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1

关键词:急危重症;呼吸阶梯性治疗;呼吸稳定

Abstract:Objective On the critical patients in clinical treatment for analysis, The superiority of breathing JieTiXing solution treatment. Methods Selection of critical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a total of 1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ventilator support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S the breathing JieTiXing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covery rate and stable time to breathe. Result Observation group success rate of recovery is 81.11%,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67.78%; And observation group on time shorter. Both relative tha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Breathing JieTiXin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ritical patients can stable breathing in a shorter time, improve chances of successful recovery and suitable for clinical use.

Keywords:The critical; Breathing JieTiXing treatment; Breathing stability

急危重症患者通常还会伴有低氧血症以及呼吸困难,因此在入院治疗上首先会予以氧气支持,让患者呼吸尽早恢复平稳状态,在呼吸道管理下提升救治成功率。呼吸支持技术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抢救模式,其效果受到患者病情、救治方式以及救治场所的影响[1]。所谓阶梯性治疗,指的是由徒手到机器、由简单到复杂的治疗过程,适用于病情正逐渐恶化的患者。本院基于这一背景,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急危重症患者采用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180例急危重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90人。

对照组男性49人,女性41人;年龄在14-67岁之间,平均年龄48.1±7.4岁;创伤性42人,非创伤性48人;其中5例患者为濒死状态,9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观察组男性51人,女性39人;年龄在17-64岁之间,平均年龄46.3±8.5岁;创伤性40人,非创伤性50人;其中6例患者为濒死状态,8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危重类型以及危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心率130次/分;呼吸30次/分;脉搏血氧饱和度

1.3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机支持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呼吸阶梯性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与呼吸稳定花费时间。

1.4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支持方式治疗,由主治医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观察组采用呼吸阶梯性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4.1第一阶梯

采用徒手方式,首先将患者摆放至适合心肺复苏的,若患者为创伤性休克则应注意止血,避免后期出现出血性休克。在实施心肺复苏后观察复苏效果,将患者平放在抢救床上,面部朝上,尽可能让其身体与头部呈一条直线,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这样能够将气道最大程度打开,促进呼吸通畅。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颈椎受损情况,若没有可将其下颌轻微上台,控制舌后坠以避免呼吸道梗阻。若患者口腔、食道中存在分泌物或异物应尽早取出。颈部创伤患者的口腔异物清除需使用咽喉导管完成。

1.4.2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使用氧气支持,若患者心跳停止或没有呼吸,则应使用面罩给氧或使用鼻导管、鼻塞吸氧。若患者给氧失败或是没有自主呼吸则应采取气管插管。若患者呼吸道已经有损伤,应采用有创通气方式,避免通过口气的插管再次损伤其呼吸道。

1.4.3第三阶梯

第三阶梯需采用创伤气道方式,多适用于急性喉阻塞患者,尤其是声门区域存在阻塞,可使用气管穿刺或是环甲膜穿刺方式,之后再将气管切开,建立一条可靠的气道保障患者呼吸。对于存在呼吸系统原发性损伤情况,在气管切开过程中应注意出血量控制,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1.4.4第四阶梯

这一阶段使用简易呼吸机,在对患者建立气道之后,若其仍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效果不明显,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用呼吸机达到呼吸支持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研究

统计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复苏成功人数以及让患者呼吸达到稳定程度的时间,了解两种治疗效果差异性。本次研究具体对比情况见下表:

表一:治疗效果对比表

由上表不难看出,观察组无论在成功复苏还是稳定呼吸花费时间方面相对于对照组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急诊科是综合性科室,是医院的窗口。急症患者具有病情复杂且危重、病情发展瞬息万变、患者流动随机性大、病室易增加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等特点,传统呼吸支持多根据医师自身经验判断,对呼吸道的管理上缺乏层次性,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创伤增加或是浪费救治时间等情况[2]。呼吸阶梯性治疗是一种从徒手到机械、从简单到复杂的救治模式,临床使用上应尽量采用低阶梯,以免对患者气道造成不必要损伤。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仅有67.78%成功复苏,而采用呼吸阶梯性治疗的观察组成功复苏率达到了81.11%。虽然观察组比例并未达到理想程度,但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稳定患者呼吸方面,对照组需要55.67±6.21分钟,观察组仅需要43.54±6.09分钟,对比同样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采用呼吸阶梯性治疗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控制住患者病情,提升成功复苏率。

在呼吸阶梯性治疗中,第一阶梯为复苏,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自主恢复呼吸[3]。第二阶梯为吸氧,与第一阶梯一样,均为必要步骤,无创伤且操作便捷。第三阶梯为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能够控制潮气量,保持患者通气,同时便于给药与吸痰,防止误吸;同时这项操作对患者损伤程度轻,可由单人操作,时间耗费短,减轻了对危重患者的不良干扰。第四阶段属于呼吸支持,减少其呼吸做功,保障患者换气;同时减轻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避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因此,呼吸阶梯性治疗更适合使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

参考文献:

[1]左旋,郑小刚. 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时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4(09):108.

[2]施正雄. 90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2(11):125.

[3]兰明娥,徐涛. 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J]. 医学综述,2013,17(23):3248-3250.

[4]李雪林. 急危重症患者使用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4(04):822-823.

[5]赵立众;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07)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ICU危重症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ICU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18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2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对ICU危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的改善和缓解患者严重的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ICU危重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79-02

ICU是医院特殊病房,一般采用有创治疗、监护治疗方式,同时执行的是全封闭式管理工作,所以ICU危重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压力。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对于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与后期康复至关重要。而医护人员作为治疗护理方案的主要执行者与参与者,在对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ICU危重症患者,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的ICU患者,均为行手术治疗后的危重症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其中,心胸外科患者16例,神经外科患者7例,普外科患者5例,骨科2例,其他科2例。

1.2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ICU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肠内营养支持等护理。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18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2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3.1ICU患者的心理护理。ICU是集危重、抢救与术后患者于一体的治疗,其环境特殊、气氛严肃,患者心理反应也会出现很大差别。首先,医护人员可主动向患者介绍ICU病室情况,简单介绍ICU病室的其他主要医护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监护治疗能力有所了解,调节患者的紧张情况,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次,医护人员不能一味地注意监护仪器,应结合患者的肢体表述,尤其是对于行呼吸机、气管切开的危重症患者,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的精神负担。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另外,给患者进行导尿、灌肠以及排便等护理时,应进行必要的遮挡,尽量减少时间,进行其他基础护理时,动作轻缓,给予患者贴心的关爱,保证良好的医患关系。

3.2ICU各种管道护理。ICU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常需要在体内留置多根管路。首先,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与肢体约束等情况采对针对性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尽可能舒适的护理。其次,对于安置气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对管路进行定期的长度测量,行气管插管前,应保持患者面部清洁;粘胶布时,可通过两侧水平分力适当调整管路;对于活动度大的患者,管路固定方式可选择扁带绕颈式[2]。

另外,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ICU危重症患者的巡视,护理操作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的安全。

3.3呼吸道护理。首先,对于行手术治疗的危重症患者,若患者术后是清醒的,且无或有轻度呼吸系统并发症,则可给予合作型护理,也就是医护人员充当指导角色,患者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医护人员向患者讲清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具体的咳痰护理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卧位,上身可适当前倾;用双手固定患者腹部或者手术部位;指导患者深呼吸几次,之后适当缩紧胸部后行爆破性咳嗽。同时,患者术后应给予湿化吸氧,对于痰液粘稠患者可进行超声雾化治疗。

其次,对于术后昏迷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则应给予被动性护理,也就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单向护理作用。呼吸道综合护理方法是:2-3小时帮助患者进行1次翻身,避免因分泌物引起的窒息;翻身拍背时,五指并拢略弯曲行从上而下拍动;行吸痰护理时,可用直侧孔橡皮管与吸痰管进行操作,一定要注意吸痰动作轻缓,吸痰前后给予患者充分吸氧,每次时间在15秒之内为宜。

3.4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多数ICU危重症患者神志不清或处于昏迷状态,且存在吞食困难、食管反流征呈阳性症状。对于此类ICU危重症患者,可帮助患者处于高头位,并给予30°-35°的鼻饲。一定要控制好鼻饲的速度,可给予适当的胃肠动力药。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反流或者误吸等现象,应立刻停止给养,清除气道内异物。同时,对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ICU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胃液情况判断耐受情况。若鼻饲营养浓度低,可造成营养缺乏;若鼻饲注入量过多,可导致胃肠道内压力过高,会造成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对于鼻饲营养液的温度也应严格控制,一般维持在37.5℃-39.5℃为宜。

此外,对于ICU危重症患者,还有许多护理方面,如:疼痛、机械通气不适引起的躁动、低氧血症、褥疮、感染、睡眠等方面护理,限于篇幅,本文不进行一一阐述了。

4结论

综上所述,ICU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无常,医护人员一定要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护理,积极配合主治医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3

美国于1968年成立了美国急诊科医师学院,1979年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23个医学专科。我国在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以诊治一例急诊病人来看,如忽视或不够重视发病之初的处理,并及时安全地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而在急诊室亦未予恰当处理,等他的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才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采用各种先进器械来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这并不能认为是现代急诊医学的主要目的。应该从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他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室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的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治疗、少数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强化监护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专科病房。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就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紧密联系起来。

二.EICU的理念

EICU是英文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急诊重症监护室。在我国,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

科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EICU的建设还需要努力。

三.在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EICU的发展思路

二甲医院,即二级甲等医院,床位要求≥250张,卫生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要求≥6名。一般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

3.1.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3.2.EICU在二甲医院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2―4张ICU床位。

3.3.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监测站。

3.4.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还需要下列设备: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博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仪、床边X光机等设备。ICU监护治疗设备多,对病人心理和生理上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过度的拥挤、持续的噪声‘频繁的睡眠干扰和视觉干扰均可使病人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引起恐惧不安,情绪紧张,甚至加重病情,另外,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病人渐渐丧失时间概念,无法准确确定时间,使病人感到忧郁。因此要求医生护士经常接触病人,减少负面影响。

3.5.EICU的人员配置

E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要接受ICU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EICU医师必须掌握基本技术,还要有善于独立思考、对病情进行系统认识的能力,另外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像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3.6.EICU的收治范围

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合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 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重症胰腺炎患者。 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CP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3.7.EICU监护的内容

心血管系统 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周围循环状态(皮肤颜色、温度等),进一步监测包括置放SWAN-GANZ导管等措施,监测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肌的氧供等要素。

呼吸系统 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氧及二氧化碳浓度、有效顺应性及血液气体分析,有条件时可监测容量―压力曲线图。配备床边X线摄像机。

肾功能 包括血、尿生化、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尿比重、尿碱浓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消除率、每小时及24尿量的监测等。

水电解质平衡与代谢 包括钾、钠、氯离子测定,称体重及24小时水电解质出入平衡的计算。监测摄入卡量、氮平衡、血糖、血浆蛋白、血清乳酸及胶体渗透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形态、瞳孔、反射及肢体活动等。

血液系统 以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等为基本监测。

凝血机制 试管法凝血时间和血栓弹力图、三P实验、纤维蛋白原半定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

肝功能 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谷丙转氨酶及球蛋白的絮状试验等。

胃肠系统 胃液PH测定及便中潜血试验,检查腹胀、腹水、腹痛、肠鸣音等。

细菌性监测 包括各种可能感染部位的细菌性检查,有指征及时送检。

局部伤情监测 局部炎症水肿情况,伤口生长情况。

四.我院急诊科发展EICU的现况

去年8月在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得到了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的机会,通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在进修结束后,返回到急诊科的岗位上,通过所学,初步将我院急诊科和中心ICU建立了直通通道。因为取得了重症医学科的资质,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的急危重合并多学科复杂的病例,由我急诊科主管,然后在诊疗过程中由医务科协调请临床多学科会诊协作,初步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危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充分缩短了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时间,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得到了我院各级领导、同事及病友的认可。自今年3月份至今,我科在ICU主管复苏成功后的患者5例,完成在ICU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呼吸机治疗等相关技术的开展,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4

【关键词】 急诊流程图; 外科危重患者; 抢救效果

急诊科是多种急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由于患者多,且病种复杂,而抢救时间又十分的紧迫,因此常会有突发事件发生[1]。急诊科抢救患者的责任重大,而危重患者在抢救室中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抢救,其中抢救措施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急诊科的急救工作应该具有规范化与程序化,整个抢救工作应该是急而有序进行,这就要求有适合的护理模式来保证外科危重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这就要求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醒的头脑,还要了解自己的责任及明确工作的前后顺序[2]。流程管理(PM)是一种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的系统化护理方法[3]。本研究应用急救流程图对外科危重患者来进行抢救对外科危重手术患者先进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外科危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6~82岁,平均(45.5±8.6)岁,其中男68例,女52例。疾病类型:呼吸系统20例,脑血管系统31例,心血管系统22例,外伤34例,其他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抢救程序,即依据患者出现的早晚及实际需要,安排护理人员,每个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都没有明确定位。试验组外科危重患者实施急诊流程图进行抢救:依据本院总值班及医务办公室对去年全年处理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在相关人员针对救治环节上有不衔接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依据卫生部关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把外科危重患者分为ABC类[3]。要求各手术科室对抢救急危重手术患者时环节进行流程优化同时还构建急危重手术患者的救治流程图(图1),然后在急救工作中要合理应用救治流程图,具体如下:(1)由经验丰富的护师来接诊及分类所收治的外科急危重手术患者,并对每位手术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好每位患者术前的物品准备工作;(2)患者入手术室后观察急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精确的护理诊断;(3)根据详细的护理诊断按照救治流程图对ABC类手术患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分派不同的护理人员来配合手术医生迅速进行抢救[4-5]。

1.3 评价指标 危重患者的平均手术救治时间是从开始抢救到患者脱险或死亡的时间。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指从采取抢救措施,到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进而转到相关科室的比例数。本研究中关于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是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测量[6]。使用统一的游离标尺,游离标尺上有10个刻度,两头分别为“0 mm”与“100 mm”,其中不满意是“0 mm”, 十分满意是“100 mm”,数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在平均手术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医生和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既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又是医疗活动集中场所,同时还是接待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7-9]。由于急诊科患者的流动性很大,护患关系建立的时间有很短,加上由于起病突然而导致患者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及纠纷[10-11]。对外科危重患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这样可能会使贻误患者病情的事情避免发生,就会挽救患者的生命。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于多专科门诊急诊医学既强化了院前的急救治疗,又强化了院内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这就对护士的素质和护理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使护士迅速成长,大幅度地提高护士的专科素养,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及规范的专科培训。流程管理(PM)是以业务流程的再造及优化作为基础,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的适宜于急诊科的护理方法。

传统外科危重患者手术以护士轮流值班为主,这种值班制既满足不了急诊专科的发展,而且还延长了救治外科危重手术患者的时间,这样会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更甚者还会使危重患者丧命。有学者报道急诊科90%的纠纷不是医护人员的技术质量问题,而是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的急救流程及管理出现了问题[12]。本研究为提高抢救外科危重患者的效率,以120例外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流程图,由经验丰富的护师对外科危重手术患者先进行来接诊及分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流程,然后再根据特定的救治流程来配置不同的护理人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救治流程图急救护理,可以使外科危重患者平均抢救缩短了,而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这也就是说患者的抢救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医生和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样的结果表明救治流程图可以使救治工作得到规范化及程序化的急救分工,使每位护士均明确职责并主动地参与急救,能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及评估,并能果断且有条不紊处理突发事件,使抢救工作做到急而有序且行之有效,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分工不合理与职责不明确而造成的急救工作忙乱及低效,又可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综上所述,在外科危重患者手术中实施急诊科的救治流程图是对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这使护士在操作与抢救过程中心里比较踏实,不会因设备及抢救物品而担心,这就会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而让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保障,结果抢救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井井有条且高效的护理工作还提高了医生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瑛,沈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36-74.

[2]陈月媚,黄艺仪.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0):58-60.

[3]高兴莲,王曾妍,吴荷玉,等.急救流程图在急危重症手术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20):15-17.

[4]吴晓燕,董娟,胡慧,等.流程图卡片对提高急诊科新护士应急能力作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2):171-172.

[5] Yu Chih Chen.Restructru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meidcal institutions: A study on a community, hospital in the Ilan area [J].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8,16(3):211.

[6]韩淑鹏,付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6-14.

[7]薛桂霞.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97-99.

[8] 刘实,资艳.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30-2731.

[9] 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6-19.

[10] 周圣春,丁优娜.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1-62.

[11] 黄和雪,张荣,蓝莹,等.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75-76.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5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危重症;临床抢救

[中图分类号] R76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43-02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不仅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就我院纤支镜室2001年1月~2008年5月,参与我院各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10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纤支镜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3例,其中,男75例,女28例;年龄17~78岁,平均51.2岁。其中,急性肺不张伴呼吸衰竭42例,应用纤支镜检查52例次,肺不张部位:左全肺6例,右全肺12例,右下叶11例,右中叶8例,左下叶5例。病因:胸部手术及创伤后27例,直肠癌术后5例,胆囊术后4例,颅脑创伤及开颅术后各3例;重症肺炎43例,检查及治疗95例次;大咯血8例;吸入性损伤5例,检查及治疗12例次;气管异物5例。患者分别来源于我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胸外科、脑外科、普外科、烧伤外科等科室。

1.2 方法

应用Olympus BF-P30型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电、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术前和操作过程中给予吸氧,操作中以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0%为原则。

清醒患者按常规纤支镜检查准备。经鼻或口腔插入纤支镜,有人工气道者直接经气管套管插入纤支镜。吸除管腔内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以37℃生理盐水10~20 ml,分次注入,负压吸出,总量不超过100 ml,肺部感染者取痰液或灌洗液送细菌学检查,并根据药敏情况或经验注入抗菌药物。咯血患者,先尽快吸除支气管各段腔内积血,窥清出血部位,局部注入凝血酶或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2~4 ml。血痂可用活检钳协助,异物经异物钳取出。

2 结果

42例急性肺不张伴呼吸衰竭者,均为黏稠分泌物、凝血块阻塞所致,伴有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一次性治疗肺复张及呼吸衰竭得到纠正者32例,两次治疗纠正者5例,未纠正者5例,有效率为88.0%。43例重症肺炎者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获得阳性结果30例,阳性率为69.7%,进行BL及注药43例95次,均达到预期效果。8例大咯血患者分别给予镜下止血,成功8例次。5例气管异物患者成功取出异物。5例可疑吸入性损伤患者行纤支镜后,明确了诊断,并进行局部治疗,治愈出院。

本组103例患者172例次操作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偶见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速、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各2例。

3 讨论

应用纤支镜吸引呼吸道分泌物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分泌物引流,有利于感染控制,有促使肺复张的作用[1]。痰栓形成导致肺不张时,经纤支镜吸引后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如痰液黏稠可注入5~10 ml生理盐水反复灌洗,痰液排出后管道通畅,1~2 d后肺不张可自行消失。应用纤支镜治疗肺不张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发现较晚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时间较长者,极易形成痰痂,治疗困难。

一般认为,大咯血时不宜进行纤支镜操作。8例大咯血患者经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等治疗不能控制,急诊纤支镜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例为右下肺中央型肺癌,局部用药好转后转胸外手术;7例为支气管扩张症。纤支镜应用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机会,但纤支镜应用应在出血停止期间操作,准备好硬支气管镜及气管插管,操作轻柔,避免剧咳,镜面尽可能与涌血保持距离,明确诊断或注药后尽快结束操作。应用纤支镜能吸除积血,疏通气道,寻找出血部位,有明确出血部位者局部使用止血药物效果较好。对咯血患者行纤支镜检查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与其他非咯血患者行此项检查无明显增高[2]。

本组5例隐匿性吸入性损伤患者经早期行纤支镜明确诊断。通常伴有不同程度颜面部烧伤的患者,易考虑有吸入性损伤。但对于无明显颜面部烧伤的患者则病情隐匿,易被忽视或遗漏,延误诊断和治疗。有文献报道,吸入性损伤发病率为3%~33%,纤支镜问世后,文献称可高达60%,这表明过去确有许多吸入性损伤患者被忽略了[3]。本组5例患者无颜面部烧伤,早期行纤支镜检查而明确诊断为吸入性损伤,并应用纤支镜进行吸痰、灌洗和镜下给药治疗,治愈出院。纤支镜检查是确诊吸入性损伤最直接的方法,可看到咽喉、声门、气管、支气管黏膜出现充血、水肿、黏膜脱落等黏膜下病变,也可看到管腔内是否有炭粒痰液和大量分泌物,也可用于局部灌洗治疗,从而起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烧伤科医师应重视纤支镜检查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为5.3%[4]。本组172例次操作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纤支镜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应该在心电、血氧监护和有效的通气保障下,由在纤支镜检查及相应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操作,以达到快速、准确、有效地完成治疗操作,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3.

[2]郑东元,陈平,周锐,等.纤维支气管镜对不明原因咯血的诊治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5):511.

[3]黎鳌,杨宗城.吸入性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55-88,292-294.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6

方法:对2127例院前急救病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除3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未能抢救外,余均进行了积极的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成功率达96%、猝死抢救成功率为1%、院前急诊病死率为4%。

结论:院前急救的根本任务是BLS和ACLS,本文总结的“院前急救三、四、五”的方法是切实可行有效的。

关键词: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4-02

院前急救(first aid)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如能给予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可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从而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总结我院120急救队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共2127例院前急救(总出车2373次,其中空驶246次)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127例院前急诊病例中男性1535例(72.2%),女性592例(27.8%)年龄0—99岁。疾病分类见附表。

1.2 急救方法。笔者就上述疾病的院前急救方法总结为“三、四、五”。“三”:为120院前急救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即保存生命第一,恢复功能第二,顾全解剖完整性第三的原则,简而言之院前急救救命不救病。“四”:为快抢、快诊、快救、快送。快抢,指从交通、生产、家庭事故现场或自然灾害现场中迅速将伤员抢救到安全地带,要争分夺秒避免继续或再次损伤。如煤气中毒早期,将病人转移至空气充足的地方可使患者有很快苏醒。快诊,院前急救因起病急剧、时间紧张、条件限制、病情复杂等而快速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是困难的,所以要求急救医学医生应具有通科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实践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到判断致使患者发病的主要疾病或者主要症状和体征是什么。快救,根据伤情病情在转送之前要全力抢救患者生命,确保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尤其要关注那些因窒息、昏迷、休克而无力言语的沉默者。快送,经急救处理,生命体征平稳、外出血控制,骨折简单固定等后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将病人快速送到就近医院或者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既不能拖延时间,又不能拉上就跑。“五”:指院前急救的关键是确保伤病员呼吸循环体征平稳,为进一步救治奠定基础,具体措施有五项。①心肺复苏,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实施有氧辅助呼吸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②解除窒息,对有窒息紫绀者应迅速置患者有利,解开其衣领,清除口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等,用台钳牵引舌体向外防止舌后坠,对咽喉水肿呼吸道梗阻者可用粗穿刺针经环甲膜插入气管使之通气。③抢救休克。休克代偿期通过吸氧、止痛、止血和简单固定骨折等预防休克,一旦考虑休克应立即开通静脉甚至多条通路,迅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怀疑内出血应火速转往有条件的医院救治。④改善呼吸。对于过敏性哮喘患者着重缓解呼吸道痉挛,而心源性哮喘给予强心剂是很必要的,对于肺心脑病患者可考虑使用呼吸兴奋剂;对于开放性气胸患者先用厚敷料紧堵其胸壁伤口变开放性为闭合性;对于多发肋骨骨折伴有胸壁软化伤员宜对其进行胸带加垫压迫包扎以防止反常呼吸;对张力性气胸者需在其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紧急穿刺排气等等改善呼吸措施。⑤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待病情缓解再治其本。如高热退热,高压降压、止疼止惊、解决促醒等。

1.3 急救结果。全部病例均于接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命令后3~25min到达现场,其中3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未行抢救,猝死1例,成功复苏1例,196例在病家救治好转未入院,余21例经现场急救处置安全转送各相关医院进一步诊治。院前急诊病死率为1.55%,猝死抢救成功率为1%。院前急救成功率为98.45%。

2 分析讨论

2.1 院前急救病例的组成。从本文院前急救病例中分析,占前五位的分别是各类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除各类创伤外,余四位符合城市社区六种慢性病患病率。据我院社区服务中心统计城市社区六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支和肿瘤。创伤占首位及多数,常为交通事故损伤、工伤、打架斗殴损伤等。这类疾病也是急诊死亡的主要原因,符合现代人类急诊死亡死因统计数据,其中,心源性猝死占14%,多发性创伤占39.5%,脑血管意外占12%,其它占0.3%[1]。第六位急腹症常见为急性胃肠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绞痛、肾绞痛,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第七位各种中毒常见为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农药及药物中毒等。第八位的产科急诊以难产、产科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常见。笔者曾接到一产家呼救,急速赶赴现场初步诊断为第一胎足月臀位临产,胎头嵌顿,新生儿窒息。如果不做处置立刻转移到医院妇产科或请专科医生到产家手术,新生儿死亡的可能性极大,情急之下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即行会阴侧切,臀牵引术及新生儿徒手心肺复苏术,窒息新生儿抢救成活,产妇转危为安[2]。第九位小儿高热惊厥,发热原因常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小儿肺炎等。第十位其它,常见为肿瘤晚期、癫痫发作、精神心理疾病、溺水等等。

2.2 EMSS的启动与CPR。院前急救的根本任务在于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3]。本文所总结的“院前急救三、四、五”的方法是切实可行有效的。尽早启动EMSS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我院120车辆到达现场平均反应时间为11min,在院前急救中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早灵活地实施心肺复苏(CPR)。笔者曾接诊一位突然晕倒在地由目击者呼救120的60岁老年患者,6分钟赶到现场,查患者仰卧在地,神态昏迷,瞳孔散大,无心跳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室颤。立即拳击除颤,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和胸外按压,与此同时由护师执行开通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等药物,数分种后患者瞳孔回缩,心律转为窦性,自主呼吸恢复,血压上升,神志清醒后送往医院CCU进一步处理。这例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体会首先是即时,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到实施CPR时间未超过“黄金8分钟”。现代医学认为脑细胞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大约在6~8分钟内死亡,也就是说心跳呼吸骤停到实施CPR的时间差与生存率呈负相关。有统计显示5分钟内实施复苏成活率可达41.38%,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超过8分钟几乎不可能。其次是灵活的拳击除颤和院前高级生命支持。由于室颤发生2min内心肌应激性良好,在现场无电除颤设备的情况下,即时采取有力的胸前捶击常有可能转律成功。因捶击可产生20焦耳电能达到心室除颤的目的,使复苏成活率提高,这种操作简便不需设备不花钱且争取了救治时间[4]。第三,院前心肺复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ABC程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采用CAB、BAC等程序。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以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即ABC程序为主的CPR成功率很高。比如人们在院外因惧怕传染不愿口对口呼吸,由于受到ABC框架所限而什么不做,即使在院内因一味等待专业人员进行气管插管而延误CPR抢救时机的情况时有发生。国际CPR与ECC(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规定:如给成人患者复苏时不愿或不能口对口呼吸,则应开始即行胸外按压。研究表明,因胸外按压时的心排出量只有正常的25%,降低了维持通气灌流比例所需的通气量,加之血液中含有部分氧,只要胸外按压建立循环暂可维持大脑和重要器官的氧供[5]。另有报道通过单一胸外按压使胸廓起伏自动通气,可维持接近正常的每分通气量。

参考文献

[1] 蔡平平,廖心得,陈玉喜.122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临床急诊杂志,2004,5.4:26-27

[2] 姜碧洋,孔欣,梁少玲等.院前急诊手术在产科急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23:426-427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