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1

一、有的放矢,瞄准靶心明确宣教重点

按照辽河油田公司党委开展“四新”主题教育活动总体部署,事业处党委系统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油田公司各层面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解,深化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矿区工作决策部署的认识,认真分析了事业处改革和经营发展形势。处领导班子成员、处机关党群科室通过民主恳谈会、调查问卷、基层调研三种形式,深入基层站队和职工面对面剖析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捞上来”,将“矿区服务系统要怎样进行改革、油田物业今后将会走向何处?油田公司、事业处的经营形势到底有多严峻?”等6项职工群众集中关注的问题确定为形势任务宣讲要解决的“靶心”问题。按参与改革程度,分类确定宣讲要点,既有对辽宁省、集团公司、油田公司深化矿区业务改革布局以及油田公司生产经营形势的宏观说明,也有对油田其它物业单位改革进展情况阐述以及事业处每个三级单位因改革带来的岗位变动、薪酬调整的微观分析,消除不同群体干部对改革和经营形势的模糊认识。做到讲清楚改革趋势,让大家明白适应改革是出路,不适应改革走投无路的道理;讲清楚油田公司和事业处大形势,让大家明晰企业的现实困难和未来希望是什么;讲清楚“五定”政策,增强职工群众对人事制度改革适应能力;讲清楚特殊形势下该怎么做,职工群众明白无论怎么改,爱岗敬业和能力素质是最大竞争力的道理。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戮力同心谋发展,集智聚力勇攻坚,牢固树立“稳、增、减、改、转”的科学发展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增强应对困难、支持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自觉性,形成主动分忧的好氛围、担当作为的好风气,使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实现高标准开局。

二、精心组织,全员覆盖保证宣教质量

处党政主要领导围绕油田公司、事业处经营形势,对全处干部进行集中宣讲,阐明事业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引导干群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积极应对、主动适应改革。在第一年探索实践中,分管处领导主持3个宣讲团按照“直接参与改革单位、基础保障单位、管理辅助单位”三个板块深入到8家三级单位、处机关进行9场次有特色专场宣讲报告会,用职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阐述改革,不唱高调;用详实具体的数据说明问题,不做虚工;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全面展示,不留死角,首轮宣讲职工参与率达到88.88%;按照兴隆台地区、欢采钻二矿区、锦采矿区分头组织因岗位值班、因故请假没有参加首轮宣讲会的干部职工进行3场“补课”宣讲,确保对每名职工都进行主题教育,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不落一人”,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应对经营改革形势,使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实现无缝隙推进。2017年,事业处党委结合“三供一业”推进情况进一完善宣讲形式。由党群工作部牵头组成宣讲组,讲油田公司、全处改革和经营发展形势和任务,由3-5 名“十佳站队”等先进典型和实施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个人利益受到很大冲击,但仍能坚持爱岗敬业的职工典型,结合个人事迹宣讲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观念、爱岗敬业。采取多媒体串联、微电影展示等方法进行宣讲,让职工群众爱看、爱听、听懂、深悟。各单位班子成员要利用上大党课、深入基层站队座谈等形式为基层干部职工讲清楚本单位改革及经营发展形势。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2

会上,王侠要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使这门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王侠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取得的成效后说,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党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怎样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王侠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一是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认识,坚持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品行和人格教育并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结合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实践,结合各高校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发挥我省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三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专职教师,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科组织机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保障和支撑。四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点,改进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实绩考核,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3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模式 改革创新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传统的思政理论课为主的育人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对此,需要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立体化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点,不仅可以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渠道,还可以减少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性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提高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会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更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理论课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而且主要是作为基础必修课进行开设的,但是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不高,很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拿学分、考研升学等功利性的目标。反观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思想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小的比例,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非常少,有的学校和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益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一味削减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成效。对此,高校必须提高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把实践育人课程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并增加思政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这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进步与转变将会大有裨益。

二、促进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

随着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目标的提出,高校必须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之间联系,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避免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对实践课程的建设以及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系统规划和长期建设,让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高校辅导员在制定实践育人项目时,可以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发挥自身同学生接触多、对学情信息把握全面的优势,定期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沟通,结合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方案的制定,进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制定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实,高校在改革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时,一定要细化责任、强化落实,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要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规划,制定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对此,高校要针对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具体目标,尽快建立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成效。例如,有的高校为了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就将志愿者活动、辩论赛、勤工俭学、社团社会活动等常规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志愿者活动育人、辩论赛育人、勤工俭学育人、社会公益活动育人目等多种实践育人载体,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四、制定生活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是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主观意识在生活的点滴中逐步认知的过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慢慢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社会范围越来越广泛,需要面对的事情和困惑也越来越多,成长的烦恼向他们迎面而来,因此思政实践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对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关注,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探讨,一起面对,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切身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成为具有时效性和富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课程。例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都可以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教育活动,如“寝室生活”这一简单的实践教育项目,就可以实现生活实践教育的多方向、多维度,积极创建服务性、体验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平台,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五、结语

总之,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密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育人实践中多创设一些生活化、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宗喜.社会实践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赵增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协同建构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出现倍增;鉴于此,国家将实践教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2012年,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的目标功能,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究竟以何种原则、方式、标准加以推进,促进实践育人的目标体系构建?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思政专业)为例,就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协同建构展开探讨,旨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界说及理论阐释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内涵

实践教学概念,最早源自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这一实用主义思想不但影响美国教育,也影响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1]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实践理论。对蕴含的“惯习”和“场域”分析发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创造出支持性的“场域”和培养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惯习”结论。[2]“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3],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解释逻辑、行为方式和解决方案。

(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实践教学,哲学、知识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情境学习[4]等均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实践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成为实践教学中的根本性指导,对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轻技”和“重术轻器”具有积极作用。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主张关注知识结构、学习者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探索与发现未知、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5]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交互,视知识为一种基于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情景活动。作为一种情境活动,社会实践不仅反思和审视传统教学,而且提出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实践教学策略。

二、传统思政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概况及问题

快速工业化中,工具理性强化与价值理性弱化成为思政专业人才市场供需脱节的关键性问题与矛盾症结所在。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统筹兼顾各学科专业内部差异性问题上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社会影响和认知度较高的自然科学,较多投入实践教学获得正常运转;而对于社会适用面广,实践基地选择存在适用的人文社会科学未获得应有重视。学科综合特性弱化专业性,思政专业尤其如此。事实上,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最终目标,也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建立的本源。应围绕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目标,在优质品牌化理念指导下拓展实践基地的规模和数量。[6]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制度化、教学实施与基地不健全、考评机制体系欠科学等问题,[7]旧的问题尚未破解新问题不断涌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实践教学与就业发展脱轨

实践教学缺位,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获得相应提升。在对某高校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在2011级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有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公共关系与实践、班主任工作技能、军事训练6门,2014级调整并增至7门。教育活动学分由2011级的23.12%,降低为2014级的14.78%,降低2.02个百分点。按照课程与教学环节相关强弱度,2014级培养方案调整为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计算机实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公益活动、创业创新实践。除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军事训练3门课程正常开展之外,其余课程实践教学几乎形同虚设。

(二)激励机制不足,职业倦怠增强

高校人事制度和工资绩效改革滞后,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严重阻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是高校“行政化”不仅未去反而加强,导致教学的中心地位遭到弱化;二是对教师更多地约束,缺乏科学激励示范与引导参与,强化“官方课程”,难从根本上增加实践教学权重。研究发现:缺乏激励机制,教师除部分自觉和职称晋级需要外,大部分难以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学。即便投入,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

(三)实践教学注水,缺乏专业师资

大学生就业多元取向,导致对教育实习重视不够。有人借自主实习之名通过熟人关系盖章敷衍了事,当然,大部分学生参与集中实习。可条件稍好的实习单位,出于教学质量、教学进度考虑教育实习变成见习。作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教育实习存在“注水”现象,其余实践教学便可想而知。事实上,实践教学与师资匹配、科学研究密切关联。调研还发现,某高校思政专业16位专职教师中仅5位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近乎纸上谈兵。办学30年,仅28篇教改文章。无不反映教学质量弱质。令人担忧。

(四)实践针对性差,目标不够明确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发展使命感。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和扩展学习空间,将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接轨。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相对欠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服务能力弱化,很少从就业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实施改革。另外,实践内容设计和环节安排浅层次、粗浅化。

三、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规律性与目的性

(一)规律性:实践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实践教学中,合规律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按照规律办事。体现在课程性质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建构逻辑。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上,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性。1.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在逻辑实践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无论办学层次、专业定位等宏观方面,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等微观方面,合理性建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推行实践化建设、系统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内涵化建设上深下功夫。”[8]既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的逻辑选择。2.尊重学科建设的逻辑规律和实践理性实践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4~7学期,要在学习公共平台课、学科平台课,甚至部分专业平台课基础上展开,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经验。思政专业的规范化建设,必须遵循专业建设规律,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科学路径。人才培养既要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又要在尊重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实践教学本质上是实践证实和理论求真的过程,倘若脱离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学科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3.符合人才培养的运行规律与实践逻辑加强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基地化、课程化建设,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真实、体悟真知,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观念转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创造性,亟需学校主动与政府、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协同建立实践基地。诸如借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学校、厂矿、企业以及乡村等载体,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借助社区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公益机构,建立社会活动基地。

(二)目的性:实践教学的底线思维与目标体系

合目的性是指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实践教学合目的性,内含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价值与目标的协同建构,目标体系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内在统一。第一,知识目标。实践教学不仅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丰富和发展理论,并促进知识生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再生。第二,能力目标。本质上,实践不仅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更在于通过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在教师带领下,将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磨砺自己。第三,认知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性解决。第四,价值目标。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将课堂教学转为课外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EQ”和“IQ”,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善恶标准。

四、深度推进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思政教育专业建设的生态位建构

作为一个开放性耗散系统,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以就业为目标、以发展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发展的底线思维实施生态位建构。第一,课程设置生态位。正确处理专业与非专业、基础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课程与课时的权重。第二,专业建设高势位。思政专业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具有明确政治方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理论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内化为实践动力和行动指南。第三,人才培养专业位,要具备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且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和管理。

(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与学分权重,强化教学过程参与和全程指导,以及实践成果转化。建立一个与政府、企业、学校、社会、个人“五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整体性育人。一方面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服务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组织管理,具有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注重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及规范性

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第一,教学安排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建构起互通的知识体系。诸如选修课中的调查研究、下乡支教、政策宣讲以及社会服务。第二,教学推进中,课程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逻辑性,确保实践教学持续性开展,满足不同年级实践需求。第三,教学规范,健全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明确权责与制度化规范管理,规避惯性思维和形式化实践。

(四)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

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脱离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行为,思政专业师范性特征,决定为中小学培养扎根基层的思想政治教师、思政工作的教育与实践者。选择定向性和专业性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定向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专业素养。

(五)注重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效果测量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第一,教学过程开放性监控。邀请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建立客观公正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二,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设计一个科学的评价表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进行自我成长测评,并将测评成绩计入成长档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最终走向成熟,实现监督者监管自身。第三,教学效果综合测评。监控内容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自评与互评、校内与校外、定性与定量等综合测评机制。

(六)强化教师主导与实践主体无缝对接

根据获取信息由感知到把握,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双向流动和反馈过程,需要积极注重实践教学的信息交换与解码过程统一,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无缝对接。一是强化教师对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能力。二是对学生实践行为实施能力建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角色与知识能力转化。三是把握实践教学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七)注重实践成果转化与实践产品开发

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业实践、就业择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推进课程资源空间整合与育人体系整体优化。一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运用科学化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与产品开发。二是将实践成果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否定之否定中,建构科学的知识生产链和产业生态链,以及知识再造价值链。三是在反复实验基础上,将成功的实践模式加以推广。

五、结语

未来议程中,实践教学需强化以下问题研究。第一,强化系统集成研究。诸如实践教学战略性、教学安排针对性、课程设置合理性、实践过程规范性、考核评估科学性等方面。第二,强化整体性研究。实践教学与国家战略、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结合,突出实践性、方向性、价值性和目标性科学建构。第三,强化“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成长发育型问题,实践教学究竟如何开展以提高实效性,依然期待学界同仁与师生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借鉴、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综合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3):11-16

[2]刘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48.[3]皮埃尔•布迪厄,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127-131.

[5]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7.

[6]吕丹,高鸣.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4):90-94.

[7]刘涛.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1):3-4.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批驳,而且也体现在“活教育”创立了全新的幼儿教育观,同时还强化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的教育理念,所有这些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育流派,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之一脉,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一、“活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批驳

活教育是“五四”以后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教育改革理论,它揭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挑战。

中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受封建主义和科举制的影响,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上。清末以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教育界又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但那种束缚儿童思想、压制儿童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死气沉沉的现象却有增无减。陈鹤琴意识到传统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进步的重大障碍,迫切需要改革,所以他从改造儿童教育着手,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从总体上说,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一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四是在教育方法上,针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活教育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

五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儿童只会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现象,活教育竭力主张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儿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变那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气沉沉的旧教育。

二、“活教育”创立了全新的幼儿教育观

活教育强化了现代儿童观,使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成为教育儿童的前提,为中国现代幼教事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在活教育实验中,陈鹤琴便确立了“儿童中心”、“一切为儿童”的原则。他认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做到在明了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施行“活教育”,反对儿童心理特点的成人化倾向。同时,他还指出,作为幼教工作者须有“爱满天下”的情怀,做到热爱与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不要仅视其为成人的财产或附属物,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性的人,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与价值。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也要把热爱与尊重儿童作为一个搞好教育的前提。

活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德育方法诸方面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主张。比如,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教人做人”,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在课程设置上.主张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做”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等等,都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的教育观。

活教育更为集中地反映了幼儿教师观。认为作为教师,要树立儿童本位的理念,须有对幼教工作的认识与决心,做到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儿童、教材和教师。尽管儿童是主体,但教师却是前提,这是因为须“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活教育无疑强化了师范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