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1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区域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卢振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理论前沿,2003,(22)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学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增速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据统计,我国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达23%以上,并在持续增长。而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实现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汽车产业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典型,是工业资源最密集、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之一,也是二战后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增长的领航。目前汽车的快速增长不仅威胁了环境,而且也威胁着汽车自身的发展。

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使汽车产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同时也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汽车产业成为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是如何在促进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处理好环境问题,使污染物排放更少、再循环更加彻底。

二、循环经济对汽车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1.降低成本。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即在汽车设计中遵循轻量化和节约化;在汽车制造的全过程中,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以减少汽车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2.塑造品牌。品牌是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有竞争力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具有世界级品牌。世界著名汽车厂商都十分重视循环经济涌起的“绿色浪潮”,即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清洁能源等。

3.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竞争力。在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汽车产业也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竞争力。

三、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以汽车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础,提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在原材料选择与加工、制造装配、使用与服务、产品报废与回收的各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在汽车寿命结束后最大限度地使汽车各零件重新回到使用的各阶段,再来作为产品新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在产品的使用期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因此,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其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本质特征是生态经济。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汽车产业生态学基础上并对其应用和实现。

2.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汽车生产与消费范式。推进汽车产业经济的目的,是把汽车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畴之内,从生态角度重塑汽车产业系统。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的原则。

3.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建立在汽车新技术之上。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前提的,离开技术创新不可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未来汽车行业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内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依靠的正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4.汽车产业循环经济需要政府支持和制度保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和制度创新。

四、结论与展望

综观对循环经济及汽车产业循环经济问题的分析,可知在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日益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今天,汽车产业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竞争力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主要通过环境友好设计、环境友好制造和环境友好管理来培育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协调机制研究。加强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协调机制研究,尤其是对汽车物理和商业生命周期的协调,基于汽车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两个周期进行整合研究。此外,基于循环经济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应该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

2.环境量化管理研究。

目前汽车产业环境成本计量、环境绩效评估还不能满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环境投入产出的准确分析,环境效益或生态效益难以科学量化判断,严重制约着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推进和汽车产业生态学学科发展。

3.汽车产业生态学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对我国而言,还需强化6方面的研究;即汽车产业生态学研究、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生态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汽车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环境投入的不平等问题研究、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竞争战略与产业循环经济关系研究等。为了对全球环境、资源,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汽车行业更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1]谢家平 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4):15~22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C8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借鉴 启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体系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日本、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立法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

循环经济思想源于西方,其后经过四十余年从实践到立法再到实践的发展,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完成了循环经济法体系的建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的国家。分析日本立法实践的主要过程是先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综合立法和单行立法,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并根据实践发展再将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扩展到其他特别领域。

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废物的企业责任。这与当时工业垃圾引起的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以及末端控制的环保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环保理念的更新,工业污染控制方式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发展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实际运用,1991年出台了《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这两部法律分别是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指导着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其他具体法律的制定。

为处理包装与容器废弃物,1995年、1998年日本分别颁布了《包装容器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法》和《家用电器回收法》。这两项立法很好地把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初步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立法和具体立法实践之后,随着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于2000年12月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这是整个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该法制定后,日本对《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都予以修订,以便体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新理念以及与《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相协调。此后又在建筑废物处理、食品回收、政府采购、及报废汽车处理等特别领域分别制定了《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及《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这样,由基本法、综合性法和特别领域的单行法构成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完成。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闭循环的理念。

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一)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为保持立法的稳定性,应当尽量利用已有的立法。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清洁生产法》,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应大力贯彻实施这部法律;现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有的关注经济利益甚于环境利益,有的还是以污染“末端控制”为基点,难以满足有效防控污染、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循环经济是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仅在生产环节进行法律调控是不够的。

目前循环经济立法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消费领域的规范,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减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合理消费对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最终处置方面的立法,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循环经济立法要有其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转贴于

(二)认识上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循环经济并非仅属于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误区二: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地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非仅限于资源经济学范畴,而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学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误区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要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误区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惩罚,难以根治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继续研发,开发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误区五: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它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应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重点领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同时,也要注重在农业、第三产业等其它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

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企业内部应实施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物料、能源的使用量,减排污染物,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产资源,体现“3R”原则。第二,在企业之间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和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是物和能量多级利用。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完全价格体系。

现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部分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修改、制订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循环经济的实施还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场成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通过完全价格体系的建立,利用税赋转移和补贴转移等手段,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孙文营.对循环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5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各项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越,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2003年我国GDP排名位于世界第七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当然,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经济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资源供应量短缺与资源消费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越来越激化,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之计。循环经济能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把所有物质和能源进行递次和回路循环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配置利用效率,形成“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程度。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是在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构建起来的,这种产业结构仅仅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没有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安全。我国相对复杂的混合型社会特征和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特征,使经济发展始终处在自然资源的巨量消耗之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社会,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则呈现出混合型社会的特征: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体系并存;与之相应的是仍旧主要依赖人畜力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使用无机能源的城市和城镇工业,以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产业这三种不同技术水平的经济体系并存。

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中主要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一、二次产业的比例之和近年来一直保持在经济总量的60%左右,而能源资源相对消耗量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05年刚刚超过40%的大关,相对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比重仍然低很多。因此,调整产业行业结构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2.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我国的经济发展仍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粗型为特征

有调查显示,每生产1美元价值的GDP,美国需消耗10575B.T.U(英国热量单位),法国为5998B.T.U,德国为5269B.T.U,日本则仅为3876B.T.U,而我国竟高达35764B.T.U,是日本单位耗能的近十倍。而且在各产业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现象仍有增无减,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发展循环经济战略

基于当前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状况极大的影响这循环经济的实施,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1.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者地区有能力完成的,国家在制定法律、确立制度和管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支持和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很多环境法,以及资源保护法等行政法规,有效的限制了破坏循环经济的事件发生,但当前,这个框架还不完善,一系列针对家电、汽车、水体、矿产等不同行业的专门法律还有待于制定,以便将资源的使用、保护、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等问题加以细化和明确化。

2.调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源产值率高的产业

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资源消耗量低、占用土地少、污染少,而且第三产业更易促进消费,改善国民消费结构。只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才可以从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架上降低资源的需求量,缓解环境压力,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推动第三产业,首先必须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自上而下地提高第三产业的地位、创造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其次,必须加快完善垄断业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加快第三产业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完善,加强监管,以确保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外,应建设和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扩展产业链等方式,将科技成果最快最有效地应用于其他产业,以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3.尽快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资源回收与再资源化产业和环保产业

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对于各类企业的废旧产品、生产垃圾,以及人们的生活垃圾和废旧物品,从管理体制上逐步形成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再资源化、分类处置的产业化体系。

当前我国环境产业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市场混乱,环境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融资难,缺乏标准、规范和有效监督管理,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寻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背景下,我国应加大环境产业的发展力度,及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带动各行业,以及全社会的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徐月凤 黄承武:浅析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经济,2003(3)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循环经济;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98―04

1.解读循环经济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的循环,这样造成大量的污染和废弃物就可能转化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实现最少开发利用、最大产出、最少污染和废弃物。从内涵来看,首先,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即在资源减量化优先为前提的资源最优利用。其次,循环经济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至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再次,循环经济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即人类社会既是环境资源的享用者,又是生态环境建设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为自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三条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1.1.1 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又称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方法,旨在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1.1.2 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1.1.3 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方法,旨在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到最小。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废物”的再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资源,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1.2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考察循环经济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可以认为,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递进和升华,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中。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效果,其核心规律是价值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含义其实已经内含于经济学的定义之中;循环经济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循环经济的研究趋势

1.3.1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延伸。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3R原则首先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生产定量产品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即减量化);其次,对于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产品,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来减少产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即再利用);再次,对生产过程中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次成为资源,加入到经济循环中(再循环)。最后,将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但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总之,提倡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实质上就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量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再资源化的最佳途径,所有这些原料和能量都能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1.3.2 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政策制度体系研究。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将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热点。政府和市场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在不同时期扮演主导角色。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靠制度,而市场推动循环经济主要靠利益,两者各有各的优势,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革新技术、改造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样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部分企业并不乐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种阶段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调动税务、补贴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这时就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下,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及研究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2.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这个概念是由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最先提出来的。按照经济学家科斯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

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循环经济制度框架的构建

制度是社会中单个人应遵循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它包括成文的、可辨识的、强制的和第三方执行的正式规则,也包括一些不成文的、默认的和自我实施的非正式规则。制度之所以重要,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控制工具,在于它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减少不确定性,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人们在由制度制约的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反过来改变世界。消除或弥补这种制度缺陷,才是社会走向和谐、经济增长走向循环的根本之道。而消除或弥补这种制度缺陷,必须期待于民主政治、法治政府、社会公众道德的全面重构与进步。建立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信息透明的社会制度,为所有国民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认为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目前无法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源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赖于制度创新,而制度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现在我国就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与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制度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是一次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构建新的赢利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使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达到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路径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来说制度建设应重于或先于技术设计,技术的选择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它们受制于形成主导世界观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都难以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为了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重跨越,必须突破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制度瓶颈。这是因为,首先,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制度可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度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最后,制度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

4.制度构建的经济模型分析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森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当然也包括对循环经济研究学者的启发。在这里,笔者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经济并不仅仅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特别是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忽视对其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研究,而更需要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为便于分析,这里以某个硫酸生产企业为对象,(图1)为硫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表示硫酸的供给曲线,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边际成本线,需求曲线由D表示。在价格为P1的时候达到供求均衡。由于硫酸企业生产硫酸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进人大气,从而具有负外部性,也就是说硫酸厂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除了自己支付的成本外,周围的居民还要为由于硫酸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健康危害支付一些成本,这两种成本之和才是硫酸企业的全部成本,也称之为社会成本。图1中的MSC表示边际社会成本。随着企业生产硫酸量的增加,社会成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递增,其服从边际成本递增原理。根据(图1)可知,从整个社会来说,最优产量应该是在Q1,而实际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产量Q2要大于Q1。因此,硫黄的均衡产量(市场量)大于社会的最适当量,这种无效率的原因在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在市场均衡时,消费者对硫酸的评价小于生产它的社会成本。可见,当存在负外部性时,从个体角度看,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等于私人成本,企业的产品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最优。但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说明实际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存在这生产或消费的过度,社会总福利水平下降,社会没有达到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采取税收制度来调控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则可以藉此消除负外部性。假设可以计算出社会成本,则政府在对有负外部性活动的企业征税时,可以征收与企业给他人造成的损失额相等的税额,这样就把负外部性内部化了,即把负外部性引起的外部成本转给了引起负外部性的企业,从而使得私人成本增加到等于社会成本。可以用图2来说明税收制度的作用。在征税之前,硫酸厂产量为Q3,当政府对企业征收额度为“T=MSC-MC”的二氧化硫税时,企业供给曲线向上平移了T个单位,供给曲线变成“S+T”,这时市场达到均衡点Q4。看见,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废弃物处置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处置成本具有重要角色。只要处置成本问题依然能使得企业的价格处于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就不会有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的积极性。

因此,有必要使得废弃物处置的费用高于再利用的费用来促使企业积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以此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收益率较高的社会活动,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个人收益率却不高。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应该使循环经济中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建立起了这样的制度,人们就会自觉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为。

总之,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人的利益及选择的结果。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就是一系列规则、规范等。如果人人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社会经济生活将陷入混乱和低效率。因此,完善的制度框架是有效控制资源配置不合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样也可以为促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所用。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抢抓发展循环经济机遇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2005,2.

[2]云虹.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J].财会研究,2007,7.

[3]王雍君,陈灵.循环经济论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循环经济研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同煤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电力、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五大产业为主导,建材、国际贸易、建筑和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综合性能源集团。根据2011年3月编制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同煤集团实施大转型战略部署,围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和光伏产业,以千万吨级煤矿为龙头、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以大项目为带动,形成煤-电-建、煤-电-化(气)、煤-电-铝、煤-电-硅等产业链,建设塔山、东周窑-马道头-潘家窑、朔南、白家沟和轩岗五大产值超百亿的循环经济园区。

按照同煤集团的部署,轩岗矿区目前的发展战略选择是坚持“做强轩煤,造福员工”总纲,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煤为主、适度多元的发展道路;科学规划现有煤炭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稳定产能,延长服务年限,做精做强本部,为实施战略转移提供掩护;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延伸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条,择机适度发展非煤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矿区战略性转型的重要步骤。

一、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优势与可能

从政策环境角度来看,轩岗矿区作为同煤集团“十二五”规划中的循环经济园区之一,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将得到莫大的支持。

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对煤炭资源的深度加工有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价值,提供资源优势。再者煤炭的伴生矿物,煤炭生产加工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具有完全的自主资源优势。

另外轩岗矿区采出原煤和洗选出的煤炭具有两重性。既可投放市场作为最终产品销售,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输送到下道工艺环节作原材料;与煤伴生的资源以及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次级资源也具有两重性,可以开发利用也可以废弃掉。这说明煤炭产业的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难以界定,这将为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提供了工艺上的可能和广阔的空间。技术是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原则和程序

生态产业链是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骨架,是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在构建矿区生态产业链时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以及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

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和关键。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主要指的是矿区系统发展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物流系统以及产业关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的调查与分析。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从内容上讲分为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从时间上讲,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分为长期发展目标、中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将决定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时间、规模和构建的内容,因此,它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环节。

矿区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的调查分析。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生物结构(人口、动植物、微生物等结构)、物理结构(气候、土壤、地理、地质等)、资源结构与特征(水、矿产资源结构与特征、能源等)等内容。同时还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的调查,包括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环境承载力、物种多样性、生态调节)等内容。社会经济调查包括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服务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文教水平、管理水平、运输网络和社会风尚等内容。

矿区物流系统调查与分析。矿区物流系统是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形成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物流系统。根据矿区生命周期的特点,其各阶段物流系统也不尽相同。一般煤炭矿区生产物流可分为煤炭及下游产品、煤炭生产形成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炭开采同时采出的伴生矿物利用以及煤炭产品的深加工等系统。

矿区产业关联调查与分析。矿区产业关联主要指“各成员”与主导矿业的关联,其关联有前向、后向和环向关联。对于矿区来讲,由于受宏观管理体制和所能支配管理资源影响,矿区产业后向关联度和环向关联度弱,前向关联度最强,这是目前普遍现象。由于前向关联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对于环向关联来讲,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造成大量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严重污染。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环向关联度也应很高。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模式采取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矿区生态产业链(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矿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延伸。矿区中的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通过开采后,可以形成多条纵向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纵向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种:煤炭-电力-市场;煤炭-电力-电解铝-市场;煤炭-气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建材-市场;煤炭-液化(煤变油)-化工-市场等等。

横向环向拓展产业链。在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完全孤立的单一产业链是不存在的。矿区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链状产业链,可横向环向拓展多条产业链。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煤炭矿区可在链状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等多条横向环向拓展的共生产业链。

三、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根据轩岗矿区生态背景的调查,结合轩岗矿区目前产业的基础以及周边市场环境的分析,对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

根据矿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轩岗矿区循环经济产业构架中,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炭-电力-市场;煤炭-建材-市场。未来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几条纵向的产业链,如煤炭-液化(煤变油) -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等。横向环向拓展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另外在原有横向产业链中又有相应的产业链衔接,如: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电厂-热电;煤矸石、灰渣-建材厂-建材产品-电厂-热电,围绕热电厂,实现了矿井水和煤矸石、灰渣等固体排放物合理高效循环利用。

四、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与传统煤炭生产方式相比,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园区的构建主要达到四个层次的提升和努力:一是区域经济科技层次高,相关项目需争取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产业链条完整;二是资源回收率高,力争达到85%以上;三是变废为宝,煤矿伴生资源和各个产业的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四是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把传统开发模式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企业开发的重点进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最终目标是通过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因此,轩岗矿区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跨越传统的煤矿设计和生产模式,全面考虑煤炭、洗选、发电、建材的能源生产主线和土地复垦、矿井水利用的资源开发副线,尽快交织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

(一)纵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的主导产业还是煤炭开采,因此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是以煤为主,加强煤炭开采的技术设备支持,着重于煤炭的深加工,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电联营,热电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煤矸石、煤泥的消化利用,也为我国电力需求市场提供了更多的电力供应,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轩岗矿区电厂的建立和规划是循环经济发展着重考虑的关键产业。另外,目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已经逐步入正轨,并有了相应的煤炭企业煤化工产业示范案例。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酌情考虑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因地制宜,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降低污染和能源浪费。

(二)横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横向产业链的构建是基于煤炭开采和深加工利用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废水以及伴生矿物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横向产业链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污水的处理,煤矸石、煤泥以及电厂灰渣的处理,伴生矿物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这些角度衍生出来的产业主要是建材产业,通过变废为宝,带动轩岗矿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综上所述,轩岗矿区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四大产业: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建材以及两项资源处理:矿区污水处理和煤矸石、煤泥、灰渣的综合利用。这些产业的建立和规划需要在轩岗矿区原有的基础上,考虑轩岗矿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背景以及周边市场环境,当然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五、结语

鉴于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资源深度加工产品市场的发展,煤炭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并且逐步发展到由价值链延伸到产业链,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因此,轩岗矿区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发展煤和非煤产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矿区的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帅,安栋,等.基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0(8):11-14.

[3]田富军,杨昌明,等.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1):66-67.

[4]席旭东,宋华岭.矿区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与特性探析[J].中国矿业,2009(6):53-56.

[5]战彦领,周敏.国内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与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