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机械;农民收入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农业机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上。例如彭代慧,祝诗平从劳动力、土地状况等和农机产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剖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资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见[1]。杨敏丽、白人朴利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2]。张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纯收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3]。王德成采用AHP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农业机械化装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逐渐被关注,但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计量探究。鉴于此,本文将对影响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键因素进行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性,并就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进行剖析。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转型的中心线索[5]。近代学者将约束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归纳为:农业劳动力稀缺程度及劳动力的价格、土地的规模经营、工业的进步和繁荣农民的素质。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显著程度及具体的影响情况。

在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韩稼夫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四个先决条件,其中第二个是“农业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率已降至一定限度之下,已无法纯降人工从事种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具有较大的影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不仅不适用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而且不适用于水田等农作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拉坦共同提出了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指出,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变化,而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廉价要素对昂贵要素的替代。在土地充裕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的出现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有效替代,这种技术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相反,在劳动力充裕而土地稀缺的国家里,土地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被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依据该理论,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问题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机械化提供了推进的条件,由此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民的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深其对农业机械化及建设现代农业的认识与关注,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包括1989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1),并从农民的角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性因素归纳为: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并把重要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2]。江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总动力从1989年的2212.37万瓦上升到2009年的3810.57万瓦,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选择江苏作为分析实例具有典型意义。

(二)自变量数据

粮食生产面积可以反应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农民年纯收入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经营农业的成本、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可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就业劳动力的百分比来表示,比例上升则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可以反映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和销售水平。基于此,初步确定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作为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自变量。

根据表1收集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由表2可知:x1和x5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和0.3652,可视为低度相关,不应把这两个变量引入模型中,所以将其它3个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呈高度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相关性分析还表明,自变量x2、x3、x4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探究其在众多关键影响因素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通过前面的相关系数分析,最终选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杨敏丽、白人朴[2]认为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何政道,何瑞银[6]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粮食单产的提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机装备的能力,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模型设定为:

y=β0+β1x2+β2x3+β3x4+ц

五、实证结果

(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考虑到各个因素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程度大小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各因素进行了相关系数的处理,表2显示了数据处理结果。

从表2的相关系数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很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3652,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甚至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分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粮食的播种面积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图2),推进农技术革新,加快机械化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成为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在所选择的关键因素中,粮食单产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为0.7334,较之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居纯收入,其影响程度相对小。据表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粮食单产相关系数为0.7672,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粮食种植作为农民的主业,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单产的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推进农村机械化,但是,相对于其他收入,粮食单产增加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据表2还可以看出,从农民的角度看,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0.9729。两者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可以得出,在从农民角度选出的5个关键因素中,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粮食单产、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及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并且呈正相关,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机械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分析

基于前面的变量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剔除了变量x4,保留了x2、x3两个变量,对其数据进行异方差、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后,得出的模型为:

y=917.70825+19.6837x2+0.17290*x3+[AR(1)=0.78520]

t=(2.062740)(3.236361)(5.120888)

调整R2=0.981194,F =331.4321

虽然该模型在修正后仍然受一定程度上自相关因素的影响,但是较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且其t检验的值通过,调整后的R2的值也是显著的。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也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会有917.70825万千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可见,在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就会带来19.6837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相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带来0.17290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化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对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分析及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其影响因素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着显著作用,探究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定和巩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农村剩余劳动率的转移率不断提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人数增多,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农民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加强了物质基础。此外,农民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其意识形态的进步,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而更加愿意接受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增加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这也将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而迫切的需求[8]。

针对本文的实证结论,提出简单的政策建议: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疏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愿意在农业机械方面进行投入。此外,农民收入的有限增加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财政投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施,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政府不仅需要稳定农业机械各方面的供给,也需要加强农民满足其对于农业机械化需求的能力。可以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彭代慧,祝诗平.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4).

[2]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6).

[3]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杨印生.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07:18-33.

[4]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付泽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05:41-63.

[5]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8).

[6]何政道,何瑞银.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机械化,2010(1).

[7]冯光娣,胥传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农业机械化又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探求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1.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是以下四个阶段:

(1)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

(2)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

(3)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两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

(4)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入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

1.2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

(2)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3)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

2.1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2)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其中投入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

(3)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2.2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开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

2.3我国经济的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内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

(3)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引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4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发展农业机械化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3.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

3.1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筹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策略

第一,实事求是,有差别地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量力而行。对不同的地区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区别对待,允许不平衡,有差别地发展。农业机械类型、品种要注意实用性,在近期重点发展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

第二,加快工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工业以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吸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创造条件。另外,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降低农机具的生产成本,为农业提供适用、配套、高效、价廉的农机具。

第三,倡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集中。在坚持土地国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广承包制下的租赁制、有偿转让制和股份制,加强土地的自主经营使用的灵活性,搞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第四,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但是,目前国家财力有限,单靠国家的扶助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政府、企业、私人和外资均可成为出资的主体,发动全社会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教学;现代化;人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强度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减轻了很多,劳动效率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机械化人才,机械化人员能够推动信息服务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践教学的重心地位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已经是教学中的基础,因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统一思想认识,并且能够在管理、政策和服务方面得到有效地保证,从而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为学生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把调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二、构建专业的合理课程群

专业的合理课程群的建设关系着教学工作,专业教学技术是由课程来组成,知识结构是由课程来决定的。首先,应对课程群进行扩大,使得人才培养的知识面得以增加,保证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知识要求;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特色得以体现,我国各个地区的生产条件都不同,因此,专业的合理课程群的构建应该与体现其区域经济农业机械化人才的特色相匹配。

三、加大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的引进力度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灵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有必要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此,学校在加强学校硬件的建设时,要从专业发展的前景出发,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改善现有的实验室器材。另外,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地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完善,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上进行改革,例如农业生产实习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多个学期进行,而内容可根据当今的最新发展来进行。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实践活动本体的社会化,必须首先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可控因素的积极作用,紧密与社会经济接触,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实践,是搞好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专业大学生而言,没有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农机检查调整、农机操作保养、农机维护修理、农机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必须稳定校内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在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经理请进课堂,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讲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解决难点和疑点问题。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教学要与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学生在做毕业实习时聘请一些企业高层主管、技术人员为学生做相应的指导,一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做较实际的指导。目前很多高校正努力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我们与企业逐步开展各项合作,与企业培养了感情,建立了友谊。这样企业就会愿意长期接纳我们的学生去实习,我们学生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临时困难。校企双方逐步形成产学研互动的关联机制,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学生就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

五、构建创新教育的机制

创新教育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对教学改革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一本实用教材的编写是需要很多的时间,而等到教材被学生应用时,与最新的技术相比,它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不断的补充;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记住学生是主体,从而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再次,采取多元化考核的方式方法。改变那种一张纸定学习好坏的方式,那种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增开设计性实验,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本学科所学知识的运用,它还包括对其他的各学科前沿的知识的运用。因此,要想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全面的东西,就必须从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开始,对任课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派他们进行专项进修学习,首先使教师自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前沿东西,并且把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实习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再给学生讲授。让学生用先进的、具有时代性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经有很多的高校为教师提供了下基层锻炼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 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

[2] 岑世罗. 隆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10, (22) .

[3] 王德培等,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04).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农机化发展;县农机局;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26-01

近几年,由于中央和地方的资金补贴支持,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机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在促进农机化发展方面还是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正确处理好农机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收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1-2]。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机化的发展,必将使农业人口减少,增加非农业人口,必须认真研究,协调城乡发展格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要有城市化的支持。因此,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农机化的发展。但是必须摆正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使农机化的发展提升档次,提高位置,提高效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发展农机化[3]。

农机化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农民自己拿钱买农机,提出的要求是“花钱少、性能好、效益高”,这说明农民既需要发挥农机化的技术优势,又需要从农机化得到经济效益,投资不大、优势突出、回收期短、效益显著是农机化投入的首选。建设新农村,更需要精打细算,因此农机化的发展要吸取过去一哄而上、一刀切的教训,积极引导农机化发展的方向,真正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农机化自身也得到健康发展[4]。

2 充分发挥农机大户、服务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发挥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是普及,特别是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是要靠示范来推动,政府示范农民看,农民见利才会跟着干。像小麦机播技术,过去采取行政手段干预,而现在是农民自己要用机播。农民总结的“小麦生产230(天),收多收少在两端,种时要求精少播,收割要用大联合”。因此,小麦生产机械化迅速解决了。这就是政府试验和示范的结果。政府应多渠道增加对农机化示范、试验的投入。而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在示范推广中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新的技术、新的机具往往开始是由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所接受,这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应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向其倾斜,使其发挥出公益示范带头效应[5]。

3 把握好农机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机化的发展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既要有利于当代,又要造福于子孙。这就要求农机化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主动跃进,不要丧失机会,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发展。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中的“瓶颈”突破,瓶颈就是生产作业中还难以实现机械化的环节,因此要抓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二是升级突破,也就是技术、装备突破;三是结构突破,就是以粮食为基础,稳粮发经,深化加工;四是地域突破,就是农机化要打破地域、部门限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寻求发展。在环境保护、节本增效、防灾抗灾中积极推进农机化,发挥农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中的威力和作用。

4 处理好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与政府公益性示范推广的关系

政府资金导向应集中资金,选择重点,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宣传、推广、推动的导向作用。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调动农民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三是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新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机经营的规模效益。通过优先补贴农机使用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促进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财政资金要起到补到关键、补大产业的作用,也要起到补出效益的积极效益。

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本身是公益性的,但是由于县级推广机构经费不足,推广设施差,示范工作举步维艰。政府应对农机公益性示范工作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资金应向示范工作倾斜,保障公益性示范工作顺利进行。处理好政府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做到双驱动、双受益。

5 参考文献

[1]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 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0):16-17.

[3]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83-0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近几年,集安市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活跃、村容村貌的改善、乡风文明的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关系密切[1]。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集安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机械保有量、作业量增长迅速,作业领域不断拓宽,不断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要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机化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集安市的葡萄喷药问题为例,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农民种植葡萄200 hm2,但是由于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雇工喷药不仅用工价格高,而且很少能够雇到人。因此,由于防治不及时,人工作业效率低,葡萄病虫害发生严重,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为此,一些农民自行改制自走式喷药机,大大提高了葡萄喷药时期的作业效率。目前,青石村葡萄发展前景良好,其种植面积已超过666.67 hm2。

1.2 农业机械是实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有许多技术如化肥深施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种子磁化技术等是无法依靠人畜力作业来完成的,必须依靠机械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技术的效果。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农业机械化在解放农村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等方面功不可没[2]。

2 农业机械化使农村经济更加活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的多是老弱妇孺。大量劳动力转移以后,农村迫切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以完成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因而,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重要保证[3]。

3 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

随着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地风蚀水蚀现象得到抑制,水土流失现象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美化了农村、城市的环境,而且对农村不良卫生习惯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4]。

4 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除了在改善农业劳动条件、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外,还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在农村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学法律”的良好氛围,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之风吹进农村的每个角落[5]。

5 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农民增收是农民生活富裕的最主要途径[6]。根据调查,花甸镇新河村有水田56.67 hm2,人口以朝鲜族人较多。近几年,劳务输出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农民产生了去韩国务工的想法,但考虑到土地耕种收问题,又不敢贸然前去。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民终于放下土地,自愿组织在一起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过去几十人干的活现在几个人即可完成,其余的人可以安心外出务工。不仅开拓了致富项目,而且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花甸镇100名农民强户之中,家中经营农业机械的有35户,其中:以经营农业机械为主的农民有15户,可见,农机在农民致富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集安市农机户户均收入为1.7万元,占家庭收入的75%,全市农机作业纯收入为3 600万元。可见,农业机械是农民致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农机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7-8]。

6 参考文献

[1] 尹濯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J].中国农机化,2011(2):49-51.

[2] 徐红红,吕宝华.农机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4):59.

[3] 宋骥.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J].四川农机,2011(2):10-11.

[4] 杜玉华,吴玉翠.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210.

[5] 邱贤.浅谈农业机械在花溪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8):304.

[6] 孙艳梅.浅析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1(22):73-74.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范文6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小农机制农机化发展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2.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3.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3.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