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解决方案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1

2011年10月20―21日,LMS国际公司(以下简称LMS)一年一度的中国用户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家电、机械等行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的近300位新老用户,以及多家合作伙伴和媒体应邀参会.

10月20日,LMS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an Leuridan博士和LMS中国区经理郭继忠先生共同介绍LMS的发展情况.目前,LMS在全球设立超过45个办事处,员工超过1 200人,为全球5 000多家制造商的10万位研发工程师提供服务,研发投入占公司总预算的25%;LMS的中国市场发展迅速,新增业务已占全球的18%,2012年LMS中国的目标是达到25%.

LMS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an Leuridan博士LMS中国区总经理郭继忠先生历经30多年的发展,LMS成功地从试验方案提供商到混合仿真技术(测试+CAE)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基于测试、机电仿真和工程咨询为一体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Imagine.Lab是目前市场上非常成熟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MBSE)的商业仿真平台.

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之初,LMS专注于NVH试验业务,开发出一套全新的用于高级测试以及应用于试验工程领域的多通道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不仅能够更快速、深入地分析噪声振动问题,而且可以基于试验模型进行设计修改和预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客户开始探寻用仿真方法替代部分实物试验的开发方法.针对这一需求,LMS有效地集成试验与CAE技术,成为混合仿真解决方案的先行者:将已有部件数据与新设计部件的仿真模型完美结合起来,构建出一套系统级的完整模型解决方案,消除试验与仿真之间的壁垒,使客户在开发早期就能在系统级水平上对产品进行精确仿真,从而及早发现关键问题,极大地加快用户产品的开发速度和质量.

目前,机电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如汽车,既要求具有很好的舒适性,又要求降低油耗和排放,而且其电控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若基于传统流程进行产品开发,成本会增加很多,开发周期也会变长.因此,LMS推出基于MBSE的系统级解决方案:MBSE面向开放的多物理领域、多性能属性和系统级集成,将产品开发流程中的仿真分析进一步向上游前移,使用户在设计早期就可以综合考虑产品的一维模型、三维模型、试验模型和控制模型等,在概念阶段就能更好地优化复杂产品架构,使大量的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设计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和解决.

2011年8月,LMS成功收购比利时SAMTECH公司(以下简称SAMTECH),这是继2007年和2010年分别并购法国Imagine公司和美国Emmeskay公司之后,LMS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SAMTECH是欧洲领先的CAE解决方案开发商,其软件被公认为线性和非线性力学仿真领域中的标杆,并拥有优秀的复合材料仿真分析解决方案;在过去二十几年中,SAMTECH在航空航天和风力发电领域的成绩斐然,如其产品为空客公司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以及注册在“空客延伸企业(AIRBUS extended enterprise)”架构下的全球合作伙伴提供CAE结构分析和开发服务.这次并购整合两家公司的市场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航空航天、汽车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共同客户创造双赢的发展机会:过去,SAMTECH 80%的业务集中在欧洲,今后,LMS将利用其广泛的业务及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进一步加快SAMTECH的软件在亚洲和北美的推广,提升其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客户中的知名度,促进业务增长;SAMTECH的加入将深化LMS的测试与机电液仿真技术优势,帮助用户更好地运用新兴的MBSE方法,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据Jan Leuridan博士在“Delivering transformative solutions to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novative systems engineering to boost brand value and sustainability”主题报告中的介绍,LMS具有独特的工程创新平台,该平台由Test.Lab(试验平台),Imagine.Lab(机电系统仿真平台)以及Virtual.Lab(三维性能仿真平台)与LMS SAMTECH工程软件包等3部分构成,同时,优秀的工程咨询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项目实施、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等专业服务;除此之外,Jan Leuridan博士还通过汽车和航空航天等案例介绍LMS如何协助用户应对产品轻量化、燃油经济性、新能源利用、环保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挑战;介绍MBSE方法的应用将更好地协助用户优化开发流程,使工程师在设计早期即在概念阶段就能更好地优化复杂产品的架构.会上,在被问及SAMTECH的软件产品今后将如何发展时,Jan Leuridan博士告知,一方面,SAMTECH的软件产品将继续独立存在,且LMS将注入强大的力量继续加强研发;另一方面,SAMTECH拥有独特的非线性力学分析和多体动力学分析技术,Virtual.Lab是优秀的声学和NVH、多体动力学与疲劳等多学科三维仿真分析系统,因此LMS正在开发接口使二者集成起来,为航空航天、汽车和风力发电等领域提供更加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据悉,Virtual.Lab 11将在2012年上半年正式,比原计划推迟半年,原因就是开始整合SAMTECH的产品和技术,Virtual.Lab 11的主要新功能及改进有:(1)非线性多体动力学分析功能,Virtual.Lab的Motion在进行多体系统(线性柔性体部件+非线性部件+刚体部件+测试模型+液压控制部件)仿真时,可以利用SAMTECH的非线性求解器精确处理非线性部件,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等,如整车中的螺旋弹簧和衬套等;(2)多体模型能实时输出C代码功能,可以利用实时C代码输出模型进行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的半实物仿真,与AMESim的实时分析功能完美结合起来;(3)在Virtual.Lab的Motion中正式推出板簧模板,结合混合路面Motion-TWR,可针对卡车进行完整的仿真;(4)进一步完善Virtual.Lab Motion中的针对小轿车的Car模板;(5)集成的声-振耦合求解器,利用SAMTECH有限元求解器,可以在Virtual.Lab中进行振动计算,包括模态计算、模态叠加响应计算和直接积分响应计算,结合LMS原有的声学求解器,整个方案更加完整,无须再借助第三方的求解器工具;(6)正式推出热疲劳分析功能和复合材料疲劳的分析功能.

会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技术专家Takeshi Abe博士,三一集团总裁助理、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刘永红博士,中航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宁振波研究员等30多位嘉宾作了精彩的报告,与参会人员分享LMS产品在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机车、机械和船舶等领域的测试和仿真应用案例.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产品延伸;产品功能;整合性解决方案

从全球制造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制造企业不再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其经营行为的触角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包括产品研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制造企业不再只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业服务化趋势。

1.Mont提出的三种产品服务系统分析

对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分类的依据,是来源于Mont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义。Mont(2004)将产品服务系统定义为“结合产品、服务、网络和基础设备四大元素的系统”[1]。在此基础上,Mont又提出产品服务系统的三大分类,即产品导向、使用导向和结果导向三大产品服务系统。

(1)产品导向。制造商在提品的同时还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给客户,如咨询、维修、退换等。

(2)使用导向。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交易的标的是产品的功能而非有形产品本身,例如租赁或是客户共享使用的概念。

(3)结果导向。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着重在结果层面确保顾客的满意度。

2.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类别分析

产品服务系统与制造业服务化是属于同一概念范畴,本文正是以Mont对产品服务系统分类的方法为依据,将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相应地划分为产品延伸服务模式、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和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

2.1 制造企业产品延伸服务模式分析

产品延伸服务模式是建立在Mont的产品导向概念的基础上的,这种模式只是生产者责任的简单延伸,产品的所有权依然为客户所有,制造企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考虑的重点,在产品的购买前、购买时及购买后的服务都涵盖在其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内。

产品延伸服务模式的特色在于客户在保有有形产品所有权的同时却将产品的维护、监视、回收及最终处理的作业环节交由制造商负责,这种模式常见的做法包括产品的维护和维修服务。

适合使用产品延伸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难以处理或需要定期维修保养的物品,如工厂和办公设备等,是需要经常维修保养的例子。

2)产品需要专业技术或多方面的整合。如对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需求的整合和维护即是需要专业技术或多方面整合的例子。

2.2 制造企业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分析

产品功能服务模式是建立在Mont使用导向概念上的,在此服务模式下,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企业所有,制造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或功能的组合,顾客购买的是产品的功能而非产品本身,因而顾客只对产品提供的功能付费而不需要对有形产品本身付费。

在此类服务化模式中,服务的供应商保有产品的所有权,消费者所拥有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而产品的维修、护理及生命周期末的处置是服务供应商的责任。传统的产品出租业务及租赁是属于这类型的服务,有别于传统租赁方式的是,产品服务功能服务模式是按月收取费用,且所收取的是功能维护费用,而不是设备费用[2]。

适合使用产品功能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需要定期维护且生命周期大于顾客使用期的产品。如地毯、电梯等产品,都是既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清洁,并且其生命周期一般都大于顾客的使用期。

2)产品生命周期末较难处置的产品。如那些直接废弃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从而给环境带来很大负荷的产品,或那些尽管生命周期终结仍可作为其他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产品。

2.3 制造企业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分析

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是建立在Mont的结果导向和Davies的整合性解决方案概念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其包含服务、产品和系统三大元素,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将产品涉及的多种服务或功能整合起来,最终向顾客提供科技、产品和服务三方面创新的有机组合,以满足顾客的高价值产品的需求,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与常规的消费品买卖相比,此类模式下的产品供应商与客户多从事长期的B2B交易。

适合使用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技术密集且高成本类型的产品,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复杂的产品系统。这一类型产品的使用离不开制造商的支持。

2)涉及多种复杂功能的产品。如在文件管理就涉及打印、复印、传输、储存等多种功能。台湾富士全录股份有限公司推广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即为采用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的一例[3][4]。

3.结论

综合以上三种服务化模式的分析,从产品延伸服务模式到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再到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依次对制造企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承担责任越来越大,同时给制造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服务化最初只是个案研究(case by case),其成效也会依不同情景而有所不同[5]。另外,企业必需注意产业经济效益以外有关环境层面的问题。因此,在架构制造业服务化三大模式上,企业围绕顾客、企业和环境三方目标迈进,可实现价值增加、经济成本和消费数量的减少。

参考文献:

[1]O.Mont.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patterns based on shared use[J].EcologicalEconomics,2004(5):135-153.

[2]Weizsacker,Lovins.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The New Report to the Club of Rome[R].Earthscan Publication,LTD,London.1997.

[3]富士施乐办公文件管理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J].办公自动化,2008,2:23.

[4]陈颖,谭娟.富士施乐办公文件管理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EB/OL].(2009.09.15)省略/rwzt.aspx?id=4995.

[5]T S Baines,H W Lightfoot,S Evans,et al.State-of-the-art in product-service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B: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2007(10):1543-1552.

[6]来有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9,3:52-54.

[7]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19-126.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3

对电子标签应用市场的发展,源流科技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同时,作为日本积水树脂凯普艾系统株式会社的授权商,源流科技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有了可靠的硬件保障。

华为,上海源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参与过上海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光明乳业集团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的电子标签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

记者:作为富有多年经验的商与系统集成商,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现阶段电子标签的技术发展情况。

华为:目前,高端电子标签产品主要是日本和欧洲品牌。欧洲品牌把电子标签定位为一种纯粹的辅助产品,目前在市场占有量上不如日本。台湾的电子标签产品主要是跟随“日系”的发展,但从外观设计和产品质量方面还有待完善。国内产品价格较便宜,但随着国外电子标签生产企业把工厂迁到中国,价格差距正在缩小。  就设备本身而言,按钮是决定电子标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状态下,日本产品的按键次数为300万次,国产电子标签现阶段都达不到。另外,在数据信号传输技术方面,国产电子标签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个性化、专业化是电子标签产品的发展趋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提出一些新要求,如不仅仅通过按钮生成确认信息、增加中文显示等。

记者:电子标签产品必须同适当的系统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源流科技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

华为:积水树脂在选择商时看重的是综合服务能力。在成为积水树脂商之前,源流科技一直与日本爱鸥自动化公司合作,在电子标签市场有长期的积累。所以在从品牌角度进行推广的同时,技术角度的推广我们也在做。

电子标签的使用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产品品质与软件系统。但在电子标签刚进入国内时,大家不知道它如何运作,认为它很神秘。目前,我们已经在软件技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向合作伙伴公开标准化的系统软件功能和一些控制系统的源代码,以便他们也能开发软件使用这些电子标签产品。每一家系统集成商、包括软件公司都可以有一套对电子标签系统的独特理解,不一定完全按照源流科技的想法。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掌握电子标签的使用,这也有助于整个市场对电子标签形成成熟的认识。

电子标签有它自身的定位和市场空问,在某些特定的工作场合,电子标签的价值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按照客户的要求,解决它在系统中的使用量、怎样与仓库作业相结合等问题。

记者:源流科技提供的电子标签拣选系统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华为:电子标签应用系统的特点在于规模不大,但很完备,包括硬件、软件、安装工程等内容。

在设计方案的前期,我们要对物流中心的拣选流程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品项、频次、拣选区域的大小、人员配置等,由此确定使用怎样的拣选方式――播种式还是摘果式。然后是硬件配置的选择,如3位数或5位数的电子标签、是否需要接扫描枪等。在接下来的布线工程中,需要做数据传输的网络布线。软件配置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通常需要软件供应商进行大量客户访谈把握其需求。不过现在源流科技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把软件做成了标准化和功能化的模块,即把电子标签的软件功能全部罗列出来,由客户进来选择,其中涉及的内容可以保证解决他们80%~90%的共同功能需求。还有一些功能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会需要,比如对作业人员效率的分析、对硬件的检测功能等软件功能。对于这部分需求,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定制开发。另外,与上位系统的接口也属于软件范畴内,但我希望把它单独列出来说,因为现在每家使用的系统都不一样,所以需要的接口也不同。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按照客户需要的系统功能把软件“打包”,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应尽量做到标准化、配置化,这有利于帮助客户缩短开发时间、降低费用。目前,源流科技的电子标签拣选解决方案从签订合同到安装调试完毕,项目周期为30~45天。

记者:设计物流中心拣选系统解决方案有哪些难点?源流科技是如何解决的?

华为:客户选择拣选系统比较看重的是方案的适用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成本以及最终的效果,也就是产生的效益。

在设计分拣系统解决方案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前期设计阶段,需要有数据分析进行支持,如果缺少这些分析,在硬件的选型以及软件方面容易产生配置不当,比如原本3位数电子标签就足够用的,结果用了5位数的,造成重复投资、加大投资。这些分析并不需要太细,但要能支持整个方案的设计。同时,在整个系统方案设计过程中,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还要与系统集成商配合,基于设备特性提出一些使用意见。因为系统集成商可能更多的是从他的角度出发,但对电子标签的一些特殊性能和使用方式不十分清楚。

其次是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电子标签的安装调试包括安装布线和软件调试两个过程,这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布线工程很复杂,如地线没接好、存在信号干扰等问题都会导致部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丢失、减弱,影响电子标签的反应速度。软件调试方面,流通业存在的问题会比较显著,因为其对电子标签的工作强度要求高、数据量大。比如源流科技有一家客户每天配送的最小单位大约在22万件,出一点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运作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前期对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压力的测试。

以往,这些问题都是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才被发现,处理起来很被动。根据经验,源流科技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把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状况考虑进来,并与客户和系统集成商相互配合解决。

同时我们也很清楚,电子标签只是拣货解决方案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要满足不同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在整个物流中心的拣选系统中需要把电子标签与其他物流设备及相关技术配合使用,比如目前被广泛用到的RF技术。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源流科技正在计划尝试将电子标签与堆垛机等自动分拣设备搭配使用。我曾见过类似的应用,在堆垛机

特别是箱式堆垛机两边的货架设置为一边是高位货架,另一边的上半部是高位货架,下半部则是流力式货架,堆垛机向流利式货架补货,利用流力式货架外面安装的电子标签显示拣货数量。此外,一些用料箱或托盘进行单元化管理的制造工厂在出库环节也可通过少量的电子标签指示每次要拣货的数量。这些做法主要适用于拣选量不大、作业空间有限的制造型企业。

记者:据了解,制造业也是源流科技的目标市场之一,这种应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制造业使用的电子标签系统与商业流通业有何不同?

华为:与国外最早将电子标签用于生产制造业不同,电子标签在中国的应用从商业起步,现在正处在成长期,国内一年的需求量只有4~6万个。并且在商业流通领域,能用上电子标签的行业(如超市便利、医药、低温配送、图书、烟草等),市场已经被占领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很多人只知道可以利用电子标签提高零售业配送中心分拣拆零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却没有意识到电子标签的指导作业功能还能被应用于制造装配,比如对一些有特定安装次序的操作,在工位上安装电子标签后,工人只需要按照指示灯提示的先后,取出零部件进行安装。这种应用具有很大的市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一辆车从车架到里面的零部件,种类非常多,一个总装车间的需求量有上万个。按照国内现有的生产制造业规模,对电子标签产品的需求量至少有十几万。在汽车、电脑、电器等行业的组装车间,以及服装制造业的成品仓库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业对电子标签的应用目的不同,制造业的成品面对的是终端客户,所以它把降低差错率放在第一位。商业流通业则把提高效率放在第一位,在保证配送效率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一定的差错率存在(如便利店行业)。所以,制造业对系统的要求会具体到解决方案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在流程监控方面提出各种特殊要求。要实现这点,拣选系统必须与WMS、MRP等系统进行结合。

记者:未来几年,源流科技在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方面有哪些发展计划与实施策略?

华为:目前国内对电子标签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零售、医药等行业,竞争很激烈,但能看到的参与厂家不多,也就集中在4、5家之间。我认为,大家应努力把电子标签的使用拓展到更多的行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只有市场做大后每一家能分到的才会多。  2007年,在拓展商业流通行业客户的同时,源流科技将把推广电子标签及相关解决方案在制造业的应用作为工作重点。比如汽车制造业,包括汽车的零部件工业方面,以及机械、电器、电子等制造业行业,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产业企业 知识管理 竞争力

生产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能极大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各地区也在积极的建立生产外包基地,通过承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项目提升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生产企业本身也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财务上的增长和持续的成长。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够有效的获取制造业客户的知识,在自身的企业中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这些知识创新性的应用于制造业客户。本文基于生产的特性分析了生产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并构建了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生产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作为一种中间投入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1975年,Browning和Singerlman 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的时候,首先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并指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并为顾客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Gruble&Walker(1989)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此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于是生产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根据顾乃华等(2006)的综述,生产业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第一,生产业的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可见,生产业企业的业务是以客户及组织内部拥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客户的过程。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对于生产业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类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是息息相关的。

(一)生产业企业知识类型

从生产业企业知识流转的角度看,企业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输入知识、固有知识和输出知识。输入知识主要是客户知识。根据Gerbert等的定义,客户知识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美国学者Osterle曾经将一般客户知识、关于客户的知识、为客户的知识和来自客户的知识四种类型。日本学者野口吉召提出应该建立“对准个别客户的数据库”,也就是集成了客户基本资料与购买行动等数据的数据库。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为了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生产业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特征、需求、偏好等知识,这是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同时,生产业企业也必须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关企业及服务产品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服务相匹配。

固有知识是指原本存在于生产业企业中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既有“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隐性知识,也有以文本形式出现的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从知识存在的层面上看,既有存在于个人的知识也有存在于组织层面的知识。生产业企业,例如咨询、金融、法律等企业大多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智力密集型解决方案提供者,因此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能否转化为企业中的显性知识即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这种共享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对个别人力资本的依赖。

输出知识主要体现为企业将输入知识结合固有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输入知识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增值,输出知识要在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中进行传播、利用和反馈。

(二)知识流转机制

在生产业企业内部,知识的流转同样经历着日本学者Nonaka所描述的SECI模型中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社会化过程是共享经历传递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由制造业客户传递给生产业企业;在外部化的过程中,生产业企业将输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储存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然后企业结合自身固有的知识创造出为制造业客户设计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综合化的过程;最后,体现为解决方案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中的员工所消化、吸收,升华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上面的SECI模型,虽然阐述了组织内部知识产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知识的流转模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但是对于知识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如何对组织的竞争力产生作用、知识流转的过程如何提升组织的绩效没有进行说明。同时,生产业企业还面临着将知识最终传播给制造业企业或直接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有输出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生产业企业从外界输入客户知识并向客户传递企业知识,通过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学习吸入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完成了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本身的流动不会产生创新与增值,需要利用企业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知识集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最后,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要在制造业企业中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与企业成长,即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上述的模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节点:

节点一:互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这一节点是整个知识活动的起点,决定了后续知识活动的方向与目标。

节点二: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联合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由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固化为成员的隐性知识。这一阶段管理杠杆的作用下,知识经过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这一过程转化的结果也成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点。

节点三:其他外部知识的输入。根据客户以及项目任务的需求,企业中的员工有选择的吸收外部知识。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过程,也是形成创新的关键来源。

节点四:解决方案在制造业客户的传播与应用。生产业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例如咨询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某些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物流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物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生产业企业要保证这些知识活动的结果能够为制造业客户所接受,并在实施中形成反馈。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集成策略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所谓知识集成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组织中存在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与再建构,从而使得分布于组织、个人层面的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形成完整、可用的知识体系。知识集成管理就是通过固化的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激励等手段完成集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保证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

很多生产业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就是知识流动的流程,因此面向流程节点构建知识集成体系成为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企业应识别出主要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的主要节点,将各个节点应具备的知识、流程执行人具有的经验以及节点的成果以表单的形式固化在其内部,从而明确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输出知识。流程节点知识与描述业务过程的流程图构成对某一流程的完整描述。全部流程的知识最终被综合成为流程库,从而完成知识的集成。为了便于对流程知识的检索与应用,还有必要建立起流程知识地图,描述知识的分布。通过面向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生产业企业能够有效的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知识的获取、应用、传递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打下基础。

(二)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同,所以生产业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内部原有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因此组织中的员工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知识共享则是维持员工与组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环节: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固化。新知识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即针对生产业企业的具体业务。而这种学习能力的获得则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组织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新知识作为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同时也会在生产业企业的员工与团队间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应该培养、建立一种鼓励知识分享的气氛,并通过完善OA办公系统等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快速传播。最后,知识共享的结果体现在新的知识作为新元素进入企业的知识库中。

(三)知识创新策略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生产业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客户的需要,知识创新的结果通过商业化过程实现企业的盈利。知识创新也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同制造业企业相比,生产业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果很难进行专利的申请,因此在实践中很多生产业企业对于知识创新的认识程度不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创新也存在着很多障碍。生产业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知识创新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方法量化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给予积极的奖励。

参考文献:

1.FRANCOIS,J.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42)

2.FUCHS,V.R.. The service Economy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J],2006(6)

4.Gebert H, Geib M, Kolbe L, Brenner W. knowledge-enabl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7(5)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nmpany[M].Oxford Univ.Press,NY,1995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主导逻辑 实现模式 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27-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制造业企业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服务和整套解决方案转变,服务化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统称,在现实的产业实践中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方式。那么,在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企业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模式,具备不同条件或处于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相应的模式,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文章将上述问题统称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机制。

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最初是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的,他们将其界定为企业围绕顾客需求,把包含物品、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的“包(bundles)”提供给顾客[1]。我国学者对此概念也颇有研究,童有好(2015)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提品制造为核心向以提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的过程,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延伸了制造业价值链,并且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2]。而徐思颜(2016)定义的制造业服务化是,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拓展的过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3]。综合现有观点,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再遵循“企业创造价值供顾客毁灭”的商品主导逻辑,而是转向“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服务主导逻辑。

本质上说,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无形要素的作用在价值创造中变得日益重要;新旧知识要素开始广泛融合和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正在迅速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活动[4]。制造业企业从提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再发展到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开启了制造业传统价值创造方式向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价值创造方式转变的态势,实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2 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模式

从产业实践来看,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有如下4种具体的实现模式可供企业选择。

2.1 附加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一些附加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模式,我们称之为附加服务模式。具体而言,附加服务模式就是依托或借助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扩展附加服务项目,达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在该模式下,产业价值链仍然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基础,而在产品基础上附加的服务则成为提升实体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服务的价值要依托产品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主、服务从属于产品的价值创造模式,可以视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初级形态。

附加服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不是把零件直接出售给客户,而是自己先承担维护引擎最佳运行状态的费用,再计算飞机飞行中消耗的引擎成本,按飞行小时收费。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包括发动机固定维护和附加服务的全面维护协议。固定维护菜单的核心内容是服务集成、发动机健康状况监控和全面发动机大修,以及发动机可靠性改进和专业启动维护等;而附加服务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发动机运输、备用引擎部件支持等[5]。当发动机出现故障时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由“罗-罗”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配备的专人修理。

2.2 功能增值模式

此文定义的功能增值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基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值服务。该模式围绕增强产品效能,拓展产品的功能应用、产品体验、个性化设计等服务,提升产品功能实现方式和层次水平。相比于附加于产品之上的服务而言,围绕产品的功能增值其服务的范围可以更广泛、内容可以更丰富,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可以更大。相应的,虽然服务仍然是附着在产品的基础之上或借助产品才能得以实现,但服务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因此,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道路上,功能增值模式比附加服务模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功能增值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诺基亚公司。作为曾经全球领先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在手机行业竞争加剧、利润急剧下降的不利情况下,于2007年底将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从此诺基亚开始主动转型――让手机具有服务价值。诺基亚的竞争理念是在为顾客提供硬件产品的基础上,以手机为平台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软件功能,这实际上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基本商业模式。诺基亚将互联网与软件服务置于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并且诺基亚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强大的软件支持和互联网服务,使公司在智能手机、娱乐手机、导航手机等重点发展领域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同行,并通过开启互联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大门,为手机赋予更多的服务功能,向移动终端服务高利润区域进军[6]。

2.3 业务延伸模式

业务延伸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在原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环境、产品生产周期和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利用企业自身在某些专业化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为顾客提供延伸服务,扩展和延伸价值链。相对于功能增值模式而言,延伸服务的种类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不仅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的很多服务内容都被包含在内,而且某些服务类型和涉及领域开始远离企业原有的主打产品领域。有时候@种多元化的服务业务延伸甚至开始造成企业原有的某些产品业务单元或生产功能的萎缩,甚至消亡,从而可能使企业走向业务重组――制造业服务化的高级模式。

比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原本是一家主要生产透平机械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现在主要向用户提供5个方面的延伸服务:(1)专业维修。从2001年到2004年,陕鼓完成了包括天津钢管汽轮机的8个维修和检修项目;(2)备件管理。客户企业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从陕鼓租用备件,直到故障件修理完成;(3)远程诊断。陕鼓参与研制开发了旋转机械过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并以此为核心对客户购买的装置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状态管理;(4)工程成套。陕鼓借助自身对透平设备的专业化知识,在提供自产主机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关于系统和工程承包的全方位服务;(5)领域延伸。陕鼓成功研发了兼具通风和安全预警功能的通风系统,可应用于地铁通风。

2.4 业务重组模式

业务重组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其业务单元的重组与整合,比如将某些生产部门出售或者生产环节外包,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或引进服务部门,来改变经营方式和业务重心,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从而获得更优化的竞争力。相当于前述3种模式而言,业务重组模式彻底改变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往往造成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萎缩或者产品业务单元更加聚焦,但服务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比重却明显超过产品,服务不再像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那样作为产品的从属而存在,相反,服务成为制造业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资源与核心能力,代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最高阶段。

IBM是从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IT服务商的代表性案例。IBM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包括出售硬盘、PC和复印机等生产部门,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甚至还收购和投资了多家生命科学研究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整合,IBM加强了其在管理咨询、企业ERP、软件服务等领域的能力,近年来还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提供商,从而使IBM由一家历史悠久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巨头成功转型为提供硬件、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最新的大数据浪潮中,IBM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将公司定位为软件、硬件和知识的整合商,通过将标准流程和模板融入IT管理流程,为客户企业提供统一管理的IT基础设施,有效掌控IT资源,降低运维风险,进一步强化了从产品到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3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条件

虽然服务化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象,从附加服务模式到业务重组模式体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从初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观察现有的典型案例,可以将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条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势产品。具备一些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为企业在产品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或者延伸服务功能创造了前提条件,“罗-罗”公司、诺基亚、陕鼓等的服务化运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了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

(2)顾客基础资源。服务的一大特点是离不开顾客的参与,拥有一定规模(最好是较大规模)的基础顾客网络是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平稳转型的保证。当然,基础顾客网络的形成也与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此文的案例中均有体现。

(3)组织变革能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体现的是程度不同的组织变革,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带来的在组织变革相对较为温和,但业务延伸模式和业务重组模式则往往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组织变革。具备较强的组织变革能力,克服服务化转变给组织带来的风险、遇到的障碍,将是制造业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4)外部资源。虽然比较初级阶段的制造业服务化可能主要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得以完成,“罗-罗”公司的附加服务模式就是如此,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仅靠制造业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则可能力不从心,能够从外部获取相应的互补性资源,以满足服务化的需要,是制造I服务化的重要保障。事实上,从诺基亚、陕鼓到IBM的案例,已经反映出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

(5)大数据资源。虽然在前上述案例中没有专门指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的运用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当前激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的关键动力要素。以处于初级阶段的附加服务模式为例,“罗-罗”公司正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飞机发动机运行的监控和维护,而且“罗-罗”公司在其悠久历史上积累的丰富数据也支持实施该服务。事实上,由于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其经营历史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制造业服务化是融合了制造和服务的新产业形态,在制造业服务化模式下,企业通过融合产品与服务来整合制造资源,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当然,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供选择的服务化运作模式也存在差异。例如,企业具备数据资源、优势产品和顾客基础设施,但在外部互补资源、组织变革方面面临风险,就适合选择较为温和的附加服务模式。而企业如果组织变革能力强、外部资源丰富又具有较好的顾客基础设施,则有助于实施较为激进的业务重组模式。但无论如何,制造业服务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以服务为主导逻辑,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借助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来融合生产过程中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获得更优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Vandermer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2] 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 2015,359(10):62-67.

[3] 徐思颜.广东省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6):83.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9):17-22.

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6

对云依然存有疑问的管理层应该思考下述情况。在以下的情况中,云非但没有阻碍运营,反而有助于推动运营。

第一,兼并与收购后的顺利整合。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两家企业提供通用平台,保证平稳整合的实现,避免了重组不同硬件平台、数据中心以及培训IT人员的需要。

第二,在新区域大规模扩张门店。除了物流费用高昂,制造商还一直面临着消费者日益追求速度的压力。因此,企业的地域扩张通常要求在高需求区附近建立厂房和配送中心。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快速、经济地实施信息系统,让新工厂尽快上线。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这种工具,能更快速、在更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支持。同时,对于客户需求的转变所带来的地点选择变动,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少再次建设的固定成本,极大地降低了风险。

第三,生产外移和回流的需求导向。企业生产外移的意愿根据经济情况时常改变。早年,大量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将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来节约成本。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出现就近输出和生产回流的趋势。这促使着制造业商在每一次转移出现时都需要寻找配置IT基础设施的革新方式,以更好地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云计算使制造商能够快速、更具成本效益地在所需之时将计算资源配置到所需之处,同时也使企业可以根据各地的需求部署解决方案。

第四,对特定项目与绝无仅有的机会作出快速响应。快速响应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明确的竞争性区分因素。当前环境下,企业要满足早期用户需求,必须具备快速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云技术能以一种于从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企业内得到全面应用,这在现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抓住科技迅速发展的机遇,并及时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该公司将更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