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经济与政策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环境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日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环境”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涉及环保的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如何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制定适宜的环境经济政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与环境经济政策有关的研究不胜枚举。这方面文章主要有:《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The Eco- innovation Action Plan(Eco-AP)1Brus-》,通过欧洲创新联盟(IU)间的合作关系推动生态创新;《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ssistance Program for SMEs (ECAP)》认为中小企业却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占整个欧盟工业污染排放量的64%;《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1Brussels》提高环保措施改善的利益增进。

从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相关文献政策性研究居多,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结合起来并研究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文献很少。本文在借鉴、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统计测度,并对不同的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分析

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的效果大小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改善的程度,以此作为政府制定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本部分,我们利用灰色系统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影响越大,政府应该加大这类政策的实施。

由于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较晚,故其对应的指标很难找到相关数据,故我们根据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及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则,在此部分的分析中,选取指标体系中的下列指标:生态环境环境补偿政策中的排污费指标;环境税费政策中的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指标;综合环境经济政策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指标。

利用Matlab软件,根据2001年~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及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灰色关联,以2001年至2010年我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为参考序列,以同一时间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为比较序列,通过无量纲化、计算绝对差、计算关联系数、最后算出灰色关联度为:

r1=0.7019 r2=0.5825 r3=0.6466 r4=0.5828 r5=0.6159

r6=0.6541 r7=0.6063 r8=0.7437 r9=0.7701 r10=0.7671

这里,r1、r2、r3、r4、r5、r6、r7、r8、r9、r10分别表示为排污费、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其中,r9>r10>r8>r1>r6>r3>r5>r7>r4>r2。

由上述的关联度排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产产业的增加值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最大,其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有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排污费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较大,为0.7019。说明我国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比较突出。

第三,在环境税费政策中,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说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类似环境税费等后制性政策对于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Ayres R U.Sustainability economics:Where do we st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2]EC1(2011b).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J]. The Eco-innovation Action Plan (Eco-AP)1Brus-sels,2011.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2

【关键词】 政府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 绩效审计

一、政府环境审计的意义

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主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是对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必然是由政府对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和管理监督,由此政府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金,政府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对环境的重要管理监督措施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实施政府环境审计,监督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创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也就始终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核心目标,占据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

二、兰州市特定的环境经济状况和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兰州市曾经被列为“世界六大污染城市之一”,后经政府全面持续治理,终于脱去了“污染重镇”的帽子,但是环境问题始终不容乐观。兰州市委、市政府按照“1355”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保节能减排、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兰州市实现GDP年均增长10.5%以上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政策,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在城区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4.7%,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0.23。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管网敷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盐场、雁儿湾3个污水处理项目。2009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2009年兰州市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

但是,在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兰州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治理亟需进一步加强。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兰州市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兰州市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兰州市2005-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所披露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五方面看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但是任务依然艰巨

大气污染历来是兰州市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十一五”以来,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如表1所示),2001年到2009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155降低到90.77。其中200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25%,比2001年增加了152天,是近五年空气质量的最好水平。

虽然兰州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二氧化碳年均值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和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还很大,反复性较强。由于兰州市特殊的城市地貌和气象条件,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和能源结构,再加之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长抓不懈。

(二)水环境形势严峻

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中上游,全长152公里,其中有45公里流经市区。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6 867.2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17.5%;生活及其它污水排放量占82.5%)。而2009年之前兰州日均污水处理能力仅为38万立方米,仅占城市应处理污水的40%左右。黄河兰州段沿岸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叠加,排放问题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比较严重。原因一是城市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仅为46%;二是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滞后,难以适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三是黄河兰州段两岸化工企业较多,存在一定的水环境风险。另外,兰州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场多为简易填埋,对黄河水体构成污染隐患。2009年6月兰州市开工建设的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计划投资16亿多元,旨在全面改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2009年,兰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83.82万吨,比上年上升111.4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362.88万吨,比上年上升72.13万吨。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是将锅炉渣、粉煤灰用作建材、建筑、填方筑路和保温材料的原材料,而冶炼渣则部分回收利用,部分用作化工原料。虽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未得到完全有效处理,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溶水等已逐步成为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另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辐射污染、居室环境污染、电子电器废弃物、转基因产品污染等等。

三、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现状

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管的重要工具,作为环境管理与现代审计结合的产物,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为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监督,根据机构改革要求,兰州市审计局也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审计内容单一,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

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的审计业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包括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资金、人与安全资金等,有些审计项目既与农业有关又与资源环境有关,比如退耕还林资金审计、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所以,兰州市的政府环境审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环境审计为辅。这与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管理水平不高有关,环境审计项目不多,而且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的使用,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

(二)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审计类型以财务审计为主

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涉及到的环境审计项目还是以环境资金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兰州市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2008年主要审计工作项目有兰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兰州市皋兰县朱家井流域化治理项目审计、兰州市南北两山维护管理专项资金审计、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专项资金审计等。总体上看来,还是属于财务审计范畴。由此可见,确定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是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审计工作范围职能交叉,影响环境审计开展

环境审计范围广,综合性强,当工作职能有交叉时不易把握尺度,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工作中也有这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有交叉。比如,以检查环境法规政策、制度执行为主的合规性审计也是现阶段环境审计的重点,但是现实中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这部分职能过程中与环境管理部门(比如兰州市环保局)的环保执法检查工作职能有交叉。另一方面,部分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审计归口管理在其他审计业务处室。比如,兰州市节能减排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环保资金的重要投入项目归口管理在城建部门,而城建部门的审计业务归在审计局投资审计处。同样,其他与环境审计有关的涉及到财政金融等其他审计处室的情况也比较多。

(四)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审计要求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多种环境知识,以及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全国环境审计队伍都面临知识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有审计人员7名,其中有一名中级审计师,平均年龄42岁左右(其中30~40岁之间2人,41~50岁之间5人)。从专业背景看,以财会、经济管理为主,没有资源环境专业方面的人员。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近些年没有再引进人员。由此可见,兰州市审计局现有的环境审计力量比较薄弱,有必要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充实审计队伍,加强环境审计的力量。

(五)环境审计的方法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环境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致在审计方法上一般使用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另一方面,审计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兰州市审计局专设了计算机审计处,但是市一级的审计机构一般除了面对地税、银行、财政等开展计算机会计的被审单位开展计算机审计外,其他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比较少。从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来说,没有充分的条件开展计算机审计,与其审计工作以农业资金为主有关。

(六)绩效审计处于尝试阶段,开展条件尚不成熟

兰州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审计一般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使用的财务审计方面,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环境绩效审计。一方面,开展绩效审计需要运用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领域的一些知识。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以及绩效审计的工作指南,各地方审计机关做法不一。兰州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绩效审计办法》,但是限于技术水平,绩效审计没有真正开展。兰州市政府审计机关虽然也努力满足这项需求,但由于体制、经费、人员、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兰州市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审计开展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在兰州市民间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目前还处于空白,由此政府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所以积极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四、兰州市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思想认识水平

兰州市由于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尤为迫切,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境审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我国审计署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提出,准备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机构,以此迫使环境审计人员投入全部精力积极开展环境审计。这意味着资源环境审计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教育,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环境审计队伍建设是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环境审计,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审计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除了理论培养还要加强实践培养,比如,选派审计人员到环境管理部门锻炼交流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署或特派办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等方式。另外,还要从用人机制上创新,重视吸纳资源环境专业人才。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有的地方审计机关通过招聘资源管理或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解决专业结构问题,还有的则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直接从环境管理部门选调人才,这都是可行的办法。

(三)明确政府环境审计机构职责范围,理顺关系

根据审计署的调查大多数地方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机构的工作重点在农业,不少地方环境审计机构还承担了社会保障审计、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首先应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明确职责范围,理顺关系。一方面,审计机构各审计业务处室的职责权限要合理的划分,使环境审计机构明确职责范围,找到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要理顺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关系。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环境审计机构要与其加强合作,共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政府环境审计既对环保部门自身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又对环保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积极扩展审计领域,全力推进绩效审计

面对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的现状,应将环境审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环保主体,延伸审计至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另外,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之一,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作为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在环境政策执行、环境项目建设、环保设施运营、环保资金使用、环境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兰州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现状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条件。

(五)积极实践,不断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

从审计方式上看,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环境审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创新审计方式。环境审计需要进行跨部门以及国际国内之间的协调配合,强调协调组织同级审计机关对跨区(跨流域)同一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开展合作审计。从审计技术方法上看,灵活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比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加强运用计算机审计的现代化手段,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生态网.省略.cn.

[2] 甘肃省审计厅网[EB/OL].gsaudit.省略.

[3] 兰州市城关区环保局网.2005-2009年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lcgep.省略.

[4] 兰州市统计信息网.兰州市统计年鉴[EB/OL].lzstats.省略.

[5] 王如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6]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 饶晓云.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探索[J].审计文摘,2009(1).

[8] 张娟.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审计问题研究[J].财经论坛,2008(1).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3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政策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并未对环境问题有着足够重视,以致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突破环境的制约瓶颈、搞好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财政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环境保护的财政对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运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资金的使用上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我国在运用财政政策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财政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大。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很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依托。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当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1%-1.5%时,可以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比例达到2%-3%时,生态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目前,我国各级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大体维持在1.2%左右,属于投入偏低的国家。

另一方面,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规模在地区差异上仍然很大。2000年,上海市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为2.4%,位居全国首位。这一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疆和宁夏最低。为0.2%左右。西部的各省市平均水平为0.41%,属于中部的各省市平均水平为0.68%,属于东部的各个省市平均水平为1.2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环保投资规模的地区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反映。

(二)缺乏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对于环境问题一直处于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状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滞后性,当环境恶化以后才采取措施投入资金进行补救,这样不仅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相比于事前的预防,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发达国家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机制相比于我国则较为完善。日本政府2003年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政预算为35.1亿日元, 2004年为24.7亿日元。2004年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3亿美元, 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 其目的是在2010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2万套太阳能系统。因此我国要想促进环境的改善,还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财政环保投入机制,采取事前预防与控制,而不是事后补救。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力度函待加强,税收手段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过去几十年里, 欧盟国家更倾向于利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手段来进行污染控制, 在欧盟国家中, 丹麦、芬兰、德国、荷兰和瑞典都进行了系统的绿色税收改革。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则更倾向于使用污染配额, 实施排放权交易:各个排污企业的实际排污量得到政府的承认, 并发给排污量许可证, 然后企业可以出售此排污权, 也可以从别的企业收购。

我国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人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同时,现有的环保相关税收不够健全,尚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相比起发达国家,我国在此方面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

二、财政对策分析

(一)筹资方式多元化,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为了改变我国在环保投入方面严重不足的局面,政府有必要扩大环境保护支出的规模,并且在此基础上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加大对“绿色”科技和“绿色”企业的支持,使环保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财力物力有限,国家尚处在发展期,要大幅提高环保的财政投入会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代替政府这一单一主体,在减轻了财政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二)建立绿色预算制度, 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建立公共预算项目, 在经常性预算中, 设立节能支出科目, 安排相应的节能支出预算用于节能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节能技术示范和推广及节能教育和培训。在建设性预算中,加大财政的节能投资力度。逐步提高节能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 更多的利用贷款贴息方式。选择一些特别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节能项目, 国家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设立中央对地方的节能专项拨款, 节能专项拨款不得挪作他用。

(三)合理利用税收手段,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税收作为重要的调节手段,也应合理应用到环境保护中来。目前,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要想落实环保政策,必须开征环境税。这一举措存在其优越性,它对人们的污染行为有着良好的约束作用,并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同时,税收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控手段,也不可滥用,这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和检验,以防止在税种征收过程中出现的款项挪用或贪污,从而影响了环保政策的实施。

三、结论与启示

综观以上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也体现在人们意识层面的薄弱性。财政政策的运用的确能够为环境保护带来良好的效应,但这种效应若是只体现在政府单方面的努力上,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和响应,仍然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财政对于环境保护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作为环境受益者的我们,也必须提高环保意识,清楚认知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负外部性,积极响应政府的环保政策和举措。只有在这种双向的局面下,财政政策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欣.环境政策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7)

[2]李娅.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激励政策实践及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06,(6)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4

关键词:环境审计;政府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25-01

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和发展。从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开始,到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审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 政府环境审计的产生

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源于两个原因。第一,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通货膨胀加剧等社会不安因素不断出现,引发公众对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强烈要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政府也必须承担起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第二,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和制约个人、组织、政府的行为。而对于这些法规的执行情况政府必须加以检查,因此在环境方面开展政府审计也成为必然。

综上,政府环境审计是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其根源在于政府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需要,也在于国家机构执行环境法规和制订环境规划的需要。

2 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政府环境审计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矛盾日益激烈而产生和发展的。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两者间的和谐共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理论,成为指导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是指政府部门在接受社会公众委托从事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时应承担的义务。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公共资源管理状况的评价,即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提供的有关公共资源管理状况信息的验证,并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监督和评价政府部门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状况。政府审计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种经济管理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希望作为受托方的政府部门在管理公共资源的同时,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2.3 大循环成本理论

在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中,最难的工作在于对环境效益及环境问题损失价值的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而大循环成本理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循环成本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从自然资源在整个人类活动大循环过程入手去研究成本,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将环境的损失纳入成本计算,并明确环境成本是自然资源的生成、更新、替代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恢复等所需要计量的价值。

3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98年为起步阶段,期间并未明确环境审计的概念,仅是在某些政府审计项目中涉及到环保资金的审计工作;1998年,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明确了环境审计的概念和职能;2003年,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明确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位,标志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起步晚,开展审计工作的时间短,虽积累了一定的环境审计经验,但与其他专项审计相比仍需继续探索。现阶段,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审计准则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自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以来,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已经基本构建了一套国家环境审计规范体系,包括基本准则、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和报告准则等40多项准则。但是,在审计准则方面缺少专门针对环境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行为规范,缺乏对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职责分工等方面的规定。规范的缺失造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审计时缺乏指导与规范,加大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困难,不利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

3.2 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环境审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环境审计工作的成功开展往往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掌握多种审计技术方法。而目前从事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财经院校,知识背景较为单一,长年接触单一业务,无法满足政府环境审计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能力不足,也决定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只能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无法开展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

3.3 缺乏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标准,也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后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依据仍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阐述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依据;第二,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政府环境审计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进行明确规定,这导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在许多方面不具有进行环境审计的必要权限。

3.4 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部门只有审查监督的权利,而对审计结果没有执行的权利,做出审计结果后只能对相应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在做出审计结果后也无制裁的权利。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为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一些破坏环境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执法不严,造成了政府审计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减弱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降低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价值。

4 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是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作为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主席国的责任所在。为了尽快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一方面,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做法。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专门针对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例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必须考虑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另一方面,在制定环境审计准则时应当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范围,要确定环境审计行为主体等要素的特定内容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的表现方式。

4.2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由于无法短时期内解决的人才匮乏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政府环境审计项目,从各专业领域中寻找专家,提出环境审计建议,以达到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水平的目的。目前在职的环境审计人员,应加强培训,把环境科学和公共管理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在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科学相关知识,提高在职环境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政府环境审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借鉴荷兰经验,从高校各个专业招收毕业生,并对他们进行审计专业培训,培养出来的环境审计人员既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审计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水平。

4.3 明确审计依据框架

针对政府环境审计缺乏依据的问题,首先应当明确政府环境审计依据框架,将其细分为直接依据和间接依据两类分别规定;其次,应考虑针对环境审计工作进行专门立法;最后,应当修订现有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并明确与其他部门的权限划分。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本质 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严格意义上来说工业的发展并不起源于20世纪,但是20世纪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攫取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进行工业发展,排放出大量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进入到新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样发展经济的确能够在短时间能将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都会被大大压缩,人们开始探求一些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就是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其本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然后再结合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1循环经济的本质

循环经济指的是区别于以往的投入――产出模式,而变为投入――产出――再利用的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依赖资源而是依赖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特征就是“循环”,包括在资源开采阶段,要考虑到资源的再生性和回收可能;在资源的利用阶段,要充分提升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以后,要将废物和未利用的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高效率,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各个阶段对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并且将未利用的资源残渣和排出的废物都利用起来,从而为资源的再生赢取更多的时间。

2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也意识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在不断追求循环经济的改革,但是当前的经济模式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和国家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从宏观上看到这一点,而过分在乎一城一隅的得失,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没有到一定程度,还不足以发展循环经济,这种观念已经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证明是错误的,必须要进行观念上的革新。

其次,并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是推行一项政策最有效的方式。当前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虽然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并没有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没有强制力的制约,很难在这个领域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仅限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对于环境的破坏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但是对于资源的再利用并没有详细的表述。

最后,政策上并没有将循环经济当做重要的要素去做。在很多的经济发展项目上,其实是有循环经济的项目的,但是由于国家政策没有进行区分,被“一刀切”现象层出不穷。例如国家对钢铁行业有政策上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没有区分因为过热扩张还是循环经济发展,一律被限制。

3循环经济的创新探索及政策启示

对于循环经济来说,未来应当致力于各级政府观念的培养、循环经济理论的探索、循环经济实践的摸索、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支持。其中,政策上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前面的要素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法律法规因为其严肃性所以具备滞后性,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而政策能够及时对相关状况进行调整,具有时效性和有效性。

循环经济给未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启示主要有下面的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将循环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的话,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法律的制定就有依据可循;其次是不能一刀切,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要区分经济发展的具体项目和类型,特别是对于某些行业的限制应当避免将循环经济项目一并卡住。再次,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发展要格外重视。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其上下游的企业是重点,具备完备的静脉企业,才能够适应动脉经济的发展和调控。最后,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十分依赖于科学技术,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必要革新,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4结语

随着十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建设,而循环经济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将会是指导的思想和最终的目标。要做好循环经济工作,除了必要的创新以外,还必须与其他方面的建设相结合,走出一条科学的健康的发展道路。要与政治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从大局着想,从人民角度着想,探索能够为当前人民和未来人民谋福祉的经济发展手段;要与生态相结合,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要与文化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之俊,孙佑海.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6

1 全面启动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对城市中的水系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治理,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水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发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改革和完善其污水处理流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预计将会投入约110万元来进行379个污水处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己经完成了664522万元.

2 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和保护项目

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保护饮用水源地,开展实施水库型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项目,着重处理水源地的重金属污染、氨氮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对重点的水源运输工程、可供饮用的湖泊水库等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出现饮用水污染的情况,总共进行了9个此类项目,预计投资额将会达到5095万元,目前为止己经完成的投资数目为4741万元.

3 深化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减排项目

提高对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对于那些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例如食品加工行业、印染业以及化工业等,并且不断促进工艺技术的创新,尽最大程度的从源头降低污染,提高污染治理效率。计划总共投资110560万元来进行54个项目,目前为止己经落实110221万元.

4 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流域乡镇的垃圾处理工作,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回收可利用资源,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尽最大程度的减少生活垃圾,提高利用率,降低垃圾处理时产生的污染。总共进行了123个项目,预计投资总额将会达到131477万元,目前为止己经落实了751178万元.

5 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为全面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在持续削减化学耗氧量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氨氮的控源减排上,其中突破了工业氨氮废水治理的关键技术,强化低碳氮比污水生物与电化学脱氮,加强畜禽养殖废水氨氮源头削减及粪污资源化,进行农村生活面源氨氮污染全过程控制。“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推广了饮用水净水、节水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农村面源治理技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适用技术。

辽宁省沈阳市高度重视城市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先后编制了《沈阳市城市水系规划》、《沈阳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规划》、《沈阳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排涝综合规划》,有效的指导了沈阳市水系统工程的建设,建成了丁香湖、蒲河生态廊道等一批重点工程,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颁布多项政策文件,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所谓海绵城市,指的就是借助有效的城市规划,加强河流、道路、土地以及建筑物对雨水的渗透、储蓄功能,对雨水径流进行一定的控制,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是城市水系统规划思路的重要转变,从传统的“工程治水”转变为“生态治水”,从建设单一的“灰色”基础设施升级为“绿色一灰色”基础设施并重。自2005年以来,沈阳市加大力度保护原有的湖泊、河流、湿地、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各类工程施工影响。同时,沈阳市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为建设载体,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等,城市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6 推进面源污染防治

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2014年共有养殖场1384个,养殖小区264个,养殖专业户8164_5个,根据辽宁省污染源普查数据,2014年辽河流域区域内农业面源总氮排放总量5.17万t,其中化肥施用流失量,总氮6_512.6t,占12.60070;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881._56万t,尿液41 _5.48万t,粪尿比2.1:1,畜禽养殖总氮排放量4._51万t,占农业面源总氮排放总量的87.23 070。因此非点源氨氮治理重点为畜禽养殖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