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科渗透
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6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人: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设计意图: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用以采集、存贮、处理、传递和显示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热点话题,也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在教学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更是如虎添翼。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生物教学重视直观与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去观察。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弊端,呈现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世界,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网络普及的时代,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将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生物教师提出的又一要求。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结合起来,可将生物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资源,使生物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学习对象的基础水平等编制多媒体课件,通过录象、动画、图片等技术的综合和集成,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共同探讨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网络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生物学教师可以利用Internet 资源进行备课、信息检索、资料收集、问题探讨和学术交流。在众多生物网站中,如 、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金太阳教育网、、百度搜索各章节教案、学案、课件等。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信息资料和现成的课件,经过加工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上网信息请教同行, 通过E―mail、BBS与同行们交换意见。教师的教学心得和制作的课件也可以发表于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在校园网上提供的相关链接,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不仅可以节省教师搜集教学素材和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大大地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素养。适时适量地使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缓解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疲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网络化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化教学是指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等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网络化教学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答疑、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把网络化教学充分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在生物学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教材中、网上资源丰富又比较开放和新颖的部分,如细胞、遗传、生命起源、生物多样性、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等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来进行网络化教学。比如,在“生物多样性及保护”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网络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建立起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然后围绕学习主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来设计一些问题,如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人协作,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网上所获得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上传递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总结,教师再作总的评价,进行理论升华;最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针对及时反馈的信息,查漏补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
(三)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同传统的直观教具: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相比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能从市场上或Internet资源网上获得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但这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应用相关软件:如Flash等和平时积累的素材自己制作一些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及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制备,这样的课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反映着自己教学意图、思路和观点的,形象、生动、具体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多媒体较高的交互性也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呈现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画,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科普视频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物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会使学生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感知教材,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效果可能不很理想,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而课堂教学过程应用多媒体课件时,仍需发挥教师的这些作用。因而要求教师要会将课本中的现成的、结论性的内容变为具有探索性的资料、信息,精心设计,会合理安排信息,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生动有趣的引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例的讨论分析,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等。而绝不能只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阅读大量信息资料,只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做题,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以及课堂小组讨论交流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进化论 创生论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在20世纪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即“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标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生物进化理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是进化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七章针对进化论开展教学,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可是教材限于篇辐对进化理论的介绍不可能很深很广,为了实现课标中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
1 对教师备课内容的思考
本章第一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简介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内容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新发展却是一笔带过,对于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以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即综合进化论、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中性突变漂变假说”等这些进化理论的新发展则是一点都没有涉及。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备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进化理论当前的最新进展,否则会使学生对与进化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进化论发展内容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上讲台做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课上教师要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自学过程正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课标要求。
本章第二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机制,涉及的生物专业知识较多较深,所以这部分内容较适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应用讲授法教学,特别要把生物进化的内部机理解释清楚。讲授突变作为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时,除了教材中对突变概念、突变频率、突变方向的解释外,突变的类型、产生的机理、突变的表型特征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隔离的作用,可以联系外部环境对于物种表现型的影响加以介绍,比较记忆基因型与表现型这一对遗传学中的概念。对于物种的形成,可以对比介绍一下生物多样性中涉及到了生命起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材所给内容的基础进行扩展,如地球上原始大气组成、原始生命产生的假说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对于第二节的内容,虽然说主要应用讲授法授课,但这并不是说在本节中否定探究法或者说是其它教学方法,只不过对于进化理论这样难以实验的生物学知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要使讲授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对讲授法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综合,即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突出知识的简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从而把教材讲活,把讲授法讲活。
2 在授课中增加对进化论现存问题的思考
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年间,进化论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尚不能用今天现有的理论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正下两个问题,也算是对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知识扩充,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暑期作业开展自学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解决这些困扰进化论研究者的问题。
2.1 生命肯定是偶然生成的吗
目前认为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是蛋白质却不是生命。就蛋白质而言,必修一中学习了其基本内容,知道了构成它的主要元素只有碳、氢、氧、氮,同时也学习了蛋白质的空间构成,知道了其空间构成的复杂和奇妙。但就蛋白质的肽链而言,蛋白质分子是一条长链,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如果计算一个小蛋白质分子(如由100个氨基酸组成)偶然形成的概率,即1/20相乘100次≈10-130。生命的起源至少需要几百种(很可能是几千种)氨基酸数目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地球的年龄却不过50亿年,照此计算,生命偶然生成的概率就更小了。如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科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2 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是距今5.9亿~5.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段时期里,大约有50个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产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也是在这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起出现。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自己也表示无法解释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现象。因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是“渐进”的,地球上的物种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二这样循序渐进、缓慢演变而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如果生物的进化是渐进的,那么为什么在化石记录中总是缺少过渡性的生物化石呢?
鉴于达尔文无法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学说―一“间断平衡论”。该学说认为物种的演化过程不是达尔文强调的线形进化图形,而是间断平衡图形;物种演化是通过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来实现的,而这些发生快速的短暂时期又被―个个很少或者没有变化的漫长时期所分隔;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间断平衡学说虽然解释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但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间断的,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仍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3 通过对进化论与创生论辩证的思考,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4
一、根据地区差异,改变教材的授课顺序
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认知水平也明显存在着差异,所以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教材先后顺序。比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第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进度,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要在十一月份才能进行。在我们北方的学校,十一月份已经是天寒地冻了,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展开,所以,我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开学初进行。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机整合教材内容
尽管教师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节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全部采用教学用书的安排,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我们有时可以把两项活动拼在一起做,如在四年级上册教材“溶解”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将有的活动由学生亲历改为教师演示:如在做磁铁两极的实验时,可以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三、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
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根据我们北方实际,将教学内容研究“蚕”的生命周期,替换成学生容易捕捉和观察的青蛙或蟾蜍的生命周期,从而实现因地制宜。有的活动可以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完成,如三年级的“它们吸水吗”一课中的造一张纸、五年级的“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中探索侵蚀的实验等,这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不易完成,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将他们转移到课外或家里完成。要求学生将完成的情况记录下来或将完成的作品带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也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四、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对教材进行拓展
在使用教材时,应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并经常性进行反思活动,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要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时间不够时,不必每项活动都要充分展开,可以简化活动步骤,突出某个最有意义的部分,做足并做好文章。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化教学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时代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科学研究,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有时也采用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但这些教学软件都是在上述思想下编制出来的,因此目前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作为演示工具,即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有时也利用幻灯片或其它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来说明讲解生物的结构或生理过程,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生理过程等。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把难以解释的问题,现象通过多媒体这种辅助手段让学生一目了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多媒体技术只是在课堂上用来展示生物学现象,缺乏其真实性,使人难以信服,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容易造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不足。
一、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他们具备较好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21世纪新时代的要求。I未来教育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探究式的学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了"包件"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来自“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被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学会设计一套单元教学计划,包括:单元教学计划,学生作品范例,教师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评价量规等,构成一个可以带回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产品的“包件”,此时教师被培训的重点已经从设计,开发课件转移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Internet未来教育,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与传统的生物学教学的精华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初步探索了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极大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尝试
我根据上述这种教学模式设计单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下面简单地阐述这种实践程序:在这个单元计划中,要求学生利用自己高中所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以达到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的目的。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课题任务,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或将研究成果用网站的形式在网上,与感兴趣的“同行”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一课时)
分组讨论,三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有关生物圈,生物圈Ⅱ号模拟实验,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要求每组分别能找出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最少两个,并构思解释这些分析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即确定出本组这次活动具体研究的方向和小课题。在这一阶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他们把高中的生物学知识综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二阶段:(一课时)
搜集素材(教科书上所介绍的应用例子,自己掌握的知识,上网查找网站资料等),对上述素材进行整理归类。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第三阶段:(一课时)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生作品范例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或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Web网站,简洁科学地阐述研究过程及成果。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作品。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6
一、在阅读中质疑,在想象中体会
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了解知识,激发阅读情感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最舍得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精力潜心研究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以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然而,一些教师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却无视学生的内在感受,把阅读活动等同于练习与考试,以“答案”的形式公布出来,这无疑是越俎代庖。殊不知,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发现与成长的过程。因此,给学生一个发现的机会,听从内心真实的召唤,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内心情感。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组《大海睡了》这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大海睡了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学生在阅读时,虽然内心能够想象白天浪花飞溅、涛声阵阵,以及夜晚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大海景象,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从诗中发现了一些“蹊跷”。质疑一:大海怎么会抱着明月呢?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面,“不可思议”。质疑二:大海为什么是“女”的?为什么不用“他”或“它”呢?对于这些质疑,我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发现,但是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们进行辩论:作者这样描写的理由何在?在辩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大海,更不会有“海天一色”的切身体会。而如果换成“他”再次进行阅读,虽然能够凸显海的“力量”,则明显缺乏海的“柔美”。我们常把大海比作母亲,正说明了海的宽广与博大,这种女性化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读者的内心情感。
二、在生活中发现,培养思维多样性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可以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如那源头活水,时刻滋润和浇灌着学生的心田。生活不但赋予语文学科更为广泛的人文内涵 ,也为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和发现空间,让他们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和智慧,并切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实现知识教学目标后,我又向学生布置了一道开放式作业: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代,除了砸缸救人的办法外,大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或求教于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行的办法。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中,大家针对“司马光救人新办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扔给缸里的小朋友一个救生圈就有惊无险了;有的学生说找一个大勺子把水舀干;有的学生说扔一条绳子进去,然后大家帮忙拽上来;还有的学生想到干脆用“乌鸦喝水”的办法,往缸里放石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天真幼稚,甚至是滑稽的,但是这些智慧的火花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救人方法优劣暂且不论,大家的奇思妙想却让人惊叹不已。
三、在实践中发现,体验成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学习的阵地不仅仅是课堂和校园,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自然和社会。自然中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绝技,还有美不胜收的秋收景象等等。而大千社会,更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最佳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与。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组《有趣的发现》一文讲述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昆虫翅膀或者特别大,或者没有翅膀的故事。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否通过野外实践来达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热爱自然,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这一情感目标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一个周末,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湿地公园进行实际考察其生态系统。
湿地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有关湿地动植物的名称及生长习性。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与清新,通过教师讲解与实地观察,大家认识了芦苇、蒲草、莲、水葱、香蒲等温地植物,也观察到了田螺、水田鼠、野鸭等动物。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新奇的发现,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