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企业坏账 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特别是出口贸易这一部分,我国外贸企业不仅要经受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生产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还要面对特殊时期以及特殊环境下的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财务方面就是企业坏账明显增多,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依赖外贸的产业以及相关企业来说,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成了我国外贸在金融危机的局势下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具体请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贸企业坏账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企业坏账、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局势?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严重

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扩展,中国外贸已受鱼池之殃。从商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坏账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然达到了14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报损数据是反映出口坏账最为直观和准确的指标,它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账款收支情况。去年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08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1.5%,由此可见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不容乐观。

二、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的原因

其实早在前几年全球经济运转正常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候,外贸企业坏账就作一个潜在的隐患一直存在着,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严重程度。下面就来看一下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几个原因。

1.中国企业对信用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管理工具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论点,内部矛盾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纵然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外贸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造成如今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企业本身。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其中93%是外资企业。而国内出口企业真正因为销售问题和收款问题而形成的坏账比例,大约只有2.5%左右。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手段因而对客户信用情况调查很少,或者调查不实,隐患随时存在。甚至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坏账,发生在国外的3至5人的“超小公司”中,如果加强资信调查和风险管理,这类风险本来可以避免。

2.中国企业对国际结算的方式重视不够

汇付、托收等结算方式,以商业信用为依据,风险比信用证业务下的银行信用大。经过调查,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在外贸活动中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当企业使用该类方式时,实质上是企业将资本借贷给对方,这造成我国企业在接收货款时处于不利地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百年银行都倒闭破产,银行信用都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何况商业信用。对于国际结算方式的重视不够,也是造成企业坏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金融危机将曾经潜在的坏账隐患加深从而显露出来

金融危机紧逼之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较差的国外进口商的专属行为了。08年以来,一些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集中出险,令出口企业步步危情、损失惨重。首先是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生产萎缩、需求下降,企业资金链收缩甚至断裂,无法有效地支付货款;其次一些银行的倒闭破产,使得信用证支付方式下银行信用得不到有效保证,国外企业无法通过银行的保证来获得周转资金,银行信用不再是国际货款支付中的可靠保证方式;其次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贸易不景气以及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倒退,消费者信心以及购买力下降,许多国外企业货物不能及时售出。

同时,一些国家外汇汇率和相关政策的不稳定,以及一些国外企业通过破产手段逃避债务,也是造成坏账增多的原因。

三、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外贸企业坏账增多问题

面对外贸坏账增多的问题,中国外贸企业要从自身和外部等多方面多渠道寻找解决办法和出路,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

1.采用“3+1”信用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1”信用管理模式是商务部力推的一种信用管理模式。其中“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这种信用管理模式可以作为信用管理的一种相对明确的标准和手段,解决信用管理手段缺失的问题,减少企业损失。

2.采用有利的国际结算方式 积极追讨国外企业欠款.

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成本较高,而且随着一些银行的破产,银行信用也得不到完全的保证。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因此面对新的外贸形势,外贸企业要积极探寻新的国际结算形式,促进国际结算形式多元化,例如国际保理等新的国际结算形式。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以商业信用形式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并将其债权卖断给保理商收回全部或部分款项,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它可以相对更安全的保证出口商安全收汇、融资便利,并能有效的改善出口商资产负债比例。

3.要加快提升企业的外贸风险意识 保持相关信息通畅

我国外贸企业要提升外贸风险意识,在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并完善各项合同条款后应及时了解外贸或投资对象所在国国家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查合作的国外企业的资信情况。

另外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应以定期公开境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扶持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对国外客户来华贸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保证相关信息畅通。建立全面准确的信用系统是防止海外欠账发生的有效途径。如果我国相关部门能提供国外企业信用信息,对海外欠账问题进行追踪观察,及时公布“低信用”公司名单,无疑能避免海外欠账问题的发生。

4.政府积极引导 加大扶持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鼓励并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为众多出口企业承担由于进口国政治风险和进口商商业风险而引起的收汇损失的政策性险种。它是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培训,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 从而进一步解决坏账问题。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而且它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短期内仍不能有效预计。尤其在国际收汇以及外贸坏账问题上,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测。面对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外贸企业更要积极的应对,从自身寻找症结,从外部打通脉络,多渠道多元化解决外贸坏账问题,保障我国外贸经济安全和贸易秩序正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我国外贸企业高坏账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5)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国经济;海外后续投资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全球带来广泛影响。在各国央行大力注资,合力干预之下,美国次贷危机似乎尚未产生坍塌效应。但是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经济体更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美国次贷危机及各国和组织的后续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并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对购买、持有美国次贷产品中资金融机构及海外后续投资的影响

依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止2006年6月,包括外汇管理局、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资金融机构持有1075亿美元美国按揭债券MBS,585亿美元美国公司债券。按照美国次按债券占住房按揭债券20%的平均比例,美联储估测因次贷危机造成次按债券损失10%的概率,则仅次按MBS这一品种,中资金融机构就大约遭受了21.5亿美元的损失。当然,这只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估测。另外,如果考虑中资金融机构购买、持有风险远甚于Agency Debt的公司债券中的ABS及CDO,则中资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更大。事实上,基于中资金融机构到底持有多大比例的次按债券,次贷危机最终造成多大的影响还不确定,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投资美国私募基金,次贷危机对金融类上市公司股价影响很大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很难准确估测中资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但不管怎么说,中资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证券因次贷危机遭受了损失是确定的。

次贷危机也影响到包括QDII在内的海外后续投资。由于我国海外投资经验不足,风险驾御能力偏弱,面对变幻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暴露出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无疑影响到我国海外后续投资的积极性,有可能使我国海外后续投资脚步放缓,投资规模缩减。

(二)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通胀压力增大

次贷危机使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进出口增长缓慢,加上输入性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各国央行的大量注资以及美联储降息虽然增加了流动性,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偿债能力这个问题,反而带来的巨大的金融窟窿急需找人买单。于是石油美元和贸易美元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美联储在短期内急速且大幅度的降息,使得美元与人民币的息差扩大,美元贬值。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外汇储备购买力降低,另外由于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再加上危机过后美国国内提倡储蓄、减少消费的措施,使得对美出口的增长难上加难。与此同时,欧元利用这一机会保持坚挺,提升其国际货币的地位,致使人民币对欧元贬值,对欧贸易摩擦增大。

另一方面信贷危机发生后,避险资金纷纷撒离高风险市场,进入资源市场,使原油、黄金、外汇等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例如原油期货的非商业持仓量大幅上升,推动期货价格持续攀升并居高不下。中国是能源产品和食用油、粮食等农副产品的输入大国。这些基本商品的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将通货膨胀输入国内,是国内CPI持续高位。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和应对汇率变动,只得加息之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对2008年饱受雪灾地震之苦的中国经济而言,是一场很大的挑战。

二、次贷危机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带来的相关启示

(一)把握经济周期发展变化,实现宏观调控的“逆经济风向而行”

作为宏观指标,GDP增长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运行发展状况。次贷危机从表象上看,是由于美国次级房贷者无法及时还贷导致支付链条受到破坏而产生的,但从深层次上看,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与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足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有着根本上的关系。从发展轨迹来看,虽然美国经济增长仍处于较高点位,但下降趋势明显。在经济增长处于下降通道状况下,任何金融风险都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后果。

从我国来看,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以较高速度稳步攀升,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与之伴随的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在逐步扩大。考虑到经济增长固有的周期性变化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把握经济增长周期发展变化,采取包括利率适时调整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并配以其他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稳健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产业调整,完善实体经济建设

实体经济终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面的稳定发展是金融、股市等稳定的坚强后盾。次贷危机的影响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扩大内需为主;在进出口方面,要加大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尽快建立健全并实施能源、农产品等商品的战略和商业储备机制。

(三)对金融行业的相关启示

1.审慎创新。规避风险,赚取更多利润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目的。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载体转嫁到另一种载体上而已,金融创新并不是没有风险,相反,由于不确定性,由金融创新诱发的金融风险有时可能还更大,带来更严重的冲击。尽管如此,并不能就此否认或抑制金融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创新无疑是市场制胜的最重要利器之一。所要做的是,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对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要予以更多关注,并不能仅聚焦在金融创新带来的收益上面。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全面转轨时期,融入国际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严峻的市场竞争使我国金融创新意识异常强烈,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尤其要考虑到金融创新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审慎创新对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2.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无疑对我国房贷管理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款,还是个人住房贷款,在我国都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由于我国房屋价格上涨迅猛,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美、德、法、日等高收入发达国家,我国房贷大多为浮动利率贷款,随着我国利率的调整提升及用地规范等,房地产开发、支付成本必然加大,消费及投资者房贷成本也必将提升。借鉴吸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加强房贷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阶段 应对措施 启示

一、引言

当前,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被《纽约时报》称为“末日博士”(Dr.Doom)的纽约大学教授罗比尼(Nouriel Roubini)早在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上,就预言房市将拖垮经济,重创不动产抵押的金融业,并随之引发惨重骨牌效应。当时极具争议的观点如今已成不争的事实,昔日“居者有其屋”的美梦现在却成为美国经济噩梦的“温床”。罗比尼称,产生灾难性金融和经济后果的可能日益加大,即恶性循环。经济衰退导致金融亏损更为严重,反过来,不断加剧的大规模金融亏损和金融危机更令经济衰退雪上加霜。三个原因可以说明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其一,美国遭遇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跌幅最终可达20%到30%;其二,因为信贷泡沫已从房贷扩散到其他领域,再加以不计后果的金融创新和证券化,目前持续的信贷危机最终将演变成信贷紧缩;其三,美国家庭消费数额已经超过GDP的70%以上,如果将其所有债务包括抵押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债务累加,其实际数量远远超出他们应该消费数量;由于房价跌落以及严重的信贷紧缩,一段时期内个人消费将会出现大幅萎缩。罗比尼预测,2008年经济衰退将持续12至18个月。

二、当前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救市措施,但短期内仍无法逆转目前危急的金融局面,美国经济终将步入下行期。2008年11月25日的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紧缩了0.5%,超过之前预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美国银行损失可能高达10,000亿美元,更有一些专家称该数字会高达20,000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金融问题也在不断升级,美国政府动用准备金及其他手段保护着处在风暴中心的金融体系。从去年3月11日美联储宣布一揽子援救计划向银行和投资公司提供2,000亿美元贷款,11月23日向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再次注入200亿美元的资金,美国政府为遏制金融危机所投入的资金数额一路飙升,目前已经达60,000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应对持续扩大的金融危机漩涡所承担的巨大负债。

西北大学金融学教授、摩根大通银行前执行董事斯道维尔(David Stowell)认为,鉴于拯救资金的有限性,应该将资金主要投入到金融行业。美国总统布什说,美国经济会从目前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经济恢复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护美国的金融系统。11月25日,联储委和财政部宣布金额为8,00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用以解冻信贷市场。其中,2,000亿美元用于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欠款以及其他小型企业贷款,6,000亿美元用于购买房贷相关机构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同时,联储官员称,将要根据需要印刷美元以恢复处于瘫痪中的美国金融体系,减缓由于次贷损失引起的波及到经济方方面面的震动。美联储已经进入到支撑经济的一个新的激进的阶段,分为两个目标,即降低金融市场的恐慌和骚动以及支撑因信贷枯竭遭受重创的经济。针对第一个目标,美联储向银行以及华尔街的公司扩大贷款计划,组织援救面临倒闭的公司。针对第二个目标,则主要依赖于传统工具,即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即金融机构间隔夜贷款的利率),降低银行间拆借利率。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目前的经济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生产和消费的减少使美国金融市场问题更趋严重。美国金融风暴重创华尔街,意味着对华尔街上的家庭和企业而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他认为,经济的全面恢复不会立刻发生,在经济出现好转之前,经济情况还可能会继续恶化。在11月24日芝加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面对处于危机中的经济,我们不能犹豫、不能耽搁。”他提出“代价高昂”的经济刺激方案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时希望能够为美国经济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计划也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可能会持续几年的时间。在这个经济刺激方案中,他将优先考虑创造250万就业机会,投资道路、桥梁、学校以及洁净能源项目。

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美国前财政部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已由奥巴马正式提名出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提出了应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建议。他指出,既往金融危机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当应对重大金融危机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可以在反应过度方面犯错。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市场过度反应就意味着政府应对政策和措施也应过度反应,过度反应导致的错误要比反应不足导致的错误容易纠正。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提醒我们,既然市场表现出过度反应,政策措施也要过度反应,而且还要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第二,可信度至关重要。抵制住做出乐观的预测的行为而不是依靠采取措施行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为了树立信心,总会有不断的诱惑,试图通过言辞而非行动注入信心,忽略了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第三,结束危机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公众信任和公众信心。

第四,信任的恢复需要时日,切忌期望立竿见影。

第五,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

第六,这次危机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历史已证明历次金融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带来绝好的机会。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5

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长远发展思路

各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均采取了短期和长期的不同策略。日本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日本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等多次失败教训之后,在此次危急中提出了以改革促进发展、应对危机的长远发展思路,将应对重点放在日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领域,即“低碳革命”领域、充实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健康长寿社会”领域、旅游观光等“发挥日本魅力”领域。这对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危机的政策具有启发意义。

二、坚持低碳节能经济的战略目标

受国内地理条件和能源分布的影响,日本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资源相对较少,拉动内需的手段相对贫乏。近年来,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日本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因此,日本政府的应对危机的措施着重以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力度研究清洁能源为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为了减少因为能源进口导致的福利损失,日本政府再次加大了对节能、替代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普及的投资,这集中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增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如增大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和太阳能发电普及项目投资,通过溢出效应,拉动相关产业链条上的民间企业生产和投资,从而提升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通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的措施推进,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地位。

三、坚持民生经济的优先保证

日本政府2009年的国家预算案包括安抚民心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生活防卫紧急对策等三大对策,全部都以守护国民生活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加强物价监督,扩大对低收入和母子家庭的贷款额度,提高法定最低工资并呼吁企业涨薪,降低医疗和保险费率等。为了落实上述缓解百姓不安的各种措施,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财政专项支出约4千万亿日元,特别照顾高龄者、失业者、母子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与此同时,为确保金融经济的平稳安定,将在市场经济中经常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或服务的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作为重点扶助对象,政府将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银行的出资额从现行的2万亿增至12万亿,为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提供血液的金融机构也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些措施对我国民生经济的调控、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坚持政府公信力与金融公信力互补

次贷危机使得投资者对各种金融资产的安全性都产生了高度怀疑,结果是次贷危机演化成为金融信用危机,对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各国在金融风暴中经济发生衰退、总需求不足或是供给过剩,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实质是以政府的公信力支撑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当政府对市场彻底丧失信心时,恢复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只不过是空谈。通过政府的危机救助政策,用国家的信用弥补金融机构的信用不足,事实上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旦政策推行失败,无限期的财政扩张可能积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国债,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对日本政府的信用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应借鉴日本经验,针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总需求不足,一方面应推进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眼前危机,同时逐步实现中长期财政健全化目标,防范财政风险。

五、坚持不同产业的自救式应对策略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破坏从金融业、房地产、零售业到制造业,甚至传媒产业也难以幸免。面对金融危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日本国内的不同产业和区域各显神通,应对策略大相径庭。日本国内产业中,对日本实体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首推汽车产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汽车厂商还纷纷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实施新的技术战略,加强技术研发,以降低耗油量和成本,发展混合动力车,打造新产品,力图吸引更多消费者。面对危机背景下国内消费持续低迷的状况,日本各大百货商场纷纷开始缩短非高峰期的营业时间,同时增加高峰期的店员配置,以削减成本、改善服务以确保收益。面对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竞争,日本报业开始进一步加强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以提升报业的整体竞争力。政府的统筹规划与产业自身自救式调整,是日本经济对抗危机的重要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发展和商业运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六、树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意识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达到相当程度,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游离于全球性系统风险之外。从理论上讲,全球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有助于生产要素流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很容易演化成地区、洲的灾难,甚至扩散至全球。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渐进过程。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都要禁忌对外贸出口的依赖过重和内需的拉动作用不足,内外不均衡容易导致本国经济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危机袭来,必将灾难深重。一个国家自身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才是最大限度地抵御全球性危机的保障。因此,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必须树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意识,加强危机预警机制,把政府的经济危机管理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来思考,提高全面应对各种危机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6

目前尚无迹象表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有任何削弱的趋势。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和抵押贷款违约率的进一步上升, 这场危机很可能演变为自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破产以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遭遇的最严重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与中国经济影响的理论

(一)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前景目前看来扑朔迷离, 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并未披露各自持有次级债产品的规模, 从而难以估算次级债违约率上升对机构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此外, 危机的信心驱动本质使得危机走向带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段时期内的任何政策信号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都可能影响危机的走向。不过以上因素不影响我们对危机走向做出一个初步判断: 危机在2008 年可能会持续下去,有更多的对冲基金或其他高杠杆性金融机构可能破产。危机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采用什么样的危机应对措施。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源头在于违约率上升, 而违约率上升的根源在于还款利率的上升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如前所述, 由于很多次级债借款者申请了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ARM) 。一旦贷款利率进行重新设定, 在基准利率上升周期内贷款利率一定会显著上涨。目前的违约率上升正是因为在2006年大约4000亿美元的次级债贷款进行了利率的重新设定。由于2007年大约有1万亿美元的ARM将进行重新设定, 因此可以判断在未来一年时间内次级贷款和Alt -A贷款的违约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构筑在这些贷款基础上的MBS和CDO 的价值将会继续缩水, 大量购买以上金融产品的对冲基金或其他高杠杆性金融机构破产的案例很可能继续发生。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造成大量短期资本流出美国, 进而对美国平衡国际收支形成压力, 造成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能造成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减持美国国债,这一方面会造成美国国内长期利率上升, 对中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会弱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此外, 美元贬值和外国投资者集体减持美元资产的行为将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甚至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是, 本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也有可能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收场。

第一: 任何缺乏基本面因素支持的危机都注定不会持久。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目前来看仍是一个局部问题, 美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是比较健康的, GDP增长率高于趋势值, 通货膨胀率处于可控范围内, 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有较大提高。美国经济的隐忧在于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最终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和长期利率上升, 但是国际收支调整和财政政策调整与房地产市场行情相关性较弱。

第二: 美联储手中还有一定的降息空间。次级债危机从本质上而言是债务危机, 由于次级债贷款利息是与基准利率挂钩的, 因此调低联邦基金利率可以有效地降低违约率, 从源头上缓解危机。

第三: 即使美联储在通胀压力下不能大幅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政府还有其他方法来应付次级债危机。[]例如批准吉利美和房利美等政府性抵押贷款机构购买次级债或者为次级债提供担保、对即将重新设定贷款利率的抵押贷款进行展期等。然而, 无论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集体紧急注资或美联储下调基准利率,还是美国政府要求政府性抵押贷款机构为次级债提供担保, 这些应对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能够遏制危机, 但是将会导致机构投资者形成如下预期, 即一旦资本市场出现问题之后, 政府将立即提供援助。这种预期将在中长期内滋生道德风险, 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进一步扩散, 造成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全面危机, 那么可能造成国际短期资本撤离美国市场(尤其是来自日元套交易的资金撤回日本国内) , 美元大幅贬值, 美国国内长期利率上扬, 美国经济陷入中期衰退的后果。

(二)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 以短期而言, 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引起全球对冲基金调整自身资产组合, 增加流动性资金的比例, 那么可能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撤离。由于外国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实际上远远超出政府统计口径内的规模, 如果外国短期资本发生大规模抽逃, 可能导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如果严重的话, 可能刺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 资本市场全面下跌引致的财富效应可能抑制国内总消费, 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 以中长期而言, 由于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一旦美元大幅贬值、美国经济陷入中期衰退, 那么相对坚挺的人民币和相对健康的中国经济, 将会吸引大量的短期资本重新进入中国境内。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短期内外国资本撤出导致的调整后, 很可能重新被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推高, 甚至引发更大程度的投机泡沫, 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 大量的日元套利资金撤出美国回流日本,可能造成全球主要货币汇率发生大幅调整(美元贬值和日元升值) 。这一方面会影响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 另一方面会引发以美元资产为主的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第四: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将导致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经济衰退引发的美国国内经济矛盾的增加, 以及进入总统选举年度的影响, 将会加剧中美贸易摩擦, 美国政府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显著加大。如果美联储通过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来避免次级债危机的扩散和升级, 这也会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政策的实施空间造成掣肘。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将会进一步缩小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一方面引致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 另一方面将会进一步限制中国货币当局运用加息手段来调控国内通货膨胀的能力。中美利差的缩小将会凸显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换句话说, 美联储为应对次级债危机的降息举措将会进一步限制中国政府自主运用货币政策的空间。[ ]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 中国股市

根据亚洲银行相关分析报道: 2008年1月21日,全球股市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经历了“黑色星期一”, 23日又在美联储的降息救市措施中止跌回涨。这期间沪、深股市紧随全球股市, 在21、22日两天内暴跌13% , 23日随全球市场一道部分收复失地。这幕发生在严格资本管制条件下的中国与全球股市联动,以及去年2月27日中国股市下跌时发生全球股市循环暴跌, 使人们更加关注二者的关联程度, 进而担忧日渐恶化的美国次贷危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殃及中国股市。中国股市经历着一个特殊时刻。2008 年3 月31日、4月1日, 上证指数连续大跌累计251点, 一度跌破3300点关口, 众多分析人士众口一辞: 预期的救市政策落空导致下跌。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无法预期。2008年初,多数宏观专家预期2008 年GDP增幅在10%-11%之间, 现在, 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以及外资企业迁移等诸多不利因素, 宏观分析专家又开始下调自己预期。在一些资本市场专家看来, 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在加大, 而股市缩水更是叠加了这种风险, 所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 股市已经处于不平衡状态, 如果股市连续下跌, 不仅会危及到股市投资者的利益, 还可能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引发全球股市波动的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它可以通过市场传导、贸易传导、资金传导等渠道影响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