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概念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1

关键词;注浆技术;发展趋势;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在目前房屋工程建设施工中注浆技术的使用非常的频繁,也是一项便利的技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注浆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其推广起来,这样便大大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也降低了房建的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注浆技术原理则是通过压送技术将浆液注入裂缝土层或岩层中,一段时间后浆液凝结使得将裂缝塞满,使土层变得更加坚固。

注浆技术定义及其分类

(一)定义及分类

注浆技术是将充填胶结性材料配置成浆液,再利用注浆的设备注入到土层的缝隙、孔洞或孔隙中,待浆液慢慢凝结、硬化后从而达到填充、堵水或加固的目的。注浆技术应用的范围广泛,实用性强,是施工中地下工程重要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矿山巷道、隧道、竖井、地铁、水利堤坝等工程开始施工时加固和防渗堵漏。

注浆技术一般按照常规分类可以分为高压喷射注浆和静压注浆两大类。

按照地质条件、浆液对土体作用、注浆压力、浆液运动方式和替代的方式可以分为压密注浆、劈裂注浆、渗透注浆和喷射注浆。

(二)注浆材料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注浆材料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为绿色浆液材料、普通浆液材料和化学浆液材料三大类别。

普通浆液材料

最常用的普通注浆液材料是水泥类材料。这种浆液来源非常广泛,施工比较简单,但是稳定性很差,容易沉淀析水,在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浆液很容易受水的稀释和冲刷,抗水分散性和抗水溶蚀性比较差,为了能够把浆液的稳定性提高,一般情况是向水泥浆液里面加入0.2%~0.5%外加剂和膨润土。缺点是随着增加膨润土的掺量,浆液早期强度明显下降,更甚者几天不凝。这样的浆液灌送到地下层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冲蚀,灌浆的效果降低。水泥注浆来自英国汤姆逊隧道才开始使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般的水泥粒径比较大,这样的水泥浆液渗透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将其深入到大于0.1MM的空隙和缝隙。对于微小的空隙浆液注浆加固的效果比较差。

日本是率先研制成功的超细水泥浆液材料。超细浆液稳定性好,浆液的强度比较高,渗透的能力较强,能够达到与化学浆材相似的可注性,并且浆材是没有污染的,已经有了逐渐取代化学浆材趋势。开辟了新的注浆界领域。超细水泥浆液勇于封堵地下水、堵漏、处理复杂地基、加固堤坝防渗等工程当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超细水泥浆液和纳米水泥浆液是对目前来说比较有研究前景和价值的水泥注浆材料。但是由于成本高和储存的运输难度非常大,制约了使用的范围,对商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化学浆液材料

一种水玻璃类的化学注浆浆液材料:水玻璃注射材料采用固化剂和水玻璃。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硅凝胶使得凝结硬化,具有凝结强度可调、时间可控等优点;但结石体抗压能力较若,抗水溶性和持久性差。

二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注浆材料,这种注浆材料能够解决一般水泥浆液解决不了的工程问题。这种材料具有可注性及渗透能力强粘度低,能够注进土层或孔隙、凝固时间和凝固强度可控性好等优点,固结性能好;缺点是耐久性比较差,对周围的环境有污染,结实体强度低。由于化学材料配方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很多化学材料都有毒。因此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日本发生了注浆污染事件之后,美国、日本都禁止了有毒化学材料的使用。

三是复合的化学浆液材料,水玻璃双液浆液材料不仅拥有水泥浆的所有优点,而且还存在一些水玻璃的特点,可以从几秒到十几分钟内调节凝固时间。结实抗压强,结实能够达到百分之百,可注性要比水泥浆的浆液高,目前应用和研究比较多的注浆浆液材料,但水玻璃双液耐久性能差,固结强度低。

绿色注浆材料

当前地下工程突出注浆浆液用量过大,成本过高,环境问题污染严重等问题,无法形成材料与环境协调产业化格局,我国灰、粉、煤、钢渣、矿渣等废渣的储存和拥有量非常高,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是非常低。有效的使用率在百分之十以下,实验表明工业的残余废渣能够被碱所激发,固体颗粒比较小,颗粒分布合理,可以作为双液浆液注浆原材料。

注浆方法

高压注浆法

高压喷射的注浆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相应的制定了施工设计规范。矿山加固、高速公路加固、水利工程防渗等多方面得到各种应用。在一些大的城市,随着高层建筑和地铁建设的崛起,很多深基工程都是采用的高压注浆技术进行止水防渗。

高压注浆法采用的是高压切割射流原理,通过注浆管在预定的深度用高压设备使浆液喷射而出,来冲击切割土体,当喷射动压超过土层强度时,土粒便从土层脱离,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浆液混合,按质量的大小和浆土比例重新排列,待浆液完全凝固,便在土中形成团结体。

静压注浆法

静压注浆法又可以称作劈裂灌浆法,用静态注浆施工,利用的是劈裂作用的机理,用压力注入水泥砂浆或水泥浆,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凝结体,使周围的土体产生密实和挤压的作用。静压注浆法既可以用基坑止水工程,又可用于加固地基工程。施工时易产生地面串浆、冒浆等现象,不容易保证浆液加固效果,为克服这个缺点,采用振冲注浆方案,使浆液扩散均匀,提高效果。

复合的注浆法

复合的注浆法是将高压注浆法和静压注浆法进行结合,发挥两种浆液优势的新型技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要先采用高压喷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效果,防止固结收缩,扩散加固浆液,消除注浆盲区,将复合注浆应用在基础的加固中,能够充分的发挥高压喷注法和静压喷注法的优点,复合注浆的适用底层范围非常广,既可以用于黏土,又可以粉土、粉细砂层。同时可以用于处理土洞岩溶,而且复合注浆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施工噪音小,加固效果好。

注浆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研究注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较快,在目前注浆技术在很多工程中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注浆工程隐秘性和复杂的受注介质条件,研究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导致注浆理论发展落后其他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涉及到很多科学技术的领域,而各科学领域又互相渗透,因此,注浆的技术的去适应工程的发展。则必须与其相结合。如锚固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锚固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复合地基技术、利用注浆技术去解决工程中的桥头、跳车问题等等。在另一方面,注浆技术也涉及到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流体力学、化学、天文地质学等学科,而且还包括射流技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等息息相关。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学科互相渗透,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注浆理论、新的注浆材料、新的注浆效果检测手段和新的设备将不断被研制开发出来,注浆技术就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获得强大生命力,理论进一步的完善,注浆技术也必然得以高速发展和更加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熊士斌. 注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2] 柴泽民. 注浆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3) .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欲探索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突发事件”的概念,《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定义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有些学者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社会活动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指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在校园内部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危害性和影响。

(二)应急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最早来源于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应急体适能是指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应急知识和体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学校宣传、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知识和应急措施。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出,4所高职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口头宣传,从未开展过类似于安全演习形式的体验式教育。调查发现,9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当问及“突发事件降临时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救互救,其余学生则选择报警求助、逃离现场、依据学校制定方案执行。

(二)大学生对急救措施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得出被试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溺水、交通事故、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昏迷)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最高,选择“一般了解”、“不了解”的比例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对应急技能的理解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

(三)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的需求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是否应具备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2.4%的人觉得不一定要具备,97.6%的人回答是肯定的,而无人作完全否定的回答。应对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四)体育教育是否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调查得出,高达84.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体育教育应该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认为没必要或者不一定要增设的大学生比较少,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具备急救意识。在内容的选择上的调查情况详见表2,从选择的频度并累加的结果看出:自救、互救技能、逃生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体素质、伤后处理措施所选择的频度都超过了6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大学生应急体适能知识、技能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匮乏,亟待提高。造成目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足,所有高职院并未把应急体适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多数大学生仅有的急救知识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取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体适能的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更缺乏实践和操作。

(二)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课程需求很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体育教育应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课程。

(三)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培养,缺乏体验性、实际操作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当问及“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时,只有6.3%的大学生回答“能”而有66.3%的大学生回答“能,但不熟练”。具备运用能力的大学生比例过低。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72-03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如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地震灾害、台风灾害、火灾等,揭示了目前校园的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标志着政府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反映出目前大学生非常缺乏应急知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而且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和预案支持,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安全标识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的指导。因此,加强高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是一项关系重

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1 基本概念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 不以事件的相应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人身和财产安全威胁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发生后果的危害性、发生地点的敏感性等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它包括突发事

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控制和发生后的恢复处理。

2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天之骄子”不再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2)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在万人以上的高校比比皆是,有些城市的高校区,聚集了十几万名的学生;(3)当代大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阅历较浅,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常识;(4)大学生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头脑简单,热情冲动;(5)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的制度和规定的出台,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6)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里。

3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3.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其建立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库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收集、生成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分析、事件树、What If、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给出风险清单及其分类,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后的后果及严重性程度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工作建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基础(或历史)数据库。将该基础(历史)数据库与利用高校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识别和度量经验生成的处置措施库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数据库和应急方案库。更准确地说,管理信息库应该是一个决策支持库,其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执行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3.2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编制应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编制时,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高校相应组织指挥部门和应急联动部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以便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于一次学生食堂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来说,其发生的地点可能在食堂、宿舍、教室或学生上课的路上,这就要求教学组织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这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测部门将监测到的突发事件迅速告知抢险应急部门,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进行监测,进行准备、规划。抢险应急部门应联合安全保卫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理和事后处理与恢复。最后,由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主要由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组成,具体可包括安全保卫组、抢险应急组、教学组织组、学生管理组、检查监督组、后勤保障组。而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突发事件预测、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

3.3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主要包括应急法律法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源、预防知识、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

在编制过程中,将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中的相关风险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的经验相结合,然后编制成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作为学生日常安全行为的指导。

所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见图2。在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根据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手册的建立起着指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应急处置等工作。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新的风险信息反馈给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以完善和更新管理信息库的风险信息。然后根据管理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对安全教育培训手册进行补充。

4 讨论

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危机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连续4阶段模式[2],即“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这个4阶段模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其完善和修正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个模式,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在我国港台地区,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其中由香港学者胡洁婷等于2000年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被认为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启动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常见的五大类危机开展对策研究,其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坊或到校减压活动。台湾《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在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3]。另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还有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动态模式”的4阶段设计[4]和郑燕祥(香港,1997)“学校危机管理之模式与运作”的3阶段模式[5]。港台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缺乏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且地方色彩浓厚,在我国内地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视角投向学校危机管理,其中对于高校危机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其中,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6]。郭正贤提出了“应该建立专门的高校应对危机的管理机构,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便紧急起用危机管理机制,以使学校在非常时期能够保证基本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7]。其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在其“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探讨了高校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8];刘向兵等[9]提出了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一些思考;白涛等[10]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了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对策;王茂涛[11]认为应从多角度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李明等[1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定量预警模型。

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进行设计,构建了一套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的组织体系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体系,并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成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5 参考文献

[1]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1-15.

[2] 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27(12):45-50.

[3] 吴建勋.浅析高校危机管理.生产力研究,2004,4(6):256.

[4] 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EB/OL][2008-09-15].nmh.gov.tw/edu/basis3/14/gh4.htm(2008-10-20).

[5] 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教育学报,1997,25(1):1-23.

[6] 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17(8):4-8.

[7] 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65-67.

[8]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25(8):3-6.

[9] 刘向兵,倪莹.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30(23):41-42.

[10]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7-71.

[1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821-823.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07-01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一)突发性

从我们对突发事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突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由于人为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事件都是高校方面未曾预料到的。也就是说,学校突发事件的事件地点、原因后果、时间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且往往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明确,这类事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等危害。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

(三)主体活跃性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活跃性。这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更是体现在行为上。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活跃性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高校大学生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旦不被校方接受或被禁止,那么他们就会寻找一种非机制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突发事件的发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如果高校的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并且为他们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释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突发事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避免的。

二、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减少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物质损失

对于高校突发事件来说,物质方面的损失是其最表面化的现象。这种造成物质方面损失的参与者如果得到及时的行为控制和思想引导,就会使得突发事件向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以2009年7月5号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事件”为例,新疆大学的部分学生参与了烧事件。这给学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损失。之后的新疆大学相关领导层积极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他们不仅在高校内成立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更是在全校师生中间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临时的小组,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并对民族团结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大型讲座,使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从而制止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校内烧事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补充高校突发事件临时性制度的缺失

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造成高校制度

三、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预防功能

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前期的思想指导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打击突发事件苗头的发生。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要主动出击,及时的分清当前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潜在威胁,集中力量攻克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把潜在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调适和沟通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心理疏导作用,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为调适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调适功能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中后期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措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师生群体在心理上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提高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使他们的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心理的调适功能无疑会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挫败不利条件的勇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思想的偏差。

(三)整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后期的治理中发挥整合优势资源,以利于事件最终圆满解决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在这五部分内容里,如果说法制教育的重心在于法制观思想的灌输,那么其它部分内容则是侧重于精神重构的渗透。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只有把法制和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整合功能效用最大化。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整个高校的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功能。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们理解我们当代的基本国策和国情。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危机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因其属于政治性敏感的群体性系统,更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对于突发事件的涵义、原则、处理方法、相关法律规定等有着一些独到的体会,愿与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分享经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首先,校方教育管理不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个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交通或其他意外事件等,是造成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其次,校方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不作为,工作失职,致使学生心理失衡等,是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突发事件概念范文6

关键词: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力

[中图分类号]R1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4-02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社会大众健康严重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大型食物中毒等的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它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及处理起来的系统系与综合性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近些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健康的突发事件常有发生,它不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威胁了人们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医疗卫生机构防范突发事件时预防与应急处理等应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所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承担着监测、报告、隔离病人、医疗救护和配合疾控部门调查等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2 完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措施

第一,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内涵的27个概念要素中,“组织构架”维度的“指挥组织体系”居第1位。即使是在医院内部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如管理部门、门急诊、住院部、辅助检查科室和后勤等部门均需协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因此,有必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及启动程序,下设专家救治组,疫情报告组,院感控制组和物资储备组等,明确职责,并组织培训,确保医务人员都能掌握预案内容,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制定并完善应急抢救程序和工作流程,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治的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另外,针对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周边疫情信息,及时加强相关疫情的监测,组织培训演练和相应物资的储备等。

第二,医疗救治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多数突发事件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在现代急救理念中,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综合ICU三环相扣构成了紧急医疗救援医学体系,其第1环节为院前急救,具体工作包括实施检伤分类、现场急救、搬运转送等,急诊科是第2环节,是对送来的伤员进一步分类,进一步生命支持,把伤病员送到手术室、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救治。这一过程的特点是需要病房、手术室和ICU在急诊室接诊病人,确保安全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调集大批医疗资源,在最短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救助伤病员。目前,我院急诊科同时肩负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而急诊科医护人员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由此,加强我院急诊科建设,在硬件上要求构建合理、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装备精良,在人员素质上要求训练有素、思想过硬、技术全面,再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专项演练,加强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院急诊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确保急诊科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断加强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何确保突发事件的处理顺利开展,有赖于全院各部门的统一协作,而所有的工作最终将落实到医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因此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熟知处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在此情况下,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工作是顺利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而培训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全院,也要有重点地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则不仅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与此同时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上也要加强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保护患者,也要保护我们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

最后,深入开展应急教育宣传工作。公共卫生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医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媒介的积极宣传,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此,医院可以开辟宣传栏,努力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进展情况,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对事发地的民众进行心理干预疏导,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医院需要通过媒介正确的引导,才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得到更多民众的配合,且更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