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1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2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民族素养的根本大计,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通过礼仪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收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重要载体。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是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现在小学生道德教育很多停留在简单说教、灌输,缺少有效载体,礼仪教育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缺点,礼仪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成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和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取得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基础。
二、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 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礼仪可以从内部塑造一个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优良素质的造就。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基本礼仪的养成和强化,比如见到老师同学要鞠躬问好,这是礼貌待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这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这都是自身良好素质的优良体现和个体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三、礼仪教育是塑造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
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小学生站姿坐姿走姿、用餐礼仪、开会纪律的培养,因为学习礼仪能更充分的展示小学生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对于成长道路上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催化剂
首先,礼仪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此外,中华礼仪还特别强调人格的平等。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举止得体、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就能很快与同学之间安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三、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大师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我国是文化大国,蕴含五千多年的文明。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写作品进行鉴赏,让他们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发扬这些文化,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也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性。例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同时在历史课堂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体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唐朝的李白、杜甫等人诗流传至今依然受到很多的追捧和赞叹;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等词句依然让人读取朗朗上口;还有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用来临摹和学习。教师要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把他们创作的思想领会到。再如,书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欣赏到王羲之的高超的书法水平,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学不要仅仅限制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进行延伸和拓展,老师要搜集与课本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特别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文化精神,那就是我们劳动人们的勤劳、能吃苦、智慧、善于创新,而当前缺乏也是这种东西,从而文化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更加真实,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从而理解其中真正蕴含涵义,并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成武. 浅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考试周刊,2015,97:139.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4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旅游发展的条件来看,我国资源是丰富的,不论是自然资源,亦或是人文资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过去的旅游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开创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旅游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旅游发展道路上,要想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的概况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讲,还是从人文资源方面来讲,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且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一般都与著名事件或者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然景观一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景观吸引力,使得我国旅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旅游风格,在世界旅游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这是传统文化赋予自然景观文化底蕴,促进自然景观旅游的发展,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对旅游管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于社会事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旅游管理的发展也会促进历史文化的进步,这就是管理和文化之间的一种共生性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的影响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讲求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解放人的思想,,在对于问题的处理时,不仅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尺度,在旅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荀子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讲求的就是对于人的重视,这就是教育人民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近年的旅游管理发展过程中,兴起了参与式管理,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参与式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要求加强对于员工的自身素质建设,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那么整个企业才会得到好的发展。
2、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以和为贵,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旅游管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往往一条旅游路线包括多个环节,如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等,同时还有工作人员与旅游人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这就需要坚持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做好管理工作,以礼待人,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一个和谐的组织管理状态,坚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种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员工才可以以一种平和有礼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使得各方关系达到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当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也需要用礼仪对其进行教化,坚持“礼之用,和为贵”,注重柔性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做好现今旅游管理工作。
3、以德服人
古人崇尚以德服人,认为圣人的魅力对于事物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现如今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物,领导者对于企业实施的管理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企业领导者要吸取古人以德服人的思想观念,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培养人格魅力,以自身作为榜样,影响他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他人进行感召,增强企业凝聚力,时时为员工着想,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将自己与员工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一颗善良的平等之心好过于严厉的措施,中国古代素有投桃报李的说法,领导者以德服人,得到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会使得员工尽心尽责的完成自身工作,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种人心之间的互动,好过于其他一切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同时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奖惩机制,不能单单以金钱的方式进行奖惩,要采用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方式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所以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都必须以提升个人素质,培养个人魅力,以身作则,对于员工体贴入微,将心比心,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凝聚力不断加强,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5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 色彩文化 创意 经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的创意与开发经营,不仅应重视民族、国家的文化,而且也应重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宝贵资源,具有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的功能,同时也是进行文化创意、打造各类地方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色彩文化彰显出一个地域特有的精神气质
色彩文化是文化领域中一个不太受人重视的门类,但却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发源于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醇厚鲜明的人文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其中尤以别致出众的色彩文化最具代表性。色彩文化根植于皖南地区的族群基体,渗透于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卓然不群的地域风格。
在美学内涵上,色彩文化与传统地域、族群的人生价值观念等精神意识相互交融,彰显出一个地域特有的精神气质。色彩文化善于通^色彩元素来体现当地居民勤勉坚韧的修身认知、宣扬和睦共兴的齐家意识以及思行进取的行世理念,这在建筑实体与起居器物上表现得最为集中。
伴随着各地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地域色彩文化也得到了重视与合理定位。各地都在积极利用别具一格的地域色彩来进行文化创意,并对其开发经营。这样一来,就在建筑外观、器物框架、装饰形态、观光旅游等众多产业中融入了文化底蕴,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承续弘扬与当代产业升级转型的互促共进。
着力开发地区的色彩资源潜力,构建视觉产业群。将散落于民间各地的色彩资源进行统一收集、合理配置,并进行科学地加工开发与商业包装,将会构建出一批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创意产业群。如将暂时分散的民间艺术加以集中改造并进行商业运作,打造出如视觉文化主题公园、民间曲艺视觉体验店、特色视觉打印屋等新型产业集群,无疑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完成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转化,保障地域色彩文化的传承更新。
释放地区色彩资源,打造旅游景观区域。积极利用地域色彩文化,并将其延伸至旅游行业,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景观区,使得传统色彩文化在重焕活力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开辟新路径。
凝聚地区色彩资源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助力,能够有效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各地应通过不同宣传途径,向社会大众介绍地域色彩文化所具备的历史传统、人文底蕴和经济价值,提高社会大众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吸引商业机构进行调研投资,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就业、助推产业升级的动力。
传统地域色彩文化中存在的两大短板
用色体系过于浮华艳丽。作为最为直观的视觉元素与感官形式,色彩的运用与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主体的综合表现力,无论是在绘画、建筑,抑或是在雕塑、工艺之中,色彩都被放在了极为关键的位置。然而,一些地区的艺术行业过度强调新潮先锋、一味模仿西方艺术、整体色调艳丽浮躁而混乱飘忽,这种用色风格很难让人们产生精神共鸣感,因而亟待调整。而传统色彩文化是极具生命力的独特资源,蕴含着悠久醇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精华。将其合理融入当前的艺术行业,调整其偏于浮华、不切实际的用色体系,有助于形成清新淡雅的用色风格,既能消除当前部分地区艺术行业的用色瓶颈,又能凸显独具韵味的地域特色。
用色空洞沉闷。当前,受一部分艺术创作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影响,为了抢占旅游艺术消费市场、快速获取经济效益,一些地区的艺术行业对色彩元素的使用逐渐趋于僵化,基本用色的整体设计表现出空洞牵强、迎合低俗审美趣味的倾向。许多创作者基于批量制作的盈利目的,直接将一些流行的色彩元素进行移植涂抹,并未真正体味色彩运用的艺术诉求与实际定位。因此,通过将地域性色彩文化融入视觉艺术创作,着力纠正业已偏差的色彩运用,广泛吸纳地域色彩传统、表达地方特色艺术,形成清新别致、卓然出众的色彩新风,将会对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传统地域色彩文化的创意经营之道
吸纳厚重的深色意蕴,营造具有画面美的建筑外观。建筑外观是视觉感官的直接体验形式之一,基于营造具有独特画面美的视觉目的,吸纳传统地域色彩文化中厚重、醇远的博大意蕴,有益于彰显悠久深邃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情怀,从而给予观看者浑厚绵远的视觉感受。如在明清古村落保留较为完整的歙县、黟县以及祁门地区,就可以仿照遍布本地的古村落建筑的基本构造与用色手法,尝试建造一批乌顶灰墙的古代风俗活动体验馆、朱门青壁的旅游纪念品店、靛瓦碧檐的仿明清茶室等。要重点在客流量大、交通便利的地带进行布局,既可以采取同一亮度色彩建筑物集中分布的手法,也可以采取三角形、菱形等多线组合的形式,将不同亮度色彩的建筑物交叉分布,构成错落斑斓的画面美。
凸显灵动的淡色气韵,构筑具备造型美的器物框架。器物内饰是建筑群落的内在组件,也是文化旅游视觉标识体系建构的关键对象。文化旅游兴起之后,建筑群落内部的各种器物成为了细致展示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传统地域色彩文化中的淡色气韵,展现其灵动飘逸的特征,逐步构筑具备造型美的各色框架,继而完成视觉标识体系的多样建构。如在徽商文化极盛的绩溪、休宁等地,私家园林之内的各式精巧家具、精美内饰以及精致装潢都颇具吸引力。鉴于此,我们可以着重将传统徽州色彩文化之中的淡浅之色,融入文化观光旅游景观的室内装饰之中,营造出细腻丰富的视觉体验。
添加独特的色彩风韵,创设具有别致美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根植并脱胎于自然社会系统的旅游形态,既有自然景观的淳美,也有人文景观的风雅。为了配合视觉标识体系的建构拓展、释放传统优秀地域文化的价值功效,添加其独特的色彩风韵,继而创设具有别致美的文化旅游新形式,文化旅游的新兴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展独具地域色彩的文化景观造势推广,着力打造以传统地域色彩文化为内容的地方民族曲艺文化节、全民自助游览,以及新区文艺推介会等活动,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景区参观并实地感知传统色彩文化资源在改善旅游体验、提高休闲质感上的切实效用。
聚合丰富的色彩资源,构建具有文化美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后起之秀,包含建筑、美术、绘画、舞蹈、服饰等诸多文化门类,对于观光旅游的辅推动颇为显著。聚合地区的丰富色彩资源,构建具有文化美的创意产业集群,进而协助视觉标识体系的深入延伸。如在歙县、黟县以及休宁等传统徽州文化的发源地,统一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各种色彩文化资源,着重将其中厚重沉绵、清新淡雅、绚烂精致等不同色彩元素进行包装,既可以由此创设各种体验性以及互动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能够开发出形式多样、意趣丰富的工艺饰品,完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产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快速转化。这样就能在传承并弘扬本地区传统地域色彩文化的同时,贯彻对视觉文化标识体系的具体实践,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为协调。
(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柏杨:《安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研究》,《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章尚正、周伟伟、朱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1期。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文化意识应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的特点都体现在与其它学科的横向交叉中。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 它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园林设计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综合统一的完美整体;人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传统、装饰、民族感的执著追求, 导致了人们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审美观念的制约成为园林设计的一大逾越点, 美学也成为园林设计的一大支柱。
一、传统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美学在中国园林展现的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以有限的空间模拟了无限的自然风景产生了极致遐想的意境。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意境不断被加强。
1.化平淡为神奇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揣摩与思考。通过平淡的暗示触发人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如西湖景色虽然轮廓简单色彩平淡,但处处体现自然,宛如一幅优美的国画景有尽而意无穷, 游人观后坪然心动。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景致的幽静,更重要的是在时光的积淀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以水体为中介,转化自然之神韵。
通过山水进入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之道,水体作为自然的镜子在园林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水景艺术是反映自然的镜子,其实镜子意象最早出现在佛教里代表纯净、善美、真实无漏。这种意象也成了中国园林的设计基本元素,能动地反射自然景观, 但这种反射决不是照相式的抄袭;要产生逼真的镜像奇景有几个条件要考虑: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光学原理找到观赏倒影的最佳地点;要想水体反射效果好,必须水体的平面高而边岸低, 被倒影的物体轮廓清晰。视距近水体深、光暗,边岸色彩重才能实现水面倒影明显。
如园林设计中应用镜像的典范作品应属于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映月。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 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映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
3.弘扬文化之美升华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即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核心, 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 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 借物抒情, “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的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下表现形式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并富有生命的张力。
植物的神形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尤为突出。如松竹梅傲雪霜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象征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之道。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之士。清雅淡逸的兰花具有君子风范,尤为文人韵士所吟诵。拟人化的花草树木皆有情, 其文化意蕴深化了植物美。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这种寓意的沿用, 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 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二、现代文化意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将生态环境概念置园林设计的首位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设计、组织园林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居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生态型园林已成了现代城市公共绿地发展的主体。
具体措施:一是物种乡土化,防治外来物种的侵袭,品类多样化,保证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是结构复层化,因时因地制宜,乔、灌、藤与草花并重构建丰富多彩、层相繁杂的植物景观, 同时节省了园林空间;三是搭配合理化,既要布局得当、景观优美,又要科学利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配置成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种植结构;四是种苗本地化,要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的数量,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环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本地采收的种子或培育的苗木,已经过一定的耐性、抗性考验,播种或栽植后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
2.充分利用废水、废物、废地进行园林开发
人类面临很多生存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 农业面积的急剧减少,而比这更严重的是水危机。由于绿化面积大我们必须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下工夫, 安排生活洗浴等废水做水处理。用于园林绿地的喷灌。水景中的水全面执行循环利用。
最大限度保证原有植被和森林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在都市城郊植被稀疏的坡地、台地、河滩地上开发绿地。在这些区位上较大面积地植树种草,以对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拾遗补缺。针对规划的文物保护地,不可动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尤其珍贵的物种即使枯死也要进行防腐保护,不要轻易砍伐。可以在其周围种植攀援植物形成独特的景观,废旧材料制成高附加值的木材替代品从环保方面来讲一可以使废旧塑料、废弃木材再利用, 减少污染。二可以节省木材, 防止森林的破坏。同样有自然景观的效果。
3.节约开支防止乱开发,执行集成式规模开发概念
大都市城郊的园林开发应该依托已建成的大容量快速道路系统轴线附近的区位优势, 发展集成式园林绿化。这种开发在规划上统一以品牌性大公司为龙头, 联动中小开发商协同运作;在开发和建设上滚动。形成规模开发格局,无疑有助于打造区域性的园林消费热点。发挥园林开发与建设中的积聚效应, 形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洁静、生活舒适并且居住效率高、生态效率高、运行效率高、集聚效率高的现代住宅社区。集成式规模开发既可考虑区域优势, 又可以实现区间优势放大。使园林设施能够配套、共享, 居住环境能够更加具有人气和生机。更大的优点是降低了开发成本, 防止了盲目开发。
三、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讲,主观的情感志趣要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化表现委婉含蓄的传达出来。首先需要主体对客观景物内在规律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穷其形而得其理。这种观察可以说是一种体验,需要主体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摆脱外在形式的干扰,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似乎神经出了问题,此时主客体界限才有可能会消失,进而“心与物婉转,物与心徘徊”,再化景物为情思,由眼前景激发景中情,进而由物中之理转化为人类社会之理,情与景相结合创造出“灵奇”的作品。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随机”;“借景无由,触情俱是”。核心内容是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艺术形式美和思想内涵美的臆绝灵奇的风景园林作品。“借景”理法的实质就是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本着因地因人制宜和触情俱是的原则,巧借自然之“造化”和人文之“精巧”,创造出“得体合宜”、“情景交融”的风景园林景物。中国风景园林的“借景”理法本着《园冶》所提出的“善于用因”“从心不从法”的创作原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古老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文化总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把人同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遵循一个客观规律。应该说,“借景”理法无论是对古今中外的风景园林设计都是适用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1.“借景”理法在风景园林创作序列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创作序列与西方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西方的设计思维序列首先强调理性分析,分析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形态。有时甚至最后才确定用什么植物种类进行点缀。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其影响至深的首推中国的文学。文学,可视为中国一切文化艺术的鼻祖或源头。一部《诗经》不仅确立了“赋、比、兴”的文艺思维体系,并且影响到其后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成长与分化。中国风景园林创作的基本理法和设计序列也基于此脉,不过另具有其环境艺术的特殊性。中国风景园林不仅有高度的艺术境界,而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风景园林艺术创作的方法。“借景”中“借”是沟通情意与景象、景境的一步,是将无形无象的情意转化为实体境象的一步,是将情意寄入境象的一步,是由精神性的情意转化成精神与境象相互交融成为意境的重要的一步手法,所以称之为中国风景园林创作的要法。
借景在风景园林创作中不仅与立意、相地和布局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园林设计细部处理的灵魂。具体而言就是先有建园的目的或宗旨“借的明旨”,再通过“借宜相地”及“借景立意”把建园宗旨变为再具体一些的构思或塑造意图,草拟“景题”和抒发景题的“意境”,有了这些主观上构思以后,便据此布置和组织景象空间结构,使园林创作以精神空间化为物质空间,从抽象到具体。有了具体的景象布局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景题和意境来设计具体的景象形式,进而创造出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时代审美风尚,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象和景境。这其中借景手法始终贯穿各个环节,它将无形无象的情意转化为实体景象,完成由精神性的情意和看似自生自灭的自然物转化成物我交融的园林景境。
2.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之创作序列
借的明旨。明旨,就是首先建园的目的或宗旨。世人做事皆应有的放矢,园林亦然。现代风景园林建设的总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中在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综合需求,建设生态良好、优美的环境;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提供既有利于健康、同时又可供文化休息和游览的生态环境。
四、结语
中国园林是富有哲学思想的自然风景的延伸魅力无穷,展示的是中华园艺独树一帜的风采。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用于现代中国人的快节奏、舒适、自我、个性鲜明的居住模式如何使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意识相结合,才是现在园林设计真正的课题。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现代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 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园林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思考、自省;需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以及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更多的人重视设计思维的过程;需要用智慧创造出符合当代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梁隐泉、王广友.园林美学. [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