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政策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类型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

当前国内的中小企业数量、类型较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影响效用也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中小企业能够很好的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小企业对国家各地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所以我们要重点分析国家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关于融资担保工作的财政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一、新时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基本现状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以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新时期,这种融资担保体系的形成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市场发展情况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小企业性质决定。虽然这个体系的成熟和发展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内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完善之后,在融资担保方面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而且有效的规范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工作程序,为企业的发展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

1.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财政政策不够健全

虽然我们国家财政部门的工作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公共服务发展行业,相对于以前的工作重心而言,这种变化改变了当前的财政工作发展格局。不仅如此,国家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逐渐上升,但是在怎样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局限性,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

2.财政政策方面的规模比较小,杠杆效应较差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财政预算支持制度,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不足。不仅如此,国家财政部门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财政投入较差,在融资担保工作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缺位。较国外财政政策而言,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资金投放比较少,杠杆效应比较差。

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财政政策思考

1.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财政支撑力度

由于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比较突出,影响程度较为深远,因此与之相关的财政部门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相联系的体系和制度,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总值提高、就业问题解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中的财政政策必须以国家发展和市场需要放在首位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贴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应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完善风险补偿等方面明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基本目标。

2.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杠杆效益

我们国家的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情况逐渐加大对融资担保工作的财政支持规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广泛的财政政策支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困惑。不仅如此,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制定相应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标准,这样才能够较大程度的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效益,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效果。

四、结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下,融资担保体系的健全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效用日益增高,因此我们就应当积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财政政策。只有如此才可以较好的带动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成长。只有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才能够为市场经济总值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王忠英.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12):11-12;

[2] 王水雄.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层级性与边界性――着眼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一项探讨[J]. 社会学评论,2014(02):34-35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2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变量选取

首先,我们选取财政支出(FE)作为财政政策的衡量值。财政支出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财政政策带来的需求刺激作用。商品市场由于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物价水平,受市场供给需求影响比较大。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商品市场又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由于现货市场的交易杂乱不一,并且不同市场价格又不完全一致,很难统计统一标准的商品现货价格。从另一方面讲,商品现货价格会与商品期货价格趋于一致。因此,可以利用标准统一的商品期货价格来代表商品价格水平。目前我国的商品期货合约种类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能源类,金属类和农产品类,我们分别选取燃油期货合约(OIL),铜期货合约(COPPER)和玉米期货合约(CORN)作行业的代表。财政支出数据选取的是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全国财政支出总额,数据为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数据。燃油、铜和玉米期货数据来源于国联倚天软件的各自的连续合约,数据为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数据。

(二)单位根检验

根据前述的理论与数据选取,我们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DCOPPER和DCORN分别表示铜期货价格和玉米期货价格的一阶序列。从结果可以看出,全国财政支出总额和燃油期货的原序列就是平稳序列,而铜和玉米的原序列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因此,在平稳的基础上,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进一步检验。

(三)协整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接着进行协整检验,以探究各时间序列之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存在。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有四个迹检验量的值大于5%置信值,说明至少存在四个协整向量,说明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与商品期货价格之间已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对协整检验做标准化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标准化协整检验验证的是当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为1时,其它变量的反应情况。其关系可以写作:FE=2365.928+10.9987*DCORN-0.2845*DCOPPER-2.4042*OIL+ε其中,玉米期货价格的系数为负数,铜期货和燃油期货的价格系数为正。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接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探究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从因果关系的表现来看,全国财政支出总额对燃油和拟合的VAR整体已经产生原因关系,并且P值在95%置信区间显著,而对铜和玉米的价格作用不明显。铜期货合约在90%的置信水平上可以体现出是燃油期货的原因。玉米价格是铜的价格的格兰杰原因,燃油期货价格对其它所有序列都不呈现出原因关系。总之,虽然财政支出总额对燃油价格呈现出格兰杰原因,但对其他商品并未出现显著格兰杰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可以解释的,鉴于财政政策是直接作用于基础产业部门,比如铁路、建筑等行业,而对于商品市场来说,其传导可能受到一定的阻碍和限制。财政政策对燃油价格有原因关系,说明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最基础的工业原材料市场。

结论与建议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3

关键词: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一、税收和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在创造高额利润,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着实令人欣慰。然而,有一部分企业的高额利润却以严重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非常不利。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宣传和企业自身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而税收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用税收和财政政策作为杠杆促进经济转型,从而达到促进众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目前相关税收和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税收和财政政策体系中有许多促进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税征税范围不够全面。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与节约资源有关的税种是资源税。资源税的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七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矿产资源的节约开采和使用。但是对于一些被大量使用、需要节约使用的其他资源,如水资源、木材等,不属于其征税范围,这对这些资源的节约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限制环境污染行为的主体税种。目前针对一些企业牺牲环境而谋求高额利润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我们只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使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或者以处罚的方式对该行为进行限制,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税制体系中还没有相应的税种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控制,这使得限制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力度不足,不能更有力地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三)污染程度量化度不足。为了鼓励环境污染型企业不断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如果设立新税种对环境污染型企业进行征税,其税负应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加深,而且污染程度需要精确量化以确定税率等级。但目前,我们对于环境污染型企业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量化度不足,对于测定污染物类型、浓度的技术还不够普及,因而缺乏确定税率的依据。

(四)对环保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企业在税收和财政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例如有些作为高科技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将为15%等。但仅依靠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更进一步促进这些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也不能有力地促进环境污染型企业向环保型企业转型。

三、相关税收和财政政策优化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税收和财政政策这一杠杆进行完善,具体改进方案如下:

(一)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为了促进众企业和社会节约水和木材等Y源,税务部门可以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对这些资源加征资源税,可以在开采销售环节征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合理范围内提高了这些资源的价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量,达到了节约这些资源的目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税务部门可以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从价征收或从量征收,并进一步确定合适的税率。

(二)设立新税种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限制。目前我国的税制中缺乏限制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税种,因此还需要设立新税种对企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控制。如可以设立名为环境污染税的税种,其税负随着企业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加深。可以以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从量计税的方法进行计征。

(三)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级。在污染环境的企业中,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不同。为了鼓励企业不断降低污染程度,税务部门可以对企业的污染程度进行评级,从而将其量化。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将测定有害物质类型和浓度的技术进行推广、普及并作为污染程度的评级依据。评级标准确定后,税务部门可以对不同的污染程度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四)对环保型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有些新型企业以开发、生产新能源、清洁能源产品为主营业务,如生产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对于这类促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利用的环保型企业,税务部门可以进一步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促进其发展,不仅像对高科技企业一样,使其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为15%,或者实施几免几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且对其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贡献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对许多开发、利用新能源,或者对环境保护有巨大贡献的企业,财政部门可以对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促进其发展。如回收废品进行能源再生,研发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处理污染物技术的企业等,根据其贡献度的大小确定财政补贴的额度,从而鼓励、促进更多的企业向研发综合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的方向发展,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有裨益。

四、结语

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税务和财政部门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可以用税收和财政补贴作为杠杆促进经济转型。税收和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转型最根本、最强大的力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税收和财政政策进行优化,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快经济转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共同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王哲林. 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7(07):78-82.

[2]曹明星,贾绍华. 经济转型中的税收调节机制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11(04):15-21.

[3]王乔,郭卫泉.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税务研究,2013 (05):20-24.

[4]杨清明,吴颖华.排污税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推进效用的经济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7(01):90-92.

[5]李升.财政研究.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研究[J].2012(02):13-15.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4

(一)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

几年来,我国实行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及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免征房地产税,投资抵免所得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透过各项经济指标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和统计,1998年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的投资规模,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达到2个百分点,2000年达到1.7个百分点。到2000年底,财政共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连同配套资金的投入,约完成1.5万亿元的投资量。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GDP增长7.3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增长7.8个百分点。

从物价指数来看,到2000年4月,连续32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已经全面止跌,并首次出现正增长,2000年消费价格指数比1999年上升0.4%,2001年同比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同比增长9.8%,2001年6月同比增长10.3%,200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6%。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看,1998年下半年,投资需求增幅明显上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效果。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小,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1.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因而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幅度很小而且很不稳定。

2.没有很好地启动民间社会投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投资需求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债的发行。从投资资金来源看,投资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有经济和政府的投资。1998年全社会新增投资额对预算内投资的依赖度由上年34.66%上升到101.27%;1999年社会新增投资对国有投资的依赖度约为90%;2000年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类型经济投资增长12.1%,集体和个人经济投资则分别增长7%和8.6%。

3.国债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一是部分国债项目缺少科学论证,配套资金不足,对扩大内需所起到的作用有限。二是存在挪用和挤占国债资金现象,没有使相应的国债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4.财政风险有加大的趋势。我国仅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前三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累计发行国债11206亿元,虽然对拉动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本来就相对薄弱的中央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债务风险。

5.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扩张性方向。如1998年财政收入方面在增发1000亿国债的同时,增加税收约1000亿元,尽管从加强税收征管本身来说是必要的,但在时机上此时实行却使增发国债的扩张性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税收政策所抵消。

二、对未来几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展望

(一)积极财政政策还应继续实行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实行是根据经济形势而定的。当国民经济整体上由通货紧缩、物价低迷转向轻度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接近或超过3%和财政收支差额缩小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淡出;国民经济处于轻度的通货紧缩状态,社会金融资金较为充裕,可以实行中度的财政政策;如果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并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景气指数,则还需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1997年以来经济运行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足60%。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以及企业淘汰机制不健全,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十分严重。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从总量上缓解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但对结构的调整还相当有限。要解决无效供给的问题,还必须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配合。

其次,我国经济形势虽有转机,但在整体上仍处于通货紧缩之中。今年7月22日人民日报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我国经济至今尚未走出社会商品供大于求、物价低迷、通货紧缩、扩大内需压力大的圈子。

再次,财政支出结构与增长趋于硬化,使积极财政政策成为必需。一是从我国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为13187亿元分析,除了占15%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应当压缩(但难度很大)以外,其余的各项支出都应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二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支出欠账较多,如:要求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分别占GDP的4%和1.5%以上,但实际只占2.79%和0.83%。

最后,国际方面变数较大,需谨慎应对。近期,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这对于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已加入WTO,但近期内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很难改变,出口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进口将会增长得更快一些,贸易顺差有可能缩小。

由此可见,为了保持GDP以较高速度增长,国家在争取出口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提高消费和活跃市场,在通货紧缩趋势还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力度可以酌情减轻,有重点地实施。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

1.注意控制国债规模,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考虑到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财政的风险是需要注意的。从全局看,虽然我国发行国债的空间还很大,但是,在发债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中央财政的脆弱性,必须同时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加快税费综合改革的步伐,逐步实行预算内外收支统管,在不提高企业与家庭总体税负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确保使国债规模保持在适度范围内的同时,必须确保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国债投资项目立项及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如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确定国债投资项目,做好国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政府可以视其弥补市场缺陷,带动民间投资的程度,实行参股、全资、贴息等多种方式。目前形势下,应适当减少直接投资比重,逐步增加间接投资比重,今后发行的国债在基建项目上,应主要用于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的不足,使国债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进一步尝试税收减免。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二是减税。事实上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税收减免方面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更加严重的是税收之外的各种收费急剧增加,这都大大减弱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增长率一直低于GDP的增长率,即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然而1997年至1999年,税收的收入弹性大幅度提高,这三年分别为:2.23、2.4、3.33,即税收增长率几乎为GDP增长率的2倍还多。由于税收增长率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因此带来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一再宣称,税收收入增加是加强征管、防止逃漏税和关税收入增加的结果,但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还是税负水平太高。根据拉弗曲线阐明的道理,减税不一定带来税收收入的减少,随着税负的降低,投资的积极性、经营者积极性会有所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税基扩大相应会增加税收收入。同时减税政策还能有效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高新技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的同时,应辅以适当的减税政策,这将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考虑到我国现行税制和财政的承受能力,虽然全面减税的条件还不具备,但结构性的减免税收还是完全可以得到的。具体包括: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鼓励投资;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企业所得税计税标准,增加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对吸纳下岗职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适当的税收照顾;对高新技术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实行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政策,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开征遗产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税等新税种,以缓解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等矛盾。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5

首先,物价总水平仍在低位徘徊,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消除。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去年11月份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6月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0%、0.0%、0.8%、1.3%、1.1%和0.8%,上半年累计同比下降0.8%,其中,食品价格下降了0.9%,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1-2.4%之间。7月份,物价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了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下降2.4%.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从去年6月以来就持续走低,至今没有回升的迹象。据统计,今年1-6月各月,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同月相比分别下降6.3%、5.4%、4.7%、4.4%、3.8%和2.6%.这些指标都表明:生产和消费两不旺,通货紧缩压力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利于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不利于生产经营者的正常投资和经营。我们认为,只要通货紧缩趋势存在,就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的后劲不足。特别是今年以来,消费增长势头明显疲软,上半年,我国GDP实现7.8%的增长率,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1%,而占最终消费较大比例的消费品零售额,今年1-7月仅增长了8.6%,增幅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位,有关资料显示,到今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尽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在目前居民对社会经济预期并未实现根本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如果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则很难保持继续增长。应当看到,这几年我们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投资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国债投资一直是社会投资的主体,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仍有待提高。据统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为1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55%,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分别为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45%.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仍然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24.4%,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国有投资仍是今年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力量,而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力,致使货币传导机制近期内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但国有经济没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和动力,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也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体制环境的情况下,投资的自发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因此,现在如果停止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社会投资总量可能会变得起伏不定,甚至迅速下滑。在这些涉及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不能中止。

第三,我国财政状况仍然可以承受。虽然1998年至今,我国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财政赤字有所增加,但据统计,都在安全线以内。从我国今年1-7月份的情况看,国家财政收入1.03万亿元,增长10.6%,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增长10%以上。尽管这一数字与前两年相比有明显回落,但仍高于GDP增长率,只要适当控制财政支出,估计今年财政赤字可能略超过但不会远远超过3%的警戒线。更何况,可以用来衡量一国资金供给能力的国民储蓄率在我国长期保持40%左右的高水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这意味着我国可动员的信贷资金相当充裕,承受赤字和债务的潜力较大,略高于3%的财政赤字率完全可以承受。在具备一定承受力的前提下,为了避免经济出现停滞,政府主动承担适当的结构性赤字,反而有利于避免将来发生更为庞大的周期性赤字,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目前国债发行还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物价低位运行,内需自主扩张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通货紧缩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就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势必影响今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我国GDP增长率已从几年前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一旦落入“低增长循环陷阱”,再恢复快速增长必然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将受到损失。因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政府支出规模成为当前最现实的选择。况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步伐、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等,还都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的力度;另外,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亏损挂账,社保欠账,在现阶段也只能靠财政解决。

目前,我们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出于启动国内需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保证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多方面需要,而最终得出的结论。从这个角度上讲,在我国所处的特殊经济发展阶段,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及其成效。因此,目前还不是探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当务之急,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调整其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使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要从原来将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应急的、短期的政策选择,逐步转向以启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主要目标的中长期政策,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有关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在降低积极财政政策中长期化会引发的负面效应的同时,力求保持我国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现在我们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宰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到这里,我们的分析主要还是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放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上,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摘 要】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得好坏直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相应的搭配模式。一般在不同时期中央政府会对既定的政策模式下的政策手段、政策侧重点给予调整,即纵向协调;在某一时期的政策配合模式下,政府不仅要调整政策本身,也要注重政策配合系统的整体优化,即横向协调。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文献回顾

在调节范围、调节手段、调节的侧重点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必须紧密结合,扬长补短(贾中慧,2009)。我国加入WTO后,加大了与世界市场的关联度和互动性,不仅要防患外部经济的冲击,也要重视本国经济政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随着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将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地协调配合,但是会暂时出现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加强两大政策的配合(贾康,2009)。在两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都赞同“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控总量”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政策组合方式,即对“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的选择(任碧云,2009)。毕海霞(2006)分析了过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基本轨迹,发现两大政策在配合日臻完善的同时,缺乏更深层级的配合,包括调节分工不明确、配合效果不明显等。影响政策配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两方面,前者是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手段和工具紧密联系的因素,后者主要指政策实施的宏微观环境和政策执行能力等。技术因素由于其对政策配合效果影响的直接性而更为重要(任碧云,2009)。对于两大政策自身的完善,要侧重两大政策的手段和工具的运用(王国林,2004),同时注重政策配合环境的建设,主要是相关财政和金融制度的建设,健全货币市场,从而提高政策实施主体和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贾康,2009)。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上,只是简单地描述IS-LM模型,并没有突出“协调”,而且单纯地从目标与现实的不合,理论性地评价政策配合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真正发现两大政策的不协调之处,因此政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的经济时期,要优化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某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寻找两者之间配合的不足以及影响政策配合的不利因素。本文首先对协调和配合进行重新界定,并尝试将协调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通过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纵向对比,探讨两次危机时的政策配合的差异,并分析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试图寻找现实中两大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二、政策协调――以两次金融危机为例

1.概念的界定

在《辞海》中,配合是指通过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协调不仅需要配合,而且需要配合得当。二者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并不能反映分工合作的效果,而后者包括前者,它既可以指事物间关系的理想状态,也可以指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强调“理想”。那么政策协调就是指,在既定政策配合下,针对分工合作中出现的与任务目标相悖的问题进行政策手段的调整,以达到政策配合的最优化。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协调,而不是配合。本文将协调分类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不同时期相似经济环境中,相同的政策配合框架下政策目标、政策有无调整;后者则指在某一的经济环境下,由于经济形势的“左”(与政策调控方向相反)变化或者政策效果与目标相悖时,既定的政策配合模式下会出现某些政策手段的调整。

2.纵向协调――两次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是近年来两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其根源是相同的,过度金融创新而忽视了安全性,国内经济泡沫破灭。尽管二者在影响力度等方面有所差异,然而都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广泛,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利用外资情势恶化、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放缓。

199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偏松)的配合模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支出,主要是购买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鼓励投资消费,刺激出口的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稳健的货币政策涉及存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再看2008年,政策配合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增加财政支出,税制改革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与前次金融风暴不同的是,面临本次经济危机,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将支出重点倾斜于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中小企业;税制不再是小修小补的改良,而是变动了增值税这一主体税种,即真正意义上的税制改革。总的来说,财政政策特别着力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方面,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更大,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和力度都明显增加,为了吸引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优化信贷结构。这不再是只关注货币政策调节总量的一个转变,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节经济结构。

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虽然1997年金融风暴后实施的经济政策,其目标也是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但是政策配合中,刺激居民消费的财税力度不大,且消费人群更关注城市居民民,尽管在增加政府支出也包括对低收入人群消费的转移性支出,但是政府支出的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忽略了乡村居民的消费培养;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拉动经济增长三大马车的结构不协调问题,但是政策仍然缺乏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倾斜。事实也证明,前一次经济危机暴露的问题,接下来的这一场经济危机中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等。因此,1997年金融风暴后政策配合模式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手段、调节对象等方面需要改进。第二,2008年经济危机中的经济政策不仅刺激投资,更关注内需的扩大,不仅要出口数据上升,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如利用出口退税政策限制“三低一高”产品的出口;不再将收入分配的重点置于城镇居民,对低收入者和农民给予充分关注。这种政策配合模式中手段和侧重点的转变和调整表明我国进行了政策配合中的纵向协调――不同时期相似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协调,以期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

3.横向协调――2008年经济危机

如上所说,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增加;出口下降,首次贸易逆差,出口企业大量倒闭;消费、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凸显;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外汇储备风险增加;证券市场受挫等。面对如此恶劣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果断实施了“双松”的政策配合模式,强劲的政策力度使得我国整体经济复苏速度较快。当然,其成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配合模式是否“天衣无缝”?

首先看一组宏观经济数据。到2010年5月份,CPI为3.1%,首次超过3%的调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比预测高0.2个百分点;5月份出口增速达48.5%,大幅超预期。再看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调控准备金的频率:2010年1月18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年2月25日,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6.5%(上调0.5%);2010年5月10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毋庸置疑,至2009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出口逐渐回升、居民消费持续上涨、整体经济回暖。但是进入2009年下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因此,2010年货币政策更侧重于“适度”。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供应量上,一方面保持充裕的信贷货币,保证经济运行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在“适度宽松”基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流动性。

这一事实说明了两点:第一,我国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现实经济出现了与目标相悖的情况下,对政策手段和侧重点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这种调整只是货币政策自身的完善,并没有涉及财政政策,忽视了配合系统的优化;第二,不管是货币财政还是财政政策,抑或是其他的以调控宏观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政策,更应该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才是保持经济长久增长的关键。而不应该只关注形式上的经济数据,即关注促进经济质量提升方面的政策而非单纯地刺激数量。这两点也应该是今后两大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向。

看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