虑;对有恐惧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言行谨慎,细心观察,周到服务,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对有孤独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病人,帮助病人建立与别人交流的通道,对孤独病人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有意义的活动,排解病人的孤独感;对有悲观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让病人了解,配合治疗对于疾病治愈有重要的意义,对患者的每一点提高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护理人员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使家属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正急切的盼望着他(她)早日康复,让病人在精神上彻底战胜自己;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病人明白适当活动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也可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活动计划,让病人提高活动兴趣,积极配合活动。
2.4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病人健康信心的恢复对提高自身康复能力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深入病房与之谈心,及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体贴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病人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掌握病情的发生规律,提高护理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是拓展为对病人心理护理在内的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4],普通的护理己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现代化的护理工作,只有掌握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5],从而促进病人身体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凌燕.内科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4):365.
[2] 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3] 陈凤春,等.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临床护理,2008,8,5(8):103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