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总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1

关键词:冒号组配编号;计算机检索系统;机读数据

本文就《中图法》冒号组配编号方法对文献集中和细分处理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建立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时,针对使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集中和细分处理的文献,探讨了其机读数据分类标引的具体标引方式,冒号组配编号方法,就是将文献分类法主表中相关的两个或多个类目的类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专门的组配符号连接在一起,用以表达一个分类表中没有列举的新的更专指类目(号码)的分类标引方法。《中图法》采用的组配符号是“:“,因此这种组配编号方法又称为冒号组配编号方法。

1 冒号组配编号方法在《中图法》的应用

冒号组配编号方法在《中图法》的应用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

1.1 通过冒号组配编号方法的应用,为某些专论性文献的集中或分散处理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

如:O39 应用力学

总论入此。

专论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入有关各类。例:工程力学入TB12。

如愿将力学在各方面应用的著作集中于此,可用组配编号法。

例:工程力学为O39:TB12。

1.2 通过冒号组配编号方法的应用和交替类目的选用,集中专科性工具书于综合性工具书类下。

《中图法》关于工具书类目编列的总原则是:专科性工具书入各有关学科,综合性工具书检索工具书集中编入“Z综合性图书“。从组织馆藏工具书的角度而言,也可以通过交替类目的选用和采用组配编号方法,集中某些专科性工具书。

如:《数学百科全书》,分散处理时的分类号为O1-61;集中处理时的分类号就应当为Z28:O1。

1.3 通过冒号组配编号方法的应用,集中科普读物于“C社会科学总论“、“N自然科学总论“两个大类中的C49、N49两个类下。可以使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把科普读物分别集中于“C社会科学总论“、“N自然科学总论“两个大类中的“C49“、“N49“两个类下,按学科系统组织排列。

如:《坦克的家族》,分散处理时的分类号为E923.1-49 ;集中处理时的分类号就应当为C49:E923.1。

1.4 通过冒号组配编号方法的应用,对某些类目进行细分。

如:H319.4 (英语)读物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各科简易读物、对照读物、注释读物入此。

如愿细分,可用组配编号法。例:《解剖学(英汉对照)》为H319.4:R322。

《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汉对照读物),归入H319.4;如需细分,其分类号为H319.4:I516.24。

2 涉及使用冒号组配方法复分的机读数据分类标引

计算机检索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存贮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它具有多角度、多途径检索文献及组配检索文献的能力。

分类法中需要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集中文献或使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细分的类目,在进行分类标引获得的分类号实际上是由两个主类号用“:“连接起来的,这样的一个分类号可以用于组织分类排架,也可用于分类目录的浏览检索。在机读数据分类标引时除了将组配标引获得类号著录于第一个690字段用于编制分类索书号又用于实现分类检索的目的外,同时应当将两个主类号分离,把这两个类号重复著录于第二、第三个690字段。这样可以实现多途径检索文献的分类标引目的,也可通过互见分类标引获得的分类号引导读者到相关的不同学科专业检索利用有关文献,扩大用户检索利用文献学科专业视野,提高分类检索系统的查全率。

2.1 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集中文献时的机读数据分类标引

在标引时,第一个690字段著录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获得的分类号,然后再用第二个和第三个690字段著录分离后的两个主类号,为了准确表达文献主题,著录依据分类标引规则和方法应当加以细分而获得的标引类号。将第一个690字段标引的分类号用于编制分类索书号。

《管理心理学》

标引为:690 $a C93-051: B849$v5

690 $aC93-051$v5

690 $aB849$v5

索书号:C93-051: B849/123

《工程力学》

标引为:690 $aTB12:O39$v5

690 $aTB12$v5

690 $aO39$v5

索书号:TB12:O39/124

《数学百科全书》

标引为:690 $a Z28:O1$v5

690 $a Z28$v5

690 $a O1-61$v5

索书号:Z28:O1/235

《坦克的家族》

标引为:690 $a C49:E923.1$v5

690 $a C49$v5

690 $a E923.1 -49$v5

索书号:C49:E923.1/123

《奇妙的计算机》

标引为:690 $a N49:TP3$v5

690 $a N49$v5

690 $a TP3-49 $v5

索书号:N49:TP3/123

2.2 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对某些类目进行细分时的机读数据分类标引

在标引时,第一个690字段著录用冒号组配编号方法获得的分类号,然后再在第二个和第三个690字段著录分离后的两个主类号(尽量标引专指度适当的类号)。将第一个690字段标引的分类号用于编制分类索书号。

《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汉对照读物)

标引为:690 $a H319.4:I516.24$v5

690 $a H319.4$v5

690 $a I516.24$v5

索书号:H319.4:I516.24/123

《汽车》(英汉科普注释读物)

标引为:690 $a H319.4:U46$v5

690 $a H319.4$v5

690 $a U46 $v5

索书号:H319.4:U46/123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9

[2]刘湘生,汪东波主编.文献标引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2

[3]陈树年主编.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标引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

[4]潘太明等编.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3

[5]张光德,黄凤江著.机读数据分类标引与多途径多角度检索文献的实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流通;统计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60-03

图书馆进行统计工作有利于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改善服务质量、优化藏书结构、指导图书采购方向等,它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衡量和检查图书馆工作的实际业务水平、工作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依据,特别在当今实行定岗、定量及目标管理中,对它的应用犹显重要。本文对南化院图书馆流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为我校图书馆以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08、07、06年分类借阅统计 (册次)

流通统计情况及特点

从上表可以反映出读者借阅中文图书的主要倾向、主要学科,各学科图书的借阅流通量悬殊很大。借阅流通量最大的是是I文学类、T工业技术类、H语言文字类、K历史、地理大类等。2008年图书借阅量达到237272册次,借阅量居前6位的类别及其占总流通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I文学36.36%、T工业技术16.96%、H语言文字13.04%、K历史地理8.31%、B哲学类4.78%、F经济类4.33%,6个大类的借阅量之和占总借书量的89.4%,其他16个类别的借阅量只占10.6%,流通量最小的V航空航天类、U交通运输类、S农业科学类。这个比例正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当今学生感兴趣的图书也即这几类的图书。文学类图书是大学生时代必读的图书,高中时由于学习较紧,没有时间阅读这类图书,上大学后长时间的压抑得以释放,加之文学类图书阅读比较轻松,这类图书借阅量大,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我院是以化工为主的高职院,理工类专业比例较大,工业技术类的图书是专业图书,借阅量大,也是必然的。H、K、B、F类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图书。除A、N、O、R、T、U这几类变化稍大之外,其他类这三年的数据来看,利用率基本持平。而且借阅倾向也是基本一致的。稳定中也是有些微变化的,表中如马列类、自然科学总论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类,06、07、08借阅率逐年递减;医药卫生、交通运输确实逐年递增的。借阅比例下降说明三个问题:一读者阅读对象的变化。新读者由于时代特征,和教育的逐年改革,使其爱好、阅读习惯和知识储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其阅读图书的类型;二采购的图书结构不合理。由于采购图书信息搜集不准确,采购的图书分配比例失调,造成文献收藏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进而影响图书的节约率;三采购的此类图书大部分不符合读者口味,使用率低。图书馆采购图书基本是以采购人员的认识采购,所以无法满足大部分读者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只有通过对这些个具体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发现问题,做出下一阶段正确的采购计划,不至造成资源浪费。要经常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统计,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统计数据我们及时的调整订书方向,以满足我校学生的阅读倾向,从而提高借阅率,发挥出图书馆最大的价值。

上表反映出读者借阅需求基本稳定。中文图书全年流通量中,2008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79881约占总流通量的76%,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3.6%,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0.4%;2007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66159占总流通量的78%,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1.59%,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0.41%;2006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61348约占总流通量的78.69%,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0.88%,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0.43%;三年的数据来看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明显高于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三个年度的数据相比,十分接近。这说明读者借阅馆藏中文各学科图书的比率基本是稳定的,对中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图书的需求也是基本稳定的。也就是说,读者群的变化是不大的,基本符合高职院学生的阅读特点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是理工类学校,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是专业性图书占馆藏很大的比例,是馆藏的重点,从流通情况看专业图书只占到社科类图书流通量的25%多一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结合表一和表二,三年馆藏量和流通率基本成正比,属正常现象,反之则要分析研究入藏品种与数量是否合理。两个年度借阅流通量最大的:I文学类、T工业技术类、H语言文字类和K历史地理类这四类图书的馆藏品种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藏书和利用率并不成正比,例如T工业技术类藏书量第一,借阅量却是第二位。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藏书量第二,借阅量却是第七位。这中现象在很多类都是不成正比的,藏书量很多,借阅量很低。这说明相对于借阅量低的图书的馆藏量来说,读者需求量不是很大,应适当控制入藏品种和数量。在采访这些类的图书时要先仔细研究这些类的图书借阅次数相对较多的图书是哪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在采访前做更多的调研和分析工作,采访这类图书时要按照细分之后的类进行采访,会更加有针对性,而且复本不要太多。再者,适当增加种数,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以提高借阅率。通过量表可以看出,每类图书的借阅量跟藏书量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有很多图书流通率为0,无人问津,对于这部分图书,要做好宣传和读者引导为这部分书需找读者,对确实没有读者借阅的图书,可做下架,或提前进入老书库,为新书让出空间。

图书利用率=全馆图书利用册数/全馆图书总册数。

分析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可以知道哪些学科的图书订购质量比较高,所订购的图书受读者喜欢的比例比较大;哪些学科的图书订购质量不高,受读者喜欢的比例比较小,从上表可以看出多大多数图书都未被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这是每个图书馆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受读者喜欢比例比较大的继续保持这个科目的订购方向;受读者喜欢比例比较小的,要分析原因,从而纠正在过去订购图书所犯的错误。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分类借阅统计可以从宏观上看出读者的阅读倾向,即读者所喜欢的类目的图书;文献利用率分析从微观上分析出我们现有藏书的合理性,在藏书上要做出微观的调整。以上两表结合起来分析,找出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流通率、文献利用率。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图书利用率最高的是E军事类、K历史地理类、I文学类、H语言文字类、J艺术类、R医药卫生类,其次是综合性图书、经济类、社科总论,利用率最低的是农业科学类、交通运输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类、以及马列类。利用率高,说明两个问题一、这类图书的馆藏合理;二、这类图书的馆藏太少,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借阅率自然就高。全馆图书平均利用率约为19.8%。这个数字是很低的。文献利用率低会造成大量的图书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上三年的文献利用率基本稳定,这也说明我们的馆藏合理性问题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仍然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采购,或者是所作出的调整仍然没有多少效果。要改变这一状况,还要继续进行调研,分析,调整藏书策略,以提高每一类图书的利用率。

二、造成利用率低的原因

(一)文献宣传力度不够。文献利用率低的一个原因是,文献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对文献资源不做宣传,买回来后就放起来,不能及时向读者宣传推介最新资料,缺少了读者与图书馆沟通的渠道,也缺少了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机会。读者不能在图书购买回来的第一时间借阅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最新的图书也没能被读者充分利用,而是被动的被发现,这个传统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需要。所以及时通过网络或海报等方式,向读者推荐新书,为书寻找读者,变被动的服务为主动服务,在现代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很有必要的。

(二)读者群的整体信息素养偏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相对比较稳定,主要由学生和教职工两部分组成,其中学生为数量最大的群体,其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图书流通率。信息素养的提高除读者自身学习外,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教学也很重要。进一步加强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文献检索课既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完善内容提高质量,提高读者不断汲取知识、自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如何检索利用检索工具书作为专门的问题来讲,并不断锻炼实践能力。特别是当前新的检索方法、检索技术和检索理论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文献检索中。[1]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校图书馆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率较高,与我校实际偏重的化工类专业设置不相匹配。这种状况反映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大学教学不重视利用图书馆,而图书馆不重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吸取知识的良好习惯,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求不大,或没有兴趣,或不懂利用。此外,学生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的价值,部分学生只把图书馆作为休闲的场所,忽视了其传递知识与信息、传播文明的社会职能。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导致了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尤其是专业图书流通率严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我校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功能缺乏了解,即使有必要搜寻信息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寻求帮助。图书馆因为种种原因,尚未主动开展面向读者的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等的宣传活动,未能对新生进行必要的入馆教育,使读者的信息素养得不到及时地提高,对文献资源需求形成天然的障碍,进而使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源被闲置在书架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图书的流通率。

三、文献采购不够客观

图书品种的选择应建立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扩大品种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从表一来看,我馆较大幅度增加馆藏量后,图书借阅册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新增加的图书并没有被读者广泛认可和充分利用。这说明文献采访工作没有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缺乏对文献出版发行方面、本馆读者文献需求、本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调研;没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例如没有重视征求系部教师、流通、阅览和读者的意见。文献采访工作落实不到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就会呈现相应的弊端,不但造成大量的馆藏资源浪费,而且不清楚读者类别或群体的划分,未能获知读者的读书倾向,因此无法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

(一)馆藏结构不合理。经实地考察和流通统计,我馆有大量图书“无人问津”,实在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说明我馆馆藏结构总体失衡。主要表现在:读者所需要的一些图书馆内没有收藏,读者最常用的图书复本量少,而读者需要量极少或几乎没有读者需要使用的图书却长期滞留在书架上,既占用了馆舍空间,又影响了流通率,而且耽误读者找书的时间。例如,在流通借阅室和阅览室,都有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献不适合读者的需求,既有专业不对口,也有文献老化,或是复本量不足的情况。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的流通利用率。究其原因,一是图书涨价与经费短缺,使文献供给不足,文献保障率低;二是藏书剔旧工作不及时,造成了馆藏结构失衡,浪费了读者时间。

(二)工作理念陈旧。图书馆的流通部门是处在读者服务的最前沿,跟读者打交道最多的部门。流通部的基本工作是借书、还书、上架、倒架、顺架等,事务性工作,工作内容简单,体力活较多,技术含量不高。工作枯燥、劳动强度大,以及馆里普遍存在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不能够做到同工同酬等原因,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流通部门在工作理念上对图书的管理通常是“重藏轻用”,即只注重对书籍的管理,而忽视对读者的服务;只注重完成工作的量,而不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在服务上有质的飞跃。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他们普遍对读者态度冷淡,对读者的咨询视之不理,使读者面对浩瀚的书海“无所适从”,使一些最新的,最有价值的图书不被读者所知晓,从而直接造成了文献资源的巨大浪费,并极大的降低了读者借阅图书的热情,严重影响了图书的流通率。图书馆导读服务没有重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学历和知识的老化无法提供现代化的咨询服务。导读需要它能为读者起到“书海导航”的作用,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图书馆要优化服务功能,为图书做导读,为网络资源做导航。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综合能力,增强信息竞争意识,从读者的需要、心理出发,尊重读者平等使用信息的权利。

四、合理布置馆藏的分布

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紧张、经费受限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空间,科学合理的布置文献资源,可以缩短读者的借阅时间,激活新书的借阅率,降低拒借率,避免经费和资源的闲置浪费。(1)开设新书专架,读者一步入书库,便可以在新书专架上浏览,花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所需的、最新的文献资料,自然就会吸引读者关注图书馆。(2)设立常用书架。另辟书架摆放与现代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书籍,如科普知识、医疗保健、大学生求职、专升本、艺术欣赏、传记名言类的图书,可以极大的方便读者。(3)合理布置图书,及时剔旧。布置图书时,要根据读者的借阅规律,把流通率高的图书尽可能的放置在书架醒目的位置。对些过于陈旧、学术价值低、缺少实用性、无人借阅的藏书,根据文献资源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好剔旧工作,充实新的文献资料,才能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作者简介:王浩然,男,本科,助教。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3

关键词:法学;学科;社会科学法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是我们进行法学理论研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也是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它直接关乎法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在我国法学界很少有人讨论过作为一门学科的“法学”的定位问题,对于法学的学科属性究竟是什么往往都是做出了一种想当然的回答。目前法学界对于“法学”的定义的探讨多集中于法学研究的范畴。典型的表述模式是将法学定义为“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①这种定义以法学的研究范畴为出发点,但它并没有揭示出法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上述定义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每一个学科的研究范畴都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已经成为现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律现象也不再仅仅是某种实在法的运动现象。如果我们仅仅依据学科的研究范畴来定义某个学科,那么就无法揭示学科间的研究差异,也无法将人文社会诸学科进行正确的划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法学的学科定位应当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系统,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中为法学寻找自己的领地与归属。

一、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法学是否为一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 的定义以及“科学” 的包容性。因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就有必要对“科学”的含义和范围进行合理地界定。

“科学”的最初含义来自法语,仅指“知识” 而已。1976年出版的《法国百科全书》将“科学”解释为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之基础的认识论。②美国学者沃尔多也认为:“从最广义上讲,即从词源学和历史的角度来证明,科学只不过是(虽然这里没有简单的事物)‘知识’。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科学只是某种类型的知识,是根据专门方法的准则来获得和证明的知识。”③以这种较为宽泛的定义来衡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发展中,法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历代法学家的锤炼之下,已形成了以不同方法为主导的各种流派。应当认为,法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社会功能。对于这一点,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也作了明确的回答:“法学确实不折不扣地是一门科学。按照法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是对各种法律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和分类等方面实践的认识;按照法学的应用方法来看,又是十分严谨的论述和仔细的分析,是演绎方法和归纳程序同时兼用(旨在摆脱大量法律条文背后的各种原理原则的影响);按照法学的实践或教育目的而言,是要起到协调社会生活的作用,或者教育公民们懂得各种法律。”④

相反,如果将“科学” 仅仅等同于“自然科学”,那么,法学与自然科学所要求的逻辑体系与研究范式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科学性也就令人怀疑。历史上,以“自然科学” 的标准否定法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以对客体的观察、测量、计算为基础,立足于经验的视角观察问题,而“法学”主要是理解法律语言的表达及其规范性意义。

2、“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法学至多只能反映事物的准因果关系。

3、“科学”必须保持价值中立,而法学则很难排斥价值判断。

4、“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或资料的收集来进行,而法学只能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既无法保证准确性,在理论上也不能证成。

总之,关于法学是否为一门科学的问题,首先,必须把“科学”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概念,用于指称人类的一种专门性研究活动,而不应把自然科学作为唯一的存在方式与判断标准;其次,必须反对科学上的“沙文主义”,即武断的“科学主义”。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法学是一门科学。

二、法学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对于这一问题,或许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也许它根本就不构成问题。但是在人类学问博大精深,知识体系纷繁复杂的今天,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足鼎立的现代知识系统中,法学的定位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大多数人倾向于将法学理解为一门社会科学,但是社会科学的许多特征却是法学所不具备的。而将法学作为为一种人文科学却又与法学理论的某些客观性特征格格不入。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都可归纳为一种价值论上的问题,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社会科学的基本思路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评价—预测”,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路是“解释与批判”。法学的尴尬恰恰正在于其既要具备解释与批判的功能,同时还要对社会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评价—预测”。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法学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即法学既要对现实问题作出回应,又要保持一定的超然性。法律本身也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有的学者指出“法律在规范层面是封闭的,但是在认知层面却是开放的”,也正是指此。

卡尔·拉伦兹认为,法学的本质是一种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本质是对于现实问题的价值解答,也就是说法学的首要任务既不是求真也不是在于描述,而是对事物的价值或意义作出回答。如果说法律的基本功能在于“定纷止争”,那么,法学在面对现实的纷争的时候就必须对引起纷争的行为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是法的基本功能所在,但它仅仅是法的功能的一部分。通过对行为的评价,法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或理念,并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需要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是实现人类自我控制的工具。法学就是人们通过对这一工具的研究而实现对人自身的关怀的途径。法学存在的根本价值也就体现在这种对自我生存困境的关怀之中。所以,我认为,法学的实质是一种“人学”,这是由法与人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正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同时,也应指出,将法学定位为人学并不是将法仅仅看作是人类的工具理性的产物。法学应当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状况的理性把握和反思之学,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与追问之学。

三、法学应该做什么?

既然法学的本质是一种人学,那么法学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曰法学应该做什么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法学是毕其力追求自身的完善还是尽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理论法学者尤其是法理学者多以追求法学或法律的自身完善为境界,而应用法学者则更倾向于寻求法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对此,我们不愿作出孰优孰劣的评论,但我们可以评价其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既然法学不是空中楼阁,总该考虑其对社会的贡献,“真正的贡献,只能产生于对中国的昔日和现实的真切的和真诚的关怀和信任……”⑤尤其是法学不能也不该只是某一个或某一类少数人才可以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从这一角度来看,法学应该做什么应当是明确的。

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将法视为工具,将法学视为工具理性的学科。所以,法学研究一直不能探索出一种自足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法学成为了寄生在别的学科之上的寄生学科。法学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被排斥在知识系统之外,甚至被当作一门职业技能来看待。同时,法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与其他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法学也依然被法律人这一特殊的人群所拥戴。可是法学在现代知识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尴尬局面却是每一个法律人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法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别的社会科学似乎完全失效,而别的社会科学大举入侵法学的传统领域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对法学问题的涉足形成了法律的经济分析学派。社会学对现代法学的影响更是巨大,法的社会学派已经成为近代三大法学流派之一。

总之,法学应该做什么将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法学的自身定位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法学的历史使命与终极关怀。法学理论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坐等消亡的过程。我们如何参与到现代学术的话语中去,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进行对话则是法律人在今天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注解

①张文显.法理学[C].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

②转引自王馥郁.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C].燕山出版社.1993.8-9.

③[美]德怀特·沃尔多.政治学:传统、学科、专业、科学、事业.〔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C].商务印书馆.1996.1.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4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1

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本专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课程多、学时高、学生负担重;由于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过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因为医学是生命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造成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偏于谨慎和保守,因此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所以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打破常规,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其成果示范来促进我校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广大师生增强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人才竞争的意识,转变教育模式的意识,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过窄的专业教育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培养实施过程

2.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教改试点班的领导小组,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围绕着 "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医学生素质教育", " 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等专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

2.2 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根据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建立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基础与临床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基础教育。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挑选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加人文关爱、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3)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医学实践活动贯穿五年的始终,加强社会医学教育,树立早实践观念。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 )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5)加强选修制和建立辅修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6)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讨论;编写病案汇编。重点采取小班、小组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应用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2.3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专业教育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精神,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课程。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5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课程。

第二阶段:2.5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课程1.5年、毕业实习1年。

教改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外语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保留学科总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内容整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9个系统模块。

3.发展前景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理论问题, 更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工作,它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改试点班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5

[关键词]图书分类法 本土化 补杜法 改杜法 仿杜法

[分类号]G250

百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由于“西方化”倾向长期主导,我国图书馆学缺乏自主性和本土特色。近10余年来,图书馆界有识之士积极反省,发出了加强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的呼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术自觉运动。然而,现阶段“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大都停留在“本土化”概念和理论的争论上,鲜有对图书馆学本土化实践层面的探索。反观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特别是在图书分类法本土化方面,有着大量探索和实践,研究和反思这段历史,将有益于今天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研究。

1、《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引进

19世纪后半叶,世界图书馆学的重心由欧洲转移至美国,在此过程中,杜威图书分类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开创了《十进图书分类法》(简称《杜威法》)。此后,该分类法经多次修订和完善,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广泛使用,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现代图书分类法。

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图书馆界掀起了介绍、引进西方图书分类法的潮流,其中以《杜威法》影响最大。它最早由教会引入。据记载,早在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就已采用《杜威法》进行分类了。而最早向国人较系统介绍《杜威法》者是孙毓修。1909-1910年,他的《图书馆》一文连载于《教育杂志》。其中说:“吾国学校,类以习英文者为普通,兹之分类法,本美国纽约图书馆长MelvilDewey所撰之‘十进分类法Decemal Classification’一书为主,今最通行之目录也,群书报章,统分十部……立此十部,更析属类,今胪述左方,以供从事于斯者之借镜焉”。1912年,《教育杂志》又连载王懋《图书馆管理法》一文,也较详细介绍了《杜威法》。从此,《杜威法》开始为国人知晓,后经众多图书馆学者介绍推广,渐为图书馆界所重视并广泛采用。

2、《杜威法》本土化的原因及条件

近代以来,西文和新学书籍源源不断涌人中国,四部分类法(简称“四部法”)已难以统摄,而随《杜威法》引入产生的所谓“新旧并行制”,“往往因新旧标准之无定,以致牵强附会,进退失据”。由于新书和旧籍不能统一,分类多舛谬矛盾之处,读者难得要领,馆员亦无所适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要求中外新旧书籍进行统一分类,已成现实之必然。

更重要者,《杜威法》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最突出的问题是其中有关中国类目太少,只有区区33个,而“以此直接分类中国图书或举中国图书并纳入杜氏之分类法而不须增益其类目,可以决其不能”。因为中国学术的主题和性质之特殊,古籍数量之浩繁,断非杜威等人所想象。倘以《杜威法》之中国类目直接类分中国书籍,只会有捉襟见肘、轻重失当之虞。在此情况下,为使《杜威法》更能适应中国图书馆实际,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图书分类法,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时代课题。

民国初年,一批深受西方现代图书分类理论熏陶,又熟悉中国传统目录学,且文史和外语功底深厚的图书馆学家,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身于图书分类法本土化工作中,掀起了西方图书分类法本土化运动,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虽以《杜威法》为蓝本,但绝非盲目照搬,而是结合中国学术性质和藏书实际,借鉴中国传统分类法并对其“创造性转化”的产物。确切地说,它们都是本土化的分类法。

3、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实践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主流,是把《杜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学术传统及图书馆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理论和方法。按照对《杜威法》本土化改造及创新的程度,可将当时的分类法大体归纳为“补杜法”、“改杜法”和“仿杜法”三种。

3.1 “补杜法”

由于《杜威法》的33个中国类目无法容纳中国书籍,最简易之法,即沿用《杜威法》分类体系,将中国书籍分散归人杜威类表所列中国类目之下,如若不够,可酌情增补子目或符号以容纳之。“补杜法”的代表有查修、桂质柏、王云五等。

“补杜法”滥觞于中国教会图书馆,较早曾有上海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拆分四部归入杜威类表中的尝试。查修首创“补杜法”之例,在《杜威书目十进法补编》中,把四部的经史子集拆开,分别归人杜威表的中国类目之下。其增补要点有:子部中的先秦诸子被看作哲学归人杜威表181东方哲学下,成181.1中国哲学,子部其他内容按学科性质归类;集部被看作文学归人杜威表895.1中国文学;史部归入杜威表951中国历史。至于历来受国人推崇的经部,由于其性质复杂难以按学科归类,因此除乐类归音乐780、小学归中国语言学495.1外,其余均归入杜威表之总论000下的空位,如000经部,001易,002书,003诗,004礼,005春秋,006孝经,007四书等;另外将数量庞大的丛书列入080。综观查修所创分类法,除经部有小幅修补外,对杜威类表几乎没有改变,故将其称为“补编”,可谓恰如其分。

桂质柏的《杜威书目十类法》,其方法和查修如出一辙,也是接受杜威分类表,所不同的是把经部归入181.1中国哲学之儒家,地理归人915.1中国地理及旅行,丛书归入895.1中国文学,其他如史部、子部、集部的归类与查修的做法相同。为突出中国类目,他把有关类目扩展至4-5级。相比较,查修把数目庞大的经部和丛书归人杜威表的总论000,其结构更合理,更符合中国古籍的特点。

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别具特色。在完全接受《杜威法》的基础上,为容纳中国书籍,于其原号码前加了“十”、“艹”、“士”三个符号作为点缀。符号“十”,用以排在绝对相同号码之前,使新号码与原有号码并列,如721建筑,十721即中国建筑,排在721之前;符号“艹”,排在十位相同的任何号码之前,如110形而上学,艹110即中国哲学,以下又细分为111易经、_艹112儒家等;符号“士”用以排在整数相同的任何号码之前,如920世界传记,上920即中国传记,排在920之前。通过这三个小小的点缀符,不仅保持了杜威原号码,而且还“变相”扩大了杜威表的巾国类目数量,适应了中国图书馆实情。具体对于四部的处理,王云五主张拆散经部,在杜威类表040丛书下没上041.1中国群经合刻,士042.2中国群经总义,其他

单经则按学科各人其类,如艹111易经,礼经人十390中国古礼仪,书经和春秋入艹952先秦史;史部入艹950中国历史;子部中的先秦诸子人艹110中国哲学,其他按学科性质分别归类;集部入艹810中国文学等。王云五分类法在东方图书馆首先使用,之后许多图书馆纷纷采纳,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分类法之一。据许晚成《全国图书馆调查录》显示,在所调查的400余所图书馆中,使用王云五分类法者占绝对优势。

3.2 “改杜法”

“改杜法”是鉴于“补杜法”之不足而对《杜威法》的进一步改造。“补杜法”只把中国古籍分散附于杜威类表的三、四级类目之下,不仅造成类目表轻重失衡,而且仍不脱左支右绌之困境。“改杜法”遂在接受《杜威法》十大类原则和符号标记方法基础上,提高子目层次或另立新目以容纳中国书籍。“改杜法”以皮高品、何日章和袁进等为代表。

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继承了《杜威法》的十大部类原则。类表分为十大类:000总类,100哲学,200宗教,300社会科学,400语言学,500自然科学,600实业与工艺科学,700美术,800文学,900历史。此法本土化要点是:将四部的经籍集中列类,设为090经学;史部归入910中国历史;子部归入110东方哲学;集部归入810中国文学;丛书设为080。该法在类目设置上力求突出中国,在排列国别时将“中国”置于第一位,如410中国语言文字学,810中国文学,910中国历史等,大大提高了中国书籍在杜威表中的层次,突出了中国哲学、文学、历史、教育和语言的地位。另外还新增了070国学、210孔教和220道教等类目,加上其较完善的类目注释系统,大大方便了对中国书籍的分类和管理。蒋元卿称之为“增改杜威派”的“杰作”之一,可谓评价至当。当时众多图书馆纷纷采纳,特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一直延用到1975年改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止。

何日章、袁进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也在继承《杜威法》十大部类原则基础上,为容纳中国古籍,对各部子目依中国图书之需要进行增删修订,如把经部列入总论下的090经籍,下分091经总,092易经,093书经,094诗经,095礼经,096春秋,097四书,098孝经,099石经等;对哲学、文学、历史部类下的子目也加以改动,单设120中国哲学,230道教,420中国语言学,740中国书画,820中国文学,920中国史地等。与皮高品分类法一样,这些改动和新增类目,加大了中国书籍在杜威类表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提高类目层次来突出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该法也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分类法之一,被多所大学图书馆使用,后经几次修订,至今仍被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采用。

3.3 仿杜法

持“仿杜法”者不满于“补杜法”和“改杜法”的小补小改,不满于强类目以就十进的机械做法,即在仿效《杜威法》十进制原则和标记方法基础上,对大部类的名称和次序进行全盘改造,期以新的分类体系容纳中国书籍。“仿杜法”以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洪有丰、裘开明等人为代表。

沈祖荣和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分十大类,即000经部类书,100哲学宗教,200社会学教育,300政治经济,400医学,500科学,600工艺,700美术,800文学语言学,900历史。与《杜威法》相比,以“000经部类书”取代“000总类”,便于容纳数量宏富的经书、类书,并保持其整体性和连续性;将“哲学”与“宗教”并为一类,又把四部之子部归人110东方哲学;将“社会科学”大类下的“政治经济”与“教育”分别提升为两个大类,以增加经济政治和教育类目的容量,适应了当时中国急需经济政治和教育类知识的实际情况;将“应用科学”大类下的“医学”提升为大类400,并新设410中国医学;“语言”与“文学”并为“文学及语言”大类,又把四部的集部纳入其中,设820诗文,830词赋、戏曲,840诏令奏议,860公文尺牍等;把四部的史部单列为930中国史,又并列940年表年谱姓氏,970省府县志,等等。通过比较可看出,《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只采用了《杜威法》十进制及数字记号的形式,其大部类名称和次序已大不相同,它结合中国学术发展和四部法之长处,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式十进分类法,特别是将经部归入总类的做法影响了后来者。当然,《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分类表较简略,且分出“医学”大类有轻重失当之嫌,但它是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最早尝试,也是力度更大的一部。正如蒋元卿所说:“此法既系开山之书,较之近人著作,自为简略,然其所设类名,后之师之者,颇不乏人……此足见其影响于吾国图书分类改进之功,实未可泯也”。后来杜定友、刘国钧、陈子彝、裘开明等人都受其影响。

杜定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亦采用《杜威法》的分类原则和标记方法,其类表分为十大类,即:000总类,100哲理科学,200教育科学,300社会科学,400艺术,500自然科学,600应用科学,700语文学,800文学,900史地学。与《杜威法》相比,它把“宗教”和“哲学”并为一大类,设为100哲理科学,“宗教”成为二级类目,即190宗教;把“教育”从社会科学中提升为一大类,即200教育科学;“语言”与“艺术”大类互换位置,使“语言”与“文学”大类相邻近。将四部之经部归入000总类,下设020中国经籍类以完整保存,如021群经,022易,023书,024诗,025礼,026乐,027春秋,028孝经,029四书等;将史部归入920中国历史;子部中的诸子归入i20中国哲学;集部归入820中国文学;丛书归入总类080;分类表以“2”为中国之助记符号。可见,该法对《杜威法》的大类名称和次序都做了很大改动,成为当时影响最大、使用广泛的分类法之一。

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36年版),自称“盖为我国之图书作也”。为了妥当处理中国古籍,该法对史地、哲学、文学、宗教等类目做了大幅改动。其大类如下:000总部,100哲学部,200宗教部,300自然科学部,400应用科学部,500社会科学部,600-700史地部,800语文部,900美术部。其中,他仿效沈祖荣把“语言学”并入“文学”,形成语文部;特将“史地”提前,并分中国、世界两大部类,600专为中国史地所设,以容纳中国庞杂的历史书籍。对于经部,他主张分散处理,将通论群经的书籍置于总部设090群经,单经则按学科归类;子部并入《杜威法》100哲学,设120中国哲学;集部并入800语文部,有关中国文学的类目占4个二级类目:820-850;丛书则归人080。总之,与当时众多新编分类法相比,该法更好地解决了古籍分类问题。最重要者,它的类目设立不囿于十进,“每视中国书之有无多寡而定”。如总部、语文部等有十一类,

而美术部只有6类。部类下的子目设置更加灵活机动,更适合中国图书馆藏书实情。可见,《中国图书分类法》是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故为当时众多图书馆采用,直至解放后,仍有200余所图书馆继续采用,甚至影响到台湾。

另外,裘开明的《燕京哈佛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分类法》和洪有丰的《图书分类法》,也是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他们的显著特点是本着不拆散经部的态度,将经部和丛书各设为一大部类,突出了经部和丛书的重要地位,保持了各自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特别是洪有丰为照顾旧籍,以000丛类代替总类,而100经、200史地、300哲学及宗教、400文学的做法暗合了经史子集四部之分法,更体现了本土化特色。至于详细情况,限于篇幅,兹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分类法之本土化,焦点是如何对《杜威法》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典籍及特殊学术系统的问题,其关键是对四部拆分与否及如何拆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经部的分类,在当时引起了“分”与“合”的争论。从前面的分析看出,王云五、刘国钧等人是主张拆经者,而查修、洪有丰、沈祖荣、裘开明、桂质柏等主张经部应集中列类,以保持经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经部,杜定友和刘国钧还采取了“合”中附“分”、“分”中附“合”的两可之法,可见经部分类之难,而且时至今日,对古籍的分类仍在“合”(线装古籍仍单独收藏并按旧法分类)与“分”(即新版古籍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按学科性质分类)两可之间徘徊,始终未能妥善处理。对于被认为是四部中最芜杂的子部,各家都将其完全拆开,并按学科性质分别归入总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应类目。总之,通过以上整合,《杜威法》得以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较好地适应了中国学术传统和图书馆实际,并产生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分类法,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图书分类理论与方法体系。

4、影响

众所周知,图书分类法具有时代性,并随学术发展和知识分化而不断革新。四部法因难以容纳新学而需要现代化,《杜威法》虽适应了现代学术分工和发展,但它毕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要使《杜威法》适用于中国图书馆,必须使其本土化,这是任何民族文化在与先进外来文化碰撞时必经的一个吸收和改造过程。

当时分类法本土化的主要目标,是在继承《杜威法》分类原理和标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图书馆实情,借鉴中国传统分类法的优秀成分,对杜威分类体系进行改造,以容纳中国旧学古籍。从“补杜法”不改动杜威类目表而仅将经史子集拆分归人杜威所列中国类目之下,到“改杜法”较大幅度改动杜威类表子目以容纳经史子集,直至“仿杜法”改动十大类名称和次序,创设新类目以重建有中国特色的分类体系,三者对《杜威法》本土化的改造,有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动态发展过程,最终量的积累变成质的飞跃。到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时,无论理论还是技术都有了重大突破,已然成为有别于《杜威法》的新型分类体系,代表了民国时期分类法本土化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早期图书馆建设时期,它们能基本适应学术发展和图书馆现实,因而促进了中国图书分类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总论范文6

一、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1 毕业论文要求科学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规律,必须根据科学研究这个总的任务,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揭示规律。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独到见解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和偏见。在论据上作者必须经过周密的观察、实验或者阅读、思考。

2 毕业论文要求创见性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对新的知识的探求,在综合别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或者没有涉及过的问题。科学研究的任务本身就决定了它必须去探索规律,必须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本身又蕴涵了创见性,就是在综合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或者没有涉及过的问题。要有独到的见解,要发现一个新的创见。

3 毕业论文要求专业性

我们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爱好选择题目,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要离开自己的专业去写别的跨专业的。

4 毕业论文要求通俗性

尽管我们要求论文的专业性,但语言要求通俗,这样便于传播和交流。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 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要选择亟待解决的课题,减少选题的盲目性。

2 利用灵感来选题

看别人的评论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路,进行选题。在你看书、观察或思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角度我可以深入下去。考虑选题的大小、难易度和利用自己的灵感思维来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写作

1 围绕着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

首先要进行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先要围绕着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也就是说,当你的论题已经确定以后,围绕着立论去占有材料,多多益善的去看。积累材料,再有论点。要对研究对象的外延材料占有。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要选择材料。材料多的情况下,你就选更好的材料。

2 选择论文的类型

毕业论文的类型一是学术性论文,二是报告性论文。应用性比较少的科目来说比较容易做成学术型论文,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论文一般写成调查性的或总结性的报告型论文。论文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看论文的对象。如果是宏观的,我们就用综述性的描述:如果是微观的,涉及到某一个具体作家作品或某一个问题,我们就选择论述性的。

3 要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

如果没有完整的写作提纲的话,逻辑思维就会出现偏差。把一个个提纲罗列出来,罗列出来以后看一下,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围绕着总论点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列出来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以纲带目。提纲、材料等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论文写作了。

4 开始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标题拟制

论文的标题拟制,一般是两个标题。如果是一个标题不太容易驾驭。一个标题往往是比较宏观一些。当然也可以用正标题来表示论题的观点,副标题表示研究的对象。题目拟制好了以后,论文还要注意要写摘要,把整个论文的主要内容说一下。在论文的扉页上,先是题目,题目下面是摘要。论文提要主要交代清楚选题的背景、理由,论文的观点和价值,简明扼要的揭示出来,便于读者(主要是导师、评委、编辑等)即使不阅读全文就可以获得最重要的信息。一般宇数不超过全文的5%.在摘要下面要有关键词。关键词把论文的主要观点用3到5个词提取出来。

5 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规格:正文长度800-2,000单词。使用的语言:英语论文正文部分:

(1)题目大写,三号字,新时代罗马宇,大写下面可写一个附标题,4号字;

(2)作者名,5号字,班级,学号

(3)指导教师名,5号字,职称

(4)摘要:300字左右,5号字,英文一页,中文一页

(5)关键词:不能用专有名词,词与词之间空四格,不加标点符号

(6)正文:用5号字,大部分标题用5号字黑体、小部分、小小部分。大部分用罗马字,小不分用一般数字符号。

(7)参考文献(Bibliog raphy):先英文,后中文,作者名,文章名,书刊名,出版社,地点,出版年月,

6 毕业论文质量标准

(1)选题恰当、与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相当:

(2)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有力.

(3)叙述清楚、层次清晰而丰富,

(四)语言表达正确,无拼写错误、语言错误控制在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