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1
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86例患者送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65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的痰培养标本有2种以上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表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较高。
结论:根据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护理对策,从而有效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监护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4-02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多合并神经功能受损,故偏瘫及意识障碍发生率高,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多且严重。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现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86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为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提供相应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86例,住院时间2~385d。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35~88岁,平均年龄58.56岁,身体质量42~98kg。其中脑梗死54例,脑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膜炎(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等)1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脊髓损伤1例。气管切开16例,行机械通气35例。均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按照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1.2方法。每例患者送痰培养2~6次,平均5次。气管内置入无菌吸痰管抽取痰液,存于无菌痰液收集器立即送我院微生物室检验。按照卫生部微生物操作规程,做常规分离机药物敏感试验,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
2结果
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共分离出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14株占65%,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大肠埃希菌株10株、变形杆菌2株;革兰阳性(G+)球菌13株占32.5%,包括溶血性链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l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念珠菌1株占2.5%,65例标本有2种以上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3.1.1口咽部定植菌及误吸。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定植细菌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的患者,口咽部的细菌会因反复吸痰进入下呼吸道,在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及呼吸道粘膜运载系统受抑制时,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患者破坏了正常呼吸功能,支气管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鼻咽便失去防御感染的功能,导致呼吸道防御机能下降,或口腔、鼻腔的分泌物若不及时清除,通过人工气道的侧壁直接流入支气管引起呼吸道感染。此外,胃内容物反流提供了细菌迁移的途径,是重要的胃-肺部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1]。胃是医院肺部感染致病菌的重要储藏所,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有为数不少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吞咽反射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胃肠运动减弱,气道及肺部容易吸入口咽分泌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误吸几率增高。误吸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人工气道温化、湿化不足。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温化、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上呼吸道内形成痰痂阻塞呼吸道,肺部感染率随人工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
3.1.3机体、年龄因素。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机体因过度脱水、消耗、高热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细菌易滋生蔓延。尤其是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功能老化,肺部功能受损,大多数伴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减退,不能抵抗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的感染。
3.1.4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易产生菌群失调,重症监护病房中危重症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高达100%。并且多为广谱,联合大剂量应用[3]。抗生素治疗是导致全身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病情需要,常应用激素,可能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继发感染。
3.1.5空气污染及住院天数。医院是各种微生物流行的场所,由于人流量大造成环境不洁净,空气中产生大量带菌气溶胶微粒,进人呼吸道;使用雾化吸入、气管内套管或吸痰管时处理不当,随着留置导管时间的延长,周围组织被压迫,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更易使体外细菌滋生,均能引起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数长的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患者住院时问越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越多;治疗和检查性的操作频繁集中,侵人性操作和留置人体内的导管破坏了机体本身的防御屏障,并且把体外的致病菌带人体内,增加了机体感染的概率而致病[4]。
3.2护理对策。
3.2.1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误吸。患者保持平卧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5]。可给予患者床头抬高,不仅可以减少发生误吸,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部或胃内容物反流入下呼吸道,还可以减轻脑水肿。尤其是鼻饲的患者,鼻饲前抬高床头30~45°,以避免鼻饲液反流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每日早晚清洗消毒内套管4次,每日更换套管周围纱布垫,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引起定植菌吸入,切口可采用氧疗法,使切口改变无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生长;严格掌握吸痰技巧,采取翻、叩、吸的方法,即翻身侧卧、叩背使深部痰液松动,每次吸痰先吸气管套管内痰液,再吸口鼻腔痰液,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每次更换;加强口腔护理,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积液、分泌物,每日两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防止咽部细菌定植而随某些操作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2.2持续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湿润,进行湿化吸入时,湿化液应遵医嘱,根据患者呼吸道情况给予化痰剂、抗生素或呼吸道扩张剂等,促进分泌物及时排出,达到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呼吸道湿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湿化液滴入速度,防止调节失控导致气管突然进入大量液体而引起呛咳、窒息。
3.2.3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细菌耐药及真菌感染,对于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护理人员需在认真核对三联合用审批单后方可执行。
3.2.4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灭菌、隔离是预防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必须提高无菌观念,坚持严格无菌操作与洁净管理,包括保持手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室内通风、消毒及净化,医疗器具定期消毒,特别是呼吸机管道使用一次性的且每周更换,避免交叉感染[7]。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规范陪护和探视制度,谢绝家属陪护及特殊患者(年老体弱,昏迷患者,营养不良,合并肺部感染及气管切开患者)加强保护性隔离。铜绿甲单胞菌的患者我们单独病房隔离。
3.2.5加强营养。帮助调节患者饮食结构,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膳食,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的水果蔬菜,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糖尿病等特殊患者除外)。对食欲差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插胃管鼻饲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供给机体所需,才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李华茵,何礼贤,胡必杰,等.呼吸机相关肺炎内源性感染途径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21.125
[2]许希嘉,许雪芝.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4,10(5):470
[3]李从荣,彭少华.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和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21(3):485
[4]张兴华,姜保芹,戴青梅,等.基层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62—263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2
【关键词】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建立;应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本医院在2008年12月筹建了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一共有护士60名,女52名,男8名。护理人员的入选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本次入选的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23-36岁,护龄4-15年,平均8.4年;从入选护理人员层级看有主管护师28名,护师19名以及普通护士13名,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护理专业本科毕业。此人才库设立队长1名,分4个小组,每组15人,各设组长1名。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应急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1]。护理人员入选标准由本医院的护理部制定,遵循公正并且科学的程序,具体如下按照自愿申请、科室推荐、严格考核的过程进行录取,只有符合标准的护理人员才可以入选。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包括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等,同时还应该对其事业道德进行考核。最后经过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综合评定,择优录取[2]。
2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管理方法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成员首先应该学习急危重症患者处置经常用到的仪器以及抢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呼吸机、CPCR、简易呼吸器囊的操作、气管插管、洗胃、电击除颤、经动脉采集血标本、深静脉穿刺置管、伤员的搬运、肢体固定、套管针应用及各种监护仪、输液泵、营养泵的使用等技术技能[3]。学习过程需要在ICU、急诊科、NICU、PICU等急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学习过程中应该做到逐项逐人全面指导与跟踪,保证护理应用并且能够合理选择抢救手段。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理人员应该护士到医院的各个专科进行轮转学习,以进行更加全面与完善的学习,轮转科室主要包括ICU内、ICU外、急诊科、NICU或PICU、心电图室、CT室、MRI室。学习期间应该指定专门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训练。通常应该选择、科主任、护士长等具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掌握相关仪器使用以及抢救手段的人员。在每个科室的学习与训练结束之后应该由专门的质量考核小组对其学习质量进行检测与考核。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理人员应该适当参加院外培训及进修。针对本医院的实际情况,院外培训与进修选择了参加全国举办的ICU、危重患者及专科培训班和学术交流等几种形式。另外,还根据个人自身情况选择护理人员到省级以上医院重点科室进修学习。
急危重症护士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基本规则:突发事件的抢救发生时应该随叫随到。通讯24小时开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医院有季节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紧急组建重症病房[3]。
对急危重症护理库的人员管理方法如下,第一,急危重症护士由护理部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与调配。在有急危重症护理需要时进行随时抽调,平时可以在各科室工作或外出进修、学习、培训,但是由护理部统一管理。管理体系符合动态性管理的基本模式,按照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以及综合表现实行动态进出的管理模式,同时设立专门奖金和晋升聘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结果
在护理人才库人员的带动下,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争先创优的踊跃性都有大幅度提高,护理质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 结论
急危重症是医院经常遇到的突发状况之一,给医院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水平。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等突况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及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以切实提高医院应对急危重症的能力和水平。
本次入选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士是由全院考核选拔出的业务骨干。通过这种择优选择的方式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之间形成你追我赶和不断进步的工作氛围,使他们更加勤奋好学、刻苦训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护理质量会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是知识、技能储备库,是急危重症等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弹药库,为应对突发状况做好了充足准备。通过系统化培训后,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应变能力、观察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普通护士有较大提高。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方法科学合理,与医生配合默契争取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另外,同时他们还能很好地完成重大突发事件的急救任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护以及对护理要求较高的多种器官移植术及新开展手术患者的护理。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建立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这一模式不但有效的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还充分体现着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对急危重症护士系统的培训、动态的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了全院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我院整体护理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杨春玲.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8).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危重症;急诊抢救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提出的一种简单的生理学评分, 数分钟即可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价, 通过早期预警, 可以避免延误潜在危重患者的病情[2]。急诊科为相对特殊的应急部门, 责任和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医护人员, 对病员病情迅速、准确的判断,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12年6~2012年12月进入急诊室的危重症患者120例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48例, 年龄在14~75岁之间, 平均(52±12.5)岁。脑卒中30例, 心血管疾病32例, 颅脑创伤27例, 呼吸系统疾病19例, 其他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重视分诊环节 急诊分诊是成功抢救关键环节, 分诊护士对急诊患者做到主动迎接,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迅速准确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并分诊, 直接将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送入抢救室。
1. 2. 2 及早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病患进入抢救室对照组常规抢救, 观察组立即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包括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五个方面。每方面0~3分, 总分15分。对患者进行每半小时监测评分一次, 将分值作为患者抢救等级的评价指标。
1. 2. 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包括患者就诊满意率, 抢救成功率。
1. 2.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记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急忙乱杂, 完全依赖医务人员经验和直觉判断病情, 难免主观臆断,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等生理病理指标对患者进行判断, 简便迅速准确度高, 实用于急危重症患者[2]。
3. 1 MEWS使用简单, 可行性强 MEWS参数简单, 使用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情况5项生理指标进行评分, 1 min内便可完成。将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值化, 具有快速简捷, 科学对患者危险性进行预测等[3]优点, 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2 潜在危重患者早期预警 急诊有一大部分看似生命征平稳, 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 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早期表现为, 血压, 呼吸, 心率, SpO2, 意识及尿量等的改变。MEWS评分护士对进入急诊室患者立即开始评分, 观察病情, 同时动态进行评分, 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可能变化, 评分≥3分, 就提醒医务人员迅速对患者做出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争取抢救最佳时机。
3. 3 动态监测MEWS分值, 可客观指导护理临床工作 MEWS评分≥4分或动态评分明显增加, 护士需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患者及时调整抢救方案。MEWS动态评分为病情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提高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急诊护士不再机械的执行医嘱, 而是有针对性进行护理, 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对危重症患者的判断向应用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的科学性转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急诊科面对的患者病种多, 病情重, 病情复杂, 变化快等特点。医务人员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与更有效的医疗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早期改良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科学、简便准确评估患者状况的方式, 应用于急危重症急诊抢救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降低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 最新急危重症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及评分标准实用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696-701.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呼吸科重症患者;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因种种危险因素,从而导致的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救治护理时,需要对其做好风险管理的护理,使其早日恢复身体的健康[1]。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呼吸科重症患者而言,是一种极具个性化、创造性的护理方式,它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科重症患者,共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呼吸科重症患者护理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2.5±1.5)岁。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各项常规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具体的护理措施有:首先,需要结合以往的护理经验,建立一套完整而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对于呼吸科重症患者而言,其病情具有反复性和严重性的特点,因此需要结合医学,以及患者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使得患者在病发、或者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救治。例如,重症患者突发抢救的具体方案、医疗器械突发故障检修的方案等等。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之后,医院需要对其方案进行一定的评估,使其符合实际情况。最后,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其掌握护理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要求、护理风险管理方案等知识,掌握一定的内容之后,院方可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呼吸科重症患者的各种护理的方法,学习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以及对于护理文书的书写。此外,医院需要建立一套专业的护理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及时进行监督。护士长需要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汇总,分析其护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1.3评价标准
针对呼吸科重症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其护理之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评价标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对于36例呼吸科重症患者,分别对其进行护理之后,分析比较其护理的满意度。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N%)
3讨论
护理风险,一般出现在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于呼吸科的重症患者而言,护理风险对其而言更是致命威胁[2]。根据相关数据得知,目前呼吸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比例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不断调整其护理方法,提高对其的护理效果。呼吸科重症患者其身体机能较差,发病率较高,并且护理的周期较长,所以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施行护理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产生。具体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且院方要及时的做好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对院方的工作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3]。
本次研究选取,于2014年6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护理的重症患者3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根据数据得知,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1]鲜于云艳,孙璇.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3-824.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 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转运;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5
产科急症是指产科范围内突然发生的疾病造成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急性病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中均可发生, 如流产、难产、产后大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儿窘迫等, 如不及时抢救均可危及母儿生命。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1]。为了确保孕产妇及胎儿安全,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使基层医院急危重孕产妇得到快捷、有效的救治。安全、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2]。本院承担着本市7县4区的急危重孕产妇的院前转诊救治工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安全转诊救治孕产妇468例, 现将院前转运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安全转诊救治孕产妇468例, 平均年龄26.7岁, 其中初产妇282例, 经产妇186例;孕周≥37周296例, 孕周
2 急救的管理
2. 1 人员组成 为提高出诊速度, 一线、二线医护人员、司机均为24 h在院, 接到出诊任务可随时出诊, 确保在最短的时间赶到求救地点。出诊人员由有一定的临床抢救工作经验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责任心强的专科医护人员承担。有利于途中的病情观察、正确及时的处理, 因此有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负责接诊, 有助于降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
2. 2 救护车上物品的准备 抢救药物及设备、微量泵、产包、便携式胎心仪、多参数监护仪、简易呼吸机、氧气瓶、成人及新生儿复苏用品、静脉穿刺包等, 所有急救物品严格按照抢救物品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 确保物品完好率为100%, 使护士出诊过程中应用得心应手, 迅速、高效的对患者实施救治。
2. 3 提高出诊人员的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培院前急救的操作及理论知识并考核, 要求全员达标。只有掌握熟练的操作和急救技术, 才能应对病情的千变万化,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 4 病情的评估 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 详细询问并记录产妇的孕周、胎次、宫缩情况、有无阴道出血、胎膜早破现象、病情现状、详细的地址、联系方式等, 立即通知相关的医护人员出诊, 并与相关科室有效沟通, 保证检查和治疗的延续性;做好迎接患者的人员、物品准备。
2. 5 现场急救 要立即检查判断孕产妇及胎儿是否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并尽快进行抢救。如患者有呼吸、心跳骤停或心肺功能障碍, 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患者应立即抗休克治疗, 同时判断病因。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转运。
3 护理
3. 1 胎儿情况的监护 转运前首先监测胎心率, 如胎心异常给予氧气吸入, 转运途中护士应全程严密监护胎心变化。每15~30分钟听诊并记录1次胎心音, 危重患者听诊间隔时间应更短, 或使用连续胎心监护。
3. 2 母体的监护 观察患者面色、意识、主诉不适、子宫收缩、阴道流水、出血、心肺功能状态的变化, 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宫底高度、腹痛等指标, 并记录护理记录单。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 途中注意保暖。
3. 3 开放静脉通道 使用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至少1条, 遇大出血、子痫抽搐、羊水栓塞等危重患者应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固定稳妥, 防止受压、扭曲、打折, 保证抢救用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4 运用正确的转运技术 患者所使用的担架固定牢固, 避免行车过程中出现震荡, 患者头朝向车头, 安置患者舒适, 也可根据病情取合适, 已破膜者取平卧位抬高臀部。
3. 5 心理护理 转运途中, 指导患者呼吸, 避免紧张和恐惧, 安慰和鼓励患者有效的配合医生。
3. 6 患者的交接 患者到院后, 接诊护士要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的详情、转运途中病情的变化、用药、治疗、疗效、生命体征情况、带入的液体、各种管道的交接、护理记录单等, 妥善安置好患者后接诊护士任务完成。
3. 7 注意医疗纠纷的发生 首先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 确保出诊质量, 做好医患的沟通工作, 多沟通、履行告知义务, 院前急救记录及时、完整。保证出诊的及时性、迅速性。
4 讨论
4. 1 转运前准确评估病情 作为急诊科护士,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 掌握产科急危重症疾病病情的评估、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 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必要的预处理, 以确保母婴的安全。
4. 2 合理的人员配置 由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强的专科医生和护士接诊, 确保转运途中能严密观察病情, 准确判断和及时、正确处理, 有助于降低转运过程中风险。
4. 3 规范化管理 规范急危重孕产妇转运工作流程, 是保证急危重孕产妇安全转运的重要保障。转运前准确的评估病情、合理的人员配置、物品的准备、科室间的沟通, 转运途中病情的观察, 是确保母婴安全,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巨. 临床妇产科急诊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4.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经过初步抢救后,常常由于明确诊断和继续治疗等原因,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进行院内转运,根据是否需要辅助检查以及检查时间长短不同,转运时间一般在10min~45min。据据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因此,做好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对降低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急危重症患者中男85例,女24例;创伤42例,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30例,急性中毒10例;其中留置针静脉输液者109例,鼻导管吸氧者65例,留置引流管者81例,机械通气者4例。
2转运方法
2.1转运前的准备
2.1.1患者的准备
经过初步抢救,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后即可转运。确认静脉输液通道通畅,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各引流管道引流通畅,固定妥善,搬运前夹闭引流管,搬运后开放,防止引出液逆流造成感染,必要时放空引流袋,记录出量;分泌物较多者转运前再次吸痰,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对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检查并记录气管导管距门齿的长度;对有特殊要求者要确保正确,使用必要的支撑物和固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并记录;注意保暖,躁动者给予保护性约束。
2.1.2医护人员的准备
文献报道转运意外事件大部分与转运人员有关[2],护送人员的资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实施转运的人员要熟悉患者的病情,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搬运技巧,善于处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3]。
2.1.3仪器设备的准备
检查转运时携带的设备运转正常、电池电量及氧气袋(瓶)储氧量充足,使用呼吸机者另备简易呼吸囊。将仪器放置于合适位置,便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使用和观察病情。
2.1.4药品准备
除按常规备好基础生命支持药物外,如患者病情需要另备特别的药品。
2.1.5科室间的沟通
转运前打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病情、抢救经过、阳性体征、使用的药物、仪器设备,使之提前做好接收准备。
2.2转运中的护理措施
2.2.1管道的护理
观察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有无外渗,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各引流管无扭曲、受压,固定妥当,引流通畅,引流袋放置于低于引流口位置,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质;机械通气患者确保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如有脱管,按应急预案处理。
2.2.2呼吸道的护理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氧气枕时适当加压;分泌物多时及时吸痰;呕吐时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呕吐物,防止误吸。
2.2.3病情观察
护士位于患者的头部位置,观察面色、呼吸情况,注意与患者交流,倾听主诉,及时发现意识变化,增加患者家属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创伤出血的患者观察敷料渗出情况,必要时加压包扎;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是否正常。
2.2.4应急处理
如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按照及时、就地、就近的原则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重新评估后再行转运。
2.3转运后的交接
2.3.1安置患者
交接双方一起将患者搬到病床上,搬运方法正确,防止二次损伤,安置合适,理顺各管路。
2.3.2书面交接
规范交接流程,使用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急诊科护士与病区护士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交接,采用打勾形式,简化书写记录,保证交接内容完整,有效避免部分医疗资料遗漏,提高交接质量,将危重患者交接工作标准化。交接完成双方签字确认。
3结果
转运的109例急危重症患者中有1例在等待检查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现场给予心肺复苏后立即转到最近的急诊科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余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
4小结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且受到转运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急救条件的限制,对患者而言存在极大的风险。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转运前做好相关科室的沟通、患者评估、相关仪器设备及药品的准备,转运时配备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转运中保持合适的,严密观察病情,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急状况,转运后交接时快速全面,注重危急值和既往史的交接,即可减少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转运风险,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