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一日生活;渗透;德育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幼儿道德教育中,为幼儿园道德教育提供了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去发现、探索、实践和研究。
一、在各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各种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幼儿德育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节日丰富的教育资源,适时利用节日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走进生活化的学习。如,劳动节,组织孩子慰问身边的环保工人,感受叔叔阿姨劳动的辛苦和慰问小区保安辛勤的工作;在中秋节的时候开展《赏灯》让幼儿为父母制作礼物,并为父母端茶、拿食物。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2.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取得胜利的道理;在玩跳绳、呼啦圈、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从而遵守游戏规则;在自由活动时,有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让幼儿逐渐领会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游戏不仅给幼儿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所以游戏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3.利用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根据每月的主题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如,《我爱家乡》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从身边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真实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常规教育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如:幼儿自己进餐、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得灵巧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安全生产; 家庭; 企业; 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79-02
安全生产一直被定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得失,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是职工生命健康的保障。近年来的企业安全事故的频发,使安全的警钟在每一位职工、企业家、政府官员的心中敲响,重视安全生产,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这一关不出差错,才能保证家庭、企业、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品质和拓宽企业发展之路。
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因其既关系到企业发展,也涉及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安全生产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从家庭、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1家庭方面
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人们大多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此来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进而用以供养家庭,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产生,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很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第二代群体,他们所要负担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四个父母,更有甚者是六个,还有自己的子女,也许随着一家主要经济来源支撑的倒塌,这个家庭也将陷入一片混沌,给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的打击,不仅是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
因此,在企业发展中注重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仅仅是对职工本身生命财产的重视,更是对一个家庭的维护和看重,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切实做好企业与员工双方对安全生产措施的执行,提升安全生产措施的实施效果,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保证家庭的和和美美,天伦之乐的场面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也只有在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下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保证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员工,促使各项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2 企业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有企业就为了利益丢掉了安全,使企业在面临安全生产事故的时候,损失巨大,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的表现,是企业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企业管理理念的体现。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有利于减少企业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的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稳定和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而近年来我国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不仅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环境带来破坏,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要关注企业安全生产,考虑到企业员工和国家的利益,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和谐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企业因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利益损失。同时,安全生产也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安全生产不达标,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国际化之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安全生产时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 社会方面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对从事各种工作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安全保护,是我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利于调节企业内部关系,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环境,减少和避免因生产安全问题而引发的劳动纠纷,和因职业病等引起的劳动关系激化事件的发生,以至于成为最终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进行,家庭子女数越来越少,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生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人们对职业病和伤亡事故越来越敏感,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显而易见。
因此,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安全生产,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我国国家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以致力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好口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
古语有云“患积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根源,还在于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安全意识欠缺,安全生产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出现在各级单位和企业的大小会议上,安全生产成为各级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应当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防范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的创伤可以弥补,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修复,可对家庭的打击却是永不磨灭的伤口。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使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使安全生产的安全意识深入人们的脑海,时刻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增强人们关于安全的责任心,克服其侥幸的心理,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吸取各种安全事故的教训,增强对安全知识的认识,时刻保持“安全”二字的警钟长鸣。
4 结论
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利益,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在企业的发展中微也足道,重视安全生产,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基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慕向斌.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效能[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
[2]傅贵,王祥尧,吉洪文,邵难.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全文化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4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处处抓
根据党和国家教委的教育方针,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德育工作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特点,重视丰富和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以此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须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风、校标、校歌、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加大对德育软件硬设施的投入,安装校园有线电视网,各教室配备电视机,设置宣传窗、黑板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努力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少年儿童天真浪漫,精力充沛,他们的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尽相同。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到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适合在小学生中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多:如小饲养、小种植、小菜园、小手工、标本采集、航模制作、摄影、集邮、绘画等,还可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报告会,乃至各类花展、画展、科技制作展或舞蹈比赛、风筝比赛、航模比赛等。健康向上的艺术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使他们得到宣传教育和熏陶感染,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常常抓
从完善的德育途径来说,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当然不容忽视,班主任作少先队活动等也十分重要,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植树种花、检修桌荷、修补图书、清扫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把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细细抓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应力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a.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贡献
近几年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在依靠农业增产难以实现农民增收的形势下,纷纷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就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改革开放后在全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的研究旨在从农民收入来源视角,探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考察农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民收入来源及结构的变化特征
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农民收入在来源上可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其中,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即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由于农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因而本文选用此指标来反映农民收入状况,并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衡量其总体水平。
1.农民收入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4.0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81.64元,增长了近30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城市改革的推进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加上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逐步上升, 图1表明了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纯收入的来源构成变化情况。1985年,全省农业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9.41元和145.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和38%,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收入的增长,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7年,非农业收入及其份额首次超过农业收入,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080.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到47%,而非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205.38元,所占比重上升为53%;2005年,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及其份额分别提高到2025.73元和58%,而同期农业人均纯收入仅为1455.91元,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42%。近9年来,农业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近1.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1997年以来河北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人均纯收入份额逐步下降,非农业人均纯收入份额不断上升,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非农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2.工资性收入是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民就业渠道多元化,非农业收入来源广,图2显示了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各项非农业纯收入及构成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发现,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稳定,三者相比较,无论是从绝对数额还是相对份额上考察,工资性收入均是当年农民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198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8.71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3%;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到1293.5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为37%。在工资性收入中,2000年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占整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55%、33.91%、25.99%和20.55%,2005年这一格局变化为8.22%、35.80%、31.78%和24.20%,可见农民外出从业收入提高的最快,但在本地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仍是工资性收入的首要来源。
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转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过程,农民由此所获得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这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来进行的。目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官永彬等人通过建立经济数理模型来考察各项收入来源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借鉴了这种研究方法,并结合自身研究需要,建立了如下农民收入数理模型,用以分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情况。
由上可知,我国农民纯收入的各项来源之间存在着下列恒等关系:NI=WI+FI+NFI+PTI (1)
⑴式中,NI、WI、FI、NFI、PTI分别表示农民总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
对⑴式加以动态考察,将其表示为:
NIt=WIt+FIt+NFIt+PTIt (2)
NIt-1=WIt-1+FIt-1+NFIt-1+PTIt-1(3)
由〔⑵-⑶〕/NIt-1,并经过变化处理后可得:
(4)式中,分别为农民总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的增长率,用G表示;分别为以上四项来源收入占农民总纯收入的相应份额,用表示。
于是,⑷式又可以改写为:
(5)式实质上是将农民纯收入的总增长率分解到各项来源收入中,形成各项收入增长占总收入增长率的份额,其经济含义是各项收入增长对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即分别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对农民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因而为了使本文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上述模型中的各项收入均取自《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中1997年~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以1996年为基期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依据上述建立的农民收入数理模型,计算出各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所占比重及其贡献率。
图3显示的是农民各项纯收入增长对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变动曲线。从总体上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贡献最为稳定,但其贡献率较小;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贡献最不稳定,9年中有4个年份的贡献率最小,且均为负值;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两者的贡献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贡献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反,但工资性收入的贡献明显大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的贡献。其中,从工资性收入看,1997年~200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1996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37%,上升了9个百分点,其平均份额为36%,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为8.58%,年平均贡献率为58.73%,特别是近9年中有5个年份的贡献率最高,其中4个年份恰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最低期。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看,1997~2002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相对稳定且较大,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1%,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为14.64%,年平均贡献率为53.31%;2003~2005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5%,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下滑到-5.35%,年平均贡献率为-16.60%。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增长是现阶段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而工资性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获得的收入,因而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三、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的变化可以得知,目前农业收入仍是河北省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逐渐减弱,而非农业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依赖农业收入转变为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和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与转移空间。在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极其有限的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将是解决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根本出路,因而河北省应加速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全省优势农产品如优质的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棉花、肉牛肉羊和牛奶、蔬菜、果品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营造更多的转移就业空间。
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异地转移就业。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河北省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除应设立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外,还要大力发展和严格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组织职能,在就业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服务、流动跟踪检测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河北省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长、中、短期的专业技能及法律法规、外出务工常识等多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促使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官永-彬等: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0)
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范文6
一、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
在对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的扬弃与创新过程中,在经历了几种经营模式的探索和试验后,黑龙江垦区创建了为实践所证明行之有效的“四到户、两自理”的科学模式,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符合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深得广大职工拥护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垦区多年改革的重大成果。在现阶段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生产社会化乃至全球化,我国这种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因缺少合作,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与国外的农业资本家抗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因为从播种、管理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负责,不符合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农业生产不可能达到专业生产的水平。而规模经营,实行的是专业化生产,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安排有优势的人来做,整体经济效益必定要好得多。
2.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农产品的生产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就失去了坚实雄厚的基础,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整体效益。
3.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散,条块分割,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利于集约经营,严重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在农户小生产基础上实现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革这种农户小生产模式。
二、影响垦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流转政策,严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对于私自流转的,发包方有权终止土地承包协议,另行发包。在坚持土地长期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耕地流转制度,使小户家庭农场土地依法有序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家庭农场。更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权。在坚持和完善农垦耕作制度、轮作制度的前提下,放开家庭农场的作物种植权、产品价格权、用工权、土地流转权等,使家庭农场尽快实现从生产劳动者向生产经营者转换,推进家庭农场市场化。
2.科技因素。随着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家庭农场逐步建立起来,大部分农场职工会被淘汰出第一产业,而留在第一产业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会主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方式,提高农场职工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科学素养已达标的职工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率先举办家庭农场,推动了垦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1.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体。1985年垦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到户,较好地解决了农垦职工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搞农业现代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规模经营就是解决职工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佳、最有效的途径。现代家庭农场必须是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知识化的家庭农场,这样才能真正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因此,借鉴和推广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垦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务必对此项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纳入议事日程,着力推进。
2.因地制宜,构建规模家庭农场模式。从垦区实际情况看,创办规模大户受耕地承包形式和资金的制约,发展难度较大。创办股份制家庭农场有些条件还不成熟。显而易见,创办家庭农场联合体应为首选。家庭农场联合体考大户引领并以大户为中心,将分散的小型独户家庭农场组织起来,对下搞好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对上行使原居民组织职能。根据场型在10万亩耕地的农场创办10~20个规模家庭农场联合体,在10万亩耕地以上农场以管理区为单位构建家庭农场联合体,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经济主导地位,真正建立起完全意义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农场联合体内组织门类齐全的专业协会,条件成熟后,逐步想规模大户和股份制家庭农场过渡,依据法律规定设立并进行企业登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规模家庭农场取代现代农场作业区(分场、生产队)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层次,从而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全新的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农业产业化模式。
3.加大规模经营工作力度。当前,随着垦区养殖业、第二、三产业和农垦小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尤其是劳动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准备落实的各项工作。一是借鉴成功家庭农场的经验,总结、发现、培养本单位规模家庭农场典型,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从县职和离岗的居民组管理人员中动员和引导、从具备一定规模且有发展潜力的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中培养。通过培训,提高规模家庭农场科技文化素质、现代化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在坚持土地长期承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耕地流转制度,使小户家庭农场土地依法、有序想种田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家庭农场。三是按照“四自”目标,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自。在坚持和完善农垦耕作制度、轮作制度的前提下,放宽家庭农场的作物种植权、产品价格权、用工权、土地流转权等,使家庭农场尽快实现从生产劳动者向生产经营者转换,推荐家庭农场的市场化。四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方面发挥农垦小城镇吸纳和辐射作用,使职工种植业生产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和养殖业拓展,从事和开发第二、三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内转外移相结合,强化培训,广开门路,引导农业职工离土背乡,到更宽广的领域和空间中去赚钱、致富、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芹.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
[J].经济研究导刊,2008,(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