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行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行心得体会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1

来到XX分公司我感到很开心,这段时间收获很多,作为新人,我在简单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计调人员既要具有正常作业的常规手段,还要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新动态、新信息,以提高作业水平,肯下工夫学习新的工作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以求更高、更快、更准、更强。如要熟练掌握宾馆饭店上下浮动的价位;海陆空价格的调整,航班的变化;本地新景点,新线路的情况,不能靠“听人家说”,也不能只靠电话问,应注重实地考察。只有掌握详细,准确的一手材料,才能沉着应战,对答如流,保证作业迅速流畅。

在旅游这个行业中,社与社之间的竞争、人与人竞争是非常之大的。在旅行社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中,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你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和接人待物,以及对旅行社顾客的耐心以及责任心。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你的专业知识多么多么好,而是社会交际能力。当然,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基础条件,而且良好的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对一个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大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性格上都是外向活泼的,旅行社业也特别偏爱和欢迎这类人的加入。然而要想在这个行业混好,混出名堂,那就要取决于你的EQ,也就是社会交往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危机状况的反应能力等等的高低了。

这次的实习工作使我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现在社会上各个企业聘用人才时处处讲究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这些经验能对我毕业后初步踏入社会作铺垫。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学识和经验的欠缺,真是那句老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感谢学校,感谢XX,我会更加努力的!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2

1 临床资料 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经心电图证实存在心律失常患者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43~77岁。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脑MRI证实,

2 护理 

2.1 一般护理 脑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病室保持安静,减少探视,给予吸氧吸入。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注意多食粗纤维食物及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心衰患者取半坐卧位,极度呼吸困难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嘱患者禁烟戒酒。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以及有无出血倾向,心电监护者应严密观察心电示波情况,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及时掌握心律失常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备好急救药品、器械,以备抢救时应用。

2.3 心理护理 患者得病后心情烦躁,恐惧,担心会遗留残疾,连累家人,加上部分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后可能会出现胸闷、气喘,此时患者更需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及时而耐心的心理疏导及安慰。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告诉患者稳定、乐观的情绪对预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用药护理:

2.4.1 脑梗死合并室早或快速房颤的患者需要用胺碘酮静脉泵入,应用胺碘酮的注意事项:①静脉注射时要询问过敏史,并进行心电监护,静脉给药时要严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痛,一旦出现发红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并给予对症处理。②胺碘酮应用时不能和其他任何药物共用一条静脉通路,易发生混浊,故必须专用一条静脉通路。③长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时,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等。

2.4.2 溶栓药物的应用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有无瘀斑、黏膜有无出血、牙龈是否出血、大小便色泽,以及有无咯血,询问患者拔针后是否不易止血, 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尿激酶是溶栓的首选药物,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剂量要准确,做到现用现配。

2.4.3 抗凝药物的应用 应用华法林时要严密监测INR值,要向患者耐心解释华法林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及擅自停药的不良后果,以取得患者与家属的配合。

2.5 并发症护理 给患者讲解预防压疮的重要性,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更换时避免拖、拉、拽、推,翻身后用25%的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要用气圈垫或海绵垫衬托,有条件者可应用气垫床。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无碎屑,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其次,要预防肺部、口腔及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加强翻身、叩背,增强肺功能。

2.6 康复护理 伴有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一般较弱,如果病情不稳定就急于进行康复锻炼,往往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危险发生。但如果心律失常控制稳定,就应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以免丧失康复时机,致使机体失去功能。

3 讨论 

脑血管病患者常同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两种疾病共同具有危害性,通过对41例脑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在临床护理此类患者中,抢救患者要及时,病情观察要仔细,护理患者要周到。通过我们的护理措施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胺碘酮;心衰;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58-01

0引言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及时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室性心律失常指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速)、室性早搏(早搏)、心室颤动(室颤)等,不仅是造成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是引起非心脏疾病患者猝死的主因之一。目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并未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综合内科2009年1月-2012月收治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36 例,其中男 14 例,女 22 例,年龄为 60-90 岁,平均年龄为 65 岁。病种分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0例,扩张性心肌病 8 例。心电图均表现出频发( 或) 和多源性室性早搏,其中8 例检查出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1.2胺碘酮治疗方法

选取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采用输液泵以200mg胺碘酮加入5%葡萄糖稀释 20ml 中,按 120mg/h 静脉慢注射共 10min,随后以150mg 加入 5%葡萄糖250ml( 按 625ug/min) 持续静脉缓慢滴注,共4h。给药期间持续心电图监护,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及给药4h 的心律失常、收缩期血压舒张压。

1.4病情观察

(1)心律: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做好急救处理。频发性室性早搏( >5 次/min) 或室性早搏是二联律; 连续出现2 个及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落在前一搏动的 T 波之上; 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2)心率:当心音、脉搏消失≥1min,心率 160 次/min 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出相应处理。(3)血压:如患者血压 < 80mm Hg( 1mm Hg = 0. 133kPa) 、脉压

2结果

给药后观察患者心率下降( 平均下降 30 次/min 左右,平均心率为 90次/min) ,血压略有下降,呼吸有急促渐变缓和( 波动范围为 18 -26 次/min) ,意识逐渐恢复,保持清醒,心电监护记录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或) 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消失。

3胺碘酮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胺碘酮可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行性室速、不伴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 QRS波心动过速。特别对于严重心功能受损者,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经证明胺碘酮在急救治疗中作用优于利多卡因,在用于持续室速和室颤的时候有改善电转复的效果。在室速或室颤造成心脏骤停是,经常规心肺复苏、应用肾上腺素和电复律无效果的患者,可在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首选静脉注射胺碘酮,剂量可为 300mg 稀释后 10min 静脉注射完毕,然后再次电复律,效果更佳。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可口服胺碘酮,但剂量不宜过分应用小剂量,一般持续口服 200 -300mg/d,最大安全剂量可达 400mg / d。具体用量因个人差异而有所区别。

4护理

(1)电击除颤,一旦从心电示波仪上发现室颤波型,患者出现意识改变时,护士必须争分夺秒的为病人进行电击除颤,本组一例阿斯综合征发作,心电示波室颤和二例心动过速患者,就是由于即时发现进行除颤,赢得了抢救时机,挽救了生命。(2) 按医嘱迅速准确的用药,在紧张的抢救中,要求用药准确,操作熟练。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确认后执行,要求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全神贯注,防止差错的发生。(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冠心病、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阿斯综合征的同时,往往呼吸心跳亦停止。一旦发现,护士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进行心肺复苏抢救。(4)心理护理,由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胸痛、心悸等不适。常给病人带来频死感觉,又因收住监护室,环境生疏,抢救仪器多。更增加了患者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此种心理状态可加重心律失常发作,促使心肌缺血和坏死。所以我们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心理负担。我们利用治疗和护理之机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有目的的安慰鼓励患者,主动关心患者的饮食、生活等问题,为患者解决我们力所能及的困难。以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充满热情和爱心的服务,使患者建立对我们的信赖感,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与护理,使疾病早日康复。

5结语

心律失常,特别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和精心护理,千万不能在病人病情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撤离心电监护,要预见性发现问题,预测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至成立冠心病监护室以来,加强了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观察护理,将早期心律失常患者住进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护,尽早发现心律失常性质,详细观察,仔细分析心电图变化,及时抢救、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华伟,陈新.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是面临的迫切任务[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2(1)

[2]李淑荣,何振山,郑玲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

[3]王蓓,施雁.心肌梗塞临床护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14-01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常可导致猝死[1]。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重视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信号, 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以降低死亡率。现将我科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22 例AMI 患者均符合AMI 诊断标准,剔除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及接受溶栓者,列入统计患者89 例,男62 例,女27 例,年龄59~83岁。心肌梗死部位:前壁38 例,前间壁24例,下壁20 例,其他部位7 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治疗效果:治愈及好转84 例,死亡5 例,病死率6 %。

2护理

2.1合理安置患者

接诊后,简要询问病史,查体,做18导心电图,高度怀疑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立即通知值班人员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并入急诊ICU, 给予专人护理。

2.2心理护理

稳定患者情绪,做好心理安慰[2]。AMI患者易因发病突然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对于这类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解释工作,使患者有安全感。

2.3心电监护

选用带除颤器的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电极片应避开心脏听诊区,心电图胸前导联的位置以及电除颤部位。当发生频发、多源、多型、成对、连发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3]。护士要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迅速报告, 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4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连续心电监护的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临床表现,每15分钟监测1次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神志、呼吸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 预防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2.5掌握用药方法,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通畅,一条通道常规用药,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速度均衡,不宜过快,边推注药物边观察心律变化,用微量泵泵入维持药物用量。

2.5.1利多卡因的应用严格掌握剂量浓度,用量过大时出现一过性头昏、视觉障碍、运动失调;若滴速过快,出现嗜睡、谵语等意识改变甚至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滴速过慢则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本组在用药过程中有头昏头痛3 例,视力模糊2 例,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利多卡因首剂量为50 mg+20 ml 生理盐水,5 min静注,每隔5~10分钟重复,但30 min内总量不超过400 mg,以1~2 mg/ min 静滴维持用量。

2.5.2胺碘酮的应用静注时严格掌握速度,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变化,特别QT 间期变化。首次用量150 mg +生理盐水20 ml 静注,以10 min为宜,心律转复后用胺碘酮1 mg/ min 持续泵入6 h,再以0.15 mg/ min 泵入,48~72 h维持药物浓度。静注过快易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AVB) 。超量可导致Q-T 延长,甚至心搏骤停危险。本组在用药过程中有2 例出现低血压(60~63/42~45 mmHg),用去甲肾上腺素1 mg + 5%葡萄糖溶液250 ml 静滴,45 min后血压稳定在90~100/ 55~60 mmHg;2例Ⅰ度AVB、3 例窦性心动过缓(50~55 次/ min),减慢滴速后恢复。口服用药时,见病人服药到口方可离去,饭后服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3体会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75%~95%, 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6 min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抢救过程中,心电监护是关键,急诊护士要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 熟练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及用药特点,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确保仪器处于完好状态, 同时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住CCU或ICU,严密监测心电变化,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桂杰,李群.老年冠心病多源性室性早搏心电监护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9) :20-21.

[2]席菊红.心衰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3.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5

【摘要】社会化机制在其他行业的营销公关活动中早有类似应用,在国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实践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对这一机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空间亦抱持乐观心态,并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其内在原理,包括动因、价值、参与者、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关系路径演变及其现实定位这几个关键问题,以使旅游城市营销者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好其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行为。

关键词 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社会化机制

目前国际市场上运用社交媒体最成功的旅游地营销当属澳大利亚,其昆士兰州继提出“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创意之后再度发起一波极具话题性的旅游推广活动,此次面向的是全球所有企业,参与方法也很简单:只需上传一段60秒视频,阐明“为何你的公司是最棒的?以及为什么你觉得昆士兰是最好的旅游目的地?”完成后提交到活动网址即可,获胜者将获得价值100万澳元的个性化深度旅游体验,由此大大激发了网友的原创热情,而UGC产生的内容也使澳洲目的地形象实现多级传播。这个活动看似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内容设计,网友参与的形式也很容易,旅游地营销者需要做的仅仅是引出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平台,余下的就是期待网友主动喊出“昆士兰是最佳旅游目的地”并说明理由,这种“普通人的代言”自然显著提升了旅游地形象的可信任程度,其创意背后所透视出的社会化思维对我国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不无启示。其实这种社会化协作和分享机制在其他行业的营销公关活动中早有类似应用,在国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实践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对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空间亦抱持乐观心态,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社会化的内在原理,包括动因、价值、参与主体、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传播关系路径演变及其现实定位等关键问题,以推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活动发挥更大价值。

一、社会化机制的产生动因及价值分析

Facebook新闻发言人吉利安·卡罗尔认为,旅游业的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旅游天生就具有社交性,游客需要向朋友咨询目的地景点、住宿及美食等各项消费选择并与之分享旅游体验,无论直接互动还是数据挖掘所获得的客户信息都为旅游城市营销提供了改善其城市品牌形象的契机。从一个较深的层面进行剖析,就会发现社会化机制其实反映出一种新的以“人”为核心的旅游媒介生态正在形成,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群体中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个人需求(含创作和分享)的日益高涨。作为旅游城市形象传播最常用的新媒体类型,旅游社区、网络视频、微博、微信其实都着眼于对“人”的理解,旨在实现对旅游者时间碎片的掌控,需要明白的一点是:社会化绝非终点,在未来它一定还会被某种新的媒介形态所取代,但借助其先打造出一个旅游者互助的平台,再设法推动这些旅游者围绕城市品牌主题深入互动,最后其实是旅游者发言真正铸就了城市品牌形象,这才是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动机所在和运作机制。作为有共同体验的、有意义的关系链旅游社区,其存在目的不仅在于记录和更在于互动、分享及黏性,但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取向并非为了建立关系网,而是基于关系网充分激发用户智慧来建构特定旅游城市形象。

笔者分析借鉴国内外诸多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后发现,有关旅游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媒体运用应高度重视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建议遵循“联系一互动一影响一社交化”这一清晰的传播路径,就像类似TripAdvisor的业务模式那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其Facebook朋友圈资源整合到自己的旅游体验当中,调查发现这种整合能使其用户黏性显著提升20%,表明“来自社交好友的意见比价格更有影响力”。2013年澳旅局也推出世界首款整合Coogle Maps和Facebook的应用——“友”赏澳洲,通过整合facebook朋友圈功能,把朋友去过的澳洲旅游地整合形成每个用户基于其朋友关系的澳洲地图,图上标签代表每个朋友去过的城市和目的地轨迹,还有当地餐厅、酒店及朋友评论和推荐,由此把朋友间信任转化为对目的地的向往和信任,最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旅游计划工具,有效激发了粉丝用户的澳洲旅游动机。Neurofocus调研机构在测试一个30秒视频在多个媒介平台播出情况后发现,新媒体传播借助社会化机制确实可以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最多共鸣,从而为传播平台带来更高的用户黏性。有调查报告显示,一个旅游者平均拥有309个Facebook好友,从影响力层面讲好友意见要比广告信息大5倍,这意味着内容很“赞”的旅游城市社交主页也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媒体”,其触及到的用户要比那些依赖付费媒体的用户数量多得多,这是因为社会化能够使对有价值内容的关注度随被“赞”频次增加而呈现倍增效应。

二、社会化主体——“Alpha”旅游者与“相关人群”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造就了“Alpha”消费者,这是一个赋予产品意义、积极体验产品并乐于向他人推荐产品的新型消费群体,相关概念是由娱乐经济学家Michael Wolf在1999年提出的。旅游业中的“Alpha”人群特征比其他行业更加明显,因为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旅游者日益依赖网民分享的旅游体验来决定其旅游消费决策,包括到哪里旅游、看哪些景点、去哪里吃饭以及到哪里住宿等,由此表明通过营造旅游社区氛围吸引旅游者互动,绝对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身处低诚信消费环境的中国旅游者更习惯于依赖各类旅游品牌,并视这些品牌及其相关评论以及好友推荐为其个人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有74%的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和独特性支付更多,有48%的消费者相信网络视频并且很容易被说服而冲动消费。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对社交关系的定义过于简单,其实关系并不只是技术的一个功能或衍生物,追求朋友、粉丝及关注者也不能直接等同于用户价值。线上互联的旅游者特别强调不断投身于各自所定义的兴趣图谱,并实时分享共同的旅游城市偏好及其旅游体验,此时的关系价值就体现在对彼此信任的旅游体验分享的评估指标表现上,因此,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旅游者往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兴趣一目的”式路径,而是更易于被其他旅游者的观点、经历及决策所共同影响。

在新媒体传播出现社会化机制以前,旅游城市形象只能停留在旅游者的个体记忆之中,而社会化使得传播不再仅仅针对目标旅游者,而是开始关注更大范围内的“相关人群”,其核心价值就体现在使旅游者进行消费决策时易于得到其“相关人群”的推荐,同时激发他们在线分享对旅游城市形象的个人观点甚至自愿代言该城市品牌,从而使旅游城市形象能够更广泛地留存在旅游者互动之中。为此笔者通过在线亲身体验总结出旅游者消费决策是如何被网络“相关人群”口碑所影响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是好友精彩评论引发潜在旅游者观看旅游城市网络视频,对视频内容初步分析后给出评论并与好友反复互动,对内容细节进一步分析后再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更多朋友分享,然后去视频网站搜索更多相关视频并看到很多网友评论,当发现自己和大部分人看法一致时随即产生“群体归属感”,进而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更多旅游城市相关资讯并由此激发购买欲,当身处购买情境时最终促成消费。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以更动态性的观点来看待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也要对传播所依托的社交关系作出更加宽泛的界定,以推动更多人、更多组织之间进行更有意义的观点分享和行为交互。

三、以社会化思维激活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共生

社会化思维要求城市品牌不能再停留在“怎样让城市曝光”的单向传播上,而是要思考“怎样激活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因此,为了更大程度激发旅游者共鸣,旅游城市营销者应善于从电影、社会事件中捕捉时代性议题以持续创造“旅游者——城市品牌”故事,并引导旅游者围绕城市品牌主题在线互动。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在城市形象传播视野上要尽可能宽泛,而不要像城市营销那样单纯聚焦在明确的旅游消费需求点上,应着重考察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发现还未被满足的相关非消费性需求并积极介入之,借此与旅游者建立起互动并为日后的潜在购买培养城市品牌偏好,这一自然而然的前期铺垫充分体现出城市品牌对旅游者需求的细致洞察。那么,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来激发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建立共生关系?笔者以为,旅游城市营销者应紧密围绕其城市形象定位,基于社会化思维设计出易于激发旅游者参与的线上活动,以使其增值成一个个与目标旅游者直接沟通的关系接触点,再将其转化成一系列便于旅游者展示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协作岗位,由此可将目标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形象从“认知”层面提升到“参与”甚至“构建”层面,而旅游城市也因此收获了构成其品牌忠诚的两个最核心要素——认同感与归属感。

由此表明,社会化思维就是决定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旅游营销实践中往往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个体性的独立创作,城市品牌主动推出一个开放式构建平台,邀请目标旅游者集思广益,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可以举办以展现城市品牌形象为目的的旅游者DIY城市旅游路线活动,另一类是群体性的社会协作,笔者建议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不妨借鉴“宜家搬家秀”的创意思维,可以设计推出一个富含各类城市品牌元素的在线游戏,并在网上游戏高手选拔公告,通过提供各种游戏角色来吸引目标旅游者踊跃参与。社会化其实就是信息互动及分享,这也意味着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所有社会化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便于旅游者获取和利用城市旅游信息,为此旅游城市营销者必须理解如何以社会化思维来统领新媒体运作并整合新旧媒体,使之无缝融入整个旅游城市形象传播组合战略当中。

四、社会化传播的关系路径演变

旅游者与旅游城市品牌的互动渠道及方式在不断变化,“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传统生意经早已深人人心,而新媒体传播基于社会化思维在网络空间里能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根据斯科特·斯特莱登的理解,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带来的最大创新就在于与客户真正建立起长期互动,这种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极为相似,同样包括熟悉、了解、关心等,将其拓展到旅游城市形象传播领域就是——将简单的私人关系变成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复杂的公开关系。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通常表现为熟人“圈子”内人际关系友善而互助,但对“圈子”外的人却没那么热情,伴随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这种封闭式“关系圈”会逐渐走向开放式“关系链”,社会性组织力量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陌生人基于互联网很容易建立起“弱联系”关系链。中国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选择总是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但同时又缺乏品牌忠诚,而社会化机制可以促使中国传统的“强联系”关系型文化转变为更易于快速建立及拓展的“弱联系”关系型文化,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换一种思路,可以尝试放弃以往从“强联系”到建立品牌忠诚度的直线传播模式,转向从建立“弱联系”开始再逐步形成品牌认同乃至忠诚的曲线传播模式。

通过接触传统广告建立起来的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关系是“硬”性的,只有通过实地旅游体验才能建立真正的“软”性关系,而社会化就是一个使一大群彼此陌生的旅游者先建立起“弱联系”再通过频繁互动转化为“强联系”的传播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旅游城市品牌实现“旅游者代言”。由此可见,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引入社会化机制更多是想在留住老客户上发挥作用,其衍生品才是借助老客户口碑传播获得新客户,其互动性传播优势使城市品牌能直接而迅速地获得目标旅游者声音,而旅游城市营销者对此要做的就是快速反应,力求以正面声音压倒负面声音。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主动加入旅游者对话,并尽可能丰富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城市品牌之间弱联系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或微信可以在新年之际为用户提供多种有趣的视频贺卡生成工具,其中可富含其城市各类标志性旅游元素,以使目标旅游者之间的在线问候成为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

五、社会化机制的现实定位

面对旅游者不断产生的新需求,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应始终着眼于为“他们”创造意义和价值,其关键价值并不体现在任何新功能或新应用上,而是如何使他们的在线社交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从本质上讲,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体现出来的是旅游者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变化,由此也决定了它更应是一项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战役,那些把它放在战略高度去重视和运用的旅游城市都已借此积累起较强的社交品牌资产。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已日渐清晰,但对广告功能的过度强调致使其忽略了其他更有价值的互动及分享特质,而社会化机制对传统的城市营销传播所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改变了城市品牌一旅游者之间及旅游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新媒体传播有可能成为旅游城市在实地旅游以外能让旅游者参与城市品牌体验的最大契机,调查表明,新媒体传播基于社会化机制在帮助组织实现各类商业目标中的作用依次为:塑造品牌、构建社区、客户服务、声誉和危机管理等,其中有超过70%选择的是“塑造品牌”。

然而,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依靠社会化机制,是否一定就能构建起社交媒体所具备的用户黏性还有待考量,毕竟旅游属于一个相对短暂、消费频次不高的体验性产品类型,因此,期冀依靠旅游去建立起长期性社交关系的想法明显不太靠谱,但反过来依靠社交关系去刺激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UCC互动还是非常现实的。实证结果表明,借助于社交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受众定位精准度可高达90%,而完胜于平均精准度仅为35%的一般性新媒体,表明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借助社会化机制可以深入挖掘客户细微需求,从而使城市旅游体验分享更有针对性,客户关系也不再仅仅是旅游者在旅游城市停留期间而是会在持续互动中,旅游城市也凭借这种随时陪伴旅游者的关系价值构筑起其城市品牌竞争优势。

结语

“一人说不如众人说,自己说不如他人说”,所谓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化机制对群体智慧的高度依赖与新媒体传播的用户主导性非常契合,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新媒体传播所独有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必然产物。结合社会化的内在优势及城市形象的多维度特点,并基于构建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品牌信任这一考虑,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应更多侧重于发挥在线互动、客户服务、市场监测等功能而非广告展示功能,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化的题中要义就是——将传统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城市品牌“硬”基因变得更加“接地气”。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也是危害中老年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在明显提高,心律失常为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效果,我院对此类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2±1.5)岁,男性41例,女性27例,发病时间为2~6h,平均发病时间为(3.7±0.4)h,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心脏彩超与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高血脂47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灶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选拔心内科护理经验丰富、素质较高护士为循证护理组员,本科室护士长为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学习,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等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2.2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根据本组患者具体情况,参照循证护理参考文献,在确定其高效、安全、可靠后,针对每一位患者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指定责任护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循证护理过程,为患者提供优质循证护理服务。

1.2.3实施循证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心律失常,重点监测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持续监测至心肌梗死后2w,观察患者症状,若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头昏等症状,提示心律失常先兆,积极报告主治医生,采取急救措施;②心理护理:迅速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好感,合理运用交流技巧,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强调良好心态对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性,指导其家属增加对患者的关爱,同时出示以往治愈病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③心律失常预防[3]:安置患者于单独病房,严格限制一次性探视人数及探视频率,室内通风、光线良好,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55%左右,适时播放轻音乐,为患者营造安静、温馨、明亮的病房缓解,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对失眠严重者给予镇静药物助眠,胸痛明显者给予止痛药治疗;④生活指导;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食谱,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为主,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食。 坚持运动,以活动量最小的散步为主,心绞痛明显或出现心力衰竭患者绝对静卧,禁止活动。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心功能共分为Ⅳ级,有心脏病但不影响正常劳动,劳动后无任何症状为心功能Ⅰ级;有心脏疾病,活动轻微受限,劳动后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时无症状为心功能Ⅱ级;有心脏病,活动严重受限,轻微活动即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Ⅲ级;有心脏病,不能从事任何活动,休息时即存在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4级。由专门负责人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后心律失常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其占各组总例数百分比。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对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效果等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3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基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护理组心功能Ⅰ级、Ⅲ级、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70.59%,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病症,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我危害中老年患者健康与生命的最常见病症之一[4]。急性心肌梗死后极易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在发病后24h内,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高发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后1~2w,其病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全身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代谢产物聚集,出现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均为引发心律失常原因,坏死心肌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增高,缺血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故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溶栓治疗后,恢复心肌供血,又极易因再灌注引发心律失常,故在心肌梗死后1~2w也为心律失常高发期,且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5]。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需给予系统、科学、高兴、安全的护理方法。

循证护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分程序、与治疗同步的高效护理过程。本研究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组长及组员,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与循证护理相关知识与操作培训,经严格考核合格后上岗,由组长带领组员研究本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结合参考文献,斟酌其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后,制定本组循证护理方案,于临床实施。首先对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心律失常,发现先兆症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采取急救措施配合急救,其次为疏导患者心理,使患者以正常心态,积极态度接受治疗与护理,避免一切心律失常诱因,从环境创造、人为控制等方面干预,对患者生活进行健康指导,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危害因素,同时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实施循证护理后,护理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

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汀兰,赵宇芳.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5-236.

[2]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152.

[3]邵学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31):6867-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